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哲学的性质和方法

维特根斯坦在他正式撰写《哲学研究》之前,已经写下了大量的笔 记,这些笔记有些是为了获取学校职位而向校方提交的已整理成书的 打印稿,如《哲学评论》、《哲学语法》、《关于数学基础的讲座》等;但更多 的内容则完全是维特根斯坦本入随时思考的随手记录,其中有些被打 印出来,而有些还保留着他的手稿原样。这些打印稿和手稿后来被大 致按照写作的时间编成具有章节的东西,通常称做“大打印稿”。尽管 在这部“大打印稿”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都被分别编辑出版,但其中仍 然有许多思想并没有完全得到挖掘和理解,特别是在理解维特根斯 坦的中期思想时,这些未被编辑出版的内容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作为语法研究的哲学

在维特根斯坦思想发展的中期,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哲学性 质的思考。当他彻底抛弃了早期的哲学观后,他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就是要回答“哲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如果哲学既不是对世界的认 识,也不是澄清命题意义的活动,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呢?维特根斯 坦在1933年前后曾在笔记和讲座中探讨了这个问题,其中有些思想 最终发展成为他后期的哲学观。

在题为《哲学》的笔记中,维特根斯坦开篇就表明了自己对哲学 问题的独特看法:“哲学的困难不是科学上的理解困难,而是态度变 化上的困难。意志上的抵触必须抛弃。”①对此,他进一步解释道,哲 学并不会导致我们放弃任何东西,因为我们没有放弃谈论事情,但我

① 维特根斯坦:《哲学》,载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时刻(1912—1951)》,第161页。

们抛弃了谈论无意义的文字组合。在另一种意义上,哲学又需要一 种放弃,一种情感上的放弃,而不是理智上的放弃。维特根斯坦认 为,这或许正是哲学对许多人来说感到困难的原因。在这种意义上, 哲学工作就如同建筑一样,实际上更是一种对这种工作者自身的折 磨,一种对他自身观念的折磨,一种对他认识事物方式的折磨。这种 折磨表现为对语言的误用。例如,在传统的西方哲学家看来,知识领 域存在着两类问题,一种是基本的、重要的、普遍的,另一种则是次要 的、偶然的。但根据维特根斯坦的看法,知识领域并不存在所谓重要 的、基本的问题,因为一切认识都基于认识者当下所面临的具体问 题,所以把“重要的”或“基本的”等这些形容词用于说明“问题”一词是 不恰当的。维特根斯坦由此提出,哲学表明了语言的误用,或者说, 哲学就是错误地使用语言的结果。

把哲学的性质归结为语言问题,这并不是维特根斯坦此时的创 造。弗雷格和罗素都以不同的方式表明了哲学问题只能还原为语言 问题才能得到回答。《逻辑哲学论》同样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对命题 意义的澄清。但现在维特根斯坦不仅把哲学完全看做是语言问题, 而且认为哲学的产生正是由于误用了语言。所以,哲学研究其实应 该是一种语言研究,即对语法现象、命题意义、语词使用的研究。但 这种研究又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学,而是强调我们通常误以为正确的 语言用法与它们的实际用法之间的区别。他写道:

如果我修正一个哲学错误,说这就是人们一直认为的方式, 我就总是在指一种类似(我总是必须指一种类似……),并表明 这种类似是不正确的。……我总是必须指一种人们一直想到的 类似,但人们并没有把它看做一种类似。①

所以,维特根斯坦指出,哲学家总是竭力想要找到恰当的词,使

① 维特根斯坦:《哲学》,载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时刻(1912—1951)》,第163页。

得我们能够用这些词去掌握那些完全融入我们意识中的东西,这就 像是一个人的舌头上有一根头发,他能感觉到它却抓不住它,所以他 也就无法弄掉它。这样,哲学家的工作,就变成总是毫无效果地向入 们提供无意义的说话方式或命题等。

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明确地把哲学研究着做是一种语 法研究。这种思想在他写于1933 年的《哲学》笔记中就已经出现了。 他在笔记中写道:“哲学的方法即语法事实或语言事实的清晰表 现。”①那么,语法研究为什么会如此重要呢?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因 为语法研究就是对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研究,这种研究能够使我们 清楚地看到正确地使用语言的方法。而这种语法研究的目的是为了 让语言从形而上学的用法中回到它们日常的用法中。例如,赫拉克 利特所说的“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就是错误地使用了日 常语言,因为根据我们的日常用法,人们是可以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的。再如,同一律通常被看做是一个基本规律,但由于“规律”这个词 本身是无意义的,所以同一律也就失去了通常认为的重要性。所以, 维特根斯坦说:“我们可以把语言称做是根本的,在这种意义上,语法 研究就是根本的,即是它自身的基础。”②

