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
那这个是不是?所以呢,从这个地方我们下面就来看看,普罗泰格拉用这样一种苏格拉底式的讨论问题的方法,以及普罗塔格拉是怎么样把哲学从天上拉到人间的。所以他的第一个观点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幅啊。
啊,这句话很简单啊,它就是 人是万物的指数,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我们要想理解这句话,我们必须要把它放在 四大学派之后来思考。
因为大家看看这一句话,实际上就是我刚才说的对四大学派众说纷纭、各执己见的一个观点,的一个理论总结嘛。
对吧,因为四大学派确确实实这样,你张三你说水是万物本源,你李四说这个洛克斯是万古年。那么王五又说 存在者存在,非存在不存在是吧?又有人说是数是万物本源。那么这样一来,岂不就是说每个人是见仁见智嘛,所以存在到底是什么?但是因人而异。
如果我们说到了四大学派,最后一个学派巴门尼德的地方,虽然他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存在是什么,但是他把存在说成是独一无二的、不变不动的、不生不灭的对吧?是一个东西。
那么到了普罗萨克拉的地方,他就把这个客观的独一的存在,把它打碎了以后啊,就变成了主观的多元的存在。
于是把罗格斯这样一种客观的意义上的独一的罗克斯,就变成了因人而异的、主观的、多元的logs。
事实上呢,在我们书里面,就引到,说啊,这个,当时这个,赫拉克里特曾经就说过这么一句话是吧?赫拉克里特说 “不要听我的话,还是要听从洛克斯,承认一切是一,才是智慧的”。
啊,克拉格里特本人就是 承认一切是一,为什么呢,因为logs是一啊?尽管火和万物都是一切,但是一切终究还是一,是吧?所以logs 是一。那么一是存在。
巴门尼德,虽然不同意 赫拉克利特既把罗格斯又把火和万物都看成是存在的观点。但是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它的基本特点和赫拉克里特的洛克斯是完全一样的,也是一嘛,对吧?啊,是一嘛,是超越了感性现象背后的抽象的本质,是一。
所以呢,到了巴门尼德那个地方,可以说这个 一是确定的。而且巴比特的学生芝诺就是要通过揭露多啊会导致的矛盾来,反证一才是真理,而多会导致矛盾。
正是这样,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当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时候,他的矛头显然直接就是针对着埃利亚选派,针对着巴门尼德及其这个他的芝诺的论证的。
啊,也就是说对他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独一无二的存在。存在是因人而异的。所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都是因人而异的。
啊啊,但你想想这个尺度 和 这个赫拉克里特的这个分寸 以及logs实际上是同一个含义。都是指背后的规定性的东西。
但是呢。普罗达克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不同于此前,无论是巴门尼德还是赫拉克里特的这个存在,或者洛克斯的 最根本的地方在哪里啊,我们可以说两点根本不同。
啊,第一点呢,就是说这样一个尺度也好,这样一个分寸 也好,这样一个loggers 也好,或者这样一个存在也好,它已经不再是一,而是多了。
啊,他不是一,不是只有那么一个。不是,只有唯一,这才是真的,别的都是意见。不是。
他不是一,他被打碎了啊,这是其一。
当然还有其二,就是他不是一个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而是因人而异,他是主管的问题。
所以这样一来,客观的一就变成了主观的多。所以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尺度,就有多少个洛克斯、就有多少个分寸了。
这样一来,那么真理就变成了完全因人而异了,于是就很容易走向一种所谓的叫相对主义。
那么相对相对我不一样,用他自己话说的再明确不过了。那么紧接着他就以刮风为例。
那你说刮风到底冷不冷,我们有人很怕风,刮一点风,我们觉得很冷,但有人不怕风,刮很大的风还是穿的很少,是吧?那么你就是说,刮风,风到底冷不冷啊,这个问题啊好像似乎是有一个客观标准。
但是呢,按普罗泰格拉说,他只是一个主管标准,刮风对于那个怕冷的人来说,当然是冷的。
而对于那个不怕冷的人来说,那他确实是不冷。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同一个天气。比如说像这样的天气,有人觉得啊很还是很很冷,有人觉得很热,对吧?有人还穿了好几层,穿了毛衣,有人就恨不得要穿衬衫了,是吧?
