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部-第二篇-第一章-二-在线阅读

二、第二阶段

1.洛 克

洛克对于整个经验主义思维方式作了系统的表述,因为他曾

经对培根的思想加以进一步的发挥。如果说培根指出了感性存在

是真理,那么洛克就证明了共相、思想一般地包含在感性存在之

内,或者说,他表明了我们是从经验获得共相、真理的。这种看法

152

的意思是指概念对意识说来具有客观实在性。经验诚然是全体中

的一个必要的环节。但是这一思想在洛克那里显得只意味着我们

从经验、感性存在或知觉里取得真理或者抽出真理,这就是最浅

薄、最错误的思想,因为这样就不把经验看成全体中的一个环节,

而是把它看成真理的本质了。

当时有一种要求,反对认为理念(der ldee)具有内在直接性的

假定,反对用定义和公则来阐述理念的方法,反对绝对的实体,而

主张把观念(die Ideén)表述为结果,并且维护个体性和自我意识

的权利。这些要求或需要在洛克和莱布尼茨哲学里被表达出来

① 《真理的探求》,第三册,第四卷,第一部,第一章,第1—3 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了,虽然表达得不很完全。因此,这个原则出现在哲学里同〔斯宾

诺莎的实体的〕*那种无差别的同一性正相反对,洛克甚至认为直

接的现实是实在和真理,他否定了哲学的兴趣在于认识自在自为

的真理,而仅仅从事于描写思想以什么方式接受被给予的材料。

洛克与莱布尼茨两人是彼此独立、互相反对的哲学家。他们 418

两人的共同之点,在于与斯宾诺莎和马勒伯朗士相对立,而认特殊

的东西、有限的规定性和个别的东西为原则。在洛克那里,特别着

重的是认识共相、普遍观念、一般表象是什么,以及它们的本源是

什么。在斯宾诺莎和马勒伯朗士那里,实体或共相被认作真理、自

在自为的、没有本源的、永恒的东西,而把特殊的东西只认作实体

的变形。与此相反,洛克认为有限的东西和有限的认识、意识是第

一位的东西,而共相乃是从它们那里派生出来的。莱布尼茨同样

把单子、个别、个体,即在斯宾诺莎看来只是一种变灭的形式的东

153

西,当作原则;就是从这一点来看,我才把他们两人相提并论。

洛克形成了与斯宾诺莎相对立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后者那

里,实体是绝对、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永恒的东西;任何事物,只

有与实体相联系,只有通过实体而得到理解,才是某种东西。洛克

形成了斯宾诺莎的对立面,他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观点。与斯宾诺

莎的实体的凝固统一性相反,洛克坚持着意识的差别:一方面,他

坚持意识自身,把意识看成本身自由的东西,以与存在——自然、

神——相对立,以便把存在规定为意识的对象;另一方面,从这个

对立出发去产生出统一,并把意识提高到这种统一。肯定对立、区

* 第 296页。第三部 近代哲学

别,并且在对立或区别里和从对立或区别里去认识统一,这是〔当

时的〕*普遍的趋势。但是代表这种趋势的人们自己还不很了解

这个趋势所取的道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趋势的任务,也还没

有意识到实现这个任务和要求的方法。首先,在洛克那里,那另一

方面,即有限制的、有限的、感性的、直接存在着的、否定的一面是

主要的事情;这就是那外部的和内部的可感知的东西。斯宾诺莎

对于否定的一面太忽视了;因此否定的一面没有得到任何内在的

419 规定,一切被规定的东西都趋于毁灭。在洛克那里,有限的东西是

第一位的,是根本;从有限的东西可以过渡到上帝。洛克完全停留

在通常意识的阶段,认为对象是在我们之外,从对象导向主体,并

且把知觉中的个别东西提高到共相。这是一种从个别中推演出普

遍概念的尝试;他放弃了人们过去所采用的那种从定义开始的道

路。在别的场合在洛克那里,普遍概念,自身同一的东西,例如实

154

体,是从对象里主观地产生出来的。有限的东西并没有被理解为

带有无限性的绝对否定性;这一点我们在第三节里谈莱布尼茨时

就可以看到。莱布尼茨在较高的意义下,把个体、差别设定为独立

存在着的、虽说是无对象的,却是真实的存在,——这就是说,他把

个体或差别只设定为全体,不是作为有限的东西,而是作为有差别

的东西,所以每一事物本身即是一全体。

洛克完全不把自在自为的真理放在眼里。他的兴趣不复在于

认识自在自为的真理;反之,其兴趣只是主观的、想要知道在我们

的认识过程里知识是如何形成的,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些表象的,特

别要知道如何获得我们的普遍表象或洛克所谓观念。他预先假定

了那些规定直接地就是真的;在他那里,实在具有很坏的意义,被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看成某种存在于我们外面的东西。洛克描述了普遍思想如何出现

