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纯粹理性诸理念的调节性运用
纯粹理性的一切辩证尝试的结局不但验证了我们在先验分析论中已经证
明了的东西,即我们的一切想要带我们超出可能经验的领域之外的推论都是
骗人的和没有根据的;而且,这个结局同时也告诉我们一种不寻常的东西:尽
管如此,人类理性仍有一种自然的倾向要跨越这一边界,先验理念对于理性正
如范畴对于知性那样是自然的,虽然有这种区别,即如果说诸范畴导致真理
性,即导致我们的概念与客体的符合一致的话,诸理念则引起一种单纯的、但
却不可抗拒的幻相,我们通过最锐利的批判才勉强能够防止这幻相的欺骗
作用。
一切在我们力量的本性中建立起来的东西都必然是合目的的并且与这些
力量的正确运用相一致的,只要我们能够防止某种误解并找到它们的真正的 A643
方向。所以这些先验理念按照一切估计来看将会有其很好的、因而是内在的B671
① 指在上述“拟人论”的场合下。——译者386
一、先验 要素论
A644
B672
运用,哪怕当它们的意义被误会而被视为关于现实之物的概念时,它们在应用
中可能是超验的,并正因此而是欺骗性的。因为并不是这个就自己本身来说
的理念,而只是它的运用,才可能要么是在全部可能经验方面飞越性的(超验
的),要么是本土的(内在的),依我们把这理念要么直接指向一个被以为与它
相符合的对象,要么仅仅指向知性在它必须与之打交道的那些对象上的一般
运用而定,而一切偷换的错误任何时候都必须归咎于判断力的缺乏,而决不能
归咎于知性或是理性。
理性永远不直接和一个对象发生关系,而只和知性发生关系,并借助于知
性而和理性自己的经验性运用发生关系,所以它并不创立任何(关于客体的)
概念,而只是整理这些概念,并赋予它们以在其最大可能的扩展中所可能具有
的那种统一性,也就是在与诸序列的总体性关系中的统一性,知性则根本不是
着眼于这个总体性,相反,知性所注意的只是诸条件的序列处处都借以按照概
念而完成的那种连结。所以理性真正说来只把知性及其合目的性的职能当作
对象,并且,正如知性通过概念把杂多在客体中结合起来一样,理性那方面也
通过理念把概念的杂多结合起来,因为它为知性行动的目的设立了某种集合
的统一性,不然这些知性行动就只是致力于分殊的统一性。
因此我主张:先验理念永远也不具有这样一种构成性的运用,仿佛由于这
种运用某些对象的概念就会被给予出来,而在我们这样理解先验理念的情况
下,它们就只是一些玄想的(辩证的)概念了。但与此相反,它们有一种极好
的、必要而不可或缺的调节性运用,就是使知性对准某个目标,由于对这目标
的展望,一切知性规则的路线都汇集于一点,尽管这个点只是一个理念(focus
imaginarius①),即一个诸知性概念并不现实地从它出发的点,因为它完全处于
可能经验的边界之外,然而却用来使这些知性概念除最大的扩展之外还获得
最大统一性。于是虽然从这里就对我们产生出一种错觉,似乎这些路线是与
一个处于可能经验性知识领域之外的对象本身毫无关系(ausgeschlossen)的
一样②(如同所看到的客体在镜面背后那样),不过这个幻觉(我们毕竟可以
① 拉丁文:想象的焦点。——译者
② 梅林将此句校作:“似乎这些路线是从一个处于可能经验性知识领域之外的对象本
身中涌流(geflossen)出来的一样”;叔本华认为“涌流”应为“发射”(ausgeschossen);罗森克朗
茨则认为应作“从……中推断”(aus geschlossen)。——德文编者纯粹理性诸理念的调节性运用
387
防止它造成欺骗)仍然是必要而不可或缺的,如果我们想要在那些摆在我们A645
眼前的对象之外同时也看到远离它们而对我们处于背后的那些对象,就是说,
如果我们在目前场合下想要使知性超出每个给予的经验(即全部可能经验的
每个部分)、因而甚至指向那最大可能的极度的扩展的话。
APLF
如果我们对我们的知性知识在其整个范围内来加以概览的话,那么我们
