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一编 第一卷 第一章-在线阅读

第一章 发现一切纯粹知性概念的线索

如果我们动用一种认识能力,那么各种概念就会按照各种不同的诱因而

浮现出来,这些概念使这种能力被人知悉,并能在人们对它们进行了更长时间第一节 知性在逻辑上的一般运用

49

的、或更具洞察力①的考察之后,而被搜集在一篇或多或少是详尽的文章中。

这种研究将在什么时候完成,这是永远也不能按照这样一种仿佛是机械的处

理方式而得到有把握的确定的。这些我们只是凭借机缘而找到的概念也根本 A67

没有显露在任何秩序和系统的统一性中,而最终只是被按照类似性来配对,并 B92

被按照其内容的量从简单开始到更加复杂地置于系列之中,这些系列完全不

是系统化地、虽然也是以某种方式有条理地完成的。

先验—哲学具有有利的条件、但也有责任按照一条原则去寻找自己的概

念;因为这些概念必须从知性中作为绝对的统一体而纯粹地和未经混杂地产

生出来,因而本身必定是依照一个概念或理念而相互关联的。但这样一个关

联就提供出一条规则,按照这条规则,每个纯粹的知性概念都能够先天地确定

自己的位置,而它们全体就都能先天地确定其完备性,否则这一切都会是依赖

于随意性或偶然性的了。

第一节知性在逻辑上的一般运用

以上知性所得到的仅仅是消极的解释:即一种非感性的认识能力。既然

我们不依赖于感性就不能够享有任何直观,所以知性就不是直观的能力。但A68

在直观之外,除了借助于概念的认识方式,就再没有任何别的认识方式了。所 B93

以每个知性的、至少是每个人类知性的知识都是一种借助于概念的知识,它不

是直觉性的,而是推论性的。一切直观作为感性的东西都建立在刺激之上,

但②概念则建立在机能之上。而我所谓的机能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表象在一个

共同表象之下加以整理的行动的统一性。所以概念是基于思维的自发性,而

感性直观则是基于印象的接受性。对于这些概念,知性就不可能作别的运用,

而只能用它们来作判断。由于除了单纯的直观之外,没有任何表象是直接指

向对象的,所以一个概念永远也不和一个对象直接发生关系,而是和关于对象

的某个另外的表象(不论这表象是直观还是本身已经是概念)发生关系。所

以判断就是一个对象的间接的知识,因而是对于对象的一个表象的表象。在

① 第一版为“更具敏锐性”。——德文编者

② 原文为“also”(因而),据阿底克斯(Adickes)校改为“aber”(但)。——德文编者50

一、先验 要素论

每个判断中都有一个适用于许多表象的概念,而在这许多表象中也包括有一

个给予的表象,它才是直接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所以例如在“一切物体都是

可分的”①这一判断中,“可分的”这一概念是与各种别的概念有关系的;但它

A69 在这里在别的这些概念中是特别与物体的概念发生关系的,而物体概念又是

与呈现给我们的直观②发生关系的。所以这些对象就通过可分性这一概念而

间接地得到了表现。所以一切判断都是我们诸表象中的统一性的机能,因为

被运用于对象的知识的不是一个直接的表象,而是一个更高的、包括这个直接

表象和更多表象于自身内的表象,而许多可能的知识由此就被集合在一个知

识里面了。但我们能够把知性的一切行动归结为判断,以至于知性一般来说

可以被表现为一种作判断的能力。因为按照如上所说,知性是一种思维的能

力。思维就是凭借概念的认识。而概念作为可能判断的谓词,是与关于一个

尚未规定的对象的某个表象相关的。所以物体的概念,例如金属,就意指着某

种能够通过那个概念来认识的东西。因此它之所以是概念,只是因为在它之

下包含了别的那些表象,它借助于那些表象能够与诸对象发生关系。所以它

就是一个可能的判断的谓词,如“凡金属都是物体”。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把

判断中的统一性机能完备地描述出来,知性的机能就可以全部都被找到。但

这一点是完全可以办到的,我们在下一节中就会看到。

B94

A70

B95

第二节

§9.③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

如果我们抽掉一般判断的一切内容,而只关注其中的知性形式,那么我们

就发现,思维在判断中的机能可以归入四个项目之下,其中每个项目又包含有

三个契机。它们可以确切地如下表所示。

① 第一、二版均为“变化的”,到第四版才依据康德自己所用的第一版样本修改为“可分

的”。——德文编者

② 原文为“现象”,兹按照康德所用的样本(《补遗》XXXVI)改为“直观”。——德文

编者

③ 标号“§9.”为第二版所加。-

德文编者§9.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

51

1.

