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部-第二篇-第一章-三-在线阅读

三、第三阶段

1.莱布尼茨

第三是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的哲学。莱布尼茨在其他方面是反

对牛顿的,在哲学方面也坚决反对洛克及其经验论,同时又反对斯

宾诺莎。他主张思维,反对英国式的感觉,反对感性的存在,主张

思维对象是真理的本质,如同早先波墨主张自在的存在一样。斯

宾诺莎是主张普遍的唯一实体的。在洛克那里,我们已经看到,是

以有限的规定为基础。莱布尼茨的基本原则却是个体。他所重视

的与斯宾诺莎相反,是个体性,是自为的存在,是单子,——但他并

没有把思维对象看成“我”,看成绝对概念。这些互相对立的原则

是背道而驰的,却又是相辅相成的。

哥特弗里特·威廉·莱布尼茨(男爵)1646年生于莱比锡,父

亲是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他原来专攻法学,后来按照当时的习

惯,首先研究了哲学,而且下了很大的工夫。他首先在莱比锡大学

获得了非常广博的知识,然后到耶拿大学跟随数学家兼神智学家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维格尔研究哲学和数学,并在莱比锡大学获得哲学硕士学位。他

也曾在莱比锡大学参加哲学博士学位考试,作了哲学论题答辩,其

中有几个论题现在还保存在他的全集里。① 他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的第一篇论文是 De principio individui〔《论个体原则》〕,——这 450

是他的全部哲学的抽象原则,与斯宾诺莎针锋相对。他在获得优

异的学识之后,又想考法学博士学位。可是他遇到一件今天很难

遇见的事情,就是莱比锡大学法学院说他年龄太小,取消了他的博

士资格(尽管如此,他还是官居帝国朝廷参议,直到逝世);这可能

是由于他的哲学见解太多,人们看到他大力研究哲学,心里很不乐

意。于是他离开莱比锡前往阿尔特多夫,在那里顺利地通过了博

士学位考试。以后不久,他在纽伦堡认识了一个炼金术士团体,被

拉进团体担任职务,作了一些炼金术著作的提要,深入地研究了这

门难懂的学问。②

他的学术活动涉及历史、外交、数学、哲学诸方面的研究。—

后来他在马因兹任职,当了法院参议。1672 年他受聘担任美因茨

选帝侯相国博因堡男爵的一个儿子的教师,曾经陪同这个年轻人

旅居巴黎。他在巴黎住了四年,与大数学家惠更斯结识,经惠更斯

介绍,开始进入数学界。在弟子学业结束、东家博因堡男爵逝世

后,他独自前往伦敦,认识了牛顿和另外一些学者;他们的首领是

奥尔登堡,斯宾诺莎也与此人有联系。美因茨选帝侯逝世后,莱布

尼茨失去俸禄。于是他离开英国,返回法国,后来受不伦瑞克-吕南 451

183

① 《菜布尼茨全集》,杜腾版,第二册,第一部分,第400页。

② 若古尔爵士先生著:《莱布尼茨先生传》(见《神正论》,阿姆斯特丹1747年版,

第一册),第1—25 页;布鲁克尔:《批评的哲学史》,第四册,第二部分,第335—343 页。184

第三部 近代哲学

博格公爵聘请,担任公爵府参议和汉诺威图书馆长,得到特许,可以

在外国爱住多久就住多久,因此他又在法国、英国、荷兰侨居了一个

时期。1677年他在汉诺威住了下来,忙于政务,特别是研究历史问

题。他曾经在哈兹山安装机械,排除危害矿山的洪水。就在 1677

年,他在百忙之中发明了微分学;在这件事情上,他与牛顿发生了

争执,这是牛顿和伦敦科学会十分卑鄙地挑起的。① 那些英国人

把一切都归给自己,不以公道对待别人,宣称牛顿是微分学的真正

发明人。其实牛顿的 Principia〔《原理》〕问世较晚,该书的第一版

里还有一个注赞扬莱布尼茨,这个注后来不见了。

他从汉诺威出发,多次旅行德国各地,而且受公爵委派,专程

前往意大利,搜集艾斯特家族的史料,以便进一步证明这个世家与

不伦瑞克-吕南博格公室的血统关系。他在历史方面做了很多工

作。由于他同普鲁士王腓特烈一世的夫人汉诺威郡主索菲娅·夏

洛特稔熟,他也在柏林住了很久,促成了柏林科学院的建立。在维

也纳他又结识了欧根亲王,因此他最后当了帝国宫廷参议。他这

番旅行的结果,是发表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历史著作。1716年他死

于汉诺威,享寿七十岁。②

莱布尼茨不仅在哲学方面,而且在很多科学部门做了大量工

作,精心钻研,并且开辟了道路,特别是在数学方面;他是微积分方

法的发明人。他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我们现在不去管

452

①《莱布尼茨先生传》,第25—28、45、59—62、66—71页;布鲁克尔:《批评的哲

学史》,第四册,第二部分,第343—353 页。

②《莱布尼茨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 45—46 页;《莱布尼茨生先传》,第

77—80、87—92、110—116、148—151页;布鲁克尔:《批评的哲学史》,第353—368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它,在这里我们只考察他的哲学。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看成他的哲

学的完备体系。他那部在人类理智问题方面反对洛克的著作(Nou

veaux essais sur l'entendement humain(《人类理智新论》)篇幅较大,

〔但〕这部书只是他对别人的驳斥。因此他的哲学完全分散在一些

小册子、书信和答辩中;我们根本找不到任何他所写出的完整系统

著作。他的 Théodicee[《神正论》在读者中间最著名,看起来好像是

完整的系统著作,其实是一部通俗著作,是他为索菲娅·夏洛特王

后写的,目的在于反对贝尔,他在这部书里是竭力不用思辨的方式

论述问题的。有一个武腾堡的神学家僧侣名叫普法夫(Pfaff)者,和

另一些与莱布尼茨有通信关系、并且很懂得他的哲学的人,曾经指

出这一点责问莱布尼茨,莱布尼茨坦率地承认了,说这部书本来是

用通俗的方式写的。① 后来他们又取笑沃尔夫,因为沃尔夫认为

这部书写得十分严肃认真,他认为,莱布尼茨即使不是以这种意义

下的严肃态度写《神正论》的,却也不知不觉地在其中写下了他的

最好的思想。贝尔是一个敏锐的辩证法家,他在所有的地方都采

取了我们在梵尼尼②那里提到过的那种态度;因为他反对宗教教

条,他说,教条是不能用理性来证明的,我们不能通过理性认识教

条是真理,服从教条的是信仰。莱布尼茨的《神正论》对于我们来

说已经不再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了;这是一种在尘世的罪恶方面为 453

神所作的辩护。其结论是一种以偏颇的思想为依据的乐观主义,

认为神要使一个世界产生的时候,就在许多可能的世界里面挑选

185

① 《莱布尼茨先生传》,第134—143 页;布鲁克尔:《批评的哲学史》,第四册,第

二部分,第385、389 页;邓尼曼书,第十一册,第181—182 页。

② 参看上文第 246—248页。186

第三部 近代哲学

了尽可能最好的——最完满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在它所包含的

有限物方面可以是完满的。① 这话虽然一般地可以说,但是这种

完满性并不是确定的思想;有限物的本性并不是确定的。

正如我们说过的那样,莱布尼茨的哲学分散在许多为了不同

的目的而写的文章、书信等等里面,这些东西是由于要答复别人的

反驳,必须对一些个别的方面进一步发挥而写出的。所以他是个

别进行答复;真正说来,他既没有对自己的哲学作过全盘的概观,

也没有把它全盘地阐述出来。他的真正的哲学思想的大部分集中

讲述在一篇关于神恩的原理的论文中,即 Principes de la Nature

et de la Grace[《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②,特别是讲述在那

篇给萨伏依亲王欧根写的论文里。③ 布勒④说:“他的哲学并不是

一种自由独立的独创思辨的产物,而是各种经过检验的旧学说体

系”和新学说体系“的结果,是一种折中主义;莱布尼茨曾经以一种

独特的方式试图补救这种折中主义的缺点。这是一种在书信中进

行的散漫的哲学探讨。”

