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维也纳学派与逻辑经验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又名“逻辑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义”)是分析哲 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 20 世纪20年代中叶的奥地利,其核心是 以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另有以赖欣巴哈 (H.Reichenbach)为代表的德国柏林经验哲学学会(又称“柏林学 派”)、以卢卡西维茨和塔尔斯基为代表的华沙学派,英国的艾耶尔 (A.J.Ayer)、莱姆塞和北欧的约根森、冯·赖特(von Wright)等人 也是这个流派的重要代表。在广义上;逻辑经验主义运动是一种以 逻辑分析为特征、以经验主义传统为基础、在20世纪的欧洲大陆以及 北美各国(特别是在英语国家)广泛流传的哲学思潮。

一维也纳学派的形成及其思想来源

1907—1912年,在维也纳有一个由青年科学家组成的小组,他们 定期在一起讨论哲学和科学问题以及关于政治、历史和宗教等问题。 该小组的核心成员是汉恩(L.E.Hahn)、弗兰克和纽拉特等人。 1922年,经过汉恩等人的推荐,维也纳大学聘请了石里克担任归纳科 学哲学讲座教授。该讲座的创立者是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先后 担任该讲座教授的是物理学家玻尔兹曼(L.Boltzman)和施图尔(A. St里克于1923年开始参加维也纳小组的讨论,由于其专业的哲学训练 和对相对论的出色说明而逐渐成为该小组的中心人物。该小组的主 要成员有汉恩、弗兰克、纽拉特、魏斯曼、费格尔、卡尔纳普、克拉夫特(V.Kraft)、考夫曼等人,后又有数学家哥德尔、物理学家伯格曼(G. Bergerman)等人参加。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维也纳学派”。1929 年,这个学派发表了纲领性宣言《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标志 着维也纳学派的成立。中国哲学家洪谦当时作为石里克的学生参加 了1930—1936年的小组活动。①

针对传统哲学中形而上学思辨与现代启蒙精神之间的对立,维 也纳学派在这个宣言中宣称,“以经验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和对思辨的 厌恶由于已经出现的这种新的对立,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 了”②,因此他们提出要以一种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对待所有的经验科 学。他们明确承认自己的思想在许多方面受到了经验主义传统和现 代科学成果的深刻影响,主要包括了休谟、孔德、密尔、马赫的实证主 义和经验主义,赫尔姆霍兹、黎曼、彭加勒(H.Poincare)、迪昂(旧译 “杜恒”,P.Duhem)、爱因斯坦的经验科学基础和方法,莱布尼茨、皮 亚诺、弗雷格、罗素、怀特海、维特根斯坦的逻辑思想,等等。他们提出 科学的世界观,目的是要建立一种统一的科学,即把个别研究者在不 同科学领域中的成就联系起来。为了建立这样一个统一的科学,他 们提出要使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并认为正是这样一种方法把他们所 提倡的实证主义和传统的、具有生物学和心理学倾向的经验主义区 分开来。他们明确把这样的科学的世界观规定为两个基本观点:“第

① 关于维也纳学派成立的具体历史过程,可参见哈勒《新实证主义——维也纳 学圈哲学史导论》,韩林合译,第75—102页,商务印书馆,1998。哈勒在这里提出了 对维也纳学派形成过程的不同说法。根据克拉夫特(《维也纳学派》,李步楼、陈维杭 译,商务印书馆,1998)和费格尔《维也纳学派在美国》,载于克拉夫特《维也纳学派》, 李步楼、陈维杭译,中文版“附录”,商务印书馆,1998,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的 “经典”说法,维也纳小组是在石里克的组织下成立的。但哈勒经过史料考证推翻了 这种说法,认为弗兰克的说法(《汉斯·汉恩》,载于《认识》(Erkennteis)第4卷,第315 页)是正确的,即“维也纳小组的真正创立者”是汉恩(参见哈勒《维也纳小组新解》,载 于《一元论者》(The Monists)第65卷,第26页,1982年第1期)。 ② 汉恩、纽拉特、卡尔纳普:《科学的世界概念:维也纳学派》,载于陈启伟主编 《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第43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 版本)。

一,它是经验主义的和实证主义的,只有来自经验的知识,这种知识 是建立在直接所予的基础之上的。第二,科学的世界概念是以一定 的方法即逻辑分析的运用为标志的。”①在他们的宣言中,维也纳学派 还明确地宣布了他们的哲学与传统哲学之间的决裂:

科学世界概念的某些代表根本不愿再用“哲学”这个词来表 示他们的工作,以此更强烈地强调与哲学(形而上学)体系的对 立。人们可以用任何一个语词来表示这种研究,但这一点是确 定无疑的:作为并列于或超越于各门经验科学的一种基础科学 或普遍科学的哲学是没有的;除了经验方法以外,没有任何一种 方法可以达到真正的知识;经验之外或经验之上的思维领域是 不存在的。②

维也纳学派明确表达了自己思想的经验主义来源,特别是强调 了休谟、孔德、密尔和马赫的思想对他们的深刻影响。休谟的反形而 上学立场为他们提供了最初的思想动力;孔德的实证主义为他们创 造了思想平台,他们因此也把自己的思想称做“新实证主义”,用以表 示与孔德实证哲学之间的血缘关系;密尔的逻辑体系使他们看到了 逻辑分析在清除传统形而上学中的力量;马赫的经验主义又使他们 找到了知识论和世界观的基础。维也纳学派与马赫的联系是多方面 的:(1)石里克担任的归纳科学哲学讲座教授,最初就是于1895年由 马赫担任第一届;(2)马赫对绝对空间的批评、反对关于物自体和实 体概念的形而上学以及根据所谓最终要素(即感觉材料)构造科学概 念的研究,都对维也纳学派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3)1928年 成立的“恩斯特·马赫普通自然科学教育协会”(后简称为“马赫学 会”),石里克被推选为主席,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成员汉恩、纽拉特、卡

① 汉恩、纽拉特、卡尔纳普:《科学的世界概念:维也纳学派》,载于陈启伟主编 《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第443页。 ② 同上书,第451页。

尔纳普、罗维和茨策尔成为该学会的理事会成员;(4)马赫学会与柏 林经验哲学学会共同编辑的《认识》杂志,后来成为传播维也纳学派 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

维也纳学派继承了休谟和马赫的经验主义传统,接受了弗雷格、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分析思想,强调以科学为模式、以逻辑为手 段、以物理学为统一语言,彻底改造哲学,使哲学完全成为一种科学 的哲学。这种哲学理念最初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义”, 以区别于孔德的第一代实证主义和马赫的第二代实证主义。后来, 一些逻辑实证主义者,如石里克、亨普尔(C.G.Hempel)等更愿意称 这种理论为“逻辑经验主义”,以强调其经验主义的特征。20 世纪 50 年代后,一些以历史主义为特征的美国科学哲学家明确地反对维也 纳学派的实证主义及其传统,如汉森(N.R.Hanson)、图尔敏、库恩、 拉卡托斯和费耶阿本德等人,这使得逻辑经验主义在蒯因之后成为 一种历史的象征。

对维也纳学派思想来源的认识,通常强调的是维特根斯坦的《逻 辑哲学论》对它的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成 员与维特根斯坦本人曾就《逻辑哲学论》的思想进行了多次讨论和交 流①,这使得维也纳学派可以直接从维特根斯坦那里得到思想的启 发。事实上,石里克、卡尔纳普和魏斯曼等人许多思想的提出都与维 特根斯坦的交流有密切关系,虽然维特根斯坦本人由于抱怨他们没 有充分或明确地表明他们思想的这种来源而先后与卡尔纳普和魏斯 曼断绝了关系。另一方面,维特根斯坦的许多重要观点的确对维也 纳学派思想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维也纳 学派思想的核心内容。② 根据哈勒的分析,维也纳学派从维特根斯坦

