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逻辑经验主义的遗产

令人遗憾的是,卡尔纳普所提倡的严格的、清晰的哲学研究方法 以及“宽容原则”所体现的开放精神,并不是被所有的分析哲学家都 继承了下来。在 20 世纪的 60—70年代,新一代的分析哲学家和科学 哲学家认为,只有放弃卡尔纳普等人的工作才能确定他们自己的哲 学目标,而且哲学家们普遍承认,卡尔纳普的纲领已经失败了。这些 就使得卡尔纳普以及整个逻辑经验主义哲学在70年代完全遭到了忽 视。哲学家们对卡尔纳普纲领失败的原因有各种分析:有的认为,这 是逻辑经验主义者无法提出具体可接受的有认识意义标准的自然结 果;有的认为,这是由于蒯因对分析概念和分析与综合区分的抛弃; 有的认为,这是由于波普的工作才使得逻辑经验主义最后穷途末路;还 有许多人认为,库恩关于科学革命的理论直接表明了归纳逻辑是不可 能的,因而卡尔纳普对归纳逻辑的阐述就是失败的;最后,还有科学实 在论者认为,卡尔纳普关于外在实在论的论证是不恰当的,等等。① 尽管如此,到了20世纪的 80年代末和 90年代初,面对科学哲学 中的历史主义的衰落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展 开,西方哲学家们开始重新关注维也纳学派,特别是反思他们在过去 的几十年中对维也纳学派以及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评价中的失误, 重新挖掘纽拉特、费格尔、克拉夫特等维也纳学派成员的重要思想, 力图恢复维也纳学派的历史真实面目。当然,在这种复兴维也纳学 派的热潮中,哲学家们的企图是十分明显的,这就是要从维也纳学派 以及逻辑经验主义的思想中寻找能够帮助解决当前面临的哲学问题 的重要线索和根据。但无论他们的动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在 维也纳学派的思想以及整个逻辑经验主义哲学中,的确存在着值得 重新挖掘的无价之宝。

① 沙克:《鲁道夫·卡尔纳普》,载于马蒂尼奇和索萨《分析哲学指南》,第105一 106 页。

逻辑经验主义的哲学遗产不单是由维也纳学派留下的,因为维 也纳学派不是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中的唯一流派,虽然它是其中最重 要的代表。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除了维也纳学派之外,构成后来成 为一种国际范围的哲学运动的逻辑经验主义的,还有以塔尔斯基等 人为代表的华沙学派,以赖欣巴哈等人为代表的柏林学派,以及包括 艾耶尔、事普尔、洪谦等人在内的,波及英国、美国、中国等广大范围 的实证主义思潮。斯塔德勒在他的《维也纳学派》中详尽地介绍了整 个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历史,为我们认识当时的 历史背景(特别是以奥地利为首的欧洲各国在 20世纪上半叶的文化 背景)和这场运动的来龙去脉(特别是统一科学运动在国际上的强烈 反应)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宝贵资料。然而,从思想的继承发展来看, 逻辑经验主义的哲学遗产并不在于这些历史资料,毫无疑问,更为重 要的是它提出的那些造就了后来哲学发展的重要观念、理论和问题, 是它对后来哲学发展的直接和间接的思想影响。

一对经验与逻辑关系的重新解释

逻辑经验主义的哲学遗产,首先就体现在它对经验与逻辑关系 的重新解释上。“逻辑经验主义”这个名称本身就表明了这种哲学是 把逻辑与经验密切联系起来的结果。

维也纳学派的哲学最初被称做“逻辑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 义”,这个名称表明了这种哲学与孔德、马赫等人的实证主义之间的 血缘关系,卡尔纳普等人起草的《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对这种 血缘关系作了清楚的阐述。但同时,卡尔纳普等人在这篇宣言中也 指出了他们的实证主义与传统的实证主义之间存在着重要分歧,而 且正是由于这种分歧才使得他们的哲学具有了特殊的重要的意义:“逻 辑分析的方法从根本上把现代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与以前的、更具有 生物学-心理学倾向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区别开来了。”①艾耶尔在

① 卡尔纳普等:《科学的世界概念:维也纳学派》,载于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 学论著选读》,第441页。

《语言、真理与逻辑》中则把他所宣称的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区别开 来。① 他在《逻辑实证主义》的“编者导言”中,把“逻辑实证主义”看做 是包括了罗素、摩尔、维特根斯坦以及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家的更为广 泛意义上的分析哲学运动。② 迄今为止,大多数德国哲学家仍然把维 也纳学派以及相关的哲学称做“新实证主义”。③