那么这个确实。那你说我,今天到底他冷不冷啊,三月的天气到底冷不冷?四月初的天气到底冷不冷是吧?那这个是因人而异的。
那确实是的。所以呢同样不仅是这个,当然是以一个感觉的东西冷不冷的这是个感觉。
对吧同样我们说洛克斯也是这样。存在也是这样。
它是因人而异的啊,存在对你来说,你觉得这个是存在,那它就是存在。你说火是存在,那就是存在。
而你说数是存在呢?那数就是存在。是吧?我们说这是人是万物尺度,而人又是以每个人为单位,人不是个抽象概念啊。那么这样一来,每个人就是就是事务的尺度啊,所以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事务,就有多少个logs。用文学上的话来说,有多少个观众,就有多少个哈姆莱特。
是吧哈姆莱特,他完全是主观的,是你怎么看他而已。同样。万物的本源、存在、罗克斯也是这样。
所以我们说,普罗塔格拉这个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这一句话最关键的两点,和这一块用一句话来说,就是 “把客观的一,打碎为主观的多:。
就是由客观的一变成了主管的多,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罗格斯。而且他是主观因人而异,好吧,所以这样一来呢,这个打破这种 客观唯一、客观一元主义的第一步。
呃,那么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后来呀,虽然普罗卡克拉,以及智者派的观点,后来受到了后来希腊哲学鼎盛时期的那些哲学家们的抛弃,超越是吧?后来,无论是自然哲学还是形而上学,都不再以普罗盖拉这种观点把它抛在一边了。然后他们还是接着前面四大学派接着说啊,虽然是这样,但是呢,他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后来的这些鼎盛时期的自然哲学以及形而上学哲学家,就继承了。什么事情呢?就是他把这个一打成的多,这一点是为他们继承了。
他把客观的东西变成了主观的这样一种认知和感受这个观点可能被抛弃了,这是怀疑主义的根本的要点。我们是怀疑主义,就是把一个客观的本源,把客观的真理变成了一个主观的一种感知嘛,是吧?
啊,那么这是怀疑主义的一个特点啊,这一点是被抛弃了。但是把一打成多。这个后来被继承了。乃至于后来自然哲学最后发展到德国格里特的原子,原子,它是数量无限,它也是数量无限的,对吧?
后来形而上学发展到柏拉图的理念论,理念相对于存在来说,它也是多。有多少种事物,就有多少种理念。因此,理念不同于存在的地方也是多。所以呢,这个是这样。因此后来我们在谈后面这两块哲学观点,谈到自然主义,谈到原子,谈到希腊形而上学,谈到柏拉图的时候,呃,后世西方有人评价,说无论是德莫克里克的原子,还是柏拉图的理念,都是砸成碎片的巴门尼德的存在。
都是把巴门尼德的存在,再成碎片。是吧。但是呢,无论是德莫克利特的原子还是柏拉图的理念,他们固然都是砸成碎片的这个存在。但是他们和普罗哈克拉所说的这个,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样一种理解的存在,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呀,就在于这个虽然是碎片,但是它是客观的。对吧?而不是因人而异,是主观。
而普罗泰格拉,不仅把它砸碎碎片,而且变成了一个主观的碎片,因人而异,这就是差别。
所以这种主观的东西他肯定要被抛弃的,要被超越。它是一个过渡,是一个小憩,是吧?啊,是一种大彻大悟,但是那种大彻大悟,啊一定要被超越。如果要是说,你始终停留在大悟大雾,停留在呃既非风动亦非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始终停留在,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呦。那你什么都不能建树。
那就不需要再谈什么了,到此为止,甚至连这话都是多余的。
对吧,但是我们哲学家,肯定要接着往下说,所以我们还得坚持一定要走出这个,所以这是必然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普罗达克拉呢,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中转的作用。他把这个一、罗克斯、存在,由一打成多,打成碎片。
啊,当然他后来被超越,就是因为他们不仅把他打成多,而且他还主观。所以这个主观是要超越的,否则的话不能反映到客观,也不能建树任何东西。
啊,所以这我们就是关于。那么我们说啊,这个人是万物的尺度。最重要的这样一个观点,我觉得啊就是 一个是 把客观的这个东西变成了主观,一个是把 一打碎成为多了。
