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部-第一篇-第三章-乙-二-在线阅读

二 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包含在整整一系列的著作

里面,这些著作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统,包括自然哲学的内容

(整个范围)。我们将先说一说它们的大概。他的第一部著作是他

的“物理学”,共八卷:Φuotnηanpoaots,或称“论原理”(πepi ápx@v)。

在这书里面,他讨论关于自然的一般概念,关于运动、空间和时间

① 见“伊利亚德”,第二卷,第二O四行。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的学说;这是很恰当的。绝对实体的最初显现是运动和它的诸环

节,即空间和时间,——实体的显现的概念首先在物体中实现出

来,是共相,共相首先在有形的世界里转化为个体化的原理。(亚

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在现在的物理学家看起来,应该说是关于自然

的形而上学;现在的物理学家只说出他们看见了什么,他们制造了

什么精巧的极佳的仪器,——而不是说出他们所思维的。)因此,跟 338

着这部著作之后就是他那几卷“论天”的著作。此书讨论一般物体

的性质,讨论那最初的真实的物体、地球和一般的天体,讨论有形

的物体彼此之间经由机械的重轻所发生的一般的抽象关系(引

力),和抽象的真实物体或原素的规定。接着的是他的“论生灭”

一书,讨论物理的过程,——正和以前所讨论的观念上的过程、

运动相对应。在这里,除物理的原素之外,还出现了只有在过程

本身中才被设定的环节:热、冷等等;那些物理的原素乃是实存

321

的真实的成分,维持不变的,——而这些则是只存在于运动之中

的有生有灭的环节。接着是他的“气象学”;此书讨论在最真实

的形式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物理的过程。这里出现了特殊的规

定:雨、海的盐性、云、露、霰、雪、霜、风、虹、沸腾、烹煮、烤、颜色

等等。关于有些东西,例如颜色,他写了专门的文章。什么都没有

被遗漏,但是表述方式则是经验的罗列。“论宇宙”是此书的最后

一篇,据说是伪造的,是为献给亚历山大而写的一篇独立论文,部

分地包含着已经包含在其他各篇中的关于事物的共相的学说,可

见它并不属于这组作品。——最后,亚里士多德转到有机界方面。

他这方面的著作中包含生理学,不仅有自然史〔按或译博物学〕,而

且有解剖学;例如,他的作品“论动物的行动”、“论动物的部分”,乃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是解剖学著作。他谈及“动物的产生”,——这是一种生理学,“论

动物的一般的运动”;之后,他讨论“青春和老年”的区别,“睡和醒”

339 的区别;他又有“论呼吸”,“论梦”,“论长寿和短命”等等。他的这

种论述有一部分是经验的,有一部分是比较有思辨性的。最后来

了他的“动物的历史”,却不只是一般的自然史,而是关于动物的概

要,——也许可以说是一种兼有生理学和解剖学性质的解剖学。

还有一部“论植物”的生理(πepi φUtwv)的植物学著作也被认为是

他写的。这样,这些著作就包含了自然哲学的外在的内容的整个

领域。

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大体情形,我们曾经说过,它那不同的

部分乃是按照一系列各自独立的确定的概念而划分的。在他的自

然哲学这里,情形也是一样,所以我们只能挑出其中一部分来谈

谈;其中有些东西并没有一般性,不足以包括另外的一些:因为它

322

们是各自独立的。但下面所谈的,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关于个别的

东西,已不再在概念的统治之下:正相反,只是肤浅地说出一些理

由,和用最接近的原因来加以解释,正如我们在我们的物理学中所

见到的一样。

就大体的计划而言,我们不是说像这样的次序不是考察自然

哲学或物理学所必需的次序。物理学久已接受了亚里士多德所遗

留下来的这种概念形式和倾向,——这种物理学乃是一种从整体

推论出它的各部分的科学,——以致那还不是思辨的东西也保持

这种联系作为外表的次序。这当然比我们的物理学教科书里面的

次序更可取,这些教科书只是许多偶然凑合起来的学说的完全不

合理的联接;——当然,它是更适合这种完全不管概念和理性而去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把握自然的感性现象的考察自然的方式的。在这以前,物理学还

包含着一些形而上学,但是由于不能成功地解决形而上学问题所

得来的教训,就使得物理学尽可能地避开了它,而去专心对付他们 340

称为经验的东西,因为他们以为在经验这里有正确的真理,不受思

想的腐蚀,而是从自然的手里刚刚出来的,刚刚到达了他们手边

和眼前的。他们当然不能绝对不要一些概念;不过,由于一种默

契,他们就承认了某些概念,如由部分组成、力等等,并且加以利

用,但却完全不知道这些概念是否有真理性,以及如何有真理

性。就内容来说,他们却绝少谈出事情的真理,而只是谈出感性

现象。

亚里士多德和古代哲学家们一般地把物理学理解为对自然的

理解,——寻求自然的一般概念;物理学被称为关于原理的学说。

因为在自然现象里面所出现的,正是原理和它的后果、现象的差

323

别,这种差别只有在真正的思辨中才被扬弃。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著作主要地

是哲学的,而不是实验的,——他一个一个地探求每个对象的一定

的概念,列举出许多关于它们的思想,指出为什么这些思想是不能

令人满意的,以及什么才是每个对象的单纯的理智规定。亚里士

多德在他的物理学里面好像是采用了经验的方式。他考察一个对

象的各方面情况,——如时间、空间、运动、热度,——各种经验,各

种现象;而其结果刚好变成思辨的研究,——仿佛是表象里面诸环

节的一种统摄。人们可以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完全的经验主义

者,并且是一个有思想的经验主义者。他是一个经验主义者,因为

他采纳了所考察的对象的许多规定,如我们在通常意识里面关于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324

341 这对象所认识到的(如时间的概念);①他反驳那些经验的表象和

以前的哲学理论,他紧紧抓住经验里面必须保留下来的东西。而

因为他紧紧地把所有这些规定联结、结合起来,他就形成了概念,

他就是高度思辨的,虽则看起来他好像是遵循经验的方式。这完

全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特点。他的经验是全面的;就是说,他没有

漏掉任何细节,他不是抓住一个规定,然后又抓住另外一个规定,

而是把它们同时把握在一起;——他不像普通理智思维那样,以同

一性为规律,只能借它之助来思维,常常由于注重一个规定就忘掉

和拒绝另外一个规定。如果我们从“空间”抽出了那些经验的规

定,这就变成为高度思辨的;经验的东西,在它的综合里面被把握

时,就是思辨的概念。

甲、自然的规定,普遍概念。从他的物理学里面,我至少要举

出主要的概念。关于自然的理解,我们应该说,自然是被亚里士多

德以一种最高最真实的方式表述了的,——这种方式只有到了近

代,才由康德重新提起,虽然是以主观的形式,这种主观的形式构

成了康德哲学的本质,但却也是完全真实的。

按照亚里士多德②,在自然的理念里面,主要有两个规定:

(一)“目的的概念”和(二)“必然性的概念”。亚里士多德立刻在原

则上把握住它们的实质。这就成了从那时起传留下来的必然性

(causae efficientes,作用因)和目的性(causae finales,目的因)之

间的古老的对立和不同观点。必须注意,在关于自然事物的概念

① 见本书,第三二二一三二七页。

②“物理学”,第二卷,第八章。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的考察方式中,有着两个环节:第一种方式是按照外在的必然性来 342

考察,其实这等于按照偶然的机缘,——即是:自然事物通常是被

认为受外界规定,根据自然的原因来考察。另外一种考察方式是

目的论的;但目的性有双重的意义,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在近代

的教育中,谈到目的时,首先是外在目的性占上风;自然久已被以

这样的方式来考察。人们在这两种考察方式之间摆来摆去,找寻

外在的原因,找寻这个规定那个关系等等有什么目的,又和外在的

目的论周旋,这种目的论是把目的放置在自然事物之外的。这些

规定亚里士多德是熟悉的,他并且透彻地考究了它们是怎么样的,

有什么意义。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的概念,比起现在的这种概念要

来得优越;因为在他那里,主要的事情是把目的规定为自然事物本

身的内在决定性。在这个问题上面,最近以来,又提出了这种合理

的看法,这个事实恰好足以他人再一次记起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证

325

明它的正确。

亚里士多德把自然规定为一种必须与机缘和偶然区别开来的

原因:首先是必须把它视为这样一种原因,这类原因乃是为了某种

东西而活动的,有一个目的和倾向的(由此它就显得与必然性相

反,但它本身也包含着必然性);然后,他讨论在自然事物里面必然

性是怎么样的。考察自然时,人们通常总是首先想到必然性,而且

认为凡是不受目的规定的,就是本质上是自然的。长久以来,人们

总以为把自然限制于必然性上面,就是在哲学上真正地规定了它。

现在,一个污点从对自然的看法上面擦掉了,因为借着这个目的 343

性,它超出了常识的见解。既然在实体那里基本上有两个环节,其

中理念的环节是活动性(elδos),所以在这里也先得考察活动性。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是:他把自然理解为生命,把某物的自

然〔或本性〕理解为这样一种东西,其自身即是目的,是与自身的统

一,是它自己的活动性的原理,不转化为别物,而是按照它自己特

有的内容,规定变化以适合它自己,并在变化中保持自己;在这里

他是注意那存在于事物本身里面的内在目的性,并把必然性视为

这种目的性的一种外在的条件。

(一)目的性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从这一点着手,即自然保

持着自己;在自然中,有一种自我保持。所有的困难就在这上面。

“首先就发生了这样的疑难(&πopía):什么东西阻止自然依照一个

目的行事,依照那较好的行事。”而却是如我们所说的,自然行事

“犹如宙斯大神降雨;降雨并非为了使谷物生长,而是出于必然性。

上升了的水蒸气冷却了,被冷却的水就成为雨落下来”。下雨根本

是它本身的事;“谷物因此而茂盛起来,那乃是偶然的。正如假定

326

谷物因此受害,也不是雨点为了使它们受害而落下,雨点不过是无

意地造成灾害而已。”这是偶然的事;就是说,它有一种必然性的联

系,但这种联系乃是外部的关系,——而这就是偶然性。既然原因

是偶然的,结果也就是偶然的。亚里士多德问道,“但如果是这样

的话,那又是什么阻止我们去认为那些作为部分而出现的东西”,

例如动物或植物的各部分,“就其本性说也可能是”偶然的

呢?——认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乃是偶然的,那合目的性的东

西也是偶然碰在一起的呢?“例如,门齿锐利而宜于咬断食物,臼

344 齿宽阔而适于磨碎食物,——这样的事也是能够通过外部的必

然性而产生的;它们是偶然碰在一起的,并非由于有一个共同的目

的而必然产生的。关于其他各部分也是如此;所以,在这里那个由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于在它身上这一切偶然地结合而成为合乎目的性的东西(生物)”,

因为一旦曾是这样,“现在就这样保持下来,虽则最初乃是偶然地

按照必然性而产生出来的。恩培多克勒特别有这种思想”,并且把

最早产生的东西表述为一个充满各种奇形怪状的东西的世界;“兽

身人面”,——形形色色的兽形混在一起,“但这些东西不能自己保

持下来而都消灭了”(因为最初没有配合得宜于保持下来),直至合

目的性的都凑在一起;且不必说这些古代人的神话性的怪物,我们

自己也知道有些动物的种类现在都已经绝迹了,正是因为它们不

能自己保持自己。因此,在现在的自然哲学里面,人们用发展(无

意识的进化)这个名词。自然哲学很容易达到这样一个观念,以为

最初产生出来的东西乃是自然的尝试品,其中显出不合目的性的,

就不能保留下来。自然是“隐德来希”,——自己产生自己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答复说:第一,“不可能持这样的见解。因按照自

327

然而发生的东西,将永久那样发生,或者至少常常那样发生”,它是

经常不变的(外在的一般性,乃是经常的重复出现;——真正的存

在里面的一般性乃是那消失了的东西的重新出现);“但是由机缘

和偶然而发生的东西却没有一件是这样的”。第二,“凡其中具有

一个目的(téλos)的东西,那先前的和以后的都会服从于这个目的”,

原因和产品都服从于这个目的,——所有个别的效果都是合乎目 345

的的,和这个统一性相关联的;“因此,当它”(当某物按照一个目

的)“被造成时,目的就是它的本性”,——内在的普遍性和目的性。

所以称为本性,即由于当某物生成时,它即已在开始时存在;——

这就是目的性;那实现了的目的,正是它的本性。“每件东西的本

性是怎么样,它就怎么样生成;它就变成为怎么样的东西”,其中所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包含的部分,例如四肢、牙齿等等,情形也一样;“因此,都是为了”

目的。相反地,“谁如果承认那种偶然的形状,就是取消了自然和

自然物;因为自然物具有原理在它自己里面并且运动着,——自然

就是那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东西。”在这些规定里面,包含着真正的

概念。每一事物的本性乃是一个普遍的东西,一个自己和自己等

同的东西,它从它自己出发,实现自己,产生自己(再产生);但那被

产生出来的,本身正是根据,就是说,是目的、自在的类,在它成为

现实之前它同样又作为可能性而存在。人生产人;被生产的,也就

是那生产者,——产品就是那生产者。真理就是在外化中它的现

实性和它的概念的同一;它的概念就是现实性的产生者。自然事

物本身必须被视为是自身目的;被假定为思想上的一定统一性的

理念自身实现着。生物的本性是:本身具备着最初的特性,依照它

们去活动;由之产生产品、后裔,但后裔也就是祖先、开始者,—

328

生物只产生它自己。化学的产品就并不是在反应之前已有了和自

己相似的东西,——例如酸和盐基;在化学作用中就会出现第三者;