2.

判断的质

肯定的

否定的

无限的

判断的量

全称的

特称的

单称的

3.

判断的关系

定言的

假言的

选言的

4.

判断的模态

或然的

实然的

必然的

由于这种划分在某些地方、虽然不是在本质的方面显得与逻辑学家们惯 B96

常的划分法有所偏离,所以针对我所担心的误解作如下几点辩护将不是毫无 A71

必要的。

1.逻辑学家们有理由说,在把判断运用于理性推论中时,单称判断可以

如同全称判断一样来对待。因为正是由于单称判断根本没有外延,它的谓词

就不能只连系于包含在主词概念之下的某些东西,而被另一些东西排除在外。

所以这谓词毫无例外地适用于那个概念,就好像这概念是一个拥有某种外延、

而这谓词适用于这外延的全部意义的普适性概念一样。相反,如果我们把一

个单称判断只是作为知识而在量的方面与一个普适性判断加以比较,那么单

称判断与普适性判断的关系就如单一性对无限性的关系一样,因而就本身来

说是与普适性判断有根本的区别的。所以,如果我把一个单称判断(judicium

singulare)不只是按其内部的有效性,而是也作为一般知识按其与别的知识相

比较时的量来估价,那么它当然就是与普适性判断(judicia communia)有区别

的,并且值得在一般思维各契机的一个完整的表中(虽然并不是在那个只限52

一、先验 要素论

B97 制在诸判断之间相互运用的逻辑中)占一个特殊的位置。

2.在先验逻辑中,同样还必须把无限判断和肯定判断区分开来,虽然在普

A72 遍逻辑中前者正当地被归入了后者之列,而并不构成划分的一个特殊的环节。

因为普遍逻辑抽掉谓词的一切内容(即使这谓词是否定的),并只着眼于这谓

词是否附加于主词,或者是否与主词相对立。但先验逻辑则也要根据这种借

助于单纯否定的谓词所作出的逻辑肯定的价值或内容,来考察该判断,并考察

这种肯定对全部知识带来怎样一种收获。假如我关于灵魂说道,它不是有死

的,那么我就通过一个否定判断至少防止了一个错误。现在,通过“灵魂是不

死的”这一命题,我虽然按逻辑形式来说作出了现实的肯定,这时我把灵魂放

入了不死的存在者的那个无限制的范围之中。既然有死者在可能存在者的全

部范围中包括了一个部分,而不死者则包括了另一部分,所以我的这个命题所

说的无非是,灵魂是当我把有死的东西全部都去掉之后余留下来的无限数量

事物中的一个。但这样一来,一切可能事物的这一无限领域所受到的限制只

不过是,有死者被从中排除了,灵魂则被放在这无限领域中剩余的地方。但这

个剩余的地方即便有这样的排除,却仍然还是无限的,并且还可以去掉其更多

A73的部分,而灵魂的概念也并不因此就有丝毫的增加和得到肯定的规定。所以

就逻辑范围而言的这些无限判断在一般知识的内容方面实际上只是限制性

的,从这一点看它们在判断中思维的一切契机的先验表中是必定不可跳过去

的,因为知性在这里所执行的机能也许在知性的纯粹先天知识的领域中可以

是重要的。

B98

3.思维在判断中的一切关系是:a)谓词对主词的关系,b)根据对结果的

关系,c)被划分的知识和这一划分的全部环节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第一类

判断中只考察两个概念,在第二类判断中考察两个判断,在第三类判断中考察

相互关联着的好几个判断。在“如果确有完全的正义,则一贯作恶的人将受

到惩罚”这一假言命题中,实际上包含有两个命题:“确有完全的正义”,和“一

贯作恶的人将受惩罚”。这两个命题本身是否真实,在这里尚未决定。通过

B99 这一判断所想到的只是这种前后一贯性。最后,选言判断所包含的是两个或

好几个判断彼此的关系,但不是次序上的关系,而是逻辑上的对立关系,这种

对立在于一个命题的领域排除另一个命题的领域,但同时又还是协同性的关

A74 系,这种协同性在于这些命题合起来完成了真正知识的领域,所以这是一个知§9.知性在判断中的逻辑机能

53

识领域的诸部分之间的关系,因为每一部分的领域都是为了真正①知识的全

部总和而对另一部分的领域所作的补充,例如,世界要么是通过盲目的偶然

性,要么是通过内部的必然性,要么是通过一个外部的原因而存在的。这几个

命题的每一个都占据着有关一个世界的一般存有的可能知识领域的一部分,

所有这些命题合起来则占据了整个领域。把知识从这些领域之一中除开,就

意味着把它放进其他领域之一里面去,反之,把它放进某个领域之中,也就意

味着把它从其余领域中除开。所以在选言判断中有诸知识的某种协同性,这

种协同性在于诸知识交相排斥、但却因此而在整体上规定着那个真实的知识,

因为这些知识总括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唯一被给予的知识的全部内容。而这也

只是我觉得为了下面要说的起见所必须说明的。

4.判断的模态是判断的一种十分特殊的机能,它本身的特别之处在于它 B100

对判断的内容毫无贡献(因为除了量、质和关系之外再没有什么能构成一个

判断的内容的了),而只是关涉到系词在与一般思维相关时的值。或然判断

是我们把肯定或否定都作为可能的(随意的)来接受的判断。实然判断是当

肯定或否定被看作现实的(真实的)时的判断。在必然判断中我们把它们视 A75

为必然的②。所以,若两个判断的关系构成假言判断(antecedens und conse

quens③),同样,若选言判断即在于它们的交互作用(划分的诸环节),则这两

个判断全都只是或然的。在上述例子中,“确有完全的正义”这一命题并不是

实然地说出来的,而只是作为一个随意的判断、即可能有某人会承认的判断来

设想的,而只有那个前后连贯性才是实然的。因此这样的判断也可能显然是

假的,但作为或然的来看却可以是真理性知识的条件。所以“世界通过盲目

的偶然性而存在”这一判断在选言判断中只具有或然性的含义,就是说,可能

有某人也许会偶尔承认这一命题,但这毕竟有助于发现真命题(如当人们在 B10]

