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亚里士多德
关于柏拉图,我们就谈到此为止;我们很舍不得离开他。当我
们进而叙述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时候,恐怕我们还得更加详细
些;因为亚里士多德乃是从来最多才最渊博(最深刻)的科学天才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之一,——他是一个在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而且由于我们拥有
那么一大堆他的著作,所以关于他的材料也就更丰富。但是亚里
士多德所应该得到的详尽的叙述,可惜我却不能保证给予他。对
于亚里士多德,我们将要限于对他的哲学作一般的陈述(柏拉图和
亚里士多德应当称为人类的导师,如果世界上有这种人的话);我
们只将特别注意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哲学中,在理念的深度及广度
这两方面,如何把柏拉图的原理所开始了的东西向前推进一步。
亚里士多德深入到了现实宇宙的整个范围和各个方面,并把它们
的森罗万象隶属于概念之下;大部分哲学科学的划分和产生,都应
当归功于他。当他把科学这样地分成为一定概念的一系列理智范
畴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同时也包含着最深刻的思辨的概念。
没有人像他那样渊博而富于思辨。但总的看起来,他的哲学却不
像是一个次序及联系皆属于概念的有系统的整体,而是各个组成
283
部分都从经验取来,被搁在一起;部分单独被认为一定的概念,但
概念却不是起联系作用的运动。不过,虽然他的系统似乎没有在
它的各部分中被发展出来,而各部分只是彼此并列着:但这些部分 299
仍然是真正思辨的哲学的全部总和。
其所以必须详细地讲亚里士多德,有一个理由就在于:虽然他
许多世纪以来乃是一切哲学家的老师,但却从没有一个哲学家曾
被完全没有思想的传统这样多地歪曲过,这些关于他的哲学的传
统说法,过去一直被保持着,到今天情形还是如此。人们把与他的
哲学完全相反的观点归之于他。柏拉图的著作被广泛地阅读;亚
里士多德则直到最近几乎还未被认识,所流行的乃是关于他的一
些最错误的偏见。他的思辨的、逻辑的著作差不多没有人认识;他284
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的关于自然史的著作,最近曾得到较多的公平待遇,但他的哲学的
观点便不然了。有一个极普遍流行的(很习见的)意见,认为亚里
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哲学乃是正相对立的,后者是唯心论,前者是实
在论,而且是最不足道的实在论。柏拉图以理念、理想为原理,使
内在的理念从自己创造自己;而依照亚里士多德,则灵魂乃是一个
白板,它的一切规定是完全被动地从外界接收过来的,他的哲学乃
是经验论,而且是最坏的洛克式的经验论等等。但我们将要看见,
事实丝毫不是这样。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在思辨的深度上超过了
柏拉图,因为亚里士多德是熟识最深刻的思辨、唯心论的,而他的
思辨的唯心论又是建立在广博的经验的材料上的。就是在现在,
在法国还存在着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完全错误的见解。传统如何盲
目地重复一些关于他的说法,而不去在他的著作中观察是否如此,
这一点可以举这一个例子来说明:——在旧的美学中,戏剧的三种
统一——行为、时间和地点的统一——被当作亚里士多德的规则、
300 健康的学说来赞扬。但亚里士多德却只谈到行为的统一,①并偶
尔谈到时间的统一,②——而关于第三种统一,即地点的统一,他
一点也没有提到。
生平。 亚里士多德生于斯塔吉拉,这是一座临斯特吕摩尼
亚海湾的色雷斯城市,也是一个希腊殖民地;——所以他虽则出生
于色雷斯,却是一个希腊人。这个希腊殖民地和色雷斯其他地方
一样,落到马其顿王腓立的统治之下。亚里士多德的生年是第九
① 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八章(柏克尔本)。
② 同上书,第五章。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十九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一年(公元前三八四年)。柏拉图生于第
八十七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三年(公元前四三○年);这样,亚里士
多德比柏拉图年轻四十六岁,也就是生于苏格拉底死(第九十五届
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一年,即公元前四○○年)后的第十六年。他的
