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王德峰老师-重读资本论-21-在线讲稿

好,各位朋友。
下午的课,我们现在开始。

我们进入这个课程的第七个方面。
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学说。
如何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自身的内在界限。

我们说明了内在界限和外在界限的区分。
比方说。前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
他都会遇到,在他之外的其他一种文化或者别的生产方式的限制。

而资本主义这个生产。我们在第五个方面就是说,
他实际上要征服世界。突破一切民族的疆界。
他让不同民族的文化的差异在资本面前消减。
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避开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当然,现在这个地区呢,还有少数若干个,还顶着那里是吧,比方说bei朝鲜。
但早晚一天,这个国家会被突破。
所以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呢,他不是遭遇到外部的界限,外在的界限。
呃,伊斯兰世界。也无法拒绝资本对他的渗透。

而现在讨论的是内在界限。也就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每一步都同时产生限制自己的力量。
这就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对这个流通、交换、分配、消费这几个环节,并不是如经济学家所设想的那样。所设定的那样,是一个逻辑上自洽的系统。

当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有四个内在界限的时候。
同时也就指出了,资本主义是一个非自洽的系统。
那么有哪些界限四个?四个内在界限。

第一个就是,这个话是马克思的原话啊。
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

我们能读懂这句话。

所谓必要劳动,我们昨天讨论了。
在一个劳动者的时间,一定的时间段里边。
它区分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必要劳动,一个是剩余劳动。

必要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等于。企业家偿付给这个劳动者的工资部分。

剩余劳动呢?他不能说劳动到,正好等于必要价值,等于工资的时候,他就离开劳动过程。
如果是这样的话,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就不能实现它这个目标剩余价值。
生产资料。转移到新产品上去,它叫转移,不叫增加。
对。那么,企业家的另外一笔投资就是工资。叫可变资本的投入。
所谓工资是可变之本,所以运用这笔工资,它可以带来什么?——这个剩余价值。

假如没有带来剩余价值,那么工资所代表的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的价格价值上去了。
嗯,生产资料有两种,一种原料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一种是机器设备以折旧率的方式转移到新产品上去。

那么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失去了他的目标,叫价值的增值。
是吧,剩下价值不存在,所以一定有一块。
整个劳动时间一定有另一个部分,叫剩余劳动。

好,现在我们看这句话。

必要劳动,我们说知道他所指的是什么。
创造工资所代表的价值部分的劳动。
那么活劳动能力是指什么?就劳动力。

劳动力成了商品了是吧,既然是商品就有交换价值。
换句话说,必要劳动。
是劳动力这个商品的交换价值,即工资的界限。

这是第一个内在界限。

它意味着什么呢?

他为什么能说明资本这个系统有这个方面的非自洽性呢?

把技术运用到生产领域中去。
大大的提高了劳动的效率,是吧?
好,劳动效率提高了之后,必要劳动时这个时间会缩短。
剩余劳动这段时间会增大。
总的时间没变。比例上发生变化。
这个必要劳动占更小的比例。
剩余劳动占更大的比例,这叫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对吗?

那么劳动者的工资呢?就这个劳动力商品的交换价值呢?
他会不会随着剩余劳动时间的扩大而扩大呢?不可能的。

每一个企业家都会做劳动力成本的核算和控制。
如果劳动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进一步缩小的话,它会发生什么事情?
裁减工人?我不需要那么多人。是吧,我技术提高了。

就原来的工资水平,不会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增大。
这是不会的。不可能发生的事。

所以必要劳动这个比例规定了什么?——工资。
在整个新创造的价值中的比例是限定住的。

新创造的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叫工资,一分叫剩余价值是吧?
他跟他的比例是由必要劳动跟剩余劳动的比例同步的,规定好的。
这个比例是一致的。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产品生产的更多。
在一定的时间单位里面可以产生更多的产品是吧,这产品要销售到市场上去。
那么整个消费人口的比例怎么样?
是企业家、金融家、地租收入者。占大比例还是小比例?
一定是小比你。劳动者。在整个人口比例当中,一定是大比例。

剩余劳动时间比例扩大,产品增多。
他卖给谁?也因当卖,卖给同样大比例的人口。
但大比例的人口并没有因此提高购买力。
于是,一个企业家对自己的员工就有一个矛盾的要求。
希望自己的员工在这个企业内部,他的工资收入是被限定的。
一旦这个员工走出自己的企业,他就希望他有旺盛的购买力。
才能把那个由于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出来那么多的商品买掉购买掉。

一方面,他害怕生产过剩。因为害怕生产过剩,所以他就希望他的员工在社会上是具有足够的购买力的。但是他在这员工在这企业进入劳动过程中,必须限制他的购买力,有限制工资嘛。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无法克服的悖论。这是个悖论。

西方现在面对这种悖论,它的主要解决方法是什么?

