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前言-在线阅读

前 言

我们没有自知之明.我们是认识者.但并不认识我们自身。这里的原因很清楚:我们从未追寻过我们自己,因此,怎么可能发生我们有一天忽然认识自己的事呢?人们有理由说:“你们的珍宝所在之处,也就是你们的心灵之所在。”我们的珍宝就存在于我们知识的蜂巢里。我们就像天生的有翅膀的动物和精神的采蜜者,总是为之而忙忙碌碌,我们的心里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把某些东西“送回家”。至于有关生活,有关所谓的“经历”,我们当中有谁足够认真地对待它?或者有谁花去足够的时间对待它?我担心,我们在这些事情上从来没有认真过.我们的心不放在那里.甚至我们的耳朵也从未聆听过。这里更像有一个心不在焉的教徒和陷入沉思的人,中午十二下的响亮钟声突然把他震醒.他自问道:“刚才究竟是什么在敲响?”而我们却在此之后摸摸自己的耳朵,非常惊慌和非常尴尬地问道:“我们刚刚究竟经历了什么事?”甚至还会问道:“我们究竟是谁?”然后我们计数刚刚所说的我们经历中的、我们生活中的、我们存在中的令人惊慌的十二下钟声。哎呀!我们却数错了.…我们必定是没有自知之明,我们不理解自己,我们肯定把自己都看错了。“每个人都是最不懂自己的人”这一永恒的命题恰恰适用于我们,因此,我们对自身而言并不是“认识者”。

