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部-第一篇-第一章-戊-在线阅读

戊、恩培多克勒、留基波、德谟克里特

351

在研究恩培多克勒时,我们同时研究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

在他们那里出现了感性事物的理想性,同时也出现了普遍的规定

性或到普遍的过渡。恩培多克勒是一个毕泰戈拉派的意大利人,354

他倾向于伊奥尼亚派,留基波倾向于意大利派。

一 恩培多克勒

恩培多克勒的残篇曾多次收集起来。(一)莱比锡的施图尔兹

收集了四百余首诗歌:“阿格里根特的恩培多克勒;他的生平和哲

学阐述,从古代纂述家搜集来的残余诗篇,施图尔兹整理、解说、并

① 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二九七页增补。——译者352

第一部 希腊哲学

著导言和索引。一八○五年莱比锡(谷申版)出版,共七○四页。”

(二)派朗曾收集了恩培多克勒和巴门尼德的残篇:“恩培多克勒和

巴门尼德残篇,派朗纂释。”一八一○年在莱比锡出版。在伏尔夫

的“文录”(Analecta)有一篇锐德论恩培多克勒的论文。

恩培多克勒生于西西里岛的阿格里根特,而赫拉克利特则是

小亚细亚人。于是我们又回到意大利,历史在这两个地方交替着,

在作为中心的希腊本土,哲学还未出现。恩培多克勒大约在第七

十届奥林比亚赛会诞生;成名于第八十届奥林比亚赛会(纪元前四

六○年)①。据施图尔兹②引多德威尔(Dodwell)③的话:在第八十

五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二年巴门尼德已六十五岁,因之芝诺是生

于七十五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二年,因而他比他的同学恩培多克

勒大六岁。恩培多克勒当毕泰戈拉在七十七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

一年或第二年死时只有一岁。按多德威尔的说法,恩培多克勒生

于七十七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一年(纪元前四七二年)。亚里士多

355 德④说:“按年龄他在阿那克萨戈拉之后,但按事业是在他以前。”

他是否在时间上更早从事哲学思维是不确定的;但是他的哲学就

概念的阶段说比阿那克萨戈拉的概念是早些,不成熟些。

在关于他的生活情况的记载中,看来他与毕泰戈拉一样是一

个有异行的人和魔术家⑤。当他活着的时候,他在国人中享有极

①“邓尼曼”,第一卷,第四一五页(“第欧根尼·拉尔修”,第八卷,第五十九节)。

② 施图尔兹原著,第九——十页。

③“论毕泰戈拉年代”,第二二O页。

④“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三章。

⑤“第欧极尼·拉尔修”,第八卷,第五十九节。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大的名誉和光荣;他的声誉传播甚广①。他死后人们在他故乡中

为他建立了一座雕像。他并不像赫拉克利特那样离群索居;而是

像巴门尼德之于爱利亚一样,对其国人及阿格里根特国家事务的

管理有很大的影响。他有这样的功绩:在阿格里根特国王麦顿

(Meton)死后,使阿格里根特有一部自由宪法,并使所有的公民皆

有同等权利②。同样他也摧毁了阿格里根特公民多次图谋夺取他

的祖国政权的企图;——而当国人对他的尊敬到达要他做国王的

高度时,他拒绝了他们,继续做一个受人尊敬的老百姓③。

正如关于他生活中别的情况一样,关于他的死也有许多神

话④。在他的生活中,他的行动很出色,同样他也想通过他的死而

得到尊重,要死得不平凡,证明他是一个不会死的人,他只是遁去

了。一说在一次宴会之后他突然消失;一说他与朋友一道在艾特

纳(Aetna)火山上,转眼他们就不见他了。他到底成了什么,由下 356 353

面的事实泄露了出来:他的一只鞋从艾特纳火山中抛出来而为他

的一个朋友发现,由此就可清楚地说明,他已跳入火山,他以此方

式逃避人们的视线,同时引起这种意见:他不是死了,而是超升于

神灵之列了。这个虚构的起源和原因似乎单就在一首诗的一些诗

句中便可说明他的佞妄。他说道⑤:“啊!你们居住在黄色的阿克

拉伽大城内的朋友们,你们忙于崇高工作的朋友们,我向你们致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第八卷,第七十三、七十六节。

② 同上,第七十二节。

③ 同上,第六十三——六十六节。

④ 同上,第六十七——七十一节。

⑤ 施图尔兹,上面引证过的书,第五三O页。又见第三六四——三七六页。354

第一部 希腊哲学

敬!对于你们我是不死的神,不再是有死之人。我四处周游,万人

尊敬,献我以钻石之冕和绿色的花冠。当我来到繁荣的城市,同样

为男女所尊敬。千万人追随着我,询问着解救之道,有些人需要预

言,有些人索求着医治许多病症的福音。但是我何必絮絮叨叨于

这些东西呢,好像我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这样在这有死的终

归毁灭的人群中逗留。”但是与这种自己夸赞相关的是:我为人高

度尊敬,但这有什么价值呢。这诉说出他对于人们给他的光荣的

厌烦。

恩培多克勒曾以毕泰戈拉派为师,并和他们交游,因而有时

他也如巴门尼德和芝诺一样被算作毕泰戈拉派;但是除上面所

指出的以外,是没有其他理由的。他是否属于毕泰戈拉盟会是

可疑的;他的哲学并无毕泰戈拉派的模样。他也被认为是芝诺的

同学①。

关于他的哲学,对于我们说来诚然还保留了许多片段的自然

357

哲学的思想和教训的言论;在他那里似乎思想更深入了实在性,而

对于自然的认识有了更多的展开和广度。但是我们在他那里比起

赫拉克利特那里更少发现思辨的深度;而是愈益沉没在实在的

观点的概念——一种来自自然哲学的训练或对自然的观察。说到

支配他的哲学并主要是在他的哲学中开始出现的确定的概念,那

就是化合或综合。作为化合来说,就第一次呈现了对立物的统一。

在这个思想(化合)把握住普遍以前,静止的对立物的统一(这个在

赫拉克利特那里出现的概念)从表象看来,是被认作化合的。他是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第八卷,第五十四——五十六节。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那些流传至今的通俗观念:火、空气、水、土四种物理元素的创始