当然,即使在维也纳学派中,并不是所有的成员都接受了“实证 主义”的称呼。石里克就明确表示,他不同意把维也纳学派的哲学称 做任何形式的“实证主义”,而更愿意被叫做“彻底的经验主义”或“逻 辑经验主义”。④ 实际上,在维也纳学派解体之后,更多的学派成员都 愿意把自己的思想放到“逻辑经验主义”的名称之下,而不再坚持称 做“实证主义”。这种情况说明了两点:(1)实证主义的许多主张,特 别是维也纳学派的一些早期观点,已经受到了各种批判,他们对这些 观点和主张都作出了一定的修正,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不需要坚持 自称“实证主义”了;(2)从维也纳学派建立之初,他们就明确地表示 了他们对逻辑与经验关系的重新思考,并且把经验放到了十分重要 的地位。⑤ 所以,他们自然就愿意接受“逻辑经验主义”这个名称,以 便更清楚地表明他们与传统实证主义不同的哲学立场。

① 参见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第15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② 参见艾耶尔《逻辑实证主义》,第3页,自由出版社,1959。 ③ 克拉夫特的《维也纳学派:新实证主义的起源》(1950德文版,1953 英文版)一 书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晌,是哲学家们了解和研究维也纳学派思想的重要历 史资料。哈勒也愿意把维也纳学派的哲学称做“新实证主义”,而把由这种哲学所引 起的整个分析哲学运动称做“逻辑经验主义”。见该书第4—5页。 ④ 见石里克《实证主义和实在论》,载于艾耶尔《逻辑实证主义》,第82页,自由 出版社,1959(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另参见洪谦《论逻辑经验主义》,第75页。 ⑤ 卡尔纳普等人在《科学的世界概念:维也纳学派》中指出,这种世界观的特点 就在于它既是经验主义的,又是以逻辑分析方法为标志的:“我们已经根据两点规定 基本上描述了科学世界概念的特点,第一,它是经验主义的和实证主义的,只有来自 经验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建立在直接所予的基础之上的。第二,科学的世界概念是以 一定的方法即逻辑分析的运用为标志的。科学工作努力的目标是通过将逻辑分析应 用于经验材料达到统一科学。”(载于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第443页。)

逻辑与经验的关系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间题。在近代哲学 中,休谟把这个问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他对关于观念关系的知 识与关于事实的知识的区分,首次把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放 到了认识论的核心地位。这就提出了单凭思想就可以推出的知识与 必须由经验加以判定的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逻辑的知识与 经验的知识的关系问题。在休谟那里,虽然逻辑的知识与经验的知 识在认识论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他更强调的是经验的知识,因 为在他看来,只有经验的知识才能扩展我们的认识内容。到了密尔 那里,逻辑的知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因为在他看来,一切经验 的知识只有符合逻辑的知识,就是说,只有用逻辑的方法,才能得到 它们的真实性和确定性。但他强调的逻辑方法还只是亚里士多德建 立的传统形式逻辑,并且用心理学的内容去解说这种逻辑规则。可 以说,在逻辑与经验的关系上,休谟和密尔的经验主义基本上是从感 觉经验出发,没有认识到构成经验知识的命题形式对经验本身的 作用。

逻辑经验主义者所发动的“哲学上的革命”(艾耶尔语),一个重 要内容就是对逻辑与经验的关系作出了全新的解释。

首先,逻辑经验主义者通过对逻辑性质的理解,把逻辑与经验密 切地结合起来。石里克就把这场哲学革命的产生归结为“看清了逻 辑自身的本质”,卡尔纳普等人则把逻辑分析的方法看做区分他们的 哲学与传统经验主义的重要标志。在他们看来,这种对逻辑性质的 理解,不仅仅是采用了现代逻辑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认识到逻辑的本 质就在于它构成了一切知识的表达,因而澄清这种表达就成为哲学 的真正任务。由于一切有意义的命题或陈述只能是单凭形式就可以 为真的分析性陈述和具有经验内容的综合陈述,所以,对一切命题的 逻辑分析最终就是要还原为记录了经验内容的可以证实的命题或陈 述。这样,逻辑经验主义者就把逻辑和经验“完美地”结合起来了。石 里克明确地写道:一切语言规则“最终统统指向实指定义,通过这些 实指定义,可证实性就同……经验联系起来了。……逻辑和经验之 间不存在任何对抗。逻辑学家不仅能够同时是一个经验主义者;而且,他如果想要理解他自己所做的事的话,他也必须是一个经验主义 者”①。这表明,作为一个逻辑学家和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在石里克 看来是完全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就表现在,他是在经验还原的基础 上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或者说,他对一切命题的意义所作的逻辑分 析,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它们在经验上得到证实。所以,石里克和卡 尔纳普等人一再强调,只要是能够在逻辑上经得起分析的命题,就是 可以在经验上得到证实的。这就是所谓的“原则上的”或“逻辑上的” 可证实性。