我对我们的道德偏见之起源的思考

这篇论战檄文讨论的正是这个问004

题——最初简要地表述在以前出版的一本格言集里,这个集子题名为《人性

的,过于人性的———-写给自由精神的一本书》。它开始是在索伦特撰写的,

那时是冬天,冬天允许我像一个旅游者那样停止旅游,俯瞰我的精神业已漫

游过的那个广阔而又危险的国度。这件事发生于1876年至1877年的冬季,而

这些思考本身还要早些。现在的这本论著基本上重新吸取这些同样的思想,

我们希望,长久的间隔时间会使这些思想更成熟、更明确、更坚定、更完

善。我迄今仍然坚持的这些思想,在此期间已经是更加相互依赖、相互交织

和相互弥合,这就愈加增强了我内心的乐观信念。我的这些思想从一开始就

不是个别、随意、偶然地产生的,而是来自一个统一的根源,来自一个认识

的基本意志,这个基本意志在深层发布命令,表述得越来越明确,并要求更

明确的内容。仅此一点才是与一名哲学家相称的。我们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孤

立地存在的权利。我们既不能孤立地犯错误,也不能孤立地发现真理。确切

地说,正如一棵树因为这种必然性才结出果实一样,我们因为这种必然性才

产生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我们的肯定与否定、我们的假设和疑惑。它

们都是互相亲近、互相关联的,同时又都是一个意志、一种健康、一块地

产、一个太阳的证明。我们的果实合乎你们的胃口吗?然而,它与这些果树

有什么关系!它与我们,与我们这些哲学家又有什么关系!……

在我身上有一个我自己都不乐于承认的顾虑,它关系到道德,关系到所

有迄今被赞扬为道德的东西。这个顾虑在我的生命中出现得如此的早,如此

的自发,如此的连续不断,如此的与环境、年龄、楷模、出身相矛盾,以至

于我几乎有权把它称为我的“先验”(Apriori)。由于这个顾虑,我的好奇

和我的置疑不得不停留在这个问题上:究竟什么是我们的善与恶的起源。事

实上,当我还是13岁男孩的时候,就开始寻找恶的起源的问题。我在那个被

称之为“一半是儿童游戏,一半是尊敬上帝”的年纪,为此写了我的第一篇

文字游戏,也是我的第一篇哲学习作。我那时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尽

管它还稚嫩,就是尊奉上帝,同时也把上帝当作恶之“父”。这就是我的005

“先验”想要我做的?难道这就是那新生的、不道德的,至少是非道德的

“先验”,以及由此表述出来的如此反对康德的如此令人困惑不解的“绝对命

令”?而我曾经多次倾听这个“绝对命令”,并且不只是倾听……所幸的是,

我逐渐学会了区别神学的偏见和道德的偏见,并且不再在世界的背后寻找恶

的起源。某些史学的和哲学的训练,包括一般心理学意义上的一种与生俱有

的选择意识,很快就把我的问题变为另一个问题:人在什么条件下为自身构

造了善与恶的价值判断?这些价值判断本身又有什么价值?迄今为止它们是

阻碍还是促进了人的发展?它们是否是生活困惑、贫困、退化的标志?或者

与之相反,它们自身就显现了生活的充实、力量和意志,或者显现了生活的

勇气、信心和未来?对于这些问题,我业已找到和勇于找到某些答案,我区

分了各个时代、民族和个人的等级,对我的问题条分缕析,从答案中推引出

新的问题、新的研究、新的推测和新的可能性,直到我最终拥有了一个独特

的领域,一块独特的境地,一个完整的、被隐瞒的,然而又是生机盎然的世

界,它就像不为人知的秘密的花园……啊!我们这些认识者是多么幸福,假

如我们懂得长时间沉默的话!……

最初激发我公开阐述我对于道德的起源之假设的,是一本清楚而健康、

明智而大胆的小册子,这本书第一次向我明确地表现了诸种道德谱系假设的

一种逆反的和反常的方式———真正的英国方式,它以其与一切相对、与一切

相反的吸引力而吸引我。这本小册子的书名叫《道德感受的起源》,作者是

保尔·里博士,1877年出版。我或许还从没有读过像这样一本我对其每个命

题、每个结论都不赞同的书,而我在读该书时却毫无烦恼和急躁。在前面提

到的我那时正在撰写的那本书中,我有时提到这个小册子中的一些命题,这

并非为了反驳这些命题——我能用反驳创立什么呢——而是出于一种积极的

精神,即用可能性代替非可能性,或许是用一种错误代替另一种错误。如前

所述,我那时第一次披露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设,那些论文完全是探讨这些假

设的。我那时笨拙得就像在最后还要对我自己掩盖某些东西似的,我还缺少006

表述这些特定事物的特定语言的自由自在,我甚至还有某些倒退和彷徨。在

细节方面,读者可以比较我在《人性的,过于人性的》一书中第51页关于善

与恶的双重起源的阐述(即产生于贵族阶层的善与恶和产生于奴隶阶层的善

与恶);第119页及以后几页关于禁欲苦行的道德的价值和起源;第78页、第

82页,第二卷第35页关于“习俗的道德”,那是非常古老和原始的道德形式,

它远离利他主义的价值评判方式(里博士和其他所有英国道德谱系学家都把

它视为道德价值评判方式自身);第74页中的“漫游者”,第29页中的“清

晨”,第99页中的关于正义的起源系作为平等力量之间的一种平衡(力量均

衡是一切契约的前提,因此也是一切权利的前提);此外,在《漫游者》第

25页和34页中还有关于刑罚的起源,恐怖的目的对刑罚既不本质也不本原的

论述。(正如里博士所认为的那样:恐怖的目的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用于刑

罚,但始终是次要的和附带的。)