人。化学家把元素了解成一种化学上单纯之物;那么这四种元素

也不再是元素了。

现在我想简短地说明他的思想;他的哲学并没有很多东西。

我把所报道的许多个别之点综贯为一个有联系的全体。

亚里士多德①简短地把他的思想这样总结起来:“恩培多克

勒”在三种元素:火、空气、水(这些中的每一个在从前被这个或那

个哲学家认作原理)之外“加上作为第四个原理的土”;并且说:“这

些东西永远常在,并不变易,只是按多少不同而化合、而分离,总合

为一,而又从一出来。”碳素、金属等等都不是那种常在而不变的独 358

立存在物;所以它们并不意味着什么形而上的东西。依恩培多克

勒看来情形是这样的:每一个东西之发生是由于四种元素的某种

化合。如果我们把这四种元素当作普遍的元素来观察,那么对于

我们的普通观念说,它们就不是那些感性的东西。因为从感性看

来:还有许多别的不同的感性东西。例如,一切有机物都是属于另

一类;再如,土作为简单的纯粹的土,是不存在的,而只有复杂的特

殊性的土。当我们听到四种元素时,这里面就包含着由感性的观

念提高到思想。

关于它们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亚里士多德继续说道②,恩培

多克勒(与赫拉克利特一样)“最初”并不只把四种元素作为原理使

用,而且还有“友谊和仇恨”。仇恨〔即敌对〕我们在赫拉克利特那

①“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三章;“论生灭”,第一卷,第一章。

② 同上,第四章。

355第一部 希腊哲学

儿已见过了;不过马上我们可以看见,它们〔即友谊与仇恨〕是属于

另一类的:因为正确地说它们是某种普遍的东西。在恩培多克勒

看来,四种自然元素是实在的,而友谊与仇恨是思想的原则。我在

这里引用亚里士多德所作的注解来说明。

(甲)“假如人们不只像恩培多克勒那样讷讷不清地说到这一

点,而是在它应有的结论中并以理智为准绳来理解这点,那么人们

就会看到,友谊是善的原则,而仇恨是恶的原则。以致人们在某种

程度上能够说恩培多克勒第一次把善与恶建立为绝对的原则;因

为这个善是一切善的原理,这个恶是一切恶的原理。”亚里士多德

在这里指出了“普遍”的痕迹,因为研讨自在而且自为的原理这个

359 概念,对于亚里士多德是必要的。但是这只能是这样一种概念或

思想,它自身直接是自为的(自在的并不自为,而是为他,如有与无

的形式统一);这样的原理从前我们还未曾看见,而是在阿那克萨

356

戈拉那里我们才第一次发现。亚里士多德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找不

到善的原理,因而他想在恩培多克勒这里去发现它。我们了解的

善是指自在而且自为的目的,是指自身完全巩固的东西。我们曾

多次表示,亚里士多德在以前的哲学家那里找不到运动这一原理;

他说,人们不能从“有”去理解变化。现在我们在赫拉克利特那里

在“变”〔即生成〕的运动中发现了这个原理。但是亚里士多德把一

种更为深刭的原理叫做“为谁”、“目的”;善是那种为自身而存在的

东西。目的是一种内在自为地稳固存在着、自己规定自己的概念;

所以它是绝对自为的真理,一切其他的东西由于它而有其存在。

如果我们把目的(善)作为真理来说明,那么它就还有行动的特征,

自我实现的特征,自身目的的特征,自在自为的概念的特征——目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的自为地规定着自己,并且同时就是产生自己的行为;这样,目的

就是理念、概念,这个概念使自己客观化,而在它的客观性中与自

己同一起来。亚里士多德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找不到目的的原理、

自我保持等同的原理、坚定不移的原理;所以他强烈地攻击赫拉

利特,因为在后者那里只有变异,没有回复,没有目的。他相信现

在在恩培多克勒这里找到了它;但同时他说,恩培多克勒仅仅讷讷

不清地说到它。

(乙)联合与分离这两个普遍的原理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范畴。

但是亚里士多德进而论及这两个原理的更进一步的关系和特征

时,谴责“恩培多克勒既没彻底使用这些原理”,——友谊和仇

恨——“也没有牢牢把握住它们内部的特性;因为在他那里友谊每 360

每实行分离,而仇恨则实行联合。因为,如果宇宙的全体由于仇恨

而分离为诸元素,那么由于这样火就联合为一,同样每一其他元素

357

也是如此”。分离也同样必然是联合。被分离的东西,被分离而站

在一边的东西,它自身就是一个内部联合的东西——由于这样,被

分离物就得到它的独立性。在“大全”中联合起来的诸元素的分

离,就是每一元素诸部分自身间的联合。“但是,如果所有的东西

由于友谊而再聚集为一,那么,必然从每一”独立物中“再分离出它

的诸部分”。因为每一独立的东西都有多种(四种)元素,因此这些

元素都是在不同的关系中;化而为一的东西本身就是一个复合体、

被分离的东西〔是四种不同的元素在不同的关系中〕①,因而聚集

同时也是分离,这是一般地一切特性的情形:它是它自身的对立

① 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三一七页增补。——译者第一部 希腊哲学

物,而且它必然表现其自身为这样的对立物。一般说来没有分离

的联合与没有联合的分离是不存在的——这是一个深刻的看法;

同一性与非同一性就是这样的彼此不能分离的思想范畴。亚里士

多德的谴责是抓住事物的内核的。亚里士多德注释说:“恩培多克

勒是第一个”(其实恩培多克勒比赫拉克利特晚些)“提出了这样原

则的人,因为他不把运动的原理认为是一,而认为是殊异的互相对

立的。”

