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卷四-在线阅读

卷(P)四①

章一 有一门学术,它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以及“实是②

由于本性所应有的秉赋”。这与任何所谓专门学术③不同;那些专

门学术没有一门普遍地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它们把实是切下

25一段来,研究这一段的质性;例如数学就在这样做。现在因为我们

是在寻取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明白地,这些必须是禀于本性的事

物。若说那些搜索现存事物诸要素的人们也就在搜索基本原理,

这些要素就必须是所以成其为实是的要素,而不是由以得其属性

30的要素。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第一原因也应当求之于实是之所以

① 卷四论哲学主题,而为之范围,于本体及卷三提出的若干问题始作解释。托马

斯·阿奎那尝称卷B为“辩难篇”,卷P为“释疑篇”。第三章以下反复详论相反律(矛

盾律),第七章兼及排中律。此两律在“解析后篇”中称“一级通则”。

② ov.出于动字dμ,意谓“是”或“存在”。凡“物”各为其“是”,各“有”其所“是”。

故“是”为物之“本体”(ovoa)。或问“这是何物”?答曰“这是某物”。又问“这怎么是某

物”?答“这因这么而是某物”。故“怎是”(to te ipivat)为某物之所以成其本体者,包括

某物全部的要素。卷M tò tiiot aoxioi twv ovλλ0Ytoμov(1078b 25)谓“怎是”为综合论

法(三段论法)之起点。本体之学出于柏拉图“巴门尼德篇”与亚里士多德“哲学”两书.