当然是把这两个人结合在一块,就是把 客观的一变转化为主观的多。
啊,这样呢,人当然就变成了万物的尺度。
而且呢,大家想一想当初啊,从这个因为我说了,这个智者派的观点啊,主要都是针对巴比尼德,针对这个埃利亚学派的。因为麦利亚学派当时影响比较大啊,他是四大学派 最后的一个学派,影响比较大。那么埃利亚学派,无论从他的第一个哲学的最早的创始人,塞克洛芬尼 提出神或者一。一直到 巴布利德 明确提出 存在者存在 是吧?
当然我们说无论是神、无论是一、无论是存在,它都是一个一吧,而且是一个客观的独立的一。啊,所以呢,普罗塔格拉就明确的反对这样的东西啊,所以普罗塔克拉自己的这个著作里边啊,他说要说,”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暂的“ ,是吧?这话说的像个诗人,确实是大彻大悟,也就是说,神,我们不知道什么。至于神,至于一,是吧,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我们认识不了他。因为人生呢非常短暂的,问题是非常晦涩的,所以我们只能根据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根据我们每个人的观点来。谈这个存在、谈logs
所以呢,我再说一遍,就是普罗泰格拉最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功劳,就在于把这种客观的、独一的罗克斯,把它打碎为成为主观的、因人而异的主观的感知,啊就是认知和感受啊,这是他们最重要的功劳。
当然要诚如我们在书里面谈到的,就是说普勒兰克拉呢,也是据我们所知啊,他也是古希腊最早开始明确的、自觉的、对希腊语的语法,啊进行这个总结啊,进行这个在这个语词上是吧。区分了这个什么阴性阳性啊,区分的这个动名词的动态啊,区分了名词的阳性、中性、阴性啊。就是因为这个大家知道也有很多语言,特别是拉丁语系。拉丁语是受希腊语的影响啊,那么从希腊语到拉丁语义,以及后来,受拉丁语系影响的很多。这个语言它都有一个变味啊、变性变味的一个问题、变革变味的问题,对吧?
这涉及到语言,我们因为可能我们大家都不太懂这个想拉丁语系这样一些语言。对我们来说,英语呢,基本上不存在这样一个变革变位的这样一个问题的,是吧?啊,所以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么对他这样一种词性的变化是不太理解的。
但是呢,呃从这里面来给我们一个启发是什么呢?就是说啊也许普通萨克拉,是最早的明确的意识到,这个言说与语词本身,对于我们把握世界的根本,是起到最关键作用。
这样的意识是很重要的,也就是他意识到语言的作用。事实上的话,我们说从赫拉克利特提出罗格斯,我们说罗格斯这个词本身就是言说嘛。这个言说啊,就是词语的意思嘛。所以正是这样,这个言说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言说的内容的指向。你如何言说和言说什么 之间是有关系的。言说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你的语词所决定的。
这一点呢待会我们在讲的高尔基亚的时候,就已经变得越来越明确了。
啊,也就是说,你说的东西和你借助于说出来的那个东西之间,它是有分歧的。
就是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和你借助来表达的那个语词,他们不是一个东西。
啊啊也就是说,你比如说我现在要说啊,我说 贝多芬的交响乐 怎么怎么好听。
我用语言来表述,我只能用词语来概括。而这个词语和那个,真正你听到一场贝多芬的交响乐的那个感受。当然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又只能用语词把它表述出来。
是吧,啊同样我说一个我一朵花红啊红的啊,红的太美丽了。那我从来没见过那么红,但是我再怎么说,你们能够感受到那个红到底有多美丽么,对吧?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我们说,一个人说的什么,和他怎么说 固然是两回事,但是呢,你也不能说这两者之间完全没有关系。是不是。
在很大程度上、在我们一个文明社会,在一个我们已经约定俗称形成一套语法规则,一套言说习惯、言说方式的一个文明社会里边。这很大程度上,你如何说,实际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要说的那个东西本身的特征。
啊,你不可能超越你如何说 去把握 你说什么。
因为你说什么一定要通过如何说说出来?
