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批判的实在论

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实在论通常被看做 是一种认识论主张,虽然也有哲学家把自己的形而上学称做实在论。 根据通常的理解,形而上学的唯心论与认识论上的实在论可以是并 行不悖的,所以才会有柏拉图的实在论、黑格尔的实在论之说。正是

①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第 56—57 页。 ② 参见巴斯摩尔《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第 295页。

在这种意义上,西方哲学围绕实在论的争论,主要是在认识论范围内 进行的。批判的实在论也正是在认识论问题上与新实在论分道扬 镳的。

一与新实在论的主要分歧

历史地看,“批判的实在论”这个名称并不是在20世纪 20年代才 出现的。早在19 世纪 80年代,德国哲学家里尔(A.Riehl)就曾提出 了这个概念,但在他那里,“批判的实在论”主要是一种新康德主义的 变种,主张自然独立于人类意识而存在,但人类意识本身又可以通过 概念而成为独立的实在。在英国,19 世纪晚期著名的新康德主义者 塞思(A.Seth)也自称是“批判的实在论者”,主张我们直接意识到的 东西一定存在于我们的心灵之中,而这样的东西可以是关于独立于 我们而存在的世界;虽然知识的对象是外在于观念的,但知识本身却 是通过观念而产生的。同样,当时英国著名的哲学家亚当森(R. Adamson)和他的学生希克斯(G.D.Hicks)也是这种批判实在论的 主要倡导者。亚当森的批判实在论是朴素实在论与主观主义的混 合物:他一方面否认经验是依赖于心灵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否认经 验是独立于心灵的知识。在他看来,经验应当是既先于心灵又先于 对象的知识。希克斯则在他的文集《批判的实在论》中表达了与亚 当森类似的观点,他明确地区分了感觉对象和这些对象的性质:性 质是我们直接理解的东西,而对象则是刺激我们获得这种理解的东 西;性质不是实体,而对象和心灵的理解行为则是实体。①

应当说,这种观点与后来的美国批判实在论的某些观点非常相 近,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后者的出现是受到希克斯等人观点的 启发,但英国的批判实在论者注重知觉问题研究,特别是希克斯提出 的关于知觉的三个内容的划分,即对象的内容、我们直接理解的内 容、感知行为的内容,都使得这种实在论与在当时的英美两国占主导

① 参见巴斯摩尔《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第 316—320 页。

地位的新实在论有了很大不同。美国的批判实在论正是在批评新实 在论的过程中逐渐成为 20世纪 20年代重要的哲学流派的。① 1908年,塞拉斯发表了《批判的实在论和时间问题》一文,标志 着美国的批判实在论初现端倪。1916 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 著作《批判的实在论》,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这种哲学观点,特别指出 了从自然的实在论转向批判的实在论的必然性。他所谓的“自然的 实在论”,是指认为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个人对事物的感知这样一 种朴素的观点。但在他看来,这种观点把知觉看做事物在其中直接 呈现出来的内容,这容易导致唯心论,所以需要用批判的实在论去 拯救它。塞拉斯批评的这种自然的实在论,就是新实在论的“直接 呈现说”思想。他的观点得到了其他一些美国哲学家的赞同和支 持:1916年12月起,他与德雷克(D.Drake)、洛夫乔伊、普拉特(J. B.Pratt)、罗杰斯(A.K.Rogers)、桑塔亚纳和斯特朗(C.A. Strong)等人一起,就实在论的许多认识论问题展开讨论,最后于 1920年联合出版了一部文集《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关于知识问题 的合作研究》,共同表达了他们的批判实在论哲学。他们在该书的 序言中明确宣称:

我们的实在论并不是物理的一元实在论,也不仅仅是逻辑 的实在论,而且避免了那些妨碍“新”实在论得到普遍接受的许 多困难。同时,我们相信,它也免去了洛克和他的继承者们的早 期实在论的种种错误和含混。要为我们这一类型的实在论的基 本特征找到一个统摄的形容词,看来是一种妄想,因而我们满足 于这个笼统的但却是正确的词语,即批判的实在论。②

这种批判实在论的主要批判对象就是新实在论。根据这些作者

① 事实上,英国的批判实在论也是在批评罗素、摩尔、努恩、亚历山大等人的新 实证论中形成的。参见巴斯摩尔《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第 318 页。 ② 德雷克等:《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郑之骧译,第Ⅱ页,商务印书馆,1979。

