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吴晓明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9讲-在线讲稿

我们首先讲德国唯心主义。

上次我们讲了康德的问题。
康德所面临的问题。
康德的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

意思说 既予的知识、既予的人类知识。他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他的界限在哪里?

这是康德第一批判的基本的问题。

啊,上次我们讲的那个背景。这个背景是由于。经验论的彻底的发展。导致了人类知识体系的大厦。摇摇欲坠。啊,特别是由于休谟。把经验论发展到最彻底的地步,以至于一切实体以及一切实体性的关系。都变得不可能了。

在这种情况下,康德出来完成一个拯救行动。他首先谈到的问题是。人类知识有没有,这不是一个问题,他有的、他是既予的、现成的、被给予的。这个问题没必要讨论。讨论的是这种知识,它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它的界限在哪里?

所以康德提出的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人类的知识,它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首先是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当中。我们都知道。康德区分了知识的三个不同的阶段,叫感性的、知性的和理性的。

那么康德哲学的重点。如果我们从哲学上存在论上来讨论的话,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叫自在之物。第二叫自我意识。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形成感觉,或者叫感性杂多。

但是同时要做成这样的知识,还需要在感性的阶段,加上纯直观的形式。

也就是说把纯直观的形式加到纯粹感觉的材料上去,做成感性的知识。

在知性的范围当中,是感性杂多被加上知性的范畴。

啊,我们不在这个地方花很多时间,大家都已经学过哲学史是吧?大体上是这样的一种形式。人类的知识如何成为可能,要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一方面是感觉材料被加上了纯直观的形式,另外一方面是感性杂多被加上了知性的范畴。

但是在纯粹理性批判当中,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知性的范畴,要有一个先验的演绎。他和纯直观的形式不一样,他不能直接被给予我们,他需要有一个范畴的先验演绎。这个范畴先验演绎得出来的一个最主要的结果就叫做自我意识。

这个话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来说。这个知性的范畴要能够被加到感性杂多上去。
这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康德把它叫做综合,或者连接。

但是这种综合或者连接。我们大家注意。
他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那种理智的活动。
这种活动康德把他叫做自我意识的活动。

那么康德。把这种活动也叫做统觉。有的地方翻译翻译成 摄觉。啊,这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
但是康德认为他不能够被理解为心理的。啊。为什么是这样,我等等再说。

所以康德把它叫做纯粹的 统觉。本源的统觉。
总而言之这些东西都说什么呢?都说自我意识。

我们如果用一个很简单的比拟的说法来讲。
有一大堆感性杂多。有知性的范畴。
知性的范畴加到了感性杂多上去,做成了知性的知识。

但这一做成。就需要统觉这样的一种活动来被做成。
那么这种活动康德把它叫做自我意识。
他叫做统觉或者设觉。

大家注意啊,这个统设啊,统设、统觉或者设置
心理学的术语,但它不是心理学的活动。
但它不是心理学的活动,
它是构成我们知识的前提和条件。

所以我们简单说。
从存在论上来说。做成这样的知识,

第一要有自在之物。
第二,要有自我意识。
你看第二要有自我意识。

啊,那么这个自我意识康德把它叫做 “我思”。
这个我们在哲学史上看到那个传统啊,“我思”。

这个我思,在迪卡儿就有。对不对?在迪卡儿就有啊,我思故我在。

那么康德所讲的这个我是 和笛卡尔我是有区别。

这个区别在哪里呢?

笛卡尔讲的我司,是有一个实体之我在思。
哎。啊,我思故我在,意思是说有一个实体之我在思,所以有一个实体之我存在。

康德说的我思,这个自我意识不是这样的。
因为我们知道康德这个哲学当中那个实体。是一个知性范畴。
所以他不可能是一个实体自我,这个东西不可能是一个实体自我。
所以康德讲 我说的我思,是“我=思”。而且这个思叫什么?叫纯思?
这里的纯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大家注意,先验的。先验的。

好,现在我们来看整理这个问题啊,呃康德哲学不能讲的太快,讲的太快都跳过去了是吧啊?

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有感觉材料感性杂多,被加上了形式,或者是纯直观的形式,或者是执行的范畴,做成了知识。
但是执行范畴如果对他进行先验演绎的话,我们会得出一个叫自我意识的东西。

那么这个自我意识是什么呢?
我们很难说他是什么。他是知识的先验前提和条件。

但他本身不做对象,他本身不能够是知识。

我们要说自我意识是什么,意思是说,自我意识变成知识的对象,是不是这意思?
但是他不是知识的对象。他是知识的先验的前提和条件。

啊,这是康德先验方法的一个特点。

啊,所以一方面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因为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形成的感性杂多。他必须被加上一种形式。无论他是纯直观形式还是执行范畴,才能做成知识,做成知识的对象。因此,自在之物本身一定是被改变了,我们无法知道的。

另外一方面,自我意识也是这个情形。
什么情形呢?它是知识的先验的前提和条件,但它本身不能做知识。

如果他做了知识的话,那么就需要有另外一个先验的前提和条件。
这样的话逻辑上会无限的倒退,对不对?