二次分配。提供社会福利保障,稳靠的社会福利保障,但这跟企业家的行为没关系的啊。跟资本主义生产本身没什么关系,而是国家的政治的调节。
就是当一个普通劳动者,敢于花钱的前提是什么?
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比如说免费医疗、免费教育。
免费教育在中国是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吧,当然最多义务教师,义务制教育到几年,到初中毕业。
但是俄罗斯呢,一直到大学。你考进莫斯科大学,不要你学费的。
就他是这种调节方式,当一个老百姓有这几个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的时候,他敢花钱了吧?
我们为什么要捂着口袋过日子啊?
一防生病,二孩子要教育。是吧?
那么现在还有一座大山叫住房。
那么他就购买率就更低了。他捂着口袋过日子。

所以生产过剩危机就难以避免了是吧?西方人能通过什么?
他们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嘛。
啊,终于认识到有一个分问题,就是二次分配的重要性。

所以比如说在北欧这些福利国家。你一看,简直到社会主义那里去了。
和共产主义很接近了啊,哎,因为它人口少。
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非常成熟发达是吧,那么在这种条件下,他可以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矛盾转移到什么?其他国家去。

这些福利国家的无产阶级、工人阶级,他们倒是享受着什么相当高的福利呢。
但整个地球来说,整个世界上来说,资本主义生产固有的这种矛盾。
啊,就是广大民众的购买力的限制,和产品的商品的大量的生产和销售之间构成这个矛盾。这是一个悖论。

好,我们再来看第二个悖论。也是马克思的原话。
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

我们现在要关注的是,在这句话里边。
马克思先把剩余价值和剩余劳动分开来说了,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个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这个资本主义生产之前,人类一直在生产。无论是在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中生产,还是在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中生产,还是中国。亚细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

任何社会形态。它的生产都要追求剩余劳动。

什么叫剩余劳动?就是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是积累起来的过去的劳动是吧,假如这个积累起来的过去的劳动,这个产品就是这个劳动的对象化、物化是吧,那么这个产品如果都通通被消费掉了呢。
这个社会。这种社会形态的文明是不可能进步的。
在一个特定的一年里边,比如说一个国家,它生产出来的东西。
对。要有一部分是积累,放在那里。
这个积累主要是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的积累,它代表生产力。

剩余劳动越是积累的多,人对自然界的自由越是大。
剩余劳动会让一部分人从劳动领域当中解放出来,从事艺术、哲学、科学。
是在古希腊奴隶社会里边有剩余劳动吗,有。这个剩余劳动是谁提供的奴隶?
奴隶生产的东西。一方面,要自己作为生活资料,否则他不能活,其余的都给了谁呀?奴隶主,奴隶主拿了这些东西以后,一方面是自己什么可以保证生活,另一方面无需劳动。于是可以自由的从事什么文化方面的创造。
古希腊灿烂的文明。它的前提就是古希腊,古希腊的奴隶制,所以在奴隶制阶段也有生育劳动。

在,剩余劳动的量小。到了封建社会,那么要比奴隶制进步了。
剩余劳动更多了,但剩余劳动还是剩余劳动,不能叫剩余价值。

这个剩余劳动是什么,他过去的劳动,现在物化。物化在使用价值当中。
劳动是种活动啊。积累起来的劳动物化为什么使用下的财富?
所以封建社会的富裕啊,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
哎,良田多少亩,多少顷,牛羊多少。
啊,粮食,五谷布匹啊,各种各样的食用价值,
在实物的形态上,量大不大是吧?