就会发现,理性在这方面完全独特地加以指定并力图实现出来的东西,就是知
识的系统化,也就是知识出自一个原则的关联。这种理性统一性任何时候都
是以一个理念为前提的,就是说,这种理念有关知识的一个整体的形式,这整
体先行于各部分的确定知识,并包含有先天地确定每个部分的位置及其对别
的部分的关系的那些条件。因此这个理念设定了知性知识的完备的统一,由
此这种知识就不只是一个偶然的聚合,而成为了一个按照必然法则关联起来
的系统。我们其实并不能说这个理念是一个有关客体的概念,而只能说它是
关于这些概念的通盘统一的概念,只要这种统一被当作知性的规则。这样一
些理性概念不是从自然中获得的,毋宁说,我们根据这些概念来审问自然,并
且只要我们的知识与它们不相符合,我们就将这些知识看作是有欠缺的。我 A646
们承认纯土、纯水、纯气等等简直是不存在的。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必须拥有
这些概念(因而这些概念就完全的纯粹性而言只在理性中有其来源),以便恰
如其分地规定这些自然原因的每一个在现象中所占的份额,并且,我们把一切
物质都归结为土(仿佛是单纯的重量)、盐和燃烧物(作为力),最后是作为载
体的水和气(仿佛是前两者借以起作用的机制),以便按照某种机械论的理念
来解释物质相互之间的化学作用。① 因为,尽管人们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表达,
但却能够很容易地揭示出理性对自然科学家的分类所产生的这样一种影响。
如果理性就是一种从普遍中推出特殊的能力,那么,要么普遍已经是本身
确定的和被给予的了,这样一来就只要求判断力来进行归摄,而特殊就由此而
得到了必然的规定。这种情况我将称之为对理性的无可置疑的运用。要么,
普遍只是被看作悬拟的,并且是一个单纯的理念,特殊则是确定的,但导致这
一后果的那个规则的普遍性却还是一个问题;于是好几个全都是确定的特殊
B674
① 康德这里仍然是沿用古老的“土、火、水、气”四元素说来解释物质的化学构成。——
译者388
一、先验 要素论
情况就被放到这个规则上来试验,看它们是否能从中顺推出来,而在这种场合
A647 下,如果给人的印象是一切可以指出的特殊情况都是从这规则得出来的,就会
推论出这规则的普遍性,但后来也就会从这种普遍性中推论出一切本身甚至
并未被给予出来的情况。我将把这称之为对理性的假设的运用。
B675
以作为悬拟概念的理念为根据的理性的假设运用真正说来并不是构成性
的,也就是不具有这样的性状,以致从这里,如果我们要按照一切严格性来作
判断的话,就会得出被当作假设的那个普遍规则的真实性;因为,我们如何知
道所有从这同一个被假定的原理中得出因而证明这原理的普遍性的那些可能
的后果呢?相反,这种假设的运用只是调节性的,为的是由此而尽可能地把统
一性带入到特殊知识中来,并借此使这条规则接近普遍性。
所以理性的这种假设的运用所针对的是知性知识的系统统一性,但这种
统一性就是规则的真理性的标准。反过来说,这种系统的统一性(作为单纯
的理念)只是拟议中的统一性,我们必须不把它看作本身给予了的,而只是看
作一个问题;但它却被用来为杂多和特殊的知性运用①找到一条原则,并借这
条原则用来在那些并未给予的情况下指导这种知性运用并使之连贯起来。
A648
但我们从这里看出的只是,杂多知性知识的系统的或理性的统一是一条
逻辑的原则,为的是当什么地方知性单独不足以构成规则时通过理念来对知
性加以援助,同时又在可能做到的范围内给知性规则的差异性带来在一条原
则之下的(系统的)一致性并因而带来连贯性。但是,不论这些对象的性状或
是把这些对象当作这样的对象来认识的知性的本性本身就被规定为系统的统
一性,还是我们先天地、哪怕不考虑到理性在某种程度上的这样一种利益也假
定了这种统一性,因而能够说,一切可能的知性知识(其中包括经验性的知
识)都有理性的统一性,并服从它们不论如何千差万别都能从中被推导出来
