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阅读
在线阅读,点击进入对应章节
创作背景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写于1833—1834年间,是当时正流亡巴黎的海涅对德国的真正的精神面貌加以批判的叙述,他向法国读者介绍了德国哲学中的革命意义,并使德国人民意识到其国家的革命传统。 海涅写作《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是为了沟通德法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纠正法国斯塔尔夫人《论德国》书中的错误观点;同时让德国人了解法国大革命的传统和成果,认识到德国的落后,克服消极因素,看到自己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促进德国的革命。
作品思想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是从对宗教的批判开始的,海涅在第一篇中指出,“因为在德国还需要消解宗教的势力。我们那边的情况象你们革命前的情况一样,也就是说基督教和旧政权结成了不可分解的同盟。只要基督教对人民群众还发生影响,那么旧政权就不可能被打碎”。对于哲学的论述,海涅指出,人们经常注意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一些问题,也就是哲学和宗教展开竞争的一些问题。
该书的主题思想是要论证从马丁·路德以来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发展是德国社会革命的一种准备。他不但指出康德以来德国古典哲学里隐藏着革命,而且把路德以来的一系列思想家和社会革命结合起来,作出他自己的解释,宣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海涅认为,德国宗教和哲学从中世纪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理性、自由民主与宗教、愚昧、专制斗争而逐渐取得胜利的历史,他把路德的宗教改革解释为理性的抬头,把斯宾诺莎、莱辛、康德解释为一种无神论者,把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的哲学解释为民主革命的前驱。
在该书中,海涅一方面批评德国唯心主义的古典哲学,一方面也指出,在德国哲学家晦涩费解的文字后面,隐藏着革命思想。他认为,德国哲学家们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哲学革命。他坚信,在哲学革命之后,政治革命会随之而来。
作者对宗教持批判态度,认为天主教宣扬的忍耐等教义,是专制政治的最可靠的支柱,对路德宗教改革所体现的理性主义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海涅指出,从前的唯物主义只是一种认识论,换句话说,从前的唯物主义并没有扩大适应于社会现象的范围。如果说,以前的物质这个概念只用来表示死的东西的总和的话(例如自然现象),海涅则用它来表示物体、物体属性、人、自然界和人类,而且海涅还把精神与物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他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他断言,德国已经到了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时候了。
出版信息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原稿为德文,1834年译成法文,在《两个世界评论》上连载。1835年出版德文本,但被删减较多,后来作者在1852年的版本中对法文版作了补充。后来通行的版本是根据作者逝世后发现的德文原稿修订的。
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19世纪德国诗人、政论家、思想家。海涅青年时代曾在汉堡经商,后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律,并在哥廷根大学获取博士学位。182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集》,1830年,海涅发表了一些法国七月革命的颂歌。自1831年起,海涅移居巴黎,开始终生流亡生活,并于1843年与马克思相识,在马克思的影响下,写成了《时代诗歌》。1848年起,海涅全身麻痹,卧床达8年之久,于1856年2月17日在巴黎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