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卷十三-在线阅读

卷(M)十三

章一 我们先已在“物学”论文中②陈述了可感觉事物的本体与

物质,以后又③讨论过具有实现存在的本体。如今,我们研究的问

题是:在可感觉本体之外,有无不动变而永恒的本体,若说有此本10

体,则又当研究这是什么本体。我们应该考虑到各家的主张,倘彼

诚立说有误,吾人当求免于同样的瑕疵,如吾人之用意与诸家不无

相通而可互为印证之处,则吾人亦可无憾于自己的议论;人欲推陈

出新,以鸣其道于当世,良愿于古人所已言及者有所裨益,如其未15

必胜于昔贤,亦愿不至甚愧于旧说而已。

对这问题有两种意见:或谓数理对象——如数,线等——为本

体;或谓意式是本体。因为(一)有些人认为意式与数学之数属于

不同的两级,(二)有些人认为两者性质相同,而(三)另一些人则认20

为只有数理本体才是本体,④我们必须先研究⑤数理对象是否存

① 卷M与N之编排自古启人疑难:(1)两卷分界线实应在第十三卷之第九章

1086a 21,以下各章似较以上各章先写成。(2)两卷各章节编排颇参差。(3)第十三卷

中第四第五章批评意式论几乎是卷一第九章之重复。惟有的差别是在卷一中语气出

于一柏拉图学派,而卷十三则已是亚卡台米学院(Academy)以外的批评家笔调。

② 见“物学”卷一。

③ 见卷Z,H,0。

④ 依次指柏拉图,齐诺克拉底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与斯泮雪浦。

⑤ 参看本卷第二第三章。

287形而上学

在,如其存在,则研究其如何存在,至于这些是否实际上即为意式,

是否能为现成事物的原理与本体以及其它的特质,均暂置不论。

25以后,我们再照一般的要求分别对意式作一般的讨论;①许多论

点,在我们院外②讨论中便已为大家所熟悉,我们这里大部分的研

究,该当于现存事物的诸本体与原理是否为数与意式这一问题,确

30切有所阐明;③在讨论了意式以后,这就剩下为第三个论题。

假如数理诸对象存在,它们必须像有些人所说存在于可感觉

对象之中,或是存在于可感觉事物以外(这个也有些人说过);若说

这两处都不存在,那么它们或是实不存在,或是它们另有特殊意义

35的存在。所以我们的论题不是它们的存在问题,而是它们怎样存

在。

章二 说“数理对象独立存在于可感觉事物之中”是一个矫揉造

作的教义,这我们已在讨论疑难问题时说过,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288 1076b我们已指出两个实体不可能同占一个空间,并依照同样的论点,指

出了其它的潜能与特质也只能涵存于可感觉事物之中,而不能分

开来独在。这个我们已说过。按照这理论,这也是明显的,任何实

5体均不可能分开;因为实体之分必在面,面必在线,线必在点,若是

者,如点为不可分割,则线、面、体亦遂依次为不能分开。这类实是

为可感觉对象,或者本身不是可感觉对象,却参加于可感觉对象之

中,这又有何分别?结果是一样的;如可感觉对象被区分,参加于

① 参看本卷第四第五章。

② 旧传亚氏设教分两类课程,“密授”与“院外”(akpoaμaTuros katl swtrptkòs)。其

一较深密者,听众皆诸弟子;另一较浅易通俗者,容受一般听众。此节所称学院以外的

讨论似即指此类通俗课程。

③ 参看本卷第六至九章。卷(M)十三

其中的对象亦必被区分,如其不然,则可感觉实是便不能区分之使10

另成独立的数理实是。①

但,又,这样的实是不可能独立存在。如在可感觉立体以外另

有与之分离而且先于它们的一些立体,则在面以外也得有其它分

离的面,点线亦复如此;这样才能讲得通。但,这些倘获得存在,则15

在数理立体的面线点以外又必更有分离的面线点。(因为单体必

先于组合体,如在可感觉立体之先有无感觉立体,按照同样论点,

自由存在的面必然先于那固定了的诸立体。所以这些面线将是那20

些思想家们所拟数理立体身上的数理面线之外的另一套面线;数

理立体身上的面线与此立体同在,而那另一套则将先于数理立体

而存在。)于是,按照同样论点,在这些先天面线之外,又得有先于25

它们的线点;在这些先天线点之外,又有先于它们的点,到这先于

而又先于之点以外,才更无别点。现在(一)这累积已颇为荒谬;因

为我们在可感觉立体之外招致了另一套立体;三套面,———脱离可

感觉立体的一套,在数理立体身上的一套,还有脱离数理立体而自30

由存在的一套;四套线,与五套的点。于是数学应研究哪一套呢?

当然不是那存在于固定立体身上的面线点;因为学术常研究先于

诸事物。(二)同样的道理也将应用于数;在每一套的点以外可以

有另一套单位,在每套现存事物之外可有另一套可感觉数,在可感35

觉数之外,另一套理想数;依此不断的增益,这就将有无尽的不同

级别之数系。

① 参看卷B 998a 7-19。

289形而上学

再者,这又怎样来解答我们前已列举的疑难问题?①因为天

1077a文对象也将像几何对象一样,独立存在于可感觉事物之外;但是一

个宇宙与其各部分——或任何其它具有运动的事物——怎能脱离

原在的一切而独立自存?相似地,光学(景象>与声学(音乐>对象

也得各有其独立存在;这就得在可视听的个别声音与光影以外别

5有声光。于是,显然,其它感觉上亦应如此,而其它感觉对象也各

得别有其独立的一套;何能在这一感觉是如此,而在另一感觉却不

如此呢?然而若真如此,则更将有能够另自存在的诸动物,因为那

里也有诸感觉。

10又,某些数学普遍定理的发展已逾越这些本体。这里我们又

将在意式与间体之外,另有一套中间本体——这一本体既非数,亦

非点,亦非空间度量,亦非时间。若说这是不可能的,则前所建立

的那些脱离可感觉事物的实是,便显然皆不可能存在。

A

290

如人们可将数理对象当作这样的独立实是,而承认其存在,一

15般地说,这就引致相反于真理与常习的结论。这些若然存在,它们

必须先于可感觉的空间量度,但事实上它们却必须后于;因为未完

成的空间量度在创生过程上是先于,但在本体次序上则应是后于,

有如无生命事物之应后于有生命事物。

20 又,数理量度将何时而成一,由何而得统于一?在我们可感觉

世界中,诸事物每由灵魂而成一,或由灵魂的一部分,或其它具有

理性的事物②而成一;当这些未在之时,事物为一个各各析离而又

① 卷B,997b 12-34。

② 1077a 22,6λoYφ难以考证其确指何物,兹解为灵魂中的理性。卷(M)十三

互相混杂的众多。但数理事物本为可区分的度量,又该由何原因

为之持合而得以成一?

又,数理对象的创造方式证明我们的论点是真确的。量度先25

创长再创阔,最后为深,于是完成了这创造过程。假如后于创造过

程①的应该先于本体次序,则立体将先于面和线。这样,体也是较

完整的,因为体能够成为活物。反之,一条线或一个面怎能发活?30

这样的假想超出于我们的官感能力。

又,立体是一类本体;因为这已可称为“完全”。然而线怎能称

为本体?线既不能像灵魂那样被看作是形式或状貌,也不能像立

体那样被当作物质;因为我们没有将线或面或点凑起来造成任何

事物的经验;假使这些都是一类物质本体,那我们就会看到事物由35

它们凑合起来。

于是,试让它们在定义上作为先于。这仍然不能说一切先于1077b 391

定义的均应先于本体。凡事物之在本体上为先于者,应该在它们

从别事物分离后,其独立存在的能力超过别事物;至于事物之在定

义上为先于别事物者,其故却在别事物的定义<公式>由它们的定

义<公式>所组合;这两性质并不是必须一致的。属性如一个“动5

的”或一个“白的”,若不脱离本体,“白的”,将在定义上为先于“白

人”,而在本体上则为后于。因为“白的”这属性只能与我所指“白

人”这综合实体同在,不能与之脱离而独立存在。所以这是明白

了,抽象所得事物并不能先于,而增加着一个决定性名词所得的事

① 这里所用“创造过程”一字其实意为线面体的自然发展之程序。若以创造而

论,长阔深三量度并无先后之别。(鲍尼兹诠释)形而上学

10物也未必后于;我们所说“白人”就是以一决定性名词<人>加之于

“白的”。

于是,这已充分指明了数理对象比之实体并非更高级的本体.