的那些共同原则:这都将会是理性的一条先验的原理,这条原理将使这种系统
的统一性不仅作为方法成为主观上和逻辑上必要的,而且成为客观上必然的。
B676
我们将通过理性运用的一种情况来阐明这一点。在按照知性概念的各种
不同方式的统一性中也应包括实体的那种被称之为“力”的原因性的统一性。
正是同一个实体的各种不同的现象在一看之下就显示出了如此之多的不同质
① 瓦伦廷纳校作“为杂多的和特殊的知性运用”。——德文编者纯粹理性诸理念的调节性运用
389
性,以至于我们几乎一开始就不得不因此而假定实体具有如同以其各种效果
著称的那样繁多的力,如在人的内心中的感觉、意识、想象、记忆、智力、辨别A649
力、愉快、欲望等等。一开始就有一条逻辑的准则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减少这
种表面上的差异性,办法是通过比较而揭示出那隐藏着的同一性,并检查一
下,与意识结合着的想象,以及记忆、智力、辨别力,是否就是知性和理性。一
个由逻辑根本查不出它是否存在的基本力的理念,至少是有关力的多样性的
某种系统表象的问题。理性的逻辑原则要求这种统一性尽可能地实现出来,
而这种那种力的现象越是更多地被发现相互是同一的,则它们只不过是同一
个可以(比较而言)叫作它们的基本力的那个力的各种不同表现这一点就越
是有可能。对理性运用的其他情况我们也可以照此办理。
B677
比较而言的基本力又必须在相互之间进行比较,以便通过揭示出它们的
一致性而使它们逼近一个唯一根本的、也就是绝对的基本力。但这个理性统
一性只是假设性的。我们并不主张这样一个基本力实际上必定会被找到,而
是主张我们必须为了理性的利益、也就是为了给经验所可能提供出来的好些
规则建立某些原则而去寻求那种基本力,并凡在有可能做到的地方以这种方 A650
式把系统的统一带进知识中来。
B678
但如果我们注意到知性的这种先验的运用的话,这就表明,一般基本力的
这个理念不仅仅会作为问题而被规定去作假设的运用,而且会伪称具有客观
实在性,借此一个实体的好几种力的系统统一性就被设定起来,而一条无可置
疑的理性原则就建立起来了。因为即使我们就连使好几种力达到一致的尝试
都还没有做过,甚至如果我们在做了揭示这种一致的一切尝试之后都失败了,
我们仍然预设必将发现这样一种一致性,并且这种预设不仅仅是如同前面所
说的情况那样由于实体的统一性,而且是甚至在遇到许多虽然某种程度上是
同质的实体的场合下,如在一般物质身上,理性都预设了多种多样的力的系统
统一性,在这里特殊的自然规律服从于普遍的自然规律,而原则的节约不仅仅
成为理性的经济原理,而且成为了自然的内部法则。
实际上,如果不是预设了一条先验的原则,通过它一个与诸客体本身相联
系的这样的系统统一性被先天地当成必然的,则我们甚至就不能看出,怎么可
能有对诸规则的理性统一性的一条逻辑原则。因为,如果随便理性去承认,同A651
样有可能一切力都是不同质的、这些力的推导的系统统一不是按照自然的,理 B679390
一、先验 要素论
性又有什么权利能够在逻辑的运用中要求把自然提供给我们来认识的力的多
样性当成一种只是隐藏着的统一性来处理,并把这些多样性从某种基本力中
尽其所有地推导出来?因为那样一来,理性就恰好会由于给自己设定了一个
与自然的安排完全相矛盾的理念作为目标,而违背自己的使命去行事。我们
甚至也不能够说,理性预先按照自己的原则从自然的偶然性状那里接受了这
种统一性。这是因为,理性的寻求统一性这一法则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没有这
种统一性就不会有任何理性,而没有理性就不会有知性的任何连贯的运用,并
且在缺乏这种连贯运用的地方也就不会有经验性真理的任何充分的标志了,
所以我们必须就这种标志而言把自然的系统统一性绝对地预设为客观上有效
的和必然的。
我们发现这个先验的预设也是以某种值得惊奇的方式暗藏在哲学家们的
原理中的,虽然他们在这些原理中并不总是认识到了它或者甚至向自己承认