在意识内的道路,——这是一个现象的道路。因此,从现在起,或

者从他这一方面来说,哲学研究的观点整个改变了;兴趣只限于客

观过渡到主观的形式,或者感觉过渡到表象的形式。在斯宾诺莎

和马勒伯朗士那里,我们都曾看见,主要的规定是认识思维与广延

的联系,这就是说,认识外在思维与广延关系中、处在相对关系中

的东西,——他们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思维与广延两者是怎样联系

起来的?但是,他们是在这样的意义下理解并答复这个问题的,即 420

只是这种联系本身构成主要的兴趣,并且认为这种联系本身就是

同一性、真理、上帝。作为绝对实体(而不是处于联系中的东西),

兴趣不是落在相联系的东西上;存在、前提和坚实长存的东西不是

相联系的东西,——相联系的东西只是偶然的。在〔洛克〕这里,相

联系的东西——事物和主体是有效准的,是被假定为有效准的。

155

看来〔洛克的〕这种兴趣与表现在马勒伯朗士的《真理的探求》

中的兴趣正相同。在马勒伯朗士那里,也掺杂有心理学的东西;不

过只是较晚期才这样。绝对统一性是主要的兴趣;它被当作基础。

马勒伯朗士问:我们的表象是怎样得来的?他的答复是:第一,我

们在上帝中看见一切;第二,因此共相、无限者纯全是认识个别事

物的第一位的东西和前提。洛克则从个别的知觉开始。我们是怎

样得到普遍表象的?——洛克答道,我们是从个别知觉中抽象出

它们的,这就是说,个别知觉是第一位的东西,共相是后起的,是我

们造成的,只是属于思维的主观的东西。双方都把片面性的东西

当成有效准、能长存。真正讲来,这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兴趣,企图

考察个别感觉变成普遍表象的道路。无疑地,感觉是精神的最低第三部 近代哲学

级的属于动物性的一种方式;思维着的精神想要按照它自己的方

式去改变感觉。康德很正确地斥责了洛克说,普遍观念的源泉,不

是个别的东西,而是知性。但是主要的事情乃是内容本身的性质。

不论你说这内容是起源于知性或者是起源于经验,都没有多少帮

助;问题在于这个内容本身是不是真实的。在洛克那里,真理的意

421 义只在于我们的观念与事物的一致;这里所谈的只是关系,内容乃

是一个客观事物或观念的内容。但对于内容本身加以研究乃是另

外一回事。我们用不着对于观念的来源大事争论。在洛克的观点

里,对于自在自为的内容的兴趣完全消失了。

从洛克出发,产生一个广泛的文化,这个文化采取了另外一些

形式,但就原则来说,完全是一样的。这个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

的观念形态,并且也被当作是哲学,虽说其中并未谈及哲学的对

象。

156

洛克的生活情况真可以说纯是一些私人事情,是为外部情况

所决定的;没有包含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他的生活是博学的、单

调的、平常的,是与外部给予的环境相联系的,是不能当作一种特

殊的形态来称道的。环境的力量已经成为无限的重大,因为有更

合理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出现了;个人和个人的生活就成为比较无

足轻重了。人们说,一个哲学家也应该像哲学家那样生活,亦即独

立于世间的外部环境,不要忙于事物、太为世物操心。但是像这样

自身封闭,脱离一切需要,特别是脱离文化教养,没有人会获得生

活手段,反之,他必须在同他人的联系中寻求生活手段。正因为如

此,我生活于其中的外部环境和方式是必要的,但对我也是无足轻

重的。我们不应把自己的品格建立在外部环境上面,也不应表示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自己是独立于环境之外的形象,而必须为自己在世界中找到一个

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地位。

约翰·洛克1632年生于英国的润格屯。他在牛津大学学习

时,自学了笛卡尔哲学;他对于当时还在学校讲授的经院哲学不予

理会。他专门研究医学,不过由于健康不佳,实际上从来没有开业 422

行医。1664年,他随一位英国大使到柏林住了一年。回到英国之

后,他认识了当时富于才智的莎甫茨伯利伯爵,并担任他的医药顾

问,他住在伯爵家里,无须开业行医。莎甫茨伯利后来当了英国大

法官,洛克从他那里获得一个官职;但是由于政局发生变化,莎甫

茨伯利下台,洛克很快也就失掉了职位。由于忧虑自己的肺结核

病,他于1675年移居蒙特贝里尔,以求恢复健康。当莎甫茨伯利

再度任大臣时,虽说他也再度获得了职位,但后来由于这位大臣又

倒台,他也重又丢掉了职位,并且被迫逃离英国。他到了荷兰。当

时荷兰这个国家,所有因受到压迫,无论政治上的或者宗教上的压

迫,而必须逃亡的人都可以得到保护,并且在那里当时许多最著名

的、最有自由思想的人都聚集在一起。他是被牛津大学驱逐出去

的。① 宫廷派迫害了他;根据国王的命令,要把他逮捕起来,押解

回英。因此他不得不在朋友家里躲藏起来。后来由于 1688 年革

命的胜利,奥林奇的威廉登上王位,他才随着新王又返回到英国。

①《评论季刊》,1817年4月,第 70—71 页:“把洛克从牛津大学驱逐出去的法

令”(他在牛津担任什么职务没有说明),“并不是出于牛津大学当局,而是出于詹姆斯

二世,由于他的公开的命令和以基督教会监督的身份发出的书面诏令的专断权威,洛

克的被驱逐才得到执行。从他的通信中可以表明,大学当局违反自己意志,屈从于这

个措施,他不能抗拒命令而不损害到大学成员们的和平和安宁”。——参看:《约翰

洛克著作集》,伦敦,1812年,第一卷,《著者生平》,第XXVI—XXVIII页。

157158

第三部 近代哲学

423 他被任命为商业和殖民事务委员,发表了他的名著《人类理解论》,

最后由于健康不佳,辞去公职,退居英国贵族的乡村别墅;他于

1704年10月28日逝世,享年七十三岁。①

洛克的哲学是很受重视的,总的讲来,它现在还是英国人和法

国人的哲学,并且在一定意义下,也还是德国人的哲学。洛克的哲

学思想简单讲来是这样的:

(甲)他认为真理、知识建立在经验上面。一方面,经验和观

察,另一方面从其中分析出和细绎出普遍规定被预定为寻求知识

的进程;这是一种形而上学化的经验主义,这也是一般科学所采取

的途径。就方法看来,洛克采取的道路与斯宾诺莎正相反对。后

者首先提出许多界说;与此相反,洛克竭力指出,普遍的观念出于

经验。在斯宾诺莎和笛卡尔的方法里,我们找不到关于观念的起

源的陈述,普遍的观念,例如实体、无限等等一开始就被肯定了。

不过还需要指出这些观念、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根据是什

么,它们的真理性怎样可以得到证实。所以当洛克努力去指出这

些普遍观念的起源和根据时,他是在力求满足一种真实的需要。

但是,他只是在经验的起源方面去寻找根据,这就是说,只是在我

们的意识,于发展其自身时,采取什么样的途径方面去寻找根据。

424 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从经验、感觉、十分具体的情况开始,而按照时

间来说是后来才有普遍观念的;普遍观念与感觉的具体事物是有

联系的,普遍观念是包含在感觉的具体事物之中的。譬如说,空间

① 布勒:《近代哲学史》,第四卷,第一篇,第 238—241页;《约翰·洛克著作集》,

第一卷,《著者的生平》,第 XIX—XXXIX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之进入意识是后于空间性的东西,类后于个别事物;并且那只是由

于我的意识的活动才把普遍观念从表象、感觉等等特殊东西分离

开的。

(乙)所以洛克所采取的进程是完全正确的,但并不是辩证的,

而只是从经验的具体事物中分析出普遍来。对于经验的辩证考察

是完全被他抛弃了的,一般讲来,这也就抛弃了真理。——另一个

问题是:这些普遍的规定本身是不是真的?它们是从哪里来的?