父亲尼各马可是一个医师,为腓立的父亲马其顿王阿明塔的御
医。①亚里士多德很早就失去双亲,在他们死后,他就由普罗克塞
那(他的亲戚)所抚养,他对此人永远感激不尽,并终身以最大的敬
意怀念着他,并且立像来纪念他。亚里士多德后来又将普罗克塞
那的儿子尼加诺尔抚养,并收为己子,并且立他为自己的遗产继承
人,以报答普罗克塞那对自己的抚养教育之恩。十七岁时亚里士
多德来到了雅典,在该地停留了二十年,与柏拉图相处。② 他因此
有机会完全确切地认识柏拉图的哲学;这样,如果有人说他不了解
柏拉图的哲学,这种说法,单就显然的事实来说,就显出是任意的
毫无根据的假定了。
285
关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关于柏拉图不
选择亚里士多德而选择一个近亲斯彪西波为他的学园的继承人这 301
件事,第欧根尼③曾给我们留下一大堆无稽的互相矛盾的传说。
如果柏拉图的学派的继续,是企望能在其中把柏拉图自己所主张
的哲学更确切地维持下去,那么,柏拉图当然不能任命亚里士多德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五卷,第一、九节;布勒:“亚里士多德传”(“亚里士多
德全集”第一册)第八一—八二页。
② 安莫纽·萨加:“亚里士多德传”(布勒:“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册)第四三一
四四页;“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五卷,第九、一二、一五节。
③ 第五卷,第二节。286
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为其继承人,而斯彪西波才是最适宜的人选。但是,事实上柏拉图
却是得到亚里士多德为他的继承者,因为亚里士多德是以柏拉图
的意义理解哲学的,不过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是更深刻、更完善
的,———因之也就是同时把它推进了一步。据说,由于不满这次继
承问题上的被忽略,亚里士多德于柏拉图死后(第一○八届奥林比
亚赛会第一年,即公元前三四八年)就离开雅典,而到米西亚的阿
塔尔尼亚的统治者赫尔米亚那里住了几年。赫尔米亚曾在柏拉图
那里和亚里士多德同学,并且当时与亚里士多德有很亲密的友谊。
亚里士多德在他那里度过了三年。赫尔米亚,一个独立的君主,和
小亚细亚其他的许多专制的希腊君主国和共和国一同被一个波斯
的总督所征服了;赫尔米亚被擒解到波斯王阿塔泽尔士那里,阿塔
泽尔士立刻命人将他钉上了十字架。为了避免遭到相同的命运,
亚里士多德就和他的妻即赫尔米亚的女儿比提娅逃往米底勒尼,
并在该地居住。他为赫尔米亚在德尔斐立了一个纪念像,并刻有
铭文,此铭文至今尚存。从这铭文我们得知赫尔米亚是被奸计和
叛逆所害才落于波斯人之手的。亚里士多德并在一首歌颂美德的
美丽颂诗里面赞扬赫尔米亚的名字,此诗也传到今日。①
从米底勒尼,他(第一○九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二年,即公元
302 前三四三年)被马其顿王腓立召去当亚历山大的教师,当时亚历山
大是十五岁。腓立有封著名的信邀请他去任教,这封信至今还保
存着。腓立写道:“我有一个儿子,但我感谢神灵赐我此子,还不若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五卷,第三一四、七一八节;布勒:“亚里士多德传”,第
九O一九二页。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我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
得上我,并无负于他未来的王国。”①在人类历史里,当一个亚历山
大的教师,显然是一种光辉的命运;在这个宫廷里,亚里士多德充
分享受了腓立及其王后奥林比娅的恩宠和尊敬。亚里士多德的这
个学生后来如何,已是众所熟知的事;至于他的教育的结果怎样,
则亚历山大的精神和事业的伟大以及他对他的先生的持久的友
谊,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最好的鉴定——如果亚里士多德需要这样
的鉴定书的话;这些事实为他的教育的精神作了见证。亚里士多
德在亚历山大身上,比柏拉图在狄奥尼修身上,找到了一个不同
的、更有价值的学生。柏拉图所关心的是他的共和国,所关心的是
一个理想的国家,至于那个个人只不过是手段而已;他和这样一个
人建立关系,只想通过他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国,那个个人乃是无足
重轻的。相反地,在亚里士多德就没有这个目的;他面前只有一个
个人,他的目标就是把这个人的人格培养和发展起来。亚里士多
德是以一个深刻的、精通的、有抽象思维能力的形而上学家见称