其次,这种逻辑与经验的一致,排除了对经验的心理主义的解 释,把经验本身解释为一种可以用符合逻辑规则来表达的、超越了个 人直接感觉材料的陈述内容。石里克和卡尔纳普等人都强烈反对一 切心理主义、唯我论和唯心论,因为在他们看来,“唯心主义和实证主 义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实证主义完全避免了自我中心的困境”②。自我 中心困境是传统经验主义遇到的最大麻烦之一。根据经验主义的观 点,一切认识都以经验为基础,而这种经验又只能是个人的直接感觉 材料所给予的。所以,经验主义者要摆脱感觉材料的束缚,就必须证 明自己的理论所理解的经验是超越了个人感觉的,可以为所有的人 认识的。马赫和阿芬那留斯把这种经验解释为“中立的要素”,试图 由此克服经验主义的困境。但由于他们借助的是物理学和力学的原 理,把感觉材料作为具有中立特性的物理要素,这仍然无法解决自我 中心的困境。逻辑实证主义者利用现代逻辑手段,通过把感觉经验 问题转换为表达这种经验的记录句子问题,把所谓的外部问题(即关 心外部世界的实在性问题)转换为所谓的内部问题(即关心语言的表 达形式问题),由此取消了或“完全避免了”经验主义面临的自我中心 困境问题。他们认为,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根源在于,用来表达感觉 的陈述使用的是第一人称陈述的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地会用“我”或 “我们”的感觉代替经验的内容。石里克写道:“在我看来,看到原始经

①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第52页。 ② 同上书,第56—57页。

验不是第一人称的经验,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步骤,采取这个步骤,才 能使哲学上的许多最深奥的问题得到澄清。”①由于把关于经验的性 质和来源问题转换为关于经验内容的表达问题,这样,一切涉及到经 验主体的问题都可以解释为主体使用具有主体间性的陈述来表达命 题的问题。

再次,经验的表达不是一个内容的问题,而是一种表达形式的 问题,即采用什么样的经验表达形式就决定了这个经验表达的内 容。石里克在分析经验的中立特性时指出,我们通常使用“我的”一 词,表达的不是经验主体的自我感觉,而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句子。 因为说“我能够感觉到别人的疼痛”,实际上是说我能感觉到我的疼 痛,如果别人也有疼痛的话,我就可以从他的行为中设想出他的疼 痛和我的一样。但在这里,“我能感觉到我的疼痛”是一个同义反复 的句子,它的意义不是由于内容,而是由于其形式决定的;“如果别 人也有疼痛的话,我就可以从他的行为中设想出他的疼痛和我的一 样”这句话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我们不能从他人的行为中推断出心 理活动的内容。所以这里的关键是表达方式,即我们用来表达经 验的句子是否符合逻辑句法的要求,决定了我们对经验内容的接 受和理解;反过来说,只要我们的表达方式是符合逻辑的,无论其 内容是什么,都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根据这种解释,石里克指 出,唯心论和唯我论的主张都是可以接受的,只要它们符合了表 达式的句法规则。问题就在于,它们并没有符合逻辑句法,而是 用一种“奇怪的说话方式”,“一种笨拙的语言”,把“我的”一词毫 无例外地加到每个事物上去了,由此导致了没有意义的“自我中 心困境问题”。

然而,在逻辑经验主义内部并不是完全接受了对逻辑与经验关 系的这种重新解释,而且即使是石里克和卡尔纳普等人,他们在逻辑 与经验的关系上最后也是摇摆不定的,对与此相关的许多重要问题

①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第57页。

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石里克和卡尔纳普把对逻辑与经验关 系的这种解释看做是判定一个句子是否有意义的标准。但纽拉特始 终就不同意对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句子的划分,他关注的是物理学意 义上的记录句子的意义。同样,对逻辑与经验的这种解释也遭到了 波普、内格尔等人的反对。针对来自逻辑经验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 种批评意见,石里克和卡尔纳普对他们的观点也作了修正和调整,如 强调了逻辑上的证实可能性等,特别是卡尔纳普在移居美国之后把 研究的重点放到了概率理论和归纳逻辑的研究,这使他更多地落入 经验主义的阵营。

二科学主义的主张

蒯因在被看做是抽掉了逻辑经验主义根基的重要文章《经验论 的两个教条》中指出,逻辑经验主义受到两个教条的制约,即分析真 理与综合真理的区别和还原论的主张。但在这篇文章发表五十多年 之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读蒯因的文章,反省逻辑经验主义的工 作,我们会发现:(1)蒯因所指出的这两个所谓的“教条”正是逻辑经 验主义留下的哲学遗产;(2)正如许多批评者指出的,蒯因提出的批 评并不能完全站得住脚,也没有真正达到他的目的。①

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对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的区分是逻辑经 验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这个思想来自休谟以来的经验主义传统, 但逻辑经验主义者对这个区分给出了全新的论证和解释。他们明确 地把逻辑和数学陈述看做是分析陈述的主要内容,这些陈述的意义 或真主要是由它们的形式确定的,因而它们不涉及到任何经验的内 容;但综合陈述虽然在内容上属于经验科学的范围,但在表达形式上 仍然必须符合逻辑句法的要求,或者说,只有符合了逻辑句法的综合 陈述才是有意义的,才是真正的科学陈述。在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 看来,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并不完全是一种认识内容上的区分,更重要

