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西方分析哲学史上,1879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年份,因 为正是在这一年,弗雷格出版了他的《概念文字》,提出了哲学的根 本任务在于形成概念方法的改进这个重要思想,由此被看做是现代 分析哲学的开端。在随后几年中,弗雷格发表和出版的重要文章和 著作,如今被看做是全面奠定了现代分析哲学的基础:1884年出版 《算术基础》;1891年发表《函数和概念》;1892年发表《论概念和对 象》、《论意义和意谓》;1893年出版《算术的基本法则》第1卷;1903 年出版《算术的基本法则》第2卷。1898年年末,摩尔和罗素举起 了反叛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大旗。1905年,罗素发表《论指示》,提 出了摹状词理论这一“哲学分析的典范”。所有这些事件都被后来 的哲学家看做是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由此开始了声势 浩大的分析哲学运动。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思想洗礼,分析哲学已经从仅仅为少数哲学 家持有的思想观念,逐渐演变成为整个英美哲学界普遍接受和认可 的思维方式,而且它的作用和影响早已超出了哲学研究的范围,广泛 而深刻地渗入到众多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入文科学中。无论是 谁,只要他相信哲学事业是人类理智的一种活动,就不得不承认对人 类语言和思想进行分析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不承认分析哲学家的某 些具体论断或分析方式,但我们不能不承认语言表达的清晰性和思 想的可理解性,应当是哲学能够为我们带来重要观念的首要前提。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分析哲学家正是在从事着这样的工作。 当然,某些分析哲学家并不是把这种工作仅仅看做进入哲学大 厦的入门条件,而是把它看做是哲学研究的全部,或至少是主要的内容。或许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比较偏激的观点,使得分析哲学到了 20 世纪后半叶,被一些哲学家看做“走到了尽头”,他们更倾向于认为, 一种新的关于思想或实践行动的哲学将会取代分析哲学,在新世纪 的西方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当代英美哲学中,围绕“分析哲学是 否衰落”这个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关于如何理解分析哲学性质的问 题。其实,正如我们很难给“现象学”或“解释学”一个公认的可接受的 定义一样,要对“分析哲学”给出一个清晰、准确的统一定义,同样是 非常困难的。但正如这个名称所显示的那样,“分析哲学”的根本特 征,一定是强调或突出了分析的方法(而不是其他的方法)在哲学研 究中的首要地位,无论我们对“分析”或“分析方法”这个概念如何理 解。① 在这种意义上,当我们说“分析哲学已经衰落”或“分析哲学没 有衰落”时,关键就是要看分析的方法在如今的英美哲学中是否仍然 是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事实上,除了分析的方法之外,分析哲学给当代哲学带来的更重 要的是思维方式的革命。正如石里克在1930年发表的那篇宣言性的 文章中清楚地指出的,“这个伟大的转变并不是依靠方法本身,而是 依靠一件完全不同的事,即看清逻辑自身的本质。这件事虽然是靠 这种新方法才成为可能的,是这种新方法所引起的,却发生在更深得 多的层次上”②。所谓“看清逻辑自身的本质”,就是明确地认识到, (1)任何认识都是一种表达,一种陈述;(2)这种陈述表达着其中所 认识到的实际状况,而这是可以用任何方式、通过任何语言或记号系 统实现的;(3)表达了相同知识的陈述必定具有某种共同的东西,这 就是这些陈述的逻辑形式。“所以,一切知识只是凭借其形式而成为 知识;知识通过它的形式来陈述所知的实况,但形式本身是不能再被
① 有关对分析哲学性质的讨论,参见斯特劳森《分析与形而上学》(牛津大学出 版社,1992)和王路《走进分析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等著作。 ② 石里克:《哲学的转变》,载于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第7页。黑体字 是引者所要强调的。
描述出来的。”①这些认识就是分析哲学对当代哲学的重要贡献。 正是基于对逻辑自身性质的这种认识,当代分析哲学在逻辑领 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现代分析哲 学的形成和发展与逻辑学本身的现代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没 有现代逻辑的出现,就没有现代分析哲学的产生;与此同时,分析哲 学的发展也直接推动了现代逻辑,为现代逻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 展空间,许多新的逻辑分支随着哲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涌现,并最终 以“哲学逻辑”的名义获得了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例如,对包含有 “必然”、“可能”等概念的命题的研究,最终促成了以刘易斯为代表的 “模态逻辑”的诞生;通过对行为类型的研究,冯·赖特在1951年建立 了“道义逻辑”(也称为“义务逻辑”);对信念及其不同形式的研究,导 致了欣提卡的“认知逻辑”(也称为“认识逻辑”)的产生;通过对“过 去”、“现在”和“将来”等概念的研究,普赖尔等人建立了“时态逻 辑”。② 正是在分析哲学的推动下,当代逻辑研究已经离开了它的传 统任务,研究的角度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今的逻辑学家已经不像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那样去建立某种理论体系或去阐明逻辑的内容, 而是去研究各种理论本身。而且,他们不限于研究逻辑的理论,同时 也研究数学和科学的理论,因而他们不想去把谓词演算、量词逻辑和 真值函项联结词公理化,而是想证明不存在谓词演算的算法,或是指 出,建立在谓词演算之上的一种特殊理论是前后一致的定理,即不包 含自相矛盾的定理。这样,逻辑学就从一种特殊的理论变成了有关 各种理论的一般理论。现代逻辑的这种变化,恰好体现了分析哲学 所强调的方法的重要性和“零打碎敲地”(piecemeal)解决问题的基本 精神。