本书译 toov为“是”或“实是”。“是”通于“有”,“非是”通于“无”。“是”通用于“事”与

“物“及“行为”(πpa Yμa,xpnμa,”oYov)。非是通用于“无事”“无物”及“无为”。旧译或

以“是”为“有”,以“万物”为<众是》“万有”,义皆可通。本书均译“是”。“是”之语尾变

化甚繁,近代西方语文多渊源于拉丁与希腊者,其语尾可得为相近似之变化。汉文无

语尾诸变化,故译文中于此特为费劲而仍不免有疣赘之处。

③ 照原文(v pipc λ(Yyopivav亦可译“所谓局部知识”。卷(F)四

为实是。

章二 一事物被称为“是”,含义甚多,但所有“正是”就关涉到一

个中心点,一个确定的事物,这所谓“是”全不模糊,一切属于健康35

的事物,关涉到健康,其一说是保持健康,又一说是产生健康,又一

说是健康的征象,又一说是具有健康的潜能。一切属于医疗的事1003b

物,关涉到医学,一事物因具有医疗知识而被称为医学事物,另一

个因天然适应于医疗,又一事物则因受到了医学方面的运用。我

们当可检出其它相似的应用名词。这样,一事物在许多含义上统5

是关涉着一个原理<起点>;有些事物被称为“是”者,因为它们是本

体,有的因为是本体的演变,有的因为是完成本体的过程,或是本

体的灭坏或阙失或是质,或是本体的制造或创生,或是与本体相关10

系的事物,又或是对这些事物的否定,以及对本体自身的否定。

(为此故,我们即便说“非是”也得“是”一个“非是”。)于是,这既可

65

以有一门学术专管一切有关健康的事物,同样其它事物也可以有

其它各个专门学术。不但事物之属于一名称者其研究应归之一门

学术,凡事物之涉及一性质者亦可归之一门;性质相通的事物名称15

当相通。那么这就明白了,研究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者也该是学

术工作的一门。——学术总是在寻求事物所依据的基本,事物也

凭这些基本性质题取它们的名词。所以既说这是本体之学,哲学

家们就得去捉摸本体的原理与原因。

每一级事物出于一类感觉,为之建立一门学术,例如语法这一20

门学术研究所有言语。因此,研究所有实是诸品种,在科属上论其

所以为实是的原因与原理这任务,归之一门综合性学术,而各个专

门性学术的任务则分别研究实是的各个品种。形而上学

“实是”与“元一”,作为原理与原因倘<假如>本属相通,实际它

25们原也是相同而合一的事物,虽则并不用同一公式来说明(它们设

定为不同公式,实际没有分别——而且这是可以互相加强其说明

的);例如“一人”与“人”是同一物,“现存的<正是>人”与“人”也同,

倍加其语为“一现存的人”与“一人”也没有什么分别①(因为所加

30于原事物的“一”,在生灭动变上均不影响原事物);相似地“一现存

的人”实际于“现存的人”并未增益任何事物;所以这是明白的,所

加之“一”与“现存的人”相同,“元一”不异于“实是”;又,每一事物

之本体倘<假如〉不是偶然而为一,相似地亦确由于本性而为

35是:——若然如此,<倘上所假定都是对的>则有多少元一也就有多

100a少实是。研究这些要义的,在科属上为同一门学术——举例而言,

像讨论“相同”“相似”以及类此的观念者便是;而几乎所有的“对

成”也可以溯源于此义;这些我们已在“对成选录”②中研究过了,

A

66

不再详言。

再者,有多少类别的本体,哲学也就有多少分支,所以在这门

5学术中必然有第一义与其相从的各义。实是与元一径归于诸科

属;所以各门学术也归于相应的各科属。“哲学家”这字的习用上

本类于“数学家”;数学分为若干部分,有主<第一级数学>有从<次

级数学>,以及在数学范围内循序而进的其它级别。③

10 现在,因为每一门学术的任务应须研究“对反”,而“众多”相反

① 27-30行如简括其意即“是”与“一是”不异,“一”与“是”亦不异。罗斯诠注,

谓凡人称道某物曰,“此‘是’某物”,或曰“此‘是’某物”,其意无殊;故“一”与“是”无殊。

②“对成选录”(kλotη tov ivavtiwv)此书失传。亚氏“残篇”1478b35-1479a5,

1497a32-1498b43,可见其内容之一斑。“对成”取义于“相对相成”与“相反相成”意。

③ 1004a2-9可参看卷B995b10-13,997a15-25;又卷E章一。卷(T)四

于“元一”,所以研究元一之“否定”与“阙失”,也属于同一门学术,

我们对元一与其否定或阙失一同加以研究。(我们或说某事物没

有,或说于某类特殊事物中没有某事物;前一说法是专指某一事物

被否定,否定元一就指元一并不存在,至于阙失则只因其所阙失的15

部分而立论①:)看到了这些事实,我们这一门学术的范围也就该

包括上述的“对成”诸观念,“有别”与“不似”与“不等”以及从这些

或从“众多与元一”衍生的其它各项。“对反”是这些观念之一;因

为对反为差异的一类,差异为“有别”的一类。因为事物之称为一20

者,涵有许多命意,这些词项也将有许多命意,但所有这些词项,仍

归一门学术来研究;———名词之分属于不同学术者不仅因为它有

不同命意,而是因为它既命意非一而他的诸定义又不能归属于一

个中心命意,所以才不能归属于一门学术。一切事物当以其基本25

含义为依据,例如我们称为一的事物,必然比照于基本之一,这个

我们于“相同”、“有别”及“对成”等也当如是;所以,在辨明了每一

事物所述及的各个云谓以后,我们必须确定其中哪一命意是基本

的,而其它则如何与此基本命意相关联;譬如有些事物取名于其所

持有,有些则取名于其所制造,有些又取名于其它途径,〈但所指则30

必须符合于事物的基本含义〉。

1

67

于是,这明显了,同一门学术应该阐明本体,也应阐明列举

的这些观念,(这也是我们在“辩难卷”中诸疑问之一②)而哲学家1004b

的事业原也该能考察一切事物。如果这不是哲学家的事业,将

① 若以否定为某一属性的否定,则阙失就只指在一类事物中某个缺少它同类所

共有的某属性。参看卷△章十“对反”,章廿二“阙失”释义。

② 见卷B章一,995b18-27,章二 997a25-34。6

形而上学

有谁来研究这些问题:苏格拉底与坐着的苏格拉底是否同为一

物?或者各事物是否各有一个对成?或者何谓对成,或者这有

5多少命意?以及类似的其它问题。这些观念不同于元一与实是

之为数或线或火之类的演变,而真是元一之为元一和实是之为

实是的主要秉赋,因此这门学术就应该考察这些观念的要义和

它们的质性。研究这类问题不算离开哲学范围,只是对于本体

10缺乏正确观念的人,忘记了本体应该先于这些事物,这才是错

了。数之所以为数具有特殊属性,如“奇与偶”,“可计量性”与

“相等”,“超过与缺损”,这些或是直属于数,或具有相互关系。

相似地,实体,不动体与动体,无重量体与有重量体,各具有特殊

15的属性。实是之各具有上列哪些特殊质性者,哲学家也得研究

其中所存的真理。可以提起这一例示:辩证家与诡辩派穿着与

哲学家相同的服装;对于诡辩术,智慧只是貌似而已,辩证家则

20将一切事物囊括于他们的辩证法中,而“实是”也是他们所共有

的一个论题;因而辩证法也包含了原属于哲学的这些主题。诡

辩术和辩证法谈论与哲学上同类的事物,但哲学毕竟异于辩证

法者由于才调不同,哲学毕竟异于诡辩术者则由学术生活的目

25的不同。哲学在切求真知时,辩证法专务批评;至于诡辩术尽管

貌似哲学,终非哲学。

又,在对成序列中,两行之一①为“阙失”,一切对成可以简化

为“实是与非是”,和“一与众”,例如静属一,动属多。实是和本体

30为对成所组合,这是几乎所有思想家都同意的;至少他们都曾提起

① 参看卷A986a23脚注。卷(IP)四

过各自的对成作为第一原理——有些举出奇偶①,有些举出冷

热,②,有些举出定限与无定限③,有些举出友与斗④。所有这些以

及其它诸对成明显地都可简化为“一与众”(这简化我们可以承1005a

认⑤),其它思想家所述原理也完全可以此为科属而为之归综。经

过这些考虑,这就明显了,研究实是之所以为实是者应属之于一门

学术。因为一切事物或即对成或为对成所组合,而“一与众”实为

一切对成之起点。不管这些命意是否单纯,它们总得归属于一门5

学术。也许它们实际不止一个命意;可是即使“一”有多种命意,这

多种命意必然相联于一个基本命意(诸对成的例也相似),即使实

是或元一不作为一个普遍通例,在各例上也并不全同,或是仍各结

合于个别事物(实际上“一”有时是公共的参考标准,有时是一一相10

续的串联),这还得相通于一个起点。为此故,作一个几何学家就

不研究什么是“对成”或“完全”与“元一”或“实是”,以及“相同”或

“有别”这类问题,他径是承认这些为理所当然,凭此假设为起点,

推演他自己的论题。

于是明显地,这一门学术<哲学>的任务是在考察实是之所

以为实是和作为实是所应有的诸质性,而这同一门学术除了应15

考察本体与其属性外,也将考察上列各项⑥以及下述诸观念,如

“先于”,“后于”,“科属”,“品种”,“全体部分”以及其它类此

① 毕达哥拉斯学派。

② 巴门尼德。

③ 柏拉图学派。

④ 恩培多克勒。

⑤ 参看亚氏“残篇”1478b36—1479a5。

⑥ 即1005a12,所举数项。

69形而上学

各项。

章三我们必须提出这一问题,研究本体和研究数学中所称公

20理<通则>是否属于一门学术。显然,对于通则的探索,该属于一门

哲学家的学术;因为这些真理为一切事物所同然,并不专主于某些

独立科属。每一科属咸各有其实是,而这些真理于实是之为实是

确切无误,由是遂为世人所公认而通用。但世人应用它们却各为

25满足自己的要求;因此凡是适宜于为他们所研究诸科属作证的,他

们就照顾这些通则。这些通则既于一切实是皆显然无误,那么于

一切事物如欲问其实是,则研究那实是之为实是的人们,自然也将

30研究这些通则。凡进行专门研究的人——如几何学家或算术

家——均不问这些通则是真是假。有些自然哲学家<物理学家)就

是这样在进行研究,其研究过程也能够为大家理解,他们还意谓惟

有他们正是在研究整个自然以及实是。但另有一类思想家,超乎

35自然哲学家之上(“自然”只是“实是”的一个特殊科属),他们所考

1005b察的都是普遍真理与原始本体,因此这些真理的研究也将归属于

他们。物理学也是一种智慧,但这不是第一级智慧。①还有些人

于应该承认的真理也试作论辩,这些人②往往缺乏“分析能力”③,

5他们应该在进行专门研究之前先熟习这些通则,不应在倾听学术

讲授的时候才来过问。

A

70

① 1005a19-b2,参看卷K章四。

② 可能是指安蒂瑞尼(Antisthenes,约公元前440[?]一前366,雅典人,世称犬儒

宗)。

③“分析能力”(dvaλUTtKav)或译“名学训练”。亚里士多德所称“分析”即后世所

称“名学”(Logica),或译“逻辑”。但用Logica一字为专门之学,推原其始,出于西塞

罗,此字未尝显见于希腊著作。卷(P)四

因此,明显地,研究一切本体的哲学家也得研究综合论法〈三

段论法〉①。谁最精习于一科属的事物,谁就必然能够陈明有关这

一门的最确实原理,所以谁最精习于现存事物<现是>者也必然能

够陈述一切事物的最确实原理。惟有哲学家能如此,最确实的原15

理是万无一误的原理(因为常人每误于其所不知)。这样的原理宜

非虚语,而且应该为众所周知。凡为每一个有些理解的人所理解

的原理必不是一个假设;凡为有些知识的人所必知的原理当是在

进行专门研究前所该预知的原理。

现在,让我们进而说明什么是这样一个最确实原理。这原理20

是:“同样属性在同一情况下不能同时属于又不属于同一主题”;我

们必须预想到各项附加条件,以堵住辩证家乘机吹求的罅隙。因

为这符合于上述的界说,他就是一切原理中最确实的原理。传闻

赫拉克利特曾说“同样的事物可以为是亦可以为非是”,这是任何25

人所不能置信的。一个人的说话当然不是必须置信;假如相反属

性不该在同时属之于同一主题(常有的条件必须循例予以附加),

假如一条规律反驳另一条规律者便与之相反〈矛盾〉②,那么这就

显然是不可能的:“同一人,在同一时间,于同一事物,既信为是又30

信为不是”;如果有人发生这样的错误,他就同时执持了两相对反

的意见。为此之故,凡是逐节追求证明的人,总是逼到最后一条规

① ovλλoYtoTtKuv 即旧译“三段论法”,兹依字义译“综合论法”。

② dvttgoaus(dvtλoyia)直译为“反驳”,作为名学辞类译“相反(矛盾>”。“矛盾”