但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剩余劳动。他不能停留在物化为使用价值,这样一个实物形态。物化物在使用价值这个实物形态上,它就是被堆放在仓库里的东西。
剩余劳动。被堆在仓库里了,是吧?
就像宝钢当初。仓库里边全是钢材。

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呢?你堆在仓库里的钢材,是不是剩于劳动啊?
是剩余劳动。他如果没有卖成呢。
没有在市场上获得获得价值实现的。
他就不是剩余价值。

怎么办?由于剩余劳动无法实现为剩余价值。
结果会怎么样,各位?如果一个企业它是产品。
那么多剩余劳动不能转化为或者实现为,应该这么讲,实现为剩余价值的话,
就不能实现为他最初投资的增值。货币的增值的话。
这个企业破产。最后破产了。
他投资可能还借,借贷的。
自有资本的投资倒也算了,我就彻底穷光我的算了,
我还是一屁股的债呢。我说这个钢炉,炼钢炉,我是贷款的。
我刚才卖不到,我肯定破产,我还有债主上门来找我。
然后按照法律宣布,宣布破产。

呃,因为公司做有限公司是吧,法律也会缓和一下是吧,
总而言之是破产。如果结果破产了,怎么办呢?
整个钢铁行业就结束了吗?不能结束。
生产过剩危机呢,在我们不懂得资本主义的人,健康的健全的理性也不懂资本主义啊,我们就觉得很荒谬啊。怎么会过剩呢?
哪里过剩了,中国14亿人口。大家都住上好房子是吧?住上好房子是不是要添置家具啊,装修啊,各种事情全要用钢材的?
还有其他领域的生活需要钢材。
你把堆放在宝钢的企业的仓库的钢材,每人送一份。
还不够,哪里够?如果中国人够了啊,还多送给非洲兄弟。
终于发现不够。

我告诉你。其实,过剩的绝不是剩余劳动。
过剩的是什么?这部分剩余劳动,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不了剩余价值。
只有一个做法。把它毁掉。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赵林&周玄毅·哲学入门必看系列】西方哲学史(全108讲)-84

    [TOC] 我的师,就我们再来看卢梭,卢梭的话可能会稍微复杂一点,呃,它的这个。他本身的出身,他是一个平民家庭,就是说他父亲是个守工业,他是小时候,他跟他父亲就是生活在瑞士,好像是在日内瓦附近嘛,瑞士是个相对还比较开明的这样一个地区,就在那个时代,而他的父亲呢,好像是一个天性比较,也是比较浪漫和亲近大自然的概念,所以我说的童年回忆,因为他毕竟在一起,他大概也…

    讲演分录 2024年4月24日
    222
  • 【复旦大学】吴晓明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21讲-在线讲稿

    上次我们讲。原子概念。包含两个环节。一个是它的纯粹物质性的存在。另外一个是他的纯粹的形式。 这个。在e b 九五那里,原子的运动首先是直线降落。啊,这个直线降落意味着。原子是纯粹物质性的存在,是纯粹的质料。 这个无论是在德莫克里特还是在e b 九楼那里都有。换句话说,德莫克里特和伊蒂救了,首先都把原子理解为单纯的治疗或者纯粹物质性的存在。那么这个解释性的原理…

    讲演分录 2024年1月9日
    369
  • 【武汉大学】西方文化概论(全55讲)赵林-讲演稿36

    36 基督教与西欧封建社会(七) 而后到了十三十四世纪后,又被各个各国的国王,各国的君主统治者们,他们也发现大学非常重要是吧,于是就开始推动大学,所以这样呢,大学就成为一个香饽饽是吧?呃,这个教会也支持他,这个国王也支持他,乃至于最后大学自己独立了啊,他根本就不买账了,他既不买教会的账,也不买国王的账,所以他就成为第三之力将。 因此呢,欧洲当时呢,就有一种说…

    讲演分录 2024年1月3日
    244
  • 【复旦大学】王德峰老师-重读资本论-茶点8-在线讲稿

    那么还有一条原理大家也知道是吧?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条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千万不要知性的理解这条原理。 哼,假如是知性的啊,就是在understanding这个层面上是吧,知性逻辑当中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什么?生产工具的进步。要求一种新的劳动组织方式是吧?——错了。 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在说一条什么原理啊。社会权力的改变的原理。 新的社会权力…

    讲演分录 2024年1月9日
    272
  • 【罗翔老师直播课堂】共读柏拉图的《理想国》-第八卷领读-讲演稿

    等待更新,可联系微信 SuperQSC 催更。

    讲演分录 2024年3月31日
    24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