(丙)我们已经说过,实在的环节是熟知的四种元素。但亚里

士多德又说:“他”同样“不把它们当作四种”并列而不相干的东

西——像我们所说四个相互没有关系的东西一样——“来使用,而

是把它们分为两个对立面;他把火单独放在一面,而把其他的土、

空气、水认作同一性质,〔另放在一面〕。”这种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

的规定,恐怕是最有趣味的了。

358361

(丁)关于两个观念性的环节——友谊与仇恨——的关系和四

种实在的元素的关系(这是观念性的东西的自我实现),恩培多克

勒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是不清不楚地论及它们。他没有

适当地区分它们,而是把它们并列起来①——就是说,不是一种理

性的关系;以致在他的诗中出现了六种元素(如塞克斯都②常常所

说:恩培多克勒的六种元素)。亚里士多德和塞克斯都保存下来了

这几行诗③:

①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一卷,第八章;第三卷,第一章;第十二卷,第十章。

②“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二O节;第九卷,第十节;第十卷,第三一七节。

③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三卷,第四章;塞克斯都:“反数学家”,第一卷,第

三O三节;第七卷,第九十二、一二一节。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我们以土见土,以水见水,

以空气见神圣的空氧,以火见永恒的火,

以爱见爱,以可悲的斗争见斗争。

于是我们就常常看见它们被认为是并列的,有着同等价值的;

但是恩培多克勒显然也分别出两种方式——实在的和理想的—

并且曾说出以思想作为它们之间的联系。

由于我们分享了它们,它们就变得是为我们的了。这里我们

有了这个观念:精神、灵魂,它们本身就是这些元素的统一和这些

元素的同一的整体①,——灵魂自身,按土的原则与土相关联,按

水的原则与水相关联,按爱的原则与爱相关联。②当我们见火时,

这个火就在我们之中,客观的火是为这个火而存在的,诸如此类。

我们已经说过,在这些实在的环节的关系方面,他把火放在一

边,而把其他三个作为对立物放在另一边。他也提到这些元素的

过程,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去把握它;特出的是他把它们的统一表象 362 359

为一种化合。在这个综合的化合中——这是一种没有概念的表面

的关系,一部分是相关的存在,一部分是不相关的存在——现在必

然出现这个矛盾,一方面建立诸元素的统一,另一方面同样要建立

它们的分离:这种化合不是普遍的统一,在这个统一中诸元素作为

环节而存在,在它们的殊异性自身中直接为一,并且在它们的统一

中直接相异;而是这两个环节——统一与殊异性——陷于彼此分

离外在③。联合与分离是完全不确定的关系。

①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卷,第二章。

② 塞克斯都:“反数学家”,第一卷,第三O三节;第七卷,第一二一节。

③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一卷,第四章。第一部 希腊哲学

亚里士多德引证道:(一)“它并不是一种性质,而只是混合与

分离。它只是被人称作性质。”①那就是说,组成某物(它由它的元

素和部分组成)的那种东西,我们还不能叫做性质,而叫做这些元

素、部分的确定的统一;例如:一种动物的性质是其常住的基本的

特性、它的类、它的普遍性——是一种单纯的东西。但是恩培多克

勒扬弃了这种意义的性质。因为在他看来每一个东西都是简单元

素的化合;因此它就不是普遍、简单、自在的真理——并不像当我

们叫它做性质时所要表示的东西②。亚里士多德所谓性质,是指

某种按自我目的而自己运动的东西;——自然在近代这个观念已

经消失了。

(二)因为诸元素如此简单地是自在之物,所以真正讲来,在它

363 们中就不能有过程;因为在过程中它们仅仅是变灭的环节,而不是

自在之物。如果是这样孤立自在,那么它们就是不变异的,换句话

360

说,它们不能组成为一〔或一物〕;因为在一中恰恰扬弃了它们的存

在(或它们的自在存在)。但是,这种一又恰恰为恩培多克勒所建

立:事物由诸元素组成;——这里同时建立了诸元素的统一。亚里

士多德正确地说道③:“恩培多克勒和自己并和现象界矛盾。因为

有时他主张没有一种元素是导源于他物的,而是一切他物均导源

于诸元素;但同时他”又通过友谊“让它们变成一个全体”,通过斗

争“再从此一中分裂”。“所以由于一定的差别与性质,这个变成

① 亚里士多德:“论生灭”,第一卷,第一章。恩培多克勒的自然哲学残篇,第一

卷,第一O五——一O八页(施图尔兹本,第五一七页)。

② 参看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三卷,第三章。

③ 亚里士多德:“论生灭”,第一卷,第一章。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水,另一个变成火,等等。如果现在把这些一定的差别抽去(这些

差别是可以抽去的,因为它们是发生的即非自在的):则显然是水

产生自土,反之亦然。”因为诸元素所由产生的东西就其统一性说

恰恰是水;而从此统一性中所产生的土就是从水中产生的。就这

样说来,一不是一,而是水加土加空气加火;但这是不应有的,只有

一存在。因为它们变为一,那么它们的特殊性——水因此特殊性

而为水——就不是自在的,但这和主张它们是绝对的元素或者是

自在的,是矛盾的。它们不是自在的;这就是说,它们是在过渡为

他物;“因此恩培多克勒究竟是以一还是以多为本质,这点是不清

楚的。”他把实在之物当作诸元素的一种化合来观察,但关于它们

的起源,他又以为万物是由于友谊与仇恨而发源于一。一般说来

这是综合的表象能力的本性;这种时而执著统一性、时而又执著复 364

杂性,而不能把这两个思想聚在一起的情形,正是通常缺乏思想性

361

的情形;——一被扬弃了,因而不是一。

这就是恩培多克勒的主要思想。恩培多克勒的诗人气质甚于

一定的哲学家气质;关于他,我们并无大的兴趣。恩培多克勒的综

合,是作为相互关系的一种补充而属于赫拉克利特的。赫拉克利

特的思辨理念(作为过程)一般说来是有实在性的;但是个别的环

节并不一一是概念——并没有实在性。恩培多克勒关于综合的概

念至今还有影响。

二 留基波与德谟克里特

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更令人有兴趣些;他们继续了爱利亚学

派。这两位哲学家是属于同一哲学系统的;说到他们的哲学思想362

第一部 希腊哲学

时,我们应当把他们一起提出来,加以考察。留基波较年长。德谟

克里特是留基波的学生和朋友①;他完成了留基波所开始的工作;

