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悲剧的诞生》-六-在线阅读

/N

关于阿尔基洛科斯,学术研究已经发现①是他把民歌引入文

学中的,而且由于这一功绩,在希腊人的一般评价中②,此公便获

得了与荷马并肩的殊荣。但与完全阿波罗式的史诗相对立的民歌

是什么呢?无非是阿波罗与狄奥尼索斯两者的一种结合过程的

Perpetuum vestigium[永久痕迹]③;民歌的惊人流传,遍及所有的

民族,总是不断滋生更新,对我们来说乃是一个证据,表明那自然

的双重艺术冲动是多么强大:这双重冲动在民歌中留下了痕迹,类

似于某个民族的纵情狂欢活动永远保留在其音乐中了。的确,历

史上也必定能找到证据,证明每一个民歌丰产的时期如何强烈地

受到狄奥尼索斯洪流的激发,而这种洪流,我们必须始终把它视为

民歌的根基和前提。

不过,我们首先得把民歌看作音乐的世界镜子,看作现在要为

自己寻找一种对应的梦境并且把这梦境在诗歌中表达出来的原始

旋律。所以,旋律是第一位的和普遍性的东西,它因而也能在多种

文本中承受多种客观化。在民众的质朴评价中,旋律也是最为重

要、最为必要的东西。旋律使诗歌产生,而且总是一再重新产生出

来;这一点正是民歌的诗节形式要告诉我们的:在最后找到这种解49

① 关于阿尔基洛科斯……]1872年第一版:关于阿尔基洛科斯,希腊史告诉我

们。——编注

② 在希腊人的一般评价中]为1872年第一版所没有的。——编注

③原文为拉丁文。——译注50

悲剧的诞生

释之前,我对此现象的观察总是不免惊讶。谁若根据这一理论来

审视一部民歌集,例如《男童的神奇号角》①,他就将找到无数的例

子,来说明这持续生育的旋律是怎样迸发出形象的火花的:这形象

的火花绚丽多彩,突兀变化,纷至沓来,显露出一种与史诗假象及

其静静流动完全格格不入的力量。从史诗角度来看,抒情诗的这

个不均衡和不规则的形象世界简直是大可谴责的:这无疑就是特

尔潘德②时代阿波罗庆典上那些庄重的流浪史诗歌手干的事。

于是,在民歌创作中,我们看到语言高度紧张,全力去模仿音

乐,因此从阿尔基洛科斯开始,就有了一个骨子里与荷马世界相悖

的全新的诗歌世界。由此我们描绘了诗歌与音乐、词语与音响之

间唯一可能的关系:词语、形象、概念寻求一种类似于音乐的表达,

现在遭受到音乐本身的强力。在此意义上,按照语言模仿现象世

界和形象世界还是模仿音乐世界,我们可以区分出希腊民族语言

史上的两大主流③。人们只要深入想一想荷马与品达在语言色

彩、句法构造和词汇方面的差异,就能把握这种对立的意义了;的

确,人们不难弄清楚,在荷马与品达之间④,必定奏响过纵情狂欢

的奥林匹斯笛声,直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一个音乐已经极其发达的

时代,这笛声依然令人陶醉激动,而且确实以其原始的作用,激发

同时代人的一切诗歌表现手段去模仿它。在这里我愿提醒读者注

① 《男童的神奇号角》:由德国浪漫派作家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编辑的德国民歌

集,第一集出版于1805年,第二、三集出版于1808年。——译注

② 特尔潘德(Terpander,约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诗人、音乐家,相传是希腊七

弦琴的发明者。——译注

③主流]据誊清稿:一种非音乐的与一种音乐的主潮。—--译注

④ 在荷马与品达之间]1872年第一版:此间(在荷马与品达之间)。——编注六

51

意我们时代的一个熟知的、似乎为我们的美学一味反感的现象。50

我们一再体验到,贝多芬的一首交响曲如何迫使个别的听众形成

一种形象的说法,尽管一首乐曲所产生的不同形象世界的组合看

起来是缤纷多彩的,甚至于是矛盾的:靠此种组合来练习可怜的才

智,却忽视了真正值得解释的现象,这委实是我们的美学的本色。

的确,即使这位音响诗人自己用形象来谈论一首乐曲,比如把一首

交响曲称为“田园交响曲”,①把其中一个乐章称为“溪边景色”,把

另一个乐章称为“乡民的欢聚”,这些名堂也同样只是比喻性的、从

音乐中产生的观念——而且绝非音乐模仿的对象——关于音乐的

狄奥尼索斯内容,这些观念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未能给我们什么教

益,甚至没有堪与其他形象比肩的独特价值。现在我们必须将这

个把音乐发泄到形象中的过程,转嫁到一个朝气蓬勃、具有语言创

造力的人群身上,方能猜度分成诗节的民歌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整

个语言能力如何通过全新的音乐模仿原理而受到激发。

所以,如果我们可以把抒情诗看作音乐通过形象和概念而闪

发出来的模仿性光辉,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问:“音乐在形象和概

念的镜子里是作为什么显现出来的?”音乐显现为意志(叔本华所

讲的意志),也即显现为审美的、纯粹观照的、无意志的情调的对立

面。在这里,我们要尽可能鲜明地区分本质概念与现象②概念:因

为按其本质来看,音乐不可能是意志,原因在于,倘若音乐是意志,

①贝多芬的著名作品,又称《F大调第六交响曲》,其中第二乐章为“溪边景色”,

第三乐章为“乡民的欢聚”。——译注

②此处译文未能体现名词“现象”(Erscheinung)与上文动词“显现”(erscheinen)