大体说来,莱布尼茨在他的哲学中的做法,就好像物理学家们

制定一个假设时的做法一样。有一些与件存在着,要对这些与件

作出解释。要找出一个普遍的观念,从其中能够推演出特殊的东

西来;在这里,由于有一些与件存在着,必须设置一个确定的普遍

①《神正论》,第一册,第一部,第七一八节,第 83—85 页;《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

原理》(《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十节,第 36页。

②《莱布尼茨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32—39 页。

③ 同上,《哲学原理》,第 20—31页。

④ 《近代哲学史》,第四册,第一篇,第131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观念,例如关于力或物质的反思规定,使它与这些与件相适合。因 454

此莱布尼茨的哲学看起来不大像一个哲学体系,倒是像一种假设,

也就说,像一些关于世界本质的思想,根据一些被假定为有效的形

而上学的规定、表象的与件和前提来规定世界的本质。① 莱布尼

茨对于观念、本质的那些看法,像他所想的和规定的那样,乃是适

应着与件而设置起来的,——他以一种说故事的方式讲出这些思

想,并没有概念在全体中的一贯性。莱布尼茨的思想,就其本身来

说,在联系方面是没有必然性的;他的哲学看起来好像是一些他所

作出的一个跟着一个的论断。他的这些论断看起来好像是一些任

意的看法,一篇形而上学的小说;当我们看出他要想以此避免什么

困难的时候,我们才懂得重视这些看法。真正说来,他是使用了较

多的外在根据来建立各种关系:“因为这样一些关系并不能实际出

现,所以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这样规定下来。”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

187

根据,那就会觉得这种论证进程似乎是任意的。

1.莱布尼茨的哲学是一种唯心论、一种理智主义。莱布尼茨

认为宇宙具有理智性,这个观念一方面与洛克对立,另一方面也与

斯宾诺莎的实体相对立。这个观念一方面进一步表明了差异者和

个体性自在自为地存在于众多单子之中,另一方面则拆散联系,把

斯宾诺莎的观念性、把全部差别的非自在自为存在宣布为想象的

唯心论。

甲、莱布尼茨的哲学是形而上学,是与斯宾诺莎主义根本地、

尖锐地对立着的;斯宾诺莎主张一个唯一的实体,认为在这个实体 455

① 参看《神正论》,第一册,第一部,第十节,第 86 页。188

第三部 近代哲学

中一切确定的东西都是暂时的东西。莱布尼茨与斯宾诺莎的单纯

普遍的实体相对立,以绝对的众多性、个体的实体为基础,他依照

古代哲学家们的先例,把这种个体的实体称为单子,——一个已经

由毕泰戈拉派使用过的名称。“实体是一个能够活动的东西;它或

者是复合的,或者是单纯的,没有单纯的实体,就不能有复合的实

体。这些单子就是单纯的实体。”①他证明单子是宇宙万物的真

相,他的证明是非常简单的;这是一种肤浅的反思。他的一个命题

就是:“因为有复合的事物,所以它们的原则必定是单纯的东西;因

为复合的东西是由单纯的东西组成的。”②这个证明是够坏的了;

这是以一种任意的方式从某个特定的复合物出发,然后回溯到单

纯的东西。这是完全正确的,但真正说来却是一种同语反复。事

实上,如果有复合物,就也有单纯物;因为复合物就是一个包含多

方面的东西,它的联系或统一是外在的。因此从这个非常浅薄的

复合物范畴很容易推出单纯的东西来。这是从与件出发的推论;

但是问题却在于与件是否真实。

但这些单子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单纯物本身,——即伊壁鸠鲁

的空洞的原子;那种原子是本身无规定的东西,在伊壁鸠鲁那里,

一切规定都来自原子的积聚。相反地,单子是一些实体性的形

456 式,③——这是从经院哲学家们那里借来的一个恰当名词——也

①《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第一节,第32 页(由岱梅索根据不同的片段辑

成的汇编,第二册,第 485 页)。

②《哲学原理》,第一—二节(《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20页。

③《论自然本身或论寓于创造物的活动中的力》(《全集》,第二册,第二部分),第

十一节,第55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就是亚历山大里亚派的形而上学的点;单子就是被理解为纯粹活

动的亚里士多德的隐德来希,①它们本身就是形式。“这些单子并

不是物质的或有广延的,它们并不产生,也不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消

灭;相反地,它们只能通过神的一种创造而开端,也只能通过毁灭

而终结。”①这样,单子就和同样被看成原则的原子区别开来了。

创造这个名词是我们在宗教里熟知的;但这只不过是一个空洞的

名词,是从想象中取来的;它要成为思想、具有哲学意义,还必须得

到很多进一步的规定。

乙、“由于单纯的缘故,单子是不被另一个单子改变其内在本

质的;在单子与单子之间并没有任何因果关系。”②每一个单子对

于其他单子来说都是不相干的、独立的东西;否则它就不是隐德来

希了。每一个单子都是自为的,所以它的一切规定和变相都完全

是仅仅在它以内进行的,并没有任何外来的规定。莱布尼茨说:

“实体有三种联系方式:(1)因果关系,即影响;(2)协助关系;(3)和

谐关系。影响关系是庸俗哲学的一种关系。因为我们无法理解,

唯一实体的物质微粒或非物质性质怎样能够过渡到别的微粒或性

质里面去,所以我们必须放弃这样一种想法。”③如果我们假定了

众多是实在的,那就根本不能有什么过渡了;每一个都是最后的东

西、绝对独立的东西。“协助说”,按照笛卡尔的说法,“是一种多余

①《哲学原理》,第十八节,第22页;第三一六节,第20—21页;《自然的原理和神

恩的原理》,第二节,第32 页。

②《哲学原理》,第七节,第 21页。

③ 《对实体交通说的第三篇说明》(《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 73 页(《汇

编》,第二册,第402 页)。

189第三部 近代哲学

457 的东西,是 Deus ex machina〔急中求神〕,因为人们总是不断地在

自然事物中假定奇迹。”如果我们像笛卡尔那样假定一些独立的实

体,那就无法设想任何因果联系了,因为这种联系要以一物对他物

的影响、联系为前提,这样,那个他物就不是实体了。“所以只剩下

和谐,即自在地存在着的统一。”“因此单子是单纯地封闭在自身之

内的,并不能被他物所规定;这个他物并不能被放进单子。单子既

不能越出自身的范围,他物也不能进入单子。”①这也是斯宾诺莎

的看法:每一个属性都独立地表现神的本质,广延和思维之间并没

有相互作用。

丙、第三,“这些单子必须同时具有某些性质、某些固有的规

定、某些内在的活动,使它们与其他单子区别开来。——不能有两

件同样的东西;因为否则它们就不是两个,就没有区别,而是同一

个东西了。”②这里说到的是莱布尼茨的不可区别原则。本来没有

190

区别的东西,就是没有区别的。这一点可以被浅薄地了解成:没有

458 两个个体是彼此一样的。对于感性事物来说,这句话并没有什么

意思:乍看起来,究竟有没有两件东西彼此一样或不一样,是没有

什么关系的;反正总有空间的区别。这是一种肤浅的见解,与我们

无干。深入的见解则是:每一件东西本身都是一个特定的东西,一

①《哲学原理》,第七节,第21页。

② 同上,第八一九节,第 21页;《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四一五节,第 128—

129 页:“没有两个区别不开的个体。我的朋友,一位聪明的绅士,有一次当着选帝侯夫

人的面在赫伦豪森花园里同我谈话。他认为他完全可以找到两片完全相似的叶子。

选帝侯夫人不相信他的话,他就跑来跑去地找了很久,结果白费气力。两滴水或两滴

牛奶用显微镜去看就可以发现是区别得开的。这是一个反对原子的论据。”(《汇编》,

第一册,第50 页)——参看《黑格尔全集》,第四册,第45 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个与别的东西本身有区别的东西。是不是有两件东西一样或不一

