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快乐的科学》-(三)-在线阅读

(三)

一一七、良知的群体刺痛

人类在过去那段漫长而遥远的岁月所遭遇到良知意识上的刺痛是有别

于今日,人们只对某个意念或某个动作有反应,而且都有自尊心。法理学的

教授们均是以个人独立与适意的情绪来作为探讨的缘起,好象权力的根源从

初始便存在了。但是在整个人类生命漫长岁月中,没有比感觉到自身的独立

无依更叫人害怕的了;要独行,要感觉那份自主,既不指使谁,也不受谁的

指使,只是单纯地代表个人——对任何人来说,那不过是一种惩罚,而无乐

趣可言,他注定“要成为一个个体”。自由的思想被视为是不安的体现。

当我们把律令和种种法规的限制看作是一种束缚与损害时,从前的人

却视自我本位的利已心态为一件痛苦的玩意,而且是真正的邪恶。一个人若

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感或者塑造自己,那是十分惹人厌憎的。

类似的行为也被视为疯狂而不正常,因为所有的不幸与恐惧均和孤独有关。

那时候,“自由意志”常会和内心的愧疚纠缠在一块,而一个人的行为愈少

独立性,便会有愈多群体的直觉。他的行为并不表现其个性,而尊重伦理道

德甚于自己。所有伤害到群体的行为,不管个人是有意或无意造成的,都会

在他的良心上造成刺痛——还有他的邻居以及整个群体!——就是因为如

此,才使我们大大地改变了思想的模式。

一一八、善意

当每一个细胞将自身转变成一种更强的作用时是道德的吗?是的,它

必须如此去做;当较强的细胞去同化别的细胞时是邪恶的吗?不,同样的,

它也必须如此去做。那是需要的,因为它必须有充裕的补偿去寻求再生,因

此我们必须依据强者或弱者所感受到的善意来辨别并取得天赋本能与顺从的

直觉。

强者内心交融着喜悦和贪婪,他要将某些东西转变成自己的功能,而

同样内心洋溢着喜悦和渴望贪婪的弱者则会乐意成为一种功能,——前者在本质上是有憾的:一种看到弱者就想并取的兴奋。总之,我们该记得,“强”

与“弱”二者乃是相对的概念。

一一九、反对利他主义

我了解许多人有一种强烈的冲动,而且乐于渴望成为一种功能。他们

全力以赴,而且对那些他们自身所能成为的功能具有极为敏锐的嗅觉,在这

一类人之中,有些女人将自身转变成某个男人的功能(那功能在他身上并不

发达),进而成为他的钱包、他的念头、或者社交活动。这些女人总是竭尽

所能地将自身插入另一个性质不同的有机体内,而如果不成功的话,她们就

会变得焦急、恼怒、并将自身吞没。

一二○、灵魂的健康

有一项著名的医学道德信条——开奥斯的阿利斯东(Aris-tonChios)

所立的——说:“美德即是灵魂的健康。”真要说起来,或许我们应该将它改

为:“你的美德即是你的灵魂的健康。”因为事实上没有一样东西本身是健康

的,故而想要以这种方式来界定一切的努力最后均遭到了失败。进一步来说,

你必须知道自己的目标、能力、动机、以及心灵中各种奇妙的幻想,俾能了

解自己的身体究竟有多健康。

我们有各种不同形体的健康,有些人极力想出风头、表现自己,有些

人不了解“人类平等”的精义,更有许多人则根本就对真正的健康一无所知。

所以此刻我们应当改变过去对健康和患病的那套观念,同时将各种特殊的美

德均涵盖在健康的范围里面;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对某人而言健康者,

对另外的人则或许反而是不健康。

最后,这个大问题依旧存在:我们是否可以不受疾病的影响而发展自

己的美德呢?或者,我们的自觉和求知行动是否并不一定要有健全或患病的

灵魂;简言之,是否纯粹追求健康的意志并不是一种偏见与懦弱,而或许是

一种极为巧妙的野蛮和落伍?