它们作为实是而论只在定义上为先,而并不先于可感觉事物,它们

也不能在任何处所独立存在。① 但这些既于可感觉事物之内外两

15不存在,②这就明白了,它们该是全无存在,或只是在某一特殊含

义上存在;“存在”原有多种命意。所以它们并非全称存在。

章三 恰如数理的普遍命题不研究那些脱离实际延伸着的

量度与数,以为独立存在的对象,而所研究的却正还是量度与

20数,只是这量度与数已不复是作为那具有量性与可区分性的原

事物,③明显地,这也可能有某些可感觉量度的命题和实证,这

些并不在原事物的感觉性上着意,而是在某些其它特质上着

意。④有好多命题,是专研运动的,不管那事物本身是什么,其

292

偶然诸属性又如何,这些命题就专研这些事物的运动,这里没

有必要先将运动从可感觉事物中分离,或在可感觉事物中另建

立一个运动实是,就这样,在运动方面将事物当作实体,或竟

当作面,或为线,或为可区分,或为不可区分而具有位置,或仅

30作为不可区分物,可是并不另创为一级可运动对象,这也建立

① 第杜巴黎校印本于此分章,以上一句为第二章之总结;以下为第三章,贝刻尔

本至第十七行分章。自1077bl1至1078a 5语意连绵而下,故一般编排,便于此段注明

分章而仍连接排印。

② 参看1076a 38-b11。

③ 参看卷E,1026a 25,卷M,1077a 9。

④ 有如普遍数学(数理》研究各级数学实是中的诸抽象,这样几何也可从各

事物量度的可感觉性上进行抽象,因而专门研究事物间纯粹的空间关系。卷(M)十三

了若干命题,获得许多知识。于是,既然可以说这些全然是真

实的,不仅可分离的事物存在,不可分离的(例如运动)也存

在,那么这就可以说,数学家所赋予某些特质的数理对象也全

然应该存在。而这也可以无条件地说,其它学术无不如是,各35

研究其如此如彼的主题——而不问其偶然属性,(例如以健康

为主题的医学,若其有关健康的事物<病人>是“白的”,它就不

问其白不白,只管其健康为如何,)各门学术就只管各自的主

题——研究健康的就将事物可作为健康论的那部分为之研究,1078a

研究人的,就将事物之可作为人论的那部分为之研究——几何

亦然;如其主题恰遇到了可感觉事物,虽则几何不是为它们的

可感觉性进行研究,数理也不至于因此之故而被误为可感觉事

物之学术。另一方面,在那些分离于感觉事物的诸事物上作研5

究也不至于被误会。

A

293

许多特质之见于事物,往往出于事物之由己属性;例如动物有

雌雄之辨这样一个特殊秉赋;(世上并无一个可脱离动物而存在的

“雌”与“雄”;)长度或面等之见于事物者其为属性毋乃类是。与此

相仿,我们研究事物之较简纯而先于定义者,我们的知识就较为精

确,亦即较为单纯。所以,抽象学术之脱离于空间量度者当较混含10

于空间量度者为精确,脱离于运动者当较混含于运动者为精确;但

这学术若所研究者为运动,则当以研究基本运动方式者为较精确;

因为这是最单纯的运动;而于基本运动方式中,又以均匀、同式、等

速运动为最单纯。

同样的道理,也可应用于光学(绘画>与声学<音乐>;这两门15

学术都不是以其对象当作视象与声响来研究而是当作数与线来形而上学

294

研究的;①然而数与线恰正是光与声的特殊秉赋。力学的研究也

如此进行。

所以,我们若将事物的诸属性互相分开,而对它们作各别的研

究,另有些人则在地上划一条并非一脚长的线,而把它作一脚<尺〉

20标准,我们这样做比之于那些人并不更为错误;因为其间的错误不

包括在假设前提之内。②

每一问题最好是由这个方式来考察——像算术家与几何学家

所为,将不分离的事物姑为分离。人作为一个人是一件不可区分

的事物;算术就考虑这人作为不可区分而可以计数的事物时,它具

25有哪些属性。几何学家看待这人则既不当作一个人,也不当作不

可区分物,却当它作一个立体。因为明显地,即便他有时亦复成为

并非不可区分,在这些属性<不可区分性与人性>之外,凡是该属于

他的特质<立体性>总得系属于他。这么,几何学家说他是一个立

30体就该是正确的了;他们所谈论也确乎是现存事物,他们所说的主

题实际存在;因为实是有两式—-这个人不仅有完全实现的存在,

还有物质的存在。

又,因为善与美是不同的(善常以行为为主,而美则在不活动

的事物身上也可见到),那些人③认为数理诸学全不涉及美或善是

① 希腊当时学术分类以光学隶于几何,以线为光学研究之本;声学隶于算术.

