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译者后记
这一册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是根据格洛克纳本
德文版“黑格尔全集”第十八卷(亦即米希勒第一版本第十四卷)译
出的。这一册译本的内容只到德文本第十八卷第 423 页亚里士多
德为止。德文本第十八卷中所包含的其余部分,归入中文译本的
第三卷。
我们译这第二卷时,也还是认真地参考了原书第二版的霍尔
丹英译本。我们曾根据英译本作了一些校订和补充的工夫,读者
407
可于本书中译者的小注里看得出来。
这一卷涉及希腊哲学的中坚部分,这一部分是充满了辩证法
的内容的。关于小苏格拉底学派三家的叙述,黑格尔比西方任何
其他资产阶级哲学史家都给以较多的篇幅,较多的注重。这里面
包含了许多生动有趣、有关实际道德生活的论述,同时也具体地谈
到了诡辩与辩证法的差异。关于智者派,黑格尔对普罗泰戈拉有
相当同情而肯定的叙述,他强调智者派传播文化的功绩和从各种
不同的观点看问题的理智教养,他特别对高尔吉亚思想中的辩证
法因素有所揭示。
书中对苏格拉底的死,曾作了深刻的、辩证法的、历史的分析,
指出苏格拉底突出地强调个人内心理智的确信,违反了当时的风译者后记
俗、伦理或宗教,其被处死实有其必然性。对苏格拉底用来教导道
德的辩证法,黑格尔亦有着重的论述。
黑格尔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阐述,曾用了很长的篇
幅,很多的力量。他特别强调评述柏拉图辩证法的消极一面,亦即
使个别的、特殊的东西解体的一面。在论述柏拉图的逻辑学时,他
集中阐述柏拉图“巴门尼德”篇的辩证法思想;在论述柏拉图的自
然哲学时,他特别注重柏拉图的“蒂迈欧”篇。关于柏拉图的精神
哲学,他着重阐述“国家”篇和“菲利布”篇中的思想。他指出柏拉
图的理想国的缺点固然一方面在于不很现实,但另一方面也在于
不够理想,因为真正的理想性是与现实性统一的。关于柏拉图为
叙拉古城邦制定宪法一事,黑格尔批评说,宪法是时代的产物,意
思是说,凭哲学家空想出来的宪法是不会起现实作用的。
黑格尔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评价高于柏拉图。他说:“在他的真
408
正的思辨里面,亚里士多德是和柏拉图一样深刻的,而且比他〔指
柏拉图〕发展得更远、更自觉;对立也获得了更高的明确性。”黑格
尔对亚里士多德的思辨和辩证法给予这样高的评价,这与列宁强
调亚里士多德的“客观逻辑”,并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是寻求、
探索,它接近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哲学笔记”)的话,意思基本上
是相同的。不过黑格尔在论述亚里士多德时,一贯地抹杀他的唯
物论方面的特征,尽量把他解释成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从他以亚
里士多德的继承者和完成者自许这一点看来,这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黑格尔这种企图把哲学史解释成唯心论发展史的手法,列宁
在他的“哲学笔记”中曾作了着重而尖锐的批判。
在叙述亚里士多德的生平时,黑格尔特别着重指出亚里士多译者后记
德的教育对亚历山大的影响,以及两人间的师生情谊。这些材料
是别的西方哲学史著作中所没有的。他的目的在于表明思辨哲学
对实际政治的影响。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时,
他指出柏拉图的理念虽是具体的,但与亚里士多德的理念(形式)
比较起来,却缺乏能动性、生命、主观性以及理念各环节的规定。
他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可能性和现实性两个范畴作了较详的阐
述。关于认识问题,他指出亚里士多德是最注重经验的,也是最思
辨的,经验与思辨有很好的结合。黑格尔用很长的篇幅论述亚里
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强调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中注重内在运动、
“隐德来希”和目的论、必然性。实质上这都是指客观辩证法,是研
究自然辩证法可以参考的重要材料。关于亚里士多德的精神哲
学,黑格尔特别叙述了身体与灵魂的关系,尤其着重阐述理性灵
魂,以及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最后他才叙述亚里士
多德的逻辑学。他认为形式逻辑没有内容,它的内容是由外面给
予的。他一再强调形式逻辑的“认识的方式仅仅有主观的意义;其
判断、推论也不是事物本身的判断、推论”,“只是具有理智的主观
形式,物自体还是一种与它们不同的东西。”黑格尔关于亚里士多
德逻辑学的论述,可以供研究辩证法与形式逻辑的关系时参考。
吴
头
本卷的翻译工作是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组织
的。智者派哲学部分是王维诚从英译本转译,由王太庆根据德文
原本整理出来的。苏格拉底哲学部分是由黄栅森、王太庆合译的。
小苏格拉底学派三家是颜健从英译本转译,由王太庆根据德文原
本整理出来的。柏拉图部分是贺麟译的,亚里士多德部分是方书
409译者后记
春译的。全书各章均曾经宗白华校阅一遍。贺麟、方书春、王太庆
除自己所译的部分以外,并曾校阅了其他同志的全部译稿。专名
索引是王太庆指导两位资料员编制的。最后编排整理主要由王太
庆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