一二一、无庸争执的生命

我们应体、面、线、因与果、动与息、形式与内涵的要求,而将自己

安排在一个能适应的世界。若是没有这些信念,便无人能够生活下去,不过,

只是未经证明罢了。

生命是无庸争执的,因为其中也许原本就有错误。

一二二、基督教中道德怀疑的要点

基督教也曾对启蒙运动有过极大的贡献,并且教导了道德的怀疑论—

—以一种十分深刻而有力的态度,以极大的耐心与巧思去非难与激怒。

它去除了个人对其美德的自信(这些美德造就了古代许多伟人),并将

那些自认十分完美、且总是以斗牛士的姿态高视阔步的凡夫俗子自地球上消

灭净尽。当我们受训于这所怀疑论的基督教学校,读到若干古人(譬如辛尼加和伊壁鸠鲁)有关道德方面的著作时,会领受到一种愉快的优越感,并且

心中充满了神秘的内在直观与洞察——对我们来说,就好象一个小孩在老者

面前说话——我们乃更明白美德是什么!

再者,我们曾把同样的怀疑论运用在所有宗教性的场合与经历中,诸

如罪恶、忏悔、感恩、灵化等,并且“允许虫儿将洞穴掘好”而当我们在阅

读所有基督徒的著作时,便会有同样微妙之优越与直观的感受。因此我们对

宗教的感受也就更加深刻!

这正是我们好好去认识他们与描写他们的时刻,因为抱持古老信念的

虔诚者已都不存在了;至少,为了知识,让我们来保存他们的形象与典范。

一二三、知识并非只是工具

要是没有这种热情(它是我用来追求知识的)科学应该会走得更远。

事实上,科学也确是在没有这种热情的状况下,不断地成长茁壮至今。

对科学的诚信或偏好支配着目前的现状,其余在本质上属于绝对的偏

向与兴致则很少作自我揭露;科学被视为并非一种热情,而是一种状态与“思

潮”。事实上,人们是抱着较多的好奇心和些许虚荣心去适应它,它甚至能

满足许多不知该如何打发闲暇的人,他们不想一直读书、整理资料、观察和

作记录,“对科学的兴致”不过是他们的无聊消遣罢了。教宗里奥十世

(PopeLeoX ·)曾赞颂过科学,他指出科学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声誉和荣耀,

亦是一项幸与不幸的工作,最后他说:“没有了它,一切人类的理想就失去

了坚固的基础,甚至即使有了它,人们依然感到十分不安!”不过这位相当

倾向怀疑论的教宗也和其他教会里赞颂科学的神职人员一样,尽可能地压抑

自己对科学的那份热中,若是有人能从他的话语中推论出何者对这样的艺术

热爱者是值得注意的(他将科学置于艺术之上),则无论如何,只有礼貌地

略而不提那些他将之置于所有学问之上的东西:“揭露的真理”以及“灵魂

的拯救”——此外,还有什么可与生活中的荣耀、声誉、娱乐和安全相比呢?

“科学是某种次级品,它并非是究极或绝对的,也和热情的情绪无关。”这个

看法深藏在里奥十世的内心里——真正的基督徒应该关心科学!在古代,科

学是没有什么赞美与荣耀可言的,因为即使在最热中的信徒当中,追求美德

永远是第一要务;而人们也认为当他们歌颂知识是追求完美人格的最佳工具

时,便已给予它最高的赞美了。

知识要求并不只是一项工具,这在历史上是一个新的里程。

一二四、无限的范畴

我们将桥梁拆掉,甚至将土地毁坏,登船离开陆地!

啊,小船呀!要小心!此刻你身处大海之中,虽然它并不老是白浪滔

滔,有时也会荡漾着金黄色的波光,静谧地有如柔和的梦幻一般;但是当潮

水汹涌而至时,你便会感受到大海的浩瀚无涯;同时,没有比“无限”更为

可怕的了。

噢,那自觉十分自由的可怜小鸟,现在开始要奋力挣脱这牢笼了!