样,这只是我们所作的一个比较,是在我们的范围内的。更深刻的

东西却是它们本身固有的特定区别。区别必须是本身固有的区

别,并不是相对于我们的比较,相反地,主体必须本身具有这种固

有的规定;规定必须是内在于个体中。不仅是我们通过动物的爪

子来区别动物,而是动物通过爪子从本质上把自己区别开来,把自

己武装起来,使自己保存下来。如果两件东西之所以有区别仅仅

是由于它们是两个,那它们每一个就都是一;二,本身并不构成任

何关系,构成关系的是特定的区别本身,这是主要的东西。

丁、第四,“规定性和由规定性造成的变化,则是一种内在的、

自在地存在着的原则;它具有众多的变相和对周围事物的关系,不

过这个众多却始终是包含在单纯性中的众多之中,”①——一种自

己反映自己的、自己保持自己的规定性。单纯的东西变化,却又始

终是单纯的。众单子是自在的,因此是通过自身中的各种变形

(Modifikationen)相区别的,并不是通过外在的规定。“这样一种

保持和发生于本质自身中的规定性和变化,就是一种知觉”,——

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表象;因此莱布尼茨说,一切单子都在表象着,

但并不因此就都有意识。② 换句话说,单子本身是普遍的;这种普 459

遍性正是众多性中的普遍性或单纯性,这种单纯性同时也是众多

性的运动、变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定;在实体本身中设定了

否定性、规定性,而并不抛弃它的单纯性和自在性。这一点也同样

① 《哲学原理》,第十一十三节,第 21页。

② 同上,第十四节,第 21—22 页。

191192

第三部 近代哲学

适用于物质的东西;物质的东西就是众多的单子。因此莱布尼茨

的体系是一种理智主义的体系: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能表象、能

知觉的东西。自己包含自己的表象、规定,是主要的东西。绝对

的差别就是所谓概念;在单纯的表象中分开的东西被结合到一

起了。详细说来,这种唯心论就包含在这一点上,即单纯的东西

是一个本身有差别的东西,但是它尽管本身有差异性,却是单一

的东西,始终保持着单纯性:例如“我”、我的精神。我有很多表

象,有丰富的思想在我心里;但是,尽管有这种差异性,我却只是

一个我。“我”就是这种能把有差别的东西一起扬弃并规定为一

个的观念性。这些规定,这些包含在单子里面的表象,是以一种

观念的方式存在于单子中的。单子中的这种观念性本身是一个

整体,所以这些差别都只是表象。这就是莱布尼茨哲学中使人

感兴趣的东西。

所以单子是一种能表象、能知觉的东西;所以他说,单子是能

动的。因为活动就是单一中的差别;这是真正的差别。单子不仅

能表象,而且包含着变化;它在自身中变化,却又仍然绝对是它自

己。这种变化的基础是活动。“内在原则的这种使它从一个知觉

460 进到另一个知觉的活动,就是欲望(appetitus)。”①表象中的变化

就是欲望。这是单子的自发性;一切都只是属于单子自身,影响是

没有的。实际上,一切事物的这种理智性是莱布尼茨的一个伟大

思想。“一切众多性都包含在单一性中”,②——规定性并不是一

① 《哲学原理》,第十五节,第22页;《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第二节,第 32

页。

② 同上,第十六节,第22 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种与他物相对立的差别,而是自己反映自己的。这是一个方面;但

是事情并非全部如此,它也同样是与他物有差别的。

戊、这些表象并不是必然意识到的表象。意识诚然本身是知

觉,但却是一种更高级的知觉;莱布尼茨把意识的知觉称为摄觉。

至于单纯能表象的单子与自觉的单子之间的差别,莱布尼茨认为

在于明晰程度的差别。不过表象这个名词无论如何总有些不适

当,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把它只是归给意识,归给有意识的东西本

身;而莱布尼茨却也假定了无意识的表象。当莱布尼茨举例说明

无意识的表象时,他所根据的是昏迷、熟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

我们是单纯的单子;无意识的表象就存在于这种状态中。他的证

明是根据我们刚从睡眠中醒来时具有知觉;所以睡着时必定有过

另一些知觉,因为一个知觉只是从另一个知觉产生出来的。① 这

是一种无足轻重的经验证明。

193

己、这些单子构成了一切存在物的原则。物质无非是单子的

被动能力。这种被动的能力恰恰构成了表象的模糊性,或一种不 461

能作出区别、欲求或活动的麻木状态。② 这是对于那种表象的一

个正确规定;在单纯性这一环节后面,它就是存在、物质。物质本

来就是活动;如果用较好的名词来说,这就是无规定的单纯自为存

在。他用昏厥来证明从模糊到明白的过渡。

庚、形体作为形体,是单子的积聚;这些单子堆是不能称为实

①《哲学原理》,第十九一二十三节,第 22—23 页;《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

第四节,第33—34 页;《人类理智新论》(拉斯普编《莱布尼茨哲学著作集》),第二卷,第

九章,第四节,第90页。

②《论动物的灵魂》(《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二一四节,第 230—231页。194

第三部 近代哲学

体的,正如不能把实体这个名称用于羊群一样。① 单子的连续性

是一种秩序或广延,空间并不是自在的东西;②空间只是在另外一

个东西里面,只是我们的理智给予那个积聚物的一种统一性。③

2.莱布尼茨以下列方式对无机的、有机的和有意识的单子作

了详细的规定和区别:

甲、那些没有内在统一性、各个环节只是通过空间或外在地结

合起来的形体,是无机的形体;它们并没有一个隐德来希或一个单

子统治着其余的单子。④ ——连续性只不过是空间;它是单纯的

462 外在联系,并没有这些单子本身固有的等同性的概念。实际上应

当把连续性规定为单子本身固有的一种秩序、等同性。因此莱布

尼茨把单子的运动规定为彼此相同的,规定为单子的一种和谐一

致;⑤——但这种等同性又不是单子本身所固有的。实际上,连续

性构成了无机物的基本规定。但是不能把连续性径直了解为外在

的东西或等同性,而必须把它了解为贯穿的或被贯穿的统一性,这

种统一性把个别性消解于其中了,——是一种流动性。但是莱布

①《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三节,第 214—215页;《论自然本身或论寓于其

中的力》,第十一节;《关于自然和实体交通的新系统》(《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

50、53页。

②《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 79、121、234—237、280、295 页;《人类理智新

论》,第二卷,第十三章,第十五、十七节,第106—107页。

③《人类理智新论》,第二卷,第十二章,第七节,第102—103 页;第二十一章,第

七十二节,第170 页;第二十四章,第一节,第185 页。

④《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 39页;《新论》,第三卷,第六章,第二十四节,第

278 页;第三十九节,第290页。

⑤《全集》,第二册,第二部分,第 60 页;《新论》,第二卷,第二十三章,第二十三

节,第181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尼茨并没有达到这一点,因为在他看来单子是绝对的原则,个别性

是扬弃自身的东西。

乙、有生命、有灵魂的形体是一个更高的存在等级,在这些形

体里面有一个单子支配着其余的单子。这一个单子就是与它结合

在一起的那个形体的隐德来希、灵魂,人们把这个形体与它的灵魂

一道称为一个生物、一个动物。——这样一个隐德来希统治着其

他的单子,但并不是实在地统治着,而是形式地统治着;这个动物

的各个肢体本身又是这样一些有灵魂的东西,每一个肢体又包含

着一个统治着的隐德来希。① 不过统治这个名词在这里并不是用

它的本来意义。这种统治并不是对其他单子的统治,因为所有的

单子都是独立的;所以这只是一个形式的名词。如果莱布尼茨没

有使用统治这个词,而对此作出进一步的发挥的话,这个干涉其他

单子的单子就把其他单子扬弃了、否定了;其他单子的自在存在就

消失了,就不是这些点或个体的绝对存在的原则了。——不过单

子之间的这种联系我们要在以后再讲。

丙、有意识的单子与赤裸裸的(物质的)单子的区别就在于表 463

象的明晰性。不过这当然只是一句不确定的话,一种形式的区别;