以比例为音乐之本(参看“解析后编”75b15)。

② ou yopiv tais πpotaoiot to ψuδos为亚氏常用名学成语,其意谓那假定之一尺

与真正的标准一尺间所有差数,在那假定尺(假设前提)中是不算数的。参看卷N,章

二,1089a 23。

③ 显然是指亚里斯底浦(Aristippus);参看卷B,996a 32。亚里斯底浦(约公元前

435一前356[?]),北非洲息勒尼人,苏格拉底诸弟子之一,为伊壁鸠鲁前驱。卷(M)十三

错误的。因为数理于美与善说得好多,也为之做过不少实证;它们

倘未直接提到这些,可是它们若曾为美善有关的定义或其影响所35

及的事情做过实证,这就不能说数理全没涉及美与善了。美的主

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这些惟有数理诸学优于为之作证。又1078b

因为这些(例如秩序与明确)显然是许多事物的原因,数理诸学自

然也必须研究到以美为因的这一类因果原理。关于这些问题我们

将另作较详明讨论。①

5

章四 关于数理对象已讲得不少;②我们已说明数理对象是存

在的,以及它们凭何命意而存在,③又凭何命意而为先于,凭何命

意而不为先于。④现在,论及意式,我们应先考察意式论本身,绝

不去牵连数的性质,而专主于意式论的创始者们所设想的原义。10

意式论的拥护者是因追求事物的真实而引到意式上的,他们接受

赫拉克利特的教义,将一切可感觉事物描写为“永在消逝之中”,

于是认识或思想若须要有一对象,这惟有求之于可感觉事物以外15

的其它永恒实是。万物既如流水般没有一瞬的止息,欲求于此有

所认识中不可能的。当时苏格拉底专心于伦理道德的析辨,他最

先提出了有关伦理诸品德的普遍定义问题。早先的自然学家德谟

克利特只在物理学上为热与冷作了些浮浅的界说,于定义问题仅20

偶有所接触;⑤至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在以前研究过少数事—

1

295

① 这一预定课程,以后未见实授,或后世失其遗文。

② 1078b6-8这一句贝刻尔本编在章三末,为第二第三两章之总结。第杜校本

分为第四章之起句。

③ 章二与章三。

④ 1077a 17-20,24-b11。

⑤ 参看“物学”194a20;又“动物之构造”642a24。形而上学

例如机会,道德或婚姻——的定义,他们尽将这些事物连结于数。

这是自然的,苏格拉底竭诚于综合辩证,他以“这是什么”为一切论

25理<综合论法>的起点,进而探求事物之怎是;因为直到这时期,人

们还没有具备这样的对勘能力,可不必凭依本体知识而揣测诸对

反,并研询诸对反之是否属于同一学术;两件大事尽可归之于苏格

拉底——归纳思辨与普遍定义,两者均有关一切学术的基础。但

30苏格拉底并没有使普遍性或定义与事物相分离,可是他们〈意式论

者〉却予以分离而使之独立,这个就是他们所称为意式的一类事

物。凭大略相同的论点,这当然会引致这样的结论,一切普遍地讲

35述的事物都得有意式,这几乎好像一个人要点数事物,觉得事物还

少,不好点数,他就故使事物增加,然后再来点数。通式实际已多

1 1079a于个别可感觉事物,但在寻取事物的原因时,他们却越出事物而进

向通式上追求。对于某一事物必须另有一个脱离本体的同名实

296

是①,(其它各组列也如此,必须各有一个“以一统多”<通式),)不

管这些“多”是现世的或超现世事物。②

又,所用以证明通式存在的各个方法,没有一个足以令人信

5服;因为有些论据并不必引出这样的结论,有些则于我们常认为无

通式的事物上也引出了通式。依照这个原则,一切事物归于多少

门学术,这就将有多少类通式;依照这个“以一统多”的论点,虽是

否定<“无物”或“非是”>亦将有其通式;依照事物灭坏后对于此事

10物的思念并不随之灭坏这原则,我们又将有已灭坏事物的通式;因

① oμowoμov ta(同名实是)有的抄本作 svvovoμov tt(同义实是)。

② 1078b 34-1079a3与卷 A.990b 2-8,几乎完全相同。以下 1079a4-b3。亦

几乎是990b 9-991a 7的重复;其中1079a14-19一节修改旧文较多,而立论仍同。卷(M)十三

为我们留有已灭坏事物的遗像。在某些颇为高明的辩论中,有些

人又把那些不成为独立级类的事物引到了“关系”的意式,另有些

论辩则引致了“第三人”。①

一般而论,通式的诸论点消灭了事物,这些事物的存在,较之

意式的存在却应为相信通式的人所更予关心;因为相应而来的将15

是数<二>为第一,而不是两<未定之二)为第一,将是相关数先于

数,而更先于绝对数。②——此外,还有其它的结论,人们紧跟着

意式思想的展开,总不免要与先所执持的诸原理发生冲突。

又,依据我们所由建立意式的诸假定,不但该有本体的通式,20

其它许多事物都该有;(这些观念不独应用于诸本体,亦得应用于

非本体,这也就得有非本体事物的学术;数以千计的相似诸疑难将

跟着发生。)但依据通式的主张与事例的要求,假如它们能被参与,

这就只该有本体的意式,因为它们的被参与并不是在属性上被参25

与,而正是参与了不可云谓的本体。(举例来说明我的意思,譬如

一事物参加于“绝对之倍”,也就参加于“永恒之倍”,但这是附带

的;因为这倍只在属性上可成为“永恒”。)所以通式将是本体。但30

这相同的名词指个别本体,也指意式世界中的本体。(如其不然,

则那个在个别事物以外的,所谓“一以统多”的意式世界中的本体,

其真义究又何如?)意式与参与意式的个别事物若形式相同,它们

将必有某些共通特质。(“2”在可灭坏的诸“2”中,或在永恒的“2”35

① 参看卷 A,990b 18注,又卷Z,1039a2。

② 一般相关数即未定之“二”,如“两倍”较数二为普遍,故应先于数“二”(柏拉图

学派之原则)。一般的数“二”相似地应先于“绝对数二”,所以相关数“两倍”应先于“绝

对数二”。但倍即绝对二,亦即二之通式,这就或先于数二或后于二,而成为自相矛盾。

297上

298

形而上学

中均为相同,何以在“绝对2”<本2>与“个别2”中却就不是一样相

1079b同?)然而它们若没有相同的形式,那它们就只是名称相同而已,这

好像人们称加里亚为“人”,也称呼一块木片为“人”,而并未注意两

者之间的共通性一样。

但,我们倘在别方面假设普通定义应用于通式,例如“平面圆

5形”与其它部分的定义应用之于“本圆”<意式圆>再等待着加上“这

实际上是什么”①<这通式之所以为通式者是什么〉,我们必须询问

这个是否全无意义。这一补充将增加到原定义的那一要素上面?

补充到“中心”或“平面”或定义的其它各部分?因为所有<在意式

人中>怎是之各要素均为意式,例如“动物”与“两脚”。又,这里举

10出了“平面”的意式,“作为意式”就必须符合于作为科属的含义,作

为科属便当是一切品种所共通的某些性质。

章五②

最后大家可以讨论这问题,通式对于世上可感觉事物

(无论是永恒的或随时生灭的),发生了什么作用。因为它们既不

15能使事物动,也不能使事物变。它们对于认识也不曾有所帮助(因

为它们并不是这些事物的本体,若为本体,它们就得存在于事物之

中),它们如不存在于所参与的个别事物之中,它们可以被认为是

20原因,如“白”进入于事物的组成,使一白物得以成其为白<白性〉。

但这论点先是阿那克萨哥拉用过,以后是欧多克索在他答辩疑难

时,以及其他某些人也用过,这论点是很容易攻破的;对于这观念

① 1079b 6,too'ou(σti,旭雷(P.Shorey)校为 too'δ(ott(“古典语文学报”第二十

卷271-3),兹照他的校正文译。参看1086b 27,这句和这一节辞旨简略,其大意在说

明理想圆的定义与个别圆的普通定义相同,所应增补的只是意式如何为意式而已。

② 此章全部除末一句外,1079b12-1080a8与卷A,991a8-b9几乎完全相同。卷(M)十三

不难提出好多无可辩解的反对论点。

又,说一切事物“由”通式演化,这“由”就不能是平常的字意。25

说通式是模型,其它事物参与其中,这不过是诗喻与虚文而已。试

看意式,它究属在制造什么?没有意式作蓝本让事物照抄,事物也

会有,也会生成,不管有无苏格拉底其人,像苏格拉底那样的一个

人总会出现。即使苏格拉底是超世永恒的,世上也会有那样的人。30

同一事物又可以有几个模型,所以也得有几个通式;例如“动物”与

“两脚”与“人”都是人的通式。又通式不仅是可感觉事物的模型,

而且也是通式本身的模型,好像科属本是各品种所系的科属,却又

成为科属所系的科属,这样同一事物将又是蓝本又是抄本了。

35

又,本体与本体的所在两离,似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意式既是

事物的本体怎能离事物而独立?