可能采取的一切途径的数目中划掉错误的途径时那样)。所以或然性命题就

是这样一种命题,它仅仅表达出逻辑可能性(而不是客观可能性),也就是表

① 原文为“被划分的”(eingeteilten),据哈滕斯泰因(Hartenstein)校改为“真正的”(ein

gentlichen)。——德文编者

② 正如思维在第一种情况下将是一种知性的机能,在第二种情况下将是判断力的机

能,在第三种情况下将是理性的机能一样。这一意见留待下面再作解释。——康德

③ 拉丁文:前件和后件。——译者54

一、先验要素论

达出使这样一个命题有效的自由选择,即只是任意地把它接受进知性中来的。

A76 实然命题说的是逻辑上的现实或真理,例如在一个假言的理性推论中,前件在

大前提中出现为或然的,在小前提中出现为实然的,而且表明这个命题已经按

照知性的规律而与知性结合着了,必然命题则把实然命题思考为由这些知性

规律本身所规定的,因而是先天断言地思考它们,并以这种方式表达了逻辑的

必然性。现在,由于在这里一切都逐步并入了知性之中,以至于我们首先是或

然地判断某物,然后也可能就实然地把它看作是真实的,最后才断言为与知性

不可分地结合着的,即断言为必然的和无可置疑的,这样,我们也可以把模态

B102 的这三种机能叫作一般思维的三个契机。

第三 节

§10.①纯粹的知性概念,或范畴

正如已经多次讲过的,普遍逻辑抽掉知识的一切内容,而指望从另外的地

方,不管是从哪里,为自己获得表象,以通过分析过程首先把这些表象转化为

A77 概念。反之,先验逻辑则面对着由先验感性论呈现给它的先天感性杂多,这种

杂多给诸纯粹知性概念提供材料,没有这种材料它们将会没有任何内容,因而

就会完全是空的。空间和时间包含有先天纯直观的杂多,但它们仍然属于我

们内心的接受性的条件,内心只有在它们之下才能感受到对象的表象,所以这

些表象任何时候也必定会刺激起对象的概念②。不过我们思维的自发性要求

的是先将这杂多以某种方式贯通、采纳和结合③起来,以便从中构成知识。这

一行动我叫作综合。

B103

但我所理解的综合在最广泛的含义上是指把各种表象相互加在一起并将

它们的杂多性在一个认识中加以把握的行动。如果杂多不是经验性地、而是

先天地被给予的(如空间和时间中的杂多),这样一种综合就是纯粹的。在对

① 标号“§10.”为第二版所加。——德文编者

② 法欣格尔校作:“必定会影响内心”;埃德曼认为“这些表象”应为“这些条件”。—

德文编者

③ 法欣格尔在“结合”前面加上“用概念”一语。——德文编者§10.纯粹的知性概念,或范畴

55

我们的表象进行任何分析之前,这些表象必须先已被给予了,并且任何概念按

内容来说都不可能由分析产生。但对一个杂多(不论它是经验性地还是先天

地被给予的)的综合最先产生出来一种知识,虽然这种知识一开头可能还是

粗糙的和混乱的,因而需要分析;然而这个综合毕竟是真正把诸要素聚集为知