们在这部论文集中表达的观点,我们可以把批判实在论与新实在论 的主要分歧陈述如下:

1.在感觉对象上的理解差异。

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新实在论在强调感觉对象独立于认识而 存在的同时,实际上是把感觉对象等同于所感觉的内容;而批判的实 在论则严格地区分了知觉中的三个成分,即知觉行为、感觉材料(或 性质的复合体)和被感知的对象。这个思想显然与英国的批判实在 论者希克斯的观点非常相似。德雷克写道:“真实的知觉作用中总是 有这三个因素:外界物理事件、心理事件以及现象或材料。当两个观 察者知觉同一对象时,就有五个项目要辨清:外界物理事件、有关的 两个心灵、两套材料。这两套材料,在真实的知觉作用中,在某种程 度上是相同的。但在一个很大的程度上,它们是不一样的,并且作为 一个单独对象的形相而言是互不相容的。”①这里的“两套材料”就是 两个观察者对同一对象的感觉材料,在德雷克看来,它们应当是不同 的,由此才形成了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识。所以,感觉材料不等同于 感觉对象本身。

2.在感觉材料上的认识差异。

新实在论提倡的“直接呈现说”把感觉材料完全等同于感觉对 象,因而被批判的实在论者看做是唯心论的另一种形式。而批判的 实在论者则提出:“盛现出来的东西,即我们的材料(感觉材料、记忆 材料、思想材料等等),仅仅是性质复合体、逻辑实有体,而不是要为 它们在存在世界中寻找一个位所的另外一套存在体。”②在这里,“性 质复合体”(character-complex)或“性质群”(quality group)概念是理 解批判实在论的知觉理论的关键。根据批判实在论者的理解,所谓 的“性质复合体”就是指被知觉到的或以其他方式被认识的存在物的 特性,这样的特性不是作为存在物的单个外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而

① 德雷克:《通向批判的实在论的途径》,载于德雷克等《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 郑之骧译,第17页,商务印书馆,1979(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② 同上文,载于德雷克等《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第23页。

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为我们感知的,我们对存在物或对象的感知所产 生的感觉经验并不依赖我们的心理或认识活动,而是由我们所认识 的对象所决定的;就是说,感觉经验既不同于我们的心理活动,也不 等同于对象本身,而是我们的心理活动作用于对象的结果。在这种 意义上,感知或感觉经验本身就具有了客观的性质。所以,批判的实 在论者强调,对象显现出来的东西不是我们的心理产物,而是对象本 身的特性,但这样的特性如果没有我们的参与又无法显现出来。当 然,关于我们的认识活动是如何把握对象所显现出来的东西,以及我 们的感觉经验是否具有脱离具体时间和空间的一般特性,批判的实 在论者之间也还有不同的观点。

3.对待“经验”问题的不同认识。

在新实在论者看来,由于认识活动是对认识对象的直接呈现,因 而经验在这样的认识中就起了关键的作用。在经验问题上,他们的 主要观点是:(1)认识活动不能离开认识者的直接经验,所以任何试 图超越经验的认识活动都是不可能的;(2)由于认识是对认识对象的 直接呈现,所以认识活动中也就不会存在错误问题,任何真正的认识 都是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是没有正确呈现对象的结果。但这些 观点遭到了批判实在论的强烈反对。

首先,普拉特明确指出,心灵的本质特征就是能够超越当下的 直接经验而获得意义,任何认识活动的目的都是要超越认识者个入 的经验而具有超越的意义。在他看来,认识的这种超越性应当是认 识的本性使然。他还由此区分了知识的对象和思想的对象:“根据 批判的实在论的意见,我们的知识的对象,恰恰是我们关于它们有 所认知的一些事物,而我们的思想的对象,恰恰是我们关于它们有 所思维的一些事物——即桌子、椅子、战役、星 体 和其他人的经 验。”①其次,罗杰斯指出,新实在论对待错误认识的态度,无疑是把 一切认识活动都看做可以用物理的因果关系来解释的事实,但这样