但维特根斯坦同时指出,这种语法研究不同于语言学的研究,例 如语言学关心从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我们所发明的语言,但这里 的语法研究却并不关心翻译问题,而是强调一种语言的通常用法。 同时,这种语法研究也不讨论所谓的语法的本质,而只是把人们通常 使用的某个东西称做语法而已。因此,他写道:“语法的重要性就是 语言的重要性。”③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笔记中的一些说法后来被他收入到《哲学 研究》中,如“哲学家的工作就是为了某个具体的目的而收集提醒 物”,“哲学不干预语言的实际用法,它最终只是描述这些用法”,等等。

①③ 维特根斯坦:《哲学》,载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时刻(1912—1951)》,第 171页。 ② 同上书,第169页。

当然,在具体的表述方式上它们略有不同。但在 1932—1935 年的讲 座中,维特根斯坦谈到哲学的性质和工作时却主要地和直接地是谈 语言和逻辑问题。

他在讲座的开始就表明了他这样做的原因:

我要从我们的讨论中排除由经验回答的问题。哲学问题是 不能用经验加以解决的,因为我们在哲学中谈论的东西不是事 实,而是对事实有用的事物。哲学上的麻烦出自对规则体系的 观察,出自看待并不适合它的事物。这就像是前后观察一个树 桩,就会看到不同的东西。我们走近一些,记住规则,会感到满 意,然后又退后一些,就会感到不满意。①

正是由于经验会给我们提供与事物的本来面貌完全不同的东 西,造成我们认识事物的错觉,所以,维特根斯坦强调用逻辑的方法 研究语言问题,因为逻辑告诉我们的只是我们在通常情况下使用语 言的规则,其中不涉及使用者对语言依据不同经验所作的理解。当 我们一再看到维特根斯坦把语言用法比做博弈时,我们能够理解他 其实强调的是规则,语言用法的规则就如同下棋的规则。他在讲座 中明确指出,语词与棋子极其相似:知道怎样用一个词,就像是知道 怎样移动一个棋子。那么,下棋的规则是怎样用于玩一盘棋的呢? 就是说,玩一盘棋和在棋盘上随意移动棋子究竟有什么不同?维特 根斯坦认为这两者当然不同,但他所想强调的是,知道如何使用棋子 并不是在进行游戏时的一种个别的心理状态。这就是说,词的意义 是由使用规则确定的,而不是由赋予这个词的情感所确定的。所以, 维特根斯坦把“如何使用一个词”和“这个词的语法是什么”看做是一 个问题,它强调的是使用语词的语法规则。我们由此就可以理解,尽 管维特根斯坦从他思想发展的中期开始强调语言的用法,但他并不

① 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剑桥演讲集(1932—1935)》,第4页,罗曼和利托菲 尔德,1979。

是把自己的视角限制在经验上的各种实际用法,而是把语言的用法 看做遵守规则的过程。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讲座中明确地指出:当我们说语词的意义是 由它的用法确定的时候,这并不是说任何某个具体的使用都可以用 来确定这种意义,而是说它是由所有的使用规则确定的。这样,对意 义问题的关心自然就变成了对语词用法规则的逻辑研究。维特根斯 坦说道:

逻辑如同物理学那样是从前提进行推论的。但物理学的最 初命题是习以为常的经验的结果,而逻辑的最初命题则不是。 要区分物理学的命题和逻辑的命题,决不仅仅是得出诸如实验 的或自明的预见,而且必须表明,其中的一个是遵循着语法规则 而另一个则没有遵循这样的规则。①

可见,在这时的维特根斯坦看来,把哲学研究看做语法研究,理 由并不在于强调语言的实际用法,而是强调语言用法的一套规则。 只有语词的完整使用规则才能够表明语词的意义,所以,与他的后期 思想不同,维特根斯坦在这个中期思想中仍然重视逻辑分析的作用。 事实上,在这段时期的笔记和讲座中,他大量地使用了逻辑的推论来 证明哲学研究其实就是一种语言研究。这与《哲学研究》中更多断定 而较少推论的思想有所不同。这也表明维特根斯坦的中期思想与他 后期的所谓成熟思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二哲学的方法与目的

