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言-丙-在线阅读

文章目录[隐藏]

丙、哲学史的分期、史料来源、论述方法

一 哲学史的分期

当我们科学地来进行哲学史的工作时,必须把这种时期的划分看成是有必然性的。一般说来,我们本来只应当把哲学史分成两个时期:希腊哲学和日耳曼哲学,像艺术史分为古代艺术和近代艺术一样。就日耳曼诸民族都信仰基督教而言,日耳曼哲学是基督教国家的哲学。信基督教的欧洲诸民族,就他们属于科学的世界而言,一般地都有着日耳曼文化;因为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家都曾因日耳曼诸民族而得到一个新的面目。希腊文化也透入到罗马世界里面,我们应当来讲罗马世界基地上的哲学;但是〔那介于希腊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的〕罗马人并没有产生过真正的哲学,正如他们没有产生过真正的诗人一样。他们只不过是接受,只不过是模仿,虽然常常模仿得很入神。甚至连他们的宗教也是从希腊宗教而来的。罗马宗教的特色,是和哲学与艺术并不接近,是比较非哲学非艺术的。如果现在哲学史的出发点可以说是:把上帝了解成直接的、尚未发展的普遍性,〔像我们看见泰利士对“绝对”的规定那样〕——而哲学史的目的(我们现代〔这门科学〕的目的),是要通过如此迂缓的世界精神二千五百年的工作,把绝对了解为精神,那么,从一个范畴,通过缺点的指出,推进到另一个范畴,在我们是很容易的,——但是在历史的历程中,这却是很困难的。〔世界精神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常常需要好几百年。①

对于这两个主要的对立物,我们要作一些进一步的规定。希腊世界曾将思想发展到理念,而信基督教的日耳曼世界则将思想了解为精神;理念和精神是有区别的。这一个进程的进一步说明如下:由于那尚未规定的、直接的普遍者(上帝),“有”,那妒忌地不容许任何东西和它并立的客观思想②,乃是一切哲学的实质基础,而这基础并不改变,只是向自身深入,并且凭借着发展一系列的范畴表现自身,达到对自身的意识:所以我们可以对这个发展的特性在哲学的第一期中作这样的描写,即:这个发展就是范畴、象征、抽象性质从简单根源中的自发的产生;这个简单的根源,本身就已经包含着一切。

在这个普遍基础上的第二个阶段,是把这些如此建立起来的范畴以主观的方式结合在思想的、具体的统一中。初期的那些范畴乃是一些抽象物,现在绝对被了解成为自身规定的普遍者,成为能动的思想,不再被了解为具有这种特定性的普遍者了。因此绝对便被规定为一切特定性③的总体,成为具体的单一性了。在阿那克萨戈拉的 vous(心灵)里,尤其在苏格拉底那里,便开始有一种

① 据同上处增补。——译者

② 据荷本,第二四O页作:“最初的普遍者就是直接的普遍者,也就是‘有’。因此内容、对象就是客观的思想,存在着的思想。思想是一个妒忌的神灵,只宣称它自己是本质的,不容许任何东西和它并立。”(重点译者所加)