① 普拉特:《批判的实在论与知识的可能性》,载于德雷克等《批判的实在论论 文集》,第95页。

的解释却无法说明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对象可以得到同样正确的但 又不同的认识。他写道:“承认了性质的等同是完全的等同,那么自 然就在事物之间找不到任何差别,就这些事物在描述上是相同的来 说。但这远远不是一个自明的真理。相反地,我一向假设,在体现 于我们所归属于它们的意义中的事物的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在事 物自身中间的真实存在两者之间,我们自然地作出一个清楚的区 别。”①正是由于作出了这种区别,批判的实在论才能够坚持在认识 者与认识对象之间存在着可以逾越的鸿沟,同样也才能够坚持区分 引起认识活动和产生了相关信念的存在物与作为思想内容或意义 的心灵本身。但这样的心灵究竟是否也是一种与认识对象具有同 样独立性的存在物或实体,不同的批判实在论者又各有不同看法。

4.认识论上的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

新实在论由于坚信认识对象等同于认识内容,因而被看做是认 识论上的一元论;而批判的实在论则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二元论 观点。塞拉斯明确地写道:“对新实在论者来说,呈现出来的材料是 终极的实在。观念就是对象。用贝克莱(即巴克莱——引者注)的术 语来说,观念在它是一个观念的同时又是一个独立的实在体,它仅仅 是暂时进入了对于个体的知觉者的一个外在的和非限制的关系。如 果说这是认识论的一元论,那么批判的实在论就是认识论的二元论 的一种形式;它主张关于对象的认识是由观念所中介的,这些观念在 某种意义上是有别于认识的对象的。”②塞拉斯还把认识活动中得到 的观念看做是在认识对象之外的,认为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具有不同 于认识对象的特殊性质。这种认识论上的二元论正是批判的实在论 最后走向自然主义的重要思想前提。

从当代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角度看,批判的实在论与新实 在论之间的这些分歧完全是一个哲学阵营中的两翼而已,因为它们

① 罗杰斯:《错误问题》,载于德雷克等《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第121页。 ② 塞拉斯:《认识及其范畴》,载于德雷克等《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第177一 178页。

都坚信物质存在的第一性,都坚信作为认识对象的物质不依赖于认 识主体的存在,都坚信认识是对对象的反映。在当代哲学中,这些观 点仍然被看做属于朴素实在论,因而无法与传统实在论,特别是与常 识实在论区别开来。

二批判实在论的主要观点

虽然批判实在论与新实在论在哲学的根本立场上是一致的,但 由于它们对认识论问题分别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因而形成了这两种 实在论的直接对立。正如以上所述,批判的实在论者是在与新实在 论者的辩论中提出和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这就使他们的观点具有很 强的针对性和辩论性;而且,与新实在论者不同,批判的实在论者并 没有统一的研究纲领,也没有共同撰写过取得完全一致意见的文章, 他们是分别从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问题,形成观点,给出论证,但这 些观点基本上在批判的实在论者中取得了共识,因而才使得我们有 可能把这些观点看做是批判实在论的思想内容。

巴斯摩尔认为,在关于性质复合体的理解上,批判实在论的内部 分歧非常严重,“以致很难有作为整体的批判实在论运动的历史”①。 但事实上,批判的实在论者在许多重要问题上的意见是基本一致的, 在坚持批判的实在论哲学立场上,他们之间的分歧并没有巴斯摩尔 想像的那么严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通常认为批判的实在论 作为一个独立的哲学流派在20世纪 20年代之后就退出了哲学舞台, 但大多数批判实在论者的代表性著作却是在这之后出版的,如洛夫 乔伊的《反叛二元论》(1930)、《存在的巨链》(1936),桑塔亚纳的《存在 领域》(1927—1940)等等。这就使我们现在仍然有可能把批判的实在 论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

综观批判实在论者的论述,我们可以把他们的主要观点概括为 以下几个方面:

① 巴斯摩尔:《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第322页。

1.区分知觉活动中的三要素。

应当说,严格区分知觉活动中的三个要素,即感知行为、感知材 料和感知对象,这是批判实在论区别于新实在论的重要理论标志。 英国的批判实在论者希克斯最初提出区分认识内容的三个成分,而 美国的批判实在论者对这三个要素的区分则给出了更为详细的分 析。他们特别强调了感知材料与感知对象的区别,认为对这两者的 混淆正是新实在论的错误所在。德雷克指出,我们的感觉材料虽然 是来自于感觉对象并且构成了这些对象的客观性质,但它们本身却 是对象的性质复合体,也就是对象的本质。这样的本质并不是对象 本身,也不是对象的某个部分,而是对象作为整体对我们感官的作用 结果。但这样的本质也不是我们的心理状态,而是心理活动中出现 的物理对象的性质。例如,梦境中出现的任何事物都不完全属于心 理状态,因为这些事物本身的实在性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 由心理状态决定的,譬如半人半马的怪物一定是由人和马结合的产 物,它的性质复合体在于人和马的结合,因而没有超出实在的范围。 德雷克写道:

本书的主题是:就知觉给予我们以精确知识而离,它是使对 象的实际特征显现于我们而做到这点的。对象本身,即存在的 那些片段,并不进入我们的意识。它们的存在是它们自己的事 情,是私有的,不可传达的。一个存在体(我的有机体或心灵)不 能实际地越出其自身,并包含另一个存在体;从存在上说,在我 们全体之间,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含盐的、横隔的海洋”。但是意 识的机制是如此这样,以致我能够幻现、想像、“知觉”我周围对 象的位所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正确无误。这样,我们就直接地 “知觉”什么东西是在那儿——即对象的特性。①

① 德雷克:《通向批判的实在论的途径》,载于德雷克等《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 第22 页。

在这里,德雷克实际上是明确地告诉我们,感觉材料和感觉对象 是完全不同的,虽然材料的性质决定于对象,但对象本身却没有直接 成为材料,没有直接“进入我们的意识”;由于材料是意识的构成内 容,所以意识中的材料可以产生幻象等没有直接存在的东西。换言 之,我们可以直接知觉的是对象的特征,而不是对象本身,虽然对象 的特征来自于对象,但并不构成对象的成分。

德雷克的这番思想是在坚持对象不依赖于对它的认识而存在 的同时,又强调了对对象的认识活动本身的特殊性:这样的认识内 容或感觉材料既来自对象,但又不同于对象或完全不是对象,它们 构成了一些特殊的存在物,尽管它们并不具有与对象相同的本体论 地位。这样的存在物就是批判实在论者所谓的“性质复合体”或“性 质群”。

2.突出性质复合体的重要性。

新实在论者并没有否认性质复合体的意义,但他们把性质复 合体等同于认识对象,把对象定义为我们感知的一切性质的聚 合。在批判的实在论者看来,新实在论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就否定 了性质复合体的意义,因为它损害了我们把事物或物理对象理解 为某个具有特殊位置和形状的具体物的常识看法。根据批判的 实在论者的理解,“性质复合体”或“性质群”是我们直接意识到的 或直接感觉到的东西,或者说是直接给予的东西,是我们感觉的 直接材料,也是我们的感觉内容。但这样的东西既不是主观的心 理状态,也不是客观的物理对象,而是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某种中 介物。然而,关于如何理解性质复合体的性质,批判的实在论者 之间也有不同的认识:洛夫乔伊、普拉特和塞拉斯等人认为,它们 在一切事例中都表现为当下的心理存在物的特性;而德雷克、罗 杰斯、桑塔亚纳和斯特朗等人则认为,这样的性质复合体不仅仅 发生在当下的心理状态特性的认识作用上,而且也发生于有机体 的态度上。德雷克写道:“材料作为一个整体(全部所给予的特 性)就不是任何存在体的特性;构成它的复合性的各个特征可以 是心理存在体的特征,可以是被认知的对象的特征,或者可以两者都是,或者两者都不是。”①

可见,在批判的实在论者看来,“性质复合体”,或“性质群”,或 “所予物”,或“感觉材料”,这些都是一种东西的不同称呼,这种东 西就是不同于认识对象但又来自对象的东西,是我们直接感觉到的 东西,用洛克的术语来说,就是对象的“第二性质”。但批判的实在 论者似乎并没有满足于把这样的性质仅仅理解为“第二性质”,而是 进一步认为,作为对象第一性质的形状、大小等仍然可以理解为“感 觉材料”,因为不同的认识者对物理对象的直接感觉是不同的,所 以,我们仍然可以把一切有关对象的性质都理解为认识的内容,而 不理解为是对象本身的一部分。这样,批判的实在论就把对象与对 象的性质完全分离开来,由此也就提出了关于对象认识活动中的二 元论观点。