① 石里克:《哲学的转变》,载于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第8页。 ② 参见利科主编《哲学主要趋向》,李幼蒸、徐奕春译,第15页,商务印书馆, 1988。关于哲学逻辑中各分支学科的中文介绍和研究成果,参见陈波《哲学逻辑导 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张家龙《模态逻辑与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3)、冯·赖特《知识之树》(陈波选编,陈波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等。
分析哲学为当代哲学带来思维方式的变化,还特别明显地体现 在,它由此导致了一些新兴哲学研究分支的诞生。在西方传统哲学 中,我们看到的哲学研究领域主要是本体论(形而上学)、认识论、逻 辑学以及伦理学等相互交叉的不同组成部分,但哲学家们在这些部 分中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很难完全独立进行的,就是说,他们对 任何一个部分的研究都可能(或必然会被看做)涉及到其他某个部分 或所有部分。然而,经过分析哲学的洗礼,当代英美哲学涌现出了许 多在以往并没有被完全独立出来的新兴学科,并已经呈现出这些不 同研究领域独立并存的局面,如语言哲学、心灵哲学、逻辑哲学、数学 哲学、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哲学、历史哲学、宗教哲学、法哲学、道德哲 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哲学等等。①
当然,哲学家们在这些不同分支领域中的研究并没有(也不可 能)完全摆脱传统的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问题;相反,随着他们对 自身领域中问题研究的深入,他们的思考必然要回到传统问题,或者 说,他们的思考必然会触及传统哲学中提出的许多具有普遍性的问 题。这是由哲学需要研究思维的根本(普遍)形式这一哲学本性使 然。事实上,对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分析哲学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但这些问题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在分析哲学之中的。例 如,传统的先验问题被重新表达为“语言在什么条件下是可能的”这 样一个成真条件问题,但这仍然被看做是康德问题的继续。对语言 表达限度的研究,也就是对思想限度的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对 逻辑形式的研究,也必然关系到构成具体事物产生条件的那些具有 必然性的条件(克里普克哲学),而这种“必然性”被理解为“如果没有 它们,我们就既不能有语言也不能有经验”②。
① 如今翻开任何一本西方关于哲学的入门类书籍,我们都会发现,除了古代和 近代哲学之外,现代哲学的分类基本上是按照这种研究领域(即通常称做的“x哲 学”)展开的。而且,在当代英美各主要大学哲学系的课程设置中,也是以这样的研究 领域为主的。 ② 这部分的论述参见利科主编《哲学主要趋向》,李幼蒸、徐奕春译,第50—51 页,商务印书馆,1988。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的英美分析哲学中出现了明显回归传统的 倾向。一方面,分析哲学家们加强了对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促使了 试图重新寻找哲学基础或第一哲学的热情得到高涨。这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当归功于蒯因和斯特劳森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工作,蒯因的 《论何物存在》(1948)和斯特劳森的《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1959) 开启了分析哲学家重新讨论形而上学问题的先河。另一方面,哲学 家们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并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哲学的讨论中,而是 从分析哲学的视角,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去讨论形而上学的基础问 题。这方面的重要代表就是达米特的《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1991)。 甚至有哲学家明确宣称,从性质上说,形而上学本身就应当是分析 的。由于被传统哲学看做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都可以在当代哲学的 不同具体领域中研究,因而,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就只能是分析的了。 “按照当代分析哲学家们的观点,形而上学的适当任务应该是这样 的:研究作为存在物的存在物或存在物本身,或者说存在物就其本身 而言(或者说在其存在范围内)所具有的那些属性。”①这样,对形而上 学的研究也就主要是在逻辑分析的范围内进行了。②