① 关于(2),我们将在本书第8章中详细论述。

的是认识形式或对认识的表达方式的区分:分析陈述由于其形式本 身的有效性而具有意义;综合陈述(或经验陈述)由于必须对世界有 所断定并符合逻辑句法才具有意义。维也纳学派最初为哲学规定的 任务是澄清命题的意义。这里的“命题”不是一切命题,而主要是指 “科学的命题”,即经验陈述的意义。由于分析陈述自身具有意义,所 以不需要用逻辑方法去澄清意义。正由于经验陈述或科学命题往往 由于形式上的混乱或违反了逻辑句法,因而需要用逻辑分析的方法 对它们的意义作出澄清。这里所谓的“澄清”,就是使原来的陈述符 合逻辑句法的要求,从而呈现出这个陈述原本的意义,或使这个陈述 的意义变得更加清楚。①

在逻辑经验主义者看来,分析陈述可以由于形式而具有意义,而 要确定综合陈述的意义,还必须使这些陈述的经验内容能够得到证 实,这个证实的过程不是对规律性命题或概括命题的经验验证(事实 上也无法对这样的命题作出直接的经验验证),而是对具体的记录句 子的经验证实。由于表达了自然规律或概括内容的经验陈述必须能 够还原为记录匈子才能获得意义,所以还原论的主张自然就成为逻 辑经验主义讨论意义问题时所要坚持的基本信念之一。可以说,只 有坚持了还原论的主张,逻辑经验主义者才能把分析陈述与综合陈 述的区分坚持到底。在这种意义上,石里克和卡尔纳普等人提出的 意义的可证实性原则就具有了强烈的还原论特征。

从逻辑经验主义的以上两个重要特征中可以看到,这种哲学致 力于按照科学研究的方法,或者说,以追求科学命题的意义为目的, 把哲学研究置于科学的范畴之下。这种被后人称做“科学主义”的哲 学宗旨,集中体现了逻辑经验主义为当代西方哲学留下的巨大的哲 学遗产,由此形成的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被看做与欧洲大

① 实际上,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的错误,或把形而上学命题判 定为“假命题”,这不过是维也纳学派或逻辑经验主义在推行逻辑分析方法和展开科 学意义研究中的附带工作。

陆哲学中的所谓“人本主义思潮”相抗衡。①虽然逻辑经验主义者并没 有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做“科学主义”②,但反省逻辑经验主义者的 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的科学主义的主张。

1.强调哲学的任务是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哲学研究的范围只 是那些可以为科学命题所涉及的领域,这就把哲学与科学紧密地联 系起来了。石里克在《哲学的转变》中明确指出:

每一门科学……都是一个知识体系,即真的经验命题的体 系;而全部科学,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命题在内,都是知识的体系, 在这以外,再没有一个“哲学的”真理的领域。哲学不是一个命 题体系,它不是一门科学。……我们现在认识到哲学不是一种 知识的体系,而是一种活动的体系,这一点积极表现了当代的伟 大转变的特征;哲学就是那种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哲 学使命题得到澄清,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科学研究的是命题 的真理性,哲学研究的是命题的真正意义。科学的内容、灵魂和 精神当然离不开它的命题的真正意义。因此哲学的授义活动是

① 虽然逻辑经验主义者以及早期分析哲学家并没有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划定 为“科学主义”的阵营,但把他们的哲学称做“科学主义思潮”和把欧洲大陆哲学中的 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等称做“人本主义思潮”,却是在逻辑经验主义达到鼎盛时期的 20 世纪 50年代左右。历史地看,对这两大思潮的区分还可以推到19 世纪末20世纪初 的欧洲哲学。但到了 20 世纪末,西方哲学家对这两种思潮的区分已经提出了挑战。 参见罗蒂对这种区分的批评,见《自然科学是否具有自然性》,载于罗蒂《后哲学文 化》,第49—74页;《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与格伦迪宁会谈》,载于《新英国哲学》,第 201—215页,罗特雷奇,2002。 ② 目前西方对“科学主义”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认为,它是指一种认 为科学是唯一的知识、科学方法论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正确方法的观点(参见《西方哲 学英汉对照辞典》,第 903 页),这是对“科学主义”的积极理解;第二种认为,它是指 “一种明显的柏拉图主义和笛卡尔式的信念”,即认为可以用科学的方式解释一切自 然的和精神的现象,这是对“科学主义”的消极理解。蒯因、戴维森等人的哲学被看做 属于第一种,而丹奈特(D.Dennett)、P.丘齐兰德(P.Churchland)、乔姆斯基、福德尔 (J.Fodor)等人则被看做属于第二种。我们这里所说的逻辑经验主义提出的科学主 义主张,当然属于第一种理解。