它暗示着意识恰恰构成了无区别者的区别,区别构成了意识的规

定性。莱布尼茨更加确定地规定了人的区别之点,认为“人是能够

认识必然而且永恒的真理的”,——也就是说,人一方面表象着普

遍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表象着联系的东西;自我意识的本性和本质

①《哲学原理》,第六十五一七十一节,第28 页;《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第

三一四节;第32—33页。

195196

第三部 近代哲学

就寓于概念的普遍性中。“这些永恒的真理以两个根本原则为基

础,一个是矛盾原则,一个是充足理由原则。”前者以无用的方式把

统一表达成为原则,亦即不能区别者的区别,A=A;这个原则是

思维的定义,但并不是一个包含着以真理为内容的原则,也就是

说,并不能表达区别的概念本身。另一个重要原则却是:凡在思想

中无区别的,就是无区别的。“充足理由原则就是:一切均有其理

由”,①——特殊者以普遍者为本质。必然的真理必定要具有自身

固有的充足理由,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亦即通过那条同一原则,把

这个理由找出来。分析就是一般所谓分解成为简单的概念和命题

的意思,——也就是这样一种分解,它取消掉概念的联系,因而实

际上造成了一种向对立面的过渡,而自己并不意识到这一点,因此

也就排除了概念。——充足理由似乎是同语反复;莱布尼茨把它

464 理解为目的因、目的(causae finales)。这里所讲的是作用因与目

的因的区别。② ——所以这是主要的环节。

3.这个普遍者本身,即绝对本质——因为这毕竟是与那些单

子不同的东西——在莱布尼茨那里也分成两个方面,即普遍的存

在和作为对立统一的存在。

甲、那个普遍者就是神。上述的充足理由原则当然造成了向

对于神的意识的过渡,神是作为世界的原因的。由这些永恒真理

推出的一个结果就是神的存在:永恒真理就是对于自在自为的普

遍者和绝对者的意识;这个普遍者、自在自为的绝对者就是神,就

①《哲学原理》,第二十九一三十一节,第 24 页;《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第

五节,第34 页;《神正论》,第一册,第一部,第四十四节,第115 页。

②《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第七节,第35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是自身同一的单元,就是众多单子的单子,就是绝对的单元。

永恒的真理、自然的规律必定要有一个充足的理由;普遍的充足理

由被规定为神。这里又来了对神的存在的单调无味的证明;神是

永恒的真理和概念的来源,如果没有神,就任何可能性都不会有现

实性。神有一种优胜 之处,就是同时既是可能的又是存在

的;①——这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不过采取着非概念的方

式。凡是具有必然性却不被理解的东西,都被放在神那里;神不止

是普遍者,而是在对立面的联系那个方面的。

乙、第二个方面是对立面的绝对联系。这个联系首先以思想

的绝对对立面善与恶的形式出现。“神是世界的创立者”,这立刻

与恶发生联系。——这个联系是哲学上的努力所围绕的轴心,但 465

是哲学并没有掌握到它的统一。哲学要理解世界上的恶,但是并

没有越出固定的对立的范围之外。莱布尼茨有一种单调无味的想

法,认为神在无穷个可能的世界里挑选了这个最好的世界,——乐

观主义。②这是一种恶劣的通俗说法,一种夸夸之谈,空吹着表象

或想象中的可能性;伏尔泰曾经痛快地讽刺了他一番。因为据他

说,世界是一切有限物的总汇,所以恶不能与世界分开,因为恶是

否定性、有限性。③ 在这里,实在性和否定性仍然和以前一样对立

着。这是《神正论》里面的主要看法。——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方

197

①《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第八节,第 35 页;《哲学原理》,第四十三一四十

六节,第 25 页。

② 参看本书第185 页。

③ 《神正论》,第一册,第一部,第二十节,第 96、97 页;第三十二一三十三节,第

106—107页;第二册,第二部,第一五三节,第 57—58 页;第三七八节,第 256—257 页。第三部 近代哲学

面所能说的话。如果我让人到一个城市里的市场上买来一件东

西,并且说,这件东西虽然不是十全十美的,却是能买到的最好的,

那么,这就是我装着满意的一个十分好的理由。但是理解却是完

全另外一回事。这无非就是说,世界是好的,但也包含着恶;——

以前如此,以后也仍然如此。“因为世界始终该是有限的”,——只

不过是基于神的武断的选择。为什么在绝对者及其决心中包含着

有限性?又是怎样包含的?从有限性这个规定去推,当然可以推

出恶来了。

“神并不要恶;恶只是间接地出现在结果中的”(盲目地),“因

为有时候如果没有恶存在就不能达到更大的善。所以恶是达到善

的目的的手段。”神为什么不使用另外一种手段呢?手段永远是外

在的,并不是自在自为的。“但是我们却不能把道德上的恶看成手

466 段,也不能(像使徒*所说的那样)为了善而行恶;但是恶却常常具

198

有着作为善的 conditio sine qua non〔必要条件〕的情况。恶在神

心里只是一种容许性意志的(voluntatis permissivae)对象”,①——

总之,一切坏的东西都是如此。“善是目的,而任何一件东西,包括

* 两处典故都出于《新约全书》。第一处见《使徒保罗致罗马人书》第三章:“若

上帝的真实因我的虚谎而充溢流露他的荣耀来,为什么我还受审判为罪人呢?我们为

什么不作恶使善来到呢?”(这是我们所受的毁谤,并且有人说我们说了这话)……〔吕

振中译:吕(译)新约初稿,第 282 页〕

第二处见《马太福音》第十八章:“因了绊跌的事,世界有祸啊!绊跌的事是必须来

的;但绊跌的事是从他来的,那人有祸啊!”(前引书第35 页)中华圣经会《新旧约全书》

的译文:这世界有祸了。因为将人绊倒,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

了。

①《神的正直给神作了辩护》(《神正论》,第二册),第三十四一三十八节,第

385—386 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次等的,即无所谓好坏的东西在内,以及恶,全都是手段;然而恶却

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基督*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必须有犯罪存

在。”①

“根据神的智慧,我们必须认定自然的规律是最好的。”人们一

般地满足这种说法;但是这个答复对于特定的问题来说理由却不

充足。人们要想认识这种规律的善。这一点并没有做到。“比方

说,落体定律就是最好的:时间与空间的平方关系就是最好的。”人

们也可以在数学上使用任何一种别的乘方。莱布尼茨的回答是

“神创造了这个”;这不是什么答复。我们要想知道的是这个规律

的特定的根据;这样一些普遍的规定听起来倒很虔诚,但是并不能

使人满足。

丙、他进一步把充足理由与关于单子的想法联系起来。单

子是万物的本原,每一个单子都是自为的,彼此之间没有相互

199

作用,同时在世界上存在着一种和谐。那个 Monas monadum

〔众单子的太上单子〕,即神,如果是绝对的实体,那么,个别的

单子就没有实体性了。这是一个本身没有得到解决的矛盾:那

具有实体性的唯一单子和众多的个别单子,据说都是独立的,467

其根据是它们彼此之间并无联系;这就是一个没有解决的矛

盾。据说,它们是神创造的,也就是说,它们是被神的意志规定成

为单子的。

灵魂和形体这两个对立的存在物的统一,应当理解得比单子

与单子的关系更普遍。莱布尼茨把这种统一设想成一种并无区别

①《神的正直给神作了辩护》(《神正论》,第二册),第三十九节,第386页。200

第三部 近代哲学

的联系,一种非概念的联系,也就是说,设想成一种预定的和

谐。① ——莱布尼茨举两座钟为例,说是这两座钟被拨在同一个

钟点上,以同样的方式走着;②这样,思维界的运动就按照规定向

目的进行着,而形体界的进程也按照着普遍的因果联系与思维界

的运动吻合一致。③ ———这和斯宾诺莎的说法是一模一样的,即

宇宙的这两个方面彼此并无联系,并不互相影响,而是彼此完全不

相干的,总之,缺乏概念的差异关系。在无概念的抽象思维中,每

一种规定性都带着单纯性、自在、与他物不相干的形式(绝对的红

就被看成与蓝等等不相干),——这是一种无运动的反思。——在

这里,也和前面一样,莱布尼茨放弃了他的个体化原则;这个原则

只有排斥他物的一的意义,并不是凌驾他物的一;只是想象的一,

468 并不是一的概念。所以灵魂具有一系列由它的内部发展出来的表

象,这一系列表象原来在创造的时候就被放进了灵魂,也就是说,

直接就是如此:它们是这样一种自在的规定性、存在着的规定性;