346 但是,在这里,这两者的本质、共相,乃是这个关系(联系),而这个关

系就是产品;这个关系也是早已存在的,不过在这里产品只是一件

物品,而此物的概念,在反应之前乃是作为可能性而存在的。而那

种保持自己的活动,就是说,那仅仅产生自己的活动却是在一切方

面、一切关系中都是这样做的。生命是能力,是保持自己的“隐德来

希”。这里所说的其实也已包含在某些这样了解自然的人的话里

面,这些人是这样说的:凡是构造得好像合乎目的的东西,就会保持

下来。因为这种能保持自己的东西正是一种自己产生自己的活

动,——正是自然。所以,亚里士多德对自然是有真正的理解的。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并指出这种目的和媒介、手段的关系。关于手段,

他说道:“如果燕子筑巢,蜘蛛织网,树木植根在泥土里以便从土里

吸取养料,这乃是因为在它们里面”——(在它们骨子里)——“有

这样一种保持自己的原因或目的。”因为这种行为的本能产生了一

种保持自己的动作,一种手段,并回归到自己里面去(它是使得自

然的本质把自己保藏起来的媒介),因此,在自然里就有这个“隐德

来希”,——一种自己产生自己的一定的内容。手段是目的所固有

的一个观念,是一种活动性或可能性对现实性的关系,——也可以

说是纯粹现实性的产品。在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名词里,包含着生

命的概念;但亚里士多德对自然、对生命的这个概念,在近代对自

然和生命的看法中,已经消失而不复存在了,在这方面,人们把压

力、冲动、化学关系——一般地即把外在的关系当作原理。只有在

康德哲学里,亚里士多德的概念才重新出现:生物本身就是目的,

329

必须被认作自身目的。诚然,在康德那里,它是带有主观形式的,

好像所以如此,乃是为了我们主观的思考的缘故;但是,其中也有 347

真理,即认自身目的是产生者,产生自己,取得自己,而这就是有机

体的自己保持。——因此,这就是“隐德来希”,就是亚里士多德所

称的能力。

此处所说的与上面那些一般观念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早已说

过,“自然本身是两重的”(或者说有两个环节),“一个是质料,另外

一个是形式;形式是目的,是某物为了它或向着它生成的东西”,

是自己推动自己的东西,——可能性则是质料、基质(它和活动性

的统一就是现实性)。不过现实性有一个内容,这个内容正是可能

性的内容;或者说,可能的东西就是活动性作为活动性的内容,这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就是说,它正是目的,——不是一种空洞的抽象的行动。人们现在

很冷酷地对待这个目的,——(现代人对它有反感)——,这就是

说,反对目的这个概念,反对视行为带有目的性,这就是说,反对视

行为为这种一定的概念的手段,使诸环节通过概念而建立起来。

目的乃是作为使自己在别个里面得到复生的概念。植物、动物的

起因,其所以是这样构造,是因为它们生活在水里、在空气中;它们

之所以是这样构造,是为了能生存在空气中、在水里。这样,鱼之

有鳃,就可以用生活在水中来解释,反过来,就可说因为它一度在

水中变成有鳃,所以它以后就老是有鳃。这种改变形状的活动,在

生物身上不是偶然地发生的;这种活动乃是由外界的力量所引起

的,但只有当适合于动物的灵魂时,它才发生。

亚里士多德更提醒我们,“在这里,情形也”(常常)“和在技艺

中一样;文法家在写作时也”(常常)“出错误,医生也配错药剂”(医

330

生们写了错误的药方,药剂师取错了药盒和药瓶)。“同样地,在自

然界也有同样的情形,它有时不会达到它所企图达到的;它的错误

348 的结果就是畸形的东西,——但是这些错误乃是这样的错误,它们

还是按照目的而行动的。动物和植物生产时,并不是有一个动物

立刻产生,而却是先有胚种,在这个尚未独立的胚种里面,可能发

生腐败”,——它是一个媒介,它还不是那坚固的、独立的、不受他

物左右的、自由的现实性。

亚里士多德顺便比较了自然和技艺(téxvη),后者是按照目的

而使结果和原因联系起来的。在这里,人们所注意的是外在的目

的性、目的论的看法。亚里士多德反对这种看法,他再次提醒我们

说,如果自然正是按照一个目的去活动,或者说它就是那本身普遍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的东西:“那么,因为看不见那推动者本身曾有过思索和考虑,就不

愿认为是一种有目的的行动,就会是一种荒谬的看法。”理智带着

目的的规定和它的工具来到质料上并对它加工;而我们就把这种

外在的目的性的看法带到对自然的看法上面去。“但是即使技

艺,”他说,“也并不思索。假如雕像的形式是石头的内在的原理,

那么它也就会是石头的本性了”;——它会是与那按照目的的动

作、那种外在的目的性相反。“自然的行为最像一个动物恢复健康

时那样应用技艺。”由于内在的本能,一个动物避开有害的事物而

做有益于它自己的事;但健康本质上乃是这样存在于它里面

的,——不是一个有意识的目的,却是一种不自觉的成就的过程。

理智不只是有意识的思维。这个见解里面,包含着对自然、生命的

完全的、真正而深刻的理解。

对自然的这种真正的理解,从两方面说已经不存在了:第一,

331

由于机械论哲学,这种哲学永远只看到外在的原因(和外在的必然

性),这些原因本身也仍是事物。天、冲击、力等等看来诚然像是内 349

在的,但却不是出自自然本身,——不是出自物体的本性,而是一

种添加上去的异己的附属品,如像液体里面的颜色。第二,神学的

物理学把原因看作是理智,——自然之外的思想。至少在关于有

机体方面,康德已把这个概念在我们中间重新唤起了。自然产物

乃是本身就具有的目的,以本身为目的的目的,是一种自己对自己

发生关系的行为,一种这样的原因,它有一个效果,这个效果却又

是那个原因的原因,——如像植物。叶、花、根这些东西产生了植

物,回到植物里面;它们所实现的,是早已作为普遍者、作为个别的

种子这样的东西而存在的,——前后两者是相同的。自然本身就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具有它的工具,这个工具也是目的。自然里面的这个目的就是它

的λóYos(理性),真正合理的东西。

第二,同样正确的是另一方面,即自然里面的必然性。对于纯

粹外在的必然性,亚里士多德还有另一点批评。① 他这样说:“人

们设想必然性是以这样的方式产生的,犹如人们以为一间房子之

存在由于必然性,因为重的东西向下面,轻的东西向上面,各依其

本性如此,因此基础和石头因为它们的重量就位于泥土下面,而泥

土因为较轻,就位置较高,而木头因为最轻,就位置最高。”亚里士

多德把这个关系这样规定:“房子诚然非有这些”(材料)“不能筑

成,但却不是为了这个”(关系)“的缘故”它才这样筑成。“在所有

要成为某物(自身有一个目的)的东西那里,情形也是一样;它如果

没有那依其本性乃是有必然性的东西,就不能存在,但它却不是由

350 于这种东西才存在,相反地,这种有必然性的东西只是一种质料。

332

必然的东西之所以是必然的,只是因为它是被假定的,而不是因为

它是目的;必然性在质料那里,但目的却是在根据(λó Yw)里面。”