3.提出认识论的二元论。

批判的实在论者认为,认识论的二元论不同于本体论上的二元 论,它不是关于世界存在两个互不依赖、相互独立的实体本原的看 法,而是一种“自然的二元论”。这种认识论认为,一方面,我们生来就 处于各种实在之中,就接受了关于实在的各种信念,这些实在以及有 关的信念都是不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而存在的,或者说是在我们之外 的东西;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以直接的方式才能感觉到这些实 在,能够把这些实在放入我们的认识范围而不会损害实在的存在本 身。在批判的实在论者看来,这是一种常识性的观念,但也是容易造 成人们错误认识的观念。这里的关键就是要严格区分意识活动中的 感觉材料与认识对象本身,不能用前者去等同于后者,就像传统的唯 心论那样;也不能用后者去等同于前者,就像新实在论那样。正是由 于有了这样的区分,我们才可能在讨论材料性质的同时坚持实在论 的立场。然而,也正是由于这个区分,批判的实在论者才可能提出对 物理实在的认识论限制。塞拉斯写道:“一个事物之成为一个对象是

① 德雷克:《通向批判的实在论的途径》,载于德雷克等《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 第19 页脚注。

主体的一个表示,并且一个主体自然地选择事物作为对象。一个存 在体成为一个对象,当它激起了一个有机体的注意;但这个特性并不 附着于它,因为这个特性只是有机体的一个功能。”①

认识论的二元论的主要特征是强调一切认识都是间接的和替 代性的。由于我们无法直接认识所有的对象,特别是过去的对象, 但我们又不能由此否认对象的实在性,这样我们就只能是间接地、通 过某种表象或呈现来认识对象。虽然我们不能说这种表象就是对象 本身,但它们却一定是与对象有密切关系的,是来自于对象的,或者 说是对象的替代物。实际上,批判的实在论正是以这种认识论的二 元论为基础和出发点,对意识活动、感觉材料或表象等展开了深入细 致的研究,从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论证了它们的实在 性,由此形成了具有唯物论色彩和科学精神的自然主义。

4.强调逻辑和科学的作用。

新实在论和批判的实在论出现的 20 世纪头 20 年,正是现代物理 学的建立和现代逻辑学的形成阶段,同时,进化论和实验心理学等自 然科学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这两种实 在论都表达了对科学和逻辑的尊重,并竭力用科学的成就和逻辑的 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新实在论者一样,批判的实在论者也强调 逻辑的作用,特别注重对观点的逻辑分析,通过澄清概念的意义和使 用归谬法揭示新实在论观点中的错误,由此清楚地表明批判实在论 的思想。例如,普拉特在论证知识的间接性时分析道:

材料是一些特性,它们固然可以是事物的特性。但特性是 逻辑的普遍项(即共相—-引者注),而“事物”是空间的,或至少 是时间的特殊项(即殊相——引者注);因此这两者不能被等同 起来。所以,批判的实在论主张知识是间接的,并且它根本不关 涉到主张说知觉作用是直接的。对它来说,知觉作用是直接的,

① 塞拉斯:《认识及其范畴》,载于德雷克等《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第201页。

并且也是间接的,按照所说明的意义。无论知觉的对象,或者思 想的对象,都不是心灵的状态。在对象与内容之间,在心灵之前 的东西同在心灵之内的东西之间,在我所意向的东西同我借此而 意向它的那个特殊的心理状态之间,必须划出一个鲜明的区别。①

普拉特在这里区分了几个不同的东西:共相与殊相、对象与心 理状态、意向对象与意向内容等,这种区分也正是弗雷格在开始他 的哲学研究时提出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普拉特用这种区分表 明,作为共相的特性与作为殊相的事物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两者之 间的认识关系不可能是直接的,只能是间接的。在这两者之间的中 介物就是感觉材料或“性质群”。在对感觉材料的证明上,桑塔亚纳 又从生物学、心理学和逻辑学这三个方面证明了认识论上的二元 论,并明确认为关于实在论的假设是一切科学发展和常识认识的 前提。②

所有这些都说明,批判的实在论的确是试图用科学的成就和逻 辑的方法去证明人们关于实在的常识性观念的哲学努力。但后来的 发展表明,这种努力是不成功的:批判的实在论者虽然有良好的愿 望,但由于他们自身对当时的物理学发展没有深入的理解,对现代逻 辑也缺乏严格的训练,所以他们的论证难以达到逻辑经验主义者那 样的严谨,因而也就失去了有效的说服力。③ 20世纪 20年代之后,作 为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的批判实在论已不复存在,批判的实在论者

① 普拉特:《批判的实在论与知识的可能性》,载于德雷克等《批判的实在论论文 集》,第95页。 ② 参见乘塔亚纳《实在论的三个证明》,载于德雷克等《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 第159—174页。 ③ 例如,卡尔纳普就在他的思想自述中明确表示了对 20世纪 20—30 年代的美 国哲学状况的不满,他写道:“我失望地发现,在我看来那些在批判的思想发展过程中 早已被取代了的、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完全缺乏认识内容的哲学观点仍然有人在坚持, 至少还被香作是值得认真考虑的观点。”(《卡尔纳普思想自述》,陈晓山、涂敏译,第65 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大多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逐渐走向了自然主义。