出于“韩非子”“势难”:“人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希

腊无此典故。可参考梅厄(Maier)“亚氏综合论法”(Syl. ofA.)卷一,41-101,评论亚

氏矛盾律与排中律。

7172

形而上学

律为止;终极规律自然地成为其它一切原理的起点。①

35章四

我们曾说起有些人不但自己主张“同一事物可以既是而

又非是”,还说这可让世人公论,事理确乎如此。② 其他如自然科

1006a学的作家,也常用这样的言语。但我们现在认为任何事物不可能

在同时既是而又非是,并且认为这原理能自明为一切原理中最是

无可争论的原理。有些人甚至要求将这原理也加以证明,③实在

5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教育;凡不能分别何者应求实证,何者不必求证

就是因为失教,故而好辩。一切事物悉加证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

样将作无尽的追溯,而最后还是有所未证明的);假如承认不必求

10证的原理应该是有的,那么人们当不能另举出别的原理比现在这

一原理(矛盾律)更是不证自明了。

可是关于这个论点<同一事物既是而又不是>只要对方提出一

些条理,我们当用反证法来为之说明这不可能成立;如果他一点条

15理都不提出,我们也无法向一个不能作任何发言的人作答。这样

的人,基本上不比草本聪明。现在我来辨明反证与实证,实证中若

将某一假定当作既定论据就被认为是丐理,但如果另有人提出一

20论据;则这论据就由他负责,我们所做的不是为之证明而是为之反

证④。所有这里的辩论,其起点并不要求对方说出某些事物之或

① 本卷第三章可回看卷 B995b6-10,996b26-997a15。1005b8-34可参看卷

K1061b34—1062a2。1005b23-26可参看1062a31-35。1005b22-32全节要点:甲不

能同时是“乙”与“非乙”,所以没有人该认为甲是“乙又是非乙”(注意1012al4脚注)。

② 指上一章1005b23-25所涉及赫拉克利特,似并及麦加拉学派。欧几里得

(Euclid,公元前450一前374)崇奉苏格拉底,于苏氏亡后,回故乡,创为麦加拉学派。

③ 似指安蒂瑞尼。

④ 1006a5-18参看卷K1062a2-5。卷(F)四

是或不是(因为这个也许就被看作为丐理),我们所要求于对方的

只是将某些事物说得两方都能明白其辞旨;如果他正想发言,这就

应该如此。若他辞不达意,于自己和别人两不明白,这样的人理解25

能力不够。要是有人承认这些,我们就由此既具有一些明确的事

物,证明就可得进行;可是该负责的并不是提出实证的人,却正是

听受证明的人;因为正在他解明一个理论时,他又听受着另一理

论。又,要是人们承认这个,也就已承认了有些事物可以不经证明

而显见为真理[因此每一事物就不该如是而又不如是]①。

这里,明显地是真确的,“是”或“不是”应各是一个限定的命30

意,这样每一事物将不是“如是而又不如是”②。又,假定“人”只有

一个命意,我们就称之为“两足动物”;限定一个命意以后:——假

如“人”的命意是“X”,而A是一个人,则X就将是 A之“所以为

人”的命意。(若有人说一个名词有几个命意,只要它的命意为数1006b73

有限,道理还是一样;因为每一个定义还得提出一个异字。例如,

我们可以说“人”不止一个而有几个命意,则每一命意总得有一个

像“两足动物”一类的定义,有几个命意也只是有几个定义,其为数

是已有定限的了;对每一个定义都得系之以一特殊名称。可是若5

说命意不必有定限,一字可有无尽数的命意,这显然不可能理解;

因为不确定一个命意等于没有什么命意,若字无命意,人们也无从

相互理解,这样,理知就被取消了。我们只能着想于一件事物,不10

将思想属之于一件事物而要思想任何事物,这等于什么都没想到。

①[]内文照 Ab抄本增入,E,J抄本均无。

②“如是与不如是”参看柏拉图:“色埃德托”。形而上学

凡是可能着想的任何事物,就会有一个名称系之于这事物。)于是,

如上所述及,①让这名称有一个命意,而专指一个事物;如果“人”

不但对于其主题有所表白,而且只限于表白一个含义,那么谁要说

15“是一个人”恰无异于“不是一个人”,这是不可能的。(这里应分

明,“限于表白一个含义”与“对于其主题有所表白”不全相同,如果

这里含混了,误解就可以引起,如说“有文化的”与“白的”与“人”,

三者虽同指某一事物,并非一个含义。)