啊,所以自我意识也是不可知的。他只是我们的知识的先验的前提和条件。

那么康德哲学的重点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

那么康德把它叫做。连接。综合,

这是活动啊,

连接、综合,纯粹的统觉。

那么这种纯粹的统觉,他的意思不是心理活动。
为什么不是心理活动?因为心理活动是经验的。
而这个东西是先验的。经验的东西能够变成对象。

而先验的东西不是对象,它是对象的前提和条件。

所以康德经常用纯粹的这个词。

啊,纯粹的同学或者本源的统觉。因为统觉是一个心理学术语。那在心理学当中有讨论统觉的。但康德一再把他叫做本源的统觉或者纯粹的同学。意思是说他是先验的。

啊,这里都是经验对象,都是知识,经验对象和知识是被做成的。他不是直接给予我们的,他是被做成的。怎么被做成的?自在之物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要有自我意识的活动,康德把它叫做。纯粹的自发性。这个字我们也翻译成能动性啊,纯粹的能动性。

啊,所以康德哲学如果从他的知识论方面来考虑的话啊,实际上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叫做自在之物,另外一个是自我意识啊。自在之物不可能做什么发挥
啊自我意识按黑客的说法是康德哲学当中最精致最宝贵的东西。
他发挥了呃笛卡尔的,我思。把它提高到先验哲学的高度。

因此自我意识是什么呢?
我们不能说它是什么,但它表现为叫纯粹的自发性或者纯粹的能动性。
那这个东西构成了知识的先验的前提和条件。
因此康德哲学发挥了我们通常讲的叫主观能动性,对吧?
知识、经验对象它是会构成的。他不是直接给予我们的,他不是直接给我们,他是被构成的。
在这个构成当中能动的一面。纯粹自发的一面来自于自我意识。

啊,所以康德讲的自我意识或者我,不做实体,大家注意
第一不做实体,实体只是知性范畴当中的一个,它只能用来规定感性杂多,以构建知识的。
第二,他不是心理学的活动。因为心理学的活动是经验的。而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纯粹的自发性或者能动性,它是鲜艳的,它构成知识的鲜艳的前提和条件。

啊,因此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了解了康德哲学的最主要的特征。

第一。二元论。啊,很明显的两个不同的前提啊,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不知道。
因为他们本身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怎么能知道他们的关系呢,不知道。那叫二元论的。

第二叫不可知论的。这不可知论主要是指自在之物。啊,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
形成感性杂多、感觉材料,这些东西还不是知识。知识要被做成,怎么做成?

在上面通过自我意识的纯粹的自发性,加上。知性的范畴。
但正因为这样的加上。我们就再也不知道自在之物本身是怎么样。不可能知道。

所以第一是二元论。第二是不可知论。

第三叫主观主义。主观主义。
全部能动性和自发性被设定在自我意识一边。
啊,被设定的自我意识一边。

这是康德哲学的主观主义。因为这种自我意识、这样的我。
啊,不可能达到自在之物。

但是在做成知识的过程当中,纯粹的自发性和能动性来自于自我意识。

啊,我们只能花很短的时间啊,来简单的介绍康德的哲学思想的概要。
那么后面的部分,啊,我们知道。这个是属于理性的对象。

啊,理性的对象有三个是吧,啊,世界、灵魂,还有上帝。
但是在规定理性对象的时候,我们却只有知性的范畴。

而当我们用知性的范畴去规定理性对象的时候,会出现二律悖反,就两个彼此正相反对的命题都能够得到证明。那么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知识所达不到的界限开始出现。
因此理性的对象不是人类知识的领域。而过渡到另外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叫实践理性的领域。
啊,实现理性的领域。我们说呃上帝的、信仰的、那个领域。啊,上帝的或者信仰的那个领域。

啊,那么康德哲学最困难的部分还是自我意识。
啊,我。

当然我们在后面的讨论当中,能够使这一点逐渐的清晰起来。
但是康德哲学的自我意识这种东西。啊,怎么来理解他?
啊,还是非常困难的。

刚才我们简要的说呃,范畴的先验演绎,能够达到自我意识。
这个自我意识呢,是纯粹的活动。
啊,它被叫做综合或者连接。

被叫做统觉、先验的统觉或者本源的统觉。
纯粹的活动、纯粹的活动意思也是说。他是先验的。
不是我们想象的某种感性的活动,也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某种心理的活动,
不是这种东西。不是这种东西。

啊。它的含义。和后来的一位哲学家讨论的我有点类似。
那就是维特根斯坦。

啊,维特根斯坦的我,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大家来了解康德所说的自我意识。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当中说。唯我论。所说出来的东西。都是错的。
但唯我论所意味着的东西是对的。