了它。那些单个物的多种多样性并不排除种的同一性,多个种必须只被当作
少数类的各种不同的规定来处理,但这些类又还必须由更高的种类来处理,如
此等等,所以一切可能的经验性概念的某种系统统一性就这些概念可以从更
高更普遍的概念中推导出来而言是必须去追求的:这就是一条经院派的规则
或逻辑原则,没有它,理性的任何运用都不会发生,因为我们只有当诸物的特
殊属性所从属的那些普遍属性被当作基础时,在此限度内才能从普遍的东西
推论出特殊的东西。
A652
B680
但在自然中将会遇到这样一种一致性,这是哲学家们在“始基(原则)如
无必要不得增多(entia praeter necessitatem non esse multiplicanda①)”这条著名
的经院规则中所预设的。由此就表明:物本身的本性为理性的统一性提供了
材料,而表面上的无限差异性并不可以阻碍我们猜测其后面的基本属性的统
一性,从这些基本属性中,多样性只有通过若干种规定才能被推导出来。这种
统一性虽然只是一个理念,却是人们在任何时代都如此热心地追寻着的,以至
于人们宁可去找到缓和对它的欲望的理由,而不是鼓励这种欲望的理由。化
学分析家能够把一切盐都归结为两大类,即酸类和碱类,这就已经做得很多
A653 了,他们甚至还要去尝试把这一区分仅仅看作同一种基本材料的某种变体或
① 拉丁文:除非有必要,不得增加实体。——译者纯粹理性诸理念的调节性运用
391
不同表现。人们曾试图把土类①的若干种(石头乃至于金属的材料)逐步地归 B681
为三种,最终归为两种;但这还不满足,他们不能摆脱这种思想,即仍然还要在
这些变体的后面去猜测一个唯一的类,甚至竟至于为土类和盐也猜测一种共
同的原则。人们也许会以为这只是理性的一种经济性的手法,为的是尽可能
多地节省气力,也是一种假设性的尝试,这种尝试如果成功的话,就恰好通过
这种统一性而给这个预设的解释根据提供了或然性。不过这样一种自私的意
图是可以很容易与这种理念区分开来的,根据这种理念每个人所预设的是:这
种理性的统一性是适合于自然本身的,理性在这里不是乞求,而是命令,尽管
它并不能规定这种统一性的边界。
假如在呈现给我们的诸现象之间有一种我不想说是按照形式(因为在形
式上它们可能都是相互类似的)、而是按照内容、即按照实存着的存在物的多
样性的如此之大的差异,以至于甚至最敏锐的人类理性通过将一个现象与另
一个现象相比较都不可能发现丝毫类似之处(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设想的),
那么类的逻辑法则就根本不会发生了,甚至不会有什么类概念或任何一个普
遍概念发生,乃至于不会有专门与这些概念打交道的知性发生了。所以类的
逻辑原则如果要应用于自然(我在此把自然理解为仅仅是那些被给予我们的
对象)之上,就是以一个先验原则为前提的。按照这条先验原则,在一个可能
经验的杂多东西中必然预设了同质性(虽然我们不能先天地规定这种同质性
的程度),因为没有这种同质性,任何经验性的概念、因而任何经验就都会是
不可能的了。
A654
与类的这种假定了同一性的逻辑原则相对立的是另一条原则,即种的原
则,它不管诸物在同一个类之下的协调一致性而需要有诸物的多样性和差异
性,并且给知性造成了一种规范,不要使对种的注意少于对类的注意。这条原
理(即敏感性或辨别力的原理)大大限制了前一条(智力的)原理的鲁莽,而理
性在此表现出一个双重的、相互冲突的利益,即一方面是就类而言在广泛性
(普遍性)上的利益,另方面是就对种的多样性而言在内容(规定性)上的利
益,因为知性虽然在前一种情况下把许多东西放到它的诸概念之下来思考,但
在后一种情况下更多的是将它们放在它们自身之中来思考。这甚至也表现 A655
① 原文为 Erden,哈滕斯泰因校作 Eezen(矿物)。——德文编者
B682392
一、先验 要素论
B683 在自然科学家们各自很不相同的思维方式上,他们中有些人(尤其是那些