三走向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一个含义相当模糊的概念。在近代哲学中,它有 时被称做一种自然神论,有时又被称做一种把自然看做所予物并作 为唯一研究对象用以克服自然神论的研究方法;在现代哲学中,它有 时被称做关于科学理论的哲学主张,有时又被称做关于自然哲学的 科学理论。但无论有多少种理解上的分歧,在现代哲学中,“自然主 义”作为一种基本的哲学态度和倾向,主要是指主张每个事物都应当 被看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可以用自然科学加以解释。① 这种哲学 态度体现在当代哲学的许多不同理论中,如詹姆斯、杜威的实用主 义,佩里、蒙塔古的新实在论,桑塔亚纳、塞拉斯的批判实在论,怀特 海的过程哲学以及蒯因的认识论观点等等,所以现在很难把“自然主 义”这个标签专门用于某个哲学流派,实际上它已经成为当代美国哲 学的一个重要标志。②

但历史地看,自然主义今天能够成为美国哲学的特征,这在很大 程度上要归功于批判的实在论者,因为正是他们在 20世纪 20 年代之 后,在接受了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思想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自 然主义哲学,从而使得自然主义成为能够与科学思想很好结合的哲 学主张,这为逻辑经验主义在美国的落脚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

① 参见布宁、余纪元编《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人民出版社,2001)中的“自然 主义”条,第659 页。 ② 于 2000年10月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大学召开的关于美国实用主义的国际 研讨会上,与会者都把自然主义、实在论以及实用主义看做是当代美国哲学的主要特 征。同样,霍尔特在美国哲学学会 2002—2003年的主席演讲中明确指出,目前对自 然主义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仅在蒯因那里看到了“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而且 在最近我们还强烈地感到需要自然主义的语义学、信念、意向和一般意义上的心灵。 斯特劳德(B.Stroud)在美国哲学学会太平洋分会的主席致辞中也谈到当今哲学出现 的广泛的“自然主义转向”。参见霍尔特《道德主题:天然的和规范的》,载于拉德克里 夫(E.Radcliffe)编,《美国哲学协会会刊》第76卷,第7页,美国特拉华州大学出版 社,2002年11月。

在这个过程中,最为突出和重要的哲学家是塞拉斯和内格尔,后者也 是当代美国重要的科学哲学家。

塞拉斯的自然主义是他的物理实在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在早 期的《认识及其范畴》一文中把他理解的批判的实在论看做是一种 “物理实在论”,认为这种实在论坚信存在物理的事物,并且认为关于 物理世界的观念都是由科学的结论形成的。① 在发表于1926 年的 《物理实在论的哲学》中,塞拉斯明确地把这种实在论与自然主义联 系起来,认为一切物理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而一切真实的东西都是物 理的。根据他的解释,一切存在于时空中的东西都是物理的系统,或 者与某个物理系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这种意义上,意识活动也 是物理的,因为它与大脑的神经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写道:物理 实在论“承认物理之物的无限多样性,而不拒绝它的任何一种现实的 形式,从宇宙尘和太阳的剥落原子到地壳上的原始泥层和人类大脑 的复杂组织。在种种富丽堂皇的情景的背后,在丑和美、悲剧和幸福 的背后,都存在着物质。简言之,物理之物只不过是存在的另一 名称”②。

从塞拉斯的思想发展看,他的自然主义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他 是把自然主义理解为一种类似“倏忽进化论”的主张,提出一种“进化 的自然主义”,于1922年出版《进化的自然主义》一书;随后,他在《物 理实在论的哲学》以及1937年发表的《为什么是自然主义而不是唯物 主义》一文中,又把他的自然主义与唯物主义联系起来,认为自己的 自然主义可以称做“新唯物主义”、“倏忽的唯物主义”或“批判的唯物 主义”;后来,他在1944年的《自然主义就足够了吗?》和《辩证唯物主 义简述》等文中又认为唯物主义在许多重要论点上都超出了自然主 义,特别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甚至这样写道:“我认为,可以说,尽管有某些修正主义思潮的干