维特根斯坦在他的笔记中曾用一个故事来解释他对哲学方法的 理解:有一个人听说船锚是由蒸汽机拉起来的。他只是想到用来开 船的那种蒸汽机,也就是蒸汽船用的那种蒸汽机,但他并不知道他所

① 维特根斯坦:《维特根斯坦剑桥演讲集(1932—1935)》,第4页,罗曼和利托菲 尔德,1979。

听到的蒸汽机是什么样的。后来有人告诉他,用来拉船锚的蒸汽机 并不是蒸汽船用的那种,而是在船上用来绞起船锚的另一种蒸汽机。 那么,他不清楚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按照后来人解释的那样, 他就应该很容易地理解在船上可能还有另一个蒸汽机。但这并没有 完全消除他对蒸汽机的疑虑,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蒸汽机就应该是用 来开船的而不是用来拉船锚的那种机器。这表明,由于不明真相而 产生的疑虑并不会因为增加或减少了某个概念而得到消除。如果他 说“这里一定有错”,那么人们就会说“你并不是指我们所说的那种蒸 汽机”,或者说“你说的‘蒸汽机’并不是指活塞引擎”。① 维特根斯坦 用这个故事是想说明,哲学问题正像这个人对蒸汽机产生的疑问一 样,是不能用某个一般的、普遍的概念理解来解决的。蒸汽机并不是 只有一种,而用“蒸汽机”这个概念所指的机器也并不一定都使用活 塞引擎;同样,哲学问题并不具有一个普遍形式,因而解决哲学问题 也就不可能有某种公认的方法。

维特根斯坦还把哲学问题看做类似于某个社会的构成。譬如, 人们走到一起构成了一个社会,虽然并没有任何书面的法规条文,但 人们却需要这样的规则。的确,他们根据某个指示在聚会时都遵守 某些规则,但这些规则却并没有被清楚地表达出来,也没有什么人去 解释和说明这些规则。同样,他们把某人看做领袖,但这个人却并不 一定坐在桌子的上座,也没有任何标志。所以,在我们看来,这个社 会似乎很难理解。于是乎,我们就会为他们整理出一套规则,把某个 带有明显标志的人称做领袖,而把坐在他旁边的人称做秘书,并让其 他的人分坐桌子的两边。但这样,我们在得到清楚的社会关系和规 则之后,就会发现我们被自己限定住了。

维特根斯坦指出,其实,当我们用某种方式清楚地表达了或确定 了人们业已遵守的某些规则后,我们就把自己带到了一种两难的境 地:我们都知道我们的行为是遵守了某些规则的,但我们的行为却并

① 见维特根斯坦《哲学》,载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时刻(1912—1951)》,第171页。

不是有意识地按照规则去做的;我们在没有清楚地表达这些规则之 前,都会很好地遵守它们,可一旦得到了这些规则的清楚表达,我们 却往往无所适从。例如,我看别人下象棋,就会知道棋子如何移动, 但如果有人告诉我象棋规则但却不在棋盘上演示给我看,那么我仍 然不知道棋子如何移动。在维特根斯坦看来,这里的困难在于理解 确立一种规则对我们究竟有什么帮助。这就像哥白尼体系一样,在 哥白尼没有提出日心说之前,太阳系里的一切天体一直都是围绕着 太阳运转;而对日心说的解释却反而使人们对这种运转产生了疑问 和不安。所以,维特根斯坦把哲学上的这种不安比喻成一个苦行僧 痛苦地站在一个正在上升的重球上,其实他完全可以从球上跳下来, 但却固执地站在上面。哲学的不安和痛苦也就来自入们不愿意放弃 已有的观念和理论,并把这些观念和理论着做必须遵守的法则和经 典。一且像对那位苦行僧大叫一声“跳下来!”那样对人们说一声“放 弃它!”那么,哲学上的不安和痛苦也就随之消失了。