一切科学知识的开端和归宿。①

石里克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经验科学的内容,而不是为获得这些 内容所从事的科学实验或一切科学活动。在他看来,从事科学实验, 通过实验去证实科学命题或假设的真伪;这是科学家的工作;哲学家 的工作是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澄清这些科学命题的意义。所谓的 “确定或发现”意义或“授义活动”,都是指这些科学命题原本具有意 义,但需要通过分析来使这些意义更为清楚。由于哲学的任务就是 要澄清科学命题的意义,哲学是一种澄清命题意义的活动,所以就不 存在专门的哲学命题;一切被看做属于哲学命题的东西,经过逻辑分 析,都可以显示出它们不过是一些伪装的分析命题,或者是一些违反 了逻辑句法的假命题。这样,哲学研究的范围就只能限于科学命题, 哲学由此就成为科学的“仆人”。

逻辑经验主义对哲学性质和任务的这种规定,直接导致了当代 西方科学哲学的产生:维也纳学派提倡的“科学的世界观”,就是西方 科学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②当然,这种明显的科学主义主张,在维也 纳学派发展的鼎盛期间就遭到了来自学派内外的一些批评。内部的 批评者主要是纽拉特,外部的批评者是波普。他们主要认为,对哲学 性质的这种规定把哲学与科学过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极大地 限制了哲学的研究空间,客观上排除了对其他知识领域从事哲学研 究的可能性。

历史地看,虽然逻辑经验主义试图以科学为模式建立哲学的理 想已经被证明是一厢情愿的“乌托邦”,但它所提倡的一些科学主义 的思想,如以科学的或逻辑的方法确立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以澄清 命题意义为主要任务来规定哲学的性质等,却对当代西方哲学产生

① 石里克:《哲学的转变》,载于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第8—9页。 ② 时至今日,西方哲学家在讨论西方科学哲学的历史时,仍然是把维也纳学派 作为这个历史的开端。参见斯塔德勒《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的起源、发展和 影响之研究》,第 9—27页,维也纳和纽约,斯普林格,2001。

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不仅促成了科学哲学的兴起,而且在很大程度 上改变了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即从体系哲学转向了“问题哲 学”——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宗旨的哲学研究走向。

2.无论是否可以为经验所证实,可证实的命题就是可以表明其 必然为真的命题,这种对真的追求正是体现了科学的精神。维也纳 学派的理论中遭到批评最多的是它的“证实原则”,逻辑经验主义者 对自身理论修补最大的也是这个原则。石里克、卡尔纳普、艾耶尔 等人都在维护和修正这个原则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对批评者的意 见先后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虽然后来的研究表明这个 原则本身存在许多理论上的或逻辑上的漏洞,但它体现出的求真 的科学精神却仍然为后人所继承。蒯因和戴维森等人就明确地 把对真的追求看做哲学工作唯一正确的内容。蒯因在他晚年出 版的《真之追求》中,追随塔尔斯基①的思想,把求真理解为一个追 求实在的过程,把关于真的符合论理解为一种去引号的做法。他 写道:

正像塔尔斯基告诉我们的那样,真之符合论有某种根本的 有效性。我们不说“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雪是白的是一 个事实,而可以把“是一个事实”作为空洞无意义的东西简单地 去掉,这样与事实本身联系起来:“雪是白的”是真的,当且仅当 雪是白的。把真归于句子即是把白归于雪;在这个例子中,这就 是符合。真的归属恰恰取消了引号。真即去引号。因此在把真 归于一个给定的句子时,真这一谓词是多余的;你可以仅仅说出 这个句子。但是对于没有给定的句子,真却是需要的。这样我 们可能想说,某人在某场合说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真的,或者,真 理论的所有推论都是真的。在作逻辑分析时,这样的语境表明,

① 我们在这里把塔尔斯基看做是一个逻辑经验主义者,虽然他的思想与维 也纳学派的主张有很多不同。参见《卡尔纳普思想自述》,陈晓山、涂敏译,第 95—103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真这一谓词不是用于引号,而是用于代词或约束变元。①

在这里,蒯因没有把真理解为句子与实在的简单符合,而是理解为句子的 一个属性,即可以得到肯定的不加引号的句子本身。逻辑经验主义者不 说“……是可证实的”,而是说“……”或“……是有意义的”;同样,蒯因认 为,对于被断定为真的句子,我们不说“……是真的”,而是说“……”或“的 确,……”。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真的句子。这样,“真”这个词就可以被 取消了,代之以对所要断定的句子的肯定。可以看出,蒯因对“真”这个 词的处理使用的完全是逻辑的方法,即通过把“真”用于代词或约束变 元而取消“真”在句子中的出现。应当说,这完全符合逻辑经验主义者 对“可证实性”概念的处理方式,即:(1)可证实性取决于逻辑上证实的 可能性;(2)可证实性主要用于判定句子有无意义,而不是用于判定句 子的真假。这些都取决于他们使用了逻辑的方法,因为只有逻辑的方 法才能保证作为分析对象的句子可以必然地为真,或必然地具有意义。 在当代分析哲学家中;戴维森最早意识到塔尔斯基关于真的语 义学定义对构成语言意义理论的重要作用。②.但与塔尔斯基不同,戴 维森在构造自己的意义理论时,把关于真的理论建立在关于一种语 言的意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用意义理论来解释真的理论。他把真理 解为人们在某个特定场合说出的话语的特性,这样“真”就成为一种 表达句子、说话者和说话时间之间关系的谓词。他写道:

语句仅仅相对于一个说话者和一个时间才为真,并且被认 为是真的。带有指示词的语句产生出一种十分敏感的对于意义 理论正确性的检验,并构成那种在语言与人类所关切的那些反 复出现的宏观对象之间的最直接的联系。③

① 奎因(即蒯因):《真之追求》,王路译,第70—7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1999。 ② 关于戴维森的语言哲学思想,我们将在本书第9章中详细分析,这里仅仅指 出他的思想与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主义主张之间的密切关系。 ③ 戴维森:《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牟博编译,第24页,商务印书馆,1993。

在这里,戴维森把句子的真限定在了句子的使用中,或者说,把“真” 概念理解为句子的一种使用特性。虽然这与他对意义概念的解释有 很大的不同①,但这种做法却也符合科学主义的精神,因为科学的目 的就是要把经过证实的命题(规律)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并在这种 实践活动中进一步验证这个命题(规律)的正确性(为真);而且,逻辑 经验主义强调逻辑与经验的结合,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使经验活动具 有逻辑的合法性,并最终确立经验命题的逻辑必然性。

3.提倡这样一种明确的观点,即认为一切知识问题都可以通过 自然科学的方法得到解决;由于自然科学具有主体间性,因而可以避 免和排除个人的心理因素对认识活动的影响。这里所说的“自然科 学的方法”,在逻辑经验主义者那里,特别是在卡尔纳普那里,先是数 学的方法,然后是物理学的方法,最后是语义学的方法;当然,在所有 这些方法背后,起关键作用的是逻辑的方法:虽然逻辑并不属于自然 科学,但它为一切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奠定了理性和必然性的基础。 实际上,逻辑经验主义者突出逻辑的关键地位,目的是为了强调这种 研究方法具有的主体间性。卡尔纳普在说明物理主义语言的优点 时,特别指出了这种主体间性的重要意义:它说明,哲学研究,或者说 对命题意义的逻辑分析工作,不是一种依据研究者个人的知觉或经 验去完成的事业,而应当是能够为所有的研究者共同观察到的、使用 共同的语言来表达的、可以相互交流的研究事业。这样的事业不可 能是依据对个人心理的分析或推测来完成的,而只能是依靠对共享 的研究对象作出客观的、逻辑的分析来达到的。虽然自然科学的知 识体系本身具有这样的主体间性,但这样的知识仅仅是对偶然的经 验事实的描述,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的性质。根据逻辑经验主义的 主张,“原始经验是绝对中立的,或者象维特根斯坦偶尔提到的那样, 直接感觉材料是‘没有所有者的’”②。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把经验

① 戴维森对意义概念的处理是用语义学的方法定义这个概念,把它理解为一种 可以从形式上加以定义的概念。这似乎更符合塔尔斯基的动机。 ②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第57页。

中立化,即通过使用具有客观中立性质的逻辑句法和规则,而使表达 经验内容的命题得到主体间性特征。

实际上,强调经验的客观中立性始终是实证主义以及传统经验 论的一个重要主张。但以往哲学家大多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借助 于个人经验知识的可靠性,推出客观普遍有效的命题。与传统哲学 家不同,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只有使用现代逻辑的方法才有可能把 经验陈述完全确立为一切知识的可靠基础;这样的方法能够保证一 切有意义的陈述在逻辑上是有效的,在经验上是可以得到证实的。 虽说现代逻辑并非仅仅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出现,但在逻辑经验主义 者看来,现代逻辑即使作为一种方法,在现代哲学的产生中同样起到 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把我们的说话方式从内容方面转 向了形式方面,把我们对命题的分析从心理内容的考察转向了对语 言表达形式的分析和规定。这种转变的最大结果就是使哲学完全摆 脱了传统的心理因素的束缚,走向了分析具有客观性和主体间性的 语言表达式。这种结果对当代哲学的深远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三从科学的统一到科学哲学的兴起

科学的统一是维也纳学派的理想,也是逻辑经验主义具体落实 的行动纲领之一。①正是通过这个纲领和口号,维也纳学派把自己的 哲学观念推广到了奥地利之外的其他欧洲国家,并推广到了美洲大 陆,从而使逻辑经验主义最终成为一场国际性的哲学运动。 1935年在布拉格召开的第一届“国陈统一科学大会”是逻辑经验 主义在国际范围内公开亮相的开始,科学统一的口号也是维也纳学