1080a A

在“斐多”中,①问题这样陈述——通式是“现是”<现成事物〉

与“将是”<生成事物>的原因;可是通式虽存在,除了另有一些事物

为之动变,参与通式的事物就不会生成;然而许多其它事物(如一5

幢房屋或一个指环)他们说它并无通式的却也生成了。那么,明显

地,产生上述事物那样的原因,正也可能是他们所说具有意式诸事

物之存在<“现是”>与其生成<“将是”>的原因,而事物也就可以不

靠通式而靠这些原因以获得其存在。关于意式,这可能照这样,或10

用更抽象而精确的观点,汇集许多类此的反驳。

299

章六 我们既已讨论过有关意式诸问题,这该可以再度考虑到

那些人主张以数为可分离本体,并为事物之第一原因所发生的后

① 参看“斐多”100D。300

形而上学

15果。假如数为一个实是,按照有些人的主张其本体就只是数而没

有别的,跟着就应得有<这样的各数系>,(甲)数可以或是(子)第

一,第二,一个挨次于一个的实是,每一数各异其品种——这样的

数全无例外地,每一数各不能相通①,或是(丑)它们一个一个是无

20例外地挨次的数,而任何的数像他们所说的数学(算术)之数一样,

都可与任何它数相通;在数学之数中,各数的单位互不相异。或是

(寅)其中有些单位可相通,有些不能相通;例如2,假设为第一个

挨次于1,于是挨次为3,以及其余,每一数中的单位均可互通,例

25如第一个2中的各单位可互通,第一个3中的以及其余各数中的

各单位也如此;但那“绝对2”(本二)中的单位就不能与绝对 3<本

三>中的单位互通,其余的顺序各数也相似。数学之数是这么计点

的——1,2(这由另一个1接上前一个1组成),与3(这由再一个

301,接上前两个1 组成),余数相似;而意式之数则是这么计点

的——在1以后跟着一个分明的2,这不包括前一个数在内,再跟

着的3也不包括上一个2,余数相似。或是这样,(乙)数的一类像

35我们最先说明的那一类,②另一是像数学家所说的那一类,我们最

后所说的当是第三类。

又,各类数系,必须或是可分离于事物,或不可分离而存在于

1080b

视觉对象之中,(可是这不像我们先曾考虑过的方式,③而只是这

样的意义,视觉对象由存在其中的数所组成④)——或是其一类如

① ouvβληtai字义为“比量”,或译“可相比”,或译“可相加”,或译“可相通”。

② 见于1080a15-20,其下一类见于20-23,第三类见于23-25行。

③ 参看1076a 38-b11。

④ 毕达哥拉斯数论派的观念。卷(M)十三

是,另一类不如是,或是各类都如是或都不如是。

这些必然是列数所仅可有的方式。数论派以一为万物之原5

始,万物之本体,万物之要素,而列数皆由一与另一些事物所合成,

他们所述数系悉不出于上述各类别;只是其中一切数全都不能互

通的那一类数系还没有人主张过。这样宜属合理;除了上述可能

诸方式外,不得再有旁的数系。有些人①说两类数系都有,其中先

后各数为品种有别者同于意式,数学之数则异于意式亦异于可感10

觉事物,而两类数系均可由可感觉事物分离;另一些人②说只有数

学之数存在,而这数离于可感觉事物,为诸实是之原始。毕达哥拉15

斯学派也相信数系只数学之数这一类;但他们认为数不脱离可感

觉事物,而可感觉事物则为数所组成。他们用数构成了全宇宙,他

们所应用的数并非抽象单位;他们假定数有空间量度。但是第一20 A

个1如何能构成量度,这个他们似乎没法说明。

301

另一个思想家③说,只有通式之数即第一类数系存在,另一

些④又说通式之数便是数学之数,两者相同。

线,面,体的例相似。有些人意谓事物作为数理对象与其作为25

意式相异;⑤在意见与此相反的各家中,有些人只以数学方式谈数

理对象——这些人不以意式为数,也未言及意式存在;⑥另有些人

不照数学方式说数学对象,他们说并不是每一空间量度均可区分

① 指柏拉图。

② 指斯泮雪浦。

③ 某个未指名的柏拉图学派。

④ 指齐诺克拉底。

⑤ 这主张盖出于柏拉图;参看卷 A,992b13-18。

⑥ 指斯泮雪浦。形而上学

30为计度,也不能任意取两个单位来造成 2,①所有主张万物原理与

元素皆出于“1”的人,除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外,都认为数是抽象

的单位所组成;但如上曾述及,他们认为数是量度。②数有多少类

35方式这该已叙述清楚,别无遗漏了;所有这些主张均非切实,而其

中有些想法比别一些更为虚幻。

1081a章七

于是让我们先研究诸单位可否相通,倘可相通,则在我们

前曾辨析的两方式中应取哪一方式。③这可能任何单位均不与任

何单位相通,这也可能“本2”与“本3”中的各单位不相通,一般地

5在每一意式数中各单位是不相通于其它意式数中各单位的。现在

(一)假如所有单位均无异而可相通,我们所得为数学之数——数

就只一个系列,意式不能是这样的数。“人意式”与“动物意式”或

10其它任何意式怎能成为这样的数?每一事物各有一个意式,例如

人有“人本”,动物有“动物本”;但相似而未分化的数无限的众多,

任何个别的3都得像其它诸3一样作为“人本”。然而意式若不能

15是数,它就全不能存在。意式将由何原理衍生?由1与未定之 2

衍生数,这些就只是数的原理与要素,意式之于数不能列为先于或

后于。④

4

302

但,(二)假如诸单位为不相通,任何数均不相通于任何数,这

① 指齐诺克拉底信于不可分线。(可参看里特尔与柏来勒“希腊哲学史”第八版

362 页。)亚氏在卷A章九992a20-23,以“不可分线”之说属之于柏拉图。

② 1080b 19。

③ 参看1080a 18-20,23-35。

④ 柏拉图所承认的制数原理为1与未定之2(或译单双)。亚氏将此两原理当作

“本1”与“本2”,因而论证(甲)它们不能制数,(乙)也不能先于或后于数,即不能为数之

因也不能是数之果;因为它们是由不同品种单位所组成的。他进而又论证意式并非由

任何原理所演生,所以并不存在。卷(M)十三

样的数不能成为数学之数;因为数学之数由未分化的诸单位组成,

这性质也证明为切于实际。这也不能成为意式数。这样的数系,220

不会是“一与未定之两”所生成的第一个数,其它各数也不能有“2,

3,4……”的串联顺序,因为不管是否像意式论的初创者所说,意式

2 中的诸单位从“不等”中同时衍生(“不等”在被平衡时列数就因

而生成)或从别的方式衍生,——若其中之一为先于另一,这便将25

先于由所组合的2;倘有某一物先于另一物,则两者之综和将是先

于另一而后于某一。

又,因为“本1”为第一,于是在“本1”之后有一个个别之1先

于其它诸1,再一个个别之1,紧接于那前一个1之后实为第三个30

1,而后于原1者两个顺次,——这样诸单位必是先于照它们所点

到为数序;例如在 2中,已有第三单位先3而存在,第四第五单位

已在3中,先于4与5两数而存在。现在这些思想家固然都没有

303

说过诸单位是这样的完全不相通,但照他们的原理推演起来,情况35

便是这样,虽则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合理的,假如有第

一单位或第一个1,诸单位应有先于与后于之分,假如有一个第一1081b

个2,则诸2也应有先于与后于之分;在第一之后这必须会有第二

也是合理的,如有第二,也就得有第三,其余顺序相接,(同时作两