同一事物既是而又不是,除了同义异词而处,必不可能,同义

20异词之例有如我们称之为“人”的,别人称之为“非人”;但问题不在

于它的称谓之是“人”或“非人”,而在它实际上究竟是什么。现在,

假如“人”与“非人”,其字义并无分别,则明显地指一物而称之谓这

“是人”与称之谓这“不是人”也无分别,因为它们虽属异词,同指一

25物。譬如穿在我们身上的或称为“衣”或称为“服”,衣与服所指的

只是具有一个定义的一件事物。假如“是一个人”,与“是一个非

人”要成为同义,它们就得同指一件事物。但这已经说过,②这样

的名称应指不同事物。所以任何事物凡称为人的必须是一个“两

30足动物”;因为这就是为“人”所拟订的命意。所谓“必须是”的涵义

就是说它不可能成为“不是”,必须是人就不能不是一个“两脚动

物”。所以在同一时间,指同一事物“是人又是非人”,不能是真确

的。

A

74

1007a

同样的道理于“不是一个人”也可适用,“是一个非人”与“是一

① 见1006a31。

② 见上节1006bl1-15。卷(I)四

个人”不同,“是白的”与“是一个人”其旨亦复不同;<“非人”与

“人”>前者其旨相反,比之于后者,具有更强烈的差别,这必然另指

不同的生物。如果有人说“白”与“人”是同一物,这我们在上面曾

已说过,①若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白混淆为同一涵义则不仅相反5

的事物将混一,一切事物皆将混一。如果承认这样是不可能的,只

要对方一一答复我们的问题,结论就会因这些问答而显明。

当我们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苟在答复中包含了一些相反<矛10

盾>,他就不是在答复问题。他若对此同一事物作答,说它既是人

又是白的以及又是其它种种,大家都不会予以拦阻;但假如主题是

这样:这“是一个人”,请问这是对的或是不对?我们的对方应得在

“是人”与“不是人”中,择一以答,而不应加上说这“又是白的”,“又

是大的”。事物之偶然属性为数无尽,不胜枚举;让他悉举或让他15

不举吧。相似地,即便这同一事物曾一千次做过“人”,又一千次做

过“非人”,但当我们的对方被请问到这是否为一个人的问题时,他

决不能说这是一个人而同时又是非人,这样他还得将这事物前前

后后所曾经为“是”与曾经为“不是”的一切偶然属性,悉数列举出20

来;他若是这样作答,他就违反了辩论的规矩。②

一般讲来,这样作答,实际是将本体与其怎是都取消了。因为

他列举所有出于偶然的属性,这样凡所以成其为“人”或“动物”的

主要质性就没有了。如果具有了所以成其为人的主要质性,这个

就决不是“非人”或“不是人”(这些都是所以成其为人的否定);因25

① 见上文1006b17。

② 1006a18-1007a20,参看卷K1062a5-20。1006b28-34 参看1062a20-23。

75A

形而上学

为事物的“怎是”<所以成其为事物者>其意只指一点,这就是事物

的“本体”。举出事物的怎是,而为本体题以名称后,其命意已有所

专指,不能再妄指其它的事物。但,若说“所以成其为一个人者”与

30“所以成其为一个非人者”或“所以成其为一个不是人者”,三者主

要地相同,那么我们就只能向别处去找“怎是”了。那么,我们的对

方将必说,任何事物均不能有定义,而一切属性均出偶然;然而,本

体与偶然属性是有所区别的——“白”之于“人”是偶然的,因为他

35虽是白色,但白非其怎是。一切说明若都取之于属性,一个主题悉

1007b以偶然者为之云谓,事物将完全没有基本成因;于是这样的云谓必

须无尽已地累加。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属性云谓中,诸属性名

词只要超过两项就不便于复合。① 因为(一)一个偶然不是另一个

偶然的偶然,这两偶然只因是同属一个主题,才能作连续的云谓。

例如我们可以说那个“白的”是“有文化的”,与“那个有文化的是白

5的”就因为两者都属于人。但是,(二)若说苏格拉底是“有文化

的”,这两词就并不同为另一事物之属性。这里的云谓分明有两类

用法,(甲)“有文化的”像“白的”一样是苏格拉底的属性,这一类云

谓是不可以无尽已地向上说去的;例如“白苏格拉底”就不能再加

另一属性;因为要另找一个字来表明两字所指的事物是找不到的。

10<如“有文化的”可与苏格拉底合一就不能与“白苏格拉底”合一。)

又,(乙)这也不能另用一个名词,例如“有文化”,来做“白”的云谓。

因为两者之各为属性,哪个都不能说包含了或胜过了那一个;两者

①(1)亚历山大举例:“希朴克拉底是一个最精明的医师”并非一个主题有两个属

性,因为“最精明的”只是“医师”的属性,(2)亚蒙尼(Ammonius)解此支句为“一词不能

有二定义”。参考“解析前篇”卷一章一。卷(T)四

即便因主题相同而联在一起,似若相属而实不相属。以“有文化

的”作为苏格拉底的<“那个白的”>属性,这类①云谓不同于前一15

类②,在这类云谓系列中这个偶然是偶然的偶然,但这不能所有云

谓全属偶然。其中必然有某些云谓表明着本体。若然,这就昭示

了相反<矛盾>不可以同时作为一事物之云谓。

又,假如对于同一主题,在同一时间内所有相反说明都是对

的,显然,一切事物必将混一。假如对任何事物可以任意肯定或否20

定,同一事物将是一艘楼船,一堵墙与一个人,这理论凡是同意于

普罗塔哥拉思想的都得接受。人们倘认为人不是一艘楼船,他就

明明白白的不是楼船;苟谓相反说明两皆真实,那么他也是一艘楼25

船。这样我们就落入了阿那克萨哥拉万物混合③的教义;这么,纯

一的实体将全不存在。他们似乎在讲一些“无定物”,当他们想着

“实是”的时候,却在口说着“非是”;“无定物”就只是那些潜在而并

未实现的事物。但他们必须容许任何主题的任何云谓均可加以肯30

定或否定。因为这是荒谬的:若说每一主题其自身可予以否定,而

其它云谓苟有某些不容否定的,就不作否定。譬如“一个人”却说

他“不是一个人”,他认为这没有说错,那么明显地,你说他“是一艘

楼船”或“不是一艘楼船”也都不算错。照样,若正面的肯定<是楼

船>可以作为他的云谓,反面的否定<不是楼船>必然也可以作为他35

的云谓;如果不能以肯定为云谓,则主题的云谓之否定较之主题本

①② 两类云谓,其一类如苏格拉底是有文化的,以属性明本体。另一类那“白的”

是“有文化的”,因本体已有所指明而附加其义。所有附加云谓虽似增广主题,亦复使

之所限愈狭,不能无限地发展。

③ 见第尔士编“残篇”。

777

形而上学

1008a身的否定更可随便作为云谓。这样,你可以否定“人”这主题为“不

是一个人”,则“楼船”的被否定为“不是一艘楼船”当然也可以;这

些否定,既可以随便,那么肯定的话该也可以随便的说。①

于是,那些坚持这个观点的人逼得还须做出这样的结论,对一

5事物不必肯定,也不必否定。假如一事物“既是人而又是非人”,两

属真实,显然这事物也就可以“既不是人而也不是非人”。两个正

面相应于两个反面。正反两词合成的前一命题确相应于另组正反

合成的后一命题,而前后两命题又恰正相反。②

又,(甲)或则是这理论完全都真确,一事物可以“既白又不

10白”,“既存在又不存在”,其它正与反也都可以,(乙)或则是这理论

只有一部分真确,其它不真确。假使不完全真确,(乙)则矛盾终只

有一面真,另一面就必然是假的。但是,假如这理论完全都真确,

(甲)则(子)其正面真确时,反面也就该真确,反面真确时,正面也

15就该真确;(丑)或者是正面真确处,反面必然真确,而反面真确处,

正面不必然真确。在后一情况,(丑)一个反面已确定,这将是不可

争议的信条;“无是”既然可知而且不可争议,则其反面的“正是”应

更为可知了。但是,若说(子)一切凡可否定的均可予以肯定,那么

20是否可将“是又不是”那两个云谓分开来,让他作确切的答复呢(例

如不说“白又不白”而说“此物为白”,再说“此物为不白”)。如要

(1)说是那两个云谓不可分开,足见我们的对方想假借“可是可不

是”的“未定物”来搪塞,这些未定物当没有一件是现实存在的;但

① 1007b18-1008a2 参看卷K1062a23-30。

② 1008a6-7可参看卷K1062a36-b7。卷(P)四

非现实存在的事物,怎能像他一样说话或走路呢?照这论点,如上

已言及,①一切事物悉成混一,如人与神与楼船以及它们的相反都25

将成为同一事物。相反既可同作每一主题的云谓,一事物与另一

事物就无从分别;因为它们之间若有所分别,则这差异正将是某些

事实而相殊的质性。(2)假如将那两个相反云谓分开来作答,除了

引致上述各样事物的混一外,也得引致这样的结论,一切事物可以

是(真>对的,也可以是<假>错的;而我们的对方承认自己是在错的

一边。——我们和他的质疑问难显属徒劳;因为说了许多等于什30

么都没说。他既不说“是”亦不说“不是”,他老是说“是又不是”;而

且他进而又否定这些,说“也无是也无不是”;因为除了这最后一语

以外,别的措词还包含着些可捉摸的“有定事物”。

倘把这条理订定:“当正面是真实时,反面应是虚假,而反面是

真实时,正面应是虚假”这样要同时肯定而又否定同一事物将成为35

不可能。然而他们也许竟会说问题就在这里。

1008b

又,有人判断一事物,或云“如是”,或云“不如是”,另有人判断

一事物谓这“既如是而又不如是”;是谁的判断对,谁的判断错了

呢?若说那两可的人对,那么具有这样一类性质的现存事物他们

究向何处去指寻?若说他并不对,可是比较那一位将事物既分明5

之为“是”又分明之而为“不是”的人,他仍然较为妥当,即便他不能

算对,你也不能算他错。然而一切都无分别,真假混在一起,落在

这样境界的人实际不能说出也不会说出任何可以令人明了的事10

物;因为他同时说“是”与“不是”,对于一切事物不作判断,只是混

① 见1006b17,1007a6。

798

形而上学

混沌沌的,若有所思若无所思,这样的人与草木何异?

