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西方哲学史讲演录》-第二讲 希腊形⽽上学的源端-在线阅读

第⼆讲 希腊形⽽上学的源端

上⼀次我们讲希腊⾃然哲学的发展梗概,到了德谟克利特以后,希腊⽂化的⿍盛时期也就差不多过去了。再往后,进⼈亚历⼭⼤开创的希腊化时代,也出现过⼀些原⼦论者,如伊壁鸠鲁等,但是那都是希腊哲学的末流,哲学的重⼼已经不在于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了。关于希腊化时期的哲学,我会在后⾯讲到。今天这堂课我要给⼤家讲的,是古希腊形⽽上学的开端。这⾥主要涉及两位思想家,⼀位是毕达哥拉斯,另⼀位就是巴门尼德,他们分属于南意⼤利地区的两个哲学学派。讲了这个开端,以后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讲希腊的形⽽上学和实在论,也就是柏拉图和亚⾥⼠多德的哲学了。我们今天只是就形⽽上学问题开个头,所以这⼀讲的题⽬叫“希腊形⽽上学的源端”。

⼀、毕达哥拉斯学派

▉数本原说

我在前⼀讲时说过,⾃然哲学这条线更多地带有科学主义的味道,他们的哲学观点后来与近代⾃然科学相融合了。著名科学史家丹⽪尔呰经抱怨说,德谟克利特的原⼦论⽐它以前或以后的任何学说都更接近于现代科学的观点,然⽽⾮常不幸的是,它在古希腊和中世纪却被柏拉图主义给压抑了。

在古希腊时代 ,哲学与科学往往是不分家的,所以很多哲学家同时也是科学家,这种情况在⼩亚细亚的哲学流派中尤其普遍。但是在相对落后和闭塞的南意⼤利地区,我们却看到了另外⼀些哲学家,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上来就与⽶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们不同。他们不是从时间上来追溯万物的源始,⽽是致⼒于探寻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借助亚⾥⼠多德的术语来说,他们注重的不是事物的质料因,⽽是形式因,即事物的本质。这是⼀种与⾃然哲学迥然⽽异的形⽽上学倾向,与⾃然哲学最初从具体的⾃然物出发的做法不同这种倾向更加侧重于思想的抽象物。

这种形⽽上学倾向的第⼀个奠基者,就是与阿那克西⽶尼差不多同时代的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的⿍盛年⼤约在公元前531年,他是⼀个具有传奇⾊彩的⼈物,既是⼀个天才的数学家,也是⼀个神秘主义宗教团体的创始⼈,他的追随者们甚⾄认为他是介乎于神与⼈之间的⼀种⽣物。毕达哥拉斯早年也⽣活在⼩亚细亚的⼀个城邦,据说他在年轻时曾经求学于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后来由于政治⽅⾯的原因⽽逃亡到南意⼤利地区的克罗顿城邦居住,并在那⾥创⽴⼀个学派,即毕达哥拉斯学派。

我们刚才说到希腊⾃然哲学表现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密切关联,那么希腊形⽽上学这条线则使我们意识到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在古希腊,哲学、科学、宗教三者是很难严格区分开来的。哲学与宗教、甚⾄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毕达哥拉斯这⼀派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到。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具有神秘⾊彩的哲学派别,他们既研究数学和⾃然科学,并且具有极⾼的造诣;同时也奉⾏许多奇怪的宗教禁忌,坚信灵魂不死和轮回转世。⽐如说,这个派别严禁吃⾖⼦、不许把⾯包掰着吃、不许吃动物的⼼、不许杀⽣等等。尤其是⾖⼦,被他们视为圣物。据说有⼀次,毕达哥拉斯阻⽌⼈们打⼀条狗,因为他从这条狗的叫声中听到了他故去的⼀位朋友的声⾳,他相信这位朋友的灵魂就附着于这条狗⾝上。还有⼀次,毕达哥拉斯在与学⽣们聚会时被他的仇敌所包围,在学⽣的帮助下他本来已经逃出了包围圈,但是在他的前⽅出现了⼀⽚⾖⼦地。由于⾖⼦是神圣不能亵渎的,所以他宁愿被⼈抓住也不愿践踏⾖⼦地,他就是这样被仇⼈抓住并处死的。

毕达哥拉斯精通⾳律,在谐⾳学⽅⾯颇有造诣。据说他发明了单弦琴,这种⽤⼀根弦和可以移动的琴马来演奏的乐器,使毕达哥拉斯发现了⾳程。他注意到,琴马之间的⽐率关系决定了谐⾳的差异,他把这种⽐率关系运⽤到天⽂学中,从⽽发现不同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与作为谐⾳之根据的⽐率是相同的。这种运⽤最后使他体悟到数(⽐例)与万事万物、甚⾄道德之间的关系,从⽽提出了那个著名的哲学命题 ,即“数是万物的本原”。

“数是万物的本原”这个命题,与希腊⾃然哲学关于本原的所有命题都相去甚远。⽆论是⽔、⽓或⽕,都是某种⾃然的物质形态,虽然(被认为)具有⽆定形的特点,但是毕竟是具体的感性事物。但是“数”是什么呢?你⽆论把万物从空间上还原,还是从时间上还原,都⽆法找到⼀个叫做“数”的东西。然⽽你又不能否认,世上任何事物都具有数的规定性,都受到数量关系的制约。因此,就这⼀点⽽⾔,数与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要远远超过了⽔、⽕、⼟、⽓这类源始物质与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万事万物都与数相关,数就如同希腊悲剧中的命运⼀样,制约着每⼀个事物的性质(事实上命运就是⼀种数,即通常所说的“定数”)。然⽽数又不是可以通过还原的⽅式寻找到的⼀个有形之物,⽽是只能通过思想的抽象能⼒,才能把握到的事物现象背后的⼀种规定性,即量的规定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毕达哥拉斯提出“数是万物的本原”的时候,他⼀下⼦就把哲学提⾼了很多,把眼光投向了现象背后的本质或形式上⾯。尽管这种本质还不是⼀种质的规定性,⽽是⼀种量的规定性,但是它毕竟已经深⼈到本质,⽽不是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了。从哲学发展的⾓度来看,把数作为万物的本原,已经从根本上超越了⽶利都学派从直观意义上来寻找万物本原的做法,⽽是付诸抽象的思想,通过抽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是⼀个⾮常了不起的思想飞跃。