呵,如果你染患了对陆地的思乡之病——仿佛在那里有更多的自由—

—那么就不会再有“陆地”的存在了!一二五、上帝存在的条件

“没有智者,上帝便无法存在。”路德①言之有理。

但是“没有愚者,则上帝仍能勉强维生。”——幸好路德没有那样说。

①路德(MartinLuther,1483— 1546),德国神学家,中世经的宗教改革者。

一二六、疯子

你是否听说过,有一个疯子大清早手持提灯,跑到菜市场,不断地大

喊:“我找到上帝了!我找到上帝了!”由于四周的人均不信上帝,遂引起一

阵骚动;怎么搞的!他失魂了吗?其中一个说道。他是不是走错路了?另一

个说。还是他迷失了自己?他害怕我们吗?他在梦游吗?人们议论纷纷,哄

然大笑。这个疯子突然闯进人群之中,并张大双眼瞪着大家。

“上帝到哪里去了?”他大声喊叫,“我老实对你们说,我们杀了他——

你和我!我们都是凶手!但我们是如何犯下这件案子呢?我们又如何能将海

水吸光?是谁给我们海绵而将地平线拭掉?当我们把地球移离太阳照耀的距

离之外时又该怎么办?它现在移往何方?我们又将移往何方?要远离整个太

阳系吗?难道我不是在朝前后左右各个方向赶吗?当我们通过无际的空无时

不会迷失吗?难道没有宽阔的空间可让我们呼吸与休息吗?那儿不会更冷

吗?是否黑夜不会永远降临且日益黯淡?我们不必在清晨点亮提灯吗?难道

我们听到那正在埋葬上帝的挖掘坟穴者吵嚷的声音吗?难道我们没有嗅到神

的腐臭吗?——即使连上帝也会腐坏!

上帝死了!上帝真的死了!是我们杀害了他!我们将何以自解,最残

忍的凶手?曾经是这块土地上最神圣与万能的他如今已倒卧在我们的刀下,

有谁能洗清我们身上的血迹?有什么水能清洗我们自身?我们应该举办什么

样的祭典和庄严的庙会呢?难道这场面不会对我们显得太过于隆重了吗?难

道我们不能使自身成为上帝,就算只是感觉仿佛值得一试?再也没有比这件

事更为伟大的了——而因此之故,我们的后人将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更高

尚的历史之中!”说到这里,疯子静下来,举目望望四周的听众,听众也寂

然无声并讶异地看着他。最后,他将提灯掷在地上,而使灯破火熄。“我来

的太早了,”他接着说,“我来的不是时候,这件惊人的大事尚未传到人们的

耳朵里,雷电需要时间,星光需要时间,大事也需要时间,即使在人们耳闻

目睹之后亦然,而这件大事比星辰距离人们还要更为遥远——虽然他们已经

目 睹 !”同一天,那个疯子还跑到各个教堂,并吟唱他的

Reguiemaeternamdeo,而当有人问他缘由时,他总是回答说:“假如这些教

堂既非上帝的陵墓,也不是纪念馆,那么,究竟是什么玩意?”

一二七、反对基督教

决心反对基督教已经不再是我们的动机,而是兴趣。

一二八、危险的果断基督徒要揭发这个世界之丑恶与败坏的决心,已经造成这个世界的丑

恶与败坏。

一二九、神秘的诠释

对神秘的诠释被视为相当深奥的,其实那些诠释者不过是不作肤浅的

表面探究工夫罢了。

一三○、基督教与自杀

基督教在一开始的时候,便将自杀的极度欲望当作其权力的杠杆来运

用,它提出二种自杀方式,并赋予他们最高的尊严与(对来生的)希望,而

以严厉的恐吓来禁止其他的欲念。

不过,殉教和苦行者的慢性自绝则是被允许的。

一三一、格言

一项难以避免的假设——人类必须经常倒退回顾——终会比对某些非

真实信念(如基督教的信)的严谨信仰更有力量。毕竟——那是指一万年以

后的事。

一三二、祈祷的价值

祈祷是为那些永远没有任何自己思想的人而设的,对于他们来说,灵

魂的提升是不可知的,或者他们根本就不在意。在神圣的处所、或生命需要

获得平静与某些尊严的重要场合,这些人会做什么呢?因为至少他们不会扰

乱安静,那些宗教创始人的智慧均已藉着祈祷的信条而灌输给他们,就好象

嘴唇的长期刻板工作,并配合一种记忆的努力,加上一套制服,以及依照规

定的手、脚和眼所摆的姿态,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他们会象西藏人一样,

口里不停地喃喃念着经文,或者有如贝那拉斯①,人们一边掐指,一边低诵

神的名号(如在读祈愿经文时,要念毗湿奴②的名号一千遍),或者他们也

会一边数念珠,一边祈祷;总之,他们都会在某个时间里全神贯注地作一件

事,并且表现出一副坚忍的态度,至于祈祷模式则完全是为那些一心想要提

升自己的虔诚教徒们的功德利益所设计的。不过,即使一连串庄严的字句和

音声,以及呆板而肃穆的礼拜仪式能有益于他们,还是会有他们烦恼的时候。

就算这些少数人(在每个宗教里,真正诚笃的人毕竟少有)知道应该

如何帮助自己,但在精神上贫乏的大多数人则是一无所知的,若是禁止他们

的喃喃祈祷,就无异于剥夺他们的宗教,因此,新教乃带来了光明;而所有

那些宗教之所以会要接受这种人,则是因为他们在祈祷时会保持其手、脚、

眼,以及各个器官的静止,使他们美化于一时——看起来更像个人!  ①

贝那拉斯(Benares),印度北部一城市,位临恒河,为印度教之圣地。

②毗湿奴(Vishnu),为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一三三、悲观主义者亦即受害者