的;他之很认真地来对待亚历山大,乃是很显然的事。亚历山大的
教养,有力地驳斥了关于思辨哲学对于实践无用的那种流行说法。
对于亚历山大,亚里士多德不采用近代一般的浅薄的教育王子的
方法来教育他,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亚里士多德的诚恳认真,就
可以很自然地意料到;亚里士多德是知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的 303
文化教养的。此外,从另一件事实也可以显然看到这个,那件事实
287
①“亚里士多德全集”(一六O七年 Pac.,Aurel. Alobrog.版)第一册,末尾:亚里
士多德残篇(参看施塔尔:“亚里士多德”,第一部,第八五一九一页)。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就是:当亚历山大深入亚细亚在征战过程中听到了亚里士多德把
他的哲学中的奥秘的部分在一些(形而上学的、思辨的)著作中发
表出来时,他就写给他一封责备的信,信里说,他不应该把他们两
个人一起工作而获得的东西,向一般普通人披露。亚里士多德这
样答复亚历山大:“虽然发表了,但它还是和未发表时一样不被人
认识的。”①
我们不能在这里把亚历山大作为历史人物来加以评价。在亚
历山大的教育里面,那能够归功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教化的是:亚
历山大的精神秉赋的特有的伟大、那自然的本性,得到了内在的解
放,被提高到完满的、自觉的独立,而这乃是我们在他的目的和事
业中所看到的。他达到了这种对自己的完满的确信,这种确信是
只有思想的无限勇敢才能给予的;他达到了不为特殊的、狭隘的计
划所限,并将这些计划提高到一个完全普遍的目的,去将世界建
288
设成一个普遍地互相往来的社会生活,建立一些不受偶发的个
性所控制的国度。亚历山大实现了他的父亲所考虑过的计划,
领导希腊人的欧罗巴来对亚细亚复仇,使亚细亚臣服于希腊,正如
唯有在特罗亚之战时希腊才团结一致一样,〔他团结了整个希腊世
界〕——那一次是在真正的希腊世界的开端而这一次是在其终局。
这样他就同时报复了波斯人加在亚里士多德的朋友赫尔米亚身上
的背信和残酷。亚历山大把希腊的文化传布到亚细亚,为了把这
304 个粗野的、专事破坏的、本身是一个四分五裂的极端野蛮的混合
体,而且深陷在完全的委靡、否定和精神堕落里面的亚细亚,提高
① 奥拉·格利乌:“雅典纪事”,第二○卷,第五章。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到一个希腊的文化世界。而如果人们说,亚历山大不过是一个征
服者,他并不懂得怎样建立一个持久的国家,因为他的帝国在他死
后立刻又分裂了,这个说法也是对的,假如只是浅薄地来看这件
事,即是他的家族没有能够维持这个统治,——但是,希腊的统治
却继续下去了。亚历山大没有为自己的家族建立一个帝国,而是
在亚细亚建立了一个希腊民族的广大的帝国;希腊的文化,希腊的
科学在那里生了根。小亚细亚的希腊国家,特别是埃及的希腊国
家,变成了许多世纪期间科学的中心;它们的影响可能一直到达了
印度和中国。我们不知道,是否印度人由此获得了他们科学知识
中最好的部分;很可能印度人的天文学中较精确的部分是由希腊
人那里得来的。而那深入了亚洲远至巴克特里亚(希腊人的巴克
特里亚国〔按即大夏〕)的叙利亚王国,无疑地是这么一个地方,从
这个地方再通过了屯殖在那里的希腊殖民地,那极少量的科学知
289
识就被传到亚洲内地,传到中国,这点科学知识在那里就带着一个
传统的外貌维持下去,不过在中国却没有繁荣起来。中国人是笨
拙到不能创造一个历法的,他们自己好像是不能运用概念来思维
的;他们也显示出他们有些古老的仪器,而这些东西是与他们的日
常作业配合不上的,——所以,最自然的猜测就是:这些东西乃是
来自巴克特里亚。对印度人和中国人的科学知识估计太高乃是错
误的。
据锐德说,①亚历山大的远征并不是纯粹为了征服,而是具有 305
自己是主人这个观念。我不以为亚里士多德将这个目的连同另外
①“地理学”,第二册,第八三九页(第一版)。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一个东方式的概念灌输在亚历山大的脑子里面;(这个东方式的概
念就是:在东方,亚历山大的名字是作为伊斯班德,并作为杜尔克-
阿尔纳因,双角的人,尤比德·阿蒙,古代东方英雄的形象而流行
着);我也不以为马其顿诸王自命为古代印度诸英雄家族的后裔
(狄奥尼修)并应有统治权;我也不能同意这样一段话:“这个知识
乃是那占有了这个青年英雄的灵魂的真正的宗教的基本观念,当
他在出发远征亚洲之前,在依斯特河〔按即多瑙河〕下游找到了一
些印度的为巫师所统治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面灵魂不朽的学说
是被宣扬着的,并且他无疑地不是没有接受那曾在毕泰戈拉和柏
拉图那里学得了印度人的智慧的亚里士多德所劝说,而开始了对