这样,该是十分明白了,凡主张这样理论<矛盾两可>的人以及

任何其他的人实际都没有真的站住这一立场。为何一个人当他想

15到要去麦加拉的时候,他就不再留在家里而走向麦加拉呢?他在

某个早晨上路的时候,他为什么不走入一口渊井,或走上一个悬

崖?我们看到他步步留心,当然可以知道他并不意谓堕入深渊或

坠于悬崖,是“又好又不好”或“无可无不可”。显然他判断着怎么

20走比较好些,怎么走比较不好。大家如不以此类判断为妄,则他也

必将某一事物确定之为“人”而另一事物确定之为“非人”,某一事

物谓之甜,另一事物谓之不甜。因为他不将一切事物等量齐观,所

以当他在要喝水时,就进向水边,当他要访人时就进到人前。假定

25同一事物既可是人而又可不是人,那么他就得将一切等量齐观了。

但是,如上所述,每一个人的行动没有不是在趋吉<向于某些事物〉

而避凶的<免于另一些事物>。似乎举世的人,即使不能判明举世

一切事物,他总是会断定若干事物的利害善恶的。①如果说这些

30不算知识,只是意见〈猜忖>,他们还应是切求真理的人,犹如一个

病人之切求健康较之一个无病的人更为急迫;于认取真理而论,只

会猜忖的人较之于真有所识知的人,当然他尚不算健全。

又,一切事物尽可以“如是与不如是”,在事物的性质上,仍还

有过与不及的差别存在,我们决不该说二与三同样地是偶数,也不

35能说一个误四为五的人,与一个误八为千的人,其误相等。若说他

1009a们所误不等,则那个误差较小的,应是离真实也稍近些。假如一事

① 1008b12-27 参看卷K1063a28-35。卷(I)四

物于某一事物的性质多具备一些,这总该是较接近于那事物。若

说这类差别未足为真理之征,可是认明这些差别,我们总找到了较

肯定而更接近真理的事物,我们毋宁抛弃那拖泥带水的教义①,免5

得妨碍大家思想上常有的判断能力。

章五 普罗塔哥拉的教义也是从同一意见发展出来的,要是正

确就两②皆正确,要是谬误就两皆谬误。一方面,假如承认一切意

见与现象均属真实,所有言论将同时又真确而又虚假。因为许多

人的信念是互相冲突的,人们常认为与他不同的意见是错的;所以10

同一事物必须又是而又不是。另一方面这样说,所谓“有人认为

对,有人认为错”,相反的只是各人的意见;同一事物确定可以“又

是又不是”;那么所谓实是倘真为这样,一切就都无不是了。明显

地,这教义也出于同一思想方式。

15

但是,对于不同的对手不宜用同样的辩难方式;有些人需要与

之讲理,有些人只能予以强迫。因为有些人接受辩论,旨在贯通自

己的思想,所以只要将困惑各点予以启发,引导他逐步进入明亮的

地方,他就豁然开朗,治愈了他的愚昧。然而对于那些仰仗着言语20

与名词,专为辩论而辩论的人,除了否定他的辩论,就没法为之诊

治了。③

那些确实感觉到有所疑难而发生这样意见的人,大抵是由于

对可感觉事物的观察所引起。(一)他们想诸相反或诸相对应同时

1

81

① λoYovàπηλλaYpivot或译“滥用了的理论”,指“是非两可论”。

② 其一为前章之意见两可论,另一是普罗塔哥拉之现象两可论。普罗塔哥拉教

义之一,以现象为实,如甲之现示为乙者,便为乙。

③ 1009a16-22参看卷K1063b7-16。形而上学

25都属真实,因为他们见到了相对事物从同一事物中出现。假如事

物之非是者便不能由事物变现,那么苟有所变现,必为事物的对成

中原已具备着的事物,如阿那克萨哥拉所说“万物混于万物”;德谟

30克利特立说亦复如是,因为他说空与实随处都相等而并存,其一为

是其一为非是。①对于这些由此引起其信念的人,我们将认为他

们在某一意义上说得对,在某一意义上说错了。成为实是可有两

义,其一昔者无“是”,今日有“是”,其另一为“无是”不能成“是”,而

同一事物则可以成为实是与不成为实是——但其道不同。因同一

事物在潜能中可以同时涵有一个对成的两端,但在实现时,就不能

35再涵有两端了。②此外,我们还要请他们相信在一切现存事物中,

别有一级本体,对于这本体,动变与生灭均不相属。

(二)相似地,还有些人是从可感觉事物的现象之真实性这类

4 1009b

8

观察引起了这些意见。因为他们想到真理并不由持有信念的人数

之多寡来决定;同一物,有些人尝之为甜,另有些人尝之为苦;由此

5推广而循思之,若世人皆病,或世人皆狂,其间二三子独健或独醒,

世人必以二三子为病为狂,而不自谓其病与狂。

又,他们说许多动物由感觉所得印象与我们人类不同;即便同

是人类,各人的官感也不全同。谁的印象真实,谁的印象虚假,这

10并不明白;这一组人或动物的印象未必胜于另一组,然而两者同属

某一事物之印象。为此故,德谟克利特要这样说,或者真理是没有

的,或者至少我们于真理还没有明白。

① 1009a6—16,22-30参看卷K1062b12-24。

② 1009a30-36 参看卷K1062b12-24。普罗塔哥拉另一教义即“无不成有”,故

事物之能演变者必先涵有两对成。卷(T)四

这些思想家一般假定知识就是感觉,感觉的差异则出于身

体的差异,一切出现在我们感觉中的事物必然是真实的;这样,

恩培多克勒与德谟克利特,几乎也可以说所有其他的思想家,都15

成了这一类意见的俘虏。恩培多克勒曾说人的思想随人身体而

为变:

人之于智度因滋养而日增,①

在别篇中,他又说:

他们的体质怎样的改变,

思想也常发生怎样的改变。②

巴门尼德也有同样的讲法:

20

许多关节巧妙地组成人体。

也这样组成人的思心;

