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二十章 哲学也有亲切的时候-在线阅读

第二十章 哲学也有亲切的时候

如果说康德与黑格尔的哲学是深不见底

的大西洋,那么洛克的哲学就是水平如

镜、清澈见底的多瑙河了。

黑格尔在评论洛克的哲学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洛克的哲

学无疑是一种很易了解的、平凡的哲学,正因为如此,也是一种

通俗的哲学。”

这个评论的后面一句话也许不那么恰当,然而它的前两句

却是恰当的。的确,相对于前面我们讲过的几乎所有哲学家,洛

克的哲学是相当容易了解的。如果说我们下面将要讲的康德与

黑格尔的哲学是深不见底的大西洋,那么洛克的哲学就是水平

如镜、清澈见底的多瑙河了。

当然我这里绝没有轻视洛克的意思,相反,我认为他的哲学

不亚于黑格尔或者康德的哲学,也正如黑格尔所说:

洛克的哲学是很受重视的,总的讲来,它现在还是英国

人和法国人的哲学,并且在一定意义下,也还是德国人的哲

学。

380思想是深奥难懂还是明白畅达同其价值、真理性等都毫无

关系,就像一篇文章的字数同它的好坏没有关系一样。对于学习

哲学的人来说,我主张先不要一头钻入黑格尔、康德和海德格尔

等人的思想之深海,那可能不但捞不到哲学之珍宝,反连自己的

思想之性命都丢了;倒不如先在洛克清清的思想之溪里洗个澡,

在这浅水里学习泳技,以后就可以钻入黑格尔、康德他们的思想

之海了。

洛克的哲学可以分为两大分支:第一支是他的认识论,第二

支是他的政治哲学。前面其他哲学家也有他们的政治哲学,但我

并没有一一道来,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政治哲学就

像我们这些人个个有自己的政治观点一样,有是有,可“有”并不

等于“有意义”,或者“意义很大”,所以我们就不说了。

然而对洛克的政治哲学可不能这样了,他的哲学不但在理

论上十分重要,而且在实践上也很重要,现在整个西方的政治体

制在某种程度上就以他的政治理念作为基础就是一个明证。

那么,我们在讲洛克哲学时就来个“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吧,先讲洛克的第一枝——认识论。

认识论就像哲学本身一样,不是单一的,而是由许许多多问

题构成的,即使像洛克这样专注于认识论的哲学家也不能对认

识论所有问题一—深入地研究,即使他深入研究的那些问题,我

们也不能一一道来,要不就是一本洋洋百万言的巨制也说不完

了。我们这里只能择其要点而言之。

其实,任何一本哲学史,无不如此。

那么洛克所关心的到底是一些什么样的认识论问题呢?

381虚无的天赋 正所谓不破不立,洛克认识论所关注的

第一个问題就是破除一种错误的认识论——天赋观念论。

什么是天赋观念论?我们在前面讲笛卡尔时已经讲过了。笛

卡尔说,当我们分析上帝的存在时,我们心中就有一个強烈的观

念,相信存在着一个绝对的完美;在分析世界的存在时,他又说

我们強烈地、清楚地相信万物的存在,世界的存在。这些相信换

言之就是一些观念。

那么人的这些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人如何会有相信上帝

与世界的存在这类观念呢?

对这个问题笛卡尔做出了回答,他说这些观念当然不能来

自于感覺,因为感觉是不可靠的。那么它来自哪里呢?笛卡尔答

道:是“天”将这些观念置于我们心中的。

对这句话我们不能顾名思义,以为笛卡尔是说有一个什么

上帝将天赋观念放到我们脑袋里,就像往罐子里盛水一样。笛卡

尔在这里强调的天赋观念的含义是:对于人而言,这些观念是我

们心中自然存在的,是心灵自身的永恒概念,是本来就有的,因

此是不需要后天学习的,这就是他著名的天赋观念说。

洛克之反对天赋观念论主要就是把矛头对准了笛卡尔。他

进行反击的方法是对天赋观念论用来论证存在天赋观念的证据

一一进行反击,这样,依赖这些论据生存的天赋观念论自然也就

不能成立了,正如一句俗语所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天赋观念论者的第一个论据是“普遍同意说”。他们认为某

些观念是全人类共同拥有及普遍同意的,因而可以说这些观念

是天賦的。

对此,洛克毫不客气地说:根本没有什么观念是全人类普遍

382同意的。他的《人类理智论》第二章题目就叫《人心中没有天赋原

则》,在这里他说:

人们虽然应用普遍的同意作为证据来证明天赋原则,

可是在我看来,这个论证似乎还可以证明根本就没有什么

天赋原则,因为一切人类并没有普遍同意的原则。

这不由得令我想起了另一个经验论者培根的话,他曾在《新

工具》中说:“人们之所以在科学方面踯躅不前,是由于他们像中

了蛊术一样被崇古的观念、被哲学中所谓伟大人物的权威,和被

普遍同意这三点所禁锢住了。”他甚至借用像苏格拉底一样反民

主制的雅典政治家弗雄的话说:“谁如果得到群众的赞同和喝

彩,那就应该立刻检查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洛克说,那些刚生出来的婴儿、白痴等都不懂那些所谓的天

赋观念,甚至没有受过教育的某些人也不懂,所以他们心中当然

也没有这些所谓的天赋观念了。

天赋观念论者于是反驳说:虽然新生婴儿、白痴不懂这些观

念,但其实这些观念仍在他们心中,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

洛克回答说:说一个观念存在于一个人心中而同时又说他

自己并不知晓,这是自相矛盾的。他认为:“心灵具有某个观念”

同“心灵知觉某个观念”二者的意思是相同的,因此,如果说一个

观念在心灵之中而心灵又不知觉它,那么当然就是自相矛盾了,

就像一方面说这个茶杯在桌子上,同时又说它并不在桌子上一

样荒唐。在洛克看来,那观念在心灵之中同茶杯在桌子之上并没

有本质的区分呢。

天赋观念论者认为,观念天赋在心灵之中而心灵又并不知

383晓它自然有其道理。那道理就是人们可以通过凭借理性发现这

些原则。

我们前面曾讲过柏拉图哲学,柏拉图就认为人心中存在着

天赋观念。为此他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叫了一个目不识丁的

小奴隶来,然后他不断地与小奴隶对话,结果表明小奴隶的确是

懂得几何学的。这就是一个用理性去发现心中存在着天赋观念

的例子。

如果只讲这个,洛克也许不好反对,因为在这个例子中,只

表明了知识可以由回忆而来。而这时的天赋观念论者们却认为

只有那些最重要的知识,或者说是根本性的知识,例如数学中的

公理,才是由天赋而来的。这就又自相矛盾了,因为如果以理性

可以推理出来为原则作为是否是天赋观念的基础,那就必须承

认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是天赋的,它们都是由理性的推理而得出

的,而非止于公理。

洛克也深知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他举了许多来自世界各

地生动的生活实例来表明不存在什么全人类普遍同意的道德观

念,例如有的民族以尊老爱幼为美德,有的民族却杀掉老人甚至

吃婴儿,并且认为这没什么不道德。

对于天赋观念论者们,他们眼中最为重要,也最有力量证明

天赋观念存在的那个“天赋观念”乃是有关上帝的天赋观念,对

这个天赋观念怎么办呢?洛克当然不能够像前面一样否认,如果

让人觉得他的否认是否认了上帝,那他的麻烦就大了,而且洛克

自己也还是一个基督徒呢,当然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不过他却否

认上帝的观念是天赋的,也就是说,他不承认人一生下来心中就

有一个上帝的观念。因为既然上帝给了人类认识事物——包括

上帝——的能力,那么就不必再把这个观念印到人类的心上去

384了。他说:

上帝既然供给人以那些认知的本领,因此,他便不必再

把那些天赋的观念印在他们心中了,正如他给了人以理性、

手臂、材料以后,不必再为人建筑桥梁和房屋一样。

洛克的这个分析是有道理的,这就像如果上帝给了我一个

金手指,能够点石成金,还用得着给我们黄金吗?

而且,洛克还认为,基督教的上帝观念并不是人人都有的,

例如异教徒的上帝就不是基督教的上帝,无神论者们则根本就

不承认有什么上帝,有的民族则整个没有上帝的观念。所以,上

帝的观念乃是由后天的培养而成的,压根儿不是天赋的。

对于洛克先生的这个观念,我这里想插一句,来反驳一下洛

克先生,虽然反驳一个死去几百年的人是不那么光彩的。我想插

的一句就是:虽然洛克先生出于哲学的原因认为没有所谓天赋

观念,然而出于科学的原因我们却必须承认某些“天赋”观念的

存在。

首先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天赋并不是说有一个什么上帝将

之印在了人类的脑袋里,而是说这些观念乃是由人类的遗传而

来的。

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精神分

析一个基础的概念就是无意识的概念。

所谓无意识,简而言之就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却没有为人

自身所意识到的意识。

大家也许会奇怪,竟然有这样的意识么?它存在于我自己的

心中我自己却没有意识到?当然有。例如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

385你自己的生日,怎么样?一下就想起来了吧?但在我问您之前您

可记得?它可被您意识到了?现在我一提起,您不就意识到了吗?

所以,存在于您的心中而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意识是完全可能

存在的。

这里的“没有意识到”也有两个可能的含义:一是暂时没有

意识到,像刚才您的生日;二是永远也不会意识到,也就是说,这

种意识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灵之中,我们却可能永远也不会意

识到它的存在。这时,您也许又觉得奇怪了,那暂时不知还有可

能,难道有什么意识会在人们心中而人永远不知么?如果永远不

知我们又如何能得知它的存在呢?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如果从理论上来说是很复杂的,但我们

可以用更简单的办法说明一下:大家知道神经症患者,他们许多

人一生受着神经症的折磨,但神经症的病因其实并不一定是患

者的身体有什么器质性病变,相反,其身体的任何一个器官可能

都是正常的,他们惟一的病因是某些意识,具体地说,是由于他

们心理受到某些极其痛苦的刺激,令他们的心理产生畸变,最终

导致了神经症。只要他们知道了自己得病的原因,神经症也就治

愈了。然而,神经症患者却无法自愈,因为这些经历已经变成无

意识,深深地埋藏在患者的心灵之内,成为无意识,令他们无法

甚至不敢知觉,他们虽然无法知觉,但一生都在为之痛苦着,直

至死。这就是那种永远不能为人们自己知觉却存在于心中的无

意识。

无意识有许多的种类,我们可以大致地分类为病态无意识、

历史无意识和日常无意识。其它两者我们无暇去谈,这里只说历

史无意识。因为这类无意识正表明了洛克所否认的“天赋观念”