样叙述,以意式之1为第一,将另一单位次之其后为第一个1,又5

说2是次于意式之1以后为第一个2,这是不可能的,)但他们制

造了第一单位或第一个1,却不再有第二个1与第三个1,他们制10

造了第一个2,却不再制造第二个2与第三个2。

假如所有单位均不相通,这也清楚地不可能有“本 2”与“本

3”;它数亦然。因为无论单位是未分化的或是每个都各不相同,数304

形而上学

15必须以加法来点计,例如2是在1上加1,3由2上加1,4亦相似。

这样,数不能依照他们制数的方式由“两”与“一”来创造;(依照加

法>2 成为3的部分,3成为4的部分,挨次各数亦然,然而他们却

20说4 由第一个2与那未定之2生成,——这样两个2的产物①有别

于本2;如其不然,本2将为4的一个部分,而加上另一个2。相似

地2将由“本1”加上另一个1组成;若然如此,则其另一要素就不

25能是“未定之 2”;因为这另一要素应创造另一个单位,而不该像未

定之2那样创造一个已定之2。

又,在本3与本2之外怎能有别的诸3与诸 2?它们又怎样

30由先于与后于的诸单位来组成?所有这些都是荒唐的寓言,“原

2”<第一个2>与“本3”<绝对3>均不能成立。可是,若以“一与未

定之两”为之要素,则这些就都该存在。这样的结果倘是不可能

的,那么要将这些作为创造原理就也不可能。

于是,假如诸单位品种各各不同,这些和类乎这些的结果必然

35

跟着发生。但(三)假如只是每一数中的各单位为未分化而互通,

1082a各数中的各单位则是互已分化而品种各不相同,这样疑难照样存

在。例如在本10<意式之10>之中有十个单位,10 可以由十个1

组成,也可以由两个5组成。但“本10”既非任何偶然的单位所组

5成,②——在10中的各单位必须相异。因为,它们若不相异,那么

组成10的两5也不会相异;但因为两5应为相异,各单位也将相

① 未定之2为“倍”,作用于意式之2而产生两个2,这两个2之成4,异于两个意

式之2。

② 罗斯诠释此语;意式之10是一个整数,其中作为单位的各数亦应为意式数,而

各为一个整数;因此那两个5应是不同品种,方能以两个不同事物为要素而合成一个

整体,于十个1而论亦然。但是这与我们现在的持论就相矛盾了。卷(M)十三

异。然而,假如它们相异,是否10之中除了两5 以外没有其它别

异的5呢?假如那里没有别的5,这就成为悖解;①若然是另有其

它种类的5,这样的5所组成的10,又将是哪一类的10?因为在10

10中就只有自己这本10,另无它10。

照他们的主张,4确乎必不是任何偶然的诸2所可组成;他们

说那未定之2接受了那已定之2,造成两个2;因为未定之 2的性

质就在使其所受之数成倍。

15

又,把2脱离其两个单位而当作一实是,把3脱离其三个单位

而当作一实是,这怎么才可能?或是由于一个参与在别个之中,像

“白人”一样遂成为不同于“白”与“人”(因为白人参与于两者),或

是由于一个为别个的差异,像“人”之不同于“动物”和“两脚”一样。20

又,有些事物因接触而成一,有些因混合而成一,有些因位置

而成一;这些命意均不能应用那组成这2或这3的诸单位,恰像两

个人在一起不是使之各解脱其个人而别成为整一事物,各单位之25

组成列数者意必同然。它们之原为不可区分,于它们作为数而论

无关重要;诸点也不可区分,可是一对的点不殊于那两个单点。

但,我们也不能忽忘这个后果,跟着还有“先于之2”与“后于30

之2”,它数亦然。就算 4中的两个2是同时的;这些在8之中就

得是“先于之2”了,像2 创生它们一样,它们创生“本8”中的两4。

因此,第一个2若为一意式,这些2 也得是某类的意式。同样的道

理适用于诸1;因为“第一个2”中的诸1,跟着第一个2 创生4而入35

1

305

① 此语颇难索解,特来屯尼克诠释品种相异的5盖为各单位以不同方式组合起

来的5。形而上学

于本4之中,所以一切1都成意式,而一个意式将是若干意式所组

成。所以清楚地,照这样的意式之出于组合,若说有动物的诸意式

1082b时,人们将可说动物是诸动物所组成。

总之,分化单位使成不同品种之任何方式均为一荒唐之寓言;

我所说寓言的意义,就是为配合一个假设而杜撰的说明。我们所

见的一<单位>无论在量上和在质上不异于别个一(单位>,而数必

5须是或等或不等———一切数均应如此,而抽象(单位>所组成的数

更应如此——所以,凡一数若既不大于亦不小于另一数,便应与之

相等;但在数上所说的相等,于两事物而言,若品种不异而相等者

10则谓之相同。倘品种有异,虽“本10”中之诸2,即便它们相等,也

不能不被分化,谁要说它们并不分化,又能提出怎样的理由?

4

又,假如每个1加另1为2,从“本2”中来的1 和从“本3”中来

的1亦将成2。现在(甲)这个2将是相异的1所组成;(乙)这个2

15对于3应属先于抑为后于?似乎这必是先于;因为其中的一个单

位与3为同时,另一个则与2为同时。于我们讲来,一般1与1若

306

合在一起就是2,无论事物是否相等或不等,例如这个善一和这个

恶一,或是一个人和一匹马,总都是“2”。

20 假如“本3”为数不大于2,这是可诧异的;假如这是较大,那么

清楚地其中必有一个与2 相等的数,而这数便应与“本2”不相异。

但是,若说有品种相异的第一类数与第二类数这就不可能了。

意式也不能是数。因为在这特点上论,倘真以数为意式,那么

25主张单位应各不同的人就该是正确的了;这在先曾已讲过。①通

① 见1081a 5-17。卷(M)十三

式是整一的;但“诸1”若不异,“诸 2”与“诸3”亦应不异。所以当

我们这样计点——“1,2”……他们就必得说这个并不是1个加于

前一个数;因为照我们的做法,数就不是从未定之2制成,而一个

数也不能成为一个意式;因为这样一个意式将先另一个意式存在30

着而所有诸通式将成为一个通式的诸部分。① 这样,由他们的假

设来看,他们的推论都是对的,但从全局来看,他们是错的;他们的

观念为害匪浅,他们也得承认这种主张本身引致某些疑难,——当

我们计点时说“1,2,3”究属是在一个加一个点各数呢,还是在点各35

个部分呢。②但是我们两项都做了;所以从这问题肇致这样重大

的分歧,殊为荒唐。

章八 最好首先决定什么是数的差异,假如一也有差异,则一的1083a

差异又是什么。单位的差异必须求之于量或质上;单位在这些上

面似乎均有差异。但数作为数论,则在量上各有差异。假如单位

真有量差,则虽是有一样多单位的两数也将有量差。又在这些具5

有量差的单位中是那第一单位为较大或较小,抑是第二单位在或

增或减?所有这些都是不合理的拟议。它们也不能在质上相异。

因为对于诸单位不能系以属性;即便对于列数,质也只能是跟从量10

而为之系属。③又,1与未定之 2均不能使数发生质别,因为1本

无质而未定之2只有量性;这一实是只具有使事物成为多的性能。

① 意即所有列数,均为一个最大数的许多部分。

② 亚贝尔脱(O. Apelt)解释亚氏语意:点数如当作加法,则各数均为数学之数;

如把每一数当作一个个别生成之事物,就得成为各别的数。亚氏认为用两种看法来看

这点计动作均无不可。

③ 数之质别有素数或组合数,平面(二次)或立体数(三次),这些质别皆为量变所

成的属性。参看卷△,章十四1020b3-8。

307308

形而上学

假如事实诚不若是,他们该早在论题开始时就有说明,并决定何以

15单位的差异必须存在,他们既未能先为说明,则他们所谓差异究将

何所指呢?

