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耶可比
和康德相联系,我们这里还必须首先谈一谈耶可比。耶可比
的哲学是和康德的哲学同时的。两者的结果大体上是相同的,只
是出发点和进展的过程有些地方彼此不相同。耶可比的外在的出
发点大半是法国哲学(和德国形而上学),他是受到法国哲学的启
发的。康德是较多从英国方面,从休谟的怀疑主义开始的。耶可
比所着眼的和考察的大半是认识方式的客观方面,他同康德一样
267
采取消极的态度,因为他宣称知识按它的内容说是不能够认识绝
对的。康德没有考察内容,他认为认识是主观的,因而宣称不能够 536
认识自在自为的存在。——什么是真理?真理必须是具体的、当
前的,但又不是有限的。——这是一种进步,超出了前一个时期。
菲特力·亨利·耶可比于1743 年生于都塞尔多夫,曾先后在
贝尔格及巴伐利亚任职。他曾经在日内瓦和巴黎受过教育:在日
内瓦从波涅(Bonnet)、在巴黎从狄德罗学习。在都塞尔多夫,他担
任了一个公职(关于经济和财政部门的行政工作)。法国革命的发
生使得他脱离了公职活动。作为一个巴威利亚的官员,他去到慕
尼黑,在那里1804年他成为科学院的院长,但他于1812 年辞去了
这个职务。因为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新教徒被宣称为革命煽动者。第三部 近代哲学
直到他死时止他都居住在巴黎。他卒于1819年3月10日。① 耶
可比是一个有高贵品格和深刻教养的人,他在国家的事务中生活
得很久,并且对于法国哲学很熟悉。
1785年他发表了他于1783年写成的关于斯宾诺莎的书信。
这些书信是由于外在的机缘而发表的。他没有系统地作哲学研
究,而只是用书信的方式讨论哲学。与想要给莱辛作传的门德尔
松一个偶然的争论引起了耶可比把他的见解发挥出来。耶可比问
门德尔松是否知道“莱辛曾经是一个斯宾诺莎主义者”②,门德尔
松为这个问题所激怒,这样就引起两人通信辩论。在这场争论的
537 过程中表明了那些自认为专家、哲学专家,并且自认为可以包办同
莱辛的友谊的人,如尼古拉、门德尔松之流,对于斯宾诺莎主义毫
无所知;这还表明了他们不唯哲学见解浅薄,而且竟是对哲学完全
没有知识。他们继承着沃尔夫的哲学,但放弃了他的学究的形式,
268
因而不能再前进一步。门德尔松自认为,而且也被认为是最伟大
的哲学家,并且被他的朋友赞扬着。他的《清晨的时候》一书乃是
干燥的沃尔夫哲学,尽管这些先生们也还曾努力想给他们的毫无
生气的抽象陈述披上柏拉图式的爽朗的形式。他们研究愉快的和
不愉快的感觉、完善、什么是可能思维的和什么是不可能思维的等
等。形而上学被看成是朦胧虚幻的东西;认为它一直没有固定的
线索。在这些通信里立刻可以看出斯宾诺莎是如何地被忘记了。
① 邓尼曼:《哲学史纲要》〔文德摘要本〕(Grundriss von Wendt),第四O六节,第
531页;锐克斯纳(Rixner):《哲学史教本》,第三卷,第一四五节,第 317 页;《耶可比
集》,第四卷,第一部,第3 页。
②《耶可比集》,第四卷,第一部,第391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门德尔松表现出甚至对于斯宾诺莎哲学的外在的历史材料都毫无
所知,更说不上关于他的内在实质了。① 当耶可比宣称莱辛是一
个斯宾诺莎主义者并抬高法国人的地位时,这种严肃主张对于这
些先生们就好像晴天的霹雳。他们这些自满的、自信的、自命高人
一等的人感到十分惊讶,耶可比对于像斯宾诺莎那样的“死狗”也
竟会自诩知道某些东西。② 在这种情形下,耶可比必须加以解释,
于解释时他便进一步发挥了他自己的哲学见解。
门德尔松和耶可比正相反对,因为门德尔松坚持认识的立足
点,认为真理和本质直接地展现在思维和概念里,并且断言:“凡是
我不能认为是真的东西,不会使得我怀疑、引起我不安。一个我所
不了解的问题,我就不能答复,它对于我就等于是没有问题。”③于 538
是他就老是围绕着这点辩论。同样,他对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也包
含着这种思维的必然性,即,现实性一定必须是被思维的,并须假
269
定有一个思维者,换言之,现实事物之所以可能,是依靠一个能思
维者。“凡是能思维的存在认为不可能的东西,也就是不可能的;
凡是能思维的存在在思想上认为不真实的东西,事实上也就是不
真实的。”“如果我们取消了一个能思维的存在对于任何一个东西