然而规定性却不是自在的,这种规定性在表象中反映的表现乃是

它的客观存在。伴随着这一系列不同的表象的是形体的一系列运

动,这一系列运动是与那些表象平行,或者说,是存在于它们以外

的东西。④ 这两者都是实在的基本环节;它们彼此互不相涉,但是

却也同样具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关系。

①《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第三节,第 33 页;《对实体交通说的第一篇说

明》,第70页。

②《对实体交通说的第二篇和第三篇说明》,第71—73 页。

③ 《哲学原理》,第八十二节,第 30 页;《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第十一节,

第 36页。

④《关于自然和实体交通的新体系》,第54—55 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这就是灵魂、思维者;另一方面则是有形体的东西、运动。每

一个单子都是封闭在自身之内的,并不对其他形体发生作用;每一

个形体都是无穷多的原子的积聚,但是这些原子却吻合一致。

Monas monadum〔众单子的太上单子〕的状态和活动的进一步规

定是:它是众多单子的种种变化中的预定和谐;莱布尼茨把这种和

谐放在神那里。① 神是这种吻合一致的充足理由;神对这些原子

群作了这样一种安排,使那些在一个单子内部发展着的原始变化

与其他单子的变化吻合一致。这就是预定的和谐。当一条狗挨了

棍子的时候,痛苦在狗身上发展着,棍子也在发展着,打狗的人也

同样在发展着;狗、棍子、打狗者的各种规定都彼此吻合,但是这并

不是通过这些规定的客观联系,它们每一个都是独立的。② 它们

并没有单子与单子之间的联系。所以这个协调的原则是在它们以

外,在神那里,所以神是众单子的太上单子,是绝对的统一;神是吻

合的原因。

我们一开头就看到了莱布尼茨是怎样达到这种看法的。每一 469

个单子都是能表象的,同时也是宇宙的表象。每一个单子全都本

身就是一个总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不过这种表象还不

是一个意识到的表象;那些赤裸裸的单子本身也同样是宇宙,区别

就在于这个宇宙或总体在单子内部的发展。③ 在单子中发展着的

①《哲学原理》,第九十节,第31页;《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第十二一十三

节,第36—37 页;第十五节,第37—38 页。

②《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75—76页。

③ 《哲学原理》,第五十八一六十二节,第 27 页;《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

46—47页。

201202

第三部 近代哲学

东西,同时也与其他一切发展处在和谐中;这是唯一的和谐。“在

宇宙中一切都极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打成一片,好像一个海洋:

连最微末的运动也把它的后果一直传播到一切遥远的地方去。”①

如果我们完全认识了一粒沙,就可以从这粒沙里理解到全宇宙的

发展。这些话表面上似乎很漂亮,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宇

宙的其余部分要多于并且异于我们所认识的这一粒沙。说这粒

沙的本质就是宇宙,乃是一种空洞的夸夸之谈;因为作为本质的

宇宙恰好不是宇宙。必须在这粒沙上再添加上某些不在其中的

东西;因为思想加上了比沙子的存在更多的东西,这样当然就能

理解到宇宙及其发展了。这样一来,每一个单子就都有或都是

整个宇宙的表象,也就是说,它就是表象一般,不过同时也是一

个使它成为这一单子的特定表象,即根据它的特殊状况和处境而

定的表象。②

单子是能动的、能表象的、能知觉的;这些构成它的宇宙的知

470 觉在它内部按照活动的规律发展着。它的外部世界的运动是怎样

按照形体的规律发展的,它内部的表象、精神性的东西就也是这样

按照欲望的规律发展着。自由就是自发性,就是说,在每一个单子

内部发展的东西,就是它的内在的发展;自由只不过是被意识到的

自发性。③ 磁针具有自发性。他说,磁针的本性就是指北;如果它

有意识,它就会想到这是它的自决性,——这样它就有了按照自己

①《神正论》,第一册,第一部,第九节,第 85—86 页。

②《自然的原理和神恩的原理》,第十二—十三节,第 36—37 页;《全集》,第二

册,第一部分,第337 页。

③ 《神正论》,第二册,第三部,第二九一节,第184—185 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的本性行动的意志。① 因为每一件东西都有按照自己固有的本性

行动的 appetitus〔欲望〕。因为单子都是封闭的,各自在自身之内

发展着,所以这种发展又必须在和谐中。一个有机整体、一个人就

是自发地规定目的的;不过这个有机整体或人是在他的概念中向

着一个他物发展的。他表象或知觉这个或那个,要求这个或那个;

他的活动就朝着这一点进行,并且造成一些变化。他的内心规定

于是就变成了身体的规定,然后造成外界的变化;他似乎是原因的

样子,对其他单子起着作用。然而这只是一个假象。就这个单子

规定和否定他物这一点来说,这个他物是现实的东西;然而单子本

身就是这个被动的东西,所有的环节都包含在单子本身之内。正

因为如此,它并不需要其他的单子〔,只需要单子自身的规律〕。*

如果这种相互作用是一个假象,这种自为存在就也同样是假象,因

为自为的存在只有与相互作用联系起来才有意义;需要的并不是

什么相互作用的规律,而是那些单子本身的规律。

这种理智性是莱布尼茨的伟大处,但是莱布尼茨并不懂得详

尽发挥这种看法,这样,这种理智性就同时又是无限的众多性。这

种众多性是绝对的,单子是独立的;这种众多性并不能克服单一。471

他使在概念中的这种分离竟达到了脱离本身,达到了彼此不同的

独立状态的假象,而不懂得把这种分离总括到统一里去。表象过

程和外部事物的过程这两个环节的协调,是作为原因和结果出现

的,莱布尼茨不懂得把它们自在自为地联系起来,因而让它们分立

203

①《神正论》,第一册,第一部,第五十节,第119 页。

* 第 346页。第三部 近代哲学

204

着。因此每一件东西对于另一件东西来说都是被动的。莱布尼茨

进一步在一个统一体中考察这两者;但是它们的活动却并不是同

时都为了这个统一的。这样,每一个过程单就本身来说就都变得

无法理解了,因为那个为自己固有的目的所支配的表象过程需要

带着被动的他物这一环节,而原因与结果的联系又需要普遍者,它

们两者都各自缺乏它的这个另一环节。因为在有意识的表象过程

中并不出现必然的联系,而是呈现着偶然和飞跃,于是莱布尼茨就

认为,这是由于“被创造的实体的本性使它在某种秩序中不断地变

化着,这种秩序自动地(spontanément)引导着它通过它所遇到的

一切状况;所以那个全视的神在实体的现在状况中也可以认识到

过去和将来。这个决定特殊实体的个体性的秩序规律,与其他一

切实体和整个宇宙中所发生的事情有一种严密的联系。”①这就是

说,单子并不是自在的,也就是说,有两种看法,把它当作自动地按

照形式产生自己的各种表象的东西,同时又把它当作必然性的整

体的一环;按照斯宾诺莎的说法,这就是从两个方面看它。

人的意志的规定与人以为由意志造成的变化协调一致,这种

472

统一是由另外一个东西造成的,并不是外来的;这个另外的他物就

是神,神预定了这一和谐,——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预定和谐。当

一个单子发生变化的时候,在另一个单子里也发生与此相吻合的

变化;这种吻合就是和谐,是由神规定的。这个绝对统一被放在神

那里;神是众单子的太上单子。众单子在神的面前不是独立的;它

们是吸收在神中的,是观念性的。这样,现在就发生了一种要求,

①《全集》,第二册,第一部分,第 75 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要在神那里去理解以前分立着的东西的那种统一;只有神拥有一

