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悲剧的诞生》-二十三-在线阅读

二十三

145

谁若想严格地检验一下自己,看看自己与真正的审美观众有

多亲密,抑或自己在何种程度上属于苏格拉底式的具有批评倾向

① 说不出话来了。]准备稿:说不出话来了。离开那个还能谈论莎士比亚和贝多

芬的人,现在让我把友人带向一个高处,带向一种孤独的考察,在那里他将少有同伴。

你看,我跟他说话,……。——编注

② 《罗恩格林》(Lohengrin)为瓦格纳的一部歌剧,首演于1850年。——译注166

悲剧的诞生

的人群,那么,他能够做的只是真诚地追问那种感觉,就是他在看

到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奇迹时的感觉:他是否觉得在这里,他那以严

格的心理因果性为标准的历史感受到了伤害,他是否以一种善意

的妥协态度,承认这种奇迹仿佛是一种儿童能弄懂、却与他格格不

入的现象,抑或是否他在这里遭受到某种别的东西呢?因为他以

此即可衡量,他在多大程度上毕竟有能力来理解神话,理解这种浓

缩的世界图景。而作为现象的缩影,神话是不能没有奇迹的。不

过,大有可能的是,在严格的检验之下,几乎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

被我们教化中那种批判的①-历史的精神深深地败坏了,以至于只

有通过学术的途径,通过中介性的抽象,我们才能相信昔日的神话

实存。不过,要是没有神话,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失去自己那种健康

的、创造性的自然力量:唯有一种由神话限定的视野,才能把整个

文化运动结合为一个统一体。唯有神话才能解救一切想象和阿波

罗梦幻的力量,使之摆脱一种毫无选择的四处游荡。神话的形象

必定是一个无所不在、但未被察觉的魔鬼般的守护人,在他的守护

下,年轻的心灵成长起来,靠着它的征兆,成年人得以解释自己的

生活和斗争。甚至国家也不知道有比神话基础更强大的不成文法

了;这个神话基础保证了国家与宗教的联系,以及国家从神话观念

中的成长过程。

现在让我们来比较一下没有神话引导的抽象的人,抽象的教

育、抽象的道德、抽象的法律、抽象的国家;让我们来设想一下那种

146 无规矩的、不受本土神话约束的飘浮不定的艺术想象力;让我们来

① 批判的]准备稿:苏格拉底的。——编注二十三

167

设想一种文化,它没有牢固而神圣的发祥地,而是注定要耗尽它的

全部可能性,要勉强靠所有外来文化度日——这就是当代,是那种

以消灭神话为目标的苏格拉底主义的结果。如今,失却神话的人

们永远饥肠辘辘,置身于形形色色的过去时代中,翻箱倒柜地寻找

本根,哪怕是最幽远的古代世界,人们也必得深挖一通。不知餍足

的现代文化有着巨大的历史需要,把无数其他文化收集到自身周

围,并且有一种贪婪的求知欲——这一切如果并不表示神话的丧

失,并不表示神话故乡、神话母腹的丧失,又能指示着什么呢?我

们要问问自己,这种文化如此狂热而又如此可怕的骚动,是不是就

无异于饿汉的饥不择食和贪婪攫取呢?——这样一种文化无论吞

食什么都吃不饱,碰到最滋补、最有益的食物,往往就把它转变成

“历史和批判”,若此,谁还愿意给它点什么呢?

倘若我们德国性格已然与德国文化不可分解地纠缠在一起

了,实即与之一体化了,其方式就如同我们在文明的法国惊恐地观

察到的那样,那么,我们也必定要痛苦地对德国性格感到绝望了。

长期以来构成法国的伟大优点、构成其巨大优势之原因的东西,正

是那种民族与文化的一体化,看见这一点,我们便不禁为自己感到

庆幸,因为直到现在为止,我们这种十分成问题的文化都是与我们

民族性格的高贵核心毫无共同之处的。相反,我们的全部希望都

渴求着那样一种感知,即:在这种不安地上下颤动的文化生活和教

育痉挛背后,隐藏着一种壮丽的、内在健康的、古老的力量;诚然,

这种力量只有在非同寻常的时刻才能强有力地发动一回,尔后重147

又归于平静,梦想着下一次觉醒。从这个深渊里产生了德国的宗

教改革:而在它的赞美诗中首次响起了德国音乐的未来曲调。路168

悲剧的诞生

148 德的这种赞美诗①是多么深刻、勇敢和富于感情,是多么美好而温

存,有如春天来临之际,从茂密的丛林里传来第一声狄奥尼索斯的

迷人叫唤。争相回应这一叫唤声的,是狄奥尼索斯信徒那种庄重

而纵情的游行队伍,我们要为德国音乐感激他们——我们也将为

德国神话的再生感激他们!