亚洲的远征,而且,先在阿蒙(现在是湿婆)教的神谕那里问卜,然
后击破波斯帝国,烧毁印度宗教的老敌人波斯波里,为对大留士所
加于佛教徒及他们的同宗信徒们身上的暴行复仇。”这是一个由于
290
透彻熟知东方和印度的观念之间的联系而来的天才理论,并且是
从更高的历史观点而来的;但它却是不适当的。第一,我是根据历
史事实的;第二,亚历山大的远征有着一种完全与此不同的历史
的、军事的、政治的性质,此外,它与印度人并无多少牵涉,——它
完全是一种通常的征战。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哲学是绝不承
认这种愚蠢的荒诞幻想的。第一,亚历山大在东方人的想象中被
捧成一个公认的英雄、一个神,这是不足为奇的。达赖喇嘛现在还
是这样;神与人一般地并不是相去很远。第二,希腊本身亦趋向于
一种神变成了人的观念,——这种神不是一个遥远的、生疏的雕
306 像,而是在这无神的世界里面的一位活生生的神。德梅特留·法
来留和别的一些人,在雅典往后不久也就被当作神来尊敬和崇拜。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第三,此外,无限也存在于意识里面。第四,佛教徒并未引起亚历
山大的兴趣,在他的印度远征中,看不出有什么东西和佛教徒有
关。至于波斯波里的焚毁,当作希腊人对泽尔士毁坏雅典及希腊
的神庙的报复,便已有充分理由。
当亚历山大这个站在希腊顶峰上的最伟大的人完成着这个伟
大的工作时,他同时还经常地记住艺术和科学。正如我们在现代
也看到军人在他们的战斗中也记挂着科学和艺术一样,亚历山大
当时命令人作这样的安排:凡在亚细亚发现了什么有关新的动物
和植物的材料,便必须把原物或该物的绘图或详细的描述寄送给
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的这种关怀使得亚里士多德有了一个很好
的条件,来收集他对自然研究的宝贵资料。普里尼①记述说:“亚
历山大命令近一千个以打猎、捕鱼、捕鸟为生的人,波斯帝国境内
动物园、禽鸟园、鱼塘的监督者,经常供给亚里士多德以每个地方
291
值得注意的东西。”这样,亚历山大在亚洲的征战对于亚里士多德
有了进一步的作用,使得他能够成为博物学的始祖,而且据普里尼
说,他著了五十部博物学的书。
亚历山大开始了他对亚洲的远征之后,亚里士多德回到了雅
典成为公众的教师,在一个叫作吕克昂的公共场所讲学。这个地
方是柏里克勒原来为训练新兵而建造的游乐场;它包括一座为吕 307
克欧(Aunetos)的阿波罗而建的神庙、许多林荫路(πepiπatot),有树
木、喷泉和柱廊装点着。也许就是由于这些供散步的林荫路之故,
他的学派获得了逍遥学派这个名称,而并非由于亚里士多德本人
①“自然史”,第八卷,第一七章(Bip.版)。292
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喜欢走来走去,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特别喜欢一边走一边讲学。他
就在雅典这样住下讲学十三年。亚历山大死后,一个以前大概由
于惧怕亚历山大而未发作的风暴爆发了。亚里士多德被控以不敬
神之罪。关于详细内容,各人所传不同;就中并有一项,即他给赫
尔米亚的献诗以及那刻在赫尔米亚纪念像上的铭文也被当作他的
罪过。当他看到风暴将要爆发时,他就逃到优卑亚的加尔西斯去
(此地今名尼格罗班特),以免如他自己所说的让雅典人有机会再
一次对哲学犯罪。他于次年死在那里,死时年六十三岁,即第一百
一十四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三年(公元前三二二年)。①
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原料,是他的著作;不过,如果我们
考虑到这些著作在外面遭遇的命运及它们的情况,那么似乎要从
它们来认识他的哲学,就会困难重重。关于他的著作,此地我不能
详细加以探讨。第欧根尼·拉尔修②提及很多的这些著作,但从
它们的题目看来,我们却不能确定地知道,现在我们所有的亚里士
多德著作中哪些乃是他所指的,因为题目很不相同。第欧根尼所
给出的行数,是四十四万五千二百七十行;如果以一个字母代表一
308 万行,则可以得四十四个字母,——而我们现在所有的他的著作,
大概等于十个字母,这样,就差不多只是原来的四分之一。至于亚
里士多德的原稿的命运,从传说看来,似乎我们实在不可能或极少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五卷,第五一六节;苏以达,参考“亚里士多德”题目
下,布勒:前引书,第一O0页;安莫纽·萨加,“亚里士多德传”,第四七一四八页;梅纳
鸠注“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五卷,第二节;施塔尔,前引书,第一O八——O九页,布
鲁克尔,“批判的哲学史”,第七八八一七八九页。