① 这种交流的主要内容被学派成员魏斯曼记录整理,以《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 小组》(麦吉尼斯编)为题于1979年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成为后人了解维特 根斯坦思想对维也纳学派影响的重要资料。 ② 关于维特根斯坦思想对维也纳学派影响的历史描述,最早见于克拉夫特《维 也纳学派 新实证主义的起源》(1950)。但哈勒则认为这种描述过分夸大了维特 根斯坦的影响。

那里主要接受了三个基本观点:(1)维特根斯坦对逻辑和逻辑命题的 解释,即认为,逻辑陈述的本质仅仅在于其形式和结构,因而逻辑命 题仅仅是同义反复;(2)维特根斯坦关于经验命题的观点,即认为,为 了能够说明某个命题是真的,必须已经确定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说这 个命题为真,由此也就确定了这个命题的意义,这就是后来著名的 “证实原则”的雏形;(3)`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的本性及其任务的看 法,即认为,大部分哲学问题和命题都是由于不了解我们的语言逻辑 而造成的,因而哲学的根本任务应当是对语言的分析和批判,哲学的目 的是对思想的逻辑澄清。① 这些思想构成了维也纳学派的思想核心, 虽然在其后来的发展中以及学派的不同成员中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除了维特根斯坦思想的明显影响之外,奥地利的哲学传统和法 国的约定论思想对维也纳学派思想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作用。洪谦 认为,奥地利有着不同于德意志的哲学传统,这种不同甚至针锋相 对,表现在经验的实在论与先验的唯心论、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以及 反形而上学倾向与形而上学传统之间的对立。“只有在这种特定的 哲学历史条件下,马赫才能建立他的现象主义或一般所说的实证主 义,从而维也纳学派也才可能在马赫哲学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物理学、 数学和逻辑学的发展创立新的实证主义,即逻辑实证主义(或适辑经 验主义)。”②洪谦指出,奥地利哲学的创建者布伦坦诺(F. Brentano) 在《从经验观点出发的心理学》中提出了关于哲学发展的四个方面, 即一切科学研究活动(包括哲学研究)必须从经验出发,并且以经验 为基础;哲学必须与科学携手共进,必须以科学的方法为其唯一可行 的研究方法;康德的先验唯心论和德国的思辨哲学必须从哲学当中 清除出去;某些哲学问题实际上是语言问题,因此语言批评应当是哲 学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洪谦认为,这四个方面显然与维也纳学 派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科学经验主义、反形而上学和语言的逻辑

① 参见哈勒《新实证主义——维也纳学圈哲学史导论》,韩林合译,第117—125 页,商务印书馆,1998。 ② 洪谦:《论逻辑经验主义》,第71—72页,商务印书馆,1999。

分析。① 哈勒在分析维也纳学派思想来源时同样强调了布伦坦诺思 想的影响,认为布伦坦诺的“描述心理学”方法应当同语言分析和证 实的方法一样被视为分析哲学的组成部分,而且所有受到布伦坦诺 思想影响的哲学家都持有经验论的基本态度和坚持对哲学问题的语 言批评与语言逻辑分析的重要性,确保哲学拥有与精确科学相同的地 位和特征。纽拉特首先注意到布伦坦诺的经验心理学与维也纳学派的 新实证主义之间的密切关系,这在 20 世纪 80 年代得到了西方研究者 的证实和肯定。②

根据最新的研究资料,维也纳学派同样受到了法国约定论思想 的影响,这特别体现在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成员弗兰克、汉恩和纽拉特 的思想中。③ 法国约定论的最重要代表有彭加勒、迪昂、雷洛伊(E. Le Roy)、雷伊(A.Rey)和密尔霍德(G.Milhaud)等人。约定论的基 本立场是强调科学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科学史才能表现出科学的 动态倾向和规律。他们认为,关于一个事实的任何判断都不能由这 个事实完全决定,因为每一个事实描述都依赖于我们借以进行描述 的符号和规则的清单以及促使我们构造这个描述的目的,只有在我们 已经选定了一个特定的清单并已经构造了一个特定的陈述的前提下, 我们才能构造出正确描述的概念。所以,人们只能在一个概念模式中 谈论相对于事实的真假,而这样的概念模式是可以根据其方便性或舒 适性而加以改变的,是可以选择的。同样,他们还认为,我们经由知觉、

① 参见洪谦《论逻辑经验主义》,第72页,商务印书馆,1999。 ② 哈勒的观点见他的《新实证主义——维也纳学圈哲学史导论》,韩林合译,第 53—56页,商务印书馆,1998。纽拉特的观点见他的《维也纳学派的发展和逻辑经验 主义的未来》(1936),载于哈勒和鲁特(H.Rutte)《纽拉特哲学和方法论著作全集》第 2卷,第690页以后,维也纳,1982。关于对奥地利哲学传统的研究,参见哈勒《奥地利 哲学研究》,阿姆斯特丹,1979;史密斯(B.Smith)《逻辑实证主义的奥地利起源》,载 于高沃(B.S.Gower)《概观逻辑实证主义:论语言、真理和逻辑文集》,第35—68页, 伦敦,1987。 ③ 参见哈勒《新实证主义 维也纳学圈哲学史导论》,韩林合译,第58-74 页,商务印书馆,1998。

猜测、相信和知道等等表露出来的认识态度不可能具有先天的特征;只 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根据我们的更高目标来变更我们任 意的态度。约定论的这些思想在维也纳学派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挥。如 弗兰克就把迪昂称做马赫的思想倾向在法国的主要代表,迪昂承认历 史的考察方式在理论描述和理论重建中的重要意义,认为描述实在的 观念是不可接受的,因为研究的认识国标仅仅是现象的恒常性和现象 间的关联,而不是理论性的上层建筑。纽拉特则特别强调了对各种不 同假设作出选择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在历史中对各种对象领域进行分 类的方式或在科学史中对理论假说进行分类的方式决定着历史研究 的结果,因而可以满足一个给定的事实复合体的内在无矛盾的假说 系统不止一个。由此,哈勒甚至把维也纳学派的逻辑经验主义称做 把新经验主义与在 20世纪古主导地位的、在哲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 两种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这两种运动是由弗雷格和罗素最终创建的 新逻辑以及由此促进的逻辑分析,和由迪昂、彭加勒创建的反经验论 的法国约定论。① 然而,这种约定论思想并没有得到石里克的肯定, 相反,他反对卡尔纳普和纽拉特等人对经验知识的基础采用整体论 的态度,认为这种以约定论为特征的“反基础主义”主张最终会完全 背离经验主义。③

二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观点

在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中;学派林立,人物众多,观点繁杂。代裹 人物中既有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也有物理学家、数学家和社会学家, 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研究领域。即使在对相同或相近问题的研究中, 不同学派或人物的观点也会有不同侧重。但作为一种哲学思潮,这 些不同学派和人物的观点最终都统一到“逻辑经验主义”的旗帜之

① 参见哈勒《新实证主义——维也纳学圈哲学史导论》,韩林合译,第 24页,商 务印书馆,1998。 ② 参见洪谦《关于逻辑经验主义的几个问题》,载于洪谦《论逻辑经验主义》,第 91页,商务印书馆,1999(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下,因而形成了被看做能够反映这种哲学思潮本质特征的一些基本 观点和主张。①