或者:“必然性存在于自然物那里,因为自然物是质料及其运动;两

者”——目的和质料(必然的东西)——“都必须视为原理,但目的

是较高的原理”,高于质料。目的是真正的根据,是推动者,它无疑

地必须要有那有必然性的东西,但却把它统治着,不让它为所欲

为,就是说,把外在的必然性控制住。质料的原理在根据里面被转

变了;目的就是这种必然性的颠覆,借着它自然物就在目的里面保

持自己。必然性乃是它的被分开的诸环节的行为的客观表现;盐

①“物理学”,第二卷,第九章。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基和酸乃是两个极端,它们的本质在这里乃是它们的关系的必然

性。这是关于自然物的基本概念。

乙、另外所论述发挥的是关于自然的各种对象的概念——思

辨的哲学的材料——:首先是关于运动,然后是关于空间,在这方

面,亚里士多德驳斥了那种空虚的空间的假定,又驳斥了关于时

间、变化、原素的过程的假定,他既不把这些原素看成是从同一种

东西产生出来的,也不把它们看作固定不变的,而是认为它们乃是

互相从对方产生出来,又转化为对方的,等等。关于这些问题,他

的考察是很难懂而深刻的。他耐心地一一讨论所有的见解、问题,

例如关于空虚的空间,关于空间是否有形等等。从对这些规定的

研究中,就得出了那巩固的、回归到本身的规定性,那思辨的概念。

对运动、原素,他都是这样耐心地考察;他经常把经验的东西引回

到思辨的水平上。

333

(一)然后亚里士多德①就转到运动的问题上面来;他说:“需 351

要有一种讨论运动的自然哲学。”关于运动他这样说:“理解运动

是困难的”,———最困难的概念之一。于是他着手去做这件难事;

他一般地来把握运动,不单单是那在空间和时间中的运动,而且是

那真实的运动。第一,他这样来规定运动,(1)“它是活动性,实效

性(‘隐德来希’)。”这是一个熟知的字眼,在谈灵魂时已经提到,就

是它乃是能力,是从可能性转化为实在性;(2)但却不是作为实在

的东西的一种实效性,而是“作为一种可能性的东西的实效性。”

他这样来解释这一点。“按照可能性,铜是一个雕像,但那使它成

①“物理学”,第三卷,第一—二章。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为雕像的运动,却不是铜本身的运动,而是具有可能成为雕像的铜

的运动。”第二,“因此这种活动性是一种不完全的(无目的的)活动

性;因为那仅属可能的东西的活动性即是运动,这种东西乃是不完

全的(áteλés〔无目的的〕)。”绝对实体则是活动性本身,是它的活

动性的内容和对象。亚里士多德在这上面加以区别,他认为“推动

者也被推动”,——这就是自然运动;“它被推动,这是它的作为运

动的可能性的那方面。”它作为推动者,里面却并没有一个不动者,

像我们在目的那里所见到的那样,——〔目的〕是作为存在者,亦即

天的根据的;〔反之,在这里却〕有着这种对立的形式。但是他对这

种对立作了更详细的规定;这两个规定是在形式上互相对立的。

第三,“运动在其中发生的东西,它的不动性是静止;因为,加于静

止的东西本身上面的活动性就是运动”,——因为静止乃是被推动

的可能性。“但是运动乃是在接触中发生的,所以它就同时被设定

334

352 为被动的。”第四,“运动同时常常具有一种自在的目的”,(内容)

〔就是要变成〕“一个东西,或一种质,或一个量,当它运动的时候,

这乃是运动的原理和原因;正像那按活动性说是人的人,从那按可

能性说是人的人,造出一个人来”。

“因此,运动是在被推动者里面,它是被推动者的活动性,从可

动者(wvηtinoū)那里取得的;但可动者也并不是有另外一个活动

性,活动性是属于两者的。按可能性说,是可动的;按活动性说,却

是推动者:但活动性乃是被推动者的活动性,所以只有一个两者所

共同有的活动性:正如一对二的关系也就是二对一的关系,正如向

上倾斜和向下倾斜乃是同一个关系,或者说,从特拜到雅典的道路

也就是从雅典到特拜的道路”,——活动性。——“活动性和被动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性原来并不是同一的,但在它们存在于其中的东西、在运动里面,

它们乃是同一的。”(它是观念中的环节。)“活动性既然是这个东西

里面的这个东西的活动性,并且也是这个东西从这个东西取得的

活动性,所以按照概念说乃是不同的。”①_—在这个东西里面,就

是说在被推动者里面;从这个东西,也就是说从那被推动者本身,

这个规定是永远转换着的。——然后亚里士多德②谈到“无限”。

(二)亚里士多德③说:“物理学家讨论场所(tóπos,空间),也同

样是有必要的”,——在此处也出现许多的规定,其中有一般的空

间,和作为场所的特定空间。“场所是不是一个物体呢?——它不

能够是一个物体,否则,在同一场所就会有两个物体。它也不能够

是这个物体的场所和所在地(xwpa),因为如果是这样,同样的情形

就会发生,即在同一场所就会有两个物体。作为这个物体的场所,

它包含这个物体的边缘;现在,那被当作水的边缘的东西同时也就 353 335

是空气的边缘。点作为这个物体的界限,与这个点的场所是无分

别的;所以如果它不是点的场所,它也就不是界限的其他形式的场

所,它也不属于一个个体(物体)。它绝不是什么原素,”普遍的物

体性,“不是有体积的,也不是无体积的;因为它有大小,但却不是

任何有体积的原素。物体的诸原素本身就是有体积的,但那没有

体积的思想上的原素却没有大小。空间不是事物的质料,因为没

有什么东西用它构成;空间也不是概念,不是目的,因为空间并不

①“物理学”,第三卷,第三章。

② 同上书,第四一八章。

③ 同上书,第一—二章。336

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推动事物;……但空间却又是某种东西。”

亚里士多德①这样规定 tóπos(空间):“空间是包容者的第一

个不动的界限,作为第一个不动者……它包含着物体,但它却不能

仅仅被规定为物体的界限;因为场所不单属于这个物体所有,而且

也属于那包容者所有……界限作为界限乃是否定者,是能够有变

化的;但场所却同时是不变的。”或者说,在思想上被设定的界限,

当被扬弃时,——就是分立、差别,这就是界限。每个物体都在一

个不同的场所,这就是它的差别;但同时也完全没有差别存在,而

是不动的连续性。

亚里士多德在讨论空间时只谈到上下,——而没有谈到三度

性,——这种上下之分是与作为包容者的天和作为最低下的地有

关的。在一个物体外面有一个包容它的东西存在,则这个物体就

是在空间中:“某物的包含者(πepéxov),就是此物的场所,而没有

此物的内容。第一个场所(ó πpwros toπos)既不是”(o πpwtos 以前

354 是ltos,与天,即普遍的空间,是有区别的)“较大,也不是较

小”———空间、场所、形状是不是——“可以与内容分开”?②

从这里,亚里士多德转到关于空虚的空间的问题上面来,—

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现在的物理学家们也还不能

正确解决;其实,如果他们研究一下亚里士多德,他们可能就会有

办法,可是,对于他们,正好像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种思想和什么

亚里士多德存在似的。“空虚,按照人们普通的看法,乃是一个不

①“物理学”,第四卷,第四章。

② 同上书,第四一五章,第二章。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包含物体的空间;又因为他们认为物体才是实存的东西,因此他们