② 同上书,第五卷,第二一—二七节。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希望得到了他真正的不被损坏的著作;对于它们的真实性的怀疑
一定会发生,而且我们还应该很惊奇,看到它们还很像现在这样流
传到我们这时。据传说,亚里士多德在活着的时候很少让他的著
作被人知道,他把他的著作连同他的丰富的藏书遗留给他的继承
人德奥弗拉斯特。他的藏书可以说是第一个颇有可观的藏书,是
由于他自己的财力和亚历山大的帮助而收集来的;由此可见亚里
士多德的博学。后来这些藏书(一部分书籍或抄本)被带往亚历山
大里亚,成了托勒密王朝图书馆的基础,这个图书馆在恺撒大帝占
领亚历山大里亚时被付之一炬。至于亚里士多德的原稿,则传说
德奥弗拉斯特在遗嘱中把它们传给一个叫奈勒乌的人,从此人手
中又流入一些无知识的人手里,这些人既是全不关心又毫不懂得
它们的价值而把它们搁置着;又据说(据另外一些人说)是奈勒乌
的后裔为了使它们不落于酷爱搜集藏书的柏加孟诸王之手,而把
293
它们埋藏在一个地窖里,在那里它们被忘记了,竟被搁置了一百三
十年,因此变成一塌糊涂。经过了这一段时期之后,德奥弗拉斯特
的后裔们在多次找寻之后终于再把它们发现,并将它们卖给德约
斯地方一个叫阿柏康利的人,此人把虫蛀的和腐烂的地方补上了,
但对于这件工作这个人实在是没有足够的学识和本领来做的。因
此,又有别人来做此事,按照他们的心意填在空白上,把被破坏的
弥补起来;这样,这些著作就被改变得很够了。但这还不算数。阿
柏利康刚一死,罗马人苏拉就侵占了雅典,而在他送往罗马的虏获 309
物中,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也是其一。那些罗马人刚刚开始晓得希
腊的科学和艺术,对于希腊的哲学却还没有加以重视,他们不懂得
去从这些著作中吸收教益。以后一个叫提兰尼奥的希腊人在罗马294
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获得允许去利用亚里士多德的这些原稿,并把它们发表,他编了一
个本子,但这个本子也被指责为不够准确;在这里这些作品又遭到
这样命运,被书商们交到一些无知识的抄写人手中,这些人又加进
了一大堆讹误。①
这就是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原料的情况。亚里士多德于他
活着的时候曾让他的许多著作问世,——如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
的那些原稿;但看来它们并不曾被广泛传诵。事实上亚里士多德
的许多著作都颇有讹误、遗漏、不完全之处。有些著作(如关于形
而上学的著作)某些部分像是由许多著作拼凑而成的;这样一来,
那高级的批评〔按即考证校勘〕就能尽量卖弄它的聪明,因而照某
人看来,很可能事情能够这样来解释,——而另外一个聪明人则又
能用不同的解释来反对这个解释。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就是:它们
都有讹误损坏,常常在个别著作里(如“诗学”),而且在大部分别的
著作里不相连贯契合;更常见的是,有时整段文章几乎一字不改地
重复出现。既然祸害由来已久,当然也就不能希望有什么根本解
救的办法。不过事情也不完全像上面的描写所透露的那样糟糕。
有很多重要著作可以视为完整无恙的;某些别的作品虽然个别地
310 方受了损坏,并且次序布置得不很好,——但这对于他的哲学的主
体,并没有像表面看来那样大的损害。我们现有的资料已经足够
使我们对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全貌以及它的许多细节能够获得一
定程度的了解。
①“斯特拉波”,第一三卷,第四一九页(卡骚滂一五八七年版);普鲁泰克:“苏拉
传”,第二七章;布鲁克尔:“批判的哲学史”,第一册,第七九八一八O○页。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但还有一个有历史性的区别要注意。有这么一个古代的传
统,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有双重性质的,并且写了两类的著
作——一类是奥秘的或深奥的,一类是通俗的,这是在毕泰戈拉派
那里也发生过的一种区别。他在吕克昂每天上午讲授奥秘的学
说;〔晚间讲授通俗的学说〕①;那通俗的学说是关于修辞学、辩论
术的训练和公民事务的知识的:另外一种即奥秘的学说则是关于
内在的更深刻的哲学、自然的考察和辩证法本身的。② 这种情况
是不关重要的。人们自己立刻看出来哪些作品是真正思辨的和哲
学的,另外哪些作品只是经验性质的;就内容来说,它们不应被认
为是互相对立的,好像有些是为人民大众的,有些则是为自己人的
似的。
第一,首先应指出,亚里士多德哲学这个名称是有多种意义
的,——就是,人们所称为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东西,曾有各种不同
的形式,在不同的时代很不相同。它首先是指亚里士多德本来的