译者

③ 据荷本,第二四一页作:“在这个阶段里:‘全体’、‘绝对’被了解成为自身规定

的(它初次成为具体的概念),不再被了解成为在这个或那个范畴中的普遍者,而被了

解成为自身规定(Sichselbstbestimmen)的总体,——具体的单一性。”辞意比较明白。

(重点译者所加)——译者导言

主观的总体,在这个主观的总体中,思维把握到自身,这里思维的 121

活动乃是基础①。

第三阶段是:这个起初是抽象的总体,由于凭借着能动的、作

规定的、作分别的思想而得到实现,便表现其自身于它的那些有分

别的范畴中,这些范畴是作为思想范畴而属于这个总体。由于这

些范畴不可分地包含在统一里,因此其中每一个范畴也就是其他

范畴,于是这些对立的环节也就提高到总体了。这种对立的最一

般的形式是普遍与个别;另一种形式则是思维本身与外界的实在,

感觉,知觉。概念是普遍和特殊的同一。这两者都在自身中表现

为具体的,所以普遍在自身之内便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特殊也是

这样。这样,统一就建立在两个形式里了。因此,完全具体的普遍

就是精神,完全具体的个别就是自然。抽象的环节只有通过它们

的统一才能够实现其自身。于是现在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些

分别中的每一个都提高为一个总体的系统,彼此对立,像斯多葛派

和伊壁鸠鲁派的哲学那样。在斯多葛派哲学里,纯思维便发展成

为总体。如果把精神的对方,把自然存在、感性发挥成为总体,那

么我们便得到伊壁鸠鲁派哲学。每一个范畴都发展成思维的总

体,都发展成一个哲学系统。从自发的方式看来,这些原则在这个

阶段好像本身都是独立的,是两种彼此冲突的哲学似的。真正说

来这两者本是同一的,只不过自己做出彼此对立的模样;至于在这

个阶段被认识到的理念,也只是存在于一个片面的规定中的。

① 据荷本,第二三九页作:“……思维把握到自身;voūs的定义就是作思维活动。”

辞意比较明白。——译者

111112

导言

更高的阶段乃是这些分别的联合。在怀疑派那里,这种联合

122

是发生在这些分别的取消中;但这更高的阶段是肯定的,理念是与

概念关联着的。概念是普遍者,普遍者是自身决定自身的,不过也

在自身中保持其统一,并且存在于它那些不能独立的范畴的理想

与透明性中。更进一步是概念的实在性,各种分别自身就发展成

为总体。第四个阶段是理念的联合,这一切作为总体的分别也都

同时融合在一个概念的具体统一中。这种总括,只是以一种一般

的方式出现在普遍性的自发的环节中;这种普遍的理想是以自发

的方式被把握的。

希腊世界曾经进展到了这种理念。它曾经培养出一个理智的

世界,这便是亚历山大里亚派的哲学;在这一派哲学里,希腊哲学

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达成了它的使命。如果我们要想用譬喻的方

式表达出这个进程,那便是:甲、思维(一)一般地抽象的思维,如像

普遍的空间;因此常将真空的空间当作绝对的空间。(二)其次出

现了最简单的空间范畴;我们从“点”出发,进到“线”与“角”。(三)