(一)严格区分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用以拒斥形而上学 拒斥形而上学是西方近代实证主义的传统。作为新实证主义的 逻辑经验主义在继承这个传统的基础上,首次把形而上学问题看做 是语言问题,而不是事实问题。在他们看来,形而上学错误并不是因 为人类理性的局限,而是因为形而上学问题本身就没有认识意义。 逻辑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的主要工具是逻辑分析方法,具体 来说,就是用数理逻辑手段严格区分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这个 思想直接来源于休谟和维特根斯坦。休谟提出的“关于观念关系的 知识”和“关于事实的知识”的区分,是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二分法的 雏形;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明确指出,数学和逻辑命题在任 何可能条件下都为真,因而它们是重言式,不具有实际的内容,这就 为石里克确定分析与综合的区别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根据。在石里克 和卡尔纳普等人看来,有认识意义的命题只有这样两类,即分析的命 题和综合的命题。分析命题也就是逻辑命题,包括重言式命题和矛 盾式命题,它们的真假取决于它们的形式本身,与外在实在无关;综 合命题则是经验命题,它们对实在有所陈述,它们的真假也必须由经 验加以检验。而形而上学命题既不属于分析命题,也不属于综合命 题,因而它们只是一些没有认识意义的伪命题。这种命题的出现是 错误地使用日常语言语法的结果:或者是句子中包含了一个被误认 为有意义但实际上并没有意义的词,例如“存在”、“物自体”等;或者是 由有意义的词构成但违反了逻辑句法的句子,例如“拿破仑是5”这种 句子。这样,逻辑经验主义者相信,通过这种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他 们就可以从根本上清除一切形而上学。卡尔纳普明确写道:

① 斯特罗在他的《20世纪分析哲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0)中把逻辑经验 主义的主要思想归结为三个原则:分析与综合的严格区分;证实原则;关于观察在决 定认知意义中作用的还原论思想等。

逻辑分析便宣判了一切自称超越经验的所谓知识为无意 义。首先,这个判决打击了一切思辨的形而上学,打击了一切自 称不要经验、通过纯思维或纯直观就可以办到的所谓知识。但 这个判决也同样适用于那样一种形而上学:它从经验出发,却想 凭借一些特殊的推断获知超经验的东西……而且,这样的论断 还必须扩展到整个规范哲学或价值哲学,扩展到任何作为规范 科学的伦理学或美学。……最后,这种宜告“无意义”的判决也 打击了那些通常不恰当地称为认识论运动.的形而上学运动,那 就是实在论(因为它超出经验事实,声称事件的相继就表明有某 种规律性使应用归纳法成为可能)和它的对手:主观唯心主义、 唯我主义、现象主义和(早期意义的)实证主义。①

卡尔纳普还认为,形而上学不具有认识意义,但具有明显的表达 情感的作用。而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的错误正是混淆了形而上学的 这两种不同的意义,用情感意义解释和充当认识意义。而产生这种 混淆的原因,也正是由于形而上学命题具有一般命题的外表形式,似 乎对实在有所断定,提供了关于实在和世界的知识。所以,逻辑经验 主义者指出,只要严格区分了不同的命题形式,使一切命题都符合逻 辑句法,我们就会很容易地从一切命题中清除形而上学。

对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是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 基石。这种区分的作出产生了两个重要结果;(1)这意味着,由柏拉 图确立的、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推动的、在黑格尔和 F.H.布拉德雷的 著作中达到顶峰的整个理性主义传统可能遭到了彻底的放弃。根据 理性主义的传统,理性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对称关系,因而人们才能通 过考虑理性而发现关于真实世界的事实。一旦一切关于理性的真理 都与事实无关,那么整个理性主义传统就会是错误的。虽然逻辑经 验主义者并不否定理性的作用,但他们认为这种作用并不能应用于

① 卡尔那普(即卡尔纳普):《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清除形而上学》,载于洪谦主编 《逻辑经验主义》上卷,第31—32页。

实在,因为所有关于真实世界性质的发现都必定是基于观察材料即 感觉经验。(2)一切关于事实的知识都是或然的,不存在任何确定 性。因为我们关于实在所得到的一切都基于直接的观察,或者基于 过去的观察。但这里的问题是,观察材料是否不足以产生确定性? 根据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从直接的观察中无法得到确定的知识,因 为这样的观察可能是错误的,或观察到的是假象;同样,根据过去的 观察也无法得到确定的知识,因为休谟对归纳原则的分析已经证明, 我们无法根据理性或过去的观察而得知未来。逻辑经验主义者指 出,我们只能有两种关于世界的知识来源,即理性和感觉材料。但由 于理性与事实内容无关,因此我们就只能根据感觉材料获得关于世 界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就不可能是具有确定性的。① 然而,在知识的 确定性问题上,维也纳学派成员之间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以上的 观点主要是卡尔纳普和纽拉特等人坚持的。而石里克则坚持,科学 的任务就是要去寻求这样的确定性。他在《知识的基础》一文中肯定 了有一种观察命题既不需要也不能继续检验,认为这样的命题就是 知识的坚固基础。他把这样的命题称做“确证”(Konstatierungen,affirmation)。他反对卡尔纳普和纽拉特把“记录句子”(protocol sentences)作为知识基础的看法,认为它们仅仅是一些假设;只有“确证” 才具有确定性,它们和分析命题一样,只需要了解其意义就可以得知 其真假。但与分析命题不同的是,它们具有有关实在的内容,这样就 把经验的实在内容与知识的确定性结合起来了。②

(二)作为意义标准的经验证实原则

逻辑经验主义者用于判定命题意义的标准是著名的“经验证实 原则”,即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这包含了两个要点; (1)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决定的;(2)当且仅当一个句

① 参见斯特罗《20世纪分析哲学》,第66--67页,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0。 ② 参见洪谦《关于逻辑经验主义的几个问题》,载于洪谦《论逻辑经验主义》,第 90 页。

子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时,它才是有意义的。

经验证实原则是逻辑经验主义(主要是维也纳学派)的一个基本 理论支柱,被逻辑经验主义者用做拒斥形而上学和建立可靠知识体 系的有利武器。它的思想来源主要是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 虽然维特根斯坦并没有明确地提出这个原则。他在《逻辑哲学论》中 提出,“为了能够说‘P’是真(或假的),我必须已经确定在什么样的条 件下我称‘P’为真的,而由此我也就确定了命题的意义”①。这个思想 被看做“证实原则”的雏形。维特根斯坦在1929年12月22日与石里 克和魏斯曼的谈话中区分了两种证实观:一种观点认为,没有任何命 题能够得到完全的证实,因为我们从来不能确定我们是否产生了错 觉;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我们不能完全证实一个命题的意义,我们 也就无法用它意谓任何事情,这样它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② 维特根 斯坦基本上持第二种观点。据称,魏斯曼第一个清楚地表达了这种 意义的证实原则。他在《概率概念的逻辑分析》一文中提出:“一个陈 述描写一个事态。该事态或者存在或者不存在,没有任何中间状态。 因此也没有真和假的过渡状态。如果不能以任何方式指示出一个命 题何时为真,那么该命题也就没有意义,因为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其 证实方法。”③这最后一句话,后来成为证实原则的经典表述。