的概念,即取消了对那个东西的可能性和真实性的概念,那么那个
东西本身的存在也就被取消了。”〔关于事物的〕概念便被他认作事
物的本质。“没有有限的存在能够把一个东西的现实性最完善地
①《耶可比集》,第四卷,第一部,第91页。
② 同上,第 68页。
③《关于斯宾诺莎学说的书信》(1789年第二版),第 85—86 页(《全集》第四卷,
第一部分,第110 页)。第三部 近代哲学
思维成现实的,它更不能认识到一切当前事物的可能性和现实
性。”“因此必定有一个能思维的存在或〔一个〕理智,它能够最完善
地把一切可能性的全部内容思维成可能的,并且把一切现实性的
全部内容思维成现实的;这就是说,必定有一个无限的理智,而这
无限的理智就是上帝。”①我们看见(一)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二)
绝对的统一被认作无限的理智,至于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却仅仅被
理解为有限的自我意识。现实性亦即存在以思维为它的可能性,
换句话说,它的可能性就是思维;思维并不是由超出可能性以达到
现实性的发展过程。
耶可比反对对于思维的这种要求说:“思维不是实体的源泉,
反之实体才是思维的源泉。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在思维之先有某种
非思维的东西作为第一性;某种东西虽说不完全在现实性中,但按
270 539 照表象、本质、内在本性看来,却必须被认作最先的东西。”———关
于这点门德尔松说道:“您似乎在这里想要思维某种不是思想的东
西;想要跃进到空虚之中,进到那没有理性可以遵循的地方。您想
要思维某种在一切思维之先的东西,这东西因此也不是那最完善
的理智本身所能思维的。”②
一、耶可比的主要思想一方面是这样的:“每一种论证的方法
都会导致宿命论”③、无神论、斯宾诺莎主义。④——因为这就会
① 布勒(Buhle):《哲学史教科书》,第八卷,第386—387 页;门德尔松:《清晨的时
候》(1786年第二版),第 293—296 页。
②《关于斯宾诺莎学说的书信》,第36—37、88—89页;第四命题,第225、223 页。
③ 同上。
④ 同上,第223 页(216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认为上帝是一个派生的东西,是以某种东西为根据的东西;理
解一个东西即是指出它的依赖性。我们指出某种东西的原因,
这东西复有一个有限的结果;一般的间接的知识就是这样。他
断言,整个讲来,认识只能认识那有限的东西。这完全和康德
的结论相同,即我们只能认识现象。现象这个名词表示主观的
形式。
就耶可比关于认识的见解而论,他曾经提出这样的看法说:
“理性”——对于理性他后来有不同的定义,区别了理性与理智,关
于这点下面再说,①后来他不说理性,而说理智②——“永远只能说
明有限事物的条件、自然的法则、机械的因果关系。我们理解一件
事情,即在于把它的最近原因推究出来”,而不是推究它的深远的
原因;那最深远的原因永远是上帝。对象最近的特定的原因是可
以认识的;上帝完全是一般的原因。“或者说”,我们认识一件事
情,即在于“按照一系列的次序看见了形成它的那些直接条件”。540
无疑地这只是有限的认识;每一个条件之前又有另一个条件。“同
样,例如我们了解一个圆圈,这就是说,我们明白地认识了它产生
的机械关系和它的物理结构,又如我们了解一个三段论法的公式,
也就是说,我们真正地认识到了人的理智于判断和推理时所遵循
的规律,和人的认识作用的物理的和机械的关系。因此,我们对于
各种质本身就没有概念,只有直观。即使对于我们自己的存在我
们也只有感觉,没有概念。我们只是对于形状、数目、地位、运动和
271
① 参看上文第275和279 页。
②《全集》,第二卷,第 7页以下;第221页的附注。第三部 近代哲学
272
思维形式才有真正的概念;至于对各种质,只有当它们被归结到上
述这些概念,并在客观上被取消时,才算是被认识了、被理解
了。”①这就是一般的认识:对于某种特定的东西揭示其条件,并指
出它是被制约的、为别的东西所影响的、为一个原因所产生出来
的。
“理性一般的职务是作不断向前的联系:理性的思辨的职务是
按照必然性,亦即同一性的已知的规律去联系。——凡是理性通
过分析、联系、判断、推论和反思”(它的活动)“所能产生的,必纯全
是自然的事物”(有限的事物);“理性,作为一个被限制的东西,本