第三步是“点”、“线”、“角”结合在三角形中,三角形虽然是具体的,

不过还是包含在这种“面”的抽象成分中,—“面”还是最初的形

式的总体,还是有限制的总体;这个阶段与 voūs(心灵)相当。乙、

进一步是:由于我们使包围三角形的每一条线都再成为一个面,都

发展成整个三角形,发展成它所属的那个完整的图形,——这便是

整体在各个方面的实现,像怀疑派、斯多葛派那样。丙、最后一步

是:这些面,亦即三边上的三个三角形,结合成一个体,一个总体。

123“体”才是完全的空间范畴,这是三角形的重叠;但若就三角形存在

于“体”以外这一点来说,则这个例子并不合适。导言

希腊哲学在新柏拉图派那里所达到的结论,是一个完备的思

想王国、福祉王国,是一个自在的理想世界,不过这个世界并不是

实际上的,因为全体一般地只存在于普遍性的成分里。这个世界

尚缺少真正的个别性,真正的个别性是概念的一个基本环节。实

在包含着理念的两个方面的合一,那独立的总体也必须认为是具

有否定性的。通过这个自为地存在的否定——这否定便是主观

性、绝对的“自为之有”,——理念才提高到精神。精神是自己认识

自己的主观性,不过也只是因为它知道它的对象——就是它自

己——是总体,并且知道它本身也是总体,它才是精神。也就是

说,三棱柱内的上下两个三角形不能是两个重复的三角形,而应该

是存在于交互贯穿的统一中,——或者试以刚才所提到的“体”或

物体为例,分别就发生于“中心”与其余的周围部分之间。真正的

“物体性”对“中心”的这种对立,现在作为自发的对立而出现;而总

113

体却是“中心”与“实质性”的结合,——不过并不是自发的结合,而

是自觉地与“客观”对立,“主观性”与“实质性”对立。因此理念就

是这种总体,而这种自觉的理念本质上是与主观性有分别的。主

观性是被认作独立存在着,不过是如此地独立存在着,令人想到主

观性本身就是自为的实质物。主观性起初只是形式的;不过它具

有成为实质物和自身普遍者的真实可能性,它有实现自己、使自己

与实体合一的使命。通过这个主观性,否定的统一、绝对的否定

性、理想便不再只是我们的对象,而是它自己的对象了。这个原则 124

在基督教世界里已经萌芽了。因此在近代哲学的原则里,主体本

身是自由的,人作为人是自由的;与这个定义相关联,就发生了这

样一个观念,认为人有使其自身成为实质物的无限天职,由于人的导言

本性,人就是精神。上帝被了解成精神,这个精神自为地自己二元

化自己,不过它同样要扬弃这个分别,自为地、自在地存在于这个

分别中。整个世界的责任,是使它自身与精神取得协调,并在精神

中认识自己。这种责任是日耳曼世界所要担负的。

这种责任最初开始出现在宗教中;宗教是对于这个原则的直

观与信仰,早在进到认识这个原则之前,就把它当作一个实际存在

的东西。在基督教里,这个原则多半是情感,多半是想象;在基督

教里,人作为人是被规定为以永恒的福祉为目的,是天恩、天眷和

神庥的对象,——也就是说,人是具有绝对无限的价值的。这个原

则更呈现在基督教的教义里,包含在基督启示给人的神性与人性

的统一这一教条之中:人与上帝、客观理念与主观理念在这里是合

一的。这个原则以另一个形式出现在关于原始堕落的古老故事

里,照这个故事说,蛇并没有欺骗人,因为上帝说:“看哪,亚当也成

114

为像我们之中的一个了,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故事所

提示的也是主观原则与实质性的统一。精神的过程即在于单一的

主体取消其直接方式,把自己提高到与实质物合一。人的这样的

目的被宣称为最高的圆满。由此足见,宗教观念与思辨并不是彼

125 此距离得那么远,像人们通常所以为的那样。我引述这些宗教观

念,为的是使我们不要以之为可耻,纵然我们还有着这些观念;我

们在基督教前期的祖先们曾经对这些观念怀着高度的敬意,当我

们超过了这些观念时,我们也不要以祖先为可耻。

第一个原则是:有两个总体,——这乃是本体的一种两重化,

这种两重化有这样一种品性,就是两个总体不再彼此孤立,而是绝

对地互相需要,处在不可分的关联中。如果早期的斯多葛派哲学导言

与伊壁鸠鲁派哲学是独立发生的,——它们的否定是怀疑论,—

而最后两者也都各自具有潜在的普遍性:那么,现在这些环节便被

认作不同的总体,并应当在它们的对立中被建立为一了。我们现

在有了真正的思辨理念,亦即有了具有各个范畴的概念;其中的每

一个范畴都实现为总体,都在不可分的关联中。因此我们真正地

具有两个理念,一个是作为认知的主观理念,另一个是实质的、具

体的理念;这个原则的发展、发育、进到为思想所意识,便是近代哲

学的意义所在。因为这些范畴比起古代的是更为具体。这种双方