的存在。

386以下引文出自我的一篇论文《论作为整体的无意识》,另外

我在《论无意识及其表达的形式》一文中也对之进行过比较深入

的分析,见《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三辑,或者大家也可以参

考拙著《直面人性》第四章第四节《难言之隐》。

在思考无意识的分类时,我遇到了一种内容另具特色

的无意识,它不同于神经症者的无意识,其表现形式不能

说是强迫性动作、观念,也不同于过失、梦中所体现的无意

识,它也并不与主观愿望相悖。而且,这种无意识对文化的

影响远非病态无意识所能比拟。它甚至比纷繁的日常无意

识更为深奥难解。弗洛伊德晚年已触及之而由荣格完成对

它的诠释,荣格称之为集体无意识。在做了相应发展后,为

更确切地描述其特征,我称之为“历史无意识”。因为其主

要特征在于它是人类通过长期历史过程遗传而为的,历史

性与遗传性是其相互依存的两个最基本特征。历史性指无

意识的内容都过去的,既包括遥远的古代,人作为动物

——尚未进化到现代人,甚至哺乳动物的更为低等的动物

——时的某些特征,也包括不太远的过去所有的某些属

性。如宗教感是图腾时代的人们所具有的,而对黑暗与死

的恐惧、逃避则来自更远的过去。它们直到今天仍是人类

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现象的重要源流。遗传性则标

明历史无意识不同于历史的一般内容一样是通过诸形象

化的手段,如口头传说、史籍记载、文物资料等来影响人们

今日思想的,而是通过内在的遗传,如同血友病和天才大

脑的遗传一样,到达后人意识中的,例如对猛兽、蛇等动物

的害怕,人类在人猿时代就存在这种感觉,而现代,小孩自

387然地具有同样的情绪。这种恐惧感没有人教他,平时也并

不表现出来,事到临头却总会出现。

从拥有历史无意识的主体——人的角度看,历史性是

历史无意识内容之特征,遗传性则是其形式之特征。

弗洛伊德曾在其晚年的重要著作《摩西与一神教》中

写道:“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必须承认自己已经提出主

张,记忆的遗传似乎是肯定存在的,这就是指我们祖先经

历过的事情的痕迹,它与我们通过交往和通过实例教育得

来的影响毫无关系。”引文里“记忆的遗传”弗洛伊德仅指

宗教、神话等文化的基本要素,由于弗洛伊德一生大部分

时光所研究的是神经症、过失、梦等病态无意识现象,直到

晚年才关注文化问题,所以他的论述虽极大地影响了整整

一代人的文化观,但就其理论而言是新颖甚于严密,更未

构成体系。从上面引文的语气也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对他

的这一观念虽带有很大的肯定成份,但还不是完全有把

握。卡尔·荣格以他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近似地完成了这一

问题即集体无意识在文化中的影响问题。

所谓集体无意识,荣格看来,“它不是源于个人获得

物,而是源于遗传的一般心理动能的潜能,即源于遗传的

大脑结构,这就是神话联想——即那些不需要历史传统和

移置就可能重新萌发于任何时代和国土上的动机和意

象。”他的表述既同于而又异于弗洛伊德关于历史无意识

的思想,荣格认为:人类童年时代存在的神话心理在人类

超越过去后并未消失,而是通过遗传而实现的。又借于它

以无意识的形式存在,故只有通过其影响而成的结果方可

证明其存在。这类无意识在现代许多重大文化现象中体现

388

1得十分简明。例如宗教感,宗教本身——其理论及其验证

——早已为科学、理性证明是非科学的,是虚幻的,然而占

今天世界人口的二分之一以上的人们仍是各种宗教的信

徒,其中包括很多有高度科学素养的人,这是为什么呢?依

据现有的理性与科学资料无法提供合理的阐释,也许将来

也不可以。然而倘若把这种理性世界的非理性现象当做历

史无意识作用的结果,肯定宗教感这一历史无意识的重要

内容仍存在于人类心灵,正是它驱使人们不顾理性与科学

的劝导仍信仰宗教,人类像无法摆脱其童年一样无法抛弃

某些童年时代就固着于心灵的观念,即使这老观念有悖于

新观念,那么我们所要求解的问题就至少因此得到了一个

可能的解释。

上面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呢?它说明,人在出生之时,其心灵

远不是一块洁白无瑕的汉白玉,而是早有许许多多的意识已经

被印在心灵之中了,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历史无意识”。因而,洛

克所说的没有什么天赋观念其实是囿于其时代的科学发展状态

而产生的错误。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说洛克吧。

经验与知识的起源 既然没有什么天赋观念,那么

另外两个问题就冒出来了:一是我们心中的观念是从哪里来的

呢?因为我们的确知道人心中是有些观念的;二是在没有形成这

些观念之前,我们的心灵又是啥样子的呢?

对这两个问题,洛克的回答简明扼要,就是:我们的观念是

389从经验而来的,而在得到这个经验之前,我们的心灵乃是白板一

块,他如此说:

那么我们且设想心灵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张白纸,

上面没有任何记号,不带任何观念;它何以装备上了这些东

西呢?人的忙碌而广大无边的想像力几乎以无穷的样式在

那张白纸上描绘了的庞大蓄积是从何处得来的?它从哪里

获有全部的推理材料和知识?对此我用一语回答,从经验:

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在经验里扎根,知识归根结蒂由此而来。

这段话算得上是哲学中的大白话,大家一看就懂,就是说咱

们的心灵本来是像一张白纸一样空无所有的,然而也像一张白

纸一样,既然空无所有,就可以绘上任何东西,这些东西就是知

识,而那个在白纸上面绘画的画家先生就姓“经”名“验”了。

于是现在的问题就是:画家经验先生到底是如何在人类大

脑这张白纸上绘上知识之像的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洛克一个有特色的理论:

二重经验论。

洛克认为人类有两种经验:一种是外部经验,一种是内部经

验。

所谓外部经验就是感官,也就是眼、耳、鼻、舌、皮等,被外物

作用而产生的感觉,例如亮堂堂、响当当、香喷喷、硬邦邦,等等。

洛克认为这个外部经验乃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源泉,大部分知识

来自于之。

内部经验则是指心灵反省自身内部活动而得到的各种观

念,因此也称之为反省观念。诸如怀疑与相信、推理与直觉、意欲

390

1与厌倦,等等,这些都是反省观念。

洛克认为,通过这两种经验人们就能获得知识,同时也可以

说,只有通过这两种经验人类才能够获得知识。他在《人类理智

论》中说:

我们对于外界可感物的观察,或者对于我们自己知觉

到,反省到的我们心灵的内部活动的观察,就是供给我们

的理智以全部思维材料的东西。此两者乃是知识之源泉,

从其中涌出我们所具有的或者能够自然地具有的全部观

念。

这段话的意思同样明白,就是说知识是从两种经验而来的

——无论什么样的知识都是,从花儿是红的这种最浅显的知识

到最深奥的哲学沉思无不如此。正如他在此书的另一个地方所

说:“一切崇高的思想虽然高入云霄,直达天际,亦都导源于此、

立足于此。人心虽涉思玄妙,想入非非,可是尽其驰骋之能力,亦

不能稍逾感官或反省所供给它的那些思维材料——观念——以

外。”

于是,我们对于上面那个问题——伟大的画家经验先生是

如何在我们的大脑这张白纸上绘画的——就解决了:他是通过

感觉与反省,或者说外部与内部经验二者将知识绘在我们大脑

上的,就像用颜料和水在我们的脸上画一朵盛开的牡丹一样。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觉,洛克的思想好像不是一种哲学,而是

一种常识,因为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对外物的感觉以及我们自己

的心理活动,这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乃是一种常识,是“不言而

喻”的。但在洛克的时代,这却是不折不扣的、深刻且与众不同的

391哲理。那时西方哲学正深受柏拉图、笛卡尔等人的影响,对于他

们而言,人类的许多知识恰恰不是从经验而来的,乃是天赋的,

洛克这种彻底的以经验为知识之祖的观念在当时无疑是一种思

想的革命,对哲学家乃至普通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使经验主义

后来成为一种哲学的新潮流。

如果我们仔细地看,那么在这里会涌现一个这样的问题:洛

克的外部与内部经验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外部经验是好理

解的,就是外界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结果,内部经验

也不难懂,但有一个地方有点不好理解,上面说,“内部经验则是

指心灵反省自身内部活动而得到的各种观念”,那么,什么是“自

身内部活动”呢?

一般而言,当我们平常说我们“自身内部活动”时,指的就是

我们的思想活动,诸如怀疑与相信、推理与直觉、意欲与厌倦,等

等,然而在这里却绝不能如此,因为它们正是对自身的内部活动

进行反省而得到的结果,也就是反省观念。我们当然不能说对

“怀疑与相信、推理与直觉、意欲与厌倦,等等”进行反省而得到

的就是“怀疑与相信、推理与直觉、意欲与厌倦,等等”。

我读过的许多书,都没有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还有不少的

哲学史书认为洛克说内部经验与外部经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

验,如果这样,那么可以说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怎么思考也解决不

了的问题——什么是人“自身内部活动”?它不可能是怀疑与相

信、思考与推理等,难道是肠胃等的蠕动不成?但对肠胃等的蠕

动的反省怎么可能产生怀疑与相信、思考与推理之类的东西呢?