同学们可能要问:什么叫做抽象?抽象就是把事物千差百异的感性现象抽掉,⽽去把握事物背后的规定性和共同本质。事物的现象是我们感觉的对象,但是事物背后潜藏的本质却只有通过抽象的思想才能把握,⽽这本质通常被认为是决定事物存在与否的根本所在。⽐如我们说⼈是理性动物,理性构成了⼈之为⼈的本质规定性。但是理性本⾝却是任何感官都⽆法直观到的,只能通过对⼈的⾔⾏进⾏综合、归纳⽽抽象出来。同样,当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时,实际上已经⽤抽象的⽅法来取代自然哲学的还原⽅法了,他已经开创了⼀条运⽤抽象思维来把握事物本质的哲学道路。

当然,这种抽象思维在毕达哥拉斯那⾥还远远没有达到纯粹的程度,数也并没有完全摆脱形,还与⼏何学联系在⼀起,因此毕达哥拉斯只是开创出了希腊形⽽上学的⼀个源端。在他的数本原说中,数与形处于⼀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中。

⼀⽅⾯,毕达哥拉斯在解释数是如何构成万物时,仍然受⾃然哲学的影响,把数具象化,与形相联系。他认为数是万物本原,1则是数的本原(在毕达哥拉斯那⾥,1被神秘化了,它既不是奇数也不是偶数但是它加⼀个奇数就构成了偶数,加⼀个偶数就构成了奇数,所以1是数的本原),⽽1以及由1构成的2、3、4等数都具有空间意义是⼀个点,2是⼀条线,3是⼀个⾯ ,4是⼀个体。从1产⽣出其他数,以及从数产⽣出万物的过程被他描述为从点到线,从线到⾯,从⾯到体,然后由体按照不同排列⽅式构成⽔、⽕、⼟、⽓四种最基本的⾃然物质,最后再由⽔、⽕、⼟、⽓构成万事万物。由此可见,在这⾥毕达哥拉斯实际上是把作为万物本原的数理解为具有⼏何形状的东西,或者物理学意义上的数,即具有⼴延性(占有空间位置)的物质微粒。就此⽽⾔,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与后来德谟克利特的原⼦论也相差⽆⼏了。

但是另⼀⽅⾯,毕达哥拉斯又把数神秘化,把数说成是在事物背后起作⽤、决定着事物性质的某种抽象物。在这种意义上,数就成为万事万物背后的⽐例关系和抽象原则,就像希腊悲剧中在英雄背后起作⽤的命运⼀样。按照希腊悲剧的思想,英雄(甚⾄神)⼀⽣的凶吉泰否最终都是由潜藏在他背后的那个神秘命运决定的,同样在毕达哥拉斯这⾥,任何事物的性质都是它背后的数量关系决定的。⽐如,1象征着理智(因为它是最基本的数),2象征着意见(因为它摇摆不定),4和9象征着正义(因为它们分别是第⼀个偶数2和第⼀奇数3的平⽅),5象征着婚姻(因为它是第⼀个偶数与第⼀个奇数之和),8象征着爱情与友谊(因为⼋度⾳是谐⾳),10则象征着完满(因为它是1、2、3、4之和)。这样的⼀些说法,固然有抽象的意味,表明了数量关系与事物性质之间的联系,但是同时也明显地具有⼀种巫术式的神秘⾊彩。可见在最初的抽象思维过程中,哲学与宗教是⽔乳交融地搅和⼀起的。

循着这条带有神秘⾊彩的抽象路径,毕达哥拉斯进⼀步把事物的属性归纳为⼗对相互对⽴范畴。在这⼗对范畴中,最基本的⼀对范畴就是奇数和偶数。然后根据这⼀对基本范畴引申出另外九4对范畴,即有定形与⽆定形(有限与⽆限),⼀与多,右与左,阳与阴,静与动,直与曲,明与暗,善与恶,正⽅与长⽅。在这⼗对范畴中,前者要优于后者 ,例如奇数优于偶数、有定形优于⽆定形,等等。⾄于毕达哥拉斯为什么会偏爱奇数(⽽且这与他把10看作是完满的观点相⽭盾),我们也只能诉诸某种神秘的原因了。

在有定形和⽆定形的问题上,毕达哥拉斯虽然曾经求学于阿那克西曼德,但是他的观点却与其师相反。阿那克西曼德把⽆定形(阿派朗)当作万物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对此深表不满。在他看来,⽆定形的东西怎么能够成为万物的本原呢?因为⼀个⽆定形的东西就什么也不是,⽽⼀个什么也不是的东西怎么可能成其所是呢?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定形的东西就是⽆,⽆中怎么能⽣有呢?所以万物的本原⼀定必须是有定形的东西。但是毕达哥拉斯所说的定形之物,与⾃然哲学的那些定形之物完全不同,它不是⼀个具体的有形之物,⽽是⼀个抽象的定形之物,那就是数。数是有定形的,但它只是在抽象的思想中才有定形,在感性世界中你却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这种抽象的有定形从现象的意义上来说,即是⽆定形。这样⼀来,毕达哥拉斯就把有定形和⽆定形统⼀起来了。当阿那克西⽶尼⽤⽓来取代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时 ,他显然认为⽓既具有⽆定形的特点,同时又是⼀个可以肯定表述的⾃然之物(不像阿派朗那样只能否定地加以表述)。但是⽓毕竟只是某种具象性的⾃然物,它不可能圆满地解释有定形与⽆定形之间的辩证关系。与⽓相⽐,数就完全不同了。数并⾮⼀个具象的⾃然物,但它却是决定着⼀切⾃然物⽣灭变化的恒常“命运”或“定数”,因此是⼀种⽆定形(现象意义上)的有定形之物(本质意义上)。有定形与⽆定形之间的这种辩证统⼀,不是通过阿那克西⽶尼那样寻找某种虚⽆缥渺的⾃然物(⽓)的⽅式完成的,⽽是通过⼀种形⽽上学的路径实现的,即从变动不居的现象背后抽象出某种常驻不变的本质。

▉数学与形⽽上学

20世纪西⽅著名的数学家和哲学家罗素在谈到毕达哥拉斯哲学时,特别提到了数学与形⽽上学的关系,他认为,数学与形⽽上学乃⾄于神学之间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罗素为什么要这样讲呢?