逻辑经验主义者提出经验证实原则有两个主要目的:从否定的 方面来说,是为了彻底清除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命题。因为根据 这种原则,形而上学命题之所以被判定为没有认识意义,在命题的分 类上,是由于它们既不属于分析命题又不属于综合命题,但在意义方 面,归根结底是由于它们无法得到经验的证实。从肯定的方面来说, 是为了确立有认识意义的标准。根据这种原则,只有经过经验证实

①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4.063,伦敦,罗特雷奇和基根·保罗,1974。 ② 参见麦吉尼斯《维特根斯坦与锥也纳小组》,第47页,牛津,布莱克威尔, 1979。 ③ 魏斯曼:《概率概念的逻辑分析》,载于魏斯曼《何谓逻辑分析?论文全集》,雷 茨格编,法兰克福,阿瑟纽曼出版社,1973。转引自哈勒《新实证主义——维也纳学圈 哲学史导论》,第120页,韩林合译,商务印书馆,1998(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的命题才可以被看做是有意义的,所以,一切有认识意义的命题都必 定是能够得到这种证实的命题,而建立在这种命题之上的知识大厦 才是确定可靠的。

但证实原则在提出后不久就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反对。 首先是在维也纳学派内部,纽拉特对证实原则就明确提出了疑问,认 为在对整个经验命题的证实上难以实行这个原则;汉恩也认为,它无 法对表达自然规律的命题作出证实。其次是来自实用主义者刘易斯 (C.I.Lewis)的反对意见,他在《经验和意义》一文中指出,证实原则 无法适用于并不是从当下的经验中得到的句子。最后是由波普提出 反对意见,他在《科学研究的逻辑》(1935)中认为对经验命题提出证实 的要求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对任何一个全称命题的证实都无法排 除出现否定的情况,所以他提出用“否证”的方法作为确定意义的标 准。针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逻辑经验主义者对这个原则提出了许 多重要的修正补充,试图通过弱化证实的可能性和强调逻辑推演的 作用而使这个原则日臻完善。例如,石里克在《意义和证实》中回答 刘易斯的批评时把这种证实理解为“证实的可能性”,认为可证实性 是意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是按照那些给句子 中语词下定义的规则构造句子时创造出来的。这就把证实原则看做 是逻辑句法规则对句子意义的要求,从而包含了句子在经验上不可 证实却具有意义的可能性。卡尔纳普在《可检验性和意义》中为了回 应波普的批评,提出用“确证”(confirmation)代替“证实”(verification),认为我们只能越来越确实地验证一个句子,但不能最终决定性 地确定任何句子是可证实的。艾耶尔在他著名的《语言、真理与逻 辑》第2版“导言”中对批评者的意见给予了回答,区分了“强”意义和 “弱”意义的可证实性,把“可证实性原则”重新表述为:“当并仅当一个 陈述或者是分析的或者是经验可以证实的时,这个陈述才被认为字 面上有意义的。”①亨普尔则在《经验主义认识意义标准上的问题和变

① 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尹大贻译,第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化》中指出,证实原则的错误在于把一个有意义的句子与适当的观察 句子从逻辑上必然地联系起来,由此说明经验意义的概念,但这种做 法对于达到有意义性的准确判据并无帮助。所以;他提出,应当承认 经验命题系统中的认识意义是一个程度问题,“各种有意义系统排列 成行,从全部非逻辑词汇均由观察词项组成的那一些开始,经过大大 倚赖理论构想来表述的理论,一直排到很难同潜在经验发现有任何 关系的系统”①。这样,他就使经验意义的标准变得更加宽泛和自由, 甚至用“理论表述上的清晰性和准确性”、“系统的说明力和预测力”、 “形式上的简单性”以及“理论被经验证据证实的程度”等特征来刻画 这个标准。在写于1964年的“后记”中,事普尔进而取消了逻辑经验 主义在意义标准上的划界问题,认为“任何可采纳的意义判据,如果 承认一个句子有意义,也必须承认它的否定句”,而“一个句子只是在 它和它的否定句都可核实的情况下,或者只是在它和它的否定句都 可证伪的情况下,才算是认识上有意义的”。②.随着逻辑经验主义运 动的结束,经验证实原则最终被放弃,哲学家们转向对归纳逻辑中概 率论的研究。

(三)哲学的任务是逻辑分析

卡尔纳普等人把传统哲学分为形而上学、伦理学、心理学、认识论和 逻辑等部分。他们认为,由于形而上学和伦理学命题没有认识意义,心理 学又属于经验科学,因而他们都应被排除在哲学领域之外,而认识论则是 心理学和逻辑的混合体,因为其中的心理学属于经验科学,这样,在哲学 领域里就只剩下了逻辑部分。所以,他们声称,哲学的睢一任务就是要 对命题进行逻辑分析,而哲学也就是这样一种从事逻辑分析的活动。 强调逻辑分析是哲学的唯一任务,这种思想直接来源于罗素和 维特根斯坦。罗素早在《哲学问题》中明确地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逻

① 亨波(即亨普尔):《经验主义认识意义标准:问题与变化》,载于洪谦主编《逻 辑经验主义》上卷,第121页。 ② 同上文,载于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第127页。

辑分析,维特根斯坦则在《逻辑哲学论》中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使思想 达到清晰,为思想划定明确的界限,而这些都是通过逻辑分析完成 的。他完全把心理学和知识论排除在哲学之外,把哲学的目的规定 为从逻辑上澄清思想。但逻辑经验主义者更重视分析语言的逻辑句 法,这种逻辑句法是建立在现代逻辑的基础之上的。

现代逻辑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形式语言,然后用形式语言构造逻 辑系统。要建立一种形式语言,首先就要求给出一套人工符号,即通 常所谓的“初始符号”,然后给出一套语法规则,即通常所说的“形成 规则”,由此就可以建立起符合这套形式语言的句子,即通常所说的 “合式公式”。根据现代逻辑的要求,给出这样一套初始符号、形成规 则,并由此构造出合式公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句法”。逻辑经 验主义者使用的主要是一阶逻辑。在一阶逻辑中,初始符号一般包 括了命题变项、谓词变项、个体变项、个体常项、命题联结词、量词、括 号等等,形成规则包括了关于命题、复合命题、项、量词的规则,使用 这两个部分就可以得到一阶逻辑语言的句子。同时,这种形式语言 中的基本句子包括了两类命题,即原子命题和复合命题。原子命题 的表达形式为:f(x),g(x),加上量词等初始符号后就成为复合命题, 如 Vx(fx→gx)等。由于一阶逻辑是关于量词的逻辑,因而关于量词 的句子形式“fx”就是一阶逻辑中的最基本句子,即“x是f”这种句子 形式在现代逻辑中是最为基本的句子形式。在这个句子形式中,x是 一个个体变项,f是一个谓词变项,这两者是不会被混淆的。①

现代逻辑为逻辑经验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和提出证实原则提供了 有力的武器。首先,卡尔纳普等入根据这种逻辑规定明确地指出,传 统哲学中形而上学命题的错误正是违反了逻辑句法。② 其次,根据这 种逻辑规定,任何一个句子都可以被最终分析为一个基本句子,并且表 现出其内含的基本句子的相互推论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分析这

① 对一阶逻辑的简单描述,参见王路《走进分析哲学》,第85—86页,生活·读 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② 对卡尔纳普的这个思想,我们将在下面作详细分析。

些基本句子的推论关系来确定基本句子的意义。这正是逻辑经验主义 者反复强调的对一个句子“证实的可能性”或句子的“可证实性”。

由此可以看到,哲学上的逻辑分析就是使用一种关于语言的形 式理论,研究语言中的逻辑规则、定义、句子借以组成的各个符号的 种类和排列等,它并不涉及这些符号或句子的意义。这种句法理论 的主要任务是对句子的恰当性作出判断,并要详细说明如何从恰当 的句子中引出它们的逻辑结论。后来,卡尔纳普等人又把语义学研 究引入这种逻辑句法理论,从而建立了一套理想的人工语言体系。 这种研究直接推进了当代语言学和语义学的发展。