而且洛克也分明地说过“人心就没有产生任何简单观念的能

力”,所以这种人“自身内部活动”不可能單纯属于人的心灵。那

么它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392

l不过我总算再一次在黑格尔那里找到了救星。在《哲学史讲

演录》论述洛克的那节里有这样一句:“洛克说,经验首先是感

觉;其次是对于感觉的反省。”我们联系到前面说过的“内部经验

则是指心灵反省自身内部活动而得到的各种观念”,答案就豁然

明朗了。所谓“自身内部活动”指的乃是感觉。黑格尔的这句话

实际上也就是说:“外部经验起源于感觉;而内部经验起源于对

感觉的反省。”如果我们进一步验证,即联系反省所得到的结果

——怀疑与相信、推理与直觉等——不可能通过对于经验的反

省而得来么?例如我晚上孤独地走在街头,忽然好像看到前面有

一个人影,但仔细一看,却又没有,于是,我便进行了反省,反省

我刚才到底看到了什么,还是什么也没有看到,于是结果便产生

了怀疑,怀疑我刚才是否真看到了人。这里看到的人影便是外部

经验,而对这个外部经验的反省便构成了内部经验;怀疑。

知识便起源于这种感觉以及对于感觉的反省。

经验与物体 上面在谈知识的起源时,我们得到了一

个结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而经验来自于外物。

这个经验包括内部与外部经验,并且洛克又给了它们一个

总名:观念。这我们从前面那段引文中的一句“亦不能稍逾感官

或反省所供给它的那些思维材料

观念-

以外”就可以看

出来。这就是说,洛克认为“感官或反省所供给它的那些思维材

料”就是观念,我们也当然知道,这感官或反省所能供给的当然

也就分别是外部和内部经验了。或者也可以说,观念乃是两种经

验的复合。

虽然我们可以简而言之说观念即经验,但有时这个说法并

393不是精确的,以后我们会发现,在洛克看来,这个“复合”是很重

要的,甚至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可以这样说:通过经验,包括直接

经验与间接经验,我们得到了某些思维的原材料,在这个基础之

上,经过心灵的复合加工,我们便得到了观念,它们才是直接的

思维材料。

那么,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要解决的问题:在观念与外物

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洛克给出了一个简明的回答。他说,在外物内部有某些“性

质”——洛克把这看做是一种能力,正是这些“能力”在我们的意

识之中产生了观念。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雪球,我们知道它

是白的、冷的、圆的,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雪球里有某些性质或者

能力,正是它们在我们的心中产生了白的、冷的、圆的这些观念。

我们所有的对外物的观念都是这么来的:在外物中有某种性质,

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便产生了相应的观念。

洛克接着对产生观念的物的性质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具

体地说,他将物体的性质分成两类,分别称为第一性质与第二性

质。

什么是第一性质呢?他如此说:

所谓凝性、广袤、形相、运动、静止、数目等等性质,我称

它们为物体的原始性质或第一性质。

这些性质是些什么当然不用说了。洛克认为,这些性质之所

以被称为第一而不是第二性质,是因为它们“不论物体处于何種

状态,它都绝对不能与物体分开;不论物体遭受什么改变或變

化,受到什么力量压迫,它都仍然为物体所保持。”

394从这里可以看出第一性质之所以为第一性质,乃是因为它

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从物体上消失。而这些性质就是上面所指的

凝性、广袤、形相、运动、静止、数目等等,这又如何理解呢?

我们当然不能理解说物体的这些性质是不能變化的,它们

当然能。正确的理解是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物体的这些

性质都是不能被磨灭的。我们可以举个例子:一个物体,假设是

一根棍子吧,我们可以将它折断,或者将它涂上不同的颜色,或

者将它怎么怎么,它仍会具有这些性质,或者说这性质仍不会从

它身上消失掉。像广袤,也就是体积,我们怎么可能将这个性质

从物体身上去掉呢?因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在洛克眼中,物体的第一性质乃是物体最根本的性质,可以

用之来描述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

什么是物体的第二性质呢?洛克说:

第二性质就是任何物体中一种特殊的能力,它可以借

不可觉察的第一性质,在某种特殊形式下,在我们的感官

上产生作用,并且由此使我们产生不同的各种颜色、声音、

气味、滋味等等观念。

从这句话我们可得到关于第二性质的两个特性:一是它是

借第一性质而来的;二是它能使我们产生颜色、声音、气味、滋味

等等观念,或者可以说它是一种使我们产生这些观念的能力。

这个第二性质像第一性质一样不难理解,我们可以举个例

子: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我们看到鮮花是红的,闻到牛粪是臭

的,为什么如此?这是因为在鮮花上有一种能在我们的心灵里产

生红的观念的能力,即第二性质;而牛粪里则有一种能在我们心

395灵里产生臭的观念的能力,也是第二性质。

洛克认为这两种性质从某个角度看是相似的,即它们都是

物体身上一种不可觉察的“能力”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结

果,它们产生的方式与途径是一样的。

但既然洛克把这两种性质分别称为第一与第二,它们当然

是有所区分的了,这区分主要就是:

第一性质的观念与原型相似,第二性质的观念则不如

此:——由此我们可以断言,物体给我们的第一性质的观

念是同它们相似的,而且这些性质的原型切实存在于那些

物体中。至于由这些第二性质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观念,

则完全同它们不相似,在这方面,外物本身中并不含有与

观念相似的东西。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到洛克对于第一与第二性质的观

感是完全不同的。他认为像数目、体积、运动、静止等第一性质是

名副其实的第一,它是好的,因为它表里如一,看上去怎样,实际

上就怎样,诚实得很。相反,他对第二性质,即物体的颜色、气味、

声音等颇有些瞧不起,认为它们不过是一些虚有其表的东西,用

一句我家乡的俗语说:就像红漆马桶,虽然看上去挺美,但实际

上只是一个马桶而已,里面装的是大粪哩!

为了证明第二性质的虚伪性,洛克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譬

如一堆篝火,你如果离得不近不远呢,就会温暖而舒适,如果你

离得太近呢,那种温暖舒适的感觉马上就会无影无踪了,替代之

的是说不出的痛苦。那么,到底是温暖还是痛苦是火的第二性质

呢?当然不能说,因为没有理由肯定一者而否定另一者。

396这第二性质是如此的不可靠。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是不

是同物体风马牛不相及?洛克回答:当然不是!虽然第二性质有

些虚假,但它毕竟不是空穴来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根

有据,有源有本,并且这源与本不在物体之外,而恰恰位于物体

之内,只是这个性质同它所表现出来的很可能不同而已!洛克拿

糖做了一个比喻,他说,既然糖是甜的,那么肯定在糖之内就有

某种第二性质,正是它使我们产生了糖是甜的这种观念。他如此

说:

因为糖既然能给我们产生出所谓白和甜等观念来,因

此,我们就确乎知道,糖中一定有一种能力来在我们心中

产生那些观念。每一种感觉既然同作用于我们任何感官上

的能力相照应,故由之所生的观念一定是一个实在的观念

(它不是人心的虚构,因为人心就没有产生任何简单观念

的能力),一定不能不是相称的,因为它是同那种能力相照

应的。

由经验到观念

以上我们谈论了经验乃是知识之

源,然后又谈了观念与外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对外物有某

种观念,原因在于在外物之内有某种性质,正是它们在我们的心

灵之中产生了相应的观念。

现在我们再来谈一个新问题:这些观念到底又是怎么样的

呢?洛克又把观念分成了简单观念与复杂观念,就像把经验分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一样。