各人的思想皆由此多关节的肢体发生。

而思想竟是那么繁富。③

阿那克萨哥拉致其友人的一句箴言也与此攸关——“事物就有如25

所意想那样的事物”。而且他们说荷马也有这样的讲法,因为他叙

述赫克笃被打失了知觉以后躺着胡思乱想④——照这讲法一个受

伤而失去思想力的身体仍还有所思想,只是他那伤体的思想已异

① ivauetat(动字ivauξivw)原义“滋养”或“增益”。亚氏取其用字浑朴处作双关

解,其义类于“体胖则心广”。原语见“残篇”106。

②“残篇”108。

③“残篇”16。色乌弗拉斯托(Theophrastus,公元前322一前268)为吕克昂学院

亚氏之继任主持人。他在“论感觉”第三章中所引此节,文句略异。

④ 参看伊里埃第二十八章698行;但原书此节不是说的赫克笃而是在叙述欧里

耶罗(Eptaλús)。

8A

8

形而上学

30于先前未伤体的思想了。于是明显地,倘这两类都算是思想,而此

刻的胡思乱想与先前的思想所寄,恰又同属某一实物,则此实物该

可说“既如是而又不如是”了。① 就在这一方向,开展讨论最为困

难。假如那些见到了这些事例的人认为这样的真理是可能的,而

35且认为这样的真理正是他们所最喜爱而乐于追求的,——假如那

些具有这样意见的人来宣扬这样的真理,初进于哲学研究的人不

1010a将自然地失望吗?因为这样的寻求真理何异于追逐空中的飞

鸟。②

思想家们所以要执持这样意见,其缘由就在实是中求其所

是的时候,他们将感觉当作了实是;可是在可感觉世界中,存在

5有许多未定性质——那些未定物所存在的特殊意义,我们上已

述及;③所以他们说得相当高明,但所说并不真实——与其像爱

比卡尔谟那样的批评齐诺芬尼④,毋宁作这样的批评。因为在动

变中的事物无可为之作成真实的叙述,他们看到了自然界全在

动变之中,就说“既然没一时刻没一角落不在动变,所以没一事

10物可得确实地予以肯定”。就是这一信念发展成上面提及的理

论,如那个闻名已久的赫拉克利特学派克拉底鲁所执持的学说,

可算其中最极端的代表,他认为事物既如此动变不已,瞬息已

逝,吾人才一出言,便已事过境迁,失之幻消,所以他最后,凡意

① 1009a38-b33 参看卷K1063a35-b7。

② 参看“希腊古谚”卷二,677。

③ 见于1009a32。

④ 参看凯伊培尔(Kaibel)编“残篇”252。大约爱比卡尔谟(Epicharmus)曾对齐

诺芬尼(Xenophanes)思想做过这样的批评:“这既不高明也不确实”或“这是确实的但

并不高明”。卷(T)四

有所诣,只能微扣手指,以示其踪迹而已;他评议赫拉克利特所

云“人没有可能再度涉足同一条河流”①一语说:“在他想来,人们15

就是涉足一次也未成功”。

可是,我们将答复这辩论说,他们关于动变的想法是有些道

理在内的,然而总是可訾议的,虽说在变动中的事物尚非实在的

事物,可是事物之有所消失者必先有此可消失者在,事物之今兹

变现者,必先有某些事物在。一般说来,一物灭坏,必将因此而20

变现有某物;一物生成,必有所从而生成之物在前,亦必有为彼

而有此生成之物在后,而这一过程不能无尽已的进行。——但

暂且不管这些问题,让我们坚持这一点,同一事物,所变的不在

量与质。即便事物在量上并非恒等;我们总是凭它的形式认识25

每一事物。②—又,我们这样批评执持那些意见的人应可算是

公正的:他们就是对可感觉事物也仅见极小部分,却要将自己的

意见应用于全宇宙;因为这只有紧绕于我们周遭的可感觉世界

才是常在生灭的不息过程之中;但这世界——就这么说吧——30

只是全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数而已,③所以这才较为公正,应

该为着那另一部分而放弃这世界小小的可感觉部分,不宜凭这

一部分去评判那另一部分。④

①“残篇”91。

② 1010a22-25参看卷K1063a22-28。

③ 亚里士多德以天宇及星辰(星辰即神或神之所居)为永存而不变不坏;可参

看卷日,章八。我们在这里用“宇宙”或“世界”译 ooavos与 koμos。旧诠,“世”为迁流,

即过去、未来、现在;“界”为方位,即东南西北上下。又云,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

来为“宙”。“世界”与“宇宙”两义相同,均为抽象名字;两希腊字有时为实指“天空”

与“地球”之名词。(kooμos原义“秩序”。)

④ 1010a25-32 参看卷K1063a10-17。

8586

形而上学

于是,我们正要将我们所早已有的结论①告知他们;我们必须

向他们证明,要他们认识:宇宙间必有全无动变性质的事物存在。

35实际那些主张事物同时“既是而又不是”的人,如欲由此而有所引

申,则与其说一切均在动变,毋宁说一切皆归安定;因为一切属性

均已备于一切主题,天地万物,各如位育,殊已无所需于动变了。

关于真实的性质,我们必须认定每一呈现的物象,并不都属真

1010b

实;第一即使感觉不错,——至少感觉与感觉对象互相符合——印

象也并不一定与感觉符合。又,这应当是公正的,我们于对方提出

那些问题表示诧异;事物在远距离与在近处所呈现于人眼前时是

5否尺度相同,是否颜色相同;其所呈现于病人与健康人眼前时是否

相同;事物的重量呈现于强壮的人与衰弱的人手中时是否相同;事

物的虚实呈现于入睡的人与醒着的人是否相同。明显地,他们并

未想到这些都是问题。至少没有人当他身在里比亚时,却幻想自

10己在雅典,正出门去参加奥第雄②的晚会。又,关于未来的事物,

如柏拉图所说,③例如一个病人是否会得痊愈,一个医师的意见与

一个普通人的意见,分量不是一样的。再者,对于一个陌生对象与

15相当熟悉的对象,或是对于一个亲近的对象与官感相应的对象之

间,④各官感本身就不是同等可靠的;对于色,只有视觉可靠,味觉

就不可靠;对于味,只有味觉可靠,视觉就不可靠;每一种官感永不

会在同时说同一对象这“既如是又不如是”。就是不在同时,这一

① 参看1009a36-38。

② 奥第雄(6δctov)大厦为贝里克勒(Pericles,公元前495一前429)仿照波斯阁幕

形式建筑之音乐厅;希腊诗艺与乐艺大会均于此厅诵奏。

③ 见于“色埃德托”178B-179A。

④ 参看“论感觉”440b29。卷(IP)四

官感有时前后不符,其所示异,也不是事物之性质,而只是那同一20

性质的异感。试举例以明吾意,同样的酒,或因酒变了质,似乎可

以一时为美酒一时为不美;但是至少当酒之为美酒时,彼所为美固

确乎存在,这酒美是不变的,饮酒的人对那一刻的酒美也是领会得25

不错的,于那一刻之所以为酒美,其性质必然是“如是而又如是”