但是在这些工作中到底哪些是属于他的,则很难分辨——在历史

上是不能指明的。

在恩培多克勒那里,我们见到特殊性这个原理——分离的原

理——的出现。差异性被提到意识前面,乃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

是这些原理一方面有着物理存在的特征,诚然另一方面也有着观

念存在的特征,但其形式还不是思想的形式。反之在留基波和德

谟克里特那里,我们发现了更为观念化的原理——原子与虚空;思

想的范畴更进一步地深入客观界——这就是关于物体的形而上学

365 的开始;或者说,纯粹概念获得了物体性的意义,思想过渡到对象

的形式。这个学说就全体而论是不成熟的,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关于留基波的生活情况②我们完全无所知,甚至他生于何处

也不知道。有些人说他是爱利亚人,另外一些人说他是阿布德拉

人(因为他和德谟克里特在一起过;阿布德拉在爱琴海岸的色雷

斯),一说是梅罗人(梅罗是离伯罗奔尼撒海岸不远的一个海岛),

或者如辛普里丘所说甚至是米利都人③。关于他曾听过芝诺讲

学,是芝诺的朋友这一说法较为确定;似乎他和芝诺以及赫拉克利

特几乎是同时的。

留基波是那个受到恶评的原子论系统的建立者,在近代这个

系统得到复兴,被认作理性地研究自然的原理。就这个系统本身

①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一卷,第四章。

②“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三十节。

③ 参看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第七页。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而论,当然它是贫乏的,在其中找不出多少东西。但是留基波的伟

大功绩在于他区分了物体的普遍性质和感觉性质,如在普通物理

学中所说明的。从思辨的意义上说,普遍的性质是指他把物体凭

借概念加以规定,或实际上把物体的本质加以普遍的规定;留基波

不是用肤浅的方式而是以思辨的方式来理解存在的特性。如果说

物体有这种普遍的特性,例如形态、不可入性、重量,那么人们就以

为这不确定的观念——物体——是本质,物体的本质是与这些特

性不同的某种东西。但是从思辨的意义上说,本质正是这普遍的

特性;换句话说,普遍的特性是本质的抽象内容和它的实在性。对

于物体本身说,它的本质永远是纯粹的个别性——这就是本质的 366

特性。但是物体是对立物的统一,而此统一——作为这些宾词的

统一——组成了物体的存在;也就是说,这些谓语是普遍性的本

质——普遍的概念是本质,或普遍的概念是自在的东西。

363

让我们回想一下,在爱利亚派的哲学里,“有”与“非有”是对立

的,只有“有”存在,“非有”是不存在的;一切消极的东西都出现

在“非有”这一边,如运动、变化、思想等;——这些规定都被扬弃

了,因为只有“有”存在。“有”还不是正在回复到自身的和已回复

到自身的统一,如赫拉克利特的运动和“普遍”。从区别、变化、运

动之属于感性直接的知觉中这点看来,我们可以说,“只有‘有’存

在”这个论断,是既与眼见的现象、又与思想相矛盾的。因为爱利

亚派所扬弃了的“非有”是存在的;爱利亚派提出了“有”与“非有”

这两个环节,两者是各不相干的。但是在赫拉克利特的理念中,

“有”与“非有”便是同一的,由此表明(如果我们从这个统一中分解

出这种意义的话):“有”存在,但是“非有”也是同样存在,因为“非第一部 希腊哲学

有”既然与“有”相同一,则它也同样是存在的。或者说,“有”既是

“有”的宾词,也是“非有”的宾词。留基波说出了这一点;在爱利亚

派那里实际上已经包含着的道理,留基波把它当作存在的说了

出来。

但是“有”与“非有”二者是以具有对象性的规定来说明的,或

者说,是以它们对于感性的直观的情况来说明的:这就是充实与虚

空的对立。虚空是作为被建立的存在着的“非有”;但是与之相反,

充实一般是被建立为对象(实在)的“有”。这就是万物的基本实质

367 及产生①—“为他之有”和“自身反射”〔即自在之有〕是仅仅感性

地、而不是自在地被规定出来;因为和虚空一样,充实是自身相

等的。

“充实”是不确定的,以原子为它的原理。绝对者是原子和虚

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定,虽说是贫乏一点。因此这个原理是

364

说,原子和虚空是真实者,是自在自为的存在。不是像我们所说的

那样,只是单独原子这一个东西,譬如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风中浮

游着,——在原子之间还同样必然地有“虚无”,他们把虚无规定为

消极的东西,为“虚空”。所以这里就是原子论系统的第一次的

出现。

关于原子这个原则本身,现在可以进一步指出下面的这些规

定和意义。

(一)首先就是“一”、“自为之有”的规定;这样的规定我们还不

曾有过。巴门尼德的主要规定是“有”,抽象的普遍;赫拉克利特的

①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一卷,第四章。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规定是过程;“一”、“自为之有”的规定则应归诸留基波。巴门尼德

说,“无”是完全不存在的;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有与无是在过程中;

留基波则把积极者认作自为存在的“一”,而把消极者规定为“虚

空”。

自为之有是一个基本的必然的思想范畴。原子论的原则并不

是已经过时了,从这方面看来,它应当是永远存在的。“一”现在存

在,永远存在,并且必然出现在每一逻辑的哲学①里作为一基本的

环节,但不是作为最后的环节。对于“一”、“统一”、“有”的较具体

的规定,现在就达到这样的阶段,即“一”就是“自为之有”。“自为

之有”就是“有”之作为单纯的自我关联的“有”。但是重要的是,自

为之有也可加以较丰富的规定;“自为之有”是通过否定“其他之

有”而达到的自我关联。当我说,我是自己为自己时,这并不是说 368

只是我存在,而是在我里面否定一切他物,把只要显得是外在的他

365

物从我里面排除开。自为之有就是对于其他之有的否定,——而

其他之有又是对我的否定,所以自为之有就是否定之否定;而否定

之否定我尝称之为绝对的否定性。我是自为的存在,因为我否定

了其他之有,否定了那否定者;而这种否定之否定因此也就是肯

定。所以这种在自为之有中的自我关联是肯定的,是“有”,这“有”