他说,所谓简单观念就是由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或者说感

397觉与反省等得来的观念,从特征上说它们是一些结构相对简单,

因而不能再进行分解的非混杂的观念。例如12345等数目、赤橙

黄绿青蓝紫等颜色、长短宽扁圆等形状,这些就是简单观念。可

以看出来所谓简单观念同上面刚说过的物体的第一与第二性质

差不多。

这些简单观念虽然简单,然而对于我们人类的心灵之重要

就如砖瓦木石对于建筑师之重要一样——建筑师有了砖瓦木石

就可以造出高楼大厦来,而心灵有了简单观念就可以造出各种

各样的复杂观念、知识体系来。因为在洛克眼中,无论一个观念

多么复杂,或者理论多么庞大,它总之是由许多的简单观念构筑

而成的,就像万丈高楼也是平地而起,由许多小小的砖瓦木石构

筑而成的一样。

如上所说,所谓复杂观念就是由上面的简单观念复合而成

的观念。这个复合过程可以是相对简单的,例如复合成纽约帝国

大厦的一块砖头,但也可以是极复杂的,例如复合成帝国大厦本

身,不但帝国大厦是复杂观念,连整个宇宙都是一个复杂观念

哩。他说:“由若干简单观念结合而成的观念,我就称之为复杂观

念——如美、感激、人、军队、宇宙等等。”

洛克还认为,人在简单观念面前是像一叶小舟在惊涛骇浪

中一样,是无能为力的,只能听由浪涛将它飘荡,然而对于复杂

观念就不一样了,这时,人就能够自由自在地发挥自己的“主观

能动性”了,我们可以将这些简单观念看做泥巴或者积木一样,

将它们任意地搓圆弄扁,搭成房子或者桥梁,从而形成无数的、

千变万化的复杂观念——复杂观念就是这么形成的。

在由简单观念形成的复杂观念可说多如汪洋大海中的水

滴,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大堆毫无头绪的乱麻,而是自有其线索与

398

1规律可循:这些千姿百态的复杂观念可以分成三大类,分别是样

式、实体、关系。我们现在分别来谈谈它们。

所谓样式观念就是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成的用来表示事物的

性质、数量、状态等特性的观念。例如,前面洛克在举例子时说过

“美”是一种复杂观念,它就属于一种样式观念。

什么是美呢?它当然不能像黑与白那样是一个简单观念,而

是由许多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有人说美就是和谐,那当然也就

意味着美是许多东西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例如一个美人儿吧,在

中国古人的眼里,她必须是肌肤似雪——这是颜色;鼻如悬胆

这是形状;樱桃小口——这是体积;行如弱柳扶风——这是

运动。总之,由这些颜色、形状、体积、运动等简单观念组合在一

起,便构成了洛克称之为样式的复杂观念——美。

所谓实体观念,它指的其实不是别的,就是我们所见的个别

事物: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等。洛克认为它们也是

由简单观念集合而成的。这当然好理解,例如有个物体,它由亮

亮的、圆圆的、热热的、东升西落的等等简单观念复合而成,大家

猜猜它是什么玩意儿?

虽然实体观念由简单观念复合而成,但洛克并不认为实体

就是简单观念,相反,他认为在其背后还有一个“神秘的”东西,

一种基质,正是这个东西令得简单观念有了依托,能够组合成一

个我们所能看到的实实在在的物体。可以说,这个神秘的基质就

像是万能胶一样,将简单观念,像白、圆、热、东升西落等,牢牢地

胶合在一起,使它们形成了那个物体,就是那我们称之为太阳的

东西。

洛克称这个基质为实体。

于是我们看到,在洛克的实体与实体观念之间有不小的差

399别,实体观念指的是由简单观念集合而成的复杂观念,也就是我

们所看到的具体的物,而实体则是指将这些简单观念黏合在一

起的东西,虽然正是它使简单观念的组合成了可能,甚至于可以

说是真正的物,它却并不是我们的凡胎肉眼所能看到的。

正是由于实在事物这种构成的特性,使我们在了解具体事

物时,所能了解的只是它的名义而非实质,用洛克的话来说,就

是名义本质。

所谓名义本质,就是一个由“名称”所表示出的实体观念。而

“名称”,指的就是万事万物的名字。例如“黄金”这个词,它就是

一个名称,一个复杂观念。当我们听到这个词时,马上眼前就会

冒起一堆黄澄澄、沉甸甸、亮光光的东西,也就是说,在“黄金”这

个复杂观念里包括了这几个简单观念,而黄金的名义本质也就

是黄澄澄、沉甸甸、亮光光等这些一看就知的特性。

但除这些之外,洛克认为物体还有一个实在本质。它指的是

物体内部那些细微的结构与运动。洛克认为,这些细微的结构与

运动才是物体存在的真正支柱,正是它们依托着名义本质。不

过,这些实在本质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它是我们人所不能直接

观察到的,就像那使简单观念融合在一起的实体一样。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不可以把这个人不能观察到的实在本质

等同于物体的分子结构,要知道这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不是一个

科学概念。二者有质的不同:科学上的不可观察只是暂时的和受

一定技术条件限制的,例如组成物体的分子或者原子,虽然用肉

眼看不到,但可以借助电子显微镜或者倍数更大的隧道扫描显

微镜等来看到。像电子和夸克等现在还不能看到的微粒子,只要

它们真正存在,将来科学发达了,也总有一天会被人类直接观察

到。然而实在本质这种哲学概念却是人类永远不可能直接观察

400到的,只是一个永恒的假定。为什么呢?因为它只是一个哲学的

假定:假定在物质可见的结构之外还有一个不可见的内在结构,

这个“不可见”是它的本质特征,如果它有一天变得可见了;也就

不成其为实在本质了。洛克指出:

除了简单的观念而外,我们概无所知——这是我们所

不必惊异的。因为我们的少许虚浮的事物观念只是由感官

从外面得来的,或是由人心反省其自身中之经验而得来

的,且我们除了这些虚浮的观念而外再没有其它观念,因

此再超过这个界限我们便一无所知了,至于事物的内在组

织和真正本质,则我们更是不知道的,因为我们根本没有

达到这种知识的官能。

至此我们讲完了三个复杂观念中的两个,现在讲第三个:关

系观念。

关系观念乃是将几个观念并列在一起加以互相比较鉴别而

形成的观念。用一句更简单的话来说,所谓关系观念就是事物间

的各种关系。

这些关系中最显眼的也许当数因果关系了。

因果关系是这样形成的:当我们观察到两个现象前后相连,

并且老在一起发生时,便产生了因果观念,认为一个现象是由另

一个现象引起的,并将前一个称做因而将后一个称做果。这就是

因果关系的起源。例如人们在晚上看到两块石头相撞时会发出

耀眼的火花,于是便相信在石头相撞与火花之间有因果关系,前

者是因,后者是果。

然而这时便产生了认识论中最艰深的问题之一:这些因果

401

1关系到底是必然的呢还是偶然的?它只是人们的主观感受呢还

是在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的联系?如果有,人类是否真的

能把握之?