其实,那时一些比我自己的或者其他人的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设更为重要

的事情,更让我操心(或更确切地说,关于道德起源的假设只是达到目的的

诸多手段之一)。对我来说,我更关心道德的价值——在这方面,我必须几

乎独立地向我的伟大老师叔本华论战,那本书,即那本书的热情和暗中的异

议,就像当面指向叔本华一样(那本书因此也是一篇“论战檄文”)。那本书

特别地探讨了“无我”的价值和同情本能、自我否定本能、自我奉献本能的

价值,而叔本华恰恰美化、神化这些东西,并使之超然化,直到最终他还把

它们视为“价值自体”,并且在此基础上否定生活和他自己。我所说的一种

越来越本质的猜疑、一种越来越深刻的怀疑,正是针对这些本能的!我正是

在这里看到了人类的巨大危险、人类最精致的迷惑和引诱————人类将被引向

何处?走向虚无?我正是在这里看到了末日的来临,看到了停滞、回顾往事

的疲倦、反抗生活的意志,看到了关于临终疾病的温柔而忧伤的兆示。这种

越来越流行的同情道德甚至传染、弄病了哲学家,我把这种道德理解为我们

业已变得可怕的欧洲文化的病兆,一种通向新佛教、通向一种欧洲人的佛007

教、通向虚无主义的弯路?现代哲学家们偏爱和过高评价同情是一个新鲜

事,以前的哲学家都一致不承认同情的价值。我只例举柏拉图、斯宾诺莎、

拉·罗切福考和康德,这四个人的思想相差得太大,但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

的:藐视同情。

同情和同情道德的价值的问题(我是有害的现代情感弱化症的反对者),

最初似乎只是孤立的事情,一个只对个人的问题。但是,谁坚持探讨这个问

题,学会提出问题,谁的情况就会与我以前的情况一样:一个广阔的新视野

呈现在他面前,如同眩晕般的一种可能性紧紧地吸引他,各种各样的狐疑、

猜测、恐惧相继袭来,对道德、对一切道德的信仰就会动摇

最终会提出

一个新的要求。让我们公开它——这个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批判道德的价

值,首先必须对这些价值的价值提出疑问。为此,还必须认识这些价值得以

产生、发展和推进的条件和环境(道德被视为结果、病征、面具、伪善、疾

病和误解,但道德也被视为原因、药物、兴奋剂、阻碍和毒品),迄今为止,

这一认识既不存在,也未受到呼唤。人们把这些“价值”的价值看作现成

的、事实上的和毋庸置疑的;人们迄今为止丝毫没有怀疑和动摇过“善人”

