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重要著作《罗素、唯心论及分析哲学的萌芽》,作者是70年代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希尔顿 (P.Hylton)。1参见希尔顿《罗素、唯心论及分析哲学的萌芽》,牛津,克拉伦登出版社,1990。 希尔顿目前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哲学系教授,并任美国哈佛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客座 教授,被公认为分析哲学史专家。他在书中全面分析了罗素思想产生的唯心论背景、柏拉图主义的影响以及罗素分析方法的形成,使西方哲学界对罗素思想产生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也使西方哲学界开始重新研究罗素哲 学对当代分析哲学的价值。2由于希尔顿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之后,罗素哲学与分析哲学的关系重新引 起了西方哲学界的兴趣,主要可参见欧文(Irvine)和维德金(Wedeking)《罗素和分析哲学》,牛津,布莱克威尔,1993;泰特《早期分析哲学: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纽约,1997。
一 生平与著作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于1872年5月18日出身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庭,祖父约翰·罗素伯爵是著名的自由党政治活动家,曾两度担任英国首相。他在年幼时就丧失了双亲,由祖母抚养成人。1890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对数学充满兴趣,跟随怀特海学习,并通过怀特海而结识了新黑格尔主义者麦克塔加特以及摩尔等人。1893年,他获得了数学学位,次年又获得伦理学学位。1895年他以《论几何学的基础》一文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获得研究员资格,1910年起任该校的哲学讲师。1916年他因反对政府的兵役法而被学校解职,1918年又因反对协约国而入狱半年。1920年,罗素访问前苏联和中国,对共产党的苏联和中国人民都抱有好感。20世纪20年代,罗素潜心写作,出版了大量著作,除了哲学著作外,还有科普读物和关于宗教、伦理和教育的著作。1931年,罗素继承了伯爵爵位,并在30年代出版了更多的著作,内容涉及科学、政治、宗教和社会 等方面。在 20—30 年代,罗素还在美国各地访问讲学,但由于他的自 由主义思想而未能在美国任教。1944年,他返回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任研究员,并在剑桥大学讲学。1949 年,罗素荣获英国荣誉勋章, 1950年,因其著作《优美的散文风格》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20 世纪 50—60年代,罗素参加了许多进步的政治活动,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 用,如1955年与爱因斯坦、居里等著名科学家共同签署了一个争取和 平的宜言;1958年担任核裁军运动的主席;1960年担任非暴力反抗运 动“百人委员会”主席;1961年与普通群众在英国白金汉宫前静坐示 威;1964年建立了“罗素和平基金会”;1968年建立国际战犯法庭,谴责 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要求传唤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这些为他赢得 了巨大的国际声誉。罗素于1970年2月2日病逝。3有关罗素生平的资料浩如烟海,最具权威性的当属罗素本人的回忆录和个人 自传。参见罗素《我的精神发展》,载于希尔普《伯特兰·罗素哲学》第1卷,第3—20 页,纽约,哈珀和罗出版社,1963;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温锡增译,商务印书馆, 1982;还有他的三卷本《自传》,波士顿,矮脚鸡出版社,1968。此外,还可参见威廉姆 斯(R.C.Williams)、哈代(G、H.Hardy)、伍德(A.Wood)、蒙克(R.Monk)等人 撰写的罗素传记。