它们不只是从我的意志、我的知性中来,而乃是从事物本身来的

吗?空间、原因、结果等等都是范畴。这些范畴是怎样进入特殊东

西的?普遍的空间是怎样被规定为普遍的?这种观点,对于无限、

实体等等规定本身是否真的这一问题,他完全没有看见。柏拉图

研究了无限、存在、有限和规定等范畴,认为没有一个方面本身就

是真的;只有当两者被设定为同一时才是真理,不论内容的真理性

159

是从哪里来的。但是,洛克却完全抹杀了自在自为的真理。

(丙)既然思维始终是具体的,思维或共相与广延或有形体的

东西是同一的,那么提出思维与广延二者的关系问题就是没有意

义、不可理解的,因为这两者都是思维设定的并由思维分开的。思

维怎样去克服它自己所引起来的困难呢?在洛克这里,什么困难

也没有产生和引起。在统一或和解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前,必须激

动起分裂(Entzweiung)的痛苦。

说到洛克进一步的思想,那是非常简单的。洛克考察了知性

怎样仅仅是意识,并仅仅就知性是某种在意识内的东西这一点来 425

考察知性,同时他也就自在之物在意识内这一点来认识自在之物。

(甲)洛克的哲学特别是针锋相对地反对笛卡尔;后者提出了第三部 近代哲学

天赋观念的说法。因此,洛克驳斥了所谓天赋观念,驳斥了理论方

面的和实践方面的天赋观念;这就是说,一种普遍的、自在自为的

观念,这些观念被认作以天然的方式属于心灵本身。洛克理解到

所谓天赋观念并不是人的本质规定,而乃是出现并存在于我们心

内的概念,——就像我们身体上有手和脚,饮食的本能人人都有那

样,——同样,意识就具有观念,而这就是说,观念是在意识本身之

内。因此,在洛克那里,心灵被看成一块没有内容的白版(tabula

rasa),这个白版以后逐渐为我们所叫做的经验所填满①。“天赋原

则”这一名词在当时是很流行的;不过关于天赋原则有时人们未免

说得太粗笨了。天赋原则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们是潜在的,是思维

本性的本质环节、是还没有取得存在的幼芽的各种特质。从这方

面看来,洛克的说法是包含着重要意义的;作为不同的、本质的、特

定的概念,这些天赋原则的合法性只在于被揭示出来,它们是包含

160

在思维的本质中。但是,像那些当作公理而有效准的命题和在界

说内直接受的特定的概念,它们无疑地具有当前的、天赋的观念的

形式。这样看来,它们应该自在自为地有效准;不过这只是一种单

426 纯的断言。从另一方面看来,它们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是毫无意

义的。无疑地,心灵是本身具有规定的,因为它就是自身存在着的

概念;心灵的发展即是进入意识的过程。心灵从它自身发挥出来

的各种规定,是不能叫做天赋观念的。这种发展是由一个外部的

东西所引起的,心灵的活动首先是一种反作用;只有这样,心灵才

会意识到它自己的本质。

① 《人类理解论》,第一篇,第三章,第二十二节,第51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洛克对于天赋观念的驳斥是从经验出发的。他的理由可列举

如下:“人们依据道德情感和逻辑命题方面的普遍一致,认为除了

说它们是天赋的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释。但是事实上并找

不到这种一致性。例如这个命题:凡是存在的,就是存在的,同一

事物不可同时既存在又不存在,——这些命题人们现在还可以当

作是天赋的。”但是,这个问题对概念说来是没有效准的,因为不论

在天上或地上,没有一件东西不是包含着存在和非存在的。洛克

说:“有许多人,如儿童和白痴,对于这些命题就没有任何知识。人

们不能断言,有某种东西印在灵魂深处,从而使得灵魂具有知

识。”①洛克继续说:“于是人们通常答复道,当人们开始运用理性

时,他们就知道并一致同意这些原则。……但既然由于运用理性

的帮助才发现这些原则,这正足以证明它们不是天赋的。理性据

说是由已知的原则去推出未知的真理的活动,那么为了发现那些

假想的天赋原则,又有什么必要去运用理性呢?”②这条反对的理 427

由是很薄弱的;因为它假定,人们所理解的天赋观念,是人在意识

中立刻完全现成地具有的。但是,观念在意识中的发展是不同于

潜在于意识中的理性规定的;所以天赋观念这一名词无疑是不恰

当的。“在儿童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那里,因为他们很少受到外来

意见的影响,即使最清楚明晰的观念,大部分还必须予以指明。”他

还提出很多类似的理由,特别是关于实践方面的理由,如道德判

断的多种多样,恶人、残忍的人没有良心等等。洛克还讨论了

① 《人类理解论》,第一篇,第二章,第二一五节,第13—16页。

② 同上,第六一九节,第16—17 页。

161第三部 近代哲学

“赫伯特勋爵在《论真理》(De veritate)一书所提出的天赋印象

(notiones communes in foro interiori descriptae)”——他反对柏拉

图的理念,认为普遍的概念是后起的(反之,在马勒伯朗士那里

则认它们是先在的),是先由特殊的东西形成的。在《人类理解

论》的第一篇里,他接触到这点。他认为,我们先达到我们所叫

做观念的东西。

(乙)于是,洛克进一步在第二篇里过渡到观念的起源问题,并

且力求指出观念是由经验形成的。他反对从内心出发来推出观

念,他的这个积极观点,也同样是错误的,因为他从外面接受观念,

只是坚持为他物的存在,完全忽视了自在的存在。他说:“既然每

个人都自己意识到他在思维,并且在思维时,他的心灵所运用的是

观念;毫无疑问,人们在他们的心灵中具有各式各样的观念,有如

这些名词所表达的:白色、坚硬、柔软、思维、运动、人、大象、军队、

162

428 沉醉以及其他观念。”这里所谓观念即是表象;我们所了解的观念

〔即理念〕,意义与此不同。“于是我们首先必须探讨:人是怎样获

得这些观念的?天赋观念业已被驳斥了。让我们假定心灵为一张

白纸,空无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那么,它的内容是从哪里来

的?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消用一个名词来答复:即从经验来的。我

们一切知识都建筑在经验上面。”①不错,人之获得思想,是从经验

开始。一切都必须通过经验,不仅是感性的东西,而且举凡决定和

激动我的心灵的东西也必须通过经验。这就是说,〔我、我的意识

无疑地必须从经验中、在经验内获得一切观念。因此经验意味着

① 《人类理解论》,第二篇,第一章,论一般观念及其起源,第一—二节,第 77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直接知识、知觉。〕*我自己必定有某种东西,必定是某种东西,而

对于我所有和所是的东西的意识,就是经验。如果说,我知道某

物,而这物又不在经验中,这是荒谬的。例如,根据经验,无疑地我

知道人,我无须看见所有的人。因为我是人,关于我的经验和别人

的经验,我有了活动、意志和意识;这一切无疑地都是经验。但是

这只涉及对于心灵的心理学的考察。关于我们经验内的东西是否

真的这个问题,乃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关于来源的考察并不能充

分解答这个问题。

一切概念奠基在经验上面,而知性(思维)只是对于经验所接

受的东西加以联结、比较和区别。①在洛克看来,思维本身并不是

心灵的本质,只不过是心灵的力量和表现之一。他同样坚持思维

是存在于意识内的东西,是有意识的思维,因此他指出这样的经

验,即我们并不总是在思维。经验昭示出,当人熟睡时,只是有睡

眠而没有梦。洛克举出这样一个人作为例子,这人直到25岁时还

记不起他曾做过任何梦。这正如席勒的讽刺短诗中所说:

429

我早已存在,但真正讲来,

我对于任何东西也没有思考过。

这就是说,我的对象并不是思想。但是,直观、记忆就是思维,思维

就是真理。洛克的论证是很薄弱的;他只是坚持现象、坚持存在着

东西,而抓不住真的东西。他完全抛弃了哲学的目的和兴趣。

他喜欢称之为观念的那种东西,一方面具有表象的意义,一方

* 第303 页。

①《人类理解论》,第二篇,第十二章,第一节,第143 页。

163第三部 近代哲学

面具有思想的意义,据他说,是起源于经验:一部分起源于外在经

验,一部分起源于内心经验,例如,视觉、颜色和光等等表象起源于

外在经验,信仰、疑惑、判断、推理等等起源于内心经验。这是很平

常的列举。洛克说,经验首先是感觉;其次是对于感觉的反省。现

在就头一点关于感觉的内容实质本身来说,说来说去,还是一样,

即意识所具有的一切表象、概念无疑地都是出于经验并在经验内;

这一切都只关涉到人们所了解的经验。通常当人们这样说时,所

了解的与此很不相同。人们说到经验,通常总是把它了解为某些

熟知的东西。但是,在洛克这里,经验不外是对象性的形式;经验

是某种在意识内的东西,这就是说,对意识说来,经验具有对象性

的形式,或者说,意识经验到经验,意识把经验看成一种对象性的

东西,——一种直接的认识、知觉。这里完全没有涉及我们知道的

是什么、我们必定经验到的是什么样的东西这一问题;而这是包含

164

在内容实质的概念之内的。理性的东西存在着,这就是说,理性的

东西对意识说来是一种存在着的东西,换言之,意识经验到理性的

东西;理性的东西作为世界现象存在在那里或者曾经存在在那里,

而世界现象是普遍的东西与客观的东西的结合体,所以理性的东

430 西必定是看得见、听得到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形式;自在存在的

形式同样是绝对的和本质的,——换言之,对经验事物的把握、对

〔理性东西之〕异在的假象的扬弃和通过内容自身对于内容或事情

的必然性的认识才是主要的。对于这个内容实质,不论你把它当

作某种经验的东西,如果可以那样说的话,当作一系列的经验概

念,或表象,或者把这同一系列当作一系列的思想、自在存在,这都

是无关紧要的。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洛克的主要努力在于指出,形而上学的概念怎样起源于经验,

不过他做得并不完善并且只是经验地对待这个问题:空间、不可入

性、形状、运动、静止和类似的观念出于外感觉;思维、意志等等出

于内感觉;——普遍的概念、存在、统一、能力等等观念出于两者的

结合。

(丙)因此洛克的出发点,即:一切都是经验;我们就从这种经

验抽象出关于对象及其性质的普遍表象。于是洛克对于外在的性

质作出一种区别,这种区别早已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出现过,而且我

们也曾在笛卡尔那里看见过。他区别开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第

一性质真正地属于对象本身;第二性质不是真实的性质,而是基于

感官的本性的东西。第一性质是机械的,如广延、坚硬、形状、运

动、静止;这是物体方面的性质,正如思维是精神的性质一样。我

们的特殊感觉和各种规定,如颜色、声音、香臭、味道等等却不是第

165

一性质。这种区别在笛卡尔那里也有,只不过形式不同。笛卡尔 431

把第二性质规定为不构成物体的本质的性质:洛克则认为它们是

与感觉相对的,或者是属于为意识而存在的性质;洛克诚然也把形

状等等算作物质的本质。与感觉相对的性质,按照亚里士多德说

来,是固体性①;但是,这种说法,关于物体的本质一点也没有搞清

楚。——在洛克这里甚至也作出了自在存在和为他存在的区别,

按照这种区别,他宣称为他物而存在这一环节是非本质的,——然

而他却看到,一切真理只在于为他物而存在。

(丁)当他假定了经验之后,他进一步指出,知性或理解力(in-

① 参看亚里士多德:《论灵魂》,IⅡ,11。第三部 近代哲学

tellectus)是发现和创造共相的能力。伍斯特的主教曾提出这样

的反驳说:“如果实体的观念是依据清楚明晰的理由而来,则它就

既不是出于感觉,也不是出于反省。”洛克答道:“普遍的观念不是

从感觉或反省进入心灵的,而是知性的产物或创造物。心灵是依

据它从感觉和反省”(内心的意识或内心的规定),“所获得的观念

而形成普遍观念的”。知性的工作现在就在于,从这些所谓观念

里,产生出一大堆新的观念,通过加工、通过把许多简单的观念联

合为一个观念、通过比较和区别、最后通过分离或抽象,这样一来

432 普遍概念就起源了;——像空间、时间、统一和杂多、原因和结果、

力量、自由、必然就是这样产生的。“所以知性是能动的”,不过“它

的能动性”只在于对普遍观念的“联系和结合”上面。洛克认为知

性的本质在于从知觉得来的简单观念通过比较和结合以形成新的

规定的形式活动。他说道:“知性就它的简单形态(modes)看

166

来”——如力量、数、无限性等简单规定——“完全是被动的,它从

事物的存在和运行里接受它们,像感觉把它们提供给它那样,它并

不能够造成任何一个观念。”知性是对包含在各个对象中的抽象

感觉的把握。因此它也能作出简单形式与混合形式的区别。因

此因果等观念乃是一种混合的形态;试看他怎样描述这个观念

的起源。

就指出复杂的观念起源于简单的观念来看,洛克具有摆脱了

单纯的下定义的方法的优点。这个方法告诉人:实体是这样、样式

是这样、广延是这样等等,这样就构成一整套连贯的命题。现在知

433 性怎样从具体的观念里获得普遍的观念的方法成为主要的事情。

洛克特别发挥了这种从经验派生出普遍观念的方式。不过,他进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行这种推演的方法,却完全没有意义,———只有形式,是一种空洞

的同语反复;他的这种说明是非常琐屑的、令人厌倦的,而且冗长

之极,例如,我们通过视觉和触觉,从对物体的距离的知觉中形成

空间的普遍观念。换言之,他的意思是说:我们感知到了一特定的

空间、加以抽象,于是我们就有了一般的空间概念。对于距离的知

觉提供我们关于空间的诸表象;这里并没有什么推演,而乃只是排

除掉一些别的规定。须知,距离本身即已是空间性;因此知性只是

从空间性中形成空间性的规定。——同样,通过在清醒时刻中诸

表象的不间断的连续,我们得到时间的概念;这就是说,通过特定

的时间,我们感知到普遍的时间。许多表象一个跟一个地相连续;