就称那其中什么也没有的为空虚的空间。空虚的空间的假定,特

别根据:(一)人们认为它”————否定者——“乃是运动所必需的(因

为一个物体不能在充实的空间里面运动”,物体运动所向的地方,

一定要什么东西都没有);(二)特别也在于:“物体受压缩时,物体

的成分向着空虚的小孔挤进去”,①———这是一个关于不同的密度

及其变化的概念,按照这个概念,相等的重量具有数目相等的部

分,但是为空虚所分开的,则有更大的容积。

亚里士多德很中肯地反驳这些理由。首先他指出:“充实的空

间里面能够有变化,并且,即使在物体之间没有空虚把它们分开,

它们也能彼此掉换位置。物体、液体和固体都一样,是由于那本来

包含在他们之内的东西被赶掉而增加了密度的,正如当水被压缩

的时候,其中的空气就被赶掉。”②

(一)更深刻的是他反对“空虚乃是运动的原因”这种说法。第

一,亚里士多德指出,“空虚其实倒会把运动取消,在空虚里面,会

只有一个普遍的静止;它将完全不介意某物运动了多远,——在空

虚中,是没有任何差别的。”……“空虚是纯粹的否定,没有任何物 355

体,任何差别,——没有任何造成静止或向前进行的理由。反之,

物体乃是作为有差别的东西才在运动中”———运动是一种积极的

关系,而不是与什么东西都不发生关系。第二,“据说,必须在空虚

里面才有运动,因为只有空虚才有退让”,但是,在空虚中并没有这

1

337

①“物理学”,第四卷,第六章。

② 同上书,第七章。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338

样的事情;“由此,被设定的就”不是一个运动,而是“一种向一切方

向的运动”,——这将是全盘的毁灭,绝对的屈服,将没有什么东西

留给物体,没有半点联系。———“再者,一个重量或物体由于两种

原因,就运动得或快或慢”,即有一定的速度:“或者是因为它所通

过的媒介(空气、水、土)是不同的,或者是因为运动着的东西本身

由于较重或较轻而有差别。”(1)由于媒介密度的不同而运动的速

度不同。“物体所通过的媒介,当其阻碍着物体时,乃是〔使速度不

同的〕原因,——阻力最大的是当媒介向着物体相反的方向运动时

(静止时阻碍便少些),那不易被分开的媒介,阻力也最大。速度的

大小,与媒介例如空气和水的比重,成一定的比例;如果比重小二

倍,速度就增加二倍。但是空虚对于物体却没有这样的比重关系。

物体不能比空虚大若干,正如线不能比点大若干,除非线乃是由点

集合构成的。空虚和充实是不成比例的。”(2)“至于那应该认为是

物体本身所有的重和轻之间的差别,则是:经过相等的空间,重

的东西比轻的东西运动得快些。但是这个差别只在充实的媒介中

发生;因为那个较重的物体用它的力量把充实的媒介分开得快

356 些。”①(重的东西和轻的东西运动速度相等,纯粹的重、重量、物

质——乃是一种抽象的观念,仿佛这些东西本身就是相同的,只是

由于空气的偶然的抗阻才不同。)这个见解是极为正确的,并且特

别足以纠正我们的物理学里面盛行的许多观念。

(二)亚里士多德②现在来到第二个问题,即关于比重的差别

①“物理学”,第四卷,第八章。

② 同上书,第九章。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的关系。“很多人以为,因为有稀薄和浓厚,所以有空虚”,——稀

薄和浓厚就是比重小和比重大;前者被认为是一个空疏的物体,后

者是一个充实的连续体;——或者可以说两者的区别是由于密度

的大小不同。“当气从水蒸发出来时,等量的水必定变成大小相同

的气,否则就必定是因为有空虚的空间存在其间;因为只有借空虚

的空间的假定,压缩和稀化才是可理解的。较为稀薄的东西就是

那包含许多被分开的空虚的空间的东西。”———(1)“但是如果空虚

是不能被分开的,”————它确是不能被分开的,因为如果能被分开

那它身上就会有一种差别———,“也像空间是不能被分开的一样”

(否则就有纯粹的空间,在纯粹的连续性里面,普遍的否定者,确实

的否定者):“那么,稀薄的东西就不能发生。”(2)“如果他们承认空

虚的空间是不能分开的,但却以为物体里面有些空虚的东西”(渗

透着空虚的空间):“那么,就会有两个结果,(甲)只能承认向上的

339

运动;因此轻的就是较稀薄的”,“所以火”,那永远向上运动的东

西,“因此就是稀薄的(μαvóv)”。(乙)“其次,空虚不能够是运动的

原因,不能够有东西在它里面运动,而却是像革囊一样,把那贴近

囊口的东西带上去。但怎么能够有一个会运动的空虚,或者会有

一个空虚所处的场所呢?因为这个空虚的运动所指向的地方,就

会是空虚的空虚了。……一般地说,正如在空虚里面不会有运动 357

一样,空虚自己也不会运动。”

亚里士多德反对这种看法,提出了问题的真正的实质,一种

大体上是想象中的对自然的看法。认为“对立物,如热和冷,以及

其他的物理的对立,都具有同一种质料,并且从那个按照可能

性”———(即以和今天所说的意义不一样的动能的方式,今天所指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的是一种深度、程度)——“而存在的东西,生成了一种按照实在性

而存在的东西;质料(是不可分开的,并且)不会变成别的东西,而

是在数目上(量上)保持同一的东西,尽管它取得了一种颜色、热

度、冷度。同样地,一个小的和一个大的物体的质料是同样的,当

气从水生成时”(动态的、性质的变化),“质料是保持同一的;质料

变成这个,不是因为它取得些别的东西,而是按照可能性它所是的

东西,现在变成了现实性的东西。同样地,它从一个较小的变成一

个较大的,或从一个较大的变成一个较小的。许多空气被压缩,由

一个较大的容积变成为一个较小的容积,或是反过来,它被扩大

了;——这单纯是可能性的变化,质料是保持不变的。热度的增加

或减少以及热之变为冷,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热素”增加或减

少)。所以同一的东西是既浓厚又稀薄”,——这是完全与一些物

理学的概念不同的,这些概念认为在较密或较疏的东西里面,有较

340

多或较少的质料,把比重的不同看作是质料的外在的加多;亚里士

多德却是完全动态地来看这问题,不过不是像现在的动力学那样

以较大的强度来解释,而是以作为普遍概念的真正的强度、可能性

来解释。差别当然必须认为是大小的差别,但却不是增加或减

358 少,不是质料的绝对量的变化。强度就是指力而言,指可能性而

言;说“这是有强度的”;就等于说这现在是有动力的,有一个更

大的可能性,它的现实性已被减少,——按亚里士多德说,是一

个可能的ov(存在)。力量如果与质料离开,可能性就是一个思想

物。强度再次向外面与别的东西比较时,就成为力、程度;因此大

小就出现了。不论称为强度或广度,都是一样的:用较大的强度的

热,不论较多或较少的空气都能够被加热到相同的程度,——或者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说,同样多的空气,用较大的强度就能热得更厉害。