识、并结合为一定的内容的东西;所以它是我们必须予以注意的首要的东西,A78

如果我们要判断我们知识的最初起源的话。

我们在后面将会看到,一般综合只不过是想象力的结果,即灵魂①的一种

盲目的、尽管是不可缺少的机能的结果,没有它,我们就绝对不会有什么知识,

但我们很少哪怕有一次意识到它。不过,把这种综合用概念来表达,这是应归

之于知性的一种机能,知性借此才第一次使我们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

于是,纯粹的综合,从普遍的方面来看,就提供出纯粹的知性概念。但我 B104

理解的纯粹综合是以先天的综合统一性为基础的综合:所以我们的计数(尤

其是在数目较大的情况下看得更明白)是根据概念的综合,因为它是按照单

位②的某种共同基础(例如十进制)来进行的。所以在这个概念之下杂多综合

中的统一性就成为必然的了。

各种不同的表象是通过分析被带到一个概念之下的(这是普遍逻辑所处

理的一件事务)。但先验逻辑教给我们的不是将表象、而是将表象的纯综合

带到概念之上。为了达到一切对象的先天知识,必须首先给予我们的是纯粹

直观的杂多;其次是通过想象力对这种杂多加以综合,但这也还没有给出知 A79

识。给这种纯粹综合提供统一性、并只是以这种必然的综合统一的表象为内

容的那些概念,则为一个出现的对象的知识提供了第三种东西,而且是建立在

知性上的。

赋予一个判断中的各种不同表象以统一性的那同一个机能,也赋予一 B105

个直观中各种不同表象的单纯综合以统一性,这种统一性用普遍的方式来

表达,就叫作纯粹知性概念。所以同一个知性,正是通过同一些行动,在概

念中曾借助于分析的统一完成了一个判断的逻辑形式,它也就借助于一般

① 康德自用的样书中将“灵魂”改为“知性”,见《补遗》XLI。·

德文编者

② “单位”原文为Einheit,另有“单一性”、“统一性”之义,此处康德利用其多义把数学

的“单位”与综合的“统一性”及下面的“单一性”范畴联系起来。

译者56

一、先 验 要素论

直观中杂多的综合统一,而把一种先验的内容带进它的表象之中,因此这些

表象称之为纯粹知性概念,它们先天地指向客体,这是普遍逻辑所做不

到的。

以这种方式产生的、先天地指向一般直观对象的纯粹知性概念,恰好有如

同在前一个表中一切可能判断的逻辑机能那么多:因为知性已被上述那些机

能所穷尽了,而知性的能力也借此得到了全面的测算。我们想按照亚里士多

A80 德的方式把这些概念叫作范畴,因为我们的意图原初就是和他的意图一致的,

B106 尽管在实行上与之相距甚远。

范畴表

1.

量的范畴

单一性

多数性

全体性

2.

3.

质的范畴

关系的范畴

实在性

依存性与自存性

否定性

(实体与偶性)

限制性

原因性与从属性

(原因和结果)

协同性(主动与受动

之间的交互作用)

4.

