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
专心的朋友啊,愿您根据自己的经验,以纯粹而毫无混杂的方
式来想象一下一部真正的音乐悲剧的效果。我想,我已经从两个
方面描写了这种效果的现象,从而您现在就会懂得如何来解释自
己的经验了。因为您会记得,有鉴于在您面前活动的神话,您觉得160
悲剧的诞生
自己已经被提升到一种无所不知的境界上了,仿佛您现在眼睛的
视力不仅能看到事物的表面,而且能深度透入事物的内部,仿佛您
现在借助于音乐,能够亲眼目睹意志的沸腾、动机的冲突、激情①
的澎湃,犹如看见大量丰富的生动活泼的线条和形象,从而能够潜
入无意识情绪最细微的奥秘之中。而当您意识到自己追求可见性
和美化的冲动达到了这样一种至高的提升时,您却又同样确定地
觉得,这一长串阿波罗艺术效果,其实并没有让您产生那种坚持无
意志直观的幸福感,也就是雕塑家和史诗诗人(即真正的阿波罗艺
术家)通过他们的艺术作品在您身上产生的感觉——这也就是在
那种直观中达到的对individuatio [个体化]世界的辩护,这种辩
护乃是阿波罗艺术的顶峰和典范。您观看美化了的舞台世界,但
又否定之。您看到眼前的悲剧主角具有史诗般的清晰和美,但又
因他的灭亡而开心。您深入骨髓地把握了剧情,却又乐于遁入不
141可把握的东西之中。您觉得主角的行动是合理的,但当这些行动
毁掉了主角时,您却更加振奋。您对主角将要受到的苦难感到不
寒而栗,却又在其中预感到一种更高的、强大得多的快感。您比从
前看得更多更深了,却又希望自己变成瞎子。若不是根据狄奥尼
索斯的魔力,我们将根据什么来理解这样一种奇妙的自我分裂,这
情绪,使之臻于最高昂的境界,却又能够强制这种充溢的阿波罗力
量为自己效力。我们只能把悲剧神话理解为狄奥尼索斯智慧通过
① 激情]准备稿:您通常只能根据话语和表情来加以不完全地猜测的激
情。——编注二十二
161
阿波罗艺术手段而达到的形象化;悲剧神话把现象世界带到极限,
而在这个极限处,现象世界否定自己,又力求逃回到真实的和唯一
的实在性之母腹中去。于是乎,现象世界似乎就要与伊索尔德一
道,开始唱它的形而上学绝唱了:
在欢乐之海的
澎湃波涛中,
在大气之流的
洪亮回声中,
在宇宙之气
拂动的万物中——-
淹没——沉溺——
无意识的——至高快乐!①
②所以,根据真正的审美听众的经验,我们可以来想象一下悲
剧艺术家本身,看看他如何像一个张狂的individuatio[个体化]
之神祇把自己的人物形象创造出来,在此意义上,我们就难以把他
的作品当作“对自然的模仿”来把握了——而另一方面,他那惊人
的狄奥尼索斯冲动又如何吞噬了这整个现象世界,为的是让人们
在现象世界的背后、并且通过现象世界的毁灭,预感到太一怀抱中
① 在欢乐之海的……]1872年第一版:在澎湃波涛中,在洪亮回声中,在宇宙之
气拂动的万物中,——淹没,沉溺,——无意识的,——至高的快乐!。《特里斯坦与伊
索尔德》结尾处伊索尔德讲的最后的话,第三场第三幕。尼采在1872年第一版中引用
的是初稿。———编注
② 准备稿中此处有一段续文:在已经以此方式揭示了悲剧神话的起源之后,现在
谁还想重新返回到陈旧的美学公式中去,据此公式,悲剧因素——在这种返乡中,悲剧
神话同时也让我们理解它从何而来:为什么它本身——。——编注162
悲剧的诞生
一种至高的、艺术的原始快乐。① 诚然,关于这样一种向原始故乡
的回归,关于悲剧中两个艺术神祇的兄弟联盟,关于听众的阿波罗
142 式激动和狄奥尼索斯式激动,我们的美学家是不知道说些什么的,