思辨的科学家)仿佛对不同质性抱有敌意,总是前瞻到类的统一性,另一些
人(尤其是经验性的思想家)则试图不停地把自然分解为如此多的多样性,
以至于我们几乎要不得不放弃对自然现象按照普遍原则来进行评判的希
望了。
显然,后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以一条逻辑原则为根据的,这条原则着眼于一
切知识的系统的完备性,如果我从类开始而下降到其中所可能包含的杂多,并
试图以这种方式为这个系统带来扩展,如同在前一种场合我上升到类而试图
为这个系统带来单纯性的话。因为从标志一个类的那个概念的范围中很难看
出对类的划分可以进行到多么远,正如从物质所能占据的空间中很难看出对
物质的划分可以进行到多么远一样。因此每个类都要求各种不同的种,但每
个种都要求各种不同的亚种,而由于在亚种中没有一个不是又总会拥有某个
范围(作为 conceptus communis①的广泛性),那么理性在它的整个扩张过程中
都要求没有任何一个种本身被自在地看作最底下的种,因为既然种毕竟总是
一个只把各种不同之物所共同的东西包含于自身的概念,这个概念就不可能
A656 是通盘规定了的,因而也不可能是最贴近地与个体发生关系的,所以任何时候
都必须把另外一些概念即亚种包含在自身之下。这条特殊化的法则可以这样
来表达:entium varietates non temere esse minuendas.②
B684
但很容易看出,即使这条逻辑法则,如果不以一条特殊化的先验法则为基
础,也会是毫无意义和用处的,这个先验法则固然不向那些能够成为我们的对
象的物要求在差异性方面的现实的无限性,因为那条逻辑法则并没有为此提
供任何动机,它所主张的只是就可能的分割而言的逻辑范围的不确定性,然而
这先验法则却责成知性在每个向我们出现的种之下寻求亚种,并为每种差异
性寻求更小的差异性。这是因为,假如没有更低级的概念,也就不会有什么更
高级的概念了。既然知性对任何东西只是通过概念来认识的:因而就它在分
割中所及的范围而言它永远也不是通过单纯的直观,而总是又通过更低级的
概念来认识的。对诸现象在其通盘规定中的认识(这种认识只有通过知性才
① 拉丁文:共通概念。——译者
② 拉丁文:事物的多样性不得随意减少。——译者纯粹理性诸理念的调节性运用
393
是可能的)要求对知性的那些概念有一个能够不断继续下去的特殊化,并且
要求向那些仍然还保留着的差异性进展,这些差异性在种的概念、更多的是在
类的概念中曾被抽象掉了。
这条特殊化的法则也不是从经验中借来的,因为经验不可能给出如此辽 A657
阔的展望。经验性的特殊化如果不是由作为理性原则的、已经先行的先验的
特殊化法则引导着去寻求杂多的区别,并且即使这种区别没有对感官显示出
来也总还是去猜测它,那就会在这种区别中马上停顿下来。要发现具有吸收
作用的土有不同的种(石灰质的和盐酸性的土类),这需要一条先行的理性规
则,这条规则由于它把自然预设得如此丰富多彩以致要去猜测差异性,就给知
性提出了一个寻找差异性的任务。因为,我们只有在自然中的差异性这个预
设之下才具有知性,正如我们只有在自然的客体本身具有同质性这个条件下
才具有知性一样,因为正是能够被总括在一个概念之下的东西的多样性构成
了这个概念的运用和知性的职分。
B685
所以,理性用来为知性准备其领域的就是:1.杂多东西在更高的类之下的
同质性原则,2.同质之物在更低的种之间的变异性原理;以及为了完成这个系
统的统一,理性还加上了3.一切概念的亲和性法则,它要求通过逐级式地增加
差异性而从每一个种到每个另外的种有一个连续的过渡。我们可以把它们称
之为诸形式的同类性原则、特殊化原则和连续性原则。最后这条原则是由于
在我们既在上升到更高的类的方面,又在下降到更低的种的方面完成了理念
中的系统关联之后,我们把前两条原则结合起来而产生的;因为这样一来,所
有的多样性相互之间就都是有亲缘关系的,因为它们通过被扩展开来的规定
的一切程度而全都出身于一个唯一的至上的类。
A658