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哲学家都做出过深入分析,得出了各种

各样的答案:有的认为有必然联系,有的认为没有;有的认为人

类能把握这种必然联系,有的则认为不能;有的则认为这一切都

是不可知的。我们可能在以后再好好讲这个问题,现在只说洛

克。他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就像我们不能把

握实体与事物的实在本质一样。

这样我们对于因果关系的了解就只是一种“猜想”了,我们

看到两个事件连着发生,而且经常如此,便“相信”它们之间有因

果联系,至于这种联系是否必然就不得而知了,也因此我们不能

断定这种因果关系将必然地、普遍地发生。例如有一种毒草,就

说是断肠草吧,我们在《神雕侠侣》里见识过它,那是一吃了就要

丢命的,所以才叫断肠草,意思是它一到肚子里就能将肠子都弄

断,不可谓不毒。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在吃断肠草和死亡之间建

立一个因果联系,前因后果。

然而我们因此可以说这个因果联系是必然联系么?因一旦

发生果就一定会接踵而来么?即吃了断肠草人就一定会死么?

当然不能,有两个理由:一是如洛克所言,因果联系只是人

类的一种感觉,人并不能说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普遍的联

系,所以不能说人吃了断肠草就一定会死,即使张三李四吃了都

死了,我们怎么也不能断定王二麻子吃了也会死,要怎么样才能

断定呢?要直到他真的吃了并且死了;二是事实上也不能,有个

人吃了断肠草并没有死哩,大家猜猜是谁?

就是那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大美人儿小龙女

402的老公杨改之呀。

至此我们分析完了洛克的三种复杂观念,从这些分析中我

们不难看出,所谓实体、样式、关系实际上指的分别就是具体事

物及其特征还有事物之间的关系,正是由这三种复杂观念千千

万万不同的排列与组合而逐渐形成了这个纷繁复杂、令人眼花

缭乱的大千世界。

何谓知识

在前面我们已经引用过很多段《人类理智

论》中的文字了。《人类理智论》是洛克最重要的著作,也是整个

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这本书的《赠读者》里,洛克开宗

明义地指出,他的哲学的任务就是要为人类知识的大厦准备坚

实的地基,他把自己比做建筑这个地基的一个小工,为大厦的建

立扫清障碍。所以,当洛克完成他对天赋观念论的批判,对知识

起源的探讨,以及对经验与观念二者完整的分析之后,便终于回

到其哲学之初衷了。

这个初衷就是对知识本身进行考察,以明了其性质、对象与

种类等,他认为在此基础上人类才能获得真理性的知识,建立起

高耸入云的知识之塔。他的《人类理智论》第四卷就是专门解决

这些问题的。

我们就随着洛克一起来解决这几个问题吧,首先来看知识

的对象。

这当然是第一要务,因为如果连知识的对象是什么都搞不

清,那就更谈不上对它的性质、种类进行研究了。就像一个小伙

儿找对象,他当然得先找到对象才能知道她的高矮胖瘦,是小绵

羊型的还是母老虎型的。

403那么洛克认为他的知识的对象是什么呢?这可要听清楚了,

因为这里体现了一个不深不浅的哲理,洛克认为,知识的对象是

一样东西——观念。

大家也许以为,作为经验主义者老祖宗的洛克可能会将物

质世界作为认识与知识的对象,但洛克真是令人“失望”,他根本

没有这样做,而是将观念这样一个主观的东西当做了知识的对

象、惟一的对象。

他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这是因为在洛克看来,虽然我们分明

地感觉到物质世界的存在,但这仍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也就是

说,我们实际上不能断定它们的存在,就像不能断定因果关系是

否是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一样。

在前面讲笛卡尔时,我们已经说过笛卡尔是如何得出物质

世界之存在的。他先从“我思,故我在”入手,推出“我在”之后接

着推出了上帝的存在,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推出了物质世界的

存在。但他的推论——在推理与结论之间——是否具有一种必

然性呢?不!我们已经谈过,实际上那只是一种信念。例如笛卡

尔称为什么他相信上帝的存在呢,这是因为他分明地感觉到上

帝的存在,有这样一个清晰的信念,而他的一个什么东西是否存

在的证据便是:凡我们能够设想得很清晰、很显然的一切事物都

是真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同样是如此推出来的。

在笛卡尔这个标准里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之所以相信物质

世界的存在其实也来自一个完全主观的标准:设想得清晰。因此

他所谓的物质世界的存在其实并非断定,也不能断定物质世界

真的客观存在,而只是一种主观相信的存在,实质上这同基督教

徒的相信上帝存在没两样。

为什么笛卡尔这样做呢?这是因为笛卡尔分明地看到了人

404类确实无法证明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这句话大家听起来也许觉得古怪:“这是什么话?我们这个

世界不是明明白白地存在么?还用得着证明?”

对这个问题我要这样回答:哲学之所以是哲学,哲学家之所

以是哲学家,就是因为他们对这些看上去是明明白白、无可争议

的事实进行考问,并且从中得出“荒谬”的答案来,而在这答案的

荒谬之中正体现着哲学的神髓。

在这些体现何谓哲学的问题之中最有意思之一的就推“这

个世界是一种客观存在吗?”以及随之而来的“我们如何能证明

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呢?”这类问题了。

这也是个长久以来缠绕我心头,甚至令我夜不能寐的问题。

我常常如此自问:“我知道我存在,世界也存在,但我如何能证明

这一点呢?”

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么?不行。因为由“我思”即使推

出某一个在,能推出的也只是那个“思”的在,而现在我所要探讨

的不是像清风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觉的思的存在,而是

这个有五官四肢,能吃饭、睡觉、恋爱的摸得着、看得见的我的存

在。我如何能从我能“思”就推出我有五官四肢,能吃饭、睡觉、谈

恋爱呢?

进一步地说,用“我思”就更不能推出物质世界的存在了,因

为我根本不相信“凡我们能够设想得很清晰、很显然的一切事物

都是真的”这个证据,这完全是一种主观臆断,如果依这样的说

法,只要一个人能将什么设想得很清晰、很显然,那它就是存在

的,那么我可以说,无论什么东西,从上帝诸神到方之圆、秃子头

上的毛发都是存在的呢。因为我们确实能很清晰地设想它们,而

且也有人这样做了。例如对于我家外婆,那鬼的存在可是再真不

405过的,简直用不着设想哩,她说看到过!还有,笛卡尔也从这个信

条推出了上帝的存在。大家相信这些真的存在么?

所以笛卡尔的从“我思”推导出我与世界的存在是不可靠

的。但我要说,在所有证明这两者存在的方法之中我还没有看到

过比笛卡尔更为高明的方法呢。其它方法只有越来越俗,越来越

经不起考问的了,说白点,它们都是连笛卡尔都抛弃了的方法。

我在这里可以举个大家可能设想的方法。

看得见、听得真、摸得着这些与人的感觉相关的证明方式。

大家也许会说:一个看得见、听得真、摸得着的东西必定是存在

的。那么我要反问几个问题:一是您如何能证明您的看得见、听

得真、摸得着是真实的而不是一种幻觉?二是如果一个东西看得

见、听得真、摸得着,它就是存在的吗?同时,如果一个东西它看

不见、听不真、摸不着,它就不是真实的了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要提一提做梦,在梦中我们会看得见、听

得真、摸得着许多东西,我相信大家不会反对这一点吧?但能相

信那些东西真的存在吗?