模态的范畴

可能性——不可能性

存有——非有

必然性——偶然性§10.纯粹的知性概念,或范畴

57

这就是知性先天地包含于自身中的一切本源的①纯粹综合概念的一览

表,知性也只是因为这一点而是一种纯粹的知性;因为它只有通过这些概念才

能在直观杂多上理解某物,也就是才能思维直观的客体。这一划分是系统地

从一个共同的原则中,亦即从判断的机能(这种机能与思维的机能是同样多 A81

的)中产生出来的,而不是漫游式地由于一次碰运气地从事寻求纯粹概念的

活动而产生的,这样寻求到的纯粹概念是永远也不能确定其全部数目的,因为

它仅仅靠归纳法来完备化,而不去考虑,我们以这种方式是永远也看不出究竟

为什么恰恰是这些而不是那些概念寓于纯粹知性中的。寻找这些基本概念曾

经是亚里士多德所接触到的一件值得一个目光锐利的学者去做的事。但由于

他不拥有任何原则,所以他碰到它们就把它们捡拾起来,他先是找出了十个这

样的概念,把它们称作范畴(Pradikamente,云谓关系)。后来他相信他还发现

了五个范畴,他就以“后云谓关系”的名义把它们添加上去。只是他的范畴表

始终还是不完备的。此外,也有一些纯粹感性的样态混于其中(如时间、处

所、状态,以及前时、同时②),还有一个是经验性的(运动,motus),它们都根本

不属于知性的这个名册,或者有些派生的概念也一起被算到那些本源的概念

中去了(如主动 actio,被动 passio),并且有些本源的概念完全空缺。

所以还必须为这些本源的概念作一点说明:范畴作为纯粹知性的真正的

主干概念,也有自己的同样纯粹的派生概念,它们在先验哲学的一个完备的体

系中是决不可以忽视的,但我在一个单纯批判性的研究中可以满足于只是提 A82

到它们就行了。

且让我把这些纯粹的、但却是派生的知性概念称之为纯粹知性的宾位词 B108

(Pradicabilien)(以与云谓关系相对)。如果我们拥有本源的和原始的概念,

那么派生的和下属的概念就能够很容易地添加上去,而纯粹知性的谱系就可

以完整地描画出来了。由于我们在此涉及的不是系统的完备性,而只是构成

一个系统的诸原则,所以我们把这种补充留给另一项研究去做。但如果我们

手头持有那些本体论的教科书,这个目的也就差不多可以达到了,例如把力、

① 康德后来认为应当去掉“本源的”一词,见《补遗》XLIV。

德文编者

② 这几个词原文为拉丁文:quando,ubi,situs,prius,simul.——译者

B10758

一、先验 要素论

A83

B109

行动、承受的宾位词从属于因果性范畴之下,把在场①、阻抗的宾位词从属于

协同性范畴之下,把产生、消失、变化的宾位词从属于模态的云谓关系之下,如

此等等。把范畴与纯粹感性的样态相结合,或者也使这些范畴相互结合,就会

提供出大量先天的派生概念,注意到这些概念,并在可能时把它们记载下来直

到完备无遗,这将是一项有用的、不无兴致的劳作,但在这里尚无必要。

在这部著作中,我有意避免了对这些范畴下定义,尽管我有可能得到这些

定义。我将在后面足以与我所探讨的方法论相关涉的程度上来分析这些概

念。在纯粹理性的一个系统中人们本可以正当地要求我作出这些定义:但在

这里,这样一些定义只会使眼光偏离研究的重点,因为它们将引起一些怀疑和

攻击,这些怀疑和攻击是完全可以无损于我们的根本目的而交由另一项研究

去处理的。然而,从我在这方面所提出的很少的例子毕竟可以明显看出,写出

一部完备的词典连同其一切必需的解释将不只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很容易做

到的。科目一旦分定,所需要的就只是充实它们,而像目前的这样一个系统的

正位论是不容易让任何一个概念专门所属的那个位置弄错的,同时却很容易

使人注意到那仍然空着的位置。

§11.②

对于这个范畴表可以进行一些细致的考察,这些考察也许会在一切理性

知识的科学形式方面产生显著的效果。因为这个表在哲学的理论部分中非常

有用,甚至是完备地制定一门科学的整体规划(只要这门科学基于先天概

念)、并数学地③按照确定的原则划分这门科学所不可缺少的;这一点由以下

情况已经是自明的了,即上面的表完备地包含了知性的一切基本概念,甚至包

B110 含了人类知性中这些基本概念的体系形式,所以给计划中的思辨科学的所有

契机乃至这些契机的秩序提供了指示,正如我在别的地方④也为此提供过一

个样板一样。对于这些说明我这里提出几点。

第一点:这个表包含有四个门类的知性概念,首先可以被分为两个部门,其

① 据法欣格尔,“在场”(Gegenwart)应改成“反作用”(Gegenwirkung)。——德文编者

② 本小节及下一小节(§12)文字全部为第二版所加。——德文编者

③ mathematisch,据法欣格尔校改为systematisch 即“系统地”。——德文编者

④ 《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康德§11.