于是明显地,假如意式是数,诸单位就并非全可相通,在(前

述>两个方式中也不能说它们全不相通。① 但其他某些人关于数

20的议论方式也未为正确。那些不主于意式,也不以意式为某些数

列的人,他们认为世上存在有数理对象而列数为现存万物中的基

本实是,“本1”又为列数之起点。这是悖解的:照他们的说法,在

诸1中有一“原1”<第一个1>,却在诸2中并不建立“原2”<第一个

252>,诸3中也没有“原3”〈第一个3>。② 同样的理由应该适用于所

有各数。关于数,假使事实正是这样,人们就会得想到惟有数学之

数实际存在,而1并非起点(因这样一类的1将异于其它诸1;而

2,也将援例存在有第一个2与诸2另作一类,以下顺序各数也相

30似)。但,假令1正为万物起点,则关于数理之实义,毋宁以柏拉图

之说为近真,“原2”与“原3”便或当为理所必有,而各数亦必互不

35相通。反之,人苟欲依从此说,则又不能免于吾人上所述③若干不

符事实之结论。但,两说必据其一,若两不可据,则数便不能脱离

于事物而存在。

这也是明显的,这观念的第三翻版④最为拙劣——这就是意

1083b

式之数与数学之数为相同之说。这一说合有两个错误。(一)数学

① 参看1080a 18-20,23-35。

② 20行某人指斯泮雪浦;他不主于意式数而以“本1”为通式要理(本因),亚氏于

此诋其瑕疵。

③ 参看1080b 37-1083a 17。

④ 指齐诺克拉底之说,参看1080b 22。卷(M)十三

之数不能是这一类的数,只有持此主张的人杜撰了某些特殊的线

索才能纺织起来。(二)主张意式数的人们所面对着的一切后果他5

也得接受。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较之上述各家较少迷惑,但他们也颇

自立异。他们不把数当作独立自在的事物,自然解除了许多疑难10

的后果;但他们又以实体为列数所成而且实体便是列数,这却是不

可能的。这样来说明不可区分的空间量度是不真确的;这类量度

无论怎么多怎么少,诸1是没有量度的;一个量度怎能由不可区分

物来组成?算术之数终当由抽象诸1来组成。但,这些思想家把15

数合同于实物;至少他们是把实物当作列数所组成,于是就把数学

命题按上去。

于是,数若为一自存的实物,这就必须在前述诸方式中的一式

上存在,如果不能在前述的①任何一式上存在,数就显然不会具有20

那样的性质,那些性质是主张数为独立事物的人替它按上去的。

又,是否每个单位都得之于“平衡了的大与小”抑或一个由

“小”来另一个由“大”来?(甲)若为后一式,每一事物既不尽备所25

有的要素,其中各单位也不会没有差异;因为其中有一为大,另一

为与大相对反的小。在“本3”中的诸单位又如何安排?其中有一

畸另单位。但也许正是这缘由,他们以“本一”为诸奇数中的中间

单位。②(乙)但两单位若都是平衡了的大与小,那作为整个一件30

事物的2 又怎样由大与小组成?或是如何与其单位相异?又,单

① 见于1080a15-b36。

② 参看第尔士辑“先苏格拉底”(第三版)卷一,346,17-22,又270,18。

309310

形而上学

位是先于2;因为这消失,2 也随之消失。于是1将是一个意式的

35意式,这在 2 以前先生成。那么,这从何生成?不是从“未定之

2”,因为“未定之 2”的作用是在使“倍”。

再者,数必须是无限或是有限(因为这些思想家认为数能独立

1084a存在,这就应该在两者中确定其一①)。清楚地,这不能是无限;因

为无限数是既非奇数又非偶数,而列数生成非奇必偶,非偶必奇。

其一法,当1加之于一个偶数时,则生成一个奇数;另一法,当1被

2 连乘时,就生成2的倍增数;又一法当2的倍增数,被奇数所乘

5时就产生其它的偶数。②又,假如每一意式是某些事物的意式,而

数为意式,无限数本身将是某事物(或是可感觉事物或是其它事

物)的一个意式。可是这个本身就不合理,而照他们的理论也未必

10可能,至少是照他们的意式安排应为不可能。

但,数若为有限,则其极限在哪里?关于这个,不仅该举出事

实,还得说明理由。倘照有些人③所说数以10为终,则通式之为

15数,也就仅止于10了;例如3为“人本”,又以何数为“马本”?作为

事物之本的若干数列遂终于10。这必须是在这限度内的一个数;

因为只有这些数才是本体,才是意式。可是这些数目很快就用尽

① 如果数是独立存在的,其实现必须是一个无限或是一个有限数。亚氏自己的

主张是数只能潜在地为无限,其所实现必为一有限数。

② 柏拉图“巴门尼德”144A以1与2为奇偶起点,由1与2相加得3;用此三数,

(1)以偶乘偶,(2)奇乘奇,(3)奇乘偶,(4)偶乘奇,四法制作列数。(3)(4)两法实际相

同。由(1)与(3)(4)可得一切偶数:2的倍增数即乘方数2,4,8,16。其中所缺偶数由 2

×3=6,2×5=10,4×3=12,2×7=14……来递补。但(2)法不能得一切奇数。素数

如 5,7等均非乘法所能制成。柏拉图以加法制成第一个素数3。实际其它素数均须由

偶数加一制成。

③ 以十为数之终其旨出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此处所指包括柏拉图在内(参看“物

学”206b32),大约斯泮雪浦亦从此旨。卷(M)十三

了;动物形式的种类着实超过这些数目。同时,这是清楚的,如依

此而以意式之“3”为“人本”,其它诸3亦当如兹(在同数内的诸320

亦当相似),①这样将是无限数的人众;假如每个3均为一个意式,

则诸3将悉成“人本”,如其不然,诸3也得是一般人众。又,假如

小数为大数的一部分(姑以同数内的诸单位为可相通),于是倘以25

“本4”为“马”或“白”或其它任何事物的意式,则若人为2时,便当

以人为马的一个部分。这也是悖解的,可有10的意式,而不得有

11与以下各数的意式。又,某些事物碰巧是,或也实际是没有通

式的;何以这些没有通式?我们认为通式不是事物之原因。又,说

是由1至10的数系较之本10更应作为实物与通式,这也悖解。30

本10是作为整体而生成的,至于1至10的数系,则未见其作为整

体而生成。他们却先假定了1至10为一个完整的数系。至少,他

们曾在10限以内创造了好些衍生物——例如虚空,比例,奇数以

及类此的其它各项。他们将动静,善恶一类事物列为肇始原理,而35

将其它事物归之于数。②所以他们把奇性合之于1;因为如以3作

奇数之本性则5又何如?③

1084b

又,对于空间量体及类此的事物,他们都用有定限的数来说

① 此括弧内支句费解。罗宾(Robin)解为在“意式4”内之3,与涵于意式5内之4

中的3亦相似,逐级类推亦相似(参看罗宾:“柏拉图意式论在亚里士多德以后之发

展”,352页)。

②“虚空”由未定之2衍生,可参看色乌弗拉斯托“哲学”(312,18-313,3)。“动”