又同样是结果,是通过他物作媒介而达到的结果,——但这也就是

通过对于他物的否定;“自为之有”里面是包含着间接性〔即媒介〕

的,但这种间接性也同样是被扬弃了的。

“自为之有”是一个伟大的原则。“生成”是从有到无和从无到

① 黑格尔:“逻辑学”,第一卷,第二篇,第三章。第一部 希腊哲学

有的转化,在这转化过程里,每一个都被否定了;但是建立一种理

论,说两者〔即有与无〕都存在着,单纯地在自身内,这就是“自为之

有”的原则,这原则在留基波这里得到自觉,并成为绝对的规定。

“自为之有”是从“有”“生成”的进程。在逻辑发展进程里,诚然首

先出现“限有”〔或译“定在”〕。① 但“限有”是表现着的,是映象。

它属于现象界范围,因此不能成为哲学的原则。哲学在历史上的

发展必须与逻辑哲学的发展相一致。但在这里我们必须指出,有

些概念乃是在逻辑上有而在哲学史上却没有的。譬如,“限有”就

是这样,假使我们把“限有”作为原则,于是我们在意识里将会具有

这样一些想法:有许多东西,这些东西是相对的,它们是在那里,是

有限的,并且它们相互间存在着某种关系;——这就是我们的无思

想的意识的范畴。

在留基波那里我们现在看见了“一”、“自为之有”的原则;这是

366

主要之点。“一”在留基波那里还是抽象的“一”。这个原则实际上

还是很抽象的,虽说它是努力在使它自身具体化;但在这里还是很

369 贫乏的。这个原则的主要的规定就是“一”与统一、“有”相对立;在

另一形式中,单一性(原子是个体的、不可分割的、主观性的规

定),——普遍性与个体性、主观性相对立。这原则是在一切事物

中都涉及的,此其所以是伟大的规定;我们首先知道,在这些贫乏

的规定里,我们所得到的是什么东西,即使在具体事物中,我们也

认识到这些规定是主要实质。譬如,在自由、权利、法律和意志里,

所涉及的便只是关于普遍性与个别性的对立。心灵也是原子,

① 黑格尔:“逻辑学”,第一卷,第一篇,第二章。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一”;但作为自在之“一”,无限充实之“一”。

在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那里,原子的原则(后来在伊壁鸠鲁那

里出现)仍然还是物理的,但也可以出现在心灵方面。在意志范围

内,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看法,说在国家内个人的意志可当作原

子、绝对。这就是近代关于国家的理论,这些理论也有其实际的效

准。国家必须建筑在普遍意志上面,——人们说普遍意志是自在

自为地存在着的意志——或者建筑在个人意志上面;后者是原子

式的,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就是这样,所有这些说法都是从“一”这个

思想范畴来的。

“一”的原则完全是观念性的,完全属于思想,即使我们也愿意

说:原子存在。原子可以被当作是物质的,但它是非感觉的、纯粹

理智的;留基波的原子并不是物理学上的“分子”(molécules)、细

小部分。所以在留基波那里出现了这样的观念,即“原子是看不见

的”,我们不能够看见原子,“由于原子体积的细小”①,——像人们

在近代关于分子所说那样。但这只不过是一种方便的说法;我们 370

不能看见“一”,因为它是思想的一种抽象,——我们不能用玻璃管

和量尺指示出原子(同样也不能指示出原子在视和听方面的感觉

性质),人们可以指出的,聚集而成的物质是永远存在的。所以,在

近代,人们想要凭借显微镜去研究有机体的内心——灵魂——想

要进入,特别是看见或感觉到有机体的最深处。因此,“一”的原则

完全是观念性的,但并不是说它好像只是在思想里、在头脑里;而

是说,思想是事物的真实本质。留基波所了解的也是如此,所以他

① 亚里士多德:“谕生灭”,第一卷,第八章。

367368

第一部 希腊哲学

的哲学完全不是经验的。与此相反,邓尼曼①是说错了:“留基波

的系统是爱利亚学派的反面;他认为经验世界是唯一客观实在的

世界,物体是唯一种类的存在。”但原子和虚空并不是经验中的事

物。留基波说过,我们借以认识真理的,并不是感官;——这是较

高意义的唯心论,不是主观唯心论。

(二)原子的译义是“个体”,只是一提到原子我们便立刻表象

出一个具体的个体罢了。这些原则须加以高度注意,因为它们是

一种进步;但只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究,它们的不充分之处也就立刻

出现了。〔据亚里士多德所述〕②,留基波关于一切具体的,实在的

东西的观念是这样的:“不过充实者不是单纯的东西,而是无限的

多。这种无限的多,在虚空中运动;因为虚空是存在的。它们的联

合”(聚集)“造成事物的产生”,——这就是说,造成一个为感官所

能见的存在着的事物,——“它们的解散和分离,造成事物的灭

亡。”一切其他进一步的范畴均包括在这里面。“原子的主动和被

371 动在于它们的接触:但是它们相接触,并不使它们成为‘一’;因为

真正的”(抽象的)“一,不能变成多,真正的”(抽象的)“多,不能变

成一。”或者说:“原子事实土既不主动也不被动”,它们永远是为虚

空所分离开的。因为如果原子能主动和被动,则它们将会有相互

关系;——这就是说,它们是有相互关系的“一”,而不是绝对的

“多”,换言之,不是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多”。而在留基波那里,

关联和分离、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只有“虚空”,——一个本身纯粹否

① 第一册,第二六一页。

② 据米希勒本,第二版,英译本,第三O四页增补。——译者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定的东西,亦即外在于原子的东西;它们的关系是它们以外的某种