59

中第一个部门是针对直观(纯直观以及经验性直观)的对象的,第二个部门则是针

对这些对象(要么是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要么是在与知性的关系中)的实存的。

我将把第一个门类①称之为数学性的范畴,把第二门类称之为力学性的

范畴。如我们所看到的,第一门类没有相关项,只有在第二门类中才遇见相关

项。但这一区别必定在知性的本性中有某种根据。

第二点。每一门类的范畴处处都是同一个数目,即三个,这同样令人深思,

因为通常凭借概念所作的一切先天划分都必须是二分法的。此外还可注意,第

三个范畴到处都是由该门类的第二个和第一个范畴的结合中产生出来的。

于是,全体性(总体性)被看成不过是作为单一性的多数性,限制性无非

是与否定性结合着的实在性,协同性则是一个实体在与另一个实体的交互规

定中的因果性,最后,必然性只不过是由可能性本身给予出来的实存性。然而

B111

不要以为,第三范畴因此就只是纯粹知性的一个派生的概念,而不是它的主干

概念了。因为第一和第二范畴为了产生出第三个概念而结合起来,这需要知

性的一个特殊的行动,这种行动与在第一和第二个概念那里实行的行动是不

同的。所以,一个数目(它属于全体性范畴)的概念并不是在凡有多数性和单

一性概念的地方就总是可能的(例如在无限的表象中),或者,当我把一个原

因概念和一个实体概念两相结合时,还不能马上由此而理解到如同一个实体

可能成为另一实体中某物的原因那样一种影响。由此可见,这方面需要有一

种特殊的知性行动;其余的范畴也是这样。

第三点。唯有一个范畴,即处于第三项之下的协同性范畴,它与逻辑机能

表中与之相应的形式即选言判断的一致性并不像在其他范畴中那么突出。

B112

为了保证这种一致性,我们必须注意:在一切选言判断中,它的领域(即

所有被包含在它之下的东西的集合体)都被表现为一个分成各个部分(各个

从属概念)的整体,并且,由于一个部分不能包含在另一个部分之下,所以它

们被认为是相互配合的,而不是相互隶属的,以至于它们不是像在一个系列中

那样单向地一个规定一个,而是如同在一个聚合体中那样交互地规定(如果

设定了划分的一支,则排除其余各支,反之亦然)。

于是,在一个诸物的整体中也被认为有类似的连结,在这里并不是使一物

① Schmidt 主张这一小段中的“门类”均应改为“部门”。——德文编者60

一、先 验 要 素论

B113

作为结果从属于作为其存有的原因的另一物,而是同时并交互地作为在规定

它物方面的原因而被配备起来的(例如在一个物体中,其各部分之间交互吸引

而又交互排斥),这是一种与在单纯的原因对结果(根据对后果)的关系中见到

的完全不同方式的连结,在因果关系中,后果并不又交互地规定根据,因此也并

不与根据一起(例如世界并不与创世者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知性在表现一个

被分割的概念的领域时,与它在把一物思考为可分的时,所遵循的是同一个处理

方法,而且,正如划分的各支在被划分的概念中相互排除但又结合在一个领域中

一样,知性也把一物的各部分想象为:每一部分都拥有其独立于其他部分的实

存(作为一些实体),但却又是在一个整体中结合着。

§12.