种特权,担负着理解不可理解的东西的重任。所以神这个字只不

过是救急的东西,它所带来的统一只不过是徒托空言的统一;莱布

尼茨并没有指出众多的事物如何从这个统一里产生出来。

由此可见,神在近代哲学中所起的作用,要比古代哲学中大得

多。在近代哲学中,理解占支配地位的(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对立是

主要的要求)。〔在莱布尼茨看来,〕*思想前进到什么地步,宇宙

就前进到什么地步;理解在什么地方停止了,宇宙就在那里停止

了,神就在那里开始了;因而后来有人甚至于认为理解是对神不好

的东西,神由于被理解,便往下拉到有限性里去了。——理解是从

特定的东西出发的:这个和那个东西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并不理解

这些环节的统一;于是这个统一就落到了神身上。因此神就仿佛

是一条大阴沟,所有的矛盾都汇集于其中。这样一个通俗观点的

205

总汇就是莱布尼茨的《神正论》。在这部书里总是可以搜索出形形

色色逃避矛盾的遁词:当神的正直与善发生矛盾时,就设法把这两

者调节一下;对于神的预知和人的自由如何相容这个问题,就想出

形形色色的综合来,这些综合根本没有深入到根据,也没有指出这 473

两者都是环节。

这些就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主要环节。这是一种从一个有局限

性的理智规定出发的形而上学;这个规定就是绝对的众多,因此他

只能把联系理解为连续。这样,绝对的统一就被他抛弃了,但是他

却以这个统一为前提;他只有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说明个体与个体

* 第 348页。第三部 近代哲学

之间的沟通,即认为神规定了各个个体的种种变化中的和谐。这

是一个人为的体系,是建立在众多性的绝对存在、抽象的单一性这

两个理智范畴上面的。莱布尼茨哲学中重要的东西是两条原则,

即个体性原则和不可分割性原则。

2.沃尔夫

沃尔夫的哲学与莱布尼茨直接连接在一起;因为这种哲学真

正说来乃是莱布尼茨哲学的一种系统化,因而也被称为莱布尼

茨一沃尔夫哲学。——这里对沃尔夫的一般哲学内容作一个系统

阐述。沃尔夫为德国人的理智教育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不朽的贡

献。他不仅第一个在德国使哲学成为公共财产,而且第一个使思

想以思想的形式成为公共财产,并且以思想代替了出于感情、出于

表象中的感性知觉的言论。这正如大家所说的那样,是教育的方

206

面;这种教育真正说来对我们现在并没有什么关系,这只是就这种

思想形式被当作哲学这一点而言。这种哲学变成了一般的教养;

其基本原则是确定的、理智式的思维;这种思维越出了现存事物的

474 整个范围。精神性的、更高级的、实体性的哲学,即我们在波墨那

里看到的那种以固有的粗野形式出现的思辨兴趣,已经完全瓦解

了,毫无作用地在德国消失了,连他的语言也被忘记了。

在克里斯提安·沃尔夫的生平事迹中,最值得指出的是:他

1679年生于布累斯劳,是一个面包师傅的儿子,开始学神学,后来

学哲学,1707年当了哈勒大学的数学兼哲学教授。在哈勒,那些

伪善的神学家们,特别是朗格,以最卑鄙的手段对待他。虔诚的信

心不信任这种理智;信心如果是真实的,那它就走上一种具有思辨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性质的内容,越出理智的范围。他的敌手们由于不能以文章占到