大家也许会说:你怎么拿现实与梦想比呢?梦是假的啊。但

我要说:在梦中,当我们摸着、看着、听着什么东西时,我们是的

确相信我们摸到、看到、听到了,那时它在我们心中的真实性与

醒来时摸到、看到、听到的真实性有二致吗?没有!

而且,您如何能证明您现在的看得见、听得真、摸得着就不

是一种幻觉呢?您顶多只能再看看、听听、摸摸,再凭这个来证明

一下,但那只是与刚才同样的证明,也同样的不可靠。

因此这说明凭我们能看见、听到、摸着什么东西就断言它的

存在是没有充分理由的,顶多也只能算是一种“相信”而已。

现在来看这看得见、听得真、摸得着能不能作为存在的必要

406条件,我只要提一个大家耳朵听得都生了老茧的概念:时间。

请问大家见过、听过、摸过时间吗?也许有人会说:怎么没

有?请看,时间在一秒一秒地走、嘀嘀嗒嗒地响,这个闹钟圆圓

的、光溜溜的,还挺漂亮哩!

那么我要说:您所看到、听到、摸到的只是闹钟及其指针,根

本不是什么时间!难道时间是指针晃、嘀嗒响、光溜溜么?要是

一块电子表呢?或者像古代计时一样,是一个沙漏呢?甚至于连

沙漏也没有,只能通过看太阳的东升西落计时,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呢?在这些计时方法里面您说哪种是时间?是铜指针、显示

屏,还是沙子或者太阳?抑或都是?

也许又有人会说:时间当然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你

这不是废话吗?但我再问一句呢?您相信时间是存在的吗?我

相信虽然有人会否定,但一般而言还是会说它是存在的,不然又

会被说成是“唯心主义”了,但因此却不能不承认:看得见、听得

到、摸得着不能成为事物是否存在的必要条件。

我们说了这么久是为了什么呢?只是为了澄清洛克,这个经

验主义者,为什么将观念,而不是将物质世界作为知识的对象。

这就是因为他认为不能断定物质世界的存在,人所能直接接觸

的只可能是心灵中的观念,于是,知识的对象也就只可能是这些

观念了。更具体地说,他认为:

所谓知识,就是人心对两个观念的契合或矛盾所产生

的一种知覺——因此,在我看来,知识不外是对于我们的

任何两个观念之间的联系与符合、或不符合与冲突的知

覺。

407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关键还是理解“观念”这个词。前面我

们已经谈过了三种观念:样式观念、实体观念与关系观念。也已

说明由之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整个世界。当然对于洛克而言,世

界只是观念的大聚会,虽然我们看到无数具体的物,但并不等于

它们是客观的存在。当我们将之理解成作为知识的观念时,我们

大可以像看世界具体万物一样地去看观念,这样,知识便事实上

由相关的观念而走向相关的万物了。为什么我要说“相关”呢?这

是因为“联系与符合、或不符合与冲突”二者综合起来说不就是

相关么?

那么,又为什么洛克不说单个的观念便是知识,而偏要说两

个观念相关才是知识呢?我想这可能是这个原因:当洛克说知识

是观念之间的相关时,这里面的观念乃是简单观念,我们上面已

经讲过,简单观念不外是物体的形状、体积、颜色等等,这些东西

当然不能单独地构成知识。例如“白”这个概念能算得上是知识

么?不能,为什么呢?因为知识之所以成为知识,总得一则是与

个什么对象相关,二则得出个什么结论。单纯的“白”却只是一种

领会、一个感觉而已,像猫咪的脚步声或者风流女子的爱情一样

捉摸不定,怎能算得上是知识呢?只有说这张纸是白的,这个猫

咪是白的时,我们才能得到一个判断,了解了这张纸、这只猫咪

是白的,也就是得到了一样知识。当然反过来说,我们还有一个

“黑”的简单观念,这时,与那张纸、那只猫咪相关也构成了另一

个判断

个否定的判断:这张纸不是黑的、这只猫咪不是黑

的。这同样是知识!

谈过何谓知识之后,洛克又对知识进行了分类,他共将知识

分成了三大类,分别是直觉知识、证明或推论知识、感觉知识。

所谓直觉知识,洛克认为就是人既不必借助于别的东西作

408为媒介,也无需推论证明就能直接觉察到的知识。直觉知识的特

点就是人可以直接地看出来,一目了然,简单得很。例如白不是

黑,直线不是曲线,1+1=2,等等。这样的知识当然是最简单不

过的了。

洛克认为直觉知识正缘其简单与明白,所以才是最可靠、最

真实的,也是一切其它知识之基础,像他自己所言:“我们全部知

识的可靠性和明确性都依靠这种直觉。”

洛克的这个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一切复杂的知识必来源

且依赖于相对简单的知识,就像一篇文章或者一部鸿篇巨制,都

是由一个个字母构结连缀而成的一样。

第二种知识是证明或推论的知识,大家可以顾名思义,知道

这是一种要依靠推论之类才能得出来的知识。当然推论之时还

得借助于上面的直觉知识。这类知识中最典型者当数数学知识

了。大家都学过数学,那里头有着多如牛毛的各种推理推论,都

是从几个最简单的称之为公理的东西一步步推将出来的。

洛克认为,这类证明知识虽然需要一些直觉知识作为中介,

但仍不失为一种可靠的知识。不过它不再具有直觉知识那种一

目了然的性质了。

最后一种知识是感觉知识。所谓感觉知识就是人对外界事

物的知识。上面我们说过,洛克认为人们对于其心灵之外的世界

万物是否真是一种客观存在,以及我们的观念是否同外界事物

一致等问题都没法知道答案。因此我们的感觉知识也就必然地

具有一个特点:不可靠性。当然洛克也并不认为它们像花心大少

的爱情誓言一样不可靠,而是认为它们没有前面两种知识可靠,

具有一种或然性。

到这里我们就谈完了洛克的三种知识,也可以说就此谈完

409了洛克整个的认识论。大家看到了吧,除了两段——一是我用无

意识来否认洛克对天赋观念的否认,二是我分析为何我们不能

证明世界的存在

之外,洛克自己的认识论思想算平易近人

吧?可以说有点像洛克所说的直觉知识一样,一看就懂。

不过大家千万不要因此轻视他的思想,我记得我早就说过,

对于哲学而言,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真的,也是最难明白的。

理想的政治制度 本章一开篇就说过,我们要“花

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也想不到洛克的认识论这一枝表了这么

久。但一想想也没什么不对,洛克毕竟是一个哲学家,不是一个

政治学家,认识论才应当成为他思想的主体。不过既然他的政治

哲学同样也很牛,即使不花前面那么多文字,我们当然还是应当

说说。

我们在讲“光荣革命”时,曾说到那个继伊丽莎白之后成为

英王的詹姆士一世满脑子是早就过时了的君权神授观念,声称

他的权力来自于神,既然教徒怀疑上帝能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

么是对上帝的亵渎,那么臣民质疑君主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

同样是对君主的亵渎。在国会演说时,他甚至公开自称为神,要

求拥有绝对的权力。

他的儿子查理一世,将这种思想继承了过来,也认为君权神

授,大搞起君主专制来。当时也有许多御用哲学家,用他们的哲

学替查理一世辩护。我们在前面讲洛克的生平时已经知道,洛克

是坚决站在反君主专制的阿希利伯爵一边的,是阿希利的秘书

和主要政治顾问。阿希利看到了他的伟大才能,劝他将一部分精

力用以研究“与国家大事有关的一切事情”,于是洛克遵循他的

410嘱托,写下了不朽杰作《政府论》。在这里他提出了一套堪称伟大

的政治学说。

这套政治学说讲述的就是人类为什么需要一个政府,以及

这个政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人类为什么需要一个政府呢?洛克说,还得从人类建立政府