B686
我们可以把这三条逻辑原则之下的系统统一性以如下的方式表现出来。
我们可以把每一个概念看作一个点,它作为观看者的立足点有自己的视野,即
某一数量的可以从这同一点被表象并仿佛被综观的物。在这一视野的内部必
须有某一数量的点能够被无限地指出来,这些点的每一个又都有自己更为狭
窄的眼界;就是说,每个种按照特殊化原则都包含一些亚种,而这个逻辑的视
野只是由那些更小的视野(亚种)所组成的,但不是由那些没有任何范围的点
(个体)所组成的。但对于一些不同的视野、即由正好这么多概念来规定的不
同的类,也可以考虑引入一个共同的视野,根据这个共同视野我们就把那些不394
一、先验 要素论
A659 同的视野全部都综观为出自一个中心点的,这个共同视野就是更高的类,直到
最后,那最高的类就是被从最高概念的立足点所规定并将一切多样性作为类、
种和亚种包括在自身之下的那个普遍而真实的视野。
B687
把我们引向这个最高的立足点的是同类性的法则,而引向一切低级的立
足点及其最大变异性的则是特殊化的法则。但既然以这种方式在一切可能概
念的整个范围内都没有什么是空虚的东西,而在这个范围之外又不能遇到任
何东西,那么从那个普遍眼界和对它的通盘分割的预设中就产生了一条原理:
non datur vacuum formarum①,就是说,并没有各种不同的本源的和最初的类,
仿佛它们是孤立的和相互(通过某种空虚的间隙而)分离开来似的,相反,一
切杂多的类都只是一个唯一的至上的和普遍的类的划分;而从这条原理就得
出它直接的后果:datur continuum formarum②,就是说,种的一切差异性都相
互邻接,并且不允许任何通过一个跳跃而造成的相互过渡,而只允许通过一
切更小的区别程度来过渡,我们由此才能从一个差异到达另一个差异;总
之,没有任何种或亚种是相互之间(在理性的概念中)最接近的,而是总还
A660 可能有一些中间的种,它们与前者和后者的区别比这两者相互之间的区别
B688 更小。
所以,第一条法则防止过分放纵于各种不同的本源的类的多样性而推重
同质性;相反,第二条法则又限制这种一致性的倾向,而要求我们在把自己的
普遍概念用于个体之前先把亚种区别出来。第三条法则是对前两条的结合,
因为它即使在最高的多样性中,也仍然还是通过从一个种到另一个种的逐级
式的过渡而颁布了同质性,这就将各种不同分支就其全都来源于一个家族而
言的某种亲缘关系显示出来了。
但这条 continui specierum③的(formarum logicarum④)逻辑法则预设了一
条先验的法则(lex continui in natura⑤),没有这条先验法则,知性的运用就只
① 拉丁文:诸形式之间没有空隙。——译者
② 拉丁文:诸形式之间有连续性。——译者
③ 拉丁文:种的连续性。——译者
④ 拉丁文:在逻辑形式上的。——译者
⑤ 拉丁文:自然中的连续律。
译者纯粹理性诸理念的调节性运用
395
会被那个规范①导向迷误,因为那个规范②也许会采取一条直接违背自然的
道路。所以这条法则必须基于纯粹先验的根据,而不是经验性的根据。因为
在后一种情况下这条法则的出现就会晚于这个系统了;但它本来是最初产生
出自然知识的这个系统化的。在这些法则的背后也决没有隐藏着某种可以把
它们只是作为尝试而提出来检验的意图,尽管这种关联在其对路的场合下可
以充当一个强有力的根据,来把这种假设性地想出来的统一性看作是有根据
的,因而这些法则在这种意图中也是有自己的用处的;相反,我们对它们看得
很清楚,它们是把根本原因的节约、把结果的多样性、把由此而来的、自然各种
成分的亲缘关系,就其本身而言都判断为合乎理性的和适合于自然的,所以这
些原理并不只是作为方法上的一种手法而是直接地就具有自己的吸引力。
A661
B689
但很容易看出,形式的这种连续性只是一种理念,是根本不可能对它指出
一个经验中与之相重合的对象的,之所以这样,不只是由于,在自然中的那些
物种现实地是被划分了的,因而本身必须构成一个 quantum discretum③,以及