当“玄秘”不乐于实体取得上风时,一项人们所犯已久的大错其所造

成的后果就会暴露出来了。佛教之所以能够传布到相当广大的区域,乃是因

为印度人之极端与近乎排斥饮食的习惯,以及因此而导致精神衰弱的结果所

造成的。

也许近代欧洲人的不满被认为是因“这是属于我们祖先的世界”所引

起的,由于德国人在欧洲所作之尝试的影响,整个中世纪逐被取来吸饮;而

中世纪的黑暗也意味着欧洲的酒精中毒。

德国人之不喜欢生命,在本质上乃是对于寒冷天气的一种抱怨。

一三四、最古老之笃信的余波

没有头脑的人会认为意志是一种操纵一切的东西,而意愿则是较单纯

而可自明的,证之任何事都是如此;但是他却没有注意到问题的细节,只要

是有意愿的感觉便可满足他,这不仅是因为他倾心“因”“果”的观念,而

且他也深信自己所了解的“因”与“果”之间的关系。

意志对他而言,是一种奇妙的操纵力量,而相信意志有如因之于果,

就等于相信了这奇妙的操纵力量。事实上,当人们目睹任何事情的发生,都

会直觉地认为是意志产生了如“因”一般的效果,而个人的意愿则隐在幕后

操纵——机械论的概念不合他的胃口。因为人类在绝大部分的时候只相信

“人”(而不相信“物”、“力”、“质”等之类的东西),因果观念已经成了他

的基本信仰,并且施之于所有的世事之中。“绝无没有因的果”和“有果必

有因”的定理可算是少数普通定理的一个归纳。

叔本华的假说“凡是存在的皆为有意志的东西”已将原始的神话抬置

于王座之上,他似乎从来就不想对意志作解析,因为他和一般人同样地深信

所有意志作用的当下即现以及单纯性。现在我提出如下的主张来驳斥叔本华

的说法:第一,由于意志可以提升,因此痛苦和快乐的理念是需要的。第二,

痛苦和快乐时所感受到的生命激扬之情,是对思维力的一种诠释,同时也时

常在不知不觉之中控驭着我们,故而同样的激情也可以诠释为一种痛苦或快

乐。第三,惟有具备理性者才有快乐、痛苦和意志可言,而大部分的生物均

谈不上这些。

一三五、罪恶的起源

目前在基督教普及或曾经盛行的地方都能感受到一种犹太式的情结和

捏造虚假,就整个基督教道德的背景来看,其实基督教是企图将整个世界“犹

太化”。其在欧洲的成就达到何种程度,可以极精确地追溯到有殊于我们的

古希腊精神——一个没有罪恶感的世界——之中,虽然每一个时代与杰出的

个人都会有过去同化一切的意愿,但是“只有当你悔改时,上帝才赐福给你”

这句话却会令希腊人觉得好笑或生气。

他会说:“只有奴隶才会有这种情愫。”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伟大、全

能、同时也是充满仇恨的神,大家应该可以想象到他的力量之大,因此任何

的伤害均不可能施及他的身上,除了与荣耀有关者之外。每一项罪恶都是对敬意的贬损,对崇高的冒渎!悔改、谪降、在尘世中打滚,凡此皆是他的恩

惠所系之全部条件,也因而回复了他那神圣的荣耀!如果伤害是因罪恶以不

同的方式所引起的,如果一种深刻的邪恶是因罪恶才蔓延扩散的,那么这邪

恶就会像疾病一样,攻击与勒死每一个人——它不会使渴求东方天堂的荣耀

遭受困扰;罪恶乃是对他的一种冒犯,而非对人类!

