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故事·思想·问题-在线阅读

张志扬

文聘元博士是我们外国哲学学科组暨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最年轻的成员。1998 年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毕业调到海南大学时,有两点给我很深的印象:一是博士论文做《维也纳学派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同时又写了一本《直面人性——弗洛伊德传》;一是博闻强记,有说不完的故事与数字。我心中暗想,这两样东西他是怎么都喜欢的,或许他感兴趣的是“黑箱”,但要说得像白天一样的明白?

虽然我们学科组的人不多,但专业或兴趣的分布还比较合理,自从有了文聘元的“分析哲学”之后。所以我常叮嘱他提出分析哲学的课题来。当得知文聘元在写《西方哲学的故事》时,我也并不奇怪。除了每人的专业定位,自己决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历来是我们研究所或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自由传统。

待读了《西方哲学的故事》后,很有感于他自由研究、自由写作的个性优势。果然,聘元不仅读了很多书,而且读得非常仔细,尤其能把所读的东西说得清晰明白。

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今天,经历了许多阶段,而且转折剧烈,出现了众多能开拓不同取向、不同风格的哲学大家、哲学流派及其代表著作。这些无疑是西方智慧的精髓所在,也融入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之中。如何吸取它,对于青年学子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每一个哲学家都有他的“哲学故事”。之所以叫做“哲学故事”,一般总包含着他的“哲学问题”是因何提出的、如何变成“哲学思想”的,“哲学著作”不过是它们交互触发、转变、成型的生成体现。我说“交互”是想把前人的“哲学思想”对我如何变成“哲学问题”的“现实故事”也包括进来。所以这是一条一波九折的思想河流,绝非一马平川的道路。

大概为着选定的读者之故,作者以尽可能通俗明白的话语讲述西方的“哲学故事”,至于“哲学思想”,或者在“故事”中体现出来,或者“故事”作为“问题”的引出,再描述成型的“思想”,而且主要以“故事”与“思想”关联为书旨。看得出来,作者尽力了。

做得好坏如何,应该是读者评价的权力。作者写作的目的不是哲学教材,但又不完全是哲学趣味读物,因为作者在西方哲学经典的解读上花的工夫并不少,或不如把它叫做“哲学思想索引”,使那些有兴趣深入追究的读者愿意再去找原著来读。

下面,我愿意提供一个有兴趣的读者如何深入追究的例证。比如,我读了古希腊哲学部分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与“死”、柏拉图的“理想国”等,如果我不满足作者描述的“故事”与“思想”,而是从中引发出了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我就会找原著再读,并且对“故事”中解决“问题”的“思想”如今又激起了“新的问题”而兴奋不已,仿佛是“火”的传递。

什么“问题”呢?

苏格拉底是讲“知识即美德”的道德家,雅典是宽容言论自

由的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的民主政体的典范,为何雅典要判

苏格拉底的死刑?正是这个奇怪的问题使“苏格拉底之死”成为

西方思想史上的“心病”。据我所知,对它的解释决不少于六种。

(一)苏格拉底代表“真理”,而“真理”抵挡不住“真实”,毒药

是“真实”,所以苏格拉底式的“真理被毒药毒死了”。这一问题由

亚里士多德提出,由舍斯托夫演绎得极为出色:当人类的苦难比

海底的沙子还重时,什么是思维正确的真理?什么是知识正确的

德行?另有人如托瓦尔则惊叹:“苏格拉底的死亡中最可怕的是

雅典继续走它的路,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我们今天不是

常说:“地球照样转!”

(二)尽管苏格拉底反对雅典民主法制的内容,但仍然遵守

雅典民主法制的形式,甘愿服从判决饮鸩酒而死。因为守法是公

民最起码的道德。法的内容是可以修改或改变的,但法的形式改

变等于取消法本身。而城邦无法无以立城邦,公民无法无以立公

民。苏格拉底的行为既表明他是法的批判者同时又是法的维护

者,从而显示了公民最高的德行。伯内特、泰勒特别强调了这种

看法。

(三)苏格拉底之死是人类会死、能死、赴死的典范。他为自

己承诺的神义、真理、原则而死,也为自己承诺的公民职责与义

务而死,即为思想言论自由,包括承担这种自由所招致的一切横

逆并在此横逆中挺身为一自由人。黑格尔这样说。尼采也如是

说:“苏格拉底在我们看来是第一个不仅知道生,而且知道依照

那种知识的本能去死的人。”罗素最后还是忍不住揶揄了一句:

“如果他不是相信灵魂不朽,不是相信死后与神同享福祉,我会

3对他的死表示更多的尊敬。”