下⾯我们结合毕达哥拉斯的观点做⼀点分析。

⼤家知道,数学与实验性的⾃然科学相⽐,具有抽象的特点,它往往被⼈们称为⾃然科学中的哲学。数学并⾮⾃然科学,就像哲学并⾮社会科学⼀样,但是它们都分别为⾃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了⽆可或缺的⽅法和⽅法论原则。但是另⼀⽅⾯,正是由于数学所具有的抽

象性特点,它难免会与形⽽上学和神学发⽣千丝万缕的联系,甚⾄⾮常容易助长某种形⽽上学或者神秘主义的倾向。在西⽅哲学史上我们可以看到,⼀些神秘主义者往往也是伟⼤的数学家,⽐如古代的毕达哥拉斯和近代的帕斯卡。

毕达哥拉斯在数学上有⼀个伟⼤的成就,那就是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根据这个定理,⼀个直⾓三⾓形的斜边之平⽅等于两个直角边的平⽅和。实际上埃及⼈在很早以前,出于丈量⼟地的需要,就已经创⽴了较⾼⽔平的⼏何学。希腊⼈在数学上最初是受了埃及⼈的启发。毕达哥拉斯早年曾经到过埃及游学,他⼀定⾮常熟悉埃及⼈的⼏何学。埃及⼈早就知道,如果⼀个直⾓三⾓形的⼀条直⾓边是3(或者3的倍数),另⼀条直角边是4(或者4的倍数),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斜边就⼀定是5(或者5的倍数)。但是埃及却缺乏希腊⼈那样的抽象思维能⼒,他们没有把这种⼏何关系表述为⼀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代数⽅程式。也就是说,埃及⼈已经知道⼀个直角三⾓形的三条边之间存在着3、4、5这样的⽐例关系,但是他们却不能把它进⼀步表述为“直角三⾓形的斜边之平⽅等于两直角边的平⽅和”(即a*a+b*b=c*c )这样⼀个具有普遍性的代数⽅程式。毕达哥拉斯学派做到了这⼀点,并且从中得出了⼀种神学结论 ,认为这种严密的逻辑完美性恰恰体现了神的智慧。但是我们从这个进步中所看到的,却是抽象思维的重要作⽤,它使得数第⼀次脱离了形⽽得到独⽴的表述,从⽽使代数作为⼀门科学成为可能。

但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的发现很快就引起了数学史上的⼀场⼤危机,即不可通约数的危机。这场危机的数学意义我们姑且不论 ,但是它在哲学上的重要后果就是进⼀步加深了数与形的分离,导致了数的神秘化,使数学与形⽽上学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下⾯我们就来简单地讲⼀讲这场危机。

假设我们⾯前有⼀个直角等腰三⾓形,它的两条直⾓边分别为1,那么它的斜边是多少呢?⼤家会回答说是“√2”。但是古希腊⼈不知道“√2”是什么,他们对⽆理数还⼀⽆所知。在希腊⼈看来,如果我们不能⽤⼀个整数来表⽰这条斜边,⾄少可以⽤⼀个分数来表⽰它吧。根据毕达哥拉斯定理 ,这个分数的平⽅等于2 ,因此这个分数的值应该⼤于1和⼩于2。于是,⼈们就在1和2之间通过归纳来寻找这个分数。它到底是多少呢?3/2不⾏,因为它的平⽅⼤于25/4也不⾏,因为它的平⽅⼩于211/8的平⽅还是⼩于2 ,23/16的平⽅又⼤于2了……

如此不断地推下去,⼈们越来越逼近⽬标,但是却⽆论如何也找不到这样⼀个分数,它的平⽅不多不少正好等于2。这样⼀来,希腊⼈就迷惑了,他们明明可以画出这样⼀个直⾓三角形,明明可以看到这样⼀条斜边,但是却找不到表⽰这条边的那个数。也就是说,这条斜边与另外两个直⾓边不可通约。这种尴尬的状况使得希腊⼈对形与数之间的对应性产⽣了怀疑,从⽽将数神秘化了。

上⾯这个不可通约数的危机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中的⼀个名叫希帕索(Hiappasus )的⼈发现的,他的结论极⼤地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追求的逻辑完美性。据说他被驱逐出学派并被投⼊⼤海,但是不可通约数的危机却撕裂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在数与形之间所建⽴的同⼀性,导致了⼆者的分离,从⽽造成了⼀种把数神秘化的倾向。形是感觉的对象,数则只有通过抽象的思想才能把握;芸芸众⽣都具有感觉能⼒,但是只有哲学家才能进⾏抽象思维。由于这种精英主义意识的影响,在许多西⽅哲学家看来,如果形与数发⽣了⽭盾,那么应该受到怀疑的⼀定是形,⽽不是数。这种思想倾向导致了西⽅形⽽上学和唯⼼主义的产⽣,也为逻辑和神学的⾄上性奠定了基础。

所以罗素总结说:

“我相信,数学是我们信仰永恒的与严格的真理的主要根源,也是信仰有⼀个超感的可知的世界的主要根源。”

“⼈们根据数学便设想思想是⾼于感官的,直觉是⾼于观察的。如果感官世界与数学不符 ,那么感官世界就更糟糕了……结果所得的种种启⽰就成了形⽽上学与知识论中许多错误的根源。”

罗素的总结⾮常深刻,思想对象与感性事物之间的这种对⽴,使得西⽅哲学总是喜欢追问背后的东西,追问感官⽆法把握的抽象实体和真理。这种思想路线通常被我们的教科书称为唯⼼主义,但是我更愿意把它叫做形⽽上学。正是这样⼀条形⽽上学的思想路线,构成了西⽅哲学的最重要的根基和主脉。这条形⽽上学路线的源端,最初就是由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本原说开启的。

⼆、爱利亚学派

▉形⽽上学的最初发展

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创了⼀条注重事物背后的抽象实体的形⽽上学

路径,这是与希腊⾃然哲学的还原论路径完全不同的,它更加具有哲

学味道。古希腊哲学的基本⽬标就是要寻求万物的本原,在这个基本

⽬标的指引下,⾃然哲学侧重于说明⼀与多的关系,形⽽上学则更加

注重于探讨本质与现象的关系。⾃然哲学在德谟克利特的原⼦论中最

终实现了⼀与多的统⼀,⽽希腊形⽽上学在其开端处(毕达哥拉斯学

派)就明确地把“⼀”本⾝作为万物的本原。不过这个“⼀”已经不是某

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抽象的数,它不如说是⼀种不⽣不灭、不变

不动、始终如⼀的本质。在这种意义上,它实际上就是万事万物都必

须遵循的命运或逻各斯。这样,从毕达哥拉斯的⽐例和数,就⾃然⽽

然地进展到了赫拉克利特的分⼨、尺度或逻各斯。赫拉克利特显然是

了解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的,他曾经明确表⽰,毕达哥拉斯与荷马

⼀样,都称不上是有智慧的⼈。

上堂课我对⼤家讲到了在赫拉克利特那⾥出现的哲学复线,赫拉

克利特⼀⽅⾯说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团不断燃烧、不断熄灭

的活⽕,另⼀⽅⾯又强调⽕与万物之间的转化是受逻各斯制约的。这

样就展现了变动不居的、杂多的⾃然之物与不变不动的、单⼀的逻各

斯之间的平⾏线索。显然,赫拉克利特把逻各斯作为万物背后的不出场的导演,这是深受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说影响的。⽕与逻各斯之间