罗素的个人生活和他的著作都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部分,即纯粹哲学的研究和以哲学的方法讨论科学、社会、政治、宗教以及教育 等领域里的问题。但这两部分工作在罗素那里是交织进行的,就是 说,罗素在关注哲学问题的同时,从来没有把自己关在书斋里,而是 时刻关心世界风云变化,努力用自已的哲学主张向大众解释各种社 会和文化现象,并且身体力行。因此,西方哲学家们通常把他看做是 现代的伏尔泰。他一生发表了七十余部著作,近两干篇文章。4据称,两位英国学者布莱克威尔(K.Blackwell)和鲁加(H.Ruja)费时30年, 现已编辑完成了罗素的全部书目,共有三卷,包含四千多个篇目。参见斯特罗《20世 纪分析哲学》,第 48页,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0。他的哲学代表作主要有:《数学原则》(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1903)、 《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三卷本,与怀特海合著,1910—1913)、《哲学文集》(Essayson Philosophy,1910)、《哲学问题》(Problems of Philosophy,1912)、《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Our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World,1914)、《数理哲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Mathematical Philosophy,1918)、《心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Mind,1921)、《物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Matter,1927)、 《哲学大纲》(The Outline of Philosophy,1927)、《怀疑论文集》(Essays on Scepticism,1928)、《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An Inquiry into Meaning and Truth,1940)、《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1946)、《人类知识》(Human Knowledge,1948)等。他 在科学方面的代表作有:《原子论入门》(1923)、《相对论入门》(1925)、 《科学的远景》(1932)等。在宗教方面的著作有《我信仰什么?》 (1927)、《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1927)、《论宗教与科学》(1936)、 《决定论和物理学》(1936)等。在政治方面有《布尔什维主义的理论和 实践》(1920)、《中国问题》(1922)、《工业文明的前景》(1923)、《自由和组 织(1814—1914)》(1934)、《什么是通向和平之路》(1936)、《常识与核战 争》(1959)、《在越南的战争罪行》(1967)等。在教育方面有《论教育,特 别是幼儿教育》(1926)等。在道德方面有《婚姻和道德》(1928)等。 罗素的思想渊源是以洛克、巴克莱、休谟、密尔等人为代表的英 国经验主义传统,而他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弗雷格的逻辑思想,这些思 想包括:反对从语法结构方面把句子的逻辑形式归结为主谓词形式, 主张用现代的量化逻辑加以分析;认为可以对句子所表述的思想进 行不同的、但在某些意义上又是相同的逻辑分析;认为逻辑分析与把 句子恰当地翻译为逻辑符号是有联系的;认为那些在传统上被看做 指示事物的词,只有在句子的语境中才有意义;认为可以把这种观点 运用到哲学问题上,等等。
在罗素的一生中,他的哲学思想发生了多次变化。通常把他的 思想发展分为这样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03年之前的新黑 格尔主义时期,主要是受到布拉德雷和麦克塔加特思想的影响,信奉 黑格尔和康德的学说;第二个阶段是 1904—1920 年的新实在论和逻 辑原子主义时期,这是他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他在这段时期内写下的著作为后来分析哲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他与怀特海 合著的《数学原理》和于1905年发表的重要论文《论指示》集中提出了 分析哲学一些重要的基本观点;第三个阶段是1921年之后的“中立一 元论”时期,他的思想从二元论或多元论的实在论转向了以中立材料 为本体的一元论,这种思想具有明显的行为主义、实用主义以及休谟 经验主义的特征。
尽管罗素的思想发生过多次变化,但他在晚年最终承认,最能够 代表和体现他哲学思想精华的还是逻辑原子主义思想。他本人希望 入们把他的哲学称为逻辑原子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或某些理 论主张。同时,由于逻辑原子主义对分析哲学的产生带来了直接的 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这里将主要介绍罗素逻辑原子主义哲学的 主要内容。
