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瞧,这个人》-不合时宜的考察-在线阅读

不合时宜的考察

316

这四篇《不合时宜的考察》是彻底战斗性的。它们证明了,我

并不是“梦想家汉斯”①,我是喜欢剑拔弩张的,——也许也证明

了,我的手腕是危险而自由的。第一次进攻(1873年)针对的是德

国教育,当时我就已经带着无情的蔑视来考察它了。没有意义,没

有实体,没有目标:那是一种纯然的“公共意见”。如果我们以为德

国人伟大的武器成就证明了这种教育的某些成绩——甚或证明了

德国人对法兰西的胜利——,那么,没有比这更为恶毒的误解了。

第二篇《不合时宜的考察》(1874年)揭示了我们的科学活动方式

的危险性,及其对生命的侵蚀和毒害作用——:生命得病了,病于

这种非人化的齿轮装置和机械论,病于工人的“非人格性”,病于

“劳动分工”这种虚假经济学。目的失落了,文化:——成了手段,

成了现代科学活动,被野蛮化了……在这篇论著中,这个世纪引为

①“梦想家汉斯”(Hans der Traumer):指瓦格纳《纽伦堡的工匠歌手》中的人物

汉斯·萨克斯(Hans Sachs)。——译注84

瞧,这个人

骄傲的“历史意义”,首次被认作病态的,被认作沉沦的典型标

志。——而在第三篇和第四篇《不合时宜的考察》中,作为对一个

更高级的文化概念的指示,为了重建“文化”概念,我提出了两个极

端自私自利、自身培育的形象,两个不合时宜的卓越典型,他们对

317 他们周围的所谓“帝国”、“教育”、“基督教”、“俾斯麦”、“成就”之类

的一切,采取了完全极端的蔑视,——那就是叔本华与瓦格纳,或

者一言以蔽之,即尼采….①

在这四篇抨击文章中,以第一篇最获成功。它招来的嘈杂之

声在任何意义上讲都是了不起的。我触着了一个胜利民族的伤

疤,——我以为,这个民族的胜利并非一个文化事件,相反,它也

许,也许是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回应来自方方面面,而不光是

来自大卫·施特劳斯②的老友们;这个施特劳斯,曾被我讥笑为德

国教育庸人和心满意得者(satisfait)的典型,简言之,就是关于“新

老信仰”的空谈《福音书》的作者(——自从有了我的这篇论著,“教

育庸人”③一词就在德语中留了下来)。施氏这帮老友,作为符腾

① 或者一言以蔽之,即尼采……]付印稿:但是,到了瓦格纳下来,——走下来的

日子了;那是他把自己的手伸向愿意与他和解的一切的时候,[假如人们会穿凿附会地

加进某个东西]那是他与“帝国”、与庇护主“教养”甚至与亲爱的上帝和解的时候——

那是他去吃圣餐的时候!……瓦格纳使我丢了面子。——编注

② 大卫·施特劳斯(David Strauss,1808-1874年):德国哲学家、史学家,青年黑

格尔派主要代表,著有《耶稣传》等。——译注

③“教育庸人”原文为 Bildungsphilister,也可译为“有教养的庸人”、“知识庸

人”。——译注不合时宜的考察

85

堡人和施瓦本人,当我发现他们的怪物、他们的施特劳斯之滑稽可

笑时,已经受了我的深深伤害;现在,正如我能够期望的那样,他们

的回应是如此幼稚和粗野。普鲁士的反应要聪明些,——更多地

带有“柏林蓝”①的味道。最下流的要算莱比锡的一家报纸了,即

臭名昭著的《边境信使报》②;我煞费苦心,想阻止这帮愤怒的巴塞

尔人。只有几位老先生,出于混杂的、部分无法说明的原因,绝对

坚定地支持我。其中有哥廷根的艾瓦尔特,③后者使人明白了,我

的抨击对于施特劳斯来说是致命的。④老黑格尔主义者布鲁诺·

鲍威尔⑤亦然,从那时起,他就成了我的最专心的读者之一了。在

他的晚年,他喜欢提到我的名字,例如,他曾暗示过普鲁士的历史

地理学家冯·特赖奇克先生⑥,⑦可以找谁打听失落了的“文化”概

念。有关这篇论著及其作者的最值得深思、也最长的讨论文章,是 318

① 此处“柏林蓝”(Berliner Blau)为德国名牌颜料,铁蓝的一种,由三价铁盐类和

亚铁氰酸盐类反应生成的带绿色光的颜料。——译注

②《边境信使报》]B.F.《弗里德里希·尼采先生与德国文化》,第 42 期(1873年

10月17日),第104-110页。——编注

③ 艾瓦尔特(Georg Heinrich August Ewald,1803-1875年):德国神学家和古东

方学家。——译注

④ 其中有哥廷根的艾尔瓦特……]出处未查明。——编注

⑤ 布鲁诺·鲍威尔(Bruno Bauer,1809-1882年):德国哲学家,青年黑格尔派代

表之一。——译注

⑥ 老黑格尔主义者布鲁诺……]参看布鲁诺·鲍威尔:《关于俾斯麦时代的定

向》,克梅尼茨:施梅策尔,1880年,第25章“特赖奇克与维克多·雨果”;参看尼采1881

年3月20日致彼得·加斯特的信(见《尼采生平编年史》)。——编注

⑦ 冯·特赖奇克(Heinrich von Treitschke,1834-1896年):德国民族主义者,普

鲁士学派的代表人物。——译注86

瞧,这个人

由哲学家冯·巴德尔①的一个老弟子写的,就是维尔茨堡的霍夫

曼②教授③。此人从我这篇论著当中预见到了我的一个伟大使

命,——那就是:引发一种危机以及对无神论问题的至高决断,他

猜测我就是这方面最本色、最无顾忌的类型。正是无神论把我引

向了叔本华。——绝对最受欢迎并且让人感觉最为尖锐的,乃是

通常温文尔雅的卡尔·希尔布兰特④⑤的一种异常强烈和勇敢的

赞词;此人是最后一个善于笔耕的人道的德国人。人们在《奥格斯

堡报》读到过他的文章;而今天,人们也能在他的文集中读到这篇

文章,只是形式上更谨慎些了。在他的文章中,我的这本论著被描

写为大事件、转折点、第一位的自我沉思、最佳的标志,是德国人对

精神事物的严肃性和激情的一种真正回归。希尔布兰特对我的论

著的形式,对我的论著表现出来的成熟趣味,以及它在区分人与事

方面的完美节律,给予高度的褒奖:他把我的这本论著称赞为用德

语写成的最优秀的论战著作,——表现在恰恰对德国人来说如此

① 冯·巴德尔(Franz von Baader,1765-1841年):德国宗教哲学家。——译注

② 霍夫曼]参看弗兰茨·霍夫曼:“评《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一篇”,载《新教德国文

学通报》,第12 卷(1873年),第321-336 页(11月),第 401-408 页(12 月);重印于:

《哲学著作》第5卷,爱尔兰根1878年,第410-447 页。此处文献说明可见理查德·弗

兰克·克鲁默尔:《尼采与德意志精神——尼采研究专题著作与文献》第3卷,柏林/纽

约,1974年。——编注

③ 霍夫曼(Franz Hoffmann,1804-1881年):德国哲学家,著有《哲学文集》

等。——译注

④ 卡尔·希尔布兰特]“尼采反对施特劳斯”,《奥格斯堡报》,第 265-266期,

1873年12月22-23日;重印于《时代、民族与人民》第2 卷“瓦伦语与德语”,柏林1875

年,第 291-310 页,尼采藏书。——编注

⑤ 卡尔·希尔布兰特(Karl Hillebrand,1829-1884年):德国历史学家和散文

家。——译注不合时宜的考察

87

危险、如此不可劝阻的论战艺术中。无条件地肯定,甚至把我斗胆

就德国的语言堕落所讲的话尖锐化(——在今天,他们扮演纯语主

义者的角色,再也不能构造出一个句子了——),同样地蔑视这个

民族的“一流作家”;最后他以对我的勇气的赞赏来结束自己的文

章——说“那种至高的勇气,恰恰把自己民族的宠儿送上了被告

席”……在我的一生中,我这本论著的影响简直是无法估量的。一

直以来,都没有人与我做交易了。人们沉默无语,在德国,人们以

一种阴沉的谨慎态度来对待我:多年以来,我一直在利用一种无条

件的言论自由,而如今,没有人能充分自由地掌握这种言论自由 319

了,至少在“帝国”里面是这样。我的天堂乃“在我的长剑的阴影

中”……根本上,我是实践了司汤达的格言①:他劝告人们要以决

斗姿态迈入社会。而我是怎样选择我的对手的啊!我选择德国一

流的自由思想家!……实际上,一种全新的自由精神由此得到了

表达:直到今天,没有什么比整个欧洲和美洲的自由思想者(libres

penseurs)种类更令我感到疏异,更令我感到格格不入的了。跟这

些人交道,就好比跟“现代理念”的无法改良的笨伯傻瓜交道,我甚

至处身于一种更深的分裂中,甚于与他们的无论哪个敌人打交道。

他们也想以自己的方式来“改良”人类,根据自己的形象,他们会对

我发起一场势不两立的战争,来反对我之所是和我之所愿,假如他

们理解这一点,——他们全都依然相信“理想”……我是第一个非

道德论者—

① 司汤达的格言]参看《从梅里美到司汤达导论——未出版的书信集》,巴黎

1855年,第IX页,尼采藏书。——编注88

瞧,这个人

我并不想断言,以叔本华和瓦格纳这两个名字来标识的《不合

时宜的考察》①,是特别有利于理解这两个案例的,或者哪怕只是

有利于人们在心理学上追问这两个案例——除了个别细节②。例

如,我以深刻的本能可靠性,已经在这里把瓦格纳天性中的基本元

素称为戏子天赋,其手段和意图只是这种天赋的结果。根本上,我

本来想以这本论著做一些与心理学完全不同的事儿:——一个无

与伦比的教育问题,一个关于至为艰辛的自我培育、自我防卫的全

新概念,一条通向伟大境界和世界历史性使命的道路,要求获得它

的第一次表达。大体看来,我抓住了两个著名的、还完<全〉不确定

320 的类型,就像人们抓住一个时机一样,为的是发表某个想法,更多

地掌握一些个公式、符号、语汇。有关此点,我最后以完全不可名

状的敏锐性(Sagacitt),在《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三篇第93页上做