对于那些曾接受其恩惠的人所犯的罪恶,他也会淡然视之。在这里神

和人被认为是各自独立的,相形之下,触犯后者的罪恶根本是不可能——所

有的行为所以会被蔑视,那只是因为其超自然,而非自然之故;所以那种乍

看之下并不甚起眼的犹太情结,却十分的不简单。

另一方面,希腊人也普遍都能接受罪恶亦有其尊严的思想,譬如普罗

米修士就是一个例子;由于他们将尊严归结于罪咎的需要,因此乃创造了悲

剧——一种艺术与欢乐,其最深刻的本质对犹太人而言仍是陌生的,纵使他

有诗情的天赋和对庄严的喜好。

一三六、选民

犹太人认为自己是在这世界上的选民,因为他们是天生有高度道德感

的民族(他们比别的民族更具人类的自卑感)。犹太人对其君主和圣人均怀

有一种狂热,就好象法国贵族对法皇路易十四的狂热一样——由于这份狂

热,贵族们遂甘心忍受其君主的专制独裁。而为了要祛除这种感受(不对等

的效忠之意义),便需要有效忠的权威和充分的权力,因此乃有专为贵族而

设的登龙捷径。利用特权使他们得以在宫廷里提升自己的地位,并从高高在

上的地位临视居于他们之下的一切——临视能忍受的一切——而不会有任何

良心上的不安。于是他们便有计划地逐渐搭高效忠的权力之塔,直至耸入云

霄,然后再将属于自己的权力之最后一块盖顶的石瓦安置上去。

一三七、比喻

督只有可能在犹太人的图书里出现,我的意思是说,在他们的图书中

老是布满了发怒的耶和华之幽深的雷云。从阴暗可怕的黑幕里透出些许微弱

的光芒,那是“爱”的奇迹,也是最不当之“慈悲”的微笑。这里只有基督

能梦想他的彩虹和天国的梯子,沿着梯子上帝得以降临人间。然后在别的地

方,晴朗的天气与太阳则被视为是很平常而不足为奇的。

一三八、基督的错

基督教的创始人认为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罪更能令人类罹受如此大的痛

苦,其实他错了,错在他认为自己没有罪,因此他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也就

是这样,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其子民之烦恼的极大同情与怜悯,而发明罪的

人本身当然不会有什么大烦恼!但是基督教徒后来终于知道了该如何去表现

他们教主的正义,并将他的错误净化为“真理”。

一三九、情欲的色彩即使像使徒保罗①那样的人,对于情欲也以邪恶视之。他们从学习中只知道在自己身

上有着不洁、偏见和不完整的心灵,因此,他们理想中的目标就是对情欲作

一番剖析;而在神的身上,他们也看到了完全净化的情欲。

①保罗(Paul),是耶稣的大弟子,十二使徒之一。

更加快乐,同时也更加纯洁与神圣。

希腊人则和保罗及犹太人不一样,他们先标出自己的理想,然后顺着

理想很正确地去发挥情欲,并且加以珍惜、提升、美化与崇拜。很明显的,

他们在情欲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自身的而现在的基督教徒呢?他们是否

希望在这方面变成和犹太人一样?他们是否可能变成犹太人呢?一四○、太

过于犹太的如果上帝想要成为一个爱的对象,则必须先放弃审判与正义——

即使是仁慈的审判也不能成为爱的对象。

基督教的创始人对这方面——作一个犹太人——的美妙感受揭示得太

少了。

一四一、太过于东方的

什么?神会爱世人,如果世人信他而对不信他的人投以威吓的眼光的

话!

什么?一位全能的上帝对于世人的感受竟然是有条件的爱!

爱甚至并没有去支配崇敬的心与报复的意念!

这一切是多么东方式!