东西。譬如,当我数金钱,一块,二块,三块……,对这些块金钱来

说,既不是主动,也不是被动;它们保持着它们的原样,它们之间并

没有关联。因此,原子表面上好像联合在我们所谓“事物”里,但由

于虚空而彼此分离开。这虚空也是运动的原则,因为原子在虚空

中运动;而这虚空对于原子同样是一种引诱,引诱它们来充实这虚

空,否定这虚空。这就是他们〔原子论者〕的一些原则。①

我们看见,我们直接来到了原子论思想的极限;因为当我们一

谈到关系时,我们便超出了这种思想。(一)第一,像已经提到过那

样,有与非有是思维的对象,而从表象看来,作为在相互关系中的

不同的东西(因为两者本身是没有差别的),就是充实与虚空,—

亦即是为着意识而建立起来的有与非有。(二)但充实体亦同样具

有否定性在自身内,作为自在自为的东西,它是一个自身排斥对方

369

的对方;它是“一”,并且是无限多的“一”。而虚空是不排斥对方

的,乃是纯粹的连续性;——“—”与连续性是对立的。(三)今两者

既是如此固定,所以从表象看来,让原子浮游于存在着的连续性 372

〔即虚空〕之中,——它们时而分离开,时而又合拢来——是最自然

不过的了;所以原子的联合只是一种表面的联系,虽是一种综合,

但这种综合却不是由被联合的东西的本性所规定,反之,在这种综

合里,基本上这些自在自为的东西还是分离开的,——它们本身是

没有联系的,它们是特殊化的。

但是这种关系乃是完全外在的关系,独立的东西与独立的东

① 亚里士多德:“论生灭”,第一卷,第八章。第一部 希腊哲学

西相结合,彼此仍然是独立的;所以这只是一种机械的联合。照这

种看法,一切有生命的、精神的……东西只是凑合起来的;变化、发

生、创造因此也仅仅是一种联合。这里立刻就表明了整个学说的

空疏性。又在近代,特别是通过伽桑第,这种原子论的观念又得到

复兴。但主要的问题是,只要人们把原子、分子、细小部分等等认

作是独立自存的东西,则它们的联合就只是机械的;被联合者总是

彼此外在,它们的结合只是外在的,——一种凑合。

这个观念是如此地空疏,所以我们无需加上近代对于这个观

念所部分地加上的东西,如说,在某一时间内曾经有这样一团混

沌,一个为原子所充满了的虚空,这些原子后来就得到如此的联合

和调整,由于这样,这个世界就从此产生出来了;因而现在还是如

此,并且永远如此,那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东西就是虚空与充实。

自然科学在这样的思想里所寻得的令人满意的方面也正在于这

370

点,即在原子学说里,存在者是存在于它的作为被思想的对象和与

它相反对的被思想的对象的对立中,由此便可以作为自在自为的

存在者了。因此原子论者一般地总是反对认为世界的创造和保持

是由于一个外来的本质的看法。自然科学在原子论里首先感觉到

373 可以从世界没有本源的那个说法里解放出来。因为如果自然被表

象为被另一个东西所创造和保存,则自然就会被表象为不是自在

之物,它的概念在它自身之外;这就是说,它有一个外在于它的本

源,它本身没有本源,它只有从另外一个东西的意志里才可得到理

解,——就它本身来说,它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的,没有对自身的

理解的。但是在原子论的观念里我们有了自然之自在性的观念,

这就是说,思想发现它自身在自然之内;而这就是令概念感到愉快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的事:恰好即在把握自然之时,就把自然建立为概念。自然在它的

抽象本质中,只以其自身为根据,是单纯的、自为的。确定的感性

存在,——与“一”相反对或者作为与意识相反对的确定的〔有限

的〕感性存在,必定有一个根据:它的原因就是它的对立物;它的根

据就是这对立物的统一,——它自己的规定。原子与虚空正是这

种单纯的概念。但我们也就不能在这个形式的说法里,——即提

出一个极其一般性的简单原则:“一”与连续性的对立;思想在自然

里发现其自身;或本质本身是一个被思维之物,——看见或发现更

多的东西了。

如果我们从一个较广大较丰富的自然观出发,而要求根据原

子论来说明自然,则人们立刻就会得不着满足,且立刻会看到原子

论不彻底、不充分的地方,因而不能更有所进。但我们必须立刻超

出这些思想。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就是〔必须超出的〕第一

371

点。它们是纯粹思想的两个环节,是必须立刻超出的。因为这些

否定的概念、“一”恰恰不是自在自为的;原子是不可分割的,自身

等同的,换言之,原子的本质是被认作纯粹连续的,——它们可说

是直接地结成一团。人们的表象当然可以把它们分离开,给它们 374

一个感性的表象的存在;但它们是等同的,所以它们是纯粹的连续

性,——还是仍然与虚空一样。

但凡是存在的都是具体的,有特质的。试问这些特质如颜色,

形状是从哪里来的呢?〔原子的联合〕完全是某种外在的和偶然的

东西。在这里面我们找不到质的差别;“一”,作为自在自为的存

在,失掉了任何特质。我们试假定不同的物质,电、磁、光,其分子

是在做机械的旋转:则我们(甲)完全没有涉及统一;(乙)关于现象第一部 希腊哲学

372

的推移我们也没有说出一个理性的字句,——只是字句的往复

循环。

(三)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曾想要更进一步;所以才提出“联

系”来,亦即扬弃原子的独立性和自在自为的存在。要解释一根植

物,就得问:它的特性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如何用原子论的原则去

把握殊异性呢?(在政治方面,殊异性来自个人意志。)在留基波那

里就有了比原子表面的联合与分离更为确切的区别的需要;他是

这样去寻求解答的,即他给予原子以更多的规定。因此原子也就

被规定为非等同的,当然原子的差别也是无限的。留基波曾试图

把“这种差别”更详细地规定为“三个方式”。亚里士多德①引证

说:“他曾经说过,原子是不同的,(甲)形状不同,如 A 别于 N;

(乙)次序(地位)不同,如 A N别于N A;(丙)位置不同”,是直立

的或躺着的,“如Z别于N。一切的区别都应是从这里来的”。我

们看见,这些仍同样是外在关系、不相干的规定。形状、次序和位

375 置乃非本质的关系,——是不涉及事物性质本身的关系,而它们的

统一和联系只是在另一个东西里面;——这种联系是无质的差别

的,不是通过概念、通过本质而联系起来的,仍是事物的无质的差

别的存在。就本身而论,这种区别已经是有矛盾的。原子既然是

完全单纯的“一”,便说不上有什么形状、次序;它们相互间完全是

等同的,是不能够有这样的差别的,因此它们的位置也是没有区别

的。这些规定本身是很贫乏的。这就是把感性的东西归结为少数

的规定;但感性的东西是被认作独立的,——在物质中的。

①“形而上学”,第一卷,第四章。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关于留基波,亚里士多德①说过:“他想要把对于现象和感官