的关系,和具体事物与数之间的关系具有同构性。但是另⼀⽅⾯,赫

拉克利特又深受⽶利都学派的影响,⾃然哲学的那⼀套东西他也不能

舍弃。所以在他那⾥,⽕本原说和逻各斯主义这两条线是并⾏不悖

的,呈现为⼀种复线关系。虽然他⾻⼦⾥根深蒂固的精英主义意识使

他更加强调逻各斯的作⽤,但是他仍然承认⽕与万物之间的转化是真

实的⽽⾮虚幻的。

但是,同样受毕达哥拉斯影响的另⼀位哲学家巴门尼德对于这两

条线的态度就完全不同了。在他看来,只有背后的东西——逻各斯

——才是真实的存在,⽽处于⽣灭变化中的万事万物则是⼀种虚幻的

⾮存在。这样⼀来,巴门尼德就作为⼀个重要的思想中介,把毕达哥

拉斯所开创的形⽽上学源端与柏拉图的理念实在论联系起来。

巴门尼德是早期希腊四⼤哲学学派之⼀爱利亚学派的重要代表。

爱利亚学派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样,也处于南意⼤利地区。我们发现

,在⼩亚细亚爱奥尼亚地区的两个哲学派别——⽶利都学派和爱⾮斯

学派——都注重⾃然哲学,⽽南意⼤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

亚学派却与形⽽上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有⼈认为,这是因为爱奥尼亚

地区航海业和商业都⽐较发达,⼈们的眼界开阔,科学技术⽔平也⽐

较⾼,所以更多地关注⾃然现象。⽽南意⼤利地区较为落后、闭塞,

⽽且流⾏⼀些神秘主义的宗教(如厄琉西斯崇拜、奥尔弗斯神秘祭

等),所以⼈们更加关注精神⽅⾯的问题,从⽽培养了⼀种形⽽上学

的倾向。

爱利亚学派的第⼀位哲学家名叫克塞诺芬尼(Xenophanes ),是

巴门尼德的⽼师,其⿍盛年⼤约在公元前540年。关于这位克塞诺芬尼

的哲学思想,我不准备多讲。因为第⼀,我们对他的思想知之甚少,

⽽且由于他活了很⼤的岁数(有⼈说有百岁之长),所以他与更加年

轻的毕达哥拉斯、甚⾄晚他⼀辈的赫拉克利特之间,很难说清谁对谁

的影响更⼤第⼆,他的思想还处于从神话向哲学的转化过程中,还不是⼀种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克塞诺芬尼在西⽅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贡

献,就是他对当时希腊城邦中流⾏的多神论进⾏了怀疑和批判。在他

看来,希腊⼈崇拜的那些与⼈同形同性的神不过是⼈们按照⾃⼰的形

象杜撰出来的。所以希腊⼈的神就长得像希腊⼈,⽽埃塞俄⽐亚的神

就是⿊⽪肤的。他嘲讽道,如果狮⼦和马也能进⾏创作的话,它们也

会创造出狮⼦形和马形的神来。这个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常⼤胆

的,它颠覆了神创造⼈的传统观点,⽽主张神反⽽是被⼈创造出来

的,这已经接近了⽆神论的观点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得出⽆神论

的结论,⽽是认为在这些⼈形的诸神背后,有⼀个不⽣不灭、独⼀⽆

⼆、不变不动的神,只能通过思想才能认识到这个神。他把这个神叫

做“⼀”(这种观点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如出⼀辙),这个作

为“⼀”的神没有形体,不是我们感官的对象,它是通过思想的⼒量来

推动⼀切事物的。显然 ,这个作为“⼀”的神不过是⼀个尚未分化的抽

象概念⽽已,它的逻辑结果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或形⽽上学意

义上的⼀(毕达哥拉斯略晚于克塞诺芬尼)。

克塞诺芬尼的另⼀个功绩是他第⼀次运⽤归谬的⽅法来进⾏论

证,这种归谬法后来被爱利亚学派以及智者派运⽤得炉⽕纯青,它对

赫拉克利特、克拉底鲁、苏格拉底等⼈的辩证法也多有影响。克塞

诺芬尼为了论证那个作为“⼀”的神是永恒的,他⾸先假定它是被⽣成

的。那么它是从哪⾥⽣成的呢?他也把这个神称为“存在”,认为它或

者是从同类的东西中⽣成的,或者是从不同类的东西中⽣成。但是它

显然不能是从同类的东西中产⽣出来,因为这样就等于说“存在”是

从“存在”中产⽣的;它也不能从不同类的东西中产⽣出来,因为那样

就等于说“存在”从“不存在”中产⽣出来,也就是⽆中⽣有。因此,“存

在”或神既然既不能从同类的东西产⽣,也不能从不同类的东西产⽣,

那么它就只能是永恒的了。显然,在这套归谬论证中充满了粗糙和诡

辩的⾊彩,但是它毕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因此也就⽆可厚⾮了。

▉巴门尼德的存在论现在,我们转向爱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巴门尼德(Parmenides )

,他的⿍盛年是在公元前500年。巴门尼德出⾝于爱利亚的⼀个豪门家

庭,年轻的时候曾经师从克塞诺芬尼,但是真正引导他⾛向沉思⽣活

的却是⼀位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家阿美尼亚。巴门尼德曾经⽤六步

韵的诗体写过⼀部哲学著作,在那⾥他描述了⾃⼰如何遇到了⼀位驾

着驷马⾼车的⼥神,她把他领进⼀座智慧之堂,使他认识了真理性的

东西,同时也使他意识到其他哲学家们对于本原的看法都不过是⼀些

意见罢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巴门尼德那⾥是通过这样⼀对基本概

念来表述的:“存在者存在,⾮存在者不存在。”(或“是者是,不是者

不是”)