(“如彼而又如彼”〉。① 可是那些观点<错觉>破坏了这个必然,他

们舍弃了任何事物的怎是,也使世上不再有必然的事物;因为所谓

必然就不能又是这样又是那样,所以任何事物若有所必然,就不会

“又如是又不如是”了。

一般说来,假如只有可感觉事物存在,那么若无动物<活物〉②30

就没有这世界,因为没有动物,也就没有感觉器官。现在说是可感

觉性与感觉两不存在,这样的论点无疑是真实的,因为两者都只是

在感觉者身上所产生的感应。但是,若说那感觉所由发生的原因,

87

那个底层也不应存在,这就不可能。因为感觉决不只是感觉自身,35

而必有某些外于感觉者先感觉而存在;主动的总是先于被动的,这1011a

两个相关名词也可适用于感觉问题。

章六 在笃信这观点的人以及仅是侈谈这些理论的人之间,有

人提出这样一个难题,将是谁来断定人的健康与否,又将是谁来断5

定每一类问题的虚实。但这一类问题与考查我们现在是睡眠抑是

醒着一样。所有这些问题都属同一性质。这些人们为每一事情举

① 1010b1-24可参看卷K1062b33-1063a10。

② ipφuxwv,“有灵魂物”即动物及一般生物。希腊人之“灵魂”(ψuxis)(拉丁译为

anima)观念多本于毕达哥拉斯灵魂即生命之义。灵魂分三类:(1)植物灵魂仅有生命;

(2)动物灵魂兼有生命与感觉;(3)人的灵魂兼有生命、感觉与精神三者。(参看

1017b16,1046a36,1070a29。)1

形而上学

一理由;①因为他们要找一个起点,由这起点来作别的证明,而他

10们又想要用证明来找起点,从他们的方法上看来,能否找到,他们

也并无自信;但他们的情调恰如我们以前曾说过的:实证的起点原

本不是另一个实证,他们却要为说不出理由的事物找寻理由。

这些,要旨并不难于领会;然而那些专求辩论必胜的人老是寻

15找那些不可能的事物;他们主张容许大家互反<自相矛盾>——这

种要求本身一开始就是一个矛盾。②但事物若并不尽属“关系”范

畴,有些事物可以自在而独存,这就不必是每一呈现于感觉者都属

真实;惟有见此事物之呈现的某些人明白这些现象;所以谁若以现

20象为尽属真实,他就使一切事物均成“关系”。所以依照他们的论

点,同时要求在辩论中可以有所必胜,那么他们就必须时时检点自

己,不要说真实存在于其所呈现,只是说真理存在于向他呈现的,

在那时候,在那官感上,与那情况中呈现的现象。他们提出任何论

25题若不是这样讲法,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在否定自己了。因为

这可能,同样一物看来是蜜,尝来却不是。又因为我们具有两眼,

如果两眼视觉不一,一事物就可以呈显两现象。对于那些执持着

我们先前说过的③那些理由的人们以现象为真实,也认为一切事

30物无须以真假相诤,因为事物之呈现于各人,所得现象原不一致,

即便呈现于同一人时,前后也不一致,甚且常常同时发生相反的现

象,(当一物置于我们交叉的两手指间,触觉则谓二,视觉则为

① 似指安蒂瑞尼。

② 1011a3-16参看卷K1063b7-16。

③ 参看1009a38-1010a15。卷(P)四

一)①——对于这些人们,我们将说是的,但这不在同一官感上,不35

在同一时间内,不在同一情况下,如果这些条件具备,所呈现的将1011b

属真实。但彼不为决疑解惑、仅为辩论而辩论的人,于此又将说,

依你所论,也只是于那一感受的人是真实,并不能说这于一切人均

属真实。如上曾述及,②他必使一切尽成“关系”——使一切相关

于意见与感觉而后已,这样就没有一个已存在或将生成的事物能5

脱离某些人的意想之如是或如彼而自行存立。但事物之已存在或

将生成者,显然并不一律有赖于人们的意想。

又,事物之为一者,应与一事物或与某些决定性事物为关系;

如一事物成为两半而相等,其为“等”,与为“倍”并无直接关系。③

于是,思想于事物的人与被思想着的事物如果相同,人将不是那思10

想者而将合一于那被思想着的事物。每一事物如果必须相关于思

想此事物的人,则此思想的人将累累地相关于无尽相关的各别事

物。

这些当已足够说明(一)一切信条中最无可争议的就是“相反

叙述不能同时两都真实”,(二)如认为两都真实,这引出什么些后15

果,以及(三)为什么人们会得误认相反者两都真实。“相反”既不

应在同时,于同一事物两都真实,“相对”亦应是这样。相对④的两

端之一是另一端的对成,也是它的“阙失”,而且阙失了的必是主要

① 1011a31-34 参看卷K1062b33-1063al0。

② 参看1011a19及以下。

③ 意谓“等”只与“等”相关,“半”只与“倍”相关;不应作一切皆互为关系的看法。

1010b1-1011b12的辞旨是这样:若事物因别人的感觉而为存在,则人只是存在于他人

的思想中,将为一“被思想物”,而世上便无“能思想物”。

④ 对反四式:相反,相对,阙失,相关。参看卷△章十。

89形而上学

A

90

20的质性;阙失是对于一个确定了的科属取消其应有的云谓。于是,

假如不可能同时肯定与否定,相对的两端也不可能同时属之于一

个主题(除了两端都以变称关系,或一端为原称,一端以变称关系

来属之于那一主题)。①

25章七 另一方面,在相反叙述之间也不能有间体,于一个主题我

们必须肯定或否定一个云谓。首先我们若将“真与假”解释清楚,

这就可明白,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凡以实为实、

以假为假者,这就是真的;所以人们以任何事物为是或为不是,就

30得说这是真的或是假的;若说这“既非是又非不是”,则事物将在真

假之间。——又,相反之间的间体将类似黑与白之间的灰色,或如

人与马之间的“非人非马”。(甲)如果间体是像后一类的,那么它

是不能变向相对两端的(因为“变”,是从不好变好,或从好变不

35好),而间体总得变向两端,或两端变向间体。至于相反<矛盾>这

就无可互变。(乙)如果<像前一类>这确实是一间体,②这也就会

1012a得变白,但这不是从非白变出来的;这是从灰色中未为人见的白变

出来的。——又,理知亦得肯定或否定每一个理知或思想的对

象,——这由定义上看来③就该明白了。定义总是说怎么是真实,

怎么是虚假。事物以肯定或否定之一式为联结则成真实,以另一

式为联结便成虚假。

5 又,如果人不仅为辩论而辩论,这就必须在一切相反之间,都

设立一个间体,惟有这样他才能说世上毕竟有了“既非真实又非虚

① 1011b17-22 参看卷K1063b17-19。

② 灰为黑白的间体,因为灰色中有一部分黑一部分白在内。

③ 见1011b25-26。卷(F)四

假”的事物,而在那些“是与不是”的事物之间将可得成立一“中性”