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唯我论关于我的东西,是不能说的。
为什么不能说呢?
因为举凡我去说他。意味着他成为一个对象。
但这个唯我论的我。他不是对象。所以它意味着的东西是对的。

那么在在维特根斯坦看起来他是什么什么意思呢?
【复旦大学】吴晓明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9讲-在线讲稿

他说我不在世界之中。我是世界的界限。
啊,这是逻辑哲学论当中说的。

这话听起来又比较古怪啊啊。

他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必须要有一个眼睛,然后我们才能知道有一个视野。
是吧。那么我跟世界的关系呢就是这样一种关系。
他做一个比喻啊啊。这个视野呢就是世界。
啊,这是视野,这个世界。眼睛呢就是我。眼睛就是我。
如果有一个世界的话。一定有一个我,

就像如果有一个视野的话,一定有一个眼睛。
但是眼睛不在视野之中,眼睛是视野的界限。

现在大家明白这意思了吗?
啊,眼睛不在视野当中。眼睛是视野的界限。
如果我要把这个眼睛放到视野当中去,那么我需要有另外一个眼睛,对不对?
这个眼睛能够把那个眼睛放到视野当中去。
但是这样做是不行的。因为世界只有一个。所以我不在世界之中,我是世界的界限。

大家注意维特根斯坦讨论的,我跟康德的我自我意识有类似的地方。
有类似的地方,什么意思呢?
它是构成我们知识经验对象的先验的前提和条件。
但他不能做对象。但他不能做对象。

如果他做对象的话,就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就是逻辑上无限的倒退啊,逻辑上无限的倒退,那这样的话就会有一系列的演进。也就是说有许许多多的我,因此许许多多的世界,但是世界只有一个。
啊,但是世界只有一个。
那么这种维特根斯坦意义上所说的那个我,和康德意义上的那个自我意识,在性质上,在存在论的性质上是非常类似的。非常类似的。

啊,类似在什么地方呢?
它是先验的前提和条件。
他是先验的前提和条件。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1)

相关推荐

  • 【复旦大学】《理想国》导读-丁耘教授-第六卷(4) 线喻:四个世界

    说话就马上讲完,日语马上要求,不要孔啊。 把这个日语考虑在内,一共考虑四个灵魂状态,嗯,这个词叫做灵,呃,灵魂的翻成灵魂的样式,或者灵魂的状态,这个样式和状态呢,就是和这个我们,我们可以笼笼统统说,广义的说是一个认知状态啊,但是不是严格意义上这个认识,严格意义上的认识就是认识这个理念啊。 这是广义的一个认知状态,人能够对人来说起到认知作用的就是这个四类状态啊…

    讲演分录 2024年1月4日
    288
  • 【复旦大学】王德峰老师-重读资本论-15-在线讲稿

    好,各位朋友。下午的课,我们现在开始。 我们上午的课已经开始导入,资本论学说的ABC。就是他最基础的理论。 在马克思之前。西方的政治经济学。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从重商主义到重农主义。终于成熟为一门科学。标志就是劳动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加以完善。这让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政策成立。为什么这是一个标志呢?劳动价值理论。因为经济学获得了自己…

    讲演分录 2024年1月9日
    236
  • 【哲学系列】聂锦芳-重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全22讲-讲演稿-20.3

    嗯,大家知道这个异化这个词词异化这个词,就是你创造了一种东西。但是你这个创造物反过来与你作对。 马克斯这样描述,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它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它就越贫穷。他创造的这个产品越多,那么它就约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事件的增值,与人的事件的贬值,是成正比的。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而且生产了商品的生产商品劳动者自身,你产品越多,你就越穷。因此你的贫穷的…

    讲演分录 2024年6月17日
    199
  • 【赵林&周玄毅·哲学入门必看系列】西方哲学史(全108讲)-73

    [TOC] 一个是。简单的谈一下斯宾诺莎的政治哲学。因为之前就是说霍布斯和洛克我谈的很仔细了,像斯宾诺莎非常的非常类似的,非常简单的提一下就可以了。但是他其实也很重要,他的这个政治主张。 他跟霍布斯,或者更早一点,那个马西亚ve他们一起都是构成。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这个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这样一些重要的这样的创始者。 那么也因为斯宾诺莎,他那些自由主义的倾向…

    讲演分录 2024年4月24日
    268
  • 【复旦大学】吴晓明老师-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28讲-在线讲稿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比拟的说法来讲。 就是如果我站在超感性世界的一边,那就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啊,我依靠什么呢?依靠对理念的分有来解释这样的关系。 现在我站到感性世界一边。那么超感兴新世界怎么办呢?对人来说,没有超感性的事物吗?有的。比如说上帝。这种观念从何而来?一个经验的。感性的有限的生存。他怎么会得出一个绝对的、超越的、这样一个观念来的。显然如果我仅仅站在感性…

    讲演分录 2024年1月9日
    25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