巴门尼德在克塞诺芬尼的影响下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即

存在和⾮存在。“存在”这个词有西⽅语⾔⾥与“是”、“有”相通,即

being ,或者⽤动词不定式来表⽰即to be。关于这个概念在巴门尼德哲

学中到底应该译为“存在”,还是译为“是”或“有”,学术界众说纷纭。

这个问题涉及对古希腊语⾔学的理解,我们在这⾥不予讨论。我们仍

然沿⽤传统的译法,即“存在”。那么,巴门尼德的“存在”到底是指什

么呢?他本⼈并没有明确表述。但是我们循着早期希腊哲学的发展历

程,可以发现⼀条明显的思想脉络,那就是从克塞诺芬尼的独⼀⽆⼆

的神和毕达哥拉斯的数,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再到巴门尼德的存

在之间的逻辑联系。由此可以推论,巴门尼德所谓的“存在”实际上就

是指有形诸神背后的“⼀”(克塞诺芬尼的思想之神)、现象世界背后

的数或者杂多事物背后的逻各斯,⼀句话,即指事物的本质;⽽所

谓“⾮存在”就是指那个纷纭复杂、⽣灭变化的现象世界。

“存在者存在,⾮存在者不存在。”这句话⼤家听得有点糊涂,它

听起来不是⼀种同语反复吗?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巴门尼德是如何说

明存在的特点的,这样我们就会明⽩这句话的意思。巴门尼德认为,

存在具有下⾯这些特性:第⼀,存在既不产⽣,也不消灭(他援⽤克

塞诺芬尼的那个归谬论证来说明这⼀点);第⼆,存在是独⼀⽆⼆

的,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第三,存在是不变不动的,永远在同⼀个地⽅,即在⾃⾝之内;第四,存在在时间上是⽆始⽆终的,在空间

上却不是⽆边⽆际的或⽆定形的,它被强⼤的必然性包围着,看起来

有点像⼀个“滚圆的球形”。在存在的这⼏个特点中,前⾯三个我们已

经在克塞诺芬尼的“思想之神”那⾥看到了,因此巴门尼德的“存在”不

过就是对克塞诺芬尼的“神”的⼀种哲学表述⽽已。在克塞诺芬尼那

⾥,不⽣不灭、独⼀⽆⼆、不变不动的“思想之神”是与纷纭复杂、变

化不已的希腊诸神相对⽴的;同样在巴门尼德这⾥,不⽣不灭、独⼀

⽆⼆、不变不动的“存在”则是与处于⽣灭变化之中的现象世界(即“⾮

存在”)相对⽴的。⽽且,存在的这些特点也完全适合于毕达哥拉斯的

数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

但是,为什么巴门尼德会认为存在是有定形的,像⼀个球形呢?

我认为这显然也是受了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影响。在毕达哥拉斯的⼗对

范畴中,有定形是优于⽆定形的,⽽且我在前⾯也谈到过毕达哥拉斯

对阿那克西曼德把⽆定形(阿派朗)作为万物本原的不满。毕达哥拉

斯⽤思想中的定形之物(数)来取代阿那克西曼德的⽆定形,⽽我们

马上就要看到,巴门尼德的存在恰恰也是⼀种思想中的定形之物。⾄

于说存在像⼀个球形,那是由于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球形是最完

满的形状,因为在⼀个球形中,从球⼼到球⾯的任何⼀点都距离相

等。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就会在存在的这些特点之间发现⼀个

明显的⽭盾,那就是时间上的⽆限(不⽣不灭)与空间上的有限(有

定形或有边际)之间的⽭盾。后来巴门尼德的⼀个弟⼦麦⾥梭就发现

了这个⽭盾,他认为⼀个在时间上永恒的东西(存在),在空间上也

应该是⽆限的,因此他就把存在修改成⽆定形或⽆限的了。

通过对存在的上述特点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巴门尼德并

没有明确说出“存在”究竟是什么,但是这个概念在内涵上显然与克塞

诺芬尼的神、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是基本相同的,

都是指称事物背后的本质或者形⽽上学的实体。这个概念到了柏拉图

那⾥,就被明确表述为“理念”,即idea。巴门尼德虽然还没有达到柏

拉图那样的理论⾼度,但是他的“存在”显然已经不是指任何⼀个具体的东西了,⽽是指思想中的概念(所以他才强调只有思想才能把握存

在)。这就是他为什么没有直接说出“存在”到底是什么的原因,因为

存在实际上只是⼀个抽象的概念⽽已,⽽所有具体的东西在他那⾥都

被纳⼊了“⾮存在”之列。

由此可见,巴门尼德的存在构成了从毕达哥拉斯的数到柏拉图的

理念之间的⼀个必要中介,巴门尼德也因此成为希腊形⽽上学思想发

展的重要接⼒⼿。

▉真理与意见

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是同时代⼈,他们两⼈在思想上具有⼀种

复杂的关系。以往国内学者所写的西⽅哲学史,往往都过分强调⼆者

之间的对⽴,⽽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同⼀。实际上,巴门尼德的主要对

⽴⾯是⽶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由于采取了⼀种复线的⽴场,所以

他恰恰构成了⽶利都学派与巴门尼德之间的⼀个居间⼈。在某些⽅⾯

(如⽕本原说),他是与⽶利都学派⼀脉相承的;在另⼀些⽅⾯(如

逻各斯主义),他却与巴门尼德更加接近。如果我们采⽤巴门尼德的

术语把逻各斯叫做存在,把⽔、⽕、⼟、⽓等具体事物叫做⾮存在,

那么巴门尼德的⽴场可以表述为:“存在者存在,⾮存在者不存在”,

⽶利都学派的⽴场可以表述为:“存在者不存在,⾮存在者存在”,⽽

赫拉克利特的⽴场则可以表述为:“存在者存在,⾮存在者也存

在”(这也是德谟克利特后来明确表⽰的⽴场)。可见,与巴门尼德针

锋相对的是⽶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观点是介乎于⼆者之间的。

巴门尼德明确地宣称,有两条截然对⽴的道路,⼀条是真理之

路,另⼀条是意见之路。前者主张“存在者存在,⾮存在者不存在”,

后者则主张“存在者不存在,⾮存在者存在”。在这⾥我们可以看到,

巴门尼德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利都学派的观点的。在他看来,那种执

著于⽣灭变化的⾃然物质(⽔、⽕、⼟、⽓)并且将其作为万物本原

的做法,乃是⼀种粗鄙的意见。此外 ,像赫拉克利特那样主张存在

(逻各斯)与⾮存在(⽕)可以并存并且相互转换的观点,同样也是⼀种意见。只有⼀种观点才是真理,那就是坚持“存在者存在,⾮存在

者不存在”。

巴门尼德关于真理与意见的观点,表明本体论与认识论之间有⼀

种对应关系,本体论上的分歧就导致了认识论上的分歧。巴门尼德与

赫拉克利特⼀样,有⼀种强烈的精英意识。赫拉克利特认为⼀般⽼百

姓和他这样的哲学家之间的差别何在?就在于芸芸众⽣通常都对逻各

斯充⽿不闻、视⽽不见。同样,在巴门尼德看来,⼀般⼈甚⾄某些哲

学家也仅仅流连于转瞬即逝的⾮存在,看不到真正的存在。可见在认

识论上,巴门尼德与赫拉克利特也具有⼀致性,他们都强调背后的东

西,虽然他们对于呈现在感官之中的东西的评价是完全不同的。

从巴门尼德那⾥,还可以引出⼀个⾮常重要的思想,那就是思维

与存在的同⼀性。同学们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的时候,⽼师

⼀上来就会强调,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

问题包含着两个⽅⾯的内容,其⼀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性的问

题,由此决定了唯⼼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分歧;其⼆是思维与存在

有⽆同⼀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由此导致了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间的分歧。⽽这个思维与存在的同⼀性问题,最