亦出于“未定之 2”见本书卷 A章九,卷K章九。“静”自然由1衍生,可不烦参证。此

处所举各例中实际仅“比例”才真正是数的衍生物。叙里安诺诠论比例三式1:2:3

为算术比例;1:2:4为几何比例;2:3:6为音乐比例。此三式所举数目皆在10以

内。

③ 数论学派以1为具有奇性,3,5等为奇数而无奇性,得其奇性于1;如7之为奇

数,并不因3因5以为奇,惟因1以取其奇性。

311形而上学

1

312

明;例如,第一,不可分线,①其次 2,以及其它;这些都进到10而终

止。②

再者,假如数能独立自存,人们可以请问哪一数目为

先,——1或3或2?假如数是组合的,自当以1为先于,但普遍

5性与形式若为先于,那么列数便当为先于;因为诸1 只是列数的

物质材料,而数才是为之作用的形式。在某一含义上,直角为先

于锐角,因为直角有定限,而锐角犹未定,故于定义上为先;在另

一含义上,则锐角为先于,因为锐角是直角部分,直角被区分则

10成诸锐角。作为物质,则锐角元素与单位为先于;但于形式与由

定义所昭示的本体而论,则直角与“物质和形式结合起来的整

体”应为先于;因为综合实体虽在生成过程上为后,却是较接近

于形式与定义。那么,1安得为起点?他们答复说,因为1是不

15可区分的;但普遍性与个别性或元素均不可区分。而作为起点

则有“始于定义”与“在时间上为始”的分别。那么,1在哪一方

面为起点?上曾言及,直角可被认为先于锐角,锐角也可说是先

于直角,那么直角与锐角均可当作1看。他们使1 在两方面都

成为起点。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普遍性是由形式或本体以成

20一,而元素则由物质以成一,或由部分以成一。两者<数与单位〉

各可为一——实际上两个单位③均各潜在(至少,照他们所说不

同的数由不同种类的单位组成,亦就是说数不是一堆,而各自一

① 参看卷 A,992a22,又卷N,章三。

② 参看卷N,1090b21-24,数论以1合于点(即不可分线),2合于线,3合于面,

4合于立体,而1.2,3,4则合成10,为数之终,一切空间量体尽涵于中。

③ 这里亚氏以2为例,其中两个1,在2实现为一个整数时,均各转成为潜在。卷(M)十三

个整体,这就该是这样),而不是完全的实现。他们所以陷入错

误的原因是他们同时由数理立场又由普遍定义出发,进行研究,25

这样(甲)从数理出发,他们以1为点,当作第一原理;因为单位

是一个没有位置的点。(他们像旁的人①也曾做过的那样,把最

小的部分安装成为事物。)于是“1”成为数的物质要素,同时也就30

先于2;而在 2 当作一个整数,当作一个形式时,则1又为后于。

然而,(乙)因为他们正在探索普遍性,遂又把“l”表现为列数形

式含义的一个部分。但这些特性不能在同时属之同一事物。

假如“本1”必须是无定位的单元(因为这除了是原理外,并不

异于它1),2是可区分的,但1则不可区分,1之于“本1”较之于235

将更为相切近,但,1如切近于“本1”,“本1”之于1也将较之于21085a

为相切近;那么2中的各单位必然先于2。然而他们否认这个;至

少,他们曾说是2先创生。

313

又,假如“本2”是一个整体,“本3”也是一个整体,两者合成为

2<两个整体〉。于是,这个“2”所从产生的那两者又当是何物呢?

章九 因为列数间不是接触而是串联,例如在2与3中的各单5

位之间什么都没有,人们可以请问这些于本1是否也如此紧跟着,

紧跟着本1的应是2抑或2中的某一个单位。②

在后于数的各级事物——线,面,体——也会遭遇相似的迷

难。有些人③由“大与小”的各品种构制这些,例如由长短制线,由10

阔狭制面,由深浅制体;那些都是大与小的各个品种。这类几何事

① 指原子(不可分物)论派。

② 看本卷第七章,1081al7-35。

③ 大约也包括柏拉图在内。形而上学

物之肇始原理<第一原理>,相当于列数之肇始原理,各家所说不

15同。在这些问题上面,常见有许多不切实的寓言与理当引起的矛

盾。(一)若非阔狭也成为长短,几何各级事物便将互相分离。(但

阔狭若合于长短,面将合于线,而体合于面;①还有角度与图形以

及类此诸事物又怎样能解释?)又(二)在数这方面同样的情形也得

20遭遇;因为“长短”等是量度的诸属性,而量度并不由这些组成,正

像线不由“曲直”组成或体不由平滑与粗糙组成一样。②

所有这些观点所遇的困难与科属内的品种在论及普遍性时所

25遇的困难是共通的,例如这参于个别动物之中的是否为“意式动

物”抑其它“动物”。假如普遍性不脱离于可感觉事物,这原不会有

何困难;若照有些人的主张一与列数皆相分离,困难就不易解决;

30这所谓“不易”便是“不可能”。因为当我们想到2中之一或一般数

目中的一,我们所想的正是意式之一抑或其它的一?③

1

314

于是,有些人由这类物质创制几何量体,另有些人④由点来创

制,——他们认为点不是1而是与1相似的事物——也由其它材

料如与“1”不同的“众”来创制;这些原理也得遭遇同样严重的困

35难。因为这些物质若相同,则线,面,体将相同;由同样元素所成事

物亦必相同。若说物质不止一样,其一为线之物质,另一为面,又

1085b一为体,那么这些物质或为互涵,或不互涵,同样的结果还得产生;

因为这样,面就当或含有线或便自己成了线。

① 1085a7-19,参看卷A,992a10-19。

② 参看卷 A,992b1-7又卷N,1088a15-21。

③ 1085a24-31,旁涉意式论之一般迷难,与上文不甚贯串。

④ 大概另指斯泮雪浦。柏拉图与齐诺克拉底并不置重于点(参看卷A章九,章

五)。卷(M)十三

再者,数何能由“单与众”组成,他们并未试作解释;可是不

管他们作何解释,那些主张“由1与未定之2”来制数的人①所5

面对着的诸驳议,他们也得接受。其一说是由普遍地云谓着的

“众”而不由某一特殊的“众”来制数,另一说则由某一特殊的

众即第一个众来制数;照后一说,2 为第一个众。②所以两说实

际上并无重要差别,相同的困难跟踪着这些理论——由这些来10

制数,其方法为如何,掺杂或排列或混合或生殖?以及其它诸

问题。在各种疑难之中,人们可以独执这一问题,“假如每一

单位为1,1从何来?”当然,并非每个1都是“本1”。于是诸115

必须是从“本1”与“众”或众的一部分来。要说单位是出于众

多,这不可能,因为这是不可区分的;由众的一部分来制造1也

有许多不合理处;因为(甲)每一部分必须是不可区分的(否则

所取的这一部分将仍还是众,而这将是可区分的),而“单与

众”就不成其为两要素了;因为各个单位不是从“单与众”创生20

的。(乙)执持这种主张的人不做旁的事,却预拟了另一个数;

因为它的不可区分物所组成的众就是一个数。③

又,我们必须依照这个理论再研究数是有限抑无限的问题。④

起初似乎有一个众,其本身为有限,由此“有限之众”与“一”共同创25

生有限数的诸单位,而另有一个众则是绝对之众,也是无限之众;

A

315

① 指柏拉图与齐诺克拉底。

② 亚氏在这里仍将“未定之 2”当作2与本2来批评柏拉图学派之说。

③ 这里说明朗些:(甲)众的不可区分部分就不成为“众多”而是“单一”。这

样,“众多”为诸一所构成,这就不能与“单位之一”相配而成为制数两要素。(乙)由

众多制数等于说“数出于数”,也等于什么都没有说。

④ 参看1083b 36。形而上学

于是试问用哪一类的众多作为与元一配合的要素?人们也可以相

似地询问到“点”,那是他们用以创制几何量体的要素。因为这当

30然不是惟一的一个点;无论如何请他们说明其它各个点各由什么

来制成。当然不是由“本点”加上一些距离来制作其它各点。因为

数是不可区分之一所组成,但几何量体则不然,所以也不能像由众

这个要素的不可区分之诸部分来制成一<单位>那样,说要由距离

35的不可区分之诸部分来制成点。①

于是,这些反对意见以及类此的其它意见显明了数与空间量体

1086a不能脱离事物而独立。又,关于数论各家立说的分歧,这就是其中

必有错误的表征,这些错处引起了混乱。那些认为只有数理对象能

脱离可感觉事物而独立的人②,看到通式的虚妄与其所引起的困惑,

5已经放弃了意式之数而转向于数学之数。然而,那些想同时维持通

式与数的人假设了这些原理,③却看不到数学数存在于意式数之外,

他们④把意式数在理论上合一于数学数,而实际上则消除了数学数;