所以这个就是问题。
所以这个呢,可能是普拉格拉拉,他作为一个语法学家,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啊,因此说实话,到底什么是存在,这个关键是你在你怎么说嘛,你说这是真的,他说那是存在的。也许这本身就是言说导致的分析。就是这种词语导致的分析。
而这种词语显然跟你自己的认知、和你的感受有关。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客观世界本身是什么样的,也许我们是根本无法知道的,因为人生是短暂的、问题是晦涩的。是吧我们只能知道,我们如何说的,我们说的是什么。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确实这样就一个主观的、这样一种就是怎么说,就把它还原到一个主观的语词,还原到主观的话语,这样从而就把客观的实在的问题给消解掉。
其实到了今天,我们恍然大悟啊,二十世界的哲学发展到了今天告诉我们。
呃,存在主义、海德格尔的观点,是吧呃,包括现象学是吧,前面的呃,胡塞尔。还有后来解释学,他在很大程度上告诉我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实际上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不是一个我们以为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了。而是一个被我们语言构筑起来的世界。我们所存在的事情的所有意义,都是我们在言说过程中给创造出来的、构建出来的,而不是一个客观的、纯粹被我们像静态的反应的,就像完全这个一堆水,一颗水珠折射光线一样的、简单的一种,完全是纯纯纯被动的折射的,绝不是这样啊。
实际上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我们已经创造了一大堆东西、通过语言,通过语词、创造了一大堆意义,创造了一大堆这个内容。而我们实际上是生活在这一大堆内容和意义的。
我们已经不是生活在一个客观世界。这是可能说是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在普罗阿克拉,他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但是他不可能像海德格尔那样描述得清。
啊,那他你知道,也就是语言,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所以我们的语词的这样一种严肃的分析,就导致了我们对世界看法的分歧。
而这个分歧不存在本来怎么样,而是我们如何言说。
啊,所以这是我们说的,所以人是万物的尺度。
每个人他的认知,他的感受,这些东西决定了他如何把握、如何认识世界的本源。
这是第一个观点。那么由此呢,我们说就导致了必然就会导致啊,从一种客观的一,变成了主观的多,就必然从一种客观意义上的绝对主义走向 主观意义上的相对主义。
因人而异嘛,这不就是相对主义。过去我们说啊,这个是本源,那个是存在,这个是洛克斯,大家各自啊、虽然观点不一样,但是大家都还是知道,至少一定有一个客观的logs。
啊,只不过这个客观的logs是什么?可能大家肯定了。但是大家还是相信,肯定有一个只有一个人对。
呃,这个就是关于客观真理嘛,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只有一个为真。
啊,那么就是说我们还是相信有这样一个问题。但是呢到了普罗泰格拉,他告诉你没有这个东西。一切都是因为跟你的言说,跟你的语词表达方式有关系,跟你的认知,跟你的感受有关系。啊,所以一切都归结到每个人了。那么这样一来呢,当然他就会导致一个问题啊。就是说那一切都是相对的。
都是相对、对人而言,对你来说和对我来说是不一样的,是吧?这一点当然以后我们看到这个叫希腊化、希腊化时代的怀疑主义啊,他提出的这个十个老瑞士里面啊,再次表示这个观点。
啊,就是对于不同的人或者甚至对于同一个人处在不同的这种精神状态中,处于不同的主观状态来说,我们对一个事物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
且不要说我们见仁见智,我们每个人不一样,甚至就同一个人,你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和处在一种比较抑郁的状态中的时候。你看到的世界的色彩是不一样的。