① 有关统一科学纲领的历史文献,请参见卡尔纳普《作为统一科学语言的物理 语言》(载于《认识》第2卷);卡尔那普(即卡尔纳普)《使用物理语言的心理学》(载于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下卷);纽拉特《经验社会学》(《科学的世界观丛书》第5卷, .1931);纽拉特《统一科学和心理学》[《统一科学》(The Journal of Unified Science)杂 志1933年第1期];费格尔《物理主义、统一科学与心理学基础》(载于洪谦主编《逻辑 经验主义》下卷);斯塔德勒《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之研 究》(第 356—393页,维也纳和纽约,斯普林格,2001)。

派最初获得国际认可的重要标志。据称,这个主张最初是由纽拉特 提出的,他提倡用物理主义的语言分析一切被称做经验的陈述即记 录句子,并希望以物理学作为统一各种经验科学的基础。这个主张 很快被卡尔纳普接受,成为维也纳学派的主要观点。维也纳学派清 楚地认识到,“统一科学的语言必须满足以下两个要求:第一,它必须 是主体间的,也就是说,从形式的观点来看,它必须构成一种共同的 记号和规则的系统,从语义学的观点来看,一个给定的记号,对于任 何一个使用语言的人来说都必须有相同的意义;第二,它必须是普适 的,也就是说,无论何种语言的任何语句都必须是可以翻译成此种语 言的;它必须构成一种可以表达任何事况的概念系统。”①卡尔纳普和 纽拉特相信,物理学的语言完全满足统一科学的这两个条件,所以维 也纳学派的这个主张就被称做“物理主义”。

虽然物理主义和科学统一的主张自提出后就始终遭到不少反 对②,但逻辑经验主义者并没有放弃实现统一科学的理想,而是以各 种方式在努力按照这个主张工作。

首先,“国际统一科学大会”从1935年到1941年共举行了六次, 后来由于战争才被迫终止。历届大会的主题包括了逻辑经验主义的 科学哲学、科学的统一、伪问题与语言、归纳与概率、逻辑与经验、数 学哲学、逻辑、逻辑史和科学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科 学逻辑的一般问题、统一科学的目的和方法、科学方法与科学的语 言、具体科学的方法论、精确逻辑的问题、科学与社会、科学史等等。 参加历届大会的代表来自世界各地,涉及的领域涵盖了当代科学和 哲学发展的几乎全部内容。这个传统至今得到了继承。开始于1960 年的“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而且创 立于1937年的由纽拉特担任过主席的“国际哲学学会”至今依然活跃 在国际哲学舞台。

其次,1938年,由纽拉特任主编、卡尔纳普和莫里斯任副主编的

① 克拉夫特:《维也纳学派》,第142页。 ② 见该章第1节对维也纳学派思想的论述。

《国际统一科学百科全书》正式出版,该丛书的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 了波尔、杜威、费格尔、米塞斯、内格尔、赖欣巴哈、罗素、塔尔斯基等许 多重要的哲学家、经济学家、物理学家、逻辑学家、语言学家等。从这 些组成人员所从事的领域就可以看出,该丛书涉及的领域涵盖了众 多的学科,体现了其建立统一科学的根本宗目。1938 年,作为该丛书 第1卷第1册首先出版的《统一科学百科全书》,就是由纽拉特、波尔、 杜威、罗素、卡尔纳普等人共同完成的;随后出版的各卷册内容包括 了语言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学 科。该丛书一直出版到1968年,共 20 卷册,许多对后来哲学发展产 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最初都是在这套丛书中发表的,如奠里斯的 《指号理论的基础》(第1卷第2册,1938)、布龙菲尔德的《科学的语言 学方面》(第1卷第4册,1939)、内格尔的《概率论原理》(第1卷第6 册,1939)、弗兰克的《物理学基础》(第1卷第7册,1946)、纽拉特的 《社会科学的基础》(第2卷第1册,1944)、库思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第2卷第2册,1962)等。①

当然,作为一种哲学理想,实现科学的统一只能留在历史文献之 中;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科学的统一仍然不失为一种积 极可取的方向,虽然不一定以物理学为这种统一的基础。逻辑经验 主义者提倡以物理学为模本统一科学,其目的是为了以一种具有主 体间性的语言表达知识,为了使经验陈述完全摆脱个人心理的影响, 达到客观可观察的结果。正是出于这种目的,逻辑经验主义者以现 代逻辑为工具,以自然科学研究为模本,力图把哲学建立在精确科学 的基础之上,由此开辟了科学哲学的研究方向。

赖欣巴哈在《科学哲学的兴起》(1951)中公开宣称,逻辑经验主义 的哲学是一种可以作为科学的哲学,它与传统的思辨哲学有着根本 的区别。作为一门科学的哲学,首先就要求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和

① 有关“国际统一科学大会”和《国际统一科学百科全书》的详细资料,参见斯塔 德勒《维也纳学派——逻辑经验主义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之研究》,第356—398、607- 609 页,维也纳和纽约,斯普林格,2001。