“如果我爱你,与你又有什么相干呢①?”这句话可算是对整个基督教

一个很够份量的批判了。

①这话的意思是说,真正的爱并不要求是互惠的——英译注。

一四二、乳香

佛陀说:“不要阿谀施舍于你的人!”让我们将这句话拿到教堂里去复

诵一遍——那将立刻使教堂里面的气氛净化。

一四三、多神论的最大效用由于个人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并从其中导

引出自己的律则、快乐和权利,故而乃被视为人类最可怕的离经叛道和对其

自身的盲目崇拜。事实上,少数如此甘冒不韪的人总是要对自己辩护一番的,

他们通常都是以这种口气说:“不是我!不是我!而是上帝!我只是他的媒

介罢了!”惟有在上乘的艺术与创造上帝的立场中(如在多神论的教义里),

这种意念才会获得解放,同时变得十分纯洁、完美和高贵,因为它本身原是

一种普通而不重要的行动,类似顽强与嫉妒。

反对意念倾向个人的理想,这是每个道德观念的首要律则。只有一个

准范:“人”,而每个人也都相信有这么一个准范,并且是最高的准范。但若

是能撇开自身,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准范,一个神不

能否认或冒渎另一个神!在这里,个人第一次被承认,个人的权利也第一次

受到重视。对上帝、英雄、各种超人、平凡的人以及在人之下的诸如妖精、半人半兽与魔鬼等的创造,正是辩护个人的主权与自私的最佳前导:敬重诸

神的自由最后也被用在个人对法律,习俗和邻人的尊重上。

相反的,一神论,其坚信只有一个真正的人类之教义,最后导致只有

一个真神的信念(除了惟一的真神,其余的神都是伪造的),这种论调也许

曾对过去的人类造成极大的危险——人类曾遭受惰性之过于发达的威胁,此

刻我们能看得出来,许多动物在很久以前便受到这种威胁(退化),而那些

动物在它们的类群之中都只相信一种真正的动物或者典范,并且很坚决地将

它们的习俗道德转变成自身的一部分。

在多神论的教义里,已经为人类的自由思考与多向思考建立了一个榜

样:使自己新生的力量永远是更新颖与更个性化的。固然,只有人类适用这

个榜样,若就动物来说,它们是不会有远景和希望的。

一四四、宗教战争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跃进便是宗教战争,因为它证明了人类已经开

始在虔诚地处理事物的概念问题。当人类的理智普遍地被各教派间敏锐的争

论洗炼过后,其结果便引发了宗教战争:而一般民众也变得心思细密起来,

即使是琐碎小事也看得很重要,并且很认真地以为这是可能的;“灵魂的获

救”也许就在这一念之间。

一四五、素食主义者的危险

食用白米饭的普遍推广已迫使大家不得不去服鸦片和镇静剂,就如同

食用马铃薯的盛行迫使大家猛喝白兰地一样,凡此皆造成一种敏感的后遗

症,即是使思想和感觉均陷于麻木的模式。

这有点像那些促使思想和感觉变成麻木模式的人,譬如印度的经师们,

不但本身奉行食素,而且还想使它成为大众遵行的律则,他们想因此扩增自

身所渴望满足的需要。

一四六、德国人的希望

让我们不要忘记,人类的名称通常即是耻辱的代号。臂如鞑靼人,照

其名称之本意而言,即是“狗”的意思,这是中国人给予他们的称呼。又如

“德意志人”本来的意思是“异教徒”,这是哥德人在经过一番转变之后,

对其大部分未经受洗的同族部落的称呼。根据他们所翻译的旧约圣经指出。

“异教徒”在希腊文中的本字是指“民族”的意思。要从因成为欧洲第

一个非基督教国家而招致的耻辱之旧名称中,重新建立起德国人的光荣名号

是可能的,对于这个目标,叔本华已给予极高的认定。马丁路德的工作也将

因此而完成——他曾引导德国人反对罗马的权威,并对他们说:“这就是我!

我不能又是别的!”——一四七、问题与答案野蛮民族从欧洲人那里首先接

受的是什么呢?——白兰地和基督教,欧洲人的麻醉剂。

又,是用什么手段而使他们如此迅速没落的?——欧洲人的麻醉剂。一四八、宗教改革的起源地

正当全欧洲的教会均陷于极度腐败堕落的时候,德国教会可说是受感

染最微少的。就是因为这缘故,所以德国乃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此亦表

示即使是腐败才刚开始也令人无法忍受。

比较说来,没有哪一个民族比在马丁路德时期的德国人更象个基督徒

了,彼时他们的基督教文化正如同娇媚艳丽的花朵含苞怒放——虽然为时甚

短,只有一夜的光景,但是那夜所带来的风暴却结束了一切。

一四九、宗教改革的失败

希腊人始终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宗教,这证明了他们的高度文化甚

至在很早的时期便已具备;并且,那时候的人皆各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以不

同的信念与希望的处方来治疗个人的苦恼。毕达格拉斯和柏拉图,或者再加

上安庇多克利斯( Empedo-cles )和更早期之奥斐斯教的狂热信徒

(theOrphicenthusiasts)等,他们均渴望建立一个新宗教,而前二人也都

具有开宗立派的能力;我们用不着对他们二人的未能成功讶异,因为他们只

是刚接触到开宗立派的堂奥罢了。每回,当全民之宗教改革运动失败而惟有

宗教派系抬头时,我们可以断定,在群众里面必然有许多典型的人物开始要

从愚钝的群体本能、道德与习俗中求得自我的解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北方获得成功,显示出和南欧相形之下,北欧