你对世界这样一种认知,甚至特别是对他的意义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确实是一个难题。于是这样当然就很容易走向一种 这样相对主义的啊。
而这种相对主义呢,我们谈普罗泰格拉也明确的言语表述,他表述了一个著名的一个命题,就是关于理论的相对性啊,也就是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叫,一切理论都有其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那么这样一来就告诉你,没有任何理论是绝对真理。
你说水是万物本源王无为,他就说数是万物本源。
是吧啊你说火是万物本源,他就说,这个存在是万物本源,或者罗格斯是万啊本源。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就说没有哪一种理论是绝对的,因为任何一种理论都有与它相对立的一种观点。
啊,你说唯物主义,你说世界是物质的,他说世界是精神的?
啊,你说世界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他说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那么你任何一种观点,他都会提出一个相反的对立的理论。
而且这种对立理论,好像这个还没办法彻底互相反驳啊,这就是后来康德所说的叫,二律背反是吧,呃,他的康德主要是指这个宇宙问题是吧,所以宇宙问题上,可以会导致这个二律背反是吧。也就是说你有个正题,我可以提出一个反题,刚好跟你相反。
当然我们要借别人的话呢,是你有一个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我可以完全建立一个非洲几何学。
啊,就说我们完全不同的,你有一个理论,我正好可以设计一个就是跟你相反的理论。
我可以设定不同的前提,我就推出不同的结论。
这样一来,我们说这就是普罗泰格拉的观点,他也是从前面四大学派的分析总结出来的。
但是呢,问题就在,这样一个观点,一丹这种相对主义观点,如果一旦把它贯彻到底,就很可能导致一个悖论。这个悖论叫,绝对的相对主义。
对吧,如果说一切都是相对的,这句话就是一个绝对话,对吧?
那么就是说这句话本身它是不是也是相对的。
同样,如果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那么这个是不是个理论啊?
这也是个理论。那这个理论有没有对立的说法呢?
那他也应该有对立的说法是吧,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之中啊。
是吧,啊就像我刚才说的,我说的比较简单一点,就是说我说这样一种 人是万物的尺度,很容易走向相对主义吧。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是相对的是吧?但是,那如果我们把这个相对主义推到极端,都是一种绝对的相对主义,那么它本身就是一个相对主义相反的。
啊,如果要是,不是绝对相对主义呢,他也是矛盾的,那不是绝对相处主义。那外边还有的一个东西,可以是绝对的。
是吧,那就是说大家都是相对的,但是在我们相对,不能穷尽所有,在相对之外还有一个东西,那个东西不是相对的,那他又是绝对的。
如果你说他也是相对的,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那岂不就是 绝对的相对主义 吗?
那这本身又是一个矛盾吧,一个悖论吧,这个就用不到这个。我们说这个悖论问题了是吧,就是一切里面都有其对立的说法,这本身就是个理论。而这个理论本身有没有,有没有与之对比的做法,那肯定也有,因为你一切理论都有与其相对立的说法了。
那么这个理论也得有,那么这个理论的对立的说法,就是说 并非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这等于是被你解构了是吧?所以这样你这个话本身就蕴含了一种悖论啊,这是这样。
所以后来呢柏拉图在评价这个理论的时候,就是说,这是一个很奇怪的 是吧?他是一把双刃剑,他既砍向了对手,他又砍向了自己。
啊,那砍向了,所有这个不赞同这样一种相对主义观点的人,同时也砍向了这一种把相对主义贯彻到底,也就是绝对相对主义啊,所以这个就是一个悖论啊,
而且呢本身呢还有一个故事,好像就是一个对这件事情的一个嘲讽。当然那个就比较具体化,比较感性化,是吧?呃,据说啊这个故事,好像就是发生在普通卡克拉身上。
啊,有这么一种说法,就是说普罗拉克拉他不是教人辩论他要收钱的嘛,是吧?