上风,于是采取阴谋。他们向腓特烈二世的父亲腓特烈·威廉一

世那个粗野的黩武国王告密,说按照沃尔夫的决定论,人是没有自

由意志的,因此军人也没有自由意志可言,而是由神的一种特殊安

排(预定的和谐)规定了的;——这种学说如果在军队里传播开了,

将有极大的危险性。这位国王对此大为震怒,立刻下了一道谕旨,

命令沃尔夫必须于四十八小时以内离开哈勒和普鲁士邦,否则处

以绞刑。于是沃尔夫于1723 年11月 23 日离开了哈勒。神学家

们又进一步加以诽谤,他们对沃尔夫及其哲学大肆诋毁,那个虔诚

的弗兰克竟在教堂里跪着为沃尔夫的放逐向神谢恩。然而这阵高

兴并没有保持多久。沃尔夫到卡塞尔去了,立刻被任命为马堡大

学哲学院首席教授,并且在这个时期被伦敦、巴黎、斯德哥尔摩的

科学院聘为院士,被沙皇彼得一世委派为他新建的彼得堡科学院

207

的副院长。沙皇也曾召他前往俄国,但是他谢绝了,不过接受了一 475

份恩俸,同时由巴伐利亚选帝侯封为男爵,总之外在的荣誉接踵而

来,这些荣誉在一般的公众眼中是十分了不起的,太伟大了,特别

是在当时,在今天也还是如此,因此在柏林也不能不受到极大的重

视。——后来在柏林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对沃尔夫的哲学作

出鉴定(因为这种哲学是驱逐不了的);这个委员会说沃尔夫哲学

对国家和宗教毫无危险,宣布它是无害的,封住了神学家们的口,

并且禁止争论。腓特烈二世于1740年加冕后立即把沃尔夫优礼

召回(朗格已死),这时他接受了召命。腓特烈·威廉早就向他发

出了很尊敬的召回书,但是他对奉召一事表示踌躇;他不信任。他

当了柏林大学的副校长;不过他名过其实,他的讲堂最后完全是空第三部 近代哲学

的。他死于1754年。①

沃尔夫把全部知识都纳入学究式的系统形式。他在数学

方面曾经搞得很出名,也同样以他的哲学著名,他的哲学在德

国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但是这种哲学一般说来应当称为理智

哲学,包罗着一切落入知识范围的对象;它虽然是以莱布尼茨

哲学为基础的,思辨的东西却在其中完全消失了。沃尔夫曾经

在哲学方面,特别是在德国的一般文化方面作出了贡献;我们

476 首先应当把他称作德国人的教师。我们可以说,沃尔夫第一个

使哲学成了德国本地的东西。契尔恩豪森和托马秀斯也同时分

担了这种贡献,——他们用德文写哲学书,从而获得了一种不朽的

贡献。

沃尔夫的一大部分著作也是用他的祖国语言写的;这一点很

重要。这些用德文写的哲学著作的题目是:《关于人类各种理智能

208

力及其在认识真理时的正确应用的一些理性思想》,1712 年哈勒

版,共八篇;《关于神、世界、人的灵魂以及一切事物的一些理性思

想》,1719年法兰克福、莱比锡版;《论人们的为与不为》,1720年哈

勒版;《论社会生活》,1721 年哈勒版;《论自然的各种作用》,1723

年哈勒版,等等。沃尔夫是用德文写作的;契尔恩豪森和托马秀斯

也分享了这个荣誉。与此相反,莱布尼茨是只用拉丁文或法文写

作的。但是,正如上面已经提到过的那样,②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

① 布勒:《近代哲学史》,第四册,第二篇,第 571—582 页;提德曼:《思辨哲学的

精神》,第六册,第 511—518 页;锐克斯纳:《哲学史手册》,第三册,第七十九节,第

195—196 页。

② 参看第257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

民族了;这一点,对于哲学来说最有必要。因为思想恰恰具有这样

一个环节,即应当属于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应当是自己固有的东

西;思想应当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比方说,用 Bestimmtheit〔规

定,德语固有词〕代替 Determination〔规定,借自拉丁语词 deter

minatio〕,用Wesen〔本质,德语固有词〕代替 Essenz〔本质,借自拉

丁语词essentia],等等,这样对于意识来说是直接的,这些概念是

它自己固有的东西,它是在同自己的东西打交道,不是同一个外来

的东西打交道。拉丁语有一套措辞法,有一个特定的表象范围或

界域:一旦承认了这个范围,用拉丁文写作的时候,就必定写得平

平板板;人们冒昧地用拉丁语表达的东西,是不可能明白可诵或流

畅自如的。

沃尔夫对哲学的各个部分,一直到经济学为止,写了许多 477

209

德文的和拉丁文的四开本书,拉丁文的有23 厚册,还有约40

个四开本。他的数学著作还构成另外的许多四开本。他特别

使莱布尼茨的微积分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关于契尔恩豪

森和托马秀斯的哲学,在内容方面却没有多少可讲的;这是所

谓健全理性,虽说是从思维开始的,却到处都是浮表性和空洞

的普遍性。思想的普遍性是满足了的,因为其中什么都有,犹

如一种格言,但是这种带普遍性的格言却恰恰没有确定的内

容。

沃尔夫的哲学,从内容上说,大体上就是莱布尼茨的哲学,只

是他把它系统化了。这种哲学仅仅与《单子论》和《神正论》的那些

主要规定相联系,他是始终忠于《单子论》和《神正论》的。德国的第三部 近代哲学

210

理智教养,现在完全独立地、与过去的深刻的形而上学直观毫无联

系地兴起了。但是沃尔夫对这种理智教养所作出的那些伟大贡

献,却与哲学所陷入的干枯空洞成正比:他把哲学划分成一些呆板

形式的学科,以学究的方式应用几何学方法把哲学演绎成一些理

智规定,同时同英国哲学家一样,把理智形而上学的独断主义捧成

了普遍的基调。这种独断主义,是用一些互相排斥的理智规定和

关系,如一和多,或简单和复合、有限和无限、因果关系等等,来规

定绝对和理性的东西的。沃尔夫十分彻底地排除了经院式的亚里

478 士多德哲学,使哲学成了普遍的、属于德意志民族的科学。此外他

又给哲学作了有系统的、适当的分门别类,这种分类直到现代还被

大家认为是一种权威。

(一)理论哲学。他首先论述的是(1)清除了经院作风的逻辑,

这是经过沃尔夫系统化的理智逻辑;其次是(2)形而上学,其中包

括:甲、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有”(ov)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

范畴,认为‘有’是唯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①、

因果②、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学。乙、次一部分学说是

宇宙论;这是关于形体、关于世界的普遍学说。这是一些关于世界

的抽象形而上学命题,认为没有偶然,③自然中没有飞跃,④——论

证了连续性的规律。他排斥博物学和自然史。丙、然后是理性灵

①《关于神、世界和人类灵魂的一些理性思维》,第一部,第二章,第一一四节,第

59—60 页(哈勒1741年版)。

② 同上,第一二O节,第62—63 页。

③ 同上,第四章,第五七五一五八一节,第 352—359 页。

④ 同上,第六八六节,第425 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魂学,即心灵学、灵魂哲学,论述了灵魂的单纯性、不死性、非物质

性。①丁、自然神学,对神的存在作出证明。② 其中夹进了经验灵

魂学。③ 这是理论哲学。(二)实践哲学是:(1)自然法,(2)道德

学,(3)国际法或政治学,(4)经济学。

全部学说是以严格的几何学形式如公理、定理、附理、绎理

等等陈述出来的。沃尔夫一方面探讨了一个巨大的、十分普遍

的范围,另方面又在论述各个命题及其证明时采用了严格的方 479

法。哲学方面的内容有一部分是从莱布尼茨那里取来的,也有

以经验的方式从我们的感觉和心理倾向中采取来的;笛卡尔等

人对普遍概念所作出的那些规定,他都完全采纳了,他给他们为

这些规定所下的定义、所提出的命题作出了证明。——这种认

识在方式上和斯宾诺莎是一样的,不过更加死板、更加笨重。沃

尔夫的办法是这样的:下定义,定义是基础;这些定义大体上是

211

建立在我们的表象上面的,这是一些有名无实的定义。他使我

们的表象转化成理智规定;定义如果与这种表象相吻合,那就是

正确的。

他为德国(也是比较普遍地)规定了意识的世界,就像亚里士

多德那样,对于亚里士多德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他说明了人类

表象的整个范围,这对于一般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内容是由

一些抽象命题及其证明构成的混合物,还夹杂着一些经验,他对

① 《关于神、世界和人类灵魂的一些理性思维》,第一部,第五章,第七四二节,第

463页;第九二六节,第 573页。

② 同上,第六章,第九二八节,第574 页以下。

③ 同上,第三章。第三部 近代哲学

212

这些经验的真理性不加怀疑,把他的大部分命题建立在这种真

理性上面;如果真有一种内容从其中产生出来的话,那当然必须

把命题建立于其上,并且从其中找出根据。(在斯宾诺莎那里,

除了绝对实体和经常返回绝对实体以外,是别无内容的。)沃尔

夫把这种内容理解成思想的形式,理解为属于思想本身的普遍

规定,或思想形式方面的普遍规定。这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他

与亚里士多德的不同,就在于他仅仅采取理智的态度,而亚里士

多德却以思辨的方式论述了对象。理智的论述就是孤立地抓住

每一个思想规定;与比相反,怀疑论则是把这些固定的思想规定

混淆起来。

沃尔夫遵循几何学方法。数学是理智适用的场所;三角形必

480 须永远是三角形。沃尔夫是德国人中间的理智教师。斯宾诺莎已

经应用了几何学方法;沃尔夫把它同样地应用到一切纯属经验的

东西上,例如就应用在他的所谓应用数学中,他把许多有用的技术

放进了这种数学,使一些最普通的思想和意思带上了几何学的形

式;这种做法使他的陈述具有一种学究式的外观,尤其是当内容本

来浅近,不用这种形式,单凭表象即可说明的时候,他的讲法更显

得学究气十足。

方法的严格,当然也有一部分变成了学究气。推论是主要的

形式;这常常是一种粗野的学究作风,给他带来了十足的呆板。沃

尔夫在数学中(四小册)也讲了建筑术和战术。例如在建筑术中就

有这样一个规条:窗子必须是给两个人用的。① 造一间厕所,是被

①《一切数理科学初阶》,第一部:建筑术初阶,第一部分,规条八,第 414 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他当作课题和解决提出来讲的。① ——次一个好例子是出于战术

中的:“规条四。敌人向要塞走得越近,就必定越难靠拢要塞。”他

不说因为危险越大,却不厌其烦地这样说:“证明。敌人向要塞走

得越近,危险就越大。而危险越大,人们就必定越能抵抗他,使他

的进攻粉碎,摆脱自己的危险,这是非常可能的。因此,敌人向要

塞走得越近,就必定越难靠拢要塞。证讫。”②———他把因为“危险

越大”当作理由提出来,这样,也就全盘错误了,我们就可以作出正

好相反的结论了。因为人们一开始对敌人进行一切可能的抵抗,481

敌人就不能向要塞走得更近,于是危险就并不变得更大了。更大

的抵抗有一个原因,但并不是这个愚蠢的理由;那是因为守卫部队

现在离得比较近,因而在一个狭窄的战场上作战,可以进行更大的

抵抗。

沃尔夫就是以这种十分烦琐的方式来对待一切可能的内容。

一切思辨的东西都离他很远;我们看到他把一切可能的内容都放

进了这种论述方式。作为这种内容的基础的,是我们的表象。只

有当我们把自己的表象归结到它们的单纯思想时,我们才知道定

义是不是正确。这样,我们的通常表象就转化成空洞的思想形式

了。——这种学究作风的粗野性,或这种粗野性的学究作风,在他

那里十分详细地、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必然使他丧失一切信任。他

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为什么几何学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最后的认