初就是由巴门尼德明确地提出来的。

巴门尼德在区分真理之路与意见之路时明确表⽰,⾮存在是我们

⽆法认识和⾔说的,⽽存在者只能存在于思想和语⾔中,“能够被表

述、被思想的必定是存在”。巴门尼德已经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是不可

能通过感觉来捕捉的,它只能通过抽象的思想才能把握。因此,能被

思维者与能存在者乃是同⼀的。当然,我们在导论中曾经以⼀种怀疑

论的眼光考察过所谓的“本质”问题,“本质”到底是事物本⾝所固有,

还是我们⼈类思维投射到事物之上的⼀种结果,这本⾝就是⼀个难以

解答的形⽽上学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承认事物确实是有其本质的,那

么这些本质——⽆论它被叫做数、逻各斯、存在还是理念——就只能

以⼀种抽象的⽅式存在,就只能是思维的对象⽽不能是感觉的对象。所以只有具备抽象思维能⼒的⼈才追问本质问题,才通过概念思维来

对本质进⾏规范;⽽动物从来都只执著于现象,动物不关注形⽽上

学。

存在不仅是可以被思维的,⽽且也是可以被语⾔所表述的,因此

在存在、思维与⾔说之间具有⼀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在巴门尼德看

来,⼀个东西如果既不能被思维、又不能被⾔说,那么它就什么也不

是。这个思想其实与赫拉克利特的学⽣克拉底鲁的观点具有相反相成

的关系。克拉底鲁认为,万物⽆时⽆刻不处于流变之中,所以我们根

本⽆法对它们进⾏⾔说,因为当我们说⼀个事物是什么时,它已经发

⽣变化⽽不再是什么了(“⼈⼀次也不能踏⼊同⼀条河流”)。如果处

于⽣灭变化之中的现象(⾮存在)⽆法⽤语词来⾔说,那么反过来不

是正好说明能够被概念所⾔说(和思维)的东西就⼀定不是现象,⽽

是本质(存在)吗?这样克拉底鲁的观点就反证了存在与语⾔之间的

同⼀性。当然,巴门尼德是否了解克拉底鲁的观点,我们⽆法确定,

因为克拉底鲁可能更年轻⼀些但是在他们的思想之间却有着⼀种异曲

同⼯之妙。

“语⾔是存在的家”,这是海德格尔的著名观点。哲学问题追溯到

最后,就回到语⾔那⾥去了,因为哲学是⽤概念来进⾏思维的,⽽所

有的概念都离不开语⾔。所以存在、思维与语⾔这三者是具有内在同

⼀性的。就拿我在这⾥讲课为例,我讲了⼀个多⼩时,讲的都是抽象

的概念,没有拿出任何具体的实物来给⼤家看,但是同学们却听懂了

我讲的是什么意思。⼤家听懂的不仅仅是⼀些单词,⽽是这些单词所

表达的思想内容。这不正是说明概念语⾔和它所要表达的内容之间具

有同⼀性吗?同学们能够进⾏抽象思维,所以能听懂我讲的东西。如

果我对⼀只狗说,我要给你⼀根⾻头,它能听懂吗?但是如果我拿出

⼀根⾻头给它看,它就明⽩我的意思了。所以狗只能进⾏形象思维,

⼈却可以进⾏抽象思维,可以⽤语⾔来交流和传递信息。语⾔在表达

存在时虽然丧失了许多感性的成分,但是它却更加精练地表达了事物

的本质。巴门尼德在存在、思维和语⾔之间建⽴了同⼀性,这种思想是⾮

常⾼明的。但是这种同⼀性很快就遭到了智者派的解构,这个问题我

们下次课再讲。

在结束巴门尼德哲学之前,我要提醒⼤家注意,巴门尼德所说的

存在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存在是很不相同的,甚⾄是截然相反的。他

的存在不是指具体的存在物,⽽是指思想的抽象物,因此他所说的思

维与存在的同⼀性看起来不过是思维与思维⾃⾝的同⼀性罢了。到了

柏拉图那⾥,存在就被叫做理念了(⼈们通常认为柏拉图的理念是摔

成碎⽚的存在),⽽理念当然不能脱离思维。虽然柏拉图强调理念是

⼀种客观精神,即⼀种可以独⽴于我们头脑⽽存在的概念,但是毕竟

它只能在思维中才能被把握,才具有现实性。这样,思维与存在的同

⼀性就变成思维与瑪念的同⼀性了。⽽理念虽然不是感性的存在事

物,但却是对感性事物的⼀种本质抽象,因此巴门尼德⼀柏拉图意义

上的思维与存在的同⼀性其实就是指思维与本质之间的同⼀性,即唯

有思维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对纷纭复杂的⼤千世界产⽣

真理性的认识。这种观点固然与我们对思维与存在的同⼀性的通常理

解不同,但是它却⾮常深刻,它告诉我们,只有当思维把握住事物的

本质时,思维才能真正地反映存在。反之,如果我们仅仅把思维与存

在的同⼀性理解为头脑对感性现象的⼀种反映,那么我们就把哲学庸

俗化了。这样⼀来,连狗也会成为哲学家了。

▉芝诺的诡辩论

爱利亚学派的第三位哲学家,名叫芝诺,他的贡献主要是为巴门

尼德的形⽽上学存在论提供了⼤量的逻辑论证。但是另⼀⽅⾯,他的

那些论证也极⼤地助长了⼀种诡辩论的思想风⽓,这种思想风⽓最后

竟然在智者派那⾥演化出⼀种吊诡的结果,发展成为⼀种解构形⽽上

学的怀疑论。

芝诺(Zemm )的⿍盛年⼤约是在公元前468年,他是巴门尼德的