我们只消把特殊的表象排除开,于是我们就获得一般的时间观念。

实体照洛克看来是一个复杂的观念,它起源于我们常常感知

许多简单观念(如蓝、重等等)彼此联在一起。我们把这种联在一

167

起表象为某种支持这些观念的东西,并且认为这些观念都存在于

这种东西之中。同样,能力等等观念也是这样得来的。这是令人

厌倦的。洛克并以同样的方式推演出自由和必然、原因和结果等

规定。“原因和结果。当我们的感官觉察到事物经常变化,我们不 434

能不观察到,不同的特殊事物,特质和实体两方面”——在纯全斯

宾诺莎意义下———“开始存在;而且它们所以获得这种存在是由于

某些其他事物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从这种观察,我们就获得我们

关于原因和结果的观念;例如,蜡遇着火就会熔化。这也是令人厌

倦的。洛克还继续说道:“我想,每一个人在他自身内都发现有一

种力量,能够开始或中止、继续或完结他自身内的各种动作。由于

观察心灵的力量对于人的动作的限度,就产生出自由和必然的观第三部 近代哲学

念。”我们可以说,实在没有比这种观念的派生更为肤浅的了。重

要的是观念的内容实质,——他这里完全没有接触到。洛克这种

说法,只是突出地使人注意于包含在具体关系中的一个规定;因此

知性只是〔一方面〕*在抽象,另一方面在下固定的结论。这种看

法的基础只包含在把特定的表象转变成普遍性的形式。但是我们

需要说明其所以然的,也正是这个根本性的本质。这里,洛克自己

也承认,例如对于空间,他是不知道其自在自为的本质的。

洛克这种对于复杂的观念的所谓分析以及对于这些观念的所

谓解释,由于非常清楚明晰,曾受到普遍的欢迎。因为,说由于我

们感知时间,所以我们具有时间的概念,——实在没有比这更清楚

的了。如果我们没有真正看见空间,怎么会有空间概念?现在我

们既有空间概念,故我们必定看见空间。——这也再清楚没有了。

435 所以法国人特别采纳了这种说法,并加以进一步的发挥;他们所谓

168

Idéologie(观念学)所包含的不外是这种东西。

(戊)“共相本身、类概念的形成是由于我们把特殊的存在或特

质从它们的时间、地点等等具体情况分离开。”现在人们所谓种或

类,只不过是我们的知性的一种产物,这种产物是与外部客体相关

联的。照洛克看来,共相本身是我们心灵的产物;共相并不是客观

的东西,只是与客体有联系罢了。当然类表达了某种在对象内的

东西;但类并不创造对象。因此洛克把本质区别为真实本质与唯

名本质,两者中前者表达出事物的真本质;于是类便只是唯名本质

了。“这些名称有助于区别开我们的知识的种类;不过我们不知道

* 第307 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自然的真实本质。”对于类本身是空无、不在自然之内、不是绝对规

定了的东西,洛克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理由,他举出畸形怪物作为例

子。——假如类是绝对的,那就不会有畸形怪物了。但是,他忽视

了,既然类本质上就是存在的;那么,它里面就可以包含别的规定。

这些规定可以互相区别;在这个范围内,个别事物互相影响,因而

可以妨害类的存在〔而形成畸形怪物〕。洛克的说法无异于这样的

论证:善没有自身存在,因为有了恶人;或者说,圆没有自在自为的

本性,因为譬如说一棵树木的躯干呈现出不规则的圆形,或者我画 436

出一个很坏的圆圈。自然本身是不能够完全正确地符合于概念

的;概念只是在精神中有其真实的存在。再则,说类本身是空无,

说共相不是自然的本质,自然的自在本性不是思维的对象,这无异

于说,我们不认识真实本质,——这就令我忆起那一直经常重复、

使人厌烦的祷词:

169

自然的内在本性,没有

任何被创造的心灵能够认识。

这就会导致认为为他物而存在、知觉没有自在存在的观点,这种观

点还没有达到认自在存在是共相那种积极的观点。在认识的性质

这个问题上,由于坚持为他物而存在,洛克落后得很远,至少落后

于柏拉图。

更值得注意的是:洛克从健全的理智出发,抨击那些普遍的原

则、公理,即 A=A,如果某物是A,则它就不能是 B。这些原则是多

余的,至多只有很小的用处,或者根本就没有用。谁也不曾在矛盾

律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科学。根据这些原则,既可以对真的东西作

出证明,也同样可以对假的东西作出证明;它们乃是同语反复。第三部 近代哲学

这就是洛克的哲学。洛克其他方面有关教育、容忍、自然法或

者一般国家法所取得的成就不属于这里讨论的范围,而属于文化

教育领域。——贝尔的哲学,表现在他的《辞典》里面,一点玄思的

气味也没有,洛克也同样缺乏玄思。还有一个重要之点必须提到

的,就是洛克要求对特定的对象加以论证和理性思考,——主要是

指,例如摩尼教人,用理性、用哲学家的名义,来攻击神学和天启的

437 教义,这些攻击的理由,曾被认为是通过理性自身,无法反驳的。

与此相反,前此的神学也断言,它是完全符合理性的,并且认为理

性只有一种形式的任务,即对神学的内容,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加

以论证,使之可以理解。——〔这都是洛克要求自由的理性的思考

所要反对的〕。

认识真理是哲学的目的,在洛克这里却需用经验的方法来达

到这个目的。经验方法有助于促使人注意到普遍的规定。但是这

170

种哲学思想不仅只是通常意识的观点,在通常意识看来,其思维的

一切规定都是外面给予的,它谦逊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致忘记了它

自己的能动性;而且在这种经验的推演和心理的起源里,对于哲学

的唯一责任,即探求这些思想和关系是否具有自在自为的真理性

的观点,一点也找不到。

洛克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形而上学;它研究普遍规定、普遍思

想;而这种普遍却是从经验、从观察派生出来的。洛克的哲学解释

了普遍观念,由于它是把普遍从具体的知觉中抽象出来的。这种

抽象的办法是支离琐碎的。人们可以(像沃尔夫所做的那样)说,

从具体的表象开始乃是武断的做法。从蓝的花、蓝的天产生有同

一性的蓝的观念。原因和结果也以同样方式产生。我们也可以直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接从普遍的观念开始。我们在我们的意识内发现时间、原因的观