哲学。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其他形式,则:(一)在西塞罗的时
候,宁可说它是一种通俗的哲学,特别注意博物学方面和道德方
面;它似乎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真正思辨的哲学并不发生兴趣,在西
塞罗那里,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思辨的方面,毫无理解。(二)它 311
的次一个形式乃是那个最高度思辨的亚历山大里亚哲学的形
式,——也就是那被称为新毕泰戈拉派、新柏拉图派哲学的东西,
它也同样可以称为新亚里士多德派哲学——;即是亚历山大里亚
295
① 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卷,第一二九页增补。——译者
② 格利乌:“雅典纪事”,第二○卷,第五章;施塔尔:同上引书,第一一O——一二
页。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的学者们当作与柏拉图哲学等同、并这样来探讨的形式。(三)另
外一个重要的意义是指得名于中世纪的那个形式,当时人们由于
知识不足,把经院哲学称为亚里士多德哲学。经院学者曾对亚里
士多德哲学有过很多钻研;但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在他们那里获得
的形式,我们却不能把它当作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真正的形式。我
们在他们那里所见到的一切发挥以及全部的理智形而上学和形
式逻辑,并不属于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不过是从亚里士多德的
学说的传统引申出来的。(四)只有当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在西方被
认识了之后,一种与经院哲学部分地对立着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才
被形成——它出现在经院哲学时代行将告终之时,即文艺复兴时
代。只有在宗教改革之后,人们才回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本源去。
(五)最近出现的一些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错误的看法和理解。那
个伟大的邓尼曼过于缺乏哲学的才能,无法把握亚里士多德的哲
296
学;在他的译文里面,原作的意义常被弄错,直到与原意正相反。
人们所有的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般想法,是以为它乃是
建立在经验之上,以为亚里士多德把人们所称为经验的作为知识、
认识的原理。虽然这个观点在一方面说来是很错误的,但发生这
种错误的原因也可以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考方式中找寻到。有
312 一些在这方面被提出来而差不多也是人们所唯一懂得的特别章
句,被利用来证明这个看法。
上面已对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考方式的一般性质作了说明。
我们不必去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寻一个哲学系统。亚里士多德详
述了全部的人类概念,把它们加以思考;他的哲学是包罗万象的。
在整体的某些特殊部分中,亚里士多德很少以演绎和推论迈步前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进;相反地他却显出是从经验着手,他也论证,但却是关于经验的。
他的方式常是习见的论证方式;但有一点却是他所独具的,就是当
他在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始终极为深刻地思辨的。
第二,首先得谈谈亚里士多德方式的特性。这个方式是这样
的:对于他,最重要的是处处去关心确定的概念,将精神和自然的
个别方面的本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即概念形式加以把握。由此
有了最丰富最完全的各个方面,这就表示这个方式拥有整个现象
世界在自己面前,即使是最普通的东西也不摒弃。知识的一切方
面都进入了他的精神,所有的东西都使他发生兴趣,而他也深刻而
详尽地处理了一切。抽象工作在处理一种现象的经验内容时,很
容易陷入困境,无从施展;它可能只是片面地进行,而不能穷尽其
一切细节。亚里士多德最多地把握了现象;他确实地表现出自己
只是一个思想着的观察者,他考虑了宇宙的一切方面。但他主要