(四)物理主义和科学的统一

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个重要主张,是试图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知识,把 一切知识都建立在一种统一的、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但应当使用什 么样的科学语言作为基础,在逻辑经验主义的不同发展时期有着不同 的看法。在 20世纪 20年代,哲学家们大多主张以关于感觉材料的语言 为基础,如“我眼前有一个红色的三角形”,这通常被称做现象主义语言。 但由于感觉材料的主观性和不可交流性,因而这种语言很快就被许多哲 学家所抛弃。3Q年代后,哲学家们提出用物理语言取代现象主义语言。 物理语言是指可以把某些可观察的特性归之于物质事物的语 言,如“这个三角形是红色的”。这种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它具有“主体 间性”(intersubjectivity),就是说,用这种语言描述的事件从原则上 说是能够被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所观察到的。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 科学是由许多有效的并可以为大家所理解的句子构成的,而一切专 门科学的语言都可以在保持原意的条件下翻译成物理语言,一切专 门的科学命题都可以转化为相应的物理命题,因此,物理语言就可以 成为科学的普遍语言,并且他们希望能在这种物理语言的基础上实 现科学的统一。这种观点就被称做“物理主义”。

所调物理主义,简言之,就是以物理学为基础,应用行为主 义的心理学方法,从物理的物的语言(physical thing language)方面,将心理现象还原为物理现象,将心理学命题译为物理学命 题,从而把“心理的”与“物理的”、“身体的”与“心灵的”统一起来, 进而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①

物理主义的提出反映了逻辑经验主义在知识基础问题上的观点 转变。石里克在《知识的基础》一文中把他所谓的“确证”的命题作为 知识的基础,认为这种命题的确定性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命题本 身的意义。但卡尔纳普和纽拉特坚持认为,只有记录了当下观察的 “记录句子”才能作为知识的基础,一切科学理论体系都是在这种观 察命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为记录句子是不带任何理论偏见 地、如实地描述实验观察的结果,所以在新的科学理论创立之前,它 的可靠性是无可怀疑的。② 同时,由于这样的句子具有明显的“主体 间性”,所以它可以排除一切主观的因素。纽拉特指出,一个真正的 科学观察记录不应当是“我现在感到这个三角形是红色的”,而应当 是“N.N先生在地点O和时间T之内观察到这个三角形是红色的”。 这样的观察记录无论是表达心理活动的句子还是记录外在事件的句 子,都应当是像温度计所标记的一样,是可以用客观的物理语言来表 达的。卡尔纳普明确地说:“每一心理句子都能用物理语言来表达”, 因为“所有的心理句子都描述物理事件,即人和其他动物的物理行 为”,所以“物理语言是一种普遍语言,也就是每一种句子都能翻译成 这种语言”。③ 卡尔纳普和纽拉特等人都相信,通过把一切句子都还 原为这样的物理语言,我们就可以使包括心理学在内的所有科学都 统一在物理学中,可以用物理语言来表达一切科学命题,由此就使整 个科学知识体系完全建立在客观的、可观察的基础之上。

实现科学的统一,可以说是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宿愿。在逻

① 洪谦:《逻辑经验主义概述》,载于洪谦《论逻辑经验主义》,第103页。 ② 参见同上书,第104页。 ③ 卡尔纳普:《使用物理语言的心理学》,载于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下卷,第 475页,商务印书馆,1984(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辑经验主义者看来,过去之所以没能实现这种统一,是因为缺乏数理 逻辑这种有力的工具。他们希望,现在借助于这种工具,通过对各种 科学语言中的命题进行逻辑句法的分析,他们就可以把一切科学语 言都还原为物理学的语言,并最终把一协科学都还原为物理学,这样 就可以达到科学的真正统一。

然而物理主义和科学统一的理想很快遭到了许多批评。主要的 反对意见是认为,物理主义的主张势必会忽略诸如心理学等其他学 科中包含的、对这些学科特别重要的内容,主要是对直接经验的描 述;同时,关于“意义”、“意向”、“规则”等概念的命题也很难还原为物 理语言。① 洪谦指出:

纽拉特和卡尔纳普提出的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统一科学运动和 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矛盾的。其主要矛盾之点在于把生物学还 原为物理学和化学,把心理学还原为神经生理学,两者最后还原为 物理学的困难方面。虽然科学家对于它们之间未来的还原可能性 并不完全否定,但是认为这种还原可能性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② 针对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费格尔于;1963年发表了长文《物理主 义、统一科学与心理学基础》,对物理主义和科学统一的主张作了一 番辩护,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所修正和补充。他把物理主义的主张归 结为两个论题:(1)建议把能否在主体间证实看做是有无科学意义的 标准,即认为感性观察在对经验知识命题的证实方面最为重要;(2) 断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种种事实和规律至少从原则上说都可 以从物理学的理论假说中推演出来,即相信有可能建立一个统一的 解释系统。他认为,这两个论题反映出我们这个世界的某些被假定

① 参见克拉夫特《维也纳学派》,第141—155页;塞拉斯《心、意义和行为》,载于 《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Studies)第4卷,1952;《对身心问题的语义学解决》,载于 《方法》(Method)第5卷,1953。 ② 洪谦:《论逻辑经验主义》,第103页。

的基本特征:论题(1)不是纯粹句法的意义标准,而是断言主观的证 实和主体间的证实就其外延而言是一回事;论题(2)试图把最大量的 事实包含于最少量的、统一的基本公设之中的理论构造计划,而且是 根据现代物理学理论的范例构想出这些基本公设,因而它是一种关 于科学说明的一元论观点,也是一种关于宇宙的一元论观点。① 卡尔 纳普在1957年曾写道:心理陈述包括了日常生活和科学心理学这样 两种陈述,它们都是说明所说的这个人的物理状态。这不同于微观 生理学或微观物理学意义上的相应陈述,因为它们使用的是心理学 概念体系,而不是其他两个领域的概念体系。②

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移居英美,以及纽拉特、波普 和亨普尔等人对物理主义主张持续不断的批评,逻辑经验主义的这 个主张逐渐被放弃。哈勒甚至认为:“自1936年到今天为止持续了几 十年的讨论也没有提供出对所有问题的令人满意的回答。”③这反映 了逻辑经验主义这个主张自身的困境:它一方面主张物理主义系统 语言的每一个具体命题都可以充当记录命题;另一方面又认为还存 在着系统之外的记录命题,这样就取消了物理语言作为知识基础的 经验特征。由于库恩等人以历史的动态眼光严厉批评了卡尔纳普的 语言系统的静态性质,因而导致卡尔纳普的立场也从单纯的句法理 论研究转向对语义学的研究。

三逻辑经验主义的影响及其评价

逻辑经验主义经过了一个从初期形成到鼎盛发展,再到最后衰落 的过程。20世纪 20 年代是它的形成阶段,以维也纳学派的成立为标 志。30年代是它的全盛时期,维也纳学派编辑出版了正式机关刊物《认

① 参见费格尔《物理主义、统一科学与心理学基础》,载于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 义》下卷,第 512—563 页。 ② 参见卡尔那普(即卡尔纳普)《使用物理语言的心理学》,载于洪谦主编《逻辑 经验主义》下卷,第 511 页。 ③ 哈勒:《新实证主义——维也纳学圈哲学史导论》,第265页。