B114

但在古人的先验哲学中还会碰到一个重要部分是含有纯粹知性概念的,

这些概念虽然没有被归入范畴之列,但在古人看来是应该被视为有关对象的

先天概念的,不过在这种场合下就会增加范畴的数目,而这是不可能的。摆明

这些概念的是经院哲学家们中如此推崇的这个命题:“quodlibet ens est unum,

verum,bonum.”①尽管这条原则的使用从后果来看(这些后果提供的纯粹是些

同义反复的命题)成效非常有限,以至于在近代人们几乎只是出于礼貌才习

惯性地在形而上学中把它提出来,但一种长久保持下来的观念,尽管显得如此

空洞,却仍然值得探讨其起源,并有理由猜测它在某一种知性规则中有自己的

根据,只是这根据如同常常发生的那样被曲解了而已。这些被以为是事物的

先验谓词的,只不过是对所有事物的知识的一般逻辑要求和标准,这种知识的

基础是量的范畴,即单一性、多数性和全体性,然而,这些范畴本来必须从质料

上被看作属于物自己的可能性,而事实上却被经院学者们只在形式意义上当

作属于一切知识的逻辑要求来使用,但又不谨慎地把这种思维的标准变成了

自在之物本身的属性。因为,在对客体的每个知识中都存在着概念的单一性,

只要我们在它之下所想到的仅仅是对知识的杂多进行总括的那种统一性,例

如在一出戏剧、一场演说、一个故事中的主题的统一性,我们就可以把它叫作

质的单一性。其次是结论上的真实性。从一个给予的概念中得出的真实结论

① 拉丁文:“无论何物都是一,是真,是善”。——译者§13.一般先验演绎的原则

61

越多,这概念的客观实在性标志就越多。这可称之为属于一个共同根据、即属

于一个概念的那些特征的质的多数性(这些特征并未在该概念中被思考为

量)。第三,最后还有完善性,它就在于反过来把这个多数性一起归结到概念

的单一性,并使之与该概念而不是任何其他概念相一致,这可称之为质的完备

性(总体性)。由此可见,一般知识可能性的逻辑标准使这三个量的范畴发生

了改变,在这些范畴中,量在产生中的单一性必须被看作是无例外地同质的,

而在这里,只是为了把那些不同质的知识也连结在一个意识中,就通过作为原

则的某种知识的质而改变了这些量的范畴。所以,一个概念的(而非概念之

客体的)①可能性的标准就是这种定义,在其中,概念的单一性,从概念中可以直

接派生出来的一切东西的真实性,以及最后,从它里面引出的东西的完备性,乃

是为了产生这整个概念所需要的东西;同样,就连一个假设的标准,也是所假定

的解释根据的可理解性或这根据的单一性(无须辅助假设),从中派生出来的各

个结论的真实性(诸结论的相互一致及与经验一致),以及最后,解释根据对于

这些结论的完备性,这些结论不多不少,正好返回到在假设中曾假定了的东西,

以后天进行分析的方式重新提供出曾先天综合地想到过的东西并与之相一

致。-

所以,通过单一性、真实性和完备性的概念,先验范畴表根本没有得到

什么补充,仿佛它还缺少什么似的,而只是由于把这些概念对客体的关系完全置 BI16

于不顾,这些概念的运作才被纳入到使知识与自身一致的普遍逻辑规则之下来。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尼采-《悲剧的诞生》-十二-在线阅读

    十二 在指出另一个观众的名字之前,让我们在此稍作停留,重温一 下我们上文描写过的埃斯库罗斯悲剧之本质中存在的分裂性和不 ① 然而,如果在他看来……]誉清稿:然而,如果在他看来理智超越一切,是一 切欣赏和创作的真正根源。——编注十二 89 可测度性的印象。让我们来想一想,我们自己面对悲剧合唱歌队 和悲剧主角时的惊诧心情;这两者,我们不知道怎么把它们与我们 的习…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46
  • 第一节《论精神》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所谓的“精神”并不是同一时期德国哲学 家的思辨精神。一般说来,“精神”的内容经常被当时的法国人作经 验心理学意义上的解释。这样的倾向与英国哲学家洛克有很大关 系,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人无一不受洛克的影响。但是,在接受洛 克的唯物主义感觉论时,爱尔维修的倾向性有所不同,他更关心人的 感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爱尔维修所说的“精神”又不是现…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9日
    183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六卷 第六章-在线阅读

    第六章 美特洛克勒 (约公元前300年) 马洛尼亚(Maroneia)的美特洛克勒(Metrocles)是希帕基亚的哥哥。 他起先是逍遥派成员塞奥弗拉斯特的学生。他身体极为虚弱,有一次在练 习演讲时行为失态,这使他绝望至极,于是把自己关在家中,企图绝食死 去。克拉特斯得知后便前去看他,因为有人请求他这样做。克拉特斯故意 吃了一顿羽扇豆,试图通过辩论来说服他,…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160
  • 第二节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

    一安瑟伦的时代、生平和著作 安瑟伦①(Anselm,Anselmus,1033—1109)是一位在西方思想史上处 于中间位置的人物,这不仅是在时间的意义上讲的,因为他在中世纪哲学 里是一个具有转折性的核心人物,被视为“奥古斯丁第二”②和“经院哲学 之父”,并被称为“最后一位教父和第一个经院哲学家”③。他生当中 国的北宋新儒学肇始之际,与程颐(1033—110…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7日
    391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