尖锐化的对立,这种被认为有无比普遍重要性的对立,便是思维与

存在的对立,个体性与实质性的对立,——在主体本身中,主体的

自由性重新套在必然性的圈子里,———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自然与

精神的对立,就精神之为有限精神说,它才是与自然对立的。需要

的是在它们的对立中认识它们的统一;这便是基督教中所兴起的

115

哲学的基础。

希腊的哲学思想是朴素的,因为还没有注意到思维与存在的

对立,这种对立还不是它所考察的对象。〔在希腊哲学里,通过思 126

想,作了哲学论证、思维和推理,但是在这种思维和推理里,却有一

个不自觉的假定,认为被思维的也是存在的,并且是像被思想所认

识到的那样存在着,因此便假定了思维与存在不是分离的。〕①我

们也遇到希腊哲学的某些阶段,这些阶段似乎站在与基督教哲学

同样的观点上面。我们在希腊不仅将会看到智者派的哲学,而且

会看见新学园派与怀疑派的哲学,它们大都提出了真理不可知的

① 这一段话米希勒本很不清楚,兹据荷本,第二四七页译出。——译者导言

学说。这几派哲学以为一切思想范畴都是主观的,凭借这些主观

范畴,我们对客观性不能得到什么结论,就这一点说,它们可能与

近代哲学是一样的。不过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古代哲学说,我们

只认识现象,因此一切都是包括在现象之内的,背后并不存在一个

可以有所认知,但是不能以理智的、认识的方式认知的自在物,彼

岸物。至于一般实践生活方面,新学园派与怀疑派都承认应该依

照现象行事。然而把现象当作生活的规范、准绳,并依此来作正当

的、道德的、理智的行为(例如按照医术治病那样),并不是一种对

本质的认识;这只不过是拿现象作基础罢了。所以并不可因此就

肯定这也是对真理的一种认识。而现代有些纯粹主观唯心论者还

有另外一种知识,——一种不通过思维,亦即不通过概念的知识,

一种直接的知识、信仰、直观,对于一个“他界”的仰慕(如耶可比)。

古代哲学家并没有这样的仰慕,而是在确信“只有现象可知”这一

116

点上得到完全的满足与宁静。就这点看来,我们必须严密地把这

两种不同的观点弄明确,否则人们会因为结论相似,便以为古代哲

127 学中不折不扣地有着近代主观性的特质。因为古代哲学有朴素的

性质,认为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完备的范围,所以对于那面向客观的

思想是不存有怀疑的①。

近代是一个总合:一方面有着一定的对立,一方面有着双方本

质上的结合。因此我们有理性与信仰的对立,有自己的见解与客

观真理的对立,客观真理是没有自己的理性的,甚至于应该抛开理

① 按这句话荷本第二四九页作“思想对于客观世界的怀疑还没有出现”。两者颇

有出入,似以荷本较切当。——译者导言

性加以接受,——用教 会意义的信仰,或者近代意义的信

仰①,——也就是说,抛开与内心启示、直接确定性、直观、本能、自

发的情感相对立的理性,加以接受。这种应该首先予以发展的知

识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样一来它自身与那种自己在自己内

发展出来的知识的对立,就形成了。两方面都肯定了思维、主观性

与真理、客观性的统一;只是在第一种形式下,我们说自然人也认

识真理,是像他所直接相信的那样,而在第二种形式下,诚然也是

知识与真理的统一,但是同时主体却超出了感性意识的直接形式,

而是通过思维才获得真理的。

〔近代哲学的〕②目的是把绝对理解为精神,理解为〔自身决定

的〕③普遍;普遍是概念的无穷财产,在它的实在性中④把它的诸范

畴自由地揭示出来,把自己完全印入及渗进它们里面,致使这些范

畴一方面彼此外在漠不相关,或者彼此冲突斗争;而另一方面,由

于这样,这些总体便是同一的,不仅是潜在地同一(这只是我们的

抽象反思),而且是真实地同一,至于由它们的分别而产生的各个

范畴,本身只是在观念里的〔抽象的〕东西。

所以整个说来我们有两个哲学:希腊哲学与日耳曼哲学。对 128

日耳曼哲学我们应该分成哲学正式作为哲学而出现的时期,和形

117

① 按这句话据荷夫麦斯特本第二五O页应作“不是教会意义的信仰,而是近代意

义的信仰”,似较符合黑格尔的原意,所谓近代意义的信仰乃指耶可比、谢林等人强调

直觉的神秘思想而言。——译者

② 据荷本,第二五○页增补。——译者

③ 同上。

④ 按“在它的实在性中”意即“在它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中”。这是黑格尔常有的用