10因为他们所建立的一些特殊的假设,都与一般的数理不符。最初提

出通式的人假定数是通式时,也承认有数理对象存在,⑤他是自然地

将两者分开的。所以他们都有某些方面是真确的,但全部而论都不

免于错误。他们的立论不相符合而相冲突,这就证实了其中必有不

15是之处。错误就在他们的假设与原理。坏木料总难制成好家具,爱

A

316

① 点不能含有距离的要素;而且距离的任何一段仍还是距离,不能成点。一在

“众”中可作为一个部分,点在线内不能作一个部分。

② 指斯泮雪浦。

③ 这些原理,指“一与未定之二”可参看第七章。

④ 指齐诺克拉底。

⑤ 柏拉图。卷(M)十三

比卡尔谟①说过,“才出口,人就知道此言有误”。

关于数,我们所提出的问题和所得的结论已足够(那些已信服

了的人,可在后更为之详解而益坚其所信,至于尚不信服的人也就20

再不会有所信服)。②关于第一原理与第一原因与元素,那些专谈

可感觉本体的各家之说,一部分已在我们的物学著述中③说过,一

部分也不属于我们现在的研究范围;但于那些认为在可感觉物体

以外,还有其它本体的诸家之说,这必须在讨论过上述各家以后,25

接着予以考虑。因为有些人说意式与数就是这类<超感觉>本体,

而这些要素就是实在事物的要素与原理,关于这些我们必须研究

他们说了些什么,所说的内容其实义又如何。

30

那些专主于数而于数又主于数学之数的人,必须在后另论;④

但是关于那些相信意式的人,大家可以同时观测他们思想的途径

和他们所投入的困惑。他们把意式制成为“普遍”,同时又把意式

当作可分离的“个别”来处理。这样是不可能的,这曾已为之辨35

明。⑤ 那些人既以本体外离于可感觉事物,他们就不得不使那作

为普遍的本体又自备有个体的特性。他们想到了可感觉世界的形1086b

形色色,尽在消逝之中,惟其普遍理念离异了万物,然后可得保存

于人间意识之中。我们先已说过⑥苏格拉底曾用定义(以求在万

1

317

① 第尔士编“残篇”14。

② 叙里安诺将以下各节编入卷N。

③ 见于“物学”卷一,第四至六章;“说天”卷三,第三至四章“成坏论”卷一,第一

章。

④ 指斯泮雪浦,参看卷N,1090a7-15,20-b20。

⑤ 参看卷 B,1003a 7-17。

⑥ 见于1078b17-30。318

形而上学

变中探取其不变之真理,>启发了这样的理论,但是他所始创的“普

5遍”并不与“个别”相分离;在这里他的思想是正确的。结果是已明

白的了,若无普遍性则事物必莫得而认取,世上亦无以积累其知

识,关于意式只在它脱离事物这一点上,引起驳议。可是,他的继

承者却认为若要在流行不息的感觉本体以外建立任何本体,就必

10须把普遍理念脱出感觉事物而使这些以普遍性为之云谓的本体独

立存在,这也就使它们“既成为普遍而又还是个别”。照我们上述

的看法,这就是意式论本身的惩结。

章十 让我们对于相信意式的人提出一个共有的疑难,这一疑

15难在我们先时列举诸问题时曾已说明。① 我们若不像个别事物那

样假定诸本体为可分离而独立存在,那么我们就消灭了我们自己

所意想的“本体”;但,我们若将本体形成为可分离的,则它们的要

素与它们的原理该又如何?

20

假如诸本体不是普遍而是个别的,(甲)实物与其要素将为数

相同,(乙)要素也就不可能得其认识。因为(甲)试使言语中的音

节为诸本体,而使它们的字母作为本体的要素;既然诸音节不是形

式相同的普遍,不是一个类名,而各自成为一个个体,则βα就只能

25有一个,其它音节也只能各有一个(又他们<柏拉图学派>于每一意

式实是也认为各成一个整体)。倘诸音节皆为唯一个体,则组成它

30们的各部分也将是唯一的;于是α不能超过一个,依据同样的论

点,也不能有多数的相同音节存在,而其它诸字母也各只能有一

个。然而若说这样是对的,那么字母以外就没有别的了,所有的仅

① 卷B,999b24-1000a4,1003a5-17。卷(M)十三

为字母而已。(乙)又,要素也将无从取得其认识,因为它们不是普

遍的,而知识却在于认取事物之普遍性。知识必须依凭于实证和

定义,这就是知识具有普遍性的说明;若不是每一个三角的诸内角35

均等于两直角,我们就不作这个“三角的诸内角等于两直角”的论

断,若不是“凡人均为动物”,我们也不作这个人是一个动物的论1087a

断。

但,诸原理若均为普遍,则由此原理所组成的诸本体亦当均为

普遍,或是非本体将先于本体;因为普遍不是一个本体,而要素或

原理却是普遍的,要素或原理先于其所主的事物。

当他们正由要素组成意式的同时,又宣称意式脱离那与之形5

式相同的本体而为一个独立实是,所有这些疑难就自然地跟着发

生。

1

但是,如以言语要素为例,若这并不必须要有一个“本α”与一

个“本β”而尽可以有许多α许多β,则由此就可以有无数相似的音10

节。

319

依据一切知识悉属普遍之说,事物之诸原理亦当为普遍性而

不是各个独立本体,而实际引致了我们上所述各论点中最大困惑

者,便是此说,然此说虽则在某一含义上为不合,在另一含义上讲15

还是真实的。“知识”类于动字“知”,具有两项命意,其一为潜能另

一为实现。作为潜能,这就是普遍而未定限的物质,所相涉者皆为

无所专指的普遍;迨其实现则既为一有定的“这个”,这就只能是20

“这个”已经确定的个体了。视觉所见各个颜色就是颜色而已,视

觉忽然见到了那普遍颜色,这只是出于偶然。文法家所考察的这

个个别的α就是一个α而已。假如诸原理必须是普遍的,则由普:

380

形而上学

遍原理所推演的诸事物,例如在论理实证中,①亦必为普遍;若然

25如此,则一切事物将悉无可分离的独立存在〈自性>——亦即一切

均无本体。但明显地,知识之一义为普遍,另一义则非普遍。

① 罗斯注释:“论理实证”(aπooi tξts)必须在第一格(“解析后编”卷一,第十四

章),在这格中普遍前提应作出普遍结论。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二章 概论宗教的本质-在线阅读

    第二章 概论宗教的本质 上面我一般地谈到了我对于人对对象——即使是感性对 象——的关系的看法。这种看法,尤其适合于人对宗教对象的 关系。 在对感性对象的关系中,对象之意识可以跟自我意识区分开 来;可是,在对宗教对象的关系中,意识却直接跟自我意识重合在 一起。感性对象存在于人以外,而宗教对象却存在于人以内。所 以,宗教对象是自身内在的对象,因此它像人的自我意识…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20日
    232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线阅读-05

    三 易洛魁人的氏族 我们现在来谈一谈摩尔根的另一发现,这一发现至少与他根据亲属制度恢复原始家庭形式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摩尔根证明: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内部用动物名称命名的血族团体,实质上是与希腊人的genea[氏族]、罗马人的gentes[氏族]相同的;美洲的形式是原始的形式,而希腊-罗马的形式是晚出的、派生的形式;原始时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的全部…

    书籍分录 2024年4月30日
    682
  • 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对六个沉思的第五组反驳 伽森狄先生作-在线阅读

    对六个沉思的第五组反驳 伽森狄先生作 伽森狄先生致笛卡尔先生 先生: 尊贵的麦尔塞纳神父让我参与到你关于第一哲学所写的这些 崇高的沉思里边来,这种好意使我非常感激,因为〔这些沉思〕主题 的宏伟,思想的强劲和言辞的纯练,已使我异常喜悦;同时,的确, 看到你那样意气风发、勇气百倍,并如此成功地为推进科学而工 作,看到你开始为我们发现了在过去一切世纪里从未被人认识…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492
  • 第一节牛津哲学的历史特征

    在当代西方,“牛津哲学”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性名称,它代 表着曾经并且现在仍然在英美哲学中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哲学主张和 方法,特别是它所提倡的哲学分析方法不仅对当代哲学,而且对当代 西方的许多研究领域都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历史上的牛津哲学 根据17世纪的历史学家 A.伍德的记载,自12世纪末开始,牛津 就成为了整个英国的学术中心之一。在13世纪的牛津大…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99
  • 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三编 近代哲学-第九篇 法国和英国的哲学-在线阅读

    第九篇 法国和英国的哲学 第一章 法国实证主义及其反对者 第一节 对感觉主义的反动 在法国以自然主义哲学为依据的启蒙运动,促成大革命以及 动荡的社会和政治变迁。孔狄亚克、百科全书派和霍尔巴赫所倡 导的感觉主义和唯物主义理论,在十八世纪后半期曾经脍炙入口, 大革命以后则盛况消失,新哲学登上前台。批判和自由主义趋于 极端,势必招致保守派的反对;对自由思想的要求为…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31日
    14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