那么智者们都是要,要,苏格拉底说是要靠这个 零售和批发 和零售这个精神食粮,而赚钱的人嘛。所以他们一定要赚钱的,对吧?
所以呢按照这个规矩啊,这个普罗达克拉就定下这个规矩。因为我们说普罗卡克拉不仅是第一个自称为智者的人,而且也是第一个开始啊,这个收费收徒的是吧?收费这个教学的这样一个人的。所以呢,他当时就定下了一个规矩,就是说你凡是跟我学学辩论书,那你在入门的时候,你首先要交一半的学费。
是吧,然后呢,将来啊,你学成出师了,你就把剩下的学费交给我。
那么如何能够证明你学成出师了,是吧?如何能证明你学有所成了,那就通过你跟别人打官司,因为我教你怎么样,就怎么打官司嘛,是吧,诉讼嘛。那么你呢,就跟别人打一次官司,你打赢了,就证明你学有所成啊,那你就把剩下的一个学费给我是吧?
结果呢还有一个学生呢,就是毕业以后,就相当于毕业以后是吧?啊,离开师门以后啊,那就迟迟不把剩下的一半学费交给普罗泰格拉,普罗泰格拉几次,向他索要无果,他都不给是吧,最后没办法,就只好把他告上法庭了。
那么这个学生的理由就是说我还没有打赢第一场官司,对吧?啊,所以我当然不,不能把这个按照我们的关系契约嘛,就是我只有学生第一场官司以后吧,但是我还没有跟别人打,我没有打这样的官司。所以我们就不会把这个学费给你。所以于是普罗泰格拉没办法就把它告上了法庭。
两个人对付公堂是吧,普罗泰格拉还指出啊,说今天呢,我跟你打这个官司,无论是我打赢了还是我打输了,你都得把这笔剩下的学费要还给我,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我打赢了,按照法庭的判决,我向你索要学费,你要给我,打赢了,就是法庭判我胜诉嘛,那你就得把剩下的钱给我。
那如果我要是打输了呢,那你就大胜了。而按照我们两个人的契约关系,你在出师以后,打赢第一场官司,你就要应该把学费给我吧。你过去是说你说你没有打赢过官司,还没有打是吧,或者没有打赢过。那你现在如果你打赢了,那你就应该给我吧。所以无论我打赢了还是我打输了,你都应该把你的这个学费给我是吧。
结果没想到这个学生呢,青出于蓝胜出于胜于蓝,也就是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本身他也有对立的说法啊。那么这个学生就说,说今天我跟你官司,无论我打赢了还是我打输了,我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学费给你。
为什么呢?如果因为你问我要这个学费,我不给你学费是吧?那么如果我胜诉了,就是说我不给你学费,这是得到了法庭的支持的,那我当然就不应该给你。
是吧啊,但是如果要是说,我打输了,你打赢了,你打赢了,那就是我输了,我输了就是按照我们刚原来定的契约,只有我在出师打赢第一场官司以后,我才拿钱给你。而我打输了,那我还是不给钱。
啊,所以这样,就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实际上就是,一切理论都有其相对应的说法,本身也有对立的说法。
是吧,那你想想,实际上大家用的是双重标准,对吧?大家一个是双方都是这样各执一端,只不过是采取对自己有利这一边,对吧?怎么样,是一会儿就取的是法庭的标准,一会儿就取就是他们俩之间的契约的标准啊。但是呢,可以说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砍向对方,也可以砍向自己。所以这个就是,这个普通塔格拉,这个理论的相对性的一个著名的这样一个例子。这就说明了相对主义,你把它贯彻到底,就一定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啊,所以也正是这样,我们说,历史上的那些怀疑主义啊,他充其量只能是个小憩啊,所以我为什么叫我叫小憩呢?就只能是休息。
它不能长久,因为它不能贯彻,他可以拆一切墙,但是他什么都没有,他自己没有根基,所以他建立不了任何东西。
而哲学必定要不断的建树,对吧?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如果都停留在,六祖慧能的那种大彻大悟的境界中,那什么都不能有。啊,什么都没有了,本来无一物嘛,是吧,什么都没有了,那当然什么都没有,就什么都不需要了。
但是我们总得要做一点什么,所以我们还得重新开始是吧?所以这种大彻大悟,固然是对某种执迷不悟的一种超越。但是这种大彻大悟推到极端,我们发现我们还得继续执迷不悟。
我们还得重新再建构。那当然是,后来的在智者以后的另外两派的发展,我们待会再讲。
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智者 普罗泰格拉。