识》和“统一科学丛书”,并与欧洲各国的逻辑实证主义者召开了五次 “国际科学统一”大会,实施《国际科学统一百科全书》的编辑计划。30 年代末到 40 年代,由于希特勒纳粹对犹太入的迫害和占领奥地利、 1936年石里克的被刺身亡以及维也纳学派主要成员移居英美等国,维 也纳学派已不复存在,美国继而成为逻辑经验主义的中心。50年代以 后,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基本结束,主要标志是两 篇重要文章,即亨普尔在1950年发表的《经验主义意义标准上的问题 与变化》和蒯因在1951年发表的《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①

逻辑经验主义对 20世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形成 了声势浩大的分析哲学运动。以维也纳学派为核心的逻辑实证主义 形成于 20 世纪 20 年代。追随着弗雷格、罗素、摩尔和维特根斯坦对 语言问题的强调和对传统哲学的批判,维也纳学派的思想逐渐成为 这种“新实证主义”的代言人。虽然维也纳学派内部在许多重要的观 点上仍然存在分歧,但整个学派的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这就是要以 科学的实证态度对待一切哲学理论,以语言分析的方式解决传统形 而上学问题,以经验证实的标准检验一切真理。正是在这种精神的 引导下,维也纳学派在 20世纪30年代的整个欧洲思想界扮演了一个 “救世主”的角色;也正是由于这些活动,使得逻辑实证主义思想很快 遍及整个欧洲思想界,并传播到了北美和太平洋地区。在美国,新一 代实用主义者莫里斯(C.Morris)、兰福德(C.H.Langford)、刘易 斯、布里奇曼等人的思想就具有明显的实证主义倾向。随着维也纳 学派的主要成员相继移居美国,逻辑实证主义的思想就逐渐在美国 本土哲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在40年代后成为美国哲学的主流。 在英国,维也纳学派的观点主要通过魏斯曼在牛津、通过艾耶尔在伦

① 这是西方哲学界关于逻辑经验主义终结的较为普遍的看法。但近年来有了 不同的声音。例如,哈勒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提出“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及其支派 远没有完结”,因为他把这场运动看做是“企图把握并解释那些贯穿于并改变着我们 整个人类所有生命形式的强大的语言和科学现象”(哈勒《新实证主义 维也纳学 圈哲学史导论》,第4—5页)。

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艾耶尔著名的《语言真理与逻辑》一书在把 维也纳学派的思想传播到英语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 用。在芬兰,主要是由凯拉(Kaila)和冯·赖特的工作,使逻辑实证主 义的思想得以传播。在阿根廷,参加过维也纳学派讨论的林德曼(H. A.Lindemann)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传播着逻辑实证主义。在中国,则 有洪谦终生致力于捍卫石里克的思想,并为逻辑经验主义的许多重 要观点注入了新的内容。此外,接近维也纳学派思想的还有丹麦、法 国、瑞士、瑞典以及德国的部分哲学家。① 正是由于这些哲学家们的 努力,使逻辑经验主义逐渐为20 世纪的西方哲学家们所理解和接受, 并由此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分析哲学运动。

20世纪 30 年代末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最终使维也纳学派作为一 种组织形式退出了历史舞台。首先是在1936年,石里克被一名精神 错乱的学生杀害,这使得维也纳学派的定期讨论不得不停止;纳粹德 国于1938年强行吞并奥地利,1939年入侵波兰,由此引发了第二次 世界大战;战争的爆发以及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造成维也纳学派 的一些主要成员纷纷离开奥地利,如卡尔纳普、齐泽尔、考夫曼等人去 了美国,魏斯曼和纽拉特去了英国,门格尔和哥德尔等人也去了美国; 由于战争,1940年《认识》杂志被迫停刊,维也纳学派的出版物被禁止出 售。这些就使得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的中心逐渐从欧洲大陆转向了美洲 大陆。到 20 世纪 40 年代之后,美国成为传播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的主 要阵地,而这些思想与美国经验主义的实用主义传统相结合,又形成了 新形式的逻辑实用主义。从历史的角度看,逻辑经验主义作为一场运 动,开始于20世纪 20年代的维也纳,却是在40年代后的美国才达到了 它的鼎盛时期。正是由于维也纳学派主要成员移居美国,并在美国继 续研究和传播逻辑实证主义思想,才使得逻辑经验主义成为 40—50 年 代美国哲学的主流,并在整个西方哲学中产生深远影响。

逻辑经验主义对 20 世纪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① 关于维也纳学派思想传播的具体情况,参见克拉夫特《维也纳学派》,第13— 16页。

首先,它彻底改变了西方哲学的研究方向,使西方哲学的经验主 义传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代西方哲学中从弗雷格开始的“语 言的转向”,经过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努力,到了维也纳学派那 里得到了系统的有组织的阐述和传播,如石里克在他著名的论文《哲 学的转变》中就明确地宣称,弗雷格和罗素为这种转向开拓了道路, 维特根斯坦则是“一直推进到这个决定性转变的第一人”;这种转变 的起因是现代逻辑方法的掌握,这就使得以往的许多形而上学争论 在原则上成为不必要的了。但同时,“这个伟大的转变并不是依靠方 法本身;而是依靠一件完全不同的事,即看清逻辑自身的本质。这件 事虽然是靠这种新方法才成为可能的,是这种新方法所引起的,却发 生在更深得多的层次上”①。这种更深的层次就是对逻辑性质的重新 认识。根据传统的观点,逻辑仅仅是用于处理语言表达的手段,无论 是亚里士多德三段论还是中世纪的多谓词逻辑,都是为了使人们的 语言表达更为清晰准确。但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现代逻辑表明了 逻辑与思维之间更为密切的关系,即语言表达本身就是思维,逻辑不 是思维的形式或手段,而是思想本身。这样,他们就将思维活动与逻 辑研究完全统一起来,主张通过对语言的逻辑研究达到对思想的研 究。罗素的名言“一切哲学问题归根结底都可以看做是语言问题”成 为逻辑经验主义理论的指导原则,弗雷格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主义 思想更是维也纳学派的基本立场。

其次,逻辑经验主义基于现代逻辑思想对逻辑与经验关系的全 新阐述,为经验主义找到了一个更为坚实的逻辑基础。逻辑经验主 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时代背景。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大 陆兴起了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反叛,这种反叛主要来源于19 世纪中 叶后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由此形成的自然主义的泛滥。物 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成熟为哲学家们提供了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 论的有力武器。正如维也纳学派所宣称的那样,被他们作为思想来

① 石里克:“哲学的转变”,载于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第7页。

源的那些哲学家的思想都毫无例外地体现了以现代科学反对传统形 而上学的哲学精神。同时,这些哲学家本人也是在自然科学不同领 域的专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他们的自然科学研 究成果,是对这些成果的哲学反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逻辑经验主 义思想起源于具有思辨哲学传统的奥地利和德国,而不是具有经验 主义传统的英国,这不是一个历史的偶然。洪谦在《关于逻辑经验主 义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清楚地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历史背景,特别 指出了马赫哲学在逻辑经验主义形成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其中也 包括了布伦坦诺和迈农(A.Meinong)的意向性理论、赫尔巴特的数 学心理学、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和李希腾伯格的“他思”的思想影 响。①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维也纳学派形成了一整套以自然科学 为模式建立哲学研究框架的设想。在他们看来,哲学研究应当像自 然科学研究一样,建立在反复实验、不断证实的基础之上,正如科学 命题需要实验的检验一样,一切哲学命题(如果真的存在哲学命题的 话)都需要经过意义的分析和经验的证实。只有经过分析和证实的 命题才是有意义的。不仅如此,逻辑经验主义者还根据现代逻辑的 发展,把经验证实建立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之上,主张以逻辑上的“可 证实性”原则作为检验意义的标准。正是基于逻辑分析,才有了维也 纳学派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清除,才有了卡尔纳普等人对语形学和语 义学的研究,才有了石里克等人对来自实用主义和其他哲学立场对 逻辑经验主义挑战的回应。在这种意义上,逻辑经验主义为经验主 义传统寻找到了一个在他们看来更为坚实的逻辑基础。