法。——译者118

导言

成与准备近代思想的时期。日耳曼哲学我们可以首先从它取得真

正哲学形式的时候开始。在第一个时期与近代之间,有一个酝酿

近代哲学的中间时期,这时期一方面只注重实质而没有达到形式,

另一方面把思想发挥成一种假定的真理的单纯形式,直到思想重

新认识其自身为真理的自由基础和来源。于是哲学史分为三个时

期: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其中第一期是由一般思想规定

的,第二期分裂为本质与形式的反思,第三期中则以概念为基

础。① 这种分法不能了解为第一期只包含着思想;它也含有总体

与理念,——而最后一期也是从抽象思想开始,不过是从二元论

开始。

第一期:从泰利士的时代(约基督降生前六○○年)到新柏拉

图派哲学(三世纪的柏罗丁)及其进一步的进展发挥(通

过五世纪的普罗克洛),到哲学全部消失(这种哲学以后

传进了基督教,基督教里有许多哲学系统是以新柏拉图

派哲学为基础的);——为时约一千年,它的结果与民族

大迁移和罗马帝国衰亡同时。

第二期:是中古时期,包括经院派,从历史上说还要提到阿拉

伯人与犹太人,不过这一期哲学主要是发生在基督教会

之内;——为时约一千余年。

129

第三期:近代哲学,首先出现于三十年战争开始的时候,由培

① 黑格尔的逻辑学分有论(一般的抽象思想),本质论(抽象的对立的反思),概念

论(具体的普遍性的思想)三部分,他此处对于哲学史三个时期思想内容的发展看法,

是与他的逻辑学三部分的发展看法平行联系着的。这是了解他的哲学史与逻辑学的

关键。——译者导言

根,雅各·波墨,笛卡尔开始(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这

个分析出发);——为时二百年,这种哲学还算是近代的

哲学。

二 哲学史的史料来源

哲学史的史料来源和政治史不同。在政治史里,史料的来源

是历史家,这些史料又以各个个人的言论事迹为其来源;——不从

原始史料研究的历史家当然是从第二手史料中去汲取的。历史家

业已把事迹写进历史,写成想象的形式;历史这个名词有这么一种

双重意义:它一方面指事迹与事象本身,另一方面又指那些通过想

象为了想象而写出来的东西。在哲学史中史料来源并不是历史

家,而是我们面前的那些史迹;这就是哲学著作本身。这些著作本

身就是真实的来源,如果我们要想真诚地研究哲学史,就应该去接

119

触这些史料。若只是从原始史料去研究哲学史,这些著作确是一

个极丰富的宝藏。有许多哲学家,我们研究他们时绝对需要借重

作者本人。不过有许多时候,原始史料已经不复存在,譬如古代希

腊哲学便是如此,这时我们就必须借重历史家,借重另一些作家 130

了。还有一些时代,可以希望有一些人读过哲学家本人的著作,并

且为我们作下一些摘要。有很多经院学者曾经留下了十六、二十

四以至二十六巨册的著作,在这种场合就必须借重别人的作品了。

有许多哲学著作很少见,非常难得。也有许多哲学家写的书大半

是历史性质、文学性质的,我们搜集材料的时候就可以限于包含哲

学的部分。最值得注意的关于哲学史的著作有下面几种,关于详

细书目,请参考文德从邓尼曼的哲学史所作的摘要,因为我不想列导言

出详尽的文献。

(1)早期的哲学史中,只有一本可以读一读,就是斯丹雷的“哲

学史”(History of Philosophy by Thom. Stanley。一六五五年伦

敦版,对开本;一七○一年第三版,四开本;奥勒阿留译为拉丁文,

一七一一年莱比锡版,四开本)。这本书已经没有什么人用了,只

包含着古代的那些宗教式的哲学派别,——好像没有近代哲学存

在似的。这本书以当时的流行观念为根据,认为只有古代哲学存

在,哲学的时代到基督教便完结了。好像哲学只是个异教的东西,

而真理只存在于基督教里面似的。他对真理作一种分别,把从自

然理性里创获来的真理(古代哲学)与启示的真理(基督教里的)分

开,于是在基督教里就不复有哲学了。在文艺复兴时代,还没有真

正的哲学。斯丹雷的时代不用说也没有;不过真正的哲学还太年

轻,老一辈的人还不能对新的哲学表示尊敬,承认它有其相当的

120

价值。

(2)布鲁克尔的“批评的哲学史”(Jo. Jac. Bruckeri Historia

131 critica philosophiae一七四二—一七四四年莱比锡版);分四部分,

或五册,四开本;因第四部分占有两册。第二版未加改订,但是加

了一个附录,一七六六—一七六七年出版,四部分,四开本六册(第

四部分订为两册,第六册是附录)。这是一部大规模的编纂书,所

根据的材料并不纯是原始史料,而是依照当时的流行方式夹杂着

议论编成的,叙述得非常不精确(参看本书第四十六页)。这种方

法是彻底非历史的;而运用历史方法的重要,莫过于哲学史。所以

这部著作是一个笨重庞大的无用物。从这部书作出的一篇摘要

是:“布鲁克尔哲学史概要”(Jo.Jac. Bruckeri Institutiones Histo-导言

riae philosophicae,usui academicae juventutis adornatae 一七四七

年莱比锡版,八开本);一七五六年莱比锡第二版;第二版波恩编,

一七九○年莱比锡出版,八开本。

(3)提德曼“思辨哲学的精神”(Dietrich Tiedemann's Geist

der Spekulativen Philosophie一七九一—一七九七年马尔堡版);