假如这些物种的亲缘关系中的逐级式进展是连续的,则这种亲缘关系也就会
必须包含处于两个被给予的种之内的那些中间环节的某种真实的无限性,而
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由于,我们根本不能对这条法则作任何确定的经验性
上的运用,因为通过这条法则丝毫也没有指明亲和性的标志,以表明我们必须
根据什么并且在多大范围内去寻找物种差异性的等级系列,而只是一般地指
明了我们必须去寻找它。
如果我们把现在提到的这些原则按照它们的秩序来加以排列,以使它们A662
安放得与经验的运用相符合,那么这些原则也许就会这样来适应系统的统一
性:多样性、亲缘性和统一性,但它们每一个都被看作在其完备性的最高程度
上的理念。理性预设了这些首先被应用在经验上的知性知识,并按照理念去
寻求它们的比经验所能达到的走得远得多的统一性。杂多不顾其差异性而在
一个统一性原则下的亲缘性不仅仅涉及物,而且多得多地还涉及诸物的那些
单纯属性和力。因此,如果例如行星的运行轨道通过一个(还未被完全校正
B690
① 指前述“种的原则”对知性提出的规范,即对种的注意不要少于对类的注意。——译者
② 埃德曼认为“那个规范”应作“这种运用”。——德文编者
③ 拉丁文:分离的量。——译者396
一、先 验 要素论
过的)经验是以圆形被给予我们的,而我们又发现了一些差异,那么我们就会
估计这些差异在于那种能够按照一条固定的法则通过一切无限的中间等级把
这个圆修改为这些与此相偏离的运行轨道之一的东西,就是说,这些行星的运
动并非圆形,也许将多少接近于圆形的属性,而切合于椭圆形。彗星由于它
(就观察所及)甚至于都不在一个环形中回归,它表现出其轨道的某种更大的
差异性;不过我们所猜测的某种抛物线轨道毕竟和椭圆有亲缘关系,并且如果
椭圆的长轴被延伸得很远,这个抛物线在我们的一切观察中就不能够与椭圆
相区别了。这样,我们按照那些原则的引导而达到了这些轨道在其形状上的
诸多类的统一,但由此也进一步达到了行星运动的一切法则的原因的统一
(即万有引力),然后我们由此扩大我们的战利品,并试图也由同一个原则来
解释一切变异和从那些规则的表面上的偏离,最终甚至增加了比经验有朝一
日能够证实的更多的东西,这就是试图按照亲缘性的规则甚至来设想双曲线
的彗星轨道,在这种轨道中这些天体完全离开了我们的太阳系,并由于它们从
一个太阳到另一个太阳的运行,就把一个对于我们是无边无际的、通过同一个
动力关联着的宇宙体系的那些更遥远的部分都在它们的轨道中结合起来了。
A663
B691
在这些原则中值得注意的、并且也是我们所唯一关注的东西是:它们看起
来是先验的,而且尽管它们所包含的只是理性的经验性运用所遵守的理念,这
种运用遵循它们只能是仿佛渐近地、也就是近似地,而不是有朝一日达到这些
理念,然而这些原则作为先天综合命题仍然具有客观的、但却是不确定的有效
A664 性,并被用作可能经验的规则,也被成功地作为启发性的原理运用于现实地对
经验进行加工,但我们却不能对它们实行一种先验的演绎,这对于理念而言就
像前面所表明的一样,是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的。
B692
在先验分析论中,我们曾在各种知性的原理中把力学性的原理,即直观的
仅仅是调节性的原则,与数学性的原理,即在直观上是构成性的原则区分开来
了。尽管有这种区分,但所设想的力学性的法则就经验而言还是构成性的,因
为这些法则使得任何经验的发生都缺少不了的那些概念成为先天可能的。相
反,纯粹理性的诸原则就连在经验性的概念上也不可能是构成性的,因为不可
能给这些原则提供任何相应的感性图型,所以它们也不可能具有任何具体对
象。既然我放弃了把这些原则作为构成性原理的这样一种经验性的运用,我
又如何能为它们确保一种调节性的运用,并确保这种运用有些客观有效性,而纯粹理性诸理念的调节性运用
397
这种调节性运用又能具有怎样一种含义?