第二个智者呢,是高尔基亚。
当然关于普罗泰格拉我们还有一点要说明一下,就是他本人,还有一点呢,可能对后世啊影响也很大。就是他是最早提出 社会契约 这样一种思想。啊,这一点也非常,当然这个已经超出了我们狭义的哲学是吧?涉及到政治学了。
那么他是这样,因为他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因人而异嘛,所以他不承认有什么客观的、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绝对的什么规则。自然规则如此,社会规则也是这样。
他既然不承认客观的罗格斯,不承认独一无二的客观意义上的罗格斯。那么这种罗格斯无论是从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言,还是从社会的规律的角度来说,都是对他来说都是无效的。
一切都是因人而异。所以一个社会在他看来,也是因为每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人,大家在一块定义的一种契约而已。这种契约只有一种相对的有效性。
他不是一种所谓,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什么客观规律,而是我们一种主观的普遍性而已。
是吧啊,这样一种对客观性的理解。当然后来对后世很多哲学家影响也很大。实际上我们说主观的普遍性、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人类这个意义上,在社会生活意义上的客观性。
我这话可能大家有点儿费解。是吧,我们说的这种社会的客观性,不是像自然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的客观性,那是纯客观性。是吧?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比如说天要下雨。是吧哎这个。
当然不是说娘要嫁人,但是我们说是一个社会上的。我们说天要下雨,这个是天地利益的事情。山崩海啸,电闪雷鸣,是吧?啊,这些东西它是自然现象,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
有没有我们人,它该下雨就下雨,该打雷就打雷,是吧?所以他是纯客观的。
但是我们人类社会呢,是人构成的,人类社会的一些规律。
你说它也,确实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也要说他的制约,好像他也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他实际上放大来看,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个人的个人的意志的一种普遍性的一种表现而已。他是一种主观的契约。
啊,他不是说离开我们人就还可以存在的,离开我们人就不可能有什么社会规律。
啊,只不过是我们人的意志的一种集体的这样一种,当然也可能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结果。
这种集体约定俗成的一些规律,一些规范,这规范就变成了社会的制度,社会的法律。
所以这就是西方啊,这个社会契约论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思想。
也就是说,社会的法律、国家的制度 是由于我们最早订立契约的这些人,他们大家商量约定的结果、是契约的结果。而这种契约的结果就不是完全摆脱人的主观意志,不是完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他是我们主观意识的一种最大公约数,是吧?是一种普遍的主观性而已。
所以普遍的主观性和纯客观性不是一个概念。
啊,它的客观性程度要比那个完全不以我们人类意志为转移、那个自然意义上的客观性要低一些是吧?
但是他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仍然好像是一种客观性。对吧嗯,它是一种普遍的主观。
呃,主观意志的一个结果,所以这个他呢,最早也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
啊,他认为社会实际上是社会的制度、国家的法律都是我们契约,相互之间订阅的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