的直接联系,或也可把“现象”(Erscheinung)译为“显现”。——译注52

悲剧的诞生

则它就会完全被逐出艺术领域了——因为意志本身乃是非审美的

51 东西——;但音乐却显现为意志。因为,为了用形象来表达音乐的

现象,抒情诗人就需要一切激情勃发,从爱慕的细语到癫狂的怒

号;受制于那种要用阿波罗式的比喻来谈论音乐的冲动,他把整个

自然以及置身于自然中的自身仅只理解为永远意愿者、欲求者、渴

望者。① 不过,只要他用形象来解说音乐,他自己就稳坐在阿波罗

式静观的宁静大海上面,即使他通过音乐的媒介直观到的一切都

在他周围处于紧迫而喧闹的运动中。的确,当他通过这同一个媒

介洞察到自身时,显示在他面前的,乃是处于感情未得满足的状态

中的他自己的形象:他自己的意愿、渴望、呻吟、欢呼,对他来说,都

是他用来解说音乐的一种比喻。这就是抒情诗人现象:作为阿波

罗式的天才,他通过意志的形象来阐释音乐,而他自己则完全摆脱

了意志的贪欲,成为纯粹清澈的太阳之眼。

我们上面的整个探讨都坚持了一点:抒情诗依赖于音乐精神,

恰如音乐本身在其完全无限制的状态中并不需要形象和概念,而

只是容忍它们与自己并存。抒情诗人的诗作所能道出的,不外乎

是这样一个东西,它并没有——以最高的普遍性和有效性——已

然包含于那种迫使他用形象说话的音乐中。正因此,音乐的世界

象征决不是靠语言就完全对付得了的,因为它象征性地关涉到太

一(das Ur-Eine)心脏中的原始矛盾和原始痛苦,因此象征着一个

① 因为,为了用形象来表达……]据准备稿:因为,为了把音乐现象形象化,抒情

诗人就需要一切激情的勃发和协调:他不仅把自身当作永远意愿者来谈论,而且也赋

予自然这样一种欲求和渴望之波动:根据前面的探讨,这一点同样也要这样来理解,恰

如整个此在(Dasein)、世界的有限性向我们显现为一种持续的意愿和生成。-—编注七

53

超越所有现象、并且先于所有现象的领域。与之相比,一切现象毋

宁说都只是比喻:所以,作为现象的器官和象征,语言决不能展示

出音乐最幽深的核心,倒不如说,只要语言参与对音乐的模仿,那

它就始终仅仅处于一种与音乐的表面接触中,而音乐最深邃的意

义①,则是所有抒情诗的雄辩和辞令都不能让我们哪怕稍稍接近52

一步的。

① 意义]1872年第一版:内核。——编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二节 黑格尔论何为自然?

    黑格尔是在他的哲学体系的框架内去理解自然的,所以,在他看 来,第一,自然是外在的。自然从理念异化而来,是他在形式的理念, 只因这种外在性自然才作为自然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逻辑先于 自然。但自然最终要扬弃这种异化,上升为精神,精神潜藏于自然之 中。“对自然的思维考察,必须考察自然在其本身何以是这种变成精 神,扬弃他在的过程,考察在自然本身的每一阶段何以都存在…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72
  • 柏拉图-《法篇》-第十一卷-在线阅读

    第十一卷 雅典人 下面,我们要为人们相互之间的商贸关系制定专门913 法范。一条最普遍的规则可以这样表述:未经我的许可,无人可以 动用我的财产或把它分给别人;如果我是通情达理的,那么我也 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的财产。① 埋在地下的宝藏可以拿来作 为第一个实例,某人的祖先把为自己和居代积聚的财宝理人地下, 但我一定不能祈求神灵让我找到这些财宝。如果碰巧发现了…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1日
    167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第一章 智慧之爱-在线阅读

    第一章 智慧之爱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 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 这一章,我想,是要写的。但您若性急,就跳过去,也许您会 认为下一章才是我这本书的开始。 大家都听说过“哲学”这个字眼,但未必有人知道哲学是个 啥东西。说实话,我虽然学习过十年哲学,从本科一直念到博士, 对于哲学这个东西的各方各面都可以大说一通,但您要是问…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7日
    116
  • 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第二章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哲学-在线阅读

    第二章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哲学 公元前6世纪,希腊社会开始从氏族的农业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邦经 济过渡。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49年,以雅典为盟主、由各城邦组成的提洛 同盟在希波战争中大获全胜,希腊进入繁荣发展时期。雅典建立了人类历史上 第一个奴隶制民主制,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戏 剧、建筑和雕塑成就辉煌,历史、医学和数学的研究也取得…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239
  • 第二节形成与发展

    1933年纳粹上台,由于社会研究所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马 尔库塞、阿多诺等人的犹太血统和他们的左派倾向,研究所被纳粹当 局封闭,大楼和6万册图书被没收,社会研究所被迫迁移到瑞士,一年 后又迁往美国,直到1950年才回到法兰克福。在这个时期,由于霍克 海默的治学方向和马尔库塞、阿多诺等人的加入,研究所开始了有系 ① 霍克海默:《社会哲学的现状和社会研究所的…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6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