再次,逻辑经验主义对逻辑的研究和以自然科学为模式建立哲 学框架的设想,为 20世纪西方哲学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客 观地说,现代逻辑的建立不仅为逻辑经验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 工具,而且直接导致了哲学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根本性转变。哲学上 的“语言的转向”正是由于现代逻辑的出现所带来的重要结果。卡尔

① 参见洪谦《关于逻辑经验主义的几个问题》,载于洪谦《论逻辑经验主义》,第 84—85 页。

纳普、哥德尔、事普尔、塔尔斯基等入在逻辑和语义学上取得的研究 成果,已经不单单是逻辑学和语言学的成就,更主要的是它们的哲学 意义,或者说,现代逻辑和语义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分析哲学有着无 法分割的密切联系。与其说分析哲学是现代逻辑和语义学的产物, 不如说现代逻辑和语义学的产生是逻辑学家和语言学家哲学思考的 结果。当代逻辑史学家海杰努特(J.V.Heijenoort)和涅尔(W.& M. Kneale)等人就明确地把弗雷格的《概念文字》一书的出版看做是 现代逻辑新纪元的开端。① 同样,谈论现代语义学的历史也往往离不 开卡尔纳普的贡献。逻辑经验主义对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的贡献, 决不仅仅是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而是为当代哲学发展开辟了一些 全新的研究领域。随着维也纳学派主要成员移居英美以及他们对维 也纳学派早期思想的不断深化、完善和推进,他们的研究逐渐触及一 些早期思想没有或不愿意讨论的问题,如科学理论与观察的关系、意 义理论的建构、身心问题、外部世界的存在问题等,由此形成了哲学 研究中的一些新的分支领域,如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 历史地看,这些哲学分支领械正是伴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出现和发 展逐渐演化而来的。所以,迄今为止,我们仍然可以从逻辑经验主义 中寻找到科学哲学、语言哲学或心灵哲学等的最初形成踪迹。当代 西方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正是在逻辑经验主义的思想士 壤中生长起来的。

最后,逻辑经验主义所代表的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主张,与欧洲 大陆的所谓人本主义主张形成鲜明对照,在 20 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形 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传统的对峙。自古希腊以来,理性主义和 经验主义始终是西方哲学中既并行发展又相互影响的两条主线。柏 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看做是理性主义的鼻祖,而伊壁鸠鲁和皮浪等 人则被看做是经验主义的早期代表。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

① 参见海杰努特《从弗雷格到哥德尔——数理逻辑典籍(1879—1931)》,第V 页,哈佛大学出版社,1967;威廉·涅尔和玛莎· 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张家龙、洪汉 鼎译,商务印书馆,1985。

与经验主义被看做是代表了解决人类知识来源的两种不同方式:理 性主义把知识看做是理性指导的结果,认为唯有理性才是知识的唯 一源泉,所以又被称为“唯理主义”或“唯理论”;经验主义则把经验看 做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只能来源于感性经验。 到了康德那里,巴克莱和休谟的经验主义被吸收到以笛卡尔、莱布尼 茨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中,形成了以纯粹理性为基础的综合性的批判 哲学。但在黑格尔哲学中,经验主义却几乎被完全抛弃了,纯粹的理 性主义或绝对理性主义占据了19世纪西方哲学的主导地位。我们在 前面已经看到,维也纳学派的形成和逻辑经验主义的出现正是这些 具有经验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们反叛黑格尔绝对理性主义的结果。逻 辑经验主义把经验主义的传统与现代科学和逻辑的发展结合起来, 不仅推进了经验主义的发展,而且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传统,即科学 主义的传统。这种科学主义认为科学是唯一的知识,科学方法论是 获取知识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根据这种传统,一切知识都必须用科 学方法论来解释,科学领域之外的一切学科和知识或者可以被最终 解释为科学,或者被作为知识的来源而排除在外。这种科学主义传 统对 20 世纪的西方哲学(特别是英美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 于内格尔(T.Nagel)把它称做“当代思想领域中的广泛倾向”①。马 格利斯(J.Margolis)更是把 20 世纪的西方哲学看做是科学主义盛行 的时代。他认为,“科学主义”表明了对特殊的知觉模式或方法论具 有某种优先性,甚至断定了号称“科学”捍卫者的人会不可避免地认 为或无法抗拒地赞同一种可靠的形而上学,即使面对并不充分的证 据或实质性的怀疑。逻辑经验主义所代表的这种科学主义以科学为 判定一切知识和命题意义的唯一尺度,由此排除了其他领域具有知 识的可能性,特别是关于人生和宗教的意义。维也纳学派对传统形 而上学的拒斥不仅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更是对以追求生命意义和 道德理想为目的的伦理学、美学或艺术哲学等的挑战,而这些正是欧

① 内格尔:《出自无处的观点》,第9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86。

洲大陆哲学特别给予重视的研究领域。维也纳学派在提倡科学主义 的时候,事实上有意识地把欧洲大陆的所谓人本主义和形而上学研 究作为自己的对立面,以科学和逻辑反对个人体验和心理分析,以语 言研究挑战意识分析。正是由于逻辑经验主义者们的工作,使得科 学主义成为英美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抗衡的标志。

当然,逻辑经验主义自形成之初就开始遭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 评和挑战,许多哲学家对它的基本立场和主要观点都提出了各种责 难。客观地说,逻辑经验主义也是在不断回应各种批判并修正自己 观点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完善和补充的。

最早对逻辑经验主义哲学提出批评的是英国哲学家波普。他早 年曾参加了维也纳学派的一些讨论,对他们所提倡的许多重要观点 耳熟能详,而且在哲学基本立场上持有与维也纳学派相同或相近的 观点。他与维也纳学派的许多重要成员,如汉恩、费格尔、魏斯曼、卡 尔纳普、克拉夫特、哥德尔、门格尔、齐泽尔等人,都有着密切的个人 关系;他对石里克和卡尔纳普的评价极高,认为他们的思想直接带来 了他的哲学思考;他的成名之作《研究的逻辑》就是在费格尔的启发 和鼓励下完成的,而且发表在维也纳学派主持的“科学世界观丛书” 中。虽然波普并不是维也纳学派的正式成员,但他与维也纳学派的 密切关系使得他能够接受逻辑经验主义的某些观点,例如,承认逻辑 和数学的有效性独立于经验,认为逻辑和数学并不包含关于实在的 描述性陈述,而只是规定了我们的语言规则或程序规则;承认一切关 于实在的知识一定具有经验的基础,继承了马赫的经验主义传统。卡 尔纳普在回忆录中就明确地表示,波普的某些观点“积极地影响了”他 的思考和维也纳学派内其他人的思想,如他关于记录句子的观点。① 然 而,在许多重要观点上,波普却对维也纳学派“持激烈的批评态度” (克拉夫特语),并且倾向于强调他与维也纳学派之间“相当明显的观 点分歧”(卡尔纳普语)。