是一直在倒退中,且依然要求生活必需品之种类与色彩的一致。如果南方旧

世界的文化未被德国蛮族的混血种逐渐蛮化的话,则欧洲也不致于完全基督

教化;因此之故,北欧也就失去了它的优越。

倘若个体愈加普遍与不受限制,或者个体的思维能善于运用,则对那

些较单纯且程度较低的群众愈能发挥一定的影响。而当“反奋斗”背弃内在

的“反需求”时,它同时也会要使自身获得满足与实现:反之,当强而有力

且野心勃勃的自然只能带来一些有限而偏狭的影响的话,那么人们就会一直

阻碍文化的提升——这在各种艺术和知识的领域亦然。

只要有统治的地方就有群众,而有群众的地方就需要有束缚;但是,

有束缚的地方,独立的个体就不会多,而且会有群体的直觉与意识和那些个

体对立。

一五○、对圣者的批判

难道人一定要以最残忍卑鄙的方式去取得一项美德吗?——一如同样

有欲望与需求的基督教圣者,他们之所以忍受生命乃是认为他们的美德能令

人感到自卑。

会产生这种影响的美德,我称之残忍卑鄙。

一五一、宗教的源起

纯粹形而上的需要并非是宗教的原始肇因(叔本华所主张的发端是后

来的事)。在优越的宗教思想笼罩之下,我们已习于接受“另一个世界”的理念,并且经由对宗教之幻觉的分析而常常会有一种难过的空虚与缺乏感;

然后,“另一个世界”便再度从这种感觉之中产生,不过,这时候它纯粹只

是一个形而上的世界,而非宗教的世界了。至于最初一般所得到的“另一个

世界”的假设则并非是出自冲动或需求,而是在解释某种自然现象时所导致

的一项错误,也是知识分子无法突破的难处。

一五二、最大的改变

一切的光彩和色泽都改变了!我们已无法了解早期的人类是如何去理

解日常中最熟悉与触接最频繁的事物的,譬如,早上睡醒,是由于他们对梦

的觉醒有不同的看法。整个人生也是一样,透过对于死亡与其意义的思索,

会蓦然发现,我们的“死”是一种全然不同的死亡。上帝照射在一切事物上

的光彩均不一样,所有的决心和对将来的展望亦然,因为人们有得到神谕和

神秘的启示,且相信预言。

对于“真理”,人们则是以另一种极为不同的态度去接受,因为在较早

的时候,疯子曾被视为它的代言人——一件常会令我们悚然或发笑的事。至

于不公平,则又造成另一种感受,因为人们并不只是害怕法律的惩罚与受到

耻辱,而更怕上天的报应。其实,在人类信仰撒旦的时光,曾有过多少的欢

乐!当人们看见魔鬼就在身旁的时候,也曾有过几许激情!而当怀疑被视为

一种最为危险的罪恶、对于永恒之爱的侮辱,以及对于一切善良、纯洁、崇

高与仁慈的不信任时,又曾有过怎样的哲学呵!

我们不断去刷新有色彩的一切,但是和从前大师们(我是指古人)壮

丽而叹为观止的色彩比起来,我们又是达到了什么样的成就?!

一五三、诗人

“是我自己将那些独立而完美的悲剧造成悲剧;也是我,第一次将存在

道德的困惑搞得一团混乱,并把它们打成死结;因此,只有上帝才有办法解

开——贺拉西如此祈求!

为了道德,我已经在第四回合的行动中杀死所有的神与上帝!接着在

第五回合里我该作什么呢?我将去何处求得悲剧的开解!现在我是否一定要

想出一个喜剧的收场?”

一五四、另一种危险的生命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而只是在迷迷糊糊地虚度生命。由

于沉迷陶醉,你仍未从美梦中醒来——你的肌肉太无力、神志太不清,以致

无法找到结实的阶梯!对我们而言,生命是一个更大的危险:我们是玻璃作

的——啊,我们是否该把一切打倒!而如果我们跌倒,便一切都完了!

一五五、我们的欠缺

我们喜爱大自然的壮丽,并将它揭露在我们的面前,那是因为在我们

的心灵中缺乏人类的崇伟感;希腊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和我们大不相同。

一五六、最有力的人

一个人若是要和他的那个时代相抗衡,并将其阻在历史之门前而要求

有个说明,那非得全力以赴不可!他是否希望尽力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他能。

一五七、说谎

他自省:他随时准备要说谎。

这里是整个世界文明的一个大舞台;只要想一想罗马人以诈欺所表现

的成就!