身也同属于这种有限事物之列。但是整个自然、一切有条件的”
(有限的)“东西的总内容对于那钻研的理智,除了包括在自然内的
东西之外,是不能更显示什么东西的。而包括在自然内的东西不
外是:杂多的特定存在、变化的事物、一系列的”(有限的)“形式,内
中并没有包括任何真实的开始”(宇宙的开始),“也没有包括任何
客观存在的实在原则”。认识就是认识特定的条件;而这个条件又
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耶可比说:“如果我们把理性了解为一般认
541 识的原则,那么理性就是构成人的整个有生命的本性的精神;人是
为理性所构成的,人是理性所采取的一种形式。”②
他对于想要认识无限者的企图的见解是和他上面这种看法密
切联系着的:“就整个人来说,我发现人的意识是由两个原始的观
念,有条件者和无条件者的观念结合而成的。两个观念是相互不
① 《关于斯宾诺莎学说的书信》,附录七,第 419—420 页,和附注(《全集》,第四
卷,第二部分,第148—150页)。
②《关于斯宾诺莎学说的书信》,第421—423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不过有条件的观念须以无条件的观念为
前提,前者只能从后者中派生出来,”——这就是说,有条件者的观
念只能通过无条件者的观念才得到理解。“我们对于无条件者的
存在比起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有条件的存在,具有同样的,甚至更
大的确定性。”
“由于我们的有条件的存在”和认识现在“建筑在无限的间接
关系上面,这就为我们的研究开辟了广大的园地,我们即使为了自
我保存起见”(为了实践的目的),“也就不得不对他加以研究”。但
是要求认识无限者其目的却完全不同。“要想发现无条件者的条
件,寻找并认识那绝对必然的存在之可能性,以便予以把握,—
这乃是当我们从事于把自然当作可把握的东西,亦即当作单纯的
自然存在去了解,并把机械原则的机械性加以说明时所须做的工
作。因为如果一切事物都应该在我们所能把握的方式下发生和出
273
现,都必然在有条件的方式下发生或出现,那么只要我们在认识的
时候,我们便老停留在一连串的有条件的条件之中。哪里没有这
一连串的条件,那里我们就没有认识,那里也就没有我们叫做自然 542
的那种联系的本身。因此自然存在的可能性这一概念就会是自然
的绝对开始或起源的概念;它也就会是无限者自身的概念,只要它
并不是按照自然的规律联系着的,亦即对于我们是没有联系的,这
就是说,它就会是自然的无条件的条件。假如这样一种无条件者
和无联系者的概念——因而也是外在于自然的——是可能的,那
么无条件者就会停止其为无条件者,它本身必然会具有一些条件;
而那绝对必然者必定开始变成可能的东西,从而它才可以被认识
到。”这是矛盾的。这就是耶可比的思想。第三部 近代哲学
274
“无条件者又叫做超自然者”,不可捉摸者;自然也属于这个范
围。“既然举凡一切存在于有条件的事物的联系和自然的间接关
系之外的东西,也同时是存在于我们明晰的认识范围以外,并且是
不可能通过概念而得到理解的,那么那超自然者就不可能在其他
方式下为我们所承认,除非它是作为事实直接给予我们的。——
它存在!”——它是直接的东西。而“这个超自然者”、无限者、“这
个一切本质之本质”、存在者,“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都叫上帝”。①
那无条件者因此没有条件,不能被认识,对于我们只是在直接
方式下,不是在间接方式下的事实。——耶可比的见解和康德的
见解有如下的区别:在康德那里范畴一点用处都没有,认识只是对
于现象的认识,不是对于事物本身的认识;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范
543 畴只是主观的,而不是因为范畴本身有局限性、有限,反之,主要之
点却在于永远认范畴为主观的。与此正相反,在耶可比那里,主要
之点在于认范畴不仅是主观的,而且认范畴为条件和有条件的条
件;而理解事物即在于通过范畴,亦即通过有条件的条件建立起联
系。这是一个本质上的区别;但两人的结论却是一致的。
二、因此按照他的第二个主要原则,那超自然的东西只能叫做
事实;它存在,一切语言都叫它为上帝。耶可比现在便叫这种直接
知识为信仰。② 他回返到自我意识,在他那里,我们看见思维在其
主观态度中。上帝、绝对、无条件者是不能证明的。因为对于一个