然则他们却不厌其烦地大谈主角与命运的斗争、道德的世界秩序
的胜利,或者由悲剧引起的情绪宣泄,把这类东西刻划为真正的悲
剧因素:这种②孜孜不倦的劲头儿使我想到,他们根本就不会成为
能够激发美感的人,在听悲剧时也许只能被视为道德动物。自亚
里士多德以降,还从来没有人关于悲剧的效果提出过一种解释,是
可以让人理解艺术状态、听众的审美活动的。有人认为,由严肃的
剧情引起的怜悯和恐惧催生出一种具有缓解作用的宣泄,也有人
认为,当我们看到善良和高贵的原则获胜,看到英雄人物为了道德
世界观而牺牲时,我们便会感到振奋和激动。无疑地,我相信,对
大多数人来说这就是悲剧的效果了,而且只有这个才是悲剧的效
果;但这一点同样清楚地表明,所有这些人连同他们那些做阐释工
作的美学家,对于作为最高艺术的悲剧是一无所知的。那种病态
的宣泄,亚里士多德的 Katharsis [宣泄、净化、陶冶]③——语文学
① 所以,根据真正的审美听众……]准备稿开头:根据听众和观众的审美本性中
的双重艺术过程,现在或许也可以来对悲剧艺术家(他既是梦想艺术家又是陶醉艺术
空)的创造过程作一种充满预感的考察:在这方面,举例说来,我们可以极其明确地推
举莎士比亚的一种异乎寻常的原始能力,尽管在其十四行诗中,他并没有以十分强调
的方式教导我们——。——编注
② 这种]1872年第一版:作为这种。——编注
③此处 Katharsis [宣泄、净化、陶冶]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一个基本
概念,用来界定艺术作品的作用和效果。后成为欧洲诗学(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
则之一。但汉语学界对此概念的理解和翻译一直大成问题,我们在此列出三种基本译
法,有人甚至主张干脆取音译法,作“卡塔西斯”。——译注二十二
163
家们不知道是把它归为医学现象呢,还是把它算作道德现象——
让人想起歌德的一个奇怪猜想。“没有强烈的病理兴趣”,歌德说,
“我也从来没有成功地处理过任何一个悲剧性情景,所以我宁愿避
免、而不是寻找悲剧性情景。难道这也是古人的优点之一
么?——在古人那里,最高的激情或许也只不过是审美游戏,而在
我们这里要产生出这样一件作品,就必须有自然真理的参与。”①恰
恰在音乐悲剧中,我们惊奇地体验到,最高的激情何以真的只可能
是一种审美游戏;有了这一番体验之后,我们现在就可以根据自己
的美妙经验,来对歌德这个十分深刻的问题作肯定的回答了。所以
我们可以相信,唯到现在,悲剧性这一原始现象才能得到几分成功143
的描述。谁若现在还只能从非审美领域来叙述那些代表性的效果,
并且觉得自己没有超越病理的和道德的过程,那他就只能怀疑自己
的审美天性了:而与之相反,我们则要建议他按照格维努斯的方式
去解释莎士比亚,努力去探索作为无辜的替代品的“诗歌正义”。
于是,随着悲剧的再生,审美的听众也再生了,而一直以来,坐
在剧场听众席上的往往是一种古怪的 Quidproquo[代理人],既
带着道德的要求又有博学的要求,也就是所谓“批评家”。迄今为
止,在他的领域里,一切都是人为做作的,只是被粉饰了一种生活
假象。表演艺术家实际上再也不知道该拿这种吹毛求疵的听众怎
么办了,所以连同给他以灵感的剧作家或歌剧作曲家,他只好不安
地在这种苛刻空虚、无能于鉴赏的人物身上,探查最后一点生命残
余。但一直以来,就是这种“批评家”构成了观众;大学生们、中小