念;这些观念乃是意识中较后起的事实。这个方法以推理作为基

础,只是在这里还必须区别成各种不同的表象,而这些表象必须看

成主要的东西;在洛克那里,完全没有考虑到这种区别。——另一

方面,这是一个实践的方法,这个方法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对象,即

思想应用其自身于对象,或者说,从诸多对象里抽引出它们的思想

来,促使人注意到内在于对象中的本质上普遍的东西。我们具有 438

公民社会、国家;这是一个很大的复合体:统治者的意志、臣民、他

们的目的、个人福利。这里,我们是投身在具体事物之中的。当我

们拥有这些对象在我们前面时,则我们就能够抽引出普遍的观念。

但是,我们必须区别开,哪一个观念是主导的观念,在这个观念面

前,别的观念必须让步。—

洛克的哲学无疑是一种很易了解的、平凡的哲学,正因为如

171

此,也是一种通俗的哲学,对于这个哲学,整个英国的哲学直至今

天还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洛克哲学是通常叫做“哲学”的这种思

维活动的一般方式。他的这种理论,也是从我们直接遇到的和接

触到的知觉和经验出发;这些规定是基础,是本质的东西。他的这

种理论是从人们当前的心灵、从自己内心的和外部的经验出发。

这个形式是从当时产生的科学导引进来的。因此,牛顿在英国被

公认为卓越的哲学家。这种形而上学化了的经验主义一般在英国

和欧洲都认为是最好的考察和认识的方式。总的讲来,科学,特别

是经验科学必须承认它们是起源于这种经验的进程的。从观察中

引申出经验,在他们那里就叫做哲学。牛顿从经验中抽引出他的

理智的命题,也算是这样一种哲学;但是,在物理学和颜色学方面,第三部 近代哲学

他有了坏的观察,并且还作出坏的推论。他是从经验达到普遍的

观点,又以普遍观点为基础,从而构造成个别事物。这就是他的理

论。观察事物并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内在共相成为哲学的目

的。人们抛弃了从原则、从定义出发的经院哲学方法。实践的哲

439 学、论辩思维的哲学现在已广泛流行,这样一来,心灵的地位就经

历了整个革命。共相是规律、力、普遍的物质;这些东西用定义、公

理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比斯宾诺莎走远了一步,斯宾诺莎也同样

从定义开始,这是被认为不正确的。现在,共相是派生出来的,不

复是神谕式地设定起来的。唯一重要之点是洛克提出的问题:那

些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因此经验的分析是主要的事情。近代科

学、自然科学、数学和英国人的国家学等等是从哪里起源的。英国

人首先提出了关于国家的思想,从这方面看来,必须举出霍布斯作

为例证。

172

2.胡果·格老秀斯

胡果·格老秀斯曾经与洛克同时考察了各国的法律。前

面所提到的方法也就是格老秀斯所运用的方法。他曾经片面

地运用那个方法来考察物理的和政治法律的对象。他也认为

经验是一切有效准的东西的基础;这是当时文化的一个主要环

节。

胡果·凡·格老秀斯1583年生于荷兰的德尔福特,是一个法

学家、辩护士和法律顾问。但是,在1619 年,他却牵连在巴恩威尔

德案件中,被迫逃离本国,长时期居住在法国,1634 年,他去瑞典,在

瑞典女王克利斯丁娜朝中任职。1635年他担任瑞典驻巴黎的大使。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1645年在从斯德哥尔摩往荷兰的旅途中死在德国的罗斯托克。①

他的主要著作是《论战时与平时的法律》,1625年;这书现在 440

已经没有人读了,但它却发生了很大的影响。格老秀斯曾经用历

史的方式,并且部分地根据《旧约》,陈述了各个国家在战争时期与

和平时期的不同情况下彼此如何对待对方,——亦即寻求在各个

国家中都通行有效的东西。他完全陷于经验的抽象推论和事实之

堆在一起。把各个国家间相互的关系加以经验地排列在一起,再

兼之以经验的抽象推论,——譬如说:不应该杀害俘虏,因为战争

的目的是解除敌人武装,这个目的既已达到,故应不为已甚等

等,②——用这种经验方式来综论事实具有使普遍原则、理智的和

合理的原则为人所意识到、为人所承认,并使其或多或少可以为人

所接受。我们看见,他列举了许多例如关于辩护王权的普遍原则、

规律;思维被应用了来考虑一切事情。我们是不能够满足于这类

的证明和演绎的;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这种做法所取得的成就:这

就是建立普遍原则,这些原则以对象本身为其最后的根据,并且在

精神、思想中找到根据,得到证明。

3.托马斯·霍布斯

国家内部政治法律的关系在英国特别得到发挥,因为英国人

的特殊法制足以引导人们对这个对象加以反思。霍布斯以见解的

独创性擅长、著名,曾任德旺郡伯爵的家庭教师。他于1588年生 441

① 布鲁克尔:《批评的哲学史》,第四卷,第二部,第731—736、743—745 页。

② 参考《论战时与平时的法律》,第三卷,第十一章,第十三一十六节(莱比锡,

1758年8月格罗诺沃版),第 900—905 页;第四章,第十节,第792—793 页。

173174

第三部 近代哲学

于马尔麦斯伯利;死于1679年。他是克伦威尔同时代的人,他在

时代的事变里、在英国革命里找到了机会对国家和法律的原则加

以反思;并且事实上他在这些问题上充满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

写了很多东西,也有关于一般哲学的著作:《哲学的要素》。这书的

第一部分《论物体》,1655年在伦敦出版;在这一部分里,他首先考

察了逻辑学,其次论第一哲学,即本体论,再次论运动和体积的关

系,这是一个力学的体系和通俗的物理学体系。第二部分是《论

人》。第三部分是《论国家》。他在序言中说:“哥白尼开创了天文

学,伽利略开创了物理学;以前在这两门科学里并没有什么确定的

东西。哈维发挥出人体的科学,开普勒发展了天文学和普通物理

学。”根据前面所讲过的观点来看,所有这些都算是哲学;因为反思

的理智都想要在它们里面去认识普遍。他又说,“就关于国家和法

律的哲学而论,没有更早于他的《论国家》一书的”。① 这书(巴黎,

1642年)②以及他的《利维坦》都是遭到大声反对的著作;后一种著

作被禁止发行,因此极为罕见。两书均包含着关于社会和政府的

本性的思想,这些思想较之许多现在流行的著作更为健全。在他

看来,社会、国家是至高无上的东西,社会、国家对于法律和传统宗

教以及它们外在活动具有绝对的决定力量;并且由于他把法律和

442 宗教从属于国家,所以他的学说人们当然视为畏途了。但是他的

学说中也同样没有什么玄思的东西、真正哲学的东西,在格老秀斯

思想中就更少了。

① 霍布斯:《致读者书》(霍布斯哲学著作集,拉丁文本,阿姆斯特丹,1668年 4

月),第1—2页。

② 参考布鲁克尔:《批评的哲学史》,第四卷,第 2、154 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在此以前,人们提出了理想,或者尊崇《圣经》,或者崇奉传统