我自知道,现在我必须把积极跟随的朋友带到一个适合于孤

独考察的高地上,在那里,他将只有少数伴侣,而且我要激励他,对

他喊道: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希腊人,那是我们光辉的引路人。为廓

清我们的美学认识,我们前面已经从希腊人那里借用了两个神祇

形象,其中每一个分别统辖一个独立的艺术领域,对于两者的相互

接触和相互提升,我们已经通过希腊悲剧作了猜度。在我们看来,

由于这两种原始的艺术冲动进入了一种令人奇怪的撕裂状态中,

势必就导致了希腊悲剧的没落:而希腊民族性的蜕变和转化,是与

这个没落过程相应的,这就要求我们严肃地思索一番,艺术与民

族、神话与习俗、悲剧与国家,是如何在根基上必然地紧密连生在

一起的。悲剧的没落同时也是神话的没落。在此之前,希腊人不

由自主地不得不把把他们体验到的一切立即与他们的神话联系起

来,而且实际上,他们只有通过这种联系才能把握他们体验到的一

切:这样一来,甚至最切近的当前事物,在他们看来也必定要 sub

specie aeterni [从永恒的观点看],在某种意义上必定显现为无时

① 路德的赞美诗(Choral):又称“众赞歌”,是在马丁·路德的倡导下经过改革的

新教赞美诗。它改变了只许唱诗班唱歌、不许会众唱歌的陋习;不再用拉丁文,而改用

民族语言;音乐方面则把繁琐的复调体改为纯朴的和声体。众赞歌在巴罗克时期的音

乐中占有重要位置。——译注二十三

169

间的。而无论是国家还是艺术,都浸淫于这一无时间的洪流之中,

方能在其中摆脱当下的重负和贪欲而获得安宁。而且,一个民族

的价值---一个人亦然——恰恰仅仅在于,它能够给自己的体验

打上永恒的烙印:因为借此它仿佛就超凡脱俗了,显示出它那种无

意识的内在信念,亦即关于时间之相对性和关于生命之真实意义、

即生命之形而上学意义的信念。当一个民族开始历史地把握自

己,开始摧毁自己周围的神话堡垒时,就出现了与此相反的情况:

与此相联系的通常是一种确定的世俗化,一个与其昔日此在的无

意识形而上学的断裂,且带有全部的伦理后果。希腊艺术,尤其是

希腊悲剧,首先阻止了神话的毁灭:人们必须一并毁掉希腊艺术,

方能解脱故土的束缚,无拘无束地在思想、习俗、行为的荒漠里生

活。即便到现在,那种形而上学的冲动也还力图在力求生命的科

学苏格拉底主义中,为自己创造一种尽管已经弱化了的美化形式:

不过,在较低级的阶段,这种冲动只是导致了一种发疯般狂热的搜

寻,它渐渐迷失于从各处搜集来的神话和迷信的魔窟中了①——

在这个魔窟的中心,却端坐着那个希腊人,依然怀着一颗不安的

心,直到他懂得了——作为 Graeculus[小希腊人]——用希腊的

明朗和希腊的轻率来掩饰自己的狂热,或者用某种东方的陈腐迷

信来把自己完全麻醉。

在经历了长期的、难以描写的中断之后,亚历山大-罗马的古

代世界终于在15世纪得到了重新关注。自那以后,我们已经以一

①神话的没落。在此之前……]准备稿:神话的没落:在它终结之后,出现了一

种发疯般狂热的搜寻,这种搜寻在其最高贵的构成(作为苏格拉底主义)为科学奠定了

基础,但在较低级的阶段,却导致了一个从各处移植来的神话的魔窟。——编注170

悲剧的诞生

种极其引人注目的方式接近上面描述的这种状况了。同一种过于

丰富的求知欲,同一种不知餍足的发现之乐,同一种极度的世俗

化,已经登峰造极了,加上一种无家可归的彷徨游荡,一种对外来

149食物的贪婪掠夺,一种对当前事物的轻率宠爱或者麻木背弃,一切

都要 sub specie saeculi[从世俗的观点看],都要从“现时”的观点

看——这些①相同的征兆令人猜度这种文化的核心处有一个相同

的缺陷,令人猜度神话的毁灭。看起来几乎不可能的是,不断成功

地移植一种外来神话,而又因这种移植而极度伤害自家文化之

树——这棵树②也许是十分强壮和健康的,足以通过惨烈的斗争

重又剔除那种异己元素,不过在通常情况下,它必定病弱而委靡,

或者因病态的繁茂而消瘦不堪。我们高度评价德国性格所具有的

纯粹而强大的核心,恰恰对于这种性格,我们敢于有所期待,期待

它能剔除那些强行植入的异己元素,而且我们认为,德国精神是有

可能反省自身的。有人也许会以为,德国精神必须从剔除罗马因

素开始自己的斗争:他或许从最近一场战争③的胜利勇猛和浴血

光荣当中,看到了一种为这种斗争所做的表面准备和激励,但他必

须在竞争中寻找一种内在的必要性,即必须始终无愧于这条道路

上的崇高的开路先锋,无论是路德还是我们的伟大艺术家和诗人

们。不过,但愿他决不会以为,没有自己的家神,没有自己的神话

故乡,没有一种对全部德国事物的“恢复”,他就能进行类似的斗

① 这些]1872年第一版;1874/1878年第二版付印稿:作为这些。——编注

② 这棵树]1872年第一版;1874/1878年第二版付印稿:作为这棵树——编注

③ 指1870—1871年普法战争。——译注二十四

171

争!而如果德国人战战兢兢地四处寻找一位向导①,由后者来把

他带回到早就失落了的故乡,因为他几乎再也不认识回归故乡的

路径了——那么,他能做的只是倾听狄奥尼索斯之鸟的充满喜悦

的迷人叫声,这鸟正在他头上晃悠,愿为他指点返回故乡的道路。

① 此处“向导”(Führer)或可译“领袖”。尼采在此虽未明言,但显然在暗示理查

德·瓦格纳已可充当这个角色了。——译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埃斯库罗斯悲剧-《普罗米修斯》-(四)第一合唱歌-在线阅读

    歌队 (第一曲首节) 普罗米修斯,我悲叹你的不幸遭遇, 泪水淋漓,涌出眼帘, 有如股股泉水不断冲刷, 浸湿我那柔嫩的面颊。 宙斯可怕地执掌一切, 按他自己的法律统治, 对昔日众神傲慢骄矜, 炫耀他那强大的权力。 (第一曲次节) 整个大地啊,如今都在失声地悲恸, 深深地为那无比崇高, 无比古老的荣誉[……]哭泣, 也为你的同宗的荣誉; 那些在神圣的亚细亚 相邻…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9日
    241
  • 埃斯库罗斯悲剧-《阿伽门农》-(七)第三场-在线阅读

    (阿伽门农来车辇上,卡珊德拉乘车随上,歌队上前欢迎) 歌队长 国王啊,特洛伊的毁灭者, 阿特柔斯的后裔, 该如何向你欢呼,向你致敬。 才能不超越限度,也不怠慢, 恰如其分地欢迎你? 世间许多人过分注重外表, 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当一个人陷入不幸,人人都会 向他表同情,但悲痛的尖刺 从不会刺进他们的心里。 人们欢庆时他们假装同欢庆, 勉强他们那充满悲仇的面容。…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3日
    318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部-第三篇-一-在线阅读

    一、耶可比 和康德相联系,我们这里还必须首先谈一谈耶可比。耶可比 的哲学是和康德的哲学同时的。两者的结果大体上是相同的,只 是出发点和进展的过程有些地方彼此不相同。耶可比的外在的出 发点大半是法国哲学(和德国形而上学),他是受到法国哲学的启 发的。康德是较多从英国方面,从休谟的怀疑主义开始的。耶可 比所着眼的和考察的大半是认识方式的客观方面,他同康德一样 2…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200
  • 第四节 经验派的怀疑主义∶塞克斯都·恩披里柯

    罗马帝制时代中期形成的经验派的怀疑主义哲学。是承袭、发挥皮罗主义传统的怀疑论,将人的认识限制在人经验的现象范围,认为对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都得悬置判断。它将皮罗式的怀疑论在理论上作了系统的总结,对当时的独断论哲学也作了系统的批判。它的著名代表就是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生活干罗马帝制时代…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1日
    290
  • [法]阿尔贝·加缪-《局外人》-第二部-在线阅读

    第二部 我被捕之后,立即就被审讯了好几次。但都是关于身份 问题之类的讯问,时间都不长。头一次是在警察局,我的案 子似乎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兴趣。过了八天,预审法官来了, 他倒是好奇地打量了我一番。但作为开场白,他只询问了我 的姓名、住址、职业、出生年月与出生地点。然后,他问我 是否找了律师。我说没有,我问他是否一定要找一个才行。 “您为什么这么问?”他说。我回答…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6日
    8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