① “没有强烈的病理兴趣……]歌德1797年12月19日致席勒的信。——编注164
悲剧的诞生
学生们,乃至于最善良的女人们,一概不知不觉地已经通过教育和
报刊的塑造,形成了一种相同的艺术作品感受方式。艺术家当中
的高贵人物面对这样的观众时,便指望激发出他们的道德和宗教
力量,在本该有一种强大的艺术魔力让地道的听众心醉神迷的地
方,却出现了替代性的对“道德的世界秩序”的呼唤。抑或,剧作家
把当代政治社会中重大的、至少是激动人心的倾向十分清晰地端
了出来,以至于听众忘记了自己批评力的衰竭,委身于那种类似于
在爱国运动或战争时期、抑或在议会辩论或罪行和恶行审判时产
144生的情绪——这种对真正的艺术倾向的疏离,在有些地方必定会
径直导致一种倾向崇拜①。不过,这里也出现了在一切作假的艺
术中一直发生的事,就是那些倾向的急速变质,以至于举例说来,
把戏剧当作民众道德教育的活动来利用的倾向在席勒时代还是被
严肃对待的②,现在则已经被归于一种失败教育的靠不住的古董
了。当③批评家在剧院和音乐厅里、新闻记者在学校里、报刊在社
会上获得了统治权,艺术便蜕化为一种最低级的娱乐物事了,而美
学批评便被利用为一种虚荣、涣散、自私、贫乏而无创见的交际活
动的联系手段了——叔本华那个有关豪猪的寓言④,可以让我们
① 此处“倾向崇拜”原文为 Cultus der Tendenz,或译为“趋势崇拜”。——译注
② 把戏剧当作民众道德教育……]参看席勒的文章:“把舞台视为一个道德机
构”,载《散论集》,1802年。——编注
③ 当]准备稿:现在诱人的东西,人们可以根据当代小说来加以判断:但当代小
说的形式和内容又以可怕的确定性揭示了观众对真实艺术的完全迟钝和麻木。而且
当。——编注
④ 叔本华那个有关豪猪的寓言]叔本华:《遗著》第二卷,第689页(第 396
节)。——编注二十三
165
理解这种交际活动的意义。结果是,没有一个时代有今天这么多
关于艺术的空谈胡扯,也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低估艺术。但
问题在于,一个能够谈论贝多芬和莎士比亚的人,我们还能与之打
交道吗?且让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感觉来回答这个问题吧:无论
如何,他都将用自己的答案来证明,他所设想的“教化”是什么——
前提是,他毕竟要求解答这个问题,而不是已经因吃惊而说不出话
来了。①
另一方面,一些天性高贵而细腻的能人高手,不论他们是否以
上面描述的方式渐渐地变成了好批评的野蛮人,或许都能告诉我
们一种十分出乎意料又完全不可理解的效果,比如一场成功的《罗
恩格林》②演出对他们产生的效果:只不过,也许他们缺乏的是任
何提醒和指点他们的手,以至于那种当时让他们大感震撼的完全
令人费解和无与伦比的感觉,依然是零星个别的,犹如一颗神秘的
星辰,闪烁了一下就熄灭了。但就在那一刻,他们猜度到了什么是
审美的听众。
二十三
145
谁若想严格地检验一下自己,看看自己与真正的审美观众有
多亲密,抑或自己在何种程度上属于苏格拉底式的具有批评倾向
① 说不出话来了。]准备稿:说不出话来了。离开那个还能谈论莎士比亚和贝多
芬的人,现在让我把友人带向一个高处,带向一种孤独的考察,在那里他将少有同伴。
你看,我跟他说话,……。——编注
② 《罗恩格林》(Lohengrin)为瓦格纳的一部歌剧,首演于1850年。——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