识方法。由于人们本能地直接意识到了这样一些应用几何学方法

①《一切数理科学初阶》,课题二十二,第452—453 页。

②《一切数理科学初阶》,第二部:结构初阶,第一部分,第570页。

213第三部 近代哲学

的实例太愚蠢,这种方法已经不时兴了。

3.通俗哲学

沃尔夫哲学所需要的,只不过是摆脱它的死板的形式,至于内

容,就是以后的通俗哲学。它迎合我们的通常意识,把通常意识当

作最后的标准。在斯宾诺莎那里,我们也看到从定义开始,定义也

被当作前提。但是在斯宾诺莎那里内容具有深刻的思辨性质,并

不是从通常意识中取来的。在斯宾诺莎那里,思维并不仅仅是形

式,内容是属于思维本身的;这是思想本身的内容。在思辨的内容

482 里,思维是满足于自身的,内容立刻由思维本身得到证明;它本身

就是总体,所以它能满足理性的本能。内容如果是有限的,那就意

味着需要一种根据。在斯宾诺莎那里,内容是没有根据的,没有任

何外在的根据;它本身就是根据。至于有限的内容,我们要求它有

214

一个不同于这一有限物的根据;思 辨的内容本身就是完整

的。——因此从内容上说,沃尔夫哲学已经是通俗哲学,虽然它在

形式上承认思维的有效性。沃尔夫哲学在康德以前一直占据统治

地位。鲍姆加滕、克卢秀斯、门德尔松是沃尔夫哲学的个别加工

者。门德尔松曾经以一种更通俗、更有风趣的方式讲哲学。

我们考察过的那些哲学形态,都带着这样一种性质:它们都是

形而上学,都是从普遍的理智规定出发,把它们与经验、观察结合

起来,总之是与经验的方式结合起来。在这种形而上学里,只有一

个方面,就是使我们意识到思想的种种对立,并致力于解除矛盾。

思维与存在(广延)、神与世界、善与恶、神的全能和前知与世界上

的罪恶以及人的自由的矛盾,灵魂与精神、表象中的东西与物质的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东西的对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乃是注意的中心。这些对

立和矛盾的解除,乃是要做的工作;这种解除是被放在神身上的;

因此神就是使这一切对立得到解除的东西。从主要的方面说,这

就是这一切哲学的共同之点。在这里必须指出,这些对立本身并

没有得到解除,也就是说,并没有指出前提本身就是子虚乌有的,

因此并没有作出一种真正具体的解决。尽管神被认作解除一切矛

盾的东西,神和那些矛盾的解除却是口头上说说的,并不是把握 483

到、理解到的。如果按照神的各种特性如前知、全在、全知等等去

理解神,如果把神的各种特性如权能、智慧、善良、公正等等看成神

本身的特性,这些特性就把它们自己引进种种矛盾了;莱布尼茨曾

经试图取消这些矛盾,他说,这些矛盾是互相制约的,——它们合

拢来就互相抵消了。———但是这并不是对这样一些矛盾的〔真正〕

把握。

215

这种形而上学与古代哲学、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形成鲜明

的对比。我们可以再三地回到古代哲学,赞许古代哲学;它在当时

的发展阶段上是令人满意的,——是一个具体的中心点,正如人们

所理解的那样,充分地完成了思维的任务。在这种近代的形而上

学里面,各种对立发展成了绝对的矛盾。神虽然被提出来当作这

些矛盾的绝对解决,这种解决却仍然是抽象的、彼岸的。所有的矛

盾都仍然存在于此岸,从内容上说,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神并没有

被理解为使矛盾永远解决的神;神并没有被理解为精神,理解为三

位一体的精神。只有在作为精神、作为三位一体的精神的神之中,

才包含着这种神本身及其对方圣子的对立,因而包含着这一对立

的解除。作为理性的神这一具体的理念,还没有被采取到哲学中;第三部 近代哲学

对各种矛盾的解决,只不过是一种彼岸的解决。

现在为了对其他民族在哲学上的努力作一番回顾,我们来看

一看哲学的进程。我们又像以前一样,看到这种枯燥的理智哲学

碰到了怀疑论,不过这种怀疑论真正说来是采取着唯心论的形式,

也就是说,认为各种规定都是自我意识的主观规定。——我们曾

484 经看到过思维,现在我们看到概念出现了。思维是不动的单纯性

形式。在斯多葛派那里,是把规定性当成被思维的东西。现在我

们在近代也看到同样的现象,只是这时浮现了总体性的图像或内

在意识,即绝对精神,认为世界是以绝对精神为基础的,并且向绝

对精神的概念迈进;——这是精神的另一个内在基础,另一个潜在

本性,精神从自身内独立地努力把它产生出来;所以这是精神对自

身的一种把握,或者换句话说,精神确信,理性就是全部实在。在

古代哲学家那里,理性(逻各斯)被看成意识的自在自为的本体,而

216

语言只被当作一种虚浮的形式的存在;但是现在却把理性的确定

性看作存在着的实体,因此在笛卡尔那里有着概念和存在的统一,

在斯宾诺莎那里也同样有着普遍的实在。——现在出现了固定的

思想向自身运动的概念,这就是说,运动本来只是作为方法,处在

对象以外的,现在来到了对象自己身上了,也就是说,自我意识来

到思想里面了。思想是具有自在存在而没有自为存在的东西,是

与感性事物不相同的一种客观的方式,但又与自我意识的实在性

不相同。

我们现在看到概念进入了思想,这个概念有三种形式:(1)作

为个别的自我意识,一般的形式表象;(2)作为普遍的自我意识,这

种自我意识是面对一切对象的,不管是被思维的东西,确定的概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念,还是具有现实性形式的对象,——不管是一般在思想中确定的

东西,是被认作彼岸物的灵明世界及其丰富的规定,还是灵明世界

的现实化,即此岸世界;(3)同时采取这两种方式的只是现实的概

念,并不是退回到思想中的概念,也不是自己思维自己的概念。前

者是一种概念式的思维,概念本身把这种思维认作本质,——-这是 485

唯心论。这三个方面,到现在为止,又分别属于现今文明世界内三

个仅有的民族。属于英国人的,是那种经验的、完全有限的概念;

属于法国人的,是那种作为对一切进行尝试的、肯定自己的实在性

的、扬弃一切规定的、因而具有普遍性的无限纯粹自我意识的概

念;属于德国人的,则是这种内在的东西的深入自身,即绝对概念

的思维。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阿里斯托芬-《云》-(十一)第六场(第二次对驳)-在线阅读

    歌队 (短歌首节) 老年人,想想你自已的事情: 怎样才能够在辩论中胜过这个人。 他要是没有什么可以倚仗, 便不会这样放肆,这样莽撞: 他的有恃无恐多么明显呀, 说话蛮横有力。 (首节完) 歌队长 (向斯特瑞普西阿得斯) 这一场争论是怎样开始的? 你得告诉我,这你一定做得到。 斯特瑞普西阿得斯: 我告诉你这一场争论是怎样开始的; 正当我们安会的时候。正如你所知…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1日
    147
  • 第三章培尔

    培尔(Pierre Bayle)是法国17世纪后期历史学、哲学、神学、伦理 学等领域的代表性人物。① 他 1647年11 月生于法国南部富瓦省的 一个偏僻小镇,父亲是这个小镇上的一个牧师,母亲出身于当地一个 贵族家庭。与帕斯卡尔不同,培尔从他父亲那里并没有得到专业上 的帮助,但他阅读了父亲的大量藏书,其中有蒙田和其他知名作家的 作品。从1666年开始,培尔在…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151
  •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前面一般性地论述了近代西方哲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发展 现在必须回过头来对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两个认识论思潮 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作专门的评述。 如前面所说,这里的理性主义不是就其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广义 而言的,而是指与经验主义不同的注重演绎推理和理性直观的认识论 派别。不论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在古代和中世纪都能找到其倾向 和表现,但是,只是到了近代,当认识…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2日
    160
  • 尼采-《善恶的彼岸》-第一章 哲学家的偏见-在线阅读

    第一章 哲学家的偏见 1 真理意志注定诱使我们做许多冒险事业,所有哲学家迄今都怀着敬意谈论过真理之中的那无人知晓的直实性。又有什么问题是它没有向我们提出过!提出的是些多么叫人觉得奇怪、令人困惑、成问题的问题!说来话长,然而又似乎还没有开始。 如果我们变得不再轻信,失去耐心,不再烦地躲开,那有什么 奇怪?不正是这个斯芬克斯最终教会了我们自己提出问题吗? 究竟是…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0日
    31
  •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第五卷-在线阅读

    第五卷 【1】 至此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差不多全都得到了讨论;接下来应当考察,引起政体更迭的原因有哪些,它们有什么性质和有多少种类,以及导致每一政体覆灭的原因有哪些,每一政体出于什么样的政体,又最可能演变成什么样的政体;此外,还须从共同的方面和个别的方面分别加以阐明,用什么方法可以保持各类政体,保持每一政体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我们首先假定这样一个出发点,即业已…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30日
    15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