知觉的思想弄得更细致一些”,由于他断言“无”与“有”一样,同是

存在着的,而这种“有”与“无”同一的看法必然是在概念中的;“所

以他认为运动、产生和消灭是自身存在的”,——生成,作为感性直

观的对象,由于是原子的分离与联合,本身也是单纯的,自在自为

的存在。不过这种分离与联合事实上并不在原子本身内,而乃是

外在于原子的;因为原子是纯粹独立的东西,它们的本质不是过

程。但是如果他现在更进一步,把原子认作是自身形成的东西,则

他诚然是把原子的本质弄得如此地更接近感性直观了,却还是不

接近概念。原子形成的过程还须向前进展,而从连续性与分离性

的规定向前推进,还有一段很长的途程。

留基波把一切进一步的规定都限制在一点,即一切其他的区

别都须从原子的这些规定去理解。所以我们看到他引用了形状这

个规定。亚里士多德②说:“德谟克里特和大多数别的古代哲学 376

家,当谈到感性事物时,是很笨拙的,由于他们想要把一切可感觉

的东西都弄成一种可以捉摸的东西;因为他们把一切东西归结到

触觉。”一切感性的特质都“归结到形状”,归结到分子的不同联合,

这种分子的联合使得某一东西成为“有味的”,有香臭的东西。白

与黑是如此地不同,他们说是这样形成的:“黑色是粗糙的,白色是

平顺的〔原子形成的〕”;——这种尝试也是近代原子论所作的。这

种尝试表示理性的冲力,只是它的方式是错误的。这样一种分子

①“论生灭”,第一卷,第八章。

②“论感觉”,第四章。

373第一部 希腊哲学

的排列乃是毫无意义的、不确定的普遍性。这种物质的原则是机

械的;从笛卡尔出发的法国哲学家是站在这一方面的。一切具体

的东西只是外在的凑合,没有内在的性质,进一步到非机械规定的

过渡也是没有的,即或有,这过渡也显得是贫乏的,浅薄的,空疏

的。在这种哲学的这些规定里包含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第一

性和第二性——的性质的区别;与本质的性质相联系,就得出这样

的结论:物贸是独立的和物质是有重量的。

我们更进一步看到,留基波企图根据原子和虚空的原则来构

造世界,这看起来好像很奇特。至于留基波如何用这些贫乏的规

定进一步向前走,以及由于他把这些思想当作是绝对的东西,因而

不能从这些规定里超越出来,而他却想借这些规定来表象世界的

全体,——一个同样空虚的表象,——关于这点,第欧根尼·拉尔

修①曾给我们一个报道,这个报道看起来似乎十分没有意义,但事

374 377 情的性质不容许有更好的说法了。它除了让我们确见留基波对于

世界的表象的贫乏性外,再没有什么可作的了。

他的报道是这样的:“原子由于无限者的分离以不同的形状驱

使其自身”(这里出现了原子的抗击)“进入太空”——“由于相互的

抵抗和一个震撼的摇摆的运动”②———;“在这里聚集起来,它们形

成了一个旋涡,在旋涡中它们互相冲击,以多样的方式旋转着,于

是相同的与相同的就分离开了。但假如它们处在平衡状态,由于

它们的数量众多,他们便不能向着什么方向运动:所以那较精微的

① 第九卷,第三十一——三十三节。

② 普鲁泰克:“诸哲学案”,第一卷,第二十六章。斯托拜欧:“自然的牧歌”,第二

十章,第三九四页。“邓尼曼”,第一册,第二七八页。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原子走入虚空的外层,有点像跳跃了出来,其余的原子彼此仍留在