二 逻辑分析方法
罗素对分析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他提出的逻辑分析方法。他在 自己整个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坚信这样一条基本原则:哲学的主要 任务就是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所谓“逻辑分析”,简而言之,就是以现 代数理逻辑为工具,着重从形式方面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的 命题,以求得出准确的哲学结论。
罗素之所以强调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主要原因就在于他对日常 语言的不满。他认为,日常语言在词汇和句法方面都非常模糊不清, 经常把人们引入迷途。这表现在,在词汇方面,当一个词最初被用于 某些或多少有些相似的事物时,人们并没有想到这些事物是否具有 同一性。可一且把某个词固定地使用于某个对象,我们就会受到这 个词的影响,以为这个词一定就表示了它所代表的对象的存在,这种 认识就会导致人们对事物和观念产生一种柏拉图式的多元论。同 时,哲学中经常使用的某些抽象名词更是歧义丛生,因而它们无法成 为严格科学的一部分。在句法方面,一个陈述的句法形式或语法结 构往往成为我们思想的桎梏,而主谓结构的句法形式以及把谓词等 同于属性的形而上学联系,更是成为妨碍我们正确思维的绊脚石。所以,罗素提出,要消除日常语言的词汇和句法对哲学的这些消极影 响,就需要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日常语言进行分析和改造,并在这个 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想的人工语言。
作为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罗素在当代哲学中首次强调了逻 辑分析的重要性,并把这种逻辑分析方法广泛地运用于各个不同方 面。在罗素那里,这种逻辑分析方法主要是一种下定义的方法,包括 “实在定义”和“语境定义”。所谓“实在定义”,是指被定义的对象是非 语言的或不以语言的使用方法为转移的复合物或事实,因此这种定 义涉及的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并且要列举出复合物或事实的 某些特征及其关系;同时,这种定义具有真假特性,它们是由经验的 综合命题来表达的。而所谓的“语境定义”,则是指被定义的对象只 是语言本身,因此这种定义是用一组语言符号取代另一组符号;同 时,它没有真假可言,是由先天的分析命题来表达的。但这两种定义 方法具有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是对一定的复合物的不同成分 进行分析,最终是为了澄清这个复合物的模糊不清之处。罗素在他 的逻辑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是语境定义的方法。他写道:“定义是这样 一种陈述:某个新引入的符号或者符号组合的含义,与我们已知道其 意义的其他某些符号组合的含义是相同的。可以看出,严格地说,定 义不是它出现于其中的主词的一部分。因为,定义完全与符号相关, 而不是与符号所象征的事物相关。而且,它无所谓真假,它是意志的 表现,而不是命题。”5罗素和怀特海:《数学原理》第1卷,第11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10。
罗素不仅首次提出了逻辑分析的方法,而且把这种方法广泛地 运用于哲学的不同方面:在本体论中,他运用这种方法分析某些终极 范畴,如“心”、“物”、“个别”、“一般”等概念,通过列举对这些概念的各 种心理学的或常识的理解,澄清它们在本体论中的使用和确切意义; 在认识论上,他运用这种方法分析各种经验命题和科学命题,结合实 在定义和语境定义对“时间”、“空间”、“经验”、“事件”等概念作出了精确的分析,并为这些概念给出了完全的语境定义;在抽象的宇宙论 中,他运用这种方法分析本体论范畴在其中被组织起来的那些抽象 的模型,考察在实在的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显示出来的那些形形 色色的组织方式,就是说,他撇开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抑或中立 的等问题,对世界作出抽象的考察。