① 参见塞拉斯《认识及其范畴》,载于德雷克等《批判的实在论论文集》,第177页。 ② 塞拉斯:《物理实在论的哲学》,转引自涂纪亮《美国哲学史》第2卷,第 314 页。

扰,马克思主义仍然保持它的领先地位,而且它的论点已在很大程度 上被事变的进程所证实。”①

但是,塞拉斯的自然主义在 20 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哲学界并没有 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提出的这种自然主义观点缺乏 逻辑上的论证和心理学证据的支持,而且他所表现出的主导倾向明 显偏向唯物主义,这也使得他的哲学在唯心主义哲学占主流的美国 哲学界难以引起共鸣。相比之下,内格尔对自然主义的理解和阐发 在美国哲学界就有很大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他本人就是一个逻辑 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因而注重用逻辑方法分析和论述他的自然主义哲 学观点;另一方面,他的思想还明显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他对科学说 明和理论在认识中的地位等问题的处理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特征。他 的哲学观点通常被称做“科学的自然主义”或“结构的自然主义”。② 内格尔在 20世纪 30 年代之前受罗素、桑塔亚纳等入的影响,一 直坚持实在论立场。40 年代后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下,开始转向 自然主义,发表了大量文章阐述他对自然主义的理解,提出了他的自 然主义的逻辑观;到了六七十年代,他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在科学哲学 领域,出版了他的重要著作《科学的结构》(1961)、《意义和知识》 (1965)、《科学中的观察和理论》(1971)、《对目的论的再考察》(1978) 等,以实用主义的精神对科学哲学中的重要问题作出了自然主义的 回答。他认为,自然主义应当是一种对世界整体图景的概括性说明, 是对这样一种说明的逻辑表达。根据他的论述,自然主义包含了两 个基本观点:(1)物质结构的先在性,就是说,“事件、性质和过程的实 现,以及各个个体的特殊行为,都以在时空中存在着的物体的结构为 转移,物体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决定和制约着每一事件的发生与 消失”③。这样就排除了在自然界中或在自然界之外存在任何超自然

① 塞拉斯:《一些遭到忽视的替换方案》,转引自涂纪亮《美国哲学史》第2卷,第 316页。 ② 见涂纪亮《美国哲学史》第2卷,第283 页。 ③ 同上书,第 284 页。

的力量,无论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是一种非物质的精神还是一种不朽 灵魂。(2)物质及其功能的多样性,就是说,"事物发出的先后顺序或 事物存在的各种依赖关系,都是一些偶然的联系,而不是某种固定 的、统一的、具有逻辑必然联系的模型的体现”①。这样一种自然主义 就是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基本特征看做是不可还原为某个统 一模式的多样性以及事物存在的逻辑上的偶然性。根据对自然主义 的这种理解,内格尔指出:

如果自然主义声称把各种不同的经验科学为获得关于世界 的知识而使用的种种方法接受下来,那么自然主义就不能始终 一贯地要求对事物的最普遍的结构有一种先验的洞察。如果自 然主义旨在对各种为获得科学知识而使用的原则作出一种连贯 的和适当的说明,那么自然主义就不能断言所有这些原则都是 经验的概括,因为其中有一些不接受实验的反驳。如果自然主 义承认逻辑原则在某些情景中,即在探索中具有一种可以识别 的功能,那么自然主义就不能仅仅根据这些原则在与一定情景 相分离的情况下加以考察时缺乏事实内容这一点,就始终一贯 地认为这些原则是完全随意的。②

在内格尔看来,无论如何,自然主义的要求应当是寻求事物的多 样性和逻辑上的随意性,因而反对追求一种统一的固定模式和逻辑 上的必然性。正是从这种自然主义观点出发,内格尔提出了他所谓 的“情景主义的分析”(contextualistic analysis),就是说主张通过在特 定情景中的运用来解释逻辑的概念和原则。这样,他就断定,逻辑原 则既不是实在的先验结构,也不是经验的概括,也不是纯粹的同语反 复,而是一些对语言用法作出规定的规范性规则。这些逻辑规则详

① 涂纪亮;《美国哲学史》第2卷,第285页。 ② 内格尔:《没有形而上学的逻辑》,转引自涂纪亮《美国哲学史》第2卷,第 285—286 页。

细地规定了用来防止言谈中出现混乱的最起码的条件,至少陈述了 一种精确语言的要求。他的这种情景主义分析具有两方面特征:(1) 承认逻辑原则在使用语言中的规范性作用,但这个承认的前提则是 把逻辑原则看做完全是约定的产物;(2)把逻辑原则的作用看做是相 对于情景而言的,不承认逻辑原则具有绝对的评判意义。这两个方 面都充分体现了实用主义的精神。