一五八、不自由的特性

对一切事物探究到底是一种不自由的特性:它会使人一直张大眼睛盯

着;如此,最后总会发现不少希望。

一五九、美德有其时尚

他的诚实常会令现在顽固的他后悔不已,因为顽固是时尚的美德,它

和曾经流行的诚实不一样。

一六○、与美德交媾

我们也可以对美德不礼敬与谄媚。

一六一、致时代的崇拜者

弃逃的神父和获得解放的犯人都一直在做鬼脸,他们所想望的是不含

过去的一瞥。

然而,你可曾见过那些知道从自己的一瞬可以反映出未来的人,以及

对你——“时代”(他们认为是不含未来的一瞥)的崇拜者——谦恭有礼的

人?

一六二、自我本位

自我本位是我们心境的透视画法律,根据这项律则,距离近的东西就

要显得大一点而且较为重要,距离远的则其尺寸和重要性就要缩小了。

一六三、胜利之后

胜利所带来的最好之事,莫过于解除了胜利者对失败的恐惧感。

“我何不去尝试一次失败?”他自言道,“我现在已有足够的能力接受了。”

一六四、寻求静息的人

我了解因为被黑暗所围绕而寻求静息的人——想要睡觉的人都是先使

寝室黑暗,或者就是直接钻进洞穴里去。

给那些不知道而又想知道最需追求什么的人一个暗示!

一六五、舍弃快乐

曾经完全舍弃某些东西很久的人差不多可以想象得到一种极大的快乐

——当他意外地再度遇到自己发现过的东西——而且这是每个发现者都会感

受到的快乐!

我们要比那在阳光下躺得太久的蛇更聪明!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提多书-在线阅读

    1:1 我——保罗是上帝的仆人,耶稣基督的使徒。我蒙召、奉差遣去帮助上帝选民的信仰,引领他们认识我们的信仰所教导的真理;1:2 这真理是以盼望永恒的生命为根据的。那不撒谎的上帝,在万世以前,已经应许把这永恒的生命赐给我们,1:3 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便藉着信息的宣扬显明出来。我受了付托,奉上帝——我们救主的命令负起传扬这信息的任务。1:4 提多,我现在写信给你…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26日
    45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天主教哲学-第七章 ⿊暗时期中的罗马教皇制-在线阅读

    第七章 ⿊暗时期中的罗马教皇制 ⾃从⼤格雷⾼⾥到赛尔维斯特⼆世的四百年间,教皇制经历了许 多次惊⼈的变迁。它曾不时⾪属于希腊的诸皇帝①;或有时⾪属于西 ⽅的诸皇帝;并在其他时期更⾪属于当地的罗马贵族:虽然如此,公 元⼋世纪和九世纪中,⼀些精明强⼲的教皇却乘机建⽴了教皇权⼒的 传统。从公元600年起到1000年这⼀段时期,对于了解中世纪教会,以 及它与国家的关…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14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部-第二篇-在线阅读

    第 二 篇 第二期:独断主义和怀疑主义 XIV 423 在亚历山大里亚哲学之前的这第二个时期里,我们要考察独 断主义和怀疑主义。独断主义分为斯多葛和伊壁鸠鲁两派哲学; 第三派是怀疑主义,和前两派有其一致之处而又与它们不同。我 们省略不谈亚里士多德的门徒及逍遥派哲学的传播,虽然像德奥 弗拉斯特、斯特拉陀这些有名的人物也都不讲了。这派哲学对于 我们不复有什么兴趣…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238
  • 荷马史诗-《奥德赛》-第一卷 奥林波斯神明议允奥德修斯返家园-在线阅读

    请为我叙说,缪斯啊,那位机敏的英雄, 在摧毁特洛亚的神圣城堡后又到处漂泊, 见识过不少种族的城邦和他们的思想; 他在广阔的大海上身受无数的苦难, 为保全自己的性命,使同伴们返家园。 但他费尽了辛劳,终未能救得同伴, 只因为他们亵渎神明,为自己招灾祸: 一群愚蠢人,拿高照的赫利奥斯的牛群 饱餐,神明剥夺了他们归返的时光。 女神,宙斯的女儿,请随意为我们述说。 …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387
  • [美]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第六章 伊曼努尔·康德和德国唯心主义-在线阅读

    第六章伊曼努尔·康德和德国唯心主义 一、通向康德之路 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统治了整个十九世纪的思想,在这之前没有一个思想体系可以做到这一点。经过近六十年沉寂而隔绝的发展之后,这位哥尼斯堡神秘的苏格兰后裔在1781年凭借他著名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将世界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从那时起直到现在,“批判哲学”统治了欧洲的哲学思想。浪漫主义的浪潮在1848年革命…

    书籍分录 2025年1月20日
    130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