学⽣,也是西⽅哲学史上著名的诡辩思想家,⽽且被亚⾥⼠多德称为辩证法的奠基者。据说芝诺⾝材伟岸,相貌堂堂,他不仅是⼀个哲学

家,⽽且也积极地参与城邦政治,由于密谋反对爱利亚城邦的僭主⽽

⾝陷牢狱,最后因拒绝招供同谋者⽽被僭主⽤酷刑折磨⾄死。

芝诺本⼈在哲学上并没有什么新的建树,他所做的⼯作就是通过

⼀套“辩证法”或者诡辩论来论证⽼师巴门尼德的思想,尤其是巴门尼

德关于“存在”的基本特点的思想,即存在是不⽣不灭的、独⼀⽆⼆的

和不变不动的(不⽣不灭与不变不动可以合并为⼀点,即不动)。芝

诺的论证⽅法与克塞诺芬尼⼤致相同,即通过归谬和反证的⽅法来达

到⽬的。巴门尼德的存在既然是不动的和单⼀的,⽽不动的对⽴⾯是

运动,⼀的对⽴⾯是多,所以芝诺就反过来证明运动和多都是虚假

的,从⽽得出不动和⼀是真实的结论。我们已经讲过,⾃然哲学家们

所说的本原⼤凡都是⽣灭变化和数量杂多的,⽽形⽽上学这条线的哲

学家们提出的本原却往往具有不变不动和独⼀⽆⼆的特点。到了巴门

尼德那⾥,更是明确地把运动和杂多的事物称之为⾮存在,⽽认为存

在是不动的和单⼀的。芝诺的论证就是要从逻辑上来⽀持和巩固巴门

尼德的这个观点。

芝诺的论证可以分为两个⽅⾯,⼀是对运动的否定,⼆是对多的

否定。我们先来看看对运动的否定,这⼀类的论证包括“⼆分法”、“阿

喀琉斯追乌⻳”、“飞箭不动”、“运动场”等等。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

能讲其中的三个。

第⼀个论证叫“⼆分法”。芝诺论证说,当⼀个运动的事物要从A

点到达B点,它⾸先要⾛完整个路程的1/2 ,⽽它到达这个1/2的地⽅,

又得先⾛完这1/2路程的1/2 ,如此推下去,它永远也不可能到达B点。

第⼆个论证叫“阿喀琉斯追乌⻳”。阿喀琉斯是希腊传说中的⼤英雄,

奥林匹亚竞技会的赛跑冠军,跑得很快,但是芝诺却证明,阿嘻琉斯

追不上乌⻳。他是这样证明的:阿喀琉斯在乌⻳⾝后⼀段距离,然后

开始追赶乌⻳。他要想追上乌⻳,⾸先必须到达乌⻳刚才出发的地

⽅;⽽当他到达那个地⽅时,乌⻳已经向前爬了⼀⼩段。于是阿喀琉斯又必须⾸先到达乌⻳现在所在的那个地⽅,⽽这⼀段时间⾥乌⻳又

往前爬了⼀点。以此类推,阿喀琉斯只能⽆限地接近乌⻳,却永远也

追不上乌⻳。第三个论证叫做“飞箭不动”。⼀⽀箭从A点飞到B点,要

经过A点与B点之间的所在点。在每⼀瞬间,它都处在某⼀点上,在这

⼀瞬间它在这个点上是不动的(否则我们就不能说它在这⼀点上)。

从A到B的距离是由其间的每⼀点集合⽽成,飞箭在每⼀瞬间在每⼀点

上都是不动的,不动加不动仍然等于不动,所以飞箭不动。

同学们乍⼀听到这些论证,⼀定会觉得完全是胡说⼋道!⼤家可

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些论证是有问题的,是⼀种诡辩。但是问题出在哪

⾥呢?你们能说清楚吗?其实,这些论证的共同特点都在于,把空间

距离(以及所⽤时间)⽆限地往⼩分割。这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是

在现实中却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在数学上涉及极限理论,在哲学上

则涉及运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芝诺论证的要害就在于,只强

调运动的间断性⽽否认了运动的连续性。虽然我们可以在理论上把运

动分割为⽆数个间断的⽚断,但是在现实中运动却是连续的,不间断

的。因此,芝诺的论证确实是⼀种诡辩。

但是问题在于,对于当时希腊⼈的理论⽔平来说,芝诺的论证是

⾮常具有迷惑性的。同学们⽣活在21世纪,受过⼤学教育,猛⼀听到

这些论证都还有些糊涂,⾄少⼀时说不清问题到底出在哪⾥,就更不

⽤说2000多年以前的希腊⼈了!那个时候⼈们根本就不知道极限理

论,也不了解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芝诺的这些论证⼀下⼦就让他

们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了。同学们可能会说,这些论证的结论是与常

识相违背的。对了,确实如此!芝诺恰恰就是要通过这些论证来说

明,常识是不可靠的,感觉总是在欺骗我们。你们不是分明看见阿喀

琉斯⼀下⼦就追上乌⻳了吗?但是芝诺却告诉你们,阿喀琉斯永远也

追不上乌⻳,这是证明的结果,逻辑是⽐感官有⼒得多的证据。你们

看的只是⼀种假象,运动本⾝就是⼀种假象,因为证明告诉我们,运

动只能导致荒谬的结果(阿嘻琉斯追不上乌⻳、飞箭不动等等)。这

就是芝诺论证的意义,他就是要颠覆感觉,颠覆常识,颠覆“眼见为实”的传统,培养⼀种运⽤纯粹的逻辑推理来认识世界的思维习惯,⽤

思想中的真实来否定和取代感觉中的真实。他的这些论证的结论就是:

运动是虚假的、荒谬的,真实的世界(存在)是不动的。

芝诺的论证⽆疑带有诡辩的⾊彩,但是它同样也蕴涵着辩证法的

萌芽。我们在前⾯讲到,赫拉克利特的学⽣克拉底鲁由于把运动绝对

化,⽚⾯地强调运动的连续性⽽得出了“⼈⼀次也不能踏⼈同⼀条河

流”的结论;⽽芝诺却与他正好相反,他把静⽌绝对化,⽚⾯强调运动

的间断性⽽得出了“飞箭不动”等结论。⽽辩证法恰恰是要在这两个极

端之间寻求统⼀,例如对于飞箭的问题 ,辩证法的回答是它在每⼀瞬

间既在某⼀点上,也不在某⼀点上。这种既在又不在的辩证关系恰恰

说明了运动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当然,运⽤辩证法是很难把握

度的,⼀旦超出了度,辩证法就会流于诡辩论。但是,正是由于克拉

底鲁和芝诺等⼈分别发展了诡辩论的两个相反的⽅⾯,后来的思想家

们才可能使辩证法逐渐完善。

芝诺的第⼆类论证是对多的否定,这⽅⾯的论证也有许多,例

如“⼤⼩的论证”、“⾕粒的论证”、“地点的论证”等等。这些论证⽐较

枯燥,⽽且带有强词夺理的⾊彩,我简单地给同学们介绍⼀下。

“⼤⼩的论证”旨在反对存在是多的观点,因为只要事物有⼤⼩,

它就不可能是单⼀的了。芝诺论证道,如果⼀个事物有⼤⼩,那么它

就会有各个部分;⽽如果它有各个部分,它就不再是⼀个单⼀的东西

⽽是⼀个聚合体了。⽽且它只要有部分,那么部分还可以有部分,如

此推下去,事物将由⽆限多的部分组成。如果每个部分都有体积,那

么⽆限多的部分加起来就会是⽆限⼤;如果每个部分都没有体积,那

么⽆限多的部分加起来还是等于零。所以,⽆论这些部分是有体积的

还是⽆体积的,其结果都是荒谬的。因此芝诺得出结论:存在不可能

有部分和有⼤⼩,它只能是单⼀的。“⾕粒的论证”就⽐较简单了,芝

诺询问智者普罗泰⼽拉,⼀粒⾕⼦落到地上会不会发出声⾳?后者回

答说不会。芝诺接着说,⼀⽃⾕⼦落到地上却会发出声⾳,⼀⽃⾕⼦是由⼀粒⼀粒的⾕⼦集合⽽成的。⼀粒⾕⼦落地⽆声,⼀⽃⾕⼦落地

为什么会有声⾳呢?芝诺由此得出结论,多会导致⽭盾,因此是虚假

的。这个论证看起来是很荒谬的,但是它却涉及⼀个模糊学问题,⽽

且后来演变出⾕堆论辩(多少粒⾕⼦才能组成⾕堆?)、秃头论辩

(拔多少根头发才能成为秃⼦?)等⼀系列问题。

芝诺的这些带有诡辩⾊彩的论证⽆⾮是要说明,存在是不变不动

和独⼀⽆⼆的,他是通过归谬法和反证法⽽得出这个结论的。虽然芝

诺不是第⼀个进⾏逻辑论证的⼈,但是他的论证却⾮常具有系统性,

⽽且确实把当时的希腊⼈弄糊涂了,使得⼈们对感觉的可靠性产⽣了

怀疑。芝诺的这些论证是不能⽤感觉的证据来加以反驳的,因为它们

被提出来本来就是为了反对感觉的证据。这些论证虽然充满了诡辩的

⾊彩,但是它毕竟培养了⼀种重视逻辑推理⽽轻视感觉经验的倾向,

这种倾向对于推动西⽅哲学、尤其是形⽽上学的发展是⾄关重要的。

虽然我们站在唯物主义的⽴场上可以反对这种倾向,但是我们却不能

不承认它在西⽅哲学史上的重要意义。

巴门尼德还有⼀个弟⼦叫麦⾥梭(Melissns ,⿍盛年约在公元前

441年),关于他,我们刚才已经提到过。麦⾥梭的主要贡献就是把巴

门尼德的存在从⼀个有限或有边际的球体,变成了⼀个⽆边⽆际的东

西。在麦⾥梭看来,⼀个有限的东西就不可能是独⼀⽆⼆的,因为说

它有限就是指它被另⼀个东西所限制。⽽且存在作为⼀个在时间上永

恒的东西,在空间上也必须是⽆限的,否则⼆者之间就会出现⽭盾。

麦⾥梭的功劳就是从时间上的永恒推出了空间上的⽆限。但是我们很

快就会看到,正是这种做法为反对爱利亚学派的智者(⾼尔吉亚)提

供了⼀个有⼒的论据。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英]莎拉·贝克韦尔-《存在主义咖啡馆》-第七章-在线阅读

    第七章 占领,解放 在本章中,战争还在继续,我们见到了阿尔贝·加缪,萨特发现了自由,法国解放了,哲学家们投身到了社会运动中,而每个人都想跑到美国去。 1939年,在巴黎东站目送萨特带着军用包和靴子离开后,波伏娃只能等待着他的消息;很长一段时间,她甚至不知道他被派往了何处。在宣战后的第一天,她曾在巴黎四处走了走,惊讶地发现一切看起来竟然还是很正常,只有几处异样…

    书籍分录 2025年1月20日
    108
  •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部-第二篇-甲-在线阅读

    甲、斯多葛派哲学 我们必须概括地指出:斯多葛派与伊壁鸠鲁派哲学分别代替第二篇 第二期:独断主义和怀疑主义 了犬儒派和居勒尼派哲学(正如怀疑主义代替了学园派一样),或 者可以说,它们采取了犬儒主义和居勒尼主义,不过把它们的原则 更提高到了科学思维的形式。不过由于在前者和后者里面,内容 都是一个固定的、确定的东西,都是把自我意识孤立地放在一边, 所以这种情况的确…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8日
    188
  • 罗素-《西方哲学史》-卷⼀ 古代哲学-第⼆⼗九章 罗马帝国与⽂化的关系-在线阅读

    第⼆⼗九章 罗马帝国与⽂化的关系 罗马帝国曾或多或少地以各种不同的路径影响了⽂化史。 ⾸先:是罗马对于希腊化思想的直接影响。这⼀⽅⾯不太重要, 也并不深远。 其次:是希腊与东⽅对于罗马帝国西半部的影响。这⼀⽅⾯则是 深远⽽持久的,因为其中包括有基督教在内。 第三:是罗马悠久的和平对于传播⽂化以及对于使⼈习惯于与⼀ 个单⼀的政府相联系着的单⼀的⽂明这⼀观念,所…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23
  • 第六节分析哲学的新动向

    与 50年前相比,如今的分析哲学的确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譬 ① 普特南:《完整地思考》,载于《哈佛哲学评论》(The Harard Review of Philosophy)第3卷,第9页,2000 春季号。 ② 同上文,载于《哈佛哲学评论》第13卷,第9页,2000春季号。 ③ 关于普特南思想发展的最新动态,可以参见陈亚军《从分析哲学走向实用主 义: …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399
  • 第五节自我 实 现 论

    通过对高峰体验的描述,马斯洛只是表明了入性向善的可能。 为了进一步解决人的理想本质如何与现实统一的问题,他还提出了 自我实现的理论。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的人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 某一方面具有特殊的天资或成就,而主要是因为他们达到了哲学意 义上人的真正本体存在,这是一种创造性人格的实现。如果要下一 个定义的话,那么,自我实现便是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完成天 …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5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