内格尔对自然主义的实用主义处理方法,还体现在他关于理论 的认识地位问题的观点上。围绕理论在认识中的地位问题,西方哲 学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① 实在论者认为,相对于实在而言,理 论或者为真或者为假;而某个理论一旦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其中所 假定的理论对象就必定被看做是具有与石头、桌子等物质一样程度 的物理实在性。与此相反,大多数实用主义者所采纳的工具论认为, 理论无所谓真假,它们都是我们用来把经验组织起来和把经验规律 排列起来的逻辑工具,或者是我们由一类观察陈述(材料)中引出另 一类观察陈述(预测)的推论规则。逻辑实证主义者提倡的描述论则 认为,理论是对于可理解的事件和特性之间的依存关系所作的一种 简要表述,可以把理论简化为同它在意义上或逻辑上等值的观察陈 述。虽然内格尔主要倾向于工具论的观点,但他对实在论者、工具 论者和描述论者持有的不同的观点都提出了批评,认为它们的分歧 并不在于实验方面,不在于形式逻辑方面,也不在于科学程序的事 实方面,而是在于它们忠于不同的思想传统,在于对以何种恰当的 方式使我们的语言适应普遍承认的事实这一点上有各自的偏好。 这样,要在它们之间决出一个胜负高低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之 间的差别只是使用术语上的兴趣不同而已。这就是实用主义处理 问题的典型方式。

在处理与世界的关系上,实用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基本上是一种 自然主义。内格尔从他的大学老师柯亨那里接受了自然主义,同时

① 以下部分参见涂纪亮《美国哲学史》第2卷,第 292—295页。

又从他的研究生导师杜威那里接受了实用主义,随后在逻辑实证主 义哲学中找到了他的思想归宿。这个思想演变过程恰好反映了美国 哲学在20世纪 50—70年代的发展历程。马格利斯(J.Margolis)把 这个发展过程描绘为两次“消沉”(depressions),即从 50年代起实用 主义逐渐被分析哲学所取代,以及 70 年代之后分析哲学又开始面对 实用主义的复兴。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二章 概论宗教的本质-在线阅读

    第二章 概论宗教的本质 上面我一般地谈到了我对于人对对象——即使是感性对 象——的关系的看法。这种看法,尤其适合于人对宗教对象的 关系。 在对感性对象的关系中,对象之意识可以跟自我意识区分开 来;可是,在对宗教对象的关系中,意识却直接跟自我意识重合在 一起。感性对象存在于人以外,而宗教对象却存在于人以内。所 以,宗教对象是自身内在的对象,因此它像人的自我意识…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20日
    91
  • 第四节 历史著作

    伏尔泰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在历史领域,这不是因为他写了很 多的历史著作,而是因为他把哲学和文学这两种西方学术传统中性 质截然不同的因素引进历史的视野,并以这样的观察角度书写历史 著作。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哲学的概念,意在以历 史的真实书写人的历史。 一《查理十二的历史》 1731年,伏尔泰发表了《查理十二的历史》。从内容上看,该书 以赞叹的口吻描述…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35
  •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第三编 近代哲学-本编小结-在线阅读

    本编小结 本编讨论的是16世纪末至19世纪末300年间的哲学思想,我 们称之为“近代哲学”。与古代哲学和中古哲学相比,这一时期的 哲学思想在时间上离我们最近,在观念上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 无论从消极意义上还是从积极意义上看,它们中的许多东西亦构成 了现代文明的基本要素。 我们将近代哲学分为四个单元:经验论和唯理论、法国启蒙哲 学、德国古典哲学和黑格尔之后的…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30日
    56
  • 尼采-《善恶的彼岸》-引言-在线阅读

    引 言 自康德以来,还没有哪位哲学家像弗里德里希·尼采那样, 给现代思想打上了如此不可否认的烙印。即便是几.平震撼了全 欧洲的叔本华,也没能产生如此广泛的影响。不仅在道德和文 学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尼采那塑造人心的巨手在起作用,使人 精神振奋而饱满,而且在教育学和艺术,政治和宗教等方面, 也可以看到他的学说所产生的影响。 有关尼采的生平材料少之又少,而且很简单…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0日
    10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