法律作为权威。与此相反,霍布斯试图把维系国家统一的力量、国

家权力的本性回溯到内在于我们自身的原则,亦即我们承认为我

们自己所有的原则。这样就发生了两个相反的原则:第一为臣民

对统治者的权威的被动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就是绝对法律,而且被

抬高到超出一切别的法律之上。所有类似这样的权威都被表明为

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并且从《旧约》举一些例子如扫罗和大卫的

故事来作证明。第二,在为克伦威尔所利用的运动中,产生出一种

宗教狂热,这种狂热情绪从《圣经》中得出了与前一种正相反对的

原则,即财产平等一类的原则。按照前一种态度,刑法、婚姻法均

远从摩西法典袭取其规定;或者一般说来,这些法律都是从彼岸世

界取得条款,并且被认作为显明的神圣命令所规定并保证其有效

的。与此相反,出现了理智论证,遇事都要问个理由,这里面包含

175

着我们自己的规定;这个东西人们叫做健全理性。霍布斯也主张

被动的服从,并拥护国王权力的绝对任意性。但同时他又试图从

普遍的规定推论出国家权力、君主权力等等原则。他的见解是肤

浅的、经验的;不过他论证这些见解的理由和命题是有独创性的,

它们是从自然的需要提出来的。

甲、霍布斯从这样一种自然状态出发,即在这种状态中人人都

有统治他人的冲动。他断言:“一切公民社会都起源于一切成员间

相互的畏惧”;所以这是一种意识内的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是为

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名誉,亦即为了自私而结合起来的。”①——这 443

①《论国家》(哲学著作集,阿姆斯特丹,1668年),第一章,第二节,第3—4页。176

第三部 近代哲学

就是说,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命、财产和享受;所有这些都不是彼岸

世界的东西。

乙、“尽管人人强力极不平等,但都具有一种自然的平等”;他

用一种特殊的理由来证明这点,他说即因为“每一个人都能够杀死

他人”,这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拥有制伏他人的最后权力。“每一个

人都是至高无上者。”①所以他们的平等不是出于最大的强力,也

不是像最近时期那样,奠基在精神的自由、同等的尊严、独立自主

上面,而是奠基在人人的同等软弱上面;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来说

都是一个弱者。

丙、“在自然状态中,所有的人都有伤害他人的意志”,都有对

他人施行暴力的意志;因此每一个人都畏惧别的人。霍布斯所了

解的自然状态是就其真实意义而言,他所指的,并不是关于一个什

么天真的善良的自然状态的空谈;这乃是动物的状态,一种具有不

屈不挠的自己意志的动物状态。因此,所有的人都想要伤害他人,

并且想要“保证自己不受他人的侵犯,自己获得优势和较大的权

力。不同的意见、宗教、欲求引起争斗;强有力者在争斗中取得了

胜利。”②

丁、“因此自然状态是一个一切人不相信一切人的状态;在自

然状态里存在着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bellum omnium in

omnes)”,并且存在着人人竞相胜过对方的企图。自然这一名词

具有双关意义,一方面人的本性(natur)指他的精神性、合理性而

①《论国家》,第一章,第三节,第4页。

②《论国家》(同上,拉丁文本,1668年),第四一六节,第 4—5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言;另一方面,他的自然状态则指人按照他的自然性而行动的状态

而言。在自然状态中,他按照他的欲望、嗜好等等而行动;人的理

性的一面就是对他的自然性一面的直接征服。“在自然状态里,某 444

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赋予人以权力去统治那些不能抗拒的人;说一

个人会容许在他的暴力支配下的人恢复自由,并重新变成强大,那

是荒谬的”。由此他现在就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必须超出自然状

态。”①这是很正确的。自然状态并不是应然的状态;它必须被抛

弃掉。

戊、于是霍布斯进而讨论足以保持和平的理性规律。这个规

律要使私人意志从属于普遍意志;自然的、特殊的意志必须从属于

普遍意志、理性规律。但是这种普遍意志并不是所有的个人的

意志,而乃是统治者的意志,因此统治者的意志并不对个人负

责,而毋宁是反对这种个人意志的;一切个人必须服从它。②

177

这样,问题的内容实质现在就完全放在另外一个观点之下了。

于是,从这样一个正确的观点,即普遍意志必须安置在唯一

的、君主的意志之内的观点出发,就出现了一个绝对统治、完

全专政的状态。但是这种法律的状态并不是某种别的东西,而

只是一个绝对法律的意志;因而这种普遍意志并不是独裁,而

乃是理性的意志,是用法律形式宣告出来并且系统地规定了的

意志。

①《论国家》,第一章,第十二一十四节,第 6—8页;《利维坦》,第十三章(拉丁文

本著作),第 63—66页。

② 同上,第五章,第六一十二节,第 37—38 页;第六章,第十二—十四节,第

44—46页。178

第三部 近代哲学

锐克斯纳说:“在霍布斯看来,法律不是别的,只是通过铁的纪

律从人类的原始恶性里强迫压制出来的和平的条件”①,——也就

是在“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里寻求和平的条件。——在霍

445 布斯的学说里,至少存在着这样一个特点,即在人性、人的欲

求、嗜好等等的基础上设定了国家的本性和机体。英国人对这

个被动服从的原则谈论得很多,按照这个原则,他们说,国王

的权力是出于神授。就一方面看来,这是很正确的;但是这不

应该理解为国王没有责任,人民必须服从国王的盲目任意和单

纯的主观意志。

4.库得华斯

库得华斯想要在英国复兴柏拉图,但是他采取了笛卡尔式的

证明方式和一种烦琐枯燥的理智形而上学。他写了一册有名的

著作《真正理智的宇宙体系》;但是他有时以拙劣的形式表述柏

拉图的理念,并且夹杂进去一些关于上帝、天使的基督教观念,

把它们全部当作特殊的存在物。在柏拉图那里是神话式的东

西,在他这里成为具有存在物形式的真实东西;他对于神话的东

西加以煞有介事的论证,就像我们对于通常事物加以推论那样,

例如推论法国军队企图在英国登陆是否可能,如果可能,是否可

以成功。基督教的理智的世界完全被降低成为通常现实性,因

而也就被他破坏了。

① 锐克斯纳:《哲学史手册》,第三卷,第30 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5.普芬多夫