的价值比“恶人”的价值要高的观念,而这种价值高是指促进、裨益和发展

人类(包括人类未来)的意义上的。假如真理恰恰与此相反,那么,情况会

怎么样呢?假如在“善”中也包含倒退的征兆,包含危险、诱惑、毒品、麻

醉剂,现实由此付出了未来的代价,会怎么样呢?或许会变得更舒适、更没

有危险,但也是更渺小、更低微?……假如永远无法企及人类的一种自身可

能到达的最高的强盛和壮观,这是否正是这种道德的过失呢?那么,这种道

德是否恰恰就是诸危险中的危险呢?……008

这幅远景展现在我面前之后,就足以使我自己有足够的理由去寻找博学

的、大胆的和勤奋的同仁(我今天仍然在寻找)。用勇敢的新问题和新眼光

去徜徉广阔的、遥远的和隐蔽的道德王国———这是真实存在的、真实生存过

的道德,是值得的;这是不是近似于发现这个王国呢?……如果我在这方面

想到其他人,也想到业已提到的里博士,是因为我根本没有怀疑过,从他的

问题本质而言,他为了找到答案或许被迫采用新的方法论。我是否在这里欺

骗自己呢?不管怎样,我期望为一个敏锐和公正的观察者指出一个更好的方

向——通向真实的道德史的方向,并且合乎时宜地警告他提防这种英国式的

关于蓝色①的假设。显而易见,对道德谱系学家来说,比蓝色重要百倍的是

灰色,我想说的是原始文献、可以确实确定的东西、真实存在的过去,简言

之,人类道德史的全部丰富的、难以辨认的象形文字的文献!里博士并不知

道这些东西,但他读过达尔文的书。这样,在他的假设中以一种至少是令人

消遣的方式,让达尔文方式的猛兽和最时髦的,甚至“不再会撕咬”的谦谦

君子掺和在一起,而后者的面部表情有着某种善良的和敏感的冷漠,其中还

夹杂着一点儿悲观和疲惫,好像根本不值得如此认真地对待所有这些道德问

题。相反,对我来说,似乎根本不存在着比道德问题更为值得认真对待的事

物,为此人们将得到报偿。譬如,人们或许有一天可以轻松愉快地看待这些

问题。轻松愉快——或者用我的话来说,愉快的学问—就是报偿,这是对

长期的、勇敢的、勤劳的、默默的认真劳动的一种报偿,当然并不是每个人

都能这样做。但是,如果有一天我们由衷地说:“继续前进!我们的古老道

德就会属于喜剧!”那时我们为酒神的戏剧“灵魂的命运”找到了新的剧情

和可能性,因为酒神在编剧时将利用这些情节和可能性,而人们可以为此打

赌,说他是描写我们存在的伟大的、古老的、永恒的喜剧大师!……

① 蓝色在这里也可意译为漫无边际。(注释均为译者所加)009

如果某人读不懂本文.或者觉得这些言论很刺耳、我觉得责任不一定在

我这里。这篇论文已经很清楚,当然前提

我设定的前提是:人们首先阅

读了我以前的论著、并且在阅读时肯下功夫、因为这些著作在实际上是不那

么容易读懂的。譬如我的《查拉图斯特拉》,我不曾让人成为这本书的专家

读者既可以不被这本书的任何一句话所伤害.也可以不对此十分入迷,只有

这样。他才能有权利分享这本书赖以产生的平静的氛围和它的光明、广阔、

深远和精确。此外,格言的形式也造成麻烦,因为人们现在不太重视这种形

式。一段十分深刻和真诚的格言是不能借以阅读而“解密的”.它只是解释

的开始.而解释尚需解释的艺术。我在本书的第三章展示了我在这种情况下

称之为“解释”的范例。这一章的开头是一段格言.这章本身就是对这段格

言的诠释。当然,为了练习作为艺术的阅读,有一件事是必须做的,它恰恰

在今天被人们所荒疏了。因此,“读懂”我的书就需要时间,读者为此无论

如何不能像“现代人”,而应该像牛那样

必须学会咀嚼。

1887年7月写于奥贝伦加登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卷九-在线阅读

    1-76行尤诺派伊里斯去告诉图尔努斯说埃涅阿斯出门访问厄凡德尔去 了,现在是进攻的时刻了。图尔努斯接受尤诺的神谕。特洛亚人 按埃涅阿斯临行的吩咐,留在营中,而图尔努斯就像饿狼扑羊一 样,准备纵火烧毁特洛亚人的船队 77-122行 特洛亚的船队是用库别列女神的松树木制成的,女神把船只变成 仙女,才免于烧毁 123-175行 鲁图利亚人很害怕,但图尔努斯鼓励他们…

    书籍分录 2024年4月29日
    223
  • 第二节 黑格尔论何为自然?

    黑格尔是在他的哲学体系的框架内去理解自然的,所以,在他看 来,第一,自然是外在的。自然从理念异化而来,是他在形式的理念, 只因这种外在性自然才作为自然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逻辑先于 自然。但自然最终要扬弃这种异化,上升为精神,精神潜藏于自然之 中。“对自然的思维考察,必须考察自然在其本身何以是这种变成精 神,扬弃他在的过程,考察在自然本身的每一阶段何以都存在…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26
  • 一切从混沌开始——古希腊神话的创世神“卡俄斯”

    每个人长到一定岁数,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往往会提出一个哲学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同样,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人类也会提出这个关乎人类与宇宙本体的问题:我们是谁?世界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人类又是从哪里来的? 古老的神话,就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中国人的解答是:人类是女娲捏出来的,世界是从一团混沌中由盘古劈出来的。 希腊人的解答其实与中…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8日
    348
  • 柏拉图-《理想国》-第十卷-在线阅读

    苏:确实还有许多其他的理由使我深信,我们在建⽴这个国家中 的做法是完全正确的,特别是(我认为)关于诗歌的做法。 格:什么样的做法? 苏:它绝对拒绝任何模仿。须知,既然我们已经辨别了⼼灵的三 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我认为拒绝模仿如今就显得有更明摆着的理由 了。 格:请你解释⼀下。 苏:噢,让我们私下⾥说说,——你是不会把我的话泄露给悲剧 诗⼈或别的任何模仿者的——…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225
  • 第四节高峰体验说

    马斯洛认为,人性达到最高的完美境界时,就能体现出人生的本 体意义。这种时刻,人处在最高的存在状态——本体存在状态。人 ①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编译,第115页,华夏出版社,1987。 在本体存在状态中可以获得区别于一般认知过程的不同寻常的认知 体验——存在性认知,这是一种触及到认识终极目的的神秘体验。 它不必借助一般的认识手段和工具,而是通过主体内…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1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