① 参见《卡尔纳普思想自述》,陈晓山、涂敏译,第49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波普首先批评的是维也纳学派的理论基石“经验证实原则”。他 指出,对任何一个科学命题,我们都无法穷尽所有的经验来最后证实 它,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一个反例去证伪它,就是说,只要能够找到一 个否证某个科学命题的事例,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命题是科学的。由 此,波普就把逻辑经验主义用来作为区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意义标 准,转换为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标准。在波普看来,“‘意义问题’ 并不具有真正的重要性;他认为实证主义想找到一个‘意义标准’的 企图,是不会有任何积极的成果的,而只会导致提出一些相当任意的 规定。可证伪性,像他所设想的,并不是一个意义标准,而是区分科 学和它的模拟物的方法。”①波普用可证伪性原则为科学与伪科学划 定了明确的界限,这里的“伪科学”不仅包括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而且 包括了心理分析和占星术这样的表面上自称为科学的理论。

波普作出这种划界的逻辑根据是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归纳法, 主张对经验的概率分析。他认为,任何科学假说都必定包含其无法 解释的可能情况,所以不能用“大多数情况”或“较高概率”这样的术 语来判定某个假说是科学的;断定一个假说是科学的,只有在它能够 被至少一个反例所否证的时候才是可能的。这样,科学假说能否成 立并不在于它能够解释一切情况或大多数情况,而是有证据证明存 在它无法解释的情况,并且可以被确定地抛弃,代之以新的假说。由 此,波普提出,如果一个假说经受住了严格的检验,那么它就得到了 确证。在这里,确证度就成为衡量被确证的假说已经接受严格检验 程度的尺度,也就是暂时接受这个假说的合理性的尺度。波普的这 个思想对卡尔纳普有很大的影响,导致卡尔纳普在1936年发表的《可 检验性和意义》中基本上接受了波普的批评,修改了他早期的证实思 想,用“确证”概念代替了“证实”。他写道:“就可证实性来说在一个全 称句子和一个特称句子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区别,却只有程度上的区 别。……如果一个语句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确证,要是我们愿

① 巴斯摩尔:《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洪汉鼎等译,第 457页,商务印书馆 1996。

意,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语句在某种程度上动摇了。绝对证实的不可 能性已被 Popper(波普)指出和详细地说明了。在这一点上,我觉得 我们现在的香法同Lewis(刘易斯)和 Nagel(内格尔)是完全一致 的。”①但波普的反归纳主义的主张也遭到了维也纳学派其他成员,如 纽拉特和克拉夫特等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由于科学假说的提出是 根据大量经验证实的事例,仅仅用一个反例并不足以推翻一个假说 的科学性质,而且,对基本语句的经验检验并不完全是一个实践的过 程,而是对基本语句可以提出充分检验的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这 样,构成最终检验基础的语句一定是通过约定来选择的,或者说,在 对基本语句的检验过程中,经验主义最终是要走向约定主义。“作为 判决性基本语句选择出来的是那些断定某种主体间可观察的东西, 从而可以还原为经验的语句。但经验并不构成它们有效性的逻辑根 据。经验仅仅促成对它们的接受或约定。”②

波普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批评是,反对维也纳学派对 实在问题和形而上学的彻底抛弃,主张在科学理论研究中坚持一种 形而上学实在论的哲学立场。虽然波普对以往科学研究中的本质主 义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这种观点阻碍了科学研究并会导致蒙昧主 义,但他也反对维也纳学派完全抛弃对实在问题的研究,提出用真理 概念去定义科学的进步。与逻辑经验主义者不同,波普在关于外在 世界的存在问题上是一个实在论者,他承认外在世界的客观存在,承 认人们的认识可以得到客观真理,但又认为获得这种真理是一个逐 渐逼真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真理的逐渐积累,而是通过否证来达到 理论的“真内容”。他把理论所具有的逼近真理的性质称做“逼真性”, 把理论逼近真理的程度称做“逼真度”。他指出,假设理论.T,和 T的真内容和假内容是可以比较的,那么,只要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中的 任何一种,就可以说理论 T

① 卡尔那普(即卡尔纳普):《可检验性和意义》,载于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 第75—76页。 ② 克拉夫特:《维也纳学派》,第114页。

的假内容(而不是真内容)超过了理论 T步就是通过用具有更高“逼真度”的理论去替代原有的理论。当然,波 普的这种科学进步观也遭到了逻辑经验主义者的反驳,主要是认为他 完全忽略了科学进步已然包括了知识的逐渐积累这个事实,同时他的 实在论立场也被看做是与他关于演绎说明的约定主义相矛盾的,因为 他认为经验并不是基本语句有效性的根据,接受基本语句仅仅是一种 任意的约定,是一种仅仅在心理上由经验所决定的判定。①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
(0)

相关推荐

  • 第三节 原子与虚空

    德谟克利特认为,宇宙的本原就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充实的"存在"。虚空是为原子提供运动场所的"非存在"。亚里十多德记述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主张∶"【万物的】元素是充实和虚空,前者被叫做存在'。后者是'非存在'。存在是充实的、坚固的,非存在则是虚空的(因而他们说,'存在'并不比'非存在'更为实在,因为充实并不比虚空更为实在)"。提出原子与虚空这两种新的本原,统一存…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6日
    188
  • 埃斯库罗斯悲剧-《阿伽门农》-(十二)哀歌-在线阅读

    (十二)哀歌 歌队 (序曲首节) 女人啊,你吃了地上生长的什么毒草, 或喝了流动的海水浮起的什么汁液, 以致作这样的献祭,引起公众诅咒? 你抛弃、砍杀了他,你也会遣城邦放逐, 忍受因民们的强烈憎恶。 克吕泰墨涅斯特拉 你现在判处把我逐出城邦, 让我遭国民憎恶,公众诅咒, 可你早先却没有反对这个人, 他毫无顾忌,好像砍杀大群 毛皮优美的绵羊群中的一头牲畜, 杀…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3日
    466
  • 第二节 理论哲学体系

    谢林认为,意识在理论哲学体系中经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 是“从原始感觉到创造性真观”,它旨在说明自我是怎样直观它自身 受到限制和怎样直观它自身是进行感觉的,即自我对自身的直观。 我们的出发点依然是自我的概念,这是涵盖主体和客体、观念与实在 两方面的统一体概念。尽管自我意识在其本原上是纯粹观念的,但 自我对我们来说是通过意识并且是作为纯粹现实的东西而出现的, …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153
  • 第一节 博德里拉的生平与著作

    博德里拉(Tean Baudrillard)被认为是一个最有自我特色,极端 反叛,而且最有争议的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1929年7月27 日生于法国马恩省兰斯(Lans de Marne)镇,成长于一个有农民血统 的公务员家庭。他在大学里学的是日尔曼语言文学,大学毕业后,先 是在一所中学教了10 年德语,同时将布莱希特诗歌和戏剧及魏斯 (A.Weiss…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4日
    162
  • 第三节现象学本体论

    萨特的现象学心理学研究为其在《存在与虚无》里集中论述的现 象学本体论做了理论准备,而在《存在与虚无》中则将其心理研究的 成果加以修改、充实和发挥,进而以严谨的结构和体系化的形式详尽 地阐述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著名哲学家华尔(Jean Wahl)在《法国 哲学简史》中称《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存在主义最伟大的著作。这本 书的问世,奠定了萨特作为法国最杰出的无神论存…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175
关注微信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