为了在国家本身内确立一个公正的关系,并奠定一个合法的

制度的斗争中,反思的作用显得重要,而且反思也对此最为关切和

感兴趣。并且像在胡果。格老秀斯那里所做的那样,也同样在普

芬多夫这里发生,即把人的艺术冲动、本能、社交冲动等等当作原

则。在这里,他虽说仍然承认国王的神圣权利,根据这种权力只有

国王才对上帝负责,不过也有义务听取教会的意见。但是现在他 446

也考虑到人类所具有的冲动和需要。人的冲动和需要被看成私法

和公法的基础,并且又从其中派生出对于政府和统治者的义务,从

而人的自由也随之得到保证。

撒缪尔·封·普芬多夫1632年生于德国的撕克逊;在莱比锡

和耶拿大学学习民法、哲学和数学;1661年任海德堡大学教授时,

第一次创设自然法和国家法一科作为学院学习的课程;1668年在

瑞典任职,后来又改在布兰登堡任职,1694 年以枢密顾问之职卒

于柏林。他写了多种关于政治、法律和历史的著作;特别值得注意

的是他的著作:《论自然法和国家法》,共八卷,伦敦 1672 年;此外

还有一本《论人的义务》的纲要,出版地同上,1673年 8月,和《普

遍法学要素》。① 他认为,国家的基础是社会交往的本能:国家的

最高目的在于通过把内在的良心义务转化为外在的强制义务来保

① 布勒:《近代哲学史》,第四卷,第二篇,第519—523 页;锐克斯纳:《哲学史手

册》,第三卷,第29 页。

179第三部 近代哲学

证社会生活的和平和安全。①

6.牛 顿

180

另一方面就是,思想同样集中在对自然的研究上;在这方面,

伊沙克·牛顿以他的数学上的发现和物理学上的贡献而著名。他

447 在1642 年生于剑桥。他特别研究了数学,并且成为剑桥大学的数

学教授。后来他成为伦敦皇家学会的主席,卒于1727年。

对于洛克哲学,或者一般英国哲学学风的传播,并且特别把它

应用在物理科学方面,牛顿无可争辩地作出了最多的贡献。“物理

学,要谨防形而上学呵”就是他的口号②,因此这无异于说,科学,

谨防思维呵!他和当时的一切物理科学家一样,直到今天,一直忠

实遵守他的口号,不许自己对物理学的各种概念予以〔批判的〕考

察或者对思想加以思维。可是物理学没有思维就会一事无成;物

理学只有通过思维才能获得它的范畴和规律,——没有思维,它再

也不能前进。不过牛顿的主要贡献在把力的反思范畴导入物理

学;他曾经把这门科学提到反思的观点,提出力的规律以代替现象

的规律。这样一来,牛顿对于概念完全是一个陌生人,正如另外一

位英国人对他所感到的那样,这位英国人,当他得知他整个一生都

说的是散文式的话时,感到不胜惊喜,由于他从来没有意识到他对

① 锐克斯纳:《哲学史手册》,第三卷,第31 页;参看普芬多夫:《论自然法和国家

法》,第二卷,第二章,第五一七节(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706年4月),第157—161页;第

七卷,第一章,第 900—909 页。

② 布勒:《近代哲学史》,第四卷,第一篇,第115页;参看:《牛顿光学》,第三部分

(伦敦,1706年4月),第 314页。第二篇 第一章 理智的形而上学时期

散文有那样高的成就;——牛顿就没有得知他自己的情况,当他自

以为他是在同物理的事物打交道时,他没有意识到他拥有概念,他

是在同概念打交道;在这里牛顿恰好形成了波墨的对立面,波墨把

感性事物当成概念来对待,由于精神的力量,他完全掌握了它们

(诸概念)的现实性,并且控制了它们;与此相反,牛顿把概念当成

感性事物来对待,并且经常以像人们处理石头和木头的方式来处

理概念。

甚至现在情形也还是这样。在物理科学的开端,我们读到,例 448

如,惯性力、加速力、分子力、向心力、离心力就被看成固定的规

定,——因为这里有着这些规定;本来是反思的结果的东西,却被

表述为最初的根据。人们试问这些科学所以没有取得进步的原

因,这答案只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他们需同概念打交道,并且下

定决心,不要带着意义和知性去接受这些规定。因此,譬如,在牛

181

顿的光学里,就有许多从他的经验派生出来的结论,是那样地不可

靠、那样地缺乏概念,以致虽说这些结论是被提出作为最良好的例

证,以表明人们如何根据实验和实验的结论以便认识自然界,但又

可以作为例证以表明,我们既不需实验,也不需从实验得出结论,

而且一般讲来,什么也不能认识。经验的这种贫困状态为自然自

身所驳倒了或否定了;因为自然较优于它表现在这种贫困经验中

的状态,——自然本身和向前进展的经验驳倒了那原来的经验。

因此,即在牛顿的那些宏伟的光学发现中,最多余不过的一项乃是

把光分为七色,因为一方面,这达到了全体与部分的概念,另一方

面,由于它闭着眼睛坚决不管对立的方面。

从这时以来,实验科学在英国人那里就叫做哲学;数学和物理182

第三部 近代哲学

学就叫做牛顿哲学。政治经济学的规律,如有关自由贸易的一些

一般原则,现在在他们那里也叫做哲学原则,也叫做哲学。化学、

物理学、理性国家学,建筑在思维经验上的普遍原则,以及在被表

明为有必要的和有用的东西这个范围内的任何知识,在英国人那

里,随处都被叫做哲学。从哲学中的这种经验方法——洛克就是

这种经验哲学的形而上学——现在我们就过渡到莱布尼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第二节 霍布斯谈哲学的目的、对象和方法

    霍布斯是一位深受近代自然科学影响,具有强烈启蒙思想的哲 学家,他同 F.培根一样,对经院哲学的空洞无物、不切实际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尖锐地指出,经院哲学不过是宗教的“婢女”,只是 通过玩弄词句和繁琐论证来吓唬人,而实际上毫无用处。他还从理 论根源入手,特别批判了作为经院哲学的理论支柱的亚里士多德 哲学。他认为,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不能为自然 哲学…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144
  • 第六节分析哲学的新动向

    与 50年前相比,如今的分析哲学的确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譬 ① 普特南:《完整地思考》,载于《哈佛哲学评论》(The Harard Review of Philosophy)第3卷,第9页,2000 春季号。 ② 同上文,载于《哈佛哲学评论》第13卷,第9页,2000春季号。 ③ 关于普特南思想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参见陈亚军《从分析哲学走向实用主 义: …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03
  • 第二节知识学的转向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出版以后,它的艰深内容和一些特有的表 达,使不少人觉得它晦涩难懂,不仅遭到一些人的抱怨,而且还引来 不少非议。 面对这些批评,费希特表现得相当理智。在坚持知识学基本原 理的条件下,费希特坦率地承认知识学中的一些表述有缺点,比如, 他所假设的一些不证自明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并不是那样清楚明白, 理论知识学和实践知识学的划分与这个学说的本质不相…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150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舞蹈之歌-在线阅读

    舞蹈之歌 有一天傍晚,查拉图斯特拉跟他的弟子们走过森林;当他在寻找泉水时,瞧,他来到一处碧绿的草地,四周有许多树木和灌木丛静静地环绕着:在草地上有一些少女相聚在一起舞蹈。少女们一看出是查拉图斯特拉,立即停止舞蹈;可是查拉图斯特拉却露出亲切的态度走近她们,说出这番话: “你们这些可爱的姑娘,不要停止舞蹈!来到你们面前的,并不是露出恶意眼光的扫兴者,也不是姑娘们…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7日
    95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