之前的“自然状态”说起。

这个自然状态是怎么样的呢?我们还是让洛克自己来说话

吧:

为正确地理解政治权力,并且追溯到它的本源,我们必

须考察人类天然处于何种状态;那状态即是:在自然法的限

度内,人有完全自由规定自己的行动,处理自己的财物和人

身;不请求许可,也不依从任何旁人的意志。

那也是平等的状态,其中一切权力和支配权都是相互

的,谁也不比谁多持有;有件事最明白不过:同样品类的被

造物既然无分彼此地生来就沐浴着完全同样的自然恩惠、

运用同样的官能,那么相互之间也应当平等,无隶属服从关

系;除非他们全体人的上神主宰明显宣示意志,将其中一人

拔举在他人之上,做出明白清楚的任命,授予他对统治与主

权的不容置疑的权利。

但是尽管这(自然状态)是自由的状态,却并非狂纵状

态:该状态下的人虽持有处理自己的人身或财物的难抑制

的自由,然而他却没有自由戕害自身,甚至没有自由杀害他

所占有的任何被造物,除非有比单纯保存它更高尚的某种

用途要求这样做。自然状态有自然法支配它,这自然法强制

人人服从;人类总是要向理性求教的,而理性即该自然法,

411理性教导全人类:因为人人平等独立,任何人不该损害他人

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物。

这就是洛克的自然状态,这个自然状态有三个特点:一是人

人自由而平等;二是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三是人人都只服从

一种“自然法”,这个自然法要求人不损害他人甚至自己等。

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人类生活自然美好无比,然而正所谓盛

筵难再,人类这种美好的自然状态终究是保不住了,因为这时出

现了一批不安分守己的家伙,觉得好日子也好寂寞,或者觊觎邻

家的美衣、美食、美女,开始捣乱了,顿时使一个祥和安宁的社会

陷入了动乱不安之中,甚至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自相残杀,也就

是战争。

面对危机的人类怎么办呢?显然,惟一的办法是将人类再重

新拉入某种秩序之中,建立另一种形式的和谐,因为人类显然不

可能回复到以前的和谐了。

那么按什么方式建立新的和谐呢?主张君主专制的人说君

权神授,或者说老百姓们自那日起就将所有权力全部交给了君

主,总之是君主享有了一切权力,君主自己却不受任何限制,这

就是君主专制。

而洛克却认为并非君权神授,也非老百姓将全部权力都白

送给了君主,而是在人民与君主,或者说人民与政府之间建立了

一种契约的关系。这种契约同我们日常所签订的条约差不了多

少,就是签约双方有权利也有义务。

对于人民而言,将一些权利委托给了政府或者君主,从而使

他们拥有了某些特定的权力,例如制定法律的权力、维护社会治

安的权力、对违背法律及侵害他人的公民进行惩罚的权力等;而

412

I对于政府而言,他们拥有了这些权力,并可以用各种方法予以实

施。然而在这里洛克强调了两点:一是人民并没有将全部权力授

予政府或者君主,也就是说,任何政府或者君主都无权实行专制

政治;二是如果政府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例如没有能够实施

法律、保护人民的安全,或者自己违背契约,想搞专制统治等,人

民就有正当的理由反对这种政府或者君主。这就是洛克所主张

的社会契约论,这种主张后来得到了卢梭等人的支持,对西方的

政治制度和社会历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13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节本-第五章-在线阅读

    一俄特瑞拉与阿瑞斯的女儿彭忒西利亚无意中了杀死了 希波吕忒,由普里阿摩斯给她祓除了。在战斗中她杀了许多人, 其中有玛卡翁,其后她自己为阿喀琉斯所杀,在她死后他却爱 上了那阿玛宗,便将忒耳西忒斯杀了,因为讥笑了他。 二希波吕忒是希波吕托斯的母亲,她又名为格劳刻与墨 拉尼珀。因为在举行淮德拉的婚仪的时候,她武装了同了她的 阿玛宗部下到来,声言要杀忒修斯同座的客。…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4日
    202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七卷 埃阿斯同赫克托尔决斗胜负难分-在线阅读

    赫克托尔和弟弟帕里斯赶到战场 光荣的赫克托尔这样说,匆匆忙忙出城, 他的弟弟阿勒珊德罗斯和他同行, 弟兄二人心里都急于要参加战斗; 有如天神在水手们用光滑的木桨击水, 感到疲劳,他们的手脚已经软弱无力时, 给这些渴望的人们吹来一阵和风, 弟兄俩也这样出现在渴望的特洛亚人面前。 特洛伊一方拿下胜利战绩三个 帕里斯杀死阿瑞托奥斯王之子墨涅斯提奥斯, 那人住在阿尔…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212
  •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十五章 英国经验论-在线阅读

    第十五章 英国经验论 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 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最能反映这一时代精神和民 族精神的哲学是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英国经验论。除了经验论的主流 之外,这一时期的英国哲学还有剑桥的柏拉图学派以及苏格兰的常识哲学。 经验论的立场介于思辨与常识、科学与信仰、怀疑与确定、唯心与唯物之…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9日
    83
  • 第一节 社会的科学

    孔德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他创造了“社会学”(Sociologie)一 词,意为建立在社会事实基础上的科学。在他之前,圣西门已经宣布 了一门实证的哲学与政治学,但是孔德的学说更具有社会学意义。 孔德的实证态度来源于科学经验,即寻找事实中的关系。他的思想 先驱,除了圣西门,还有百科全书派思想家达朗贝尔、杜尔哥、孔多塞。 孔德所谓“社会事实”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物质…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9日
    208
  • 第二节 黑格尔的著作

    研究黑格尔,有必要对他的著作出版情况有一定了解,这是正确 解读黑格尔的重要环节。 黑格尔在世时正式出版的哲学著作有:《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 的差别》①(1801)、《精神现象学》②(1807)、《逻辑科学》③(1812— 1816)、《哲学科学百科全书》④(1817)、《法哲学原理》⑤(1820)。 黑格尔去世后由学生们整理出版的著作有:《哲学史讲演录》⑥ …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2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