了提示。③当年柏拉图也如此这般地动用苏格拉底,以之作为一

个表达柏拉图的符号。——现在,当我隔了一段时间距离来回顾

那时的心境(这两本论著就是这种心境的证明)时,我不想否认它

① 指《不合时宜的考察》第3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与第4篇“瓦格纳在拜罗

伊特”。——译注

② 除了个别细节]付印稿:两位伟人的[最理智的]个别理智的崇拜者还如此感激

地表达了自己,——其中有比尔哈茨(A. Bilharz),最有科学精神的,[我想说]甚至。

阿尔方斯·比尔哈茨,医生和哲学家,1879年8月与尼采有书信往来;参看《尼采生平

编年史》。——编注

③ 有关此点,我最后……]参看科利版第1卷,第410 页。——编注不合时宜的考察

89

们根本上只是讲我自己的。《瓦格纳在拜罗伊特》这本论著乃是关

于我的将来的幻景;与之相反,《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则记录了我

最内在的历史,记录了我的生成。首要地,是我的誓愿!……我今

天是什么,我今天在哪儿——在某个高空上,在那儿我再也不用话

语、而是要用闪电来说话——,呵,当时我离这一点是多么遥

远!——但我看见过这块陆地——对于道路、海洋、危险——以及

成功,我一刻也没有迷惑过!那允诺中的大宁静,这种对于将来的

幸福展望——这种将来不能仅仅停留于预兆!——在这里,每个

词都得到了体验,深刻而内在;其中不乏至大的痛苦,那就是一些

径直带有血气的话语。然而,一阵伟大自由之风吹走了一切;创伤

本身并没有起到反抗作用。——正如我所理解的,哲学家乃是一

堆可怕的炸药,在它面前一切皆有危险;正如我要把自己的“哲学

家”概念与一个甚至还包括康德在内的哲学家概念截然分开,更不

消说学院“反刍动物”和其他哲学教授了:对此,我这本论著①给出

了一种不可估量的教益,虽然我承认,这里根本上不是“作为教育

家的叔本华”在说话,而是叔本华的对立面—“作为教育家的尼

采”——在发言。——鉴于当时我的工作是学者,还有,也许我理

解了自己的工作,在我这本论著中突然出现的一门艰涩的学者心

理学也是不无意义的:它表达出那种距离感,关于我的可能使命,

以及可能的单纯手段、插曲行为和附带工作的深度把握。我的聪 321

明在于,我是多样的,我到过许多地方,为的是能够归于一体,——

① 我这本著作]参看科利版第1卷,第426 页。——编注90

瞧,这个人

为的是能够达到统一。我必定也得做一段时间的学者。①——②

① 正如我所理解的,哲学家……]付印稿:哲学家应当是什么,我当时完全不是什

么,我以不耐烦的对自身的冷酷把它写在墙上。——人们想要来检验一下,我当时是

怎样感受自己的,几乎蜕化为学者,更多地是一个书虫,用一双糟糕的眼睛,极其缜密

地在古代诗韵学家当中[翻滚]摸索,[关押][固守]于手艺,这不光是消耗了我的力量

的四分之三,甚至剥夺了我的时间,哪怕只是去想一想力量的替代品?我给出[那门深

邃的]那门艰涩的学者心理学,后者在所谓的著作中,犹如从一种不可名状的经验而

来,突然地跳到人们面前。参看《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三篇(1874年),第3 页;《人性的,