维特根斯坦还把哲学问题的解决比做打开保险柜的锁:我们可 以拨某些数字或字母来打开保险柜,所以,只要是没有对准这些数字 或字母,那么用什么力量都无法打开它;而一旦对准了,那么就连孩 子都可以打开它。这表明,只要是对准了,那么无需任何力气就可以 打开保险柜的门。同样,哲学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对准问题的关键,这 个关键就是人们认识或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是通常所说的“世界观”。 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在不同的事物之间 建立相互的联系,这种方式表面上看似乎能够对我们理解未知事物 有所帮助,但实际上却违反了我们的日常语法,也就是违反了我们日 常的说话方式。例如,我们常常把某人的一个微笑看做是某种暗示 或含有某种意思,因而我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释这个微笑,但这 种解释却往往可能是南辕北辙的。这是因为我们是在物理学解释的 意义上来理解这种解释的,把它看做是作出微笑的原因。在维特根 斯坦看来,这种解释对我们正确地使用曰常语言是很危险的,因为我 们都知道,当我们使用语言时,我们是想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愿望 或要求等等,无论我们表达得如何,一切都表现在我们的语言之中,如果要想知道在我们的语言背后还有什么东西的话,那么只有说话 者才能明白,而当说话者把他所明白的东西说出来时,他说出来的同 样仍然是语言本身。所以,维特根斯坦说:在这里,一切都是显而易 见的,没有什么东西需要解释;相反,对没有表现出来的东西,我们并 不感兴趣。维特根斯坦写道:

哲学不可能干预语言的实际(真实的)用法……不可能干预 实际上所说的东西;哲学最后只能描述它。……因为它也不可 能为它提供任何基础。它让一切事物都顺其自然。 学习哲学实际上就是在回忆。我们记得我们实际上是这样 来用语词的。语言或事物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方面由于它们的简 单性和相似性而被隐藏起来了。①

这些话后来被他收到《哲学研究》中,出现在第1部分的第124 和 126节。但他在那里却给出了另一种解释,即“哲学问题应当完全消 失”②。这与维特根斯坦写作《哲学》笔记时的思想有所不同,因为在 他这时看来,与其他的问题相比,哲学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而解 决的方法就是要重新排列我们的概念:“哲学问题就是意识到我们概 念的无序,而通过排列我们的概念就可以解决哲学问题。”③由此可 见,维特根斯坦在思想发展的中期和后期对哲学问题的性质有着不 同的认识。

根据他在这里对哲学问题的认识,他提出,哲学的方法就应当是 清楚地呈现语言事实,就是让语言事实按照它们原本的样子表现出 来,换句话说,就是描述我们对语言的具体使用活动。他说:

清晰的表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标志着 我们的表述方式、我们观察事物的方式。(用我们这个时代典型

①③ 维特根斯坦:《哲学》,载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时刻(1912—1951)》,第179页。 ②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安斯康译,第133节,牛津,布莱克威尔,1953。

的术语说,一种“世界观”——斯宾格勒。)①

维特根斯坦这里所说的“清晰的表象”并不是指语言的清晰表 达,而是指我们对语言活动的清楚观察,是语言自身的清晰显现。因 为任何表达都会面临着进一步的解释,但对活动的观察却是不需要 解释的,只要我们清楚地观察到语言的实际用法,并且按照日常的用 法使用语言,那么一切被认为是哲学上的问题就都会迎刃而解了。 初读维特根斯坦时,我们往往对他的话不知所云,因为他在笔记 中所留下的都是他随时随地随手记下的一闪念,在这些笔记当中并 没有多少思想的连贯性,当然就更谈不上有逻辑上的论证。但如果 读了他给学生所作的讲演,那么就会感到其中的思想脉搏是如何跳 动的。《哲学研究》给我们的感觉是思想的随笔和风景画,这符合维 特根斯坦笔记的特点。在他的思想中期,特别是在他给学生们所作 的讲演中,他强调了论证的重要性,并把论证的透明性作为哲学的最 终目标。

那么,他所说的论证的透明性是指什么呢?我们在他的笔记中 可以读到这样一句话:“在论证中不需要透明性的人就会落入哲学之 中。”②反过来说,哲学的产生正是由于论证的不透明性,或者说是错 误地使用论证的结果。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的产生并不在于它 使用了论证,而是在于它的论证是错误的;同时,这种错误也并不在 论证的命题及其逻辑关系上,而是在这种论证所使用的语言上:哲学 的论证是错误地使用日常语言的结果,因而这种论证不能看做是像 物理学或逻辑上那样的真正的论证。

维特根斯坦用了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如果某人相信他发现了 对“生命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试图由此证明一切都非常简单,那么, 为了反驳这种看法,就只需要他想一想在没有发现这个解决方法之 前的那段时间,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仍然在生活,而且仍然可能出现