方法具有明确的客观性,其次要求这门科学使用的语言必须是可以 共同交流的。赖欣巴哈在书中讨论了思辨哲学的根源以及科学哲学 的主要成就,从中可以看到这门科学所涉及的领域包括了几何学、物 理学、进化论、现代逻辑、伦理学等。他在对所谓的“旧哲学”和“新哲 学”的比较中,明确地指出了他所理解的“新哲学”的科学哲学的特 征:(1)这种哲学不是用类比的方法去说明知识论问题,而是对科学 的结果作出逻辑的分析;(2)这种哲学拒绝承认任何关于物理世界的 知识是绝对确定的,相信逻辑和数学的原理是可以获得确定性的唯 一领域;(3)这种哲学完全放弃了提出道德规律的奢望,认为道德目 的不是认识的产物,而是意愿的产物,而且意愿不能从认识中推导出 来。① 同样是维也纳学派成员的弗兰克在他影响很广的著作《科学的 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1957)中,则明确地把理解科学及其运 作方式看做是科学哲学的主要内容,把科学哲学看做是联结科学和 哲学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纽带。② 1966 年,卡尔纳普出版了他于 1958 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讲课稿《科学哲学导论》,他在书中 没有直接讨论科学哲学的性质或任务,而是详细讨论了归纳问题、定 量语言、空间的结构、因果性与决定论、理论规律和理论概念以及量 子物理学中的非决定论问题等。③ 但正是这些问题构成了当代西方 科学哲学的主要内容。④

艾耶尔在《二十世纪哲学》一书中对维也纳学派的评价,可以看 做是对逻辑经验主义哲学遗产的最好说明。

维也纳学派的实证主义精神仍然保存下来了,它重新调整 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发展了一套逻辑技术,坚持了对意义

① 参见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伯尼译,第 234—235 页,商务印书馆 1983。 ② 参见弗兰克《科学的哲学:科学和哲学之间的纽带》,许良英译,第 4—5 页,上 海人民出版社,1985。 ③《科学哲学导论》中译本由张华夏译,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 ④ 关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内容,我们将在本书第8章中详细分析。

的澄清,清算了哲学中那种被我称之为不知所云的夸夸其谈,这 一切都为这门科学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个方向现在仍然是 不可逆转的。①

① 艾耶尔:《二十世纪哲学》,李步楼等译,第160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埃斯库罗斯悲剧-《阿伽门农》-(一)开场-在线阅读

    (暗夜中,守望人在宫殿屋顶上出现,翘首极目遥望) 守望人 我祈求众神明解除我的重重苦难, 整整一年的漫长守望,支撑着两肘, 趴在阿特柔斯之子的宫顶,有如一条狗, 使我清楚地认识了夜里群星的聚会, 它们给世间凡人送来寒冬和炎夏, 这些光芒闪烁的主宰,…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3日
    290
  • 第四节自然哲学的命运

    早在19世纪上半叶,就出现了针对黑格尔自然哲学的抗议之声, 因为其中的许多理论纲领不再能令人满意。人们一方面不承认黑格 尔的认识论,另一方面希望归纳和经验的声音更强烈些,得到发展的 科学论证的方法论也对黑格尔不利。这些批评的声音主要来自一批 哲学家和科学家,如弗里斯(J.F.Fries)、休厄尔(W.Whewell)、植 物学家施莱登、化学家李比希等,他们的…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07
  • 第一节 柏拉图其人及其著作

    关干柏拉图的生平活动包括他的政治与学术生涯,我们可根据两个主要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具体的叙述。一是古代罗马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修写的《著名哲学家的生平和学说》,其中第3卷共 109节,以很长的篇幅专门叙述了柏拉图。二是柏拉图晚年写给他的政治密友狄翁的支持者的《第七封信》(The Seventh Letter),其中具体谈论了他的志向、学术与政治活动,以及他对当时…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6日
    243
  • 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原英译者前言-在线阅读

    对这部著作的一种新的翻译尽管期待已久,但只要现在仍有指望编辑出原文本的新版本,它也许就显得是不成熟的。不过,这部著作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即伊壁鸠魯的书信集(Epistles),已经出现了新的修订版;而传记的原文本几乎不可能再作出彻底的重写。人们就下述几点有实质的共识:(1)手抄本(MSS.)是后来出现的;(2)最好的波尔波尼库斯抄本(Borbonicus)其抄…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22日
    112
  • 第二节 形而上学

    一 思 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沉思在近代西方哲学中起了“肇始者”的作用,它是一次极有意义的思辨实验,真正的思想历险。这场游历本身是抵抗任何教条主义权威的。我们之所以称它为思想历险,首先就在于,它抵制了思考习惯和自然而然的看法,把西方先哲和神学的独断搁置一边;其次,沉思者并不需要博学的头脑,他不利用从前的知识,在找到可以真正信赖的哲学出发地之前,他的精神可以如天马行…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4日
    24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