罗素也把这种逻辑分析方法称为“形式分析方法”,并在 20 世纪 初用它来批判布拉德雷等人的绝对唯心论一元论,提出他的心物二 元论或多元论。后来,他又用这种方法提出他的中立一元论。在《数 学原理》和《逻辑原子主义哲学》(1918)中,他用这种方法对本体论问 题进行了抽象的研究,构造出了他的逻辑原子主义。他还把这种方 法用于分析数学基础问题,后来扩大为对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他 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逻辑中不完全符号和限定摹状词的分析,使 他提出了后来被誉为“分析哲学典范”的“摹状词理论”。可以说,罗素 在哲学上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他充分地和娴熟地运用这种逻辑 分析方法的结果。
通过使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罗素希望建立一种能够克服日常语 言缺陷、包含正确的逻辑句法的理想的人工语言。这种语言以现代 数理逻辑为基础,取代了日常语言,能够对哲学命题作出准确的表述 和解决传统的哲学问题。这种哲学理想正是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奋 斗的目标,并被看做直接促成了最终形成的以弗雷格、罗素、维特根 斯坦和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理想语言学派”。罗素提倡的这种逻辑 分析方法,由于强调命题意义的精确、推理过程的严密和最终结论的 坚实可靠,因而直接影响了后来分析哲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 的形成,并在当代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三 逻辑原子主义
逻辑原子主义是罗素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抽象本体论的直接 成果,也是最能体现罗素哲学精神的一种理论体系。从历史上看,逻 辑原子主义是由罗素和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共同创建的,但由于罗 素的工作和著作而得以传播的。罗素在《数学原理》中首次提出这种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随后在系列讲演“逻辑原子主义哲学”和发表 在《当代英国哲学》上的《逻辑原子主义》(1924)一文中对这个理论作 了全面系统的阐释。尽管罗素公开承认他的这个理论直接来源于维 特根斯坦的思想,但事实上在许多重要方面,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与罗 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逻辑原子主义的提出与罗素的外在关系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 种外在关系说是罗素在 20世纪初为了反对布拉德雷等人的内在关系 说而提出的。内在关系说认为,任何一个表示关系的事实都是一个 所涉及的词的性质的事实。例如,“A 在B之上”这个命题表达的是 一种关系,但根据内在关系说,这并不表示在 A和 B之间存在某种关 系,而只是表示“在……之上”是 A的一种性质,而“在……之下”则是 B的一种性质。这就否认了关系具有任何终极的独立的意义,而只承 认存在一个包罗万象的实体,即所谓的意识的统一性。布拉德雷正 是根据这种内在关系说而提出了他的绝对唯心论一元论。而罗素则 对这种内在关系说提出了最严厉的批判,认为关系应当具有一种不 以它的关系项为转移的实在性,因而关系并没有进入关系项的定义 之中。在“A 在B之上”中,并没有任何证明可以表明 A和B具有某 种“在……之上”或“在……之下”的性质,这里的关系与 A 和 B的性 质无关,是外在于这两个关系项而存在的,因而是独立的、实在的。 这就是罗素提出的外在关系说。他在《逻辑原子主义》中就明确地说 明了他的这种主张:
我们所说的外部关系学说是指什么呢?它主要是指:一个 关系命题一般说来在逻辑上不形式等价于一个或更多的主谓词 命题。更精确地说,给出一个关系命题函项“xRy”,一般地并不 出现下面的情况,即可以找到谓词α、β、γ,使得对于x和y的所 有的值来说,xRy相等于xa、yβ、(x,y)γ[此处(x,y)代表由x和y 组成的整体],或者相当于这三种情况中的一种或两种。这(并 且唯有这)才是我肯定外部关系学说时所要强调的意思;而这显 然至少是布拉德雷先生在肯定内部关系说时所要否定的观点的一部分。①
逻辑原子主义正是在这种外在关系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根据外在关系说,关系是独立于关系项而存在的,因而实在是由 多元的事实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事实的存在都不依赖于其他事实 的存在,由此就构成了常识中的多元世界。这种多元论的世界观就 是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他写道:“我所提出的哲学可以称为逻 辑原子主义或绝对多元论,因为它肯定了存在着许多个别事物,并否 定了由这些事物构成的某种统一性。”②他认为,他所提倡的逻辑与 布拉德雷等人的一元论逻辑截然不同,因为他的逻辑是原子式的,这 就是说,他相信存在许多独立存在的事物,而不相信可以把世界的多 样性仅仅归结为某个不可分实在的不同方面。他写道:“我要主张的 逻辑是原子主义的,它与那些不同程度追随黑格尔的人们的一元论 逻辑相对立。当我说我的逻辑是原子主义的时候,我意指我也主张 存在许多分散的事物的常识信仰。”③他还清楚地解释了他所谓的“逻 辑原子”的含义:
我称自己的学说为逻辑原子主义的理由是因为我想在分析 中取得的作为分析中的最终剩余物的原子并非物质原子而是逻 辑原子。某些这样的原子就是我称为“殊相”的东西(诸如很小 的颜色片、声音、瞬间的事物),而还有一些原子是谓词或者关系 等。其要旨在于我想取得的那种原子不是物理分析的原子,而 是逻辑分析的原子。④
在这里,罗素更相信逻辑在认识世界多样性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他
① 罗素:《逻辑与知识》,苑莉均译,第407页,商务印书馆,1996。 ② 罗素:《神秘主义和逻辑以及其他论文》,第11页,伦敦,1917。 ③ 罗素:《逻辑与知识》,苑莉均译,第214页,商务印书馆,1996。 ④ 同上书,第 215—216 页。
在《逻辑原子主义》中说:
我认为哲学中最根本的是逻辑,反映一个学派特点的应当 是它的逻辑,而不应当是它的形而上学。我自己的逻辑是原子 的,而我所要强调的也正是这个方面。因而,我宁愿不把我的哲 学描述为“实在论”,而将其描述为“逻辑原子主义”——不管有 无前缀修饰语。①
虽然罗素一再强调逻辑的作用,但事实上,逻辑原子主义体现的 正是罗素的本体论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就在于认为世界是由无数 事实构成的,事实是使命题或真或假的东西;最简单的事实是原子事 实,而与原子事实相对应的是原子命题,与复杂事实相对应的是分子 命题;分子命题是由原子命题构成的,这些原子命题的真假决定了分 子命题的真假;原子命题之间相互独立,既不相互推论也不相互矛 盾;原子命题是由命名了个体的专名和表示属性或关系的谓词构成 的,它所包含的词是通过与经验的事物相关联而获得意义的,而且它 所涉及的事物不可能再分解为其他更简单的事物,它是其他一切命 题的基础和根据;原子命题与原子事实、分析命题与复杂事实具有同 构关系;整个宇宙就是建立在原子事实之上的逻辑构造,而与它对应 的则是一个理想的逻辑语言体系。他认为,这样一种理想的逻辑语 言具有双重的目的:“首先,可以防止从语言的本质到世界的本质的 推理,这些推理依赖于语言的逻辑缺陷,因而是荒谬的;其次,可以通 过探究一种可避免矛盾的语言的逻辑要求,而提出我们能够合理地 假定世界应具有的一种结构。”②根据罗素的思想,在这样一个理想语 言体系中,借助于原子命题以及它们的真值函项组合,我们就可以表 述一切知识。在其中,分子命题是原子命题的真值函项的一种组合, 是对原子命题进行逻辑演算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我们运用数理逻
① 罗素:《逻辑与知识》,苑莉均译,第393页,商务印书馆,1996。 ② 同上书,第411页。
辑的方法,还可以对原子命题作出更为复杂的逻辑演算。罗素认为, 任何关于世界的复杂陈述句都是由原子命题的各种组合构成的,因 而我们首先是确定原子命题的真假,然后将各个原子命题的真值代 入复杂陈述的命题函项,最终就可以知道复杂陈述的真值,并由此得 知全部关于世界的知识。
根据罗素在不同论著中的论述,他的逻辑原子主义思想主要包 含这样一些内容:
1.世界是由事实和信念构成的,信念以事实为根据确定真假,而 事实则是使一个命题为真或为假的东西;事实不是一个特殊存在的 事物,不同于任何“殊相”,因而世界不是全部由殊相来描述的;
2.存在各种不同的事实,包括了诸如“这是白的”这样的特殊事 实,也有诸如“所有的人都要死”这样的普遍事实;事实没有真假之 分,具有真假二元性质的只是陈述、命题或判断;命题只是一个符号, 但由于它具有一些也是符号的组成部分,因此命题是一个复杂符号; 命题不是事实的名称,因为对应于事实的总是两个命题,一个命题为 真而另一个为假。
3.世界可以分解为许多分散独立的、具有关系等等的东西,对事 实的分析应当开始于具体的个别的而不是看起来复杂的事实;对事 实的分析就是要把它分割为若干组成部分,不必修改其中的其他组 成部分就可以修改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以出 现在某些其他的事实中。
4.一切分析只能涉及复杂的事物,而且在最终的分析中永远要 依赖对于本身是某个简单符号的意义的对象的亲知;一个命题的组 成部分,是我们为了理解这个命题而必须理解的一些符号;使得一个 命题为真或者为假的事实的组成部分,就是我们为了理解这个命题 而必须理解的一些符号的意义。
5.最简单的事实是指它们占有一种由某个特殊事物作中介的性 质,包括某个特殊事物具有某种性质、两个或更多的事实之间存在某 种关系,这些事实都被称为“原子事实”,表达这些事实的命题被称为 “原子命题”。