七册,八开本。他在这书里把政治史讲得很冗长,但是一点生气也

没有;文字僵硬而不自然。全书是个可悲的例子,说明如何一位终

身从事研究思辨哲学的教授,却对思辨一点认识都没有(他对茨威

布鲁克版柏拉图对话所作的撮要也是这个样子)。他从哲学家的

著作里作提要,只要是遇见有抽象的形式论证的材料,他就摘抄下

来;但是一到有了思辨的哲学思想,他就发脾气不抄了,说这都是

些空洞烦琐的东西:“我们知道得更好些。”他的功劳是从一些罕见

的中古著作里——从中古的卡巴拉派和神秘主义著作里——作出

121

了一些珍贵的摘要。

(4)布勒:“哲学史教程”和一篇哲学史的批评的文献。(Joh.

Gottl. Buhle: Lehrbuch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一七九

六—一八O四年葛廷根版);共分为八部分,八开本。古代哲学史

是论述得很不相称地简短;布勒越到后面,写得越详细。他从罕见

的著作里,例如布鲁诺的书里,作出了许多很好的摘要,这些书是 132

葛廷根图书馆的藏书。

(5)邓尼曼的“哲学史”(Wilh. Gottl. Tennemann's Geschich

te der Philosophie 一七八九—一八一九年莱比锡版);共十一部

分,八开本(第八部分经院哲学占两册)。各个哲学系统都写得很

详细,近代哲学写得比古代好。近代各家的哲学是比较容易讲的,导言

因为我们只消作一个提要,———翻译一下就行;近代的哲学思想是

离我们很近的。古代哲学家情形便不同,他们站在概念的另外一

个观点,因此比较难以把握。人们总是很容易把我们所熟悉的东

西加到古人身上去,改变了古人;邓尼曼遇到这种地方,便简直要

不得。譬如邓尼曼对亚里士多德便讲错得很厉害,他恰好把亚里

士多德思想的反面说成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如果把邓尼曼认为

与亚里士多德相反的那些思想加以接受,倒可以对亚里士多德的

哲学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观念。邓尼曼的态度忠实到把引用亚里士

多德的许多句子或段落都一一注出原文,弄的原文常常与译文矛

盾。邓尼曼认为重要的是历史家不应当有哲学。他自夸没有系

统,但是骨子里他却有一个,——他是批判主义的哲学家。他赞扬

哲学家,赞扬他们的研究与天才;但是在赞美歌的结尾处他却把他

们都谴责了,说他们都有一个缺点,就是他们还不是康德派哲学

122

家,还没有研究知识的来源,而这种研究的结论却是真理不可知。

关于编纂的书可以举出三种:(一)阿斯特的“哲学史纲要”

(Friedrich Ast's Grundriss ein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一

八O七年兰兹沪版,八开本;一八二五年二版)。这部书写得比较

133 精心,大部分是谢林哲学,只是有点紊乱。他以一种有点形式主义

的方式把哲学分成理想的与实在的两种。(二)文德教授(葛廷根

大学)的“邓尼曼摘要”(Prof. Wendt's Auszug aus Tennemann 一

八二九年莱比锡第五版,八开本)。我们觉得很奇怪,这部书里把

什么东西都说成了哲学,毫无分别,不管有意义没有。天下最容易

的事,莫过于随意依照一个原则去乱抓材料;因此人们总觉得自己

讲出了一点新的、深刻的道理。这种所谓新哲学,简直像菌子似导言

的,不断地从地里往外长。(三)李克斯纳:“哲学史手册”(Rixner:

Handbuch de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苏尔茨巴赫版)三册,

一八二二—一八二三年初版,八开本,一八二九年增补再版是最应

该介绍的;然而我还不想说他这书已适合了一部哲学史的一切要

求。有许多方面是不应该称赞的,不过每一册后面的附录却特别

有用,里面引用了许多主要的原始材料。文选是需要的,尤其是古

代哲学家的文选;在柏拉图以前的哲学家方面,可供选录的材料并

不很多。

三 这部哲学史的论述方法

关于外在的历史,我将只提到那些关乎通史的事情,只提到各

个时代的精神、原则;同样,我也要讲一讲大哲学家们的生活情形。

而在哲学方面所要提到名字的,只限于有推动性原则的系统,以及

123

将哲学推进了一步的系统。因此有许多在博学的论著中可以列

入,而在哲学方面价值却很小的名字,我将不在本书中提及。至于

一种学说传播的历史,所遭遇的命运,以及那些只讲授别人的学说

的人,以及如何从一个一定的原则发挥出整个的世界观的详情,我

都略过了。

要求一个哲学史家没有系统,不把自己的意思加进历史,也不 134

把自己的判断暗放进去,这是很对的。哲学史正应该表现出这种

公正不倚的态度;单就只是从哲学家著作中作摘要这一点而论,似

乎也是相当成功的。一个人如果对于对象毫无了解,没有系统,只

有历史知识,当然是会不偏不倚的。不过政治史与哲学史是应该

分开的。写政治史我们虽不能只限于按照时间一年一年地去叙述导言

事象,但也还是可以完全客观地去表达历史,像荷马的史诗那样;

赫罗多德和图居第德也是如此。他们以自由人的态度,一任客观

世界自由发展,丝毫不加进自己的意见,对于他们所叙述的行为,

他们也不曾把它们拖到他们的审判案前面来受审判。

然而即使在政治史里,也还是有着它本身的目的。在李维的

书中主要的东西便是罗马霸权。我们在他写的历史中看见罗马兴

起,自卫,称霸;总目的是罗马,是罗马霸权的扩张,是罗马法制的

建立等等。因此哲学史当然以自行发展的理性为目的,这并不是

我们加进去的外来目的;这就是它本身的实质;这实质是个普遍的

本源,表现为目的,各个个别的发展与形态都自动地与它相适应。

因此如果哲学史也应该叙述历史事迹,第一个问题便是:什么是哲

学中的事迹?是不是有哲学的事迹?在外在的历史中一切都是事

迹,——当然有重要的有不重要的——而事迹却是直接呈现在表

124

象里面的;在哲学中却不是这样。因此,论述哲学史是绝不能没有

历史家的判断的。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第二节客 观 精 神

    “客观精神”是自由意志的现实化。对此,黑格尔说: 这种意志的目的活动性就是,使它的概念,即自由,在外在 的客观方面得到实现,也就是使自由作为一个由外在客观方面 所规定的世界而存在,这样,意志虽然在外在世界中,但仍停留 在自身,与自身紧密连结起来,概念藉此已经终结并成为理念。② “客观精神”所涉及的内容实际上是传统哲学中的“实践哲学”部分。 实践哲学的传统可以…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173
  • 第四节马修·丁达尔

    马修·丁达尔(Matthew Tindal)约于 1657年出生在德文郡的 比尔·费勒,1733年去世。他曾在牛津大学学习法律,后任法律研 究员。1685年获民法博士。曾一度加入罗马天主教,后重皈英国 教会。他的主要著作是1730年出版的《创世时就存在的基督教》 (Christianity as Old as the Creation)。该书代表了英国理神论…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147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爱邻-在线阅读

    爱邻 你们聚在邻人的周围,还赋予一个美名。可是我告诉你们:你们对邻人的爱乃是你们对自己的薄爱。 你们避开自己,逃往邻人那里,想以此树立一种美德:可是我看穿你们的“无私”。 “你”比“我”更为古老;“你”被神圣化,说到“我”时,还没有如此:所以世人都聚到邻人的周围。2古时以关心“他”(你)比…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6日
    115
  •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七章-在线阅读

    第七章 战争的第二年。雅典的瘟疫。伯里克利的立场和政策。波提狄亚的陷落。47 以上就是在这一年的冬季里举行的国葬典礼,它是在战争的第一年岁末[1]举行的。[2]在第二年[2]的夏季之初,拉栖代梦人和他们的同盟者,像从前一样,用他们全部军队的三分之二侵入阿提卡,宙西达姆斯之子,拉栖代梦之王,阿奇达姆斯担任全军指挥官。他们安营扎寨后,便开始蹂躏那个地区。[3]在…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1日
    148
  • 第四节“自然本能”与“共同概念”

    由认识论的目的所决定,赫伯特主要考察了人的认识能力和能 力与对象符合的条件。他将人的能力分为四种,即自然本能(natural instinct)、内在的领悟(internal apprehension)、外在的领悟(external apprehension)、推理性思维(discursive thought)。其中内在的领悟是 指意志、情绪、情感等内心的活…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153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