① 维特根斯坦:《哲学》,载于维特根斯坦《哲学时刻(1912—1951)》,第175页。 ② 同上书,第183页。

新的解决办法。这就像在逻辑中,我们无法提出任何论证作为对某 个逻辑问题的最终解决。由此可见,没有什么论证可以被看做是终 极的论证。同样,哲学上提出的论证往往以解决某个或某些问题为 目的,这必然会使这样的论证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中变得毫无意义。 所以,维特根斯坦写道:

哲学的目的是在语盲停止工作的地方竖起一面墙。哲学的 结果是揭示这个或那个明显的胡说,是理解在碰到语言的界限 时头上起的肿块。这些肿块让我们认识到这个发现的价值。①

从维特根斯坦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对哲学性 质的全新理解:在他看来,哲学非但不是由类似物理学或逻辑命题那 样的论证构成的,相反,哲学的出现本身恰是错误使用这样论证的结 果;哲学的论证和命题表面上看类似于物理学或逻辑的论证和命题, 而且事实上,它们也正是以后者为模式的。但这种学习模仿却是非 常拙劣的,因为物理学和逻辑的论证是以经验观察或自明的公理为 前提的,而所谓的哲学论证却是以自以为是的真理为前提,并总是把 这种论证的结论看做是对某个问题的最终解决。这种论证在日常语 言中显然是无法理解的,而且实际上,当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往往并 不会提出或接受这样的哲学论证。所以说,只有当语言停止工作时, 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没有正确使用语言时,哲学才会出现,才会有 所谓的哲学的论证。从这种推论中,我们自然就会得到这样的结论: 哲学完全是我们误用语言的结果,因而哲学研究的真正目的,就应当 是消除对语言的误用,由此就消除了哲学本身。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导言 先验逻辑的理念-在线阅读

    导言 先验逻辑的理念 I.一般的逻辑 我们的知识来自于内心的两个基本来源,其中第一个是感受表象的能力 (对印象的接受性),第二个是通过这些表象来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概念的 自发性);通过第一个来源,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第二个来源,对象在与 那个(作为内心的单纯规定的)表象的关系中被思维。所以直观和概念构成 我们一切知识的要素,以至于概念没有以某种方式与之…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260
  • 尼采-《瞧,这个人》-我为什么是命运-在线阅读

    我为什么是命运° 一② 我知道自己的命运。有朝一日,对于某个阴森惊人的东西的 回忆将与我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对于世上从未有过的危机的 回忆,对于最深的良知冲突的回忆,对于一种引发反对被信仰、被 要求、被神圣化了的一切东西的裁决的回忆。我不是人,我是甘油 炸药。——而且尽管如此,我身上丝毫没有一个宗教创始人的气 ① 关于本章的成文过程,特别是关于《瞧,这个人…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92
  • 第二章 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虽略晚于毕达哥拉斯与爱利亚学派的先驱塞诺芬尼,但因他的哲学承续、发展了米利都哲学,且没有证据表明他在伊奥尼亚哲学传统中独特地形成的哲学思想接受过并综合了毕达哥拉斯与塞诺芬尼的思想影响,所以本书紧接着米利都学派就论述他的哲学,以此可见伊奥尼亚哲学的连续演进(米利都三杰和赫拉克利特,都属于伊奥尼亚地区,所以他们的哲学思想也统称伊奥尼亚哲学)。 赫拉克利…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0日
    216
  • 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第二版前言-在线阅读

    第二版前言 (这个前言是海涅晚年皈依宗教后写的) 本书第一版印刷完毕后我拿到一本样书时,看到书中到处是窜改的痕迹,使我着实吃了一惊。这里缺了一个形容词,那里少了一个插句,整段的文章都给删去了,也不管前后的联系。这样一来,不仅词句的意义,往往甚而连论旨也看不出来了。这种窜改,与其说是出于对上帝的畏惧,不如说是出于对皇帝的畏惧。当他们小心翼翼地删掉了政治上一切危…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24日
    163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七卷 第三章-在线阅读

    第三章 赫里鲁斯 (鼎盛年约在公元前260年) 迦太基的赫里鲁斯(Herillus)宣称,行为的目的是知识,也就是说, 应该总是这样生活:让科学的生活成为一切事物的标准,且不为无知所误 导。他把知识定义为心灵在接受表象方面不为论辩所颠倒的一种习惯。有 时他常说,行为没有什么单一的目的,目的随着环境和对象的不同而变 动,就像同样一块青铜既可用来做亚历山大的雕像…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20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