东西加以证明、理解,就是寻求条件,根据条件把它推论出来。但
①《关于斯宾诺莎学说的书信》,第 423—427 页。
② 《全集》,第二卷,第3—4 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是一个被推论出来的绝对、上帝等等,便已不是一个绝对、一个无
条件者、一个上帝了。① 现在在我们意识中有一个对于上帝的意
识,而其性质是这样的,即上帝的存在是和我们对它的思想直接地
联系着的。依耶可比看来,这种知识是不能从证明得来的。因此
它不是间接得来的知识,而是直接的知识,关于这种知识我们可以
诉诸人〔的良知〕。人在他关于自然和有限事物的表象、思维里超
出了有限性,进展到一个超自然、超感性的领域;而这超自然者的
存在,对于它是如此确定,正如他确知他自己一样。这种对上帝存
在的确知和他的自我意识是同一的。我这样确知我存在,也这样
确知上帝存在。①这里这种对上帝的直接知识就是耶可比的哲学
所坚持之点;他也叫这种直接知识为信仰。康德的信仰和耶可比
的信仰是有差别的。在康德那里信仰是理性的一个公设,是企图
解除世界和幸福的矛盾的一种要求;在耶可比那里信仰本身是一
种直接知识,并且也被了解为一种直接知识。
544
自从耶可比以后,凡是哲学家(如弗里斯)和神学家所写的关
于上帝的著作,都建筑在直接知识、良知的知识这个观念上面;人
们也称这种知识为天启,但这是不同于神学的另一种意义的天启。
作为直接知识的天启是在我们自身内,而教会却把天启认作一个
从外面昭示的东西。② 神学意义的信仰是信仰某种由教义所给予
的东西。如果把这里所说的信仰和天启了解为神学意义的信仰和
天启,这似乎是一种概念的偷换,因为这里所应该有的哲学的含
275
①《全集》,第三卷,第7、35页。
② 参看《全集》,第三卷,第277 页。276
第三部 近代哲学
545
义,与虔诚信仰的人对这字的用法是大不相同的。这就是耶可比
的观点;他的观点很受欢迎并得到广泛的传播,虽说许多哲学家和
神学家对于他所说的话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在耶可比的思想中哪
里也找不出他的直接知识与哲学认识、理性相反对的地方。人们
谈论理性、哲学等等就好像盲人在谈论颜色。诚然人人都承认,一
个人如果不是鞋匠,就不能做鞋子,虽说他有尺子、有脚并且也有
手。但关于哲学,大家就以为直接知识是这样的意思,即每一个人
只要他能吃饭走路,就是一个哲学家,他可以在哲学上随便说话,
并自以为很懂哲学。
人们一方面把理性了解为间接知识,但另一方面理性恰好正
是理智的直观本身。说理性是对自在自为的存在的认识和启示,
一方面这是很对的,因为理智是对有限事物的启示。① 但是信仰、
直接知识又被用来了解每一个另外的内容,或者像耶可比那样,把
信仰了解为类似这样的确知一切存在的直接性:如直接确知:“我
有一个身体”,这里有一张纸,“或感知到别的现实的东西,而我们
感知这些东西的确定性,与我们感知到我们自己有同等的确定
性。——我们通过我们所感受到的事物的特质,获得一切表象,此
外没有获得真实知识的其他的途径;因为理性如果自己产生一些
对象的话,那就是些脑子空想出来的东西。因此,我们就有了一种
对于自然的启示”。② 凡是我所直接知道的都是信仰。所以在宗
教上有很高价值的信仰这一名词,便被应用来表示任何一种内容;
①《全集》,第二卷,第 8—14、101页。
②《关于斯宾诺莎学说的书信》,第216—217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一般的观点。
耶可比在这里似乎使信仰与思维对立起来了。我们试把两者
相互比较一下,看一看两者是否有天渊之别,像有些人以为它们是
如此正相反对那样。第一,绝对本质是直接地启示于信仰中;信仰
意识感觉到自身为这绝对本质所浸透,就像为它自己的本质所浸
透那样:这绝对本质就是信仰意识的生命,这信仰意识建立了它自
身和这绝对本质的直接统一。思维思维着这绝对本质;绝对本质
就是绝对思维、绝对理智、纯粹思维,但同时它也同样直接地是
它自己。第二,绝对本质的直接性对于信仰同时具有存在的意
义;它存在着,作为自我的对方存在着。绝对本质的直接性对于
思维者也同样具有存在的意义。它对于思维者是绝对的存在,
是本身真实的东西,并且也是自我意识或所谓作为有限理智的
思维的对方。
277
现在试问,为什么信仰与思维彼此互不了解,为什么一方老是 546
看不见自己就在对方之中?首先是由于当信仰认识到它自身作为