太人性的》(1878年),第 252 页;《瞧,这个人》中关于《人性的,太人性的》一章第 3

节。——编注

② 被尼采划掉的本章10月稿本的残篇,可见于付印稿粘在一起的第 20 页的背

面:[19]第18节结尾/在我的一生中,我这本论著的影响简直是无法估量的。我在不

知情的情况下实践了司汤达的格言:要以决斗姿态进入社会。而且,我为自己选择了

一个对手,他能够猜到我之所是,——我向德国第一个自由思想家提出了挑战,嘲笑

他——一种新的自由精神由此得到了表达,不再只是一种反神学的自由精神,[对后者

来说]某种疏异的东西,对之,德国人[,说到底不光是德国人,]听不懂,也把握不了,更

无法言说。今天,他们发言了:我告诉他们这一点——非道德论者……诚实、对道德宣

战的理智良心……/19./我并不想断言,以叔本华和瓦格纳这两个名字来标识的《不合

时宜的考察》,是特别有利于理解这两个案例的,或者哪怕只是有利于人们在心理学上

追问这两个案例:恰恰也在意义上,两位大人物的个别理智的崇拜者多么感激地向我

作了表达,——其中有 A.比尔哈茨(A. Bilharz),最具科学精神者,甚至[+++]/[+

十+]无条件的勇敢吹起一阵自由之风,席卷一切痛苦,创伤并没有起反抗作用。哲学

家应当是什么,我当时完全不是什么,我以不耐烦的对自身的冷酷把它写在墙

上。——人们想要来检验一下,我当时是怎样感受自己的,——几乎蜕化为学者,更多

地是一个书虫,用一双糟糕的眼睛,极其缜密地在古代诗韵学家当中[翻滚]摸索,[关

押][固守]于手艺,这不光是消耗了我的力量的四分之三,甚至剥夺了我的时间,哪怕

只是去想一想力量的替代品?我给出[那门深邃的]那门艰涩的学者心理学,后者在所

谓的著作中,犹如[从某种不可名状的东西被抛了出来]从一种不可名状的经验而来,

突然地跳到人们面前。

下面接着是几乎不可读的10月稿本的准备稿(§22,参看“我为什么是命运”之第

6、7、8节的异文):我[—--]。我别具一格之处,是我首次发现了道德,而且——因

此,——[对之无情的宣战]反对道德,[选择了一个词语]需要一个词语,它具有一种无

情的宣战的意义。道德在我看来就是人类做错了的最大不洁之事,是已经成为本能的

不诚实,是心理学上的伪币铸造,乃至于犯罪。——编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第三节学派的辉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法兰克福市和法兰克福大学多次建 议和催促下,社会研究所于1950年迁回德国。与霍克海默一起回国 的有波洛克和阿多诺,而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等人则留在了美国。社 会研究所在法兰克福恢复以后,对德国大学生和青年学者仍然像以 前一样有着很大吸引力,被大学生称做“马克思沙龙”,哈贝马斯、施 密特就是在这时加入法兰克福学派的。 在这个时期,法兰克…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165
  • 第五节《净化篇》中的宗教与哲学思想

    "净化"(katharsis,purification)一词的原意是"清除罪恶"。它本来是奥菲斯教的一种重要教仪,采取献祭、祛邪、禁欲以及用清水净身等仪式,来洗净依附于肉体的灵魂所带有的前世原罪,如恩培多克勒所说,人们必须"从五泉中汲水盛入坚实的铜盘来洗净自己"。 当时,奥菲斯教对南意大利等地区的精神生活有很大影响。毕泰戈拉学派接受了这种教义,从诗人品达和索…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5日
    179
  • 第一节 洛克的生平与著作

    约翰·洛克(John Locke)于1632年出生在英格蘭萨默塞特郡的 灵顿镇。其父是一个乡村律师,在英国革命的第一次内战期间曾参 加过反对王党的战斗。1646—1652年,洛克就读于伦敦威斯敏斯特 公学,后入牛津大学的基督学院学习。165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 165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被选为该校的高级研究员。1660年成为 希腊文讲师。1663年被任命为…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312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