那里,它们纠缠在一起,互相冲撞,并构成第一个圆的系统。但这

个圆的系统停留在那里好像一个壳,这个壳包着所有各种物体在

它里面;由于这些物体向着中心逼近,形成一个旋涡运动:于是这

个外包的壳变得很细薄,因为按照旋转的倾向,它们不断地聚集在

一起。由于这样,地球便产生了,因为这些导向中心的物质停留在

一起。这种如像一层壳那样的外围由于外面的物体结成一起又得

到增加;由于它(外围)同样在做旋涡运动,它吸引一切与它接触的

东西到它自身。一些物体的联合又形成一个系统,最初是润湿的

和泥泞的,后来成为干的,并且在全体的旋涡中旋转;后来成为燃

烧的,这样就完成了星球的性质。那最外的圈子是太阳,内圈是月

亮”等等。

这是一个空洞的陈述。在这些对于圆周运动的沉闷的、混乱 378 375

的表象里,和在后来叫做引力与抗力的观念里,是没有多大兴趣

的,也不能从此更走多远。不同的运动在这里被假定为物质的本

质;原子所借以运动的原则是虚空,与肯定相反对的否定。这原则

和它的进程是值得高度重视的;但一进到具体事物时,则对这些具

体事物更进一步的规定便显得贫乏了。

德谟克里特可确定是阿布德拉人(在爱琴海岸的色雷斯),这

个城市后来由于它的市民的愚蠢行为而有不好的名声。他大概是

生于第八十届奥林比亚赛会(纪元前四六○年),或第七十七届赛

会后第三年(纪元前四七○年);有一些人说他是生于第七十一届376

第一部 希腊哲学

赛会(纪元前四九四年)左右。① 第欧根尼·拉尔修②指出,他比阿

那克萨戈拉年轻四十岁(依这说法,他不生于第七十届赛会,而是

生于第八十届赛会);在苏格拉底的年代,他还活着,甚至比苏格拉

底还年轻些。他与阿布德拉人的关系传说得很多;关于这点第欧

根尼·拉尔修讲述了许多很坏的轶事。他是很知名的,因为他离

群索居。他是很富的;他的父亲当泽尔士在希腊行军的时候曾做

东招待过他。③有人说他把他的大量财富都耗费在往埃及和深入

东方的旅行方面;但后一点却不值得相信。他的财富据称有一百

塔仑特④之多;如果一个古希腊币塔仑特值一千到一千二百块德

国银元的话,那么无疑地他将会有足够余裕的金钱作旅行费用。

379 至于他是留基波的朋友和学生这一点,是一致的报道;但他们在何

处聚会过,却没有报道。“当他结束旅行回到祖国之后,他过的是

隐遁的生活”(他受到阿布德拉人尊重),“由于他的全部资财都消

耗尽了,而他就接受他的兄弟的照拂。他在他的本国人中受到很

高的尊敬”——并不是由于他的哲学,而是——“由于一些预言。

按照法律,一个用尽父亲财产的人”死后得不到光荣的安葬,这就

是说,“不得葬在祖宗的墓场。于是为了使得这种污辱和恶

言”——好像他是由于放荡不检而浪费他的财产——“无存在余

地,他在阿布德拉人面前宣读他的著作△tanooμos(“宇宙秩序

论”)。于是阿布德拉人赠送给了他五百塔仑特,并且公开给他修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四十一节;“邓尼曼”,第一册,第四一五页。

② 同上,第三十四节。

③ Valer. Maxim. VII.7;exterm.4.

④“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三十五——三十六节。第一篇 第一期 第一章 第一期第一阶段:从泰利士到阿那克萨戈拉

造了一个雕像,当他大约活了一百岁而死以后,又很隆重地安葬了

他。”①至于要说这也是一种阿布德拉人的愚行,但就把这段故事

传布给我们的人来说,至少他们是没有这种看法的。

我们已经提到过,德谟克里特整个接受了留基波的系统。他

说过:“按照意见有热,按照意见有冷,按照意见有颜色、甜和苦;按

照真理只有不可分割的〔原子〕和虚空。”②无疑地,根据报道,他曾

更多地发挥了留基波的思想;我们诚然还保存着一些他的思想,但

这些思想没有值得引证的。

“灵魂是圆形的原子”③。我们进一步看见,他已涉及意识的 380

关系:就中他涉及对于感觉的起源的解释;据他看来,表象起始于

与事物相似的细微表面原子脱离出来,流入眼睛和耳朵等等。④

此外,——由于形状、次序和位置(一般的形态)既是自在之物的唯

一的规定,——究竟这些环节是怎样作为颜色、不同的颜色等等而

377

被感觉到的,——这一点他却并没有给予说明。在这里面,我们看

不见什么别的东西,除了:(甲)实在在这里保持它的权利,不像别

的人只谈说幻象;(乙)理性的努力真正地趋向于理解现象和知觉

的事物。

由此我们看见,德谟克里特曾经对于自在和自为两个环节较

明确地说出来了。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虚空、原子和它们的规定是

自在的,而无关重轻的、不同的存在如热、冷等等,乃是为他物而存

①“第欧根尼·拉尔修”,第九卷,第三十九节。

② 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反数学家”,第七卷,第一三五节。

③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卷,第二章。

④ 普鲁泰克:“诸哲学案”,第四卷,第八章。第一部 希腊哲学

在的。但这样一来又同时为坏的唯心论打开了大门,这种唯心论

对于与意识相联系的对象,便以为只消说一声那是我的感觉,那是

我的,于是一切就完事了。照这样看法,感性的个别性诚然被扬弃

为存在的形式,但个别性仍停留其为同一之多样性;这乃是建立一

感性的无思想性的感觉的多样性,在这种多样性里没有理性,而这

种唯心论更不能与理性有何关涉。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第四节 政治哲学:欲望、权力、秩序

    帕斯卡尔的思想在 20 世纪被人们重新发现,学术界从他那里得 到许多新的启示,其中也包括容易被人忽视的政治哲学领域。我们 注意到,帕斯卡尔从“心的哲学”角度进入政治领域,他关心人的欲望 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并把政治秩序最后裁判者的赌注压在上帝身上。 这也是人的私欲(按照帕斯卡尔上面的理解,也就是原罪,原始的欲 望、兽性等)与政治道德(一种社会乌托邦式的表述)之…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344
  • 第十六章孔多塞

    孔多塞(Jean Antoine Condorcet)是法国启蒙时代的哲学家、政治理 论家、数学家、经济学家,生于1743年9月,卒于1794年3月。他父亲 是个军官,在他很小时就去世了。1759年,孔多塞写了一篇数学论文, 受到达朗贝尔的称赞。后来,孔多塞与达朗贝尔多次通信。1765年,孔 多塞写出《论积分学》(Essai sur le calcul in…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9日
    214
  •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一编 古代哲学-引言-在线阅读

    在西方哲学史上,古代哲学通常也被称为“古希腊哲学”或“希腊哲学”。它从古代希腊发源,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从时间上看,经历了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因而有时亦被称为“希腊罗马哲学”。然而,由于所谓的“罗马哲学”不过是希腊哲学的延续,实际上相当于希腊哲学的后期阶段,所以我们一般称之为“希腊哲学”。 古代希腊地域辽阔,除了现在希腊所…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30日
    74
  • 第三节 罗马学派、叙利亚学派、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和雅典学派

    普罗提诺创立了新柏拉图主义。从 3 世纪末叶延续至5 世纪末叶西罗马帝国灭亡,是晚期罗马帝制时代的主要哲学思潮。新柏拉图主义在东西方广泛传播,先后形成了四种有不同特色的学派。即罗马学派、叙利亚学派、亚历山大里亚学派、雅典学派。它们对普罗提诺的哲学体系的内容("三位一体"等)有不同的解释与修变;在东西方各种宗教与迷信盛行、传统多神教和基督教斗争尖锐复杂的时代,…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1日
    225
  •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二十三章-在线阅读

    第二十三章 战争的第十九年。大港战役。雅典军队的撤离和覆灭。50 吉利浦斯和西坎努斯[1]现在返回叙拉古了。西坎努斯没有争取到阿格里真坦人的支持,当他还在革拉时,阿格里真坦的亲叙拉古党人就被驱逐了。但是吉利浦斯却带回了从西西里招募的一支大军,春天从伯罗奔尼撒乘商船出发的重装步兵,也已经从利比亚抵达塞林努斯。[2]他们在途中被风暴吹送而到了利比亚,并从基仁尼人…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1日
    215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