自我意识和绝对意识的直接的统一性时,信仰没有意识到它即是
一种思维;它在内心中直接地知道了绝对本质。信仰只是表达了
这种简单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在信仰的意识里只是被当作具有
存在意义的直接性、它的无意识的本质、实体的统一。信仰又把思
维认作独立自存的东西;它把那种存在的直接性与思维对立起来。
第二,与此相反,思维又把直接存在认作绝对的可能性、绝对的思
想物,——因此这种思想物所具有的直接性又被认作没有存在、生
命的规定性。——在这种高度抽象的看法里,信仰与思维便相互
对立起来,像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把绝对本质认作独立于自我意识第三部 近代哲学
之外的东西,而唯物主义又把它认作当前的物质那样。①一方面
〔在耶可比那里〕绝对本质是在信仰和思维中作为肯定的存在和思
维,另一方面,绝对本质被认作没有自我意识的东西,或者〔如启蒙
派〕把它仅仅规定为否定的东西、在自我意识的彼岸,或者〔如唯物
论〕把它认作对自我意识而存在的〔物质〕。
直接知识是这样一种规定,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信仰、知识等
等。这是第一点。如果我们要问它的内容,那么它就是被意识到
的上帝或上帝的存在。这种直接知识是每一个个人所同有的;它
是属于每个人本人所确知的个别的东西。上帝在这里是被认作具
有一般的精神属性的,如全能、全知等等。整个一般的认识我们叫
做思维,特殊的认识我们叫做直观;对外在规定的内在理解我们叫
做理智。人所具有的一般认识就是思维,例如在宗教情绪中即包
含着一般的认识。禽兽没有宗教情绪,因为这乃是一种人所特有
278
547 的情绪。就其为宗教情绪来说,它乃是一个能思维的人的情绪,情
绪的特性不是一种自然冲动等等的特性,而是思维的特性。因此
上帝就是抽象地看起来的普遍的东西,虽说上帝只是单纯地被感
到、被信仰的,但他仍旧是纯全抽象的,甚至上帝的人格也是绝对
普遍的人格。主要的我们必须注意,凡是在直接认识中启示出来
的,乃是普遍的东西。但直接认识是自然的、感性的认识;如果人
们已经认识到上帝,把他当作精神的唯一对象,那么这种结果就是
通过教义的媒介、通过长期不断的教养才达到的。埃及人也同样
直接地知道上帝是一条牛、一只猫;印度人直到现在还具有更多类
① 参看上文第241页。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似这样的知识。只有由于缺乏简单的思考才会不知道,普遍的原
则并不在直接的认识中,而是文化、教育、人类的启示的 成
果。——如果人们认直接认识为有效准,则每个人都只是和他自
己打交道;这样就任何东西都可以承认是正确的。这人知道这事,
那人知道那事;一切东西,甚至最坏的、最不虔敬的东西都可以得
到承认。直接认识是自然的认识;因此认识精神性的上帝,本质上
乃是通过间接过程、通过教育的后果。
第二,现在直接认识又与间接认识相反对;于是这里又碰到直
接性与间接性的对立。“我们坚持必须承认人有两种不同的认识
能力:一是通过可见的和可捉摸的,亦即肉体的认识工具而来的认
识能力;另外一种能力是基于不可见的、外部感官所无法把握的器
官,这种器官的存在只有通过情感才能揭示给我们,它是认识精神
对象的精神眼睛,是人类一般叫做理性的”①。它〔理性〕说出了关 548 279
于普遍地、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真理的事实。这种承认,承认普遍
者存在、承认上帝是真理,就是直接的认识。耶可比把它叫做内心
的启示、信仰。他说:“对于这样一个人,如果美和善、敬佩和爱慕、
尊敬和敬畏的纯洁情感不能使他相信,在这些情感内或当他具有
这些情感之时,他会察觉到某种东西亲临在他面前,这东西是独立
于这些情感之外,非外部感官亦非专门直观这些情感的那种理智
所能达到,——对于这样的人是不能同他辩论的。”②
耶可比认为:“思想达到了对上帝的情感后根本就不能更进一
① 《全集》,第二卷,第74页。
② 同上,第76页。第三部 近代哲学
280
步。”他的这种哲学,从实用的观点上得到广泛的接受,而且比起康
德来还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是,真正的认识是不同于耶可比
所说的这种认识的,他的论证只有在反对有限的认识时,是完全正