或许,也正是由于对形而上学的这种关注,更恰当地说,是对思 想普遍性的特别关注,英美分析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在 20 世纪的后 半叶开始了艰难的但令人愉快的相互交流。这也是当代英美哲学中 更值得关注的一个最新动向。说这种交流是“艰难的”,是因为自分 析哲学诞生之日起,分析的清晰性和语言表达的严格性就是与欧洲 大陆哲学传统中的晦涩表达和直觉理解格格不入的。虽然孔德是一 位法国哲学家,马赫出生于奥地利,弗雷格也是一位德国哲学家,逻 辑经验主义发源于奥地利,但他们所倡导的实证主义哲学却更多的
① 韩林合:《分析的形而上学》,第14页,商务印书馆,2003。另参见洛克斯(M. L.Loux)《当代形而上学导论》,伦敦,罗特雷奇,1998;冯·英瓦根(van Inwagen)编 《形而上学:大问题》,牛津,布莱克威尔,1998。 ② 当然,也有哲学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如格雷西亚(J.E.Gracia)在《个体 性:论形而上学的基础》(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98)中就以阐明历史文献的方式讨 论了“个体性”概念在形而上学中的地位。
是与科学和逻辑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与欧洲大陆的人文传统(特别是 古典学传统)少有关联。哲学与逻辑、科学的联姻,导致了分析哲学 的诞生;而哲学与文学、心理学的结合,带来的就是欧洲大陆的现象 学、存在哲学、解释学的传统。
然而,情况到了20世纪 70年代之后有了一些变化。这主要来自 两个方面的工作。在欧洲大陆方面,德国哲学家阿佩尔从先验解释 学的角度构造了语言哲学的大陆框架,把本体论的解释学和先验治 疗型的语言批判理论结合起来,试图为语言哲学的先验性提供一条 可被普遍认可的或未被主题化的道路。他在其代表著作、两卷本的 《哲学的改造》中,全面阐述了他的先验解释学和先验符号学思想,力 图把哲学话语从“方法论的唯我论”中解放出来,使德国哲学中的批 判主义传统与英美哲学中的分析哲学、实用主义等产生互动。① 与此 同时,德国的哈贝马斯和法国的利科也在做着一些类似的工作,即试 图从语言或话语分析的角度理解人类理性交往的可能性,由此产生 的丰厚成果如今被看做对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的交流具有 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② 在英美哲学方面,最早对分析哲学举起批判 大旗的是美国哲学家罗蒂。他在《语言的转向》的长篇导言中就对语 言哲学的宏伟目标提出了质疑;在《哲学和自然之镜》中,他更为明确 地把语言分析哲学看做是对近代传统认识论的继续,认为它仍然没 有脱离传统形而上学的“镜式思维”的模式。他写道:“按照我的理解, 发端于罗素和弗雷格的那种哲学,和经典的胡塞尔现象学一样,只是 使哲学占据康德曾希望它去占据的那个位置的另一次企图,这就是 根据它对文化中其它领域的‘基础’的专门知识来评判这些领域。”③ 由此,罗蒂试图以一种“人类谈话中的哲学”或“教化的哲学”取代一
① 参见李红《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诠释学的融合——阿佩尔先验符号学研究》, 第46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② 关于哈贝马斯和利科的工作,具体参见这套《西方哲学史》第7卷《现代欧洲 大陆哲学》中的相关内容。 ③ 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第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切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在这种意义上,罗蒂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摧 毁了现代欧洲大陆哲学和英美分析哲学共同的基础。反过来说,这 恰好为比较和沟通这两种哲学传统提供了可能。①
其实,无论是现代哲学还是西方哲学的整个发展,从历史的根源 上说,都是出自古希腊的传统。但随着人类认识和思维能力的进步, 生长在古希腊思想之根的哲学大树早已枝繁叶茂。特别是经过 20 世 纪的哲学革命,无论是发生在英美哲学中的“语言的转向”,还是发生 在欧洲大陆哲学中的现象学运动,如今没有任何一种哲学可以独领 风骚。哲学体系时代的结束,就标志着哲学多元化时代的来临;“分 析的时代”这个标签,就意味着哲学家们更加关注对具体问题的探 索,而不是企望建立某种一劳永逸的或普遍有效的哲学图景。应当 说,这正符合了哲学思维的本性,即哲学永远是开放的,无论是对哲 学家,还是对我们每个普通人。
① 关于对现代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的比较研究,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 阅徐友渔等《语言与哲学 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6)和格兰丁《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一文,载于巴奇尼(J.Baggini)和斯坦 格鲁姆(J.Stangroom)《新英国哲学》,伦敦,罗特雷奇,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