(三)时间。在研究时间的时候,亚里士多德①说:“如果人们

外在地来考察时间,就可能会引起人怀疑时间是否真的存在,或者

会认为它差不多并不存在,而只是一种仿佛存在的东西。”——换

言之,时间只是可能的。“因为时间的一部分已过去了,现在并不

存在,另外一部分将要到来,现在也并不存在;但是由这些部分,却

又构成了那无限的和永远存在的(真正的)时间。但是时间不可能

由这样不存在的部分构成。而且,就一切可分的东西说,如果它存

在,那么,它的一些部分或所有的部分也必须存在。而时间正是可

分的东西;但它的一些部分却已经过去了,另外的部分将要到来而

还没有存在。因为‘现在’并不是部分。因为部分有度量”,即量的

规定;但“现在”却是不可度量的。“整体必须由部分构成;但看起

来”“现在”“和时间都不是由部分构成的”,———“现在”是不可分

341

的,不是量的。“并且也不容易断定,‘现在’是停留着的呢,还是总

在变成另外一个东西又另外一个东西的呢?”等等。“再者,时间不

是运动,不是变化。因为运动和变化是发生在一个运动着和变化 359

着的东西里面的,或者是发生在运动和变化所在的地方的,但时间

却是到处一样存在的。此外,变化和运动是可以或快或慢的,但时

间却不是这样。”

“但时间却又不是没有变化和运动的”,——时间是运动的环

节,是运动的纯粹否定性;“在我们感觉不到变化的地方,好像就没

有时间,如在睡眠时。时间是在运动里面的,但却不是运动本身。”

①“物理学”,第四卷,第十章。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亚里士多德这样来规定时间:“当我们在运动里面注意到前前后后

时,我们就说有时间;因此它这样显示出自己来,使得我们总把它

当作另外一个又另外一个……,而且在这些之间,又再有另外一个

作为中项。当我们设想到推论的两端与中项不同,而且灵魂把‘现

在’认为包含两个环节,一先一后的时候,我们就说,这就是时间。

用‘现在'来加以规定,并且被视为根据的,我们就称为时间。反

之,当我们感觉到‘现在’只是‘一’”(同时),“而不是在运动里面的

‘先’和‘后’时,或者感觉到它本身,不把它当作早于或晚于某物

时,对于我们就好像没有什么时间存在;没有运动,就没有时间。”

(这是值得注意的,我们部分地感到“现在”,部分地想到先后。)无

聊的感觉就是永远同一。“因此,时间乃是按照先后得出的运动的

数目;它不是运动本身,只是当运动有数目时才有它。多量或少量

是用数目来判定,大的或小的运动则是用时间来计算。但是我们

342

把被计数的东西和用来计数的东西,都同样称为数目;但时间却不

是用来计数的数目,而是被计数的数目,——是统一,是同一的,只

当我们想着它是另外一个又另外一个时,才是不同的。……‘现

360 在’正像数目的单位。此外,时间是由‘现在’而有连接(连续性)和

区别(分离性)的。……‘现在’和将来是同一的(它们全是时间);

但就其为实存而言,则它又是不同于将来的。”①“一”,作为普遍

者,乃是僵化了的“现在”;它永远是同一的,——普遍性。

“‘现在’是时间的连续性,并且是它的分割,或者说是先后两

个环节的划分。由此,它和点相同”(因为点也是线的连续性和它

①“物理学”,第四卷,第一一章。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的划分,它的原理和界限);“但‘现在’却不是像一个常存的点。因

为‘现在’是按可能性划分时间的”,—“现在”乃是可分性,各环

节只是思想上的环节;“就其可分性来说,它永远是另外一个。但

同时它又永远是同一的;当我们把线加以划分时,对于我们的思

想,永远产生了另外一个点,再另外一个点;但就其为‘一’而言,就

只有一个点。因此,‘现在’按照可能性说,既是时间的划分,又是

先后两者之间的界限和统一”,———作为一个划分的一般的点,而

这个一般的“一”当其为实在时,它只是“一”;但这个实在不是一个

静止的“一”,而却永远永远是另外一个,——所以个别性包含着普

遍性在自己里面,作为自己的否定性。“但它却又是同一的,而且

在同一意义上又是划分和联结”,①———在同一关系里面,被设定

者的绝对反面直接地存在着;相反地,在空间那里各环节不是被设

定为实存的,而是在它里面才出现这个存在及其运动和矛盾。因

此,依照亚里士多德,理智的同一性丝毫不是原理;同一性和非同

一性对于他乃是相同的。时间乃是:第一,“现在”只是现在;第二,

过去和将来是与“现在”不同的,但它们也必然地联接着,“现在”不 361

是没有先和后的,先后乃是知觉;第三,因此,先后联接为‘一’,即

“现在”,它乃是它们的界限,就是说,是它们的结合和划分。

丙、接着,亚里士多德转到关于实现了的运动或变化,即物理

的过程这个问题上面来。

(一)在亚里士多德②所探讨的另外许多细节中,我将只提出

①“物理学”,第四卷,第一三章。

② 同上书,第五卷,第一章。

343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他关于推移和关于变化与运动的区别这几点。“在运动里面首先

有一个推动者,再有一个被推动者、一个时间、运动的所在地;此

外,有运动所要去的东西,所自来的东西。因为一切的运动都是从

一物来向一物去;因为第一个被推动者,和运动所向着去的,和运

动所自来的,并不相同:例如,木材、温暖、寒冷。”前边所谈的是纯

粹的运动,这里所谈的乃是事物里面的运动。“运动是在木材里

面,不是在形式里面,因为形式、场所和大小既不运动也不被推动;

但”(依它们出现的次序),“却有被推动者、推动者和运动所向着去

的东西。变化(μetaβoλη)的名称是按照终点而不是按照起点来定

的。因此,‘消灭’(φθopα)乃是变为无,虽则那消灭的东西是从实

有的东西开始变化的;发生则是从无到有的变化。”这个见解的意

思是:变化乃是在真正实在的东西身上的运动;因此那最初的、观

念性的变化,乃是本然的运动,只有那种正在成为实在的东西的运

344

动才称为变化;这就是说,正是以终点的关系,而不是以起点的关

系,才称为变化,——因为这个起点正是变化还没有实存,而仍然

只是运动的地方。

(二)此外,运动和变化的区别还有另一种形式。亚里士多德把

362 变化区分为四种:“或是从主体变为另一个主体;或是从非主体变成

非主体;或是从非主体变成主体;或是从主体变成非主体。第一,从

非主体变为非主体的那种变化”,在作全面的分类时,虽然可以有

它,但它“绝不是变化,”它纯粹是思想中的东西;“因为它不包含任

何对立”,但却是臆想的东西、思想、非主体的环节,而亚里士多德所

考虑的则是真实的现象。第二,“从主体到主体的变化,乃是本然的

运动;”在那里推移着的东西仍然保持同一不变,——没有什么真实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的东西变为别的东西,变化纯粹是形式上的。第三,“从非主体变为