事物,在生成灭坏之间也造为一类变化间体。

又,有些事物,凡否定一个属性就等于肯定其相对的另一端,

竟说是在这样一类事物中也有一个间体;例如,在数理范围内据称10

有既非“奇”又非“非奇”的一种数。但这从定义①上看来显然是不

可能的。

又,这过程将无尽地进行,实是的数目不仅将增加总数一半,

而且将增加得更多。这也将可能有人再否定这间体为正反两端的

比照,②因而别立新间体,这些新间体既另有其怎是,也就将另成15

一套事物。

又,当一个人被询问一物是否为“白”时,他说“不”,他所否定

就只在“是”<白>;它的“不是白”是一个负反。

1

有些人获得这些观念同他们获得其它悖理一样;当他们不能

否定一个诡辩谲词③时,就承认那个论点,同意那些结论为真确。

有些人就因此表现这些想法;另有些人因为要求每一事物必须举20

一理由,也表现这样的想法。应付所有这些人们就当以建立“定

义”为起点。定义之所以为人所重就在于它必有所指明;由名词组

成的公式将所解释的事物划出了界限。④ 赫拉克利特学说以一切25

事物为既是而又不是,似乎使一切事物悉成真实;而阿那克萨哥拉

91

① 亚里士多德所云定义未知是何定义。也许是说每一数必须是或奇或偶。

② 假如甲与非甲之间,可有乙为非甲与非非甲,这也将可以另立一个新间体丙,

使这丙既为非乙又非非乙。

③ λoyousiptottκoos,埃里斯底克兹译“谲词”,义为好辩与吵嘴;好辩者大抵用捉白

字法或用双关语取胜,其论点都无实义而必求胜人。

④ 1011b23-1012a24参看卷K1063b19-24。形而上学

在两项相反之间设立间体,又似乎使一切事物悉成虚假;因为当事

物全是混合物时,混合既不是好也非不好,这样谁都不能明确指出

一件真实的事物。

30章八 经过这些分析,这该明白,有些人所宣扬的那些片面理

论是站不住的。——理论的一方面说没有一样事物是真实的

(因为,他们说世上并无规律限止人们不使所有的陈述都作为

“正方形的对角线可以用它的边为计量”这样一类的叙述),另一

35方面的理论则说一切事物尽属真实。这些观念实际与赫拉克利

1012b特的观念相同;他说“一切皆真,一切尽伪”这一句话的两节应是

可以分开来说的,分成单条,其所说既属不可能,合成双联后其

说也必不可能。两个相反显然不能同时都真,———另一方面,也

不能一切叙述都是假的,虽则照我们以前所曾说过的道理,这似

5乎比较的可能。但,为要撇清所有这些议论,我们必须要求,如

92

前所述及,①不说某事物“是或不是”,应明确某事物有何含义,这

样,我们就必须依据一个定义来进行论辩,例如所谓真假就得先

确定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所要肯定是真的若与所要否定是假

10的事物并无异致·这就不可能一切叙述都是假的;因为照这情

形,那两相反中必有一个是真的。又,假如关于每一事物必须承

认或否定它,这就不可能都是错的;这两相反中,只有一个是错

15的。所有这些观念常是自相刺谬,戳破自己的理论。因为他在

说“一切皆实”这一叙述时,他已对反了自己下联的叙述(因为它

的相对叙述就在否定这真实),所以他自己这叙述就成为不真实

① 参看1006a18-22。卷(T)四

的了。他在说一切皆虚,引出的结论也相似,使他自己也成为一

个撒谎者。①如果前一位〈说“一切皆实”的>除外了那相对的一

个条例<一切皆虚〉,说世上惟有那一条不实;而后一位<说一切20

皆虚的>则除外了他自己,说世上只有他不虚;这样,他们已经被

逼到替真实与虚假作出无限止的假设了。若要为他的真实理论

注明所由称为真实的境界,这过程将无休止地进行。

又,那些人说“一切皆在静定”显然是不正确的,那些人说“一

切皆在动变”也不正确。假如一切皆在静定,则同一叙述将永是真25

的,同一叙述也将永是虚的——但这明显地在动变;因为那作此叙

述的人<自己就在动变〉,先前他未在世上,过一会儿他又将不在世

上了。假如一切皆在动变,世上又将没有一件实在的事物;于是一

切尽假。但我们曾已说明这是不可能的。又,凡是变化的必须原

是一事物,因为变化是由某些事物变为某些事物。再者,若说“一30

93

切事物咸有时而静定或咸有时而动变”,没有一样事物是“永静”或

“永动”,这样说法也不切实;宇宙间总该有一原动者,自己不动,而

使一切动变事物入于动变。②

① 1012a24-1012b18参看卷K1063b24-35。(1012b13-18参看1062b7一

9。)

② to πpvtov Ktvovvdkavηtov aoto,“自己不动的原动者”一向被基督教神学家引证

为亚里士多德对于主神(天主或上帝)的认识。亚氏此项观念实由宇宙论与物理学引

出,并不着重于神学或宗教教义(参看卷A)。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六节莱布尼茨与中国

    在17世纪欧洲人眼中,中国是一个距离遥远、非常神秘的国家。 第一批耶稣会士在中国明朝末年来到北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引 起了西方教士们的兴趣,他们很难想像这种完全异域的东方文化。 尔后,按照罗马教皇开辟远东教区的旨意,更多的传教士陆陆续续来 到中国。莱布尼茨关于中国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这些传教士有关中国 的著作,这些著作相当庞杂繁多。通过这些书,欧洲人第一次对中…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313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线阅读-05

    三 易洛魁人的氏族 我们现在来谈一谈摩尔根的另一发现,这一发现至少与他根据亲属制度恢复原始家庭形式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摩尔根证明: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内部用动物名称命名的血族团体,实质上是与希腊人的genea[氏族]、罗马人的gentes[氏族]相同的;美洲的形式是原始的形式,而希腊-罗马的形式是晚出的、派生的形式;原始时代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的全部…

    书籍分录 2024年4月30日
    682
  • 第五节 “绝对的对立是有效的”

    1800年前后是黑格尔写作的一个高峰期,他写了不少东西,涉及 宗教与哲学、几何学、基督教的实证性等问题。“绝对的对立是有效 的”①就是其中一篇曾被称为《1800年体系残篇》的手稿的开头一句 话。这份手稿比较重要,因为它似乎集中包括了黑格尔当时所关注 的主要问题和基本思想,成为早期黑格尔到耶拿黑格尔这一过渡期 的代表作。我们详细分析一下它的内容。 这个手稿应该…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72
  • 洛克-《人类理解论》-第二卷-第七章 由感觉和反省而来的简单观念-在线阅读

    第七章 由感觉和反省而来的简单观念 1 还有别的简单观念,其进入心中时,是经过感官和反省两 种途径的;就如快乐(pleasure)或喜欣(delight)以及其反面的痛苦 (pain)或不快(uneasiness)、又如能力(power)、存在(existence)、 单位(unity)。 2 快乐和痛苦——喜乐或不快几乎同一切感觉观念和反省 观念是分不开的…

    书籍分录 3天前
    14
  • 第一节 自然哲学的必要性及其与物理学的关系

    《自然哲学》开篇,黑格尔就提出三个问题:如何看待自然?如何 考察自然?如何划分自然?黑格尔十分强调“自然哲学”这门学科的 必要性。前面我们讲过,自然哲学是自然科学在德国科学发展史上 的一个特殊阶段,当时自然科学还归属在哲学的门下。哲学界的共 识是,仅有经验科学还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秘,经验科学需要思想的 引导,才能超脱经验的局限,上升到普遍性的高度,成为自由的…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38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