(四)不少人将苏格拉底的死同基督耶稣的死比较,认为他

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因死称义”。我们的孔夫子是知道“杀身成

仁”的,可惜天道没有给予他如此悲壮的命运。不同点如让·布

伦所说:“耶稣真正地被死亡所占有,他‘经历’了死亡,苏格拉底

则是思考死亡。”但需要解释的是,耶稣是在万能上帝的背景上,

他要在死的苦弱与无辜中显示“信”、“望”、“爱”,所以他无须思

考死亡,只需经历死亡。苏格拉底则不同,他整个是人的背景,他

只能用人的智慧和理智超越死亡的恐惧,从而提醒人们注意,他

的命运就是赋予存在以可理解的意义,并最终赋予它一个辩护。

(五)美国老报人斯东的看法特别值得一提,他既爱雅典多

数人民主制,也爱苏格拉底的自由言论与自由承担的德行,为什

么偏偏一个所爱要判另一个所爱的死刑呢?为此苦恼而耗费了

他最后十年的时间,写了《苏格拉底的审判》。结论,雅典仍然是

多数人民主制,它毕竟长时间地容忍了苏格拉底反民主的言论,

而苏格拉底向来以精神贵族的姿态鄙视雅典的多数人民主,把

它们叫做像狗、驴一样的“畜类民主”,而且在法庭上,决不给雅

典民主表示宽恕自己言论的机会,使他们赢得道义上的胜利,宁

可用激怒他们判处自己死刑的方法,既显示自己的贵族自由精

神,又给雅典民主留下永不磨灭的罪行。

(六)最令人震惊的要算尼采的“评价重估”。古希腊语言学

家尼采对“古希腊国家”早有一番特殊的研究。他发现前苏格拉

底哲学是对一切都在消逝的现象“为何不是无而仍有存在”的惊

异,到柏拉图已转变为哲学家与民众关系的思考,提出“哲学是

药物”、“哲人是国家医生”的思想。这一点启发了尼采,他才认为

哲学与人民的关系是第一性的,哲学首先而且本质上是政治的。

4“这个世界没有真理,只有解释”,但只能由少数哲学家来解释,

像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洞喻”。苏格拉底的悲剧是一方面主张

“知识即德行”只属于少数贵族,一方面又向民众演示传授民主

与智慧,结果是导致民众信仰秩序大乱,反使自己落得人民公审

而判处死刑的下场。所以,在尼采的眼里,苏格拉底之死,成为坚

持等级制、反对民主制、智慧不能下移的“反证”。尼采的看法,尤

其成为当今政治保守主义者的思想资源,如列奥·施特劳斯、斯

坦尼·罗森等。

请看,仅以上述六点,大概可以说明,同样一个“苏格拉底之

死”的故事,后人读起来,问题的取向立意是何等的丰富。的确,

“这个世界没有真理,只有解释”。问题是看你,有无切中时弊的

解释能力。

读书,不仅仅是读“故事”,也不仅仅是了解前人的“问题”与

“思想”,更重要的,你是否能引出或发现“属于你的”问题与思

想。

这本《西方哲学的故事》或许不能如此深地激发你的问题意

识,但愿它能引起你思考的兴趣,倘能如此,此书之幸,作者之幸

矣。

2000年7月24日海甸岛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三 近代哲学-第⼗⼆章 哲学上的⾃由主义-在线阅读

    第⼗⼆章 哲学上的⾃由主义 在政治和哲学中⾃由主义的兴起,为研究⼀个⾮常重要的很⼀般 性的问题供给了材料,这问题是:政治社会情势向来对有创见的卓越 思想家们的思想有什么影响,反过来问,这些⼈对以后的政治社会发 展的影响又是怎样? 有两种正相反的错误都很常见,我们必得警惕。⼀⽅⾯讲,对书 本⽐对实际事务熟悉的先⽣们,总爱把哲学家的影响估计得过⾼。他 们⼀见某个…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75
  • 第二节人类精神本性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早期人文主义兴起。早期人文主义者 接过了苏格拉底的诘问:“认识你自己!”他们要用人性代替中世纪的 神性。我们由此想到许多熟悉的名字:但丁、薄伽丘、达·芬奇、蒙 ① 卡雷:《丰特内勒的哲学或理性的微笑》,第557—558页,巴黎,日内瓦出版 社,1970。 ② 同上书,第559页。 田……丰特内勒的哲学延续了这样的人文主义。就法国启蒙运动…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31
  • 第四节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几位代表人物

    前期毕达哥拉斯学派一直活动到公元前4 世纪的柏拉图时代。近200年间涌现了不少名家。有诸多思想演变,内部学说错杂纷呈。和其他的哲学流派也有不同的交融。希巴索可能是毕达哥拉斯生前的学派成员,是学派内部所谓"信条派"的创始人,他和赫拉克利特都主张火是本原,都认为宇宙的运转与变化是按照一定的周期的。伯奈特认为他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之间的联结环节。 西西里岛…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1日
    346
  • 第一节体系的前奏:《逻辑科学》

    前面谈到,黑格尔在1801年就试图创建一个哲学体系,但是,替 代体系而问世的是《精神现象学》。这说明当时他在逻辑和形而上学 领域的积累还不够充分,许多问题困扰着他,使他不能得心应手一气 呵成地完成夙愿。他需要时间。1811年底,黑格尔明确地告诉友人, 他在逻辑学方面的工作有望于明年复活节与读者见面。但是,事情 并非像他想像的那样一帆风顺,《逻辑科学》一书的出…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195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三章 柏拉图见解的来源-在线阅读

    第⼗三章 柏拉图见解的来源 柏拉图和亚⾥⼠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切哲学家中最有影 响的⼈;在他们两个⼈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 ⼤。我这样说有两个原因:第⼀,亚⾥⼠多德本⼈就是柏拉图的产 ⼉;第⼆,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少直迄⼗三世纪为⽌,始终更其 是柏拉图式的⽽⾮亚⾥⼠多德式的。因此在⼀部哲学思想史⾥就有必 要对于柏拉图,以及在较少的程度…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6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