主体乃是产生。第四,从主体变为非主体乃是消灭”。现实化的运

动(变化)和纯粹形式上的运动之间的区别,是值得注意的。

(三)从这里他(“物理学”,第四卷)转而考察芝诺关于运动和

变化的辩证法——关于无限可分性——,这是上面我们已谈到过

的。亚里士多德提出共相来解决这问题:运动和变化正是这个矛

盾,正是那个自己与自己对立的共相;使运动和变化的环节得以解

除的那个统一性,不是一个无。不是没有运动和变化;而却是一个

具有否定性的共相,否定者本身又再被设定为肯定者,——这就是

可分性。

(四)为了反对原子及其运动,亚里士多德①又说道,“不可分

的东西是没有运动和变化的”;他以与芝诺相反的方式来论证。

〔芝诺从原子的不可分性来反对运动,亚里士多德从运动来反对原

子。〕②芝诺说,只有简单的、不可分的存在,没有运动。亚里士多

德说了同样的话来反对原子:原子是单纯的、不可分的存在,因此,

原子不能有变化,要是有变化,原子的假设就绝不是真理。变化不

能发生于原子本身,也不能从外面的冲击得来;原子本身自在自为 363

的运动是没有真理性的。

(五)变化的纯粹观念性,或者说,变化完全属于形式。这一个

规定也是重要的:“变化的东西才是感性的、可感觉的;形式和形

状、习惯(习性,如像德性和邪恶)是不变化的。形式等出现或消失

①“物理学”,第六卷,第一○章。

② 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卷,第一七四页增补。——译者

345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于一物之上;但出现和消失的东西并不变化。”或者说,变化的内容

是不变的;变化作为变化只是在于纯粹形式上面。“习惯或为德性,

或为邪恶。德性乃是某物实现其本性时的一种完成(reλeiwots)、一

种目的的达到;邪恶却是此物的消灭或挫折。德性和邪恶并不是

变化,它们只是出现或消失。”①或者说,区别成为存在和不存在的

区别,——感性的区别。

(六)第一个真实的或物理的实存的运动。从这些概念,亚里

士多德现在进而讨论实在。第一,“运动的第一个实体本身是不运

动的;”②第二,“绝对的运动是圆周运动。这种运动是不包含对立

的。(一个无限的直线运动乃是一个空洞的幻象,因为运动必然是

向某物,——向一个目的。)因为从乙向甲和从甲向乙乃是一样的;

而运动是必须按照其起点和终点来考察的。”③有一种看法,认为

天体如果不是偶然走进了太阳的吸力范围,本来会自由地以直线

346

364 向前继续运动:这是一种空洞的想法。亚里士多德④指出,“整个

天既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会消灭,而是永远是一个天:在永恒的

时间里面,是既无开始也无终止的,正相反,它是把无限的时间包

含在自己本身里面的。”所有其他的见解都是感性的,这些见解以

为是在谈论本质的东西,但却只看见感性的表象;在这些表象里面

永远存在着它们以为已经排除了的那些东西。第一,产生的发

端——以前是空虚——正是那静止的、自身等同的东西;这就是

①“物理学”,第七卷,第三章。

② 同上书,第八卷,第六章。

③ 同上书,第八一九章;“论天”,第一卷,第四章。

④ “论天”,第二卷,第一章。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说,是永恒的质料,不是产生出来的,是被设定为存在于产生之前

的。第二,在产生之前没有什么东西存在(这一点他们绝对愿意承

认),只有在产生时才有某种东西;这就是说,运动是和某物联系在

一起的,——有现实的地方,才有运动;但他们不把那个空虚的、自

身等同的、永恒的物质和这个“无”集合在一起。

(七)“那具有这种”绝对的“圆周运动的东西,既不是重,也不

是轻。因为所谓重的东西乃是向下运动的东西,所谓轻的东西乃

是向上运动的东西。”在现在的物理学里面,天体却是具有重量的,

而且本来会投奔到太阳上面,不过因为有一种别的力量影响它,才

没有这样做。如上所述,“天乃是不会消灭的和不被产生的,没有增

大和减小的,没有任何变化的;……天与土、火、空气和水不同;天乃

是古代人所称为以太的东西,是最高的地方,在无限的时间里做永

恒的运动。”①但亚里士多德这种经验的罗列开始愈来愈显著了。

(八)这好像就是那永恒的物质,在我们上面对天的看法中,它

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而是依然如故。亚里士多德②指出,“原

素不是从一个物体产生出来的,而是从彼此产生的。因为在产生 365

时,它们或是从一个无形的东西,或是从一个物体产生出来。如果

是从一个无形的东西,则这个东西必然是那特定的形体的空虚;因

为空虚正是那个直接的无形体。但原素也不能是从一个物体产生

的,因为如果是这样,这个东西本身就已是一种有形的原素。”因此

只剩下一个可能,就是原素乃是从彼此产生出来的。应该注意,亚

347

①“论天”,第一卷,第三章。

② 同上书,第三卷,第六章。348

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发生乃是实在的产生,而不是从普遍到个别性

的推移(他根本不考虑普遍者如何本身就包含着否定者;否则普遍

者就会正是绝对的质料,它的普遍性作为否定性就被设定,或者就

是实在的):正相反,他所说的产生乃是从一个一定的物体的产生,

不是从它的根据产生,而是从它的对立物本身的产生。

(九)四种原素的演绎。从这里,他来到原素的问题上面,作了

一种关于它们的产生的演绎。这是值得注意的。亚里士多德用下

列的方式证明应该只有四种原素。他从重和轻(吸引力和离心力)

出发,这两者乃是根本的规定。“物体在运动中或是向上,或是向

下,——或是轻,或是重,并且不是在关系中(相对的)才如此,而却

是绝对的轻和绝对的重,——前者向上往天的极限,后者向下往中

心。”①“在这两者中间,还有中间的、它们以外的别的东西,其相互

间的关系也如它们一样。前面那一种的两端为土和火,后面这一

种是空气和水”;②“空气和水两者一重一轻。”③“水浮动于除土以

外的一切东西之下,空气浮动于除火以外的一切之上。因此,现在

366 就有了四种物质,不过是四种具有共通之点的物质;特别是因为它

们乃是从彼此产生出来的,但却有其各别的存在”,④_———此地他

没有提到那种以太。第一,应该注意,亚里士多德完全没有现在所

流行的那种关于原素的概念,即以为原素必定是简单的;因此,当

人们指摘我们把水、火等作为原素时,他们实在是太聪明了。存在

①“论天”,第四卷,第一章。

② 同上书,第三章。

③ 同上书,第四章。

④ 同上书,第五章。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物的这种简单性、这种简单的规定性乃是一个抽象,是没有实在