是以一个思辨哲学家的态度来对待那些个别细节,并这样来研究
它们,使最深刻的思辨概念由之产生。此外,我们看见过,思想最
初是由感性的东西出来的,而在诡辩术里,它通常仍然直接在现象 313
上下工夫。在知觉、表象里面,出现了范畴;那绝对的本质,那对这
些环节的思辨观点,是常常在表述知觉时被表达出来的。亚里士
多德考察了知觉的这个纯粹的本质。当亚里士多德相反地从普
遍、从简单者出发而予以规定时,他同样也好像是在把普遍、简单
者的各种意义一一列举出来,并且在这堆意义中,他又通过所有的
方式,甚至是最平常和最感性的方式,一一予以考察。亚里士多德
就是这样对他所处理的对象进行考察,看看其中出现着什么个别的
规定。例如他考察了本质、ápxη(原理)、aitia(原因)、同时(òμou)等
297298
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等;他说:本质是在这个意义上、在那个意义上、在许多意义上被述
说,于是就出现了这些规定。他考察了每一个观念:思想;考察了
物理学中的观念:运动、时间、地点、暖、冷。这些对象以经验的方
式被列举出来;他并考察了哲学家们所曾有过的各种思想,常常用
经验的方式反驳他们或拥护他们,以许多种方式加以论证;然后,
他达到了那真正的思辨的规定。逐一去跟踪他这种无必然性的单
纯的列举,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常常使人发生厌倦。而有时一系列
的意义,仅就其本质看来,似乎是有共同性的,但又没有依照其特
殊性,它们显得只是外在地被把握而已。但是这个方式一方面也
完备地提供了各个环节,一方面也刺激人去自己找寻并发现必然
性。从这种罗列,他又进一步去把它们思辨地加以考察;而这种就
各方面来规定对象,使得概念,即思辨的概念,简单的规定由之产
生,——亚里士多德之具有真正的哲学思想而同时又有最高的思
辨思想,就在于此。
314
亚里士多德所从事的,不是去把一切还原为一个统一体,或是
把诸多规定归结到一种对立的统一上;正相反,他却是要紧紧抓住
每个东西的特殊性,而且这样去跟踪它。第一,前一种方法从一方
面说可以是浅薄的,譬如易怒和敏感、强壮和虚弱都只是空洞的特
性;但第二,也有必要在那简单的特性中来把握实在;——但当然
不以这种方式作为出发点。在另外一个范围里,亚里士多德放弃
了这个规定,在那里,它不再有这个形式;不过他指出来它在这里
是怎样的,或者它曾发生了什么运动、变化。在他的真正的思辨里
面,亚里士多德是和柏拉图一样深刻的,而且比他发展得更远、更
自觉;对立也获得了更高的明确性。当然,在亚里士多德这里,缺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乏柏拉图那种形式之美,那种语言(像谈天一样)的可爱,那种对话
的艺术,它是那样生动,又是那样文雅而近人情。不过,在我们看
见柏拉图把他的理念思辨地(以论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地方(在
“蒂迈欧”篇里),我们也同样看见了缺点和不纯,纯粹的东西离弃
了它,而亚里士多德的表达则既纯粹而又清楚。我们明确地知道
了那对象,并认识了这个对象的确定的概念。他竭力把每个对象
加以规定(òpiζeiv,阐明8pos);但他更进而思辨地深入到对象的本
性里面去。这个对象却停留在它的更具体的规定里;他甚少把它
归结到抽象的范畴上面。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是无穷无尽的。
要把它陈述出来是困难的,因为他不追溯到更一般的原则。为了
阐明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我们应该详述每种事物的特殊内容。假
使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士多德这
件事更值得去做的了。
299
这种将诸多规定归结为一个概念,以及论证进程的简明,和将 315
判断用极少的话说出——这乃是亚里士多德的伟大和巨匠风度之
所在。这是一种很有效能的哲学思考方法,它在我们这个时代亦
曾被应用,例如在法国人那里。它值得更广泛地应用;因为将对一
个对象的通常看法的诸规定导向思想,然后将它们在一个统一里、
在概念里结合起来,这方法乃是很好的。但是这个方法从某一方
面看来就显得是经验的,——其所以是经验的,乃是就这一点而
言:对象在表象中是怎样,就照样接纳过来;在那里,必然性是没有
的。
正如他处理个别事物一样,亚里士多德也用这种方式来处理
整体。宇宙的整体、精神世界和感性世界的整体,他就是这样处理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的;但是这一大堆东西只是被当作一系列的对象列举出来,这里没
有定义、结构等等;我们不能要求当时的哲学概念去指出必然性。
这里所有的是把对象逐一加以考察,这是一种经验方面的考察;但
这宁是属于外表的方式,此外还有极深刻的思辨。亚里士多德不
是系统地进行的,亦即不是从概念自身发展出来的;他的进行方式