确的。直接的认识并不是〔真正的〕认识、理解;因为所谓认识或理
解,它的内容是在自身内被规定了的,并被具体理解了的。直接认
识的情形却不同,主体仅仅知道上帝是存在的。如果要他说出上
帝的规定,那么,照耶可比看来,这些规定只能被理解为有限的;而
这种认识必会又是一种由有限推有限的进程。这样,所剩下的便
只是关于上帝的模糊的观念,——只是一个“高居我们上面”、毫无
规定性的彼岸。所以其结果和启蒙思想关于最高本体的看法是相
同的,譬如法国哲学就是这样。这种结论乃是启蒙思想的结论,康
德的结论也是如此,只是在康德这里,还有这样的意见,即把这种
空洞的说法俨然当成最高的哲学。
这乃是一种非常空疏的看法。如果哲学的使命是建立在这上
面,并从这里出发,那么哲学就会极其贫乏,这些看法只是一些本
身没有什么真理的形式。那最后的形式,即认直接性为无上绝对
的东西,表明其缺乏任何批判、任何逻辑。康德的哲学是批判的哲
学,但是从他的结论中,人们忘记了那一条真理,即人不能用有限
范畴构成无限。至于进一步说到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对立,我们可
以说:一切认识都是直接的,但是一切直接的认识本身又都是间接
的。这种认识我们可以在我们意识内看见,也可以在最普通的现
象中看见。譬如,我直接地知道美国,但我对美国这种知识又是很
间接的。如果我要站在美国并看见美国的土地,那么我首先须旅
行到那里,哥伦布必须首先发现了美洲,还必须制造出船舶等等,
549第三篇 最近德国哲学
所有这些想法都属于间接知识。所以凡是我们现在直接知道的东
西,都是无限多的间接过程的结果。同样,当我看见一个直角三角
形时,我知道勾股的平方之和等于弦的平方。我直接知道这点,但
我却是从学习得来的,而且是通过证明的间接过程才相信这个事
实的。因此直接知识无论何处都是有间接性的。同样很容易看
见,那被肯定为关于上帝的直接知识也是一种间接知识。一个直
接性的人是一个自然的人,凭着他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欲望,他是不
知道普遍原则的。婴孩、爱斯基摩人等等对于上帝便一无所知,而
自然人所知道的上帝也不是应有的那样。人通过提高的过程:从
自然的状况提高到意识,以达到对共相、对较高存在的认识,都是
属于间接认识的过程。我思维、我直接知道共相,但这种思维本身
就是一个过程
运动、有生命的活动。一切有生命的活动本身
都是过程,都是间接性的,精神的活动尤其是这样。精神的活动是
由一方到他方的过渡,从单纯自然的感性的东西到精神的东西的
过渡。由此足见,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的对立完全是空虚的,把这
样的东西认作真正的对立,实在是一个极端肤浅的看法。那以为
直接性是独立自存的、本身不包含任何间接过程的看法,乃是最干
燥空疏的理智看法。哲学的工作不外乎使人意识到这种直接性与
间接性的统一。哲学指出那按实质说存在于宗教等等之内的间接
性。
550
如果说每一个观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那么认为人的精神直
接知道上帝这个观点的伟大之处即在于承认人的精神的自由。在
人的精神的自由中包含着〔直接〕认识上帝的源泉;在这个自由原
则里,一切外在性、一切权威都被取消了。我们时代的伟大在于承
281第三部 近代哲学
认了自由、精神的财富、精神本身是自由的,并且承认精神本身便
具有这种自由的意识。但是这个自由的原则只是抽象的。因为更
重要的是:使自由的原则重新达到纯粹的客观性,并不是一切我所
偶然想到的东西,临时冒出来的东西,都算是启示给我的,因而也
就都是真的。反之,这种自由的原则还须加以纯化,并获得其真实
的客观性。这个原则只有通过思想把特殊的、偶然的东西抛弃掉,
才能获得一个独立于单纯的主观性之外而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客
观性,这样精神自由的原则才会得到尊重。必须通过个人自己的
精神才能证明上帝是精神。精神必须给精神作证,精神的内容必
须是真的内容。但这个内容并不因为它已经启示给我了并使我确
551 信了,而就保证是真的。这就是耶可比的观点,这样我们便看见了
他这观点的缺点和里面所包含的原则的伟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