的;红色,——不是什么真实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就是简单

的,是一种抽象。可是环节必须本身就具有实在性,作为对立物的

统一,它必须是可分解的。因此亚里士多德以为原素(像在我们所

已见过的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学家那里一样)是从彼此产生出来

的,却不把原素当作有不可破坏的简单性;因为简单的东西是不能

有什么运动和变化的。在这里,他完全不知道由部分所构成这个

贫乏的概念,他大力地反对这种概念,譬如,当他谈到阿那克萨戈

拉①时。当氧被认为已不再作为氧存在于中和物里的时候,〔按指

近代物理学中〕“中性”这个概念并不是被理解为作为统一性的普

遍性。在这里却是一种原素到另一种原素的转化,和我们那种把

火、空气等等当作只是绝对地和本身同一的物理学,是完全对立

的。第二,这些根本规定并不是详尽无遗的。

349

(十)与运动有关的实在的过程中的诸环节。我还要提到的

是,亚里士多德最后转到“可感觉的物体的原理”这个问题;——这

里涉及在过程中的原素,而以前只谈到它们的静止的特性。他排

除开那有关视觉、嗅觉等等的诸关系,着重考察那些有关重轻的感

觉,而忽视对视觉嗅觉的考察。重和轻是根本的规定,视觉嗅觉在

感觉中乃是有差别的,——重和轻是本身就如此,视觉嗅觉则是对 367

于他方〔按指人〕才如此。“热和冷,干和湿”他认为就是这些原

理。② ——为了说明在可感的关系中各原素的推移转化,他说:

①“论天”,第三卷,第四章。

②“论生灭”,第二卷,第二章。350

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四种东西,四种原素(原理)之间原来能够有六种关系,——但在

这里,对立的东西不能够被结合,——湿不能和干结合,冷不能和

热结合。因此,就得到四种关系:(1)热而干;(2)热而湿;(3)湿而

冷;(4)干而冷。而这些结合就依次成为那些最初的原素;因此,火

就是热而干的,空气就是热而湿的(水蒸气),水是冷而湿的,土是

冷而干的。”①从这里,他就使得“原素之间的互相推移”变成如此

可理解了。“产生和消灭乃是从对立面中来,到对立面中去。所有

的东西彼此之间都有一种对立;”一切的东西,对它的对方的存在

来说,就是非有,其一和其他乃是实在性和可能性的关系。“在这

几种原素里面,有些原素包含着相同的成分。从火生出空气,因为

它们共同有热的成分;而当空气里面的湿被克服,则火就生出来。

反之,在那些彼此之间没有共同的成分的原素那里,如像在土(它

是冷而干的)和空气(它是热而湿的)那里,变化就要来得慢些。”原

素彼此之间的整个推移、自然的过程形成一个圆圈式的变化过

程。②这种说法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既不能说明所有的个别事物,

又不能把其余的东西概括成一个整体。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现在已经转到“气象学”上面,在考察着一

般的自然过程了。不过,这里我们已经到达他的止境了。这里在

368 自然的过程里面,简单的规定本身:——这样的逐一进行规定的方

式——再没有什么效用了,完全失去了意义了。因为正是在实在

的过程里面,这些特性、这些一定的概念,总是失去它们的意义而

①“论生灭”,第二卷,第三章。

② 同上书,第四章。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变成它们的反面,——在这里正是这些无关紧要的系列总被凑拢

在一起并结合起来。在规定时间和运动时,我们确实看到亚里士

多德自己把对立的规定这样结合起来。但是,运动的真正的性质

应该把时间和空间包括在自身之内,应该表示出它怎样是它这些

实在的环节的统一,怎样通过时间空间来表达运动,——即观念的

东西如何达到现在性。而现在下面这些环节如湿、热等等,则更应

该归结到过程的概念之中。但是,感性的现象在这里倒开始占上

风;经验正有这种孤立方式的性质,使彼此脱离关系。经验现象超

过了思维,思维虽仍把所有权的印记烙在经验现象上面,但却再不

能渗透经验现象,因为经验现象已退出思想的领域,而时间、空间

和运动当时则还在〔思维的领域中〕。

亚里士多德的宝藏,许多世纪以来,差不多完全不被人知悉。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和写-在线阅读

    读和写 在一切写出的作品中我只喜爱一个人用血写成的东西。用血写:你会体会到,血就是精神。 要理解别人的血,不是容易办到的:我憎恨懒洋洋地读书的人。 谁要是了解读者,他就不会再为读者做什么。再过一世纪,还是这样的读者——精神本身就会发臭了。 如果人人能学会读书,长此下去,不仅破坏写作,也破坏思考。 从前精神是上帝,随后他变成…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6日
    180
  • 第三节戴维森的意义理论

    戴维森于 1963年发表的《行动、理由和原因》和1967年发表的 《真理与意义》两篇文章,奠定了他在当代美国哲学以及整个分析哲 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行动哲学等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如今,哲学 家们讨论意向行为的解释性质以及对语言的理解问题,就必须从戴 维森哲学中获取思想资源,因为他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幅完整 的图画,揭示了理性、语言和思想的本质认识及其与世…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69
  • 第二节 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准则

    皮尔士(Charles S.Peirce),美国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实用主义 第一人。很难想像,任何一部谈论美国实用主义的著作能不从皮尔 士开始。这不仅因为詹姆斯将“实用主义”的发明权归功于皮尔士的 缘故,更重要的是,皮尔士本人的著作确实为实用主义的产生奠定了 基础。尽管人们对于皮尔士在实用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充满了歧 见,尽管皮尔士和他的实用主义同伴有着如此…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262
  • 第二节Being 与 Existence的区分:司各脱的存在论

    司各脱关于存在(Ens;Being)的理论是其全部思想中最有价值 的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司各脱认识论的基本原则,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对“有限的人类理智如何通达无限的‘上帝’”这一经院哲学的中心问 题的解决。从哲学史上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两条基本的思 想路线,即奥古斯丁主义和托马斯主义。前者以柏拉图的“理念论” 为基础,从人的精神和内在经验出发,在人的“灵魂”…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69
  • 赵林-《古罗马帝国的辉煌》-第4卷 文化风采-第1章 罗马英雄主义-在线阅读

    第I章 罗马英雄主义 古希腊文明的历史主要是一部文化史,而古罗马文明的历史主要 就是一部政治和军事史。说起古希腊,人们通常会想起各种美轮美奂 的文化形态,如神话、史诗、竞技、雕塑、悲剧、哲学等;谈到古罗 马,人们眼前就会浮现出罗马人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英雄业绩。古 希腊文明在后世享有盛名的主要是一些浪漫睿智的诗人、艺术家和哲 学家,如荷马、埃斯库罗斯、苏格拉…

    书籍分录 2025年3月5日
    5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