却是基于上述的方式,这同样是从外面开始的。因此就发生了这
样的情形,即他常常是一个又一个地讨论每个规定,而没有指出它
们之间的联系。
第三,其次是关于他对理念的规定。首先,要把那一般的理念
连同那些特殊的重要环节指出来。大体上,可以这样说,亚里士多
德乃是一般地从哲学开始,并在“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二章首先就
谈到哲学的价值:“哲学的对象是那最可认识的”,即是“那最初的
316 和原因。因为通过了这个和由这个,其他的一切就被认识”,那就
300
是最合理的;“原理并不是借基质(主体 uπoneiμevα)而被认识的”,这
里面就存在着与通常相反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更宣称“研究的首
要主题,那最主要的知识,乃是对目的的认识;而目的乃是每种事
物的善,而一般说来,是整个自然中的至善。”这一点是和柏拉图
与苏格拉底一样的;但目的却是那真实的、具体的,与那抽象的
柏拉图的理念正相反。接着他谈到哲学的价值:“既然人是为了
免于无知而开始哲学的思考,很显然,人乃是为了知识而追求知
识,而不是为了一种功用或用途(xpηoews)。这也可以从全部外表
的进程(watà tò σvμβeβηuos)看得到。因为,只有当人们已经具备了
一切必需(需要)的东西以及能使生活安适的东西之后,人们才开
始去寻求这样一种(哲学的)认识。因此,我们不是为了另外的效第一篇 第三章 第一期第三阶段: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用而去找寻它。因此,正如我们说,那个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
的人乃是一个自由的人,同样地也只有哲学才是科学中真正自由
的科学,因为只有它才是为了自己”,才是为认识而认识。“因此,
人们就不能很公正地把它当作人的一种所有物”;它并不属于一个
人所有。“因为人的本性在许多方面说来乃是不独立的(δouλη)”;
而哲学却是自由的。“所以,照西蒙尼德说,只有神才拥有这个奖
品(Yepas);但是,不去寻求那适合于他(赋予给他)的知识,也是人
所不应为的。但如果诗人所说的是对的,妒忌乃是神灵的本性,则
一切企望崇高事物的人们,就一定会遭到不幸。”复仇女神惩罚那 317
高出平常之上的任何事物,而使一切归于平等。“但神灵不能是妒
忌成性的”,就是说,不愿把他们所有的分给人类共享(正如光并不
因点火而消失一样),以致科学不来到人间;“而且,俗语说,诗人多
说谎;也不能以为还有什么比哲学更值得尊敬(更应被崇敬)的了。
301
因为凡是最神圣的东西,就是最可敬的”;凡是具有和分享最优越
的东西的,就被尊敬,——因此神灵应被尊敬,因为他们有这种
知识。“神被当作一切的原因和原理;因此只有神具有这种知识,或
具有得最多。”但正因为这样,想去寻求这适合于他的最高的
善——这属于神的知识——,也不是人所不应为的。“其他的知识
可能是比哲学更为需要的,但没有一种是比哲学更优越的。”
详述亚里士多德哲学的细节,是困难的;理解他比理解柏拉图
要难得多。柏拉图作品中有些神话,但人们能够越过他的辩证法
而仍然能说自己已经读了柏拉图;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人们一开始
就立刻进入思辨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看来常常只是在个别的、特
殊的东西上面作哲学思考,而不谈说绝对者、普遍者、神是什么;他302
第一部 希腊哲学(续)
总是从个别进到个别。他列举了表象世界的全部,逐一检查:灵
魂、运动、感觉、记忆、思想——这是他的日常工作,正如一个教授
处理他的半年的课程那样;他好像只认识了特殊里面的真理,认识
了特殊的东西,一系列特殊的真理,——他没有把那普遍的提取出
来。这就没有什么辉煌的东西;他好像没有升高到理念、共相上
318 面,——如像柏拉图那样谈及理念、谈及它们的高贵
;他没有
把个别事物归结到理念、共相。(一)他没有把那普遍的理念逻辑
地提升出来,——他的所谓逻辑学乃是另外一种东西———否则他
也许就会把那作为一切概念中的概念的普遍概念当作方法来认识
了;(二)没有什么被当作唯一绝对者,——它(神的理念)却像也是
在自己位置上的一个特殊事物,在其他的特殊事物旁边,不过它是
全部真理。“有植物、动物、人,也有神,那最优越的。”如上所说,亚
里士多德详论了整个系列的概念;从这些概念中,我们只想挑出个
别的、特殊的一些来加以进一步的论述。
我将首先谈谈他的形而上学及其诸规定;然后,指出自然的基
本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怎样构成的;第三,我将谈谈关于精
神、灵魂的一些东西;最后,还将特别谈谈他的逻辑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