6.进入原子事实中的“项”被称为“殊相”,即原子事实中的诸关 系项;从原子事实到原子命题,表述一元关系或性质的词称为“谓 词”;其他出现在原子命题中不是谓词或动词的词称为“主词”;能够 代表殊相的唯一名词被称为“专有名称”(简称为“专名”);逻辑专名只 能是用来指当下被亲知的殊相的名称,如“这”或“那”,因此逻辑专名 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7.分子命题是指包含了其他命题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命题,在语 法形式上具有“或”、“如果”、“和”等等连接词的命题;分子命题的真假 取决于组成它的那些命题的真假,后者被称为分子命题的“真值函 项”;由于不存在析取的事实,因而存在否定的事实,即存在对肯定事 实的否定情况。
8.世界上所发生的每一事实都必须由存在着的要素所组成,而 不是由不存在的要素所组成,所以任何对事实的信念一定是对存在 着的事实的信念,或者说是对表达了事实的命题的信念;表达欲望和 信念的命题具有相同的逻辑形式。
9.一般命题涉及命题函项,它包含了至少一个未确定的成分,即 变项。只有当这些成分得以确定,命题函项就变成了一个命题。因 此,一般命题可以解释为不涉及存在的命题。哲学上的许多错误都 来源于混淆了命题函项和命题。
可见,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是从逻辑哲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世界 的构造,研究世界的终极成分,研究这种世界的构造和终极成分与语 言中的命题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他的研究动机在于追求知识的确定 性,企图把复杂的、不确定的知识逐步分解为一些简单的、能够得到 经验证实的原子命题。这种哲学理想和分析方法对逻辑实证主义产 生了巨大影响,卡尔纳普的代表作《世界的逻辑构造》就是在罗素的 逻辑原子主义的直接影响下写成的。同时,罗素对命题意义所作的 逻辑分析,也直接导致了维也纳学派主要思想的形成。
四摹状词理论
尽管罗素一生提出了很多哲学主张,但他对后世哲学的影响却主要不是这些主张,而是他研究哲学的方法。即逻辑分析的方法。 这对英美分析哲学发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首先,他提供了从事分 析的工具。他与怀特海合著的划时代的数学巨著《数学原理》为数理 逻辑奠定了基础,成为分析哲学家极其锐利的武器,以至于在某种意 义上说,不懂符号逻辑,就无法从事分析哲学。其次,他自己为从事 这种逻辑分析的实践提供了典范。这里特别著名的是他的“摹状词 理论”,它既是罗素在逻辑学上,也是他在哲学上的一个重要贡献。 摹状词理论显示了逻辑分析在哲学中的重要作用,它强调了自 然语言结构与逻辑命题结构的差异性,取消了肯定虚构事物的本体 论,指出了专有名词是实体的灵魂,突出了罗素的基本论点,即逻辑 是哲学的本质,从而显示了他哲学研究的基本风格。
摹状词理论缘起于罗素试图解决哲学史上的这样一些困难:
1.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即自然语言中的句子主语是否都表示 逻辑命题的主项。这就是著名的“金山难题”。例如,当我说“金山不 存在”时,有人若反问:“不存在的是什么?”我就会说:“那是金山。”这 似乎就把某种存在赋予了金山。类似的情况还有“当今的法国国王 是秃顶”,无论回答“是”或“不是”,都蕴涵了当今法国国王的存在。简 而言之,我们如何才能用严密的逻辑语言避免上述自然语言把存在 赋予非实在物的尴尬情况?这是面临的困难之一。
2.关于同一律是否普遍适用的问题。弗雷格在罗素之前就指出 了这一点,如:“布什是美国现任总统”这句话就表达了专有名词“布 什”与短语“美国现任总统”的同一性。既然具有同一性,则二者可替 换,于是原话就成了“布什是布什”,变成了同语反复,没有意义。然而 原话是有意义的,它指出了一个事实。那么,这里的问题何在?同一 律是否还有普遍性?
3.罗素企图澄清哲学史上使用“存在”一词时所陷入的混乱和长 达数千年的思辨。过去把“存在”当做谓词,产生了一系列哲学问题, 如黑格尔式的存在-虚无-变化的思辨方式。
鉴于上述以及其他一些困难,罗素创立了摹状词理论,以澄清问 题,从而重建逻辑上完善的语言。罗素研究了个体词的逻辑作用问题,他将个体词分两类:(1)专名,如布什、上海、爱因斯坦。(2)摹状 词,如美国现任总统、中国最大的城市、相对论的创立者、15和19 之 间的那个素数等。摹状词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 对象是独一无二的。
根据摹状词理论,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 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不代表 命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某种性质。譬如,用摹 状词理论分析“金山难题”,应表述为:就X的一切值而言,“X 是金的 且X是一座山”这个命题函项是假的。这样就不再赋予金山以实在 性了。再如,对“当今的法国国王是秃顶”可作如下分析:至少有一个 X是当今法国国王,至多有一个 X是当今法国国王,X是秃顶。这 样,赋予“当今法国国王”的实在性就在分析中消失了。