正如感性对于知性那样,知性对于理性同样也构成一个对象。使知性的
一切可能的经验性行动成为统一性系统化的,这是理性的工作,正如知性通过
概念来连结诸现象的杂多并将之归到经验性的规律之下一样。但知性的这些
行动没有感性的图型就是不确定的;同样,理性的统一性,就知性应当在其之
下系统地结合自己的概念的那些条件而言,以及就知性这样做的程度即多大
范围而言,自己本身也是不确定的。不过,虽然对于一切知性概念的通盘的系
统统一性来说并不能在直观中找到任何图型,但毕竟能够和必须有这样一个
图型的类似物被给予出来,这个类似物就是知性知识以一条原则来划分和结
合的极大值的理念。这是因为,由于提供出不确定的多样性的所有那些限制
性条件都被删除掉,那最大的东西和绝对的完备性就是可以确定地思维的了。
所以理性的理念就是一个感性图型的类似物,但却带有这种区别,即知性概念
在理性图型上的应用并不同样是关于对象本身的一种知识(如同将范畴应用
于其感性图型上时那样),而只是一切知性运用的系统统一的一条规则或原
则。既然每个先天地为知性确定其运用的通盘统一性的原理,虽然只是间接
地,也对经验对象有效:那么纯粹理性的诸原理对这个经验对象而言也将具有
客观实在性,只是并不是为了在这些①经验对象上有所规定,而只是为了指明
这种处理方式,据此知性的经验性的和确定的经验运用能够与自己本身通盘 B694
关联起来,这样一来就使这种运用凭借这条通盘统一性的原则尽可能地被纳 A666
入了关联之中并被从这条原则中推导出来。
A665
B693
我把一切不是从客体的性状、而是从理性对这个客体的知识的某种可能
完善性的兴趣中取得的主观原理称之为理性的准则。所以就有一些思辨理性
的准则,它们只是基于理性的思辨兴趣之上,尽管看起来似乎这些准则是些客
观的原则。
如果那些只是调节性的原理被看作了构成性的,那么它们就可能作为一
些客观原则而发生冲突;但如果我们把它们只是看作一些准则,那就没有真正
的冲突,而只有理性的一种不同的兴趣,它引起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分化。实
际上理性只有一个唯一的兴趣,而它的诸准则的争执只是满足这种兴趣的那
① 维勒将“这些”校为“这个”。——德文编者398
一、先 验 要素论
些方法的一种差异性和交互的限制而已。
以这种方式,在这一个玄想家那里可能对(按照特殊化原则的)多样性有
更多的兴趣,在那一个玄想家那里却可能对(按照聚合性原则的)统一性有更
多的兴趣。他们每一方都以为他们是从对客体的洞见中获得自己的判断的,
然而这种判断却只是建立在对这样两条原理的或多或少的亲近感上的,这两
条原理没有一条基于客观的根据,而只是基于理性的兴趣,因此它们可以更准
确地被称为准则而不是原则。如果我看到那些明智之士相互之间为了人、动
物或植物、乃至于矿物界物体的特征而争执,因为他们一些人例如说假定了一
些特殊的、从起源上建立起来的民族特性,或者甚至假定了家族、种族等等的
一些被决定了的遗传差别,反之,另一些人则把自己的想法建立在这上面,即
认为自然在这一点上所造成的完全是同样的素质,一切差别只不过是基于外
部的偶然性而已,那么我就可以只考察对象的性状,以便领会到这个对象对于
双方来说都隐藏得太深了,以至于他们不可能从对客体本性的洞见来谈论什
么。这只不过是理性的两方面的兴趣,这一方对这种兴趣、另一方对那种兴趣
铭记在心,或者还自作多情,因而只不过是自然多样性准则或者自然统一性准
则的差异,它们完全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但只要这些准则被看作客观的洞
见,那就不仅仅会引起争执,而且也会引起使真理长期停滞的障碍,直到找到
A668 一个办法使有争执的兴趣协调起来并在这方面做到使理性满意为止。
A667
B695
B696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对广为援引的、由莱布尼茨开其端①并被博内②做
了卓越地修正的有关造物的连续性阶梯这条法则的主张或反对之上,这条法
则只不过是对基于理性兴趣之上的亲和性原理的遵守;因为它根本不可能把
对自然的安排的观察和洞见作为客观的主张提交出来。这样一个阶梯的、如
同经验可以给我们指出的那样一些梯级相互之间隔得太远,而我们以为很小
的那些区别通常在自然本身中却是如此宽阔的裂缝,以至于以这样一些观察
(尤其是在事物的一种巨大的多样性那里,在这里要发现某些类似性和近似
性必定总是很容易的)根本不可能指望什么是自然的意图。反之,按照这样
① 参看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3卷第6章。——据英译者
② Bonnet,Charles(1720—1793),博物学家、哲学家,最早将“进化”一词用于生物学。此
处涉及所著《关于自然的考察》第29—85页。——据英译者人类理性的自然辩证论的终极意图
399
一条原则去寻找自然秩序的方法,以及把一个这样的秩序——虽然不确定其
地点和范围——在一般自然中看作有根据的这条准则,却仍然是理性的一条
合法的和卓越的调节性原则;但它作为这样一条原则远远越出了经验或观察
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范围,却并没有规定某物,而只是为经验或观察指明了通
往系统的统一性的道路。
A669
B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