在上述分析中,摹状词(“当今法国国王”)已不再是主词,而是谓 词了,这就剔除了自然语言造成的困惑,重建了精密化的逻辑语言。 这清楚地显示出自然语言的语法结构不一定同其逻辑结构一致,而 这种不一致正是造成前述困难的根源。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专 名”和“摹状词”的逻辑地位根本不同,摹状词不能作命题主词,只能 作谓词,只有专名才能作主词。一旦专名作主词出现,其指称物的存 在也就不言而喻地蕴涵于其中。因此,在严密的逻辑句法中,专名与 “存在”不能联在一起,即“存在”不是谓词。在这里,我们看出了历史 上把存在作为谓词的根本谬误,“存在”根本不表示一种性质或动作。 由于“存在”不能作谓词,罗素由此认为,科学史上所有关于“存在”所 作的思辨统统是错误的,而且是严格意义上的错误,这是把存在看做 一种性质、视为谓词所产生的。在罗素看来,这种谬误应当一劳永逸 地送进历史博物馆。
我们从这里可以窥见罗素的逻辑分析手法和风格。他在哲学史 上第一次把对语言的逻辑分析置于中心位置,这最终导致了西方哲 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语言的转向”。不仅如此,摹状词理论作 为一种逻辑理论,已经被现代逻辑所采纳。同时,由于它从逻辑的角 度分析了命题中的语词与现实中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排除那些例如“上帝”这样的虚假概念,促使概念更加明确,意义更加清晰, 因而被分析哲学家们誉为“哲学分析的楷模”。
五影响与评价
无论我们今天如何评价罗素哲学,在整个 20 世纪西方哲学发展 史上,罗素都是一位极其重要的哲学家。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他 开创了分析哲学的传统,而且(与摩尔、维特根斯坦等人一起)使整个 西方哲学走出了黑格尔哲学的阴影,把哲学家的目光引入到知识与 世界的关系上,彻底改变了哲学家们谈论知识、语言、逻辑、经验和世 界的思维模式以及话语方式。
可以说,罗素在他思想发展的每个阶段所出版的著作,对后来的 哲学发展都具有奠基的作用:他在新实在论时期跟随摩尔反对唯心 论,当时出版的《数学原则》和与怀特海合蕃的《数学原理》强调了数 学与逻辑的一致性,认为可以把数学还原为逻辑,从原始概念、原始 命题中推演出整个数学。这种从逻辑中推出数学的思想直接成为逻 辑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并为维特根斯坦和维也纳学派所继承。同 时,他与怀特海在书中建立的逻辑系统也成为现代逻辑的先驱,虽然 后来的逻辑学家放弃了他们的逻辑记法。除了他在逻辑上的重要贡 献之外,罗素于1905年发表的《论指示》一文第一次展现了逻辑分析 方法在哲学上的运用,被后来的哲学家誉为“哲学分析的典范”,成为 分析哲学的经典文献。他于1911年发表的《熟知的知识和摹状的知 识》一文,第一次阐述了这两种知识的重要区别,提出了以个体经验 为主的熟知知识对于判定摹状知识的决定性作用。在《我们关于外 部世界的知识》一书中,他又进一步运用分析的方法对传统的认识论 问题提出了重新阐述,成为后来哲学分析的重要来源。他在所做的 系列讲演“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中更是以哲学分析的方法建立了一种 具有明显本体论特征的哲学。这些著作都在后来的哲学发展中产生 了重要影响。在中立一元论时期,罗素明显受到詹姆斯实用主义的 影响,从二元论或多元论的实在论转向了中立一元论,强调物理的东 西和心理的东西都属于一种逻辑构造。在《心的分析》中,他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心的概念的实用主义分析态度;在《人类知识》中,他又采 纳了休谟关于外部世界存在的信念,提出了缓解休谟不可知论的先 验公设。这些对后来的科学哲学发展,特别是对历史主义的提出,提 供了思想资源。
通常认为,罗素对分析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确立了分析哲学的 某些基本观点,如对逻辑分析方法的强调、对形而上学的否定、对日 常语言的批判和对理想语言的设想等。① 但近年来,西方哲学家对罗 素的贡献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希尔顿认为,罗素的贡献主要在于他 与摩尔一道对唯心论的批判,可以把罗素于1913年前后的思想看做 是分析哲学起源的重要标志。②希尔顿指出,虽然罗素在这段时期的 许多重要观念都被人们反复强调,如将数学还原为逻辑的企图、类型 论、摹状词理论、关于不完全符号的看法、关于判断的多重关系理论、 用与事实的符合解释真理的企图、根据我们关于感觉材料的知识构 造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等等,但这些观念却很少被放到一起加 以考察。所以,需要强调罗素思想中的逻辑成分与形而上学之间的 密切关系。希尔顿指出:
从1900年8月到1910年完成《数学原理》,罗素既是一个形 而上学家又是一个逻辑学家。这两者完全合并在他的著作中: 形而上学为逻辑提供了基础,逻辑和逻辑体系又成为形而上学 的论证基础。罗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把逻辑和形而上学结合为 一个连贯的整体,这当然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但这个企图却 是罗素在这段时期思考的核心。③
① 参见涂纪亮《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上卷,第 65 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87。关于罗素对分析哲学的贡献,较早的评价可参见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 辑》,尹大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② 参见希尔顿《罗素、唯心论及分析哲学的萌芽》,第1—7页,牛津,克拉伦登出 版社,1990。 ③ 同上书,第9页。
希尔顿还批评了以皮尔斯为代表的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罗 素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特别是休谟的 影响,并且认为罗素本人就是一个经验主义者。①希尔顿明确反对这 种观点。首先,他认为,在罗素思想中始终存在一种对抽象实体的预 设:在中立一元论时期,这种抽象实体就是既非物质又非精神的中立 要素;在逻辑原子主义时期,这种抽象实体就是逻辑原子。其次,他 提出,罗素在反对唯心论之后始终认为真理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一个 事物是否为真,不可能存在任何限定的条件,也没有程度之分;同时 又认为,存在独立的、可以辨认的实体,每个实体都具有这样一种特 性,即它或者是绝对地、无条件地为真,或者是同样绝对地为假。再 次,他分析道,罗素与布拉德雷在关系实在性问题上的分歧并没有表 明罗素完全放弃了对关系实在性的肯定,因为在他看来,关系与真理 并非两个不同的问题,并不存在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之分。② 尽管希 尔顿对以往的解释提出了批评,但他对罗素思想的贡献仍然非常强 调。他写道:
罗素关于哲学性质的基本观念,从事这种哲学的术语、目的 与问题等等,所有这些观念都依然有效。我这样说当然不是指 如今人们都完全同意罗素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而是指关于思 考哲学的重要方式的基本假定可以被看做是对罗素思想的修订 或发展;而关于思考这个主题的其他方式则可以被看做是或多 或少地在竭力摆脱罗素的思想或与之相关的东西。③
达米特在许多著作中都提出,分析哲学的基本特征应当是坚持 这样一条准则:只有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才能达到对思想的分析。
① 参见皮尔斯《伯特兰·罗素和英国哲学传统》,第11页,伦敦,丰塔纳,1967。 ② 参见希尔顿《罗素、唯心论及分析哲学的萌芽》,第11页,牛津,克拉伦登出版 社,1990。 ③ 同上书,第16页。
然而许多哲学家指出,按照这样的特征描述,包括罗素这样的哲学家 都很难被看做是一位分析哲学家,因为他们对语言的认识恰恰是通 过对思想和世界关系的认识。蒙克在批评达米特对分析哲学特征的 这种狭隘规定的同时,还特别指出了罗素思想所表现出的某些不同 于通常认为的属于分析哲学的特征,如主张语言的认识论功能,强调 心理分析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分析的哲学观念。① 蒙克认为, 晚年的罗素明确地表达了对逻辑实证主义和后期维特根斯坦思想的 反感,其主要原因在于他认为,“我的主要的目的一直是尽量对于世 界有所了解,把可以算做知识的和斥为没有根据的意见分开”,而在 逻辑实证主义者和后期维特根斯坦看来,“‘要了解世界’这种愿望是 一种过了时的蠢事。这是我和他们最主要的分歧之点”。② 即使是在 罗素唯一涉及意义问题的著作《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中,他也一再 强调,他的主要目的是认识论研究。他在该书开宗明义地写道:“眼 下这本书的目的是要研究某些关于经验知识的问题。”③而且,罗素还 强调了心理分析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他写道:“需要区分命题与句 子,但命题并不一定是无法确定的。应当把它们定义为某种心理上 的呈 现 复 杂的想像、期望等等。这种呈 现是 由句子表达 的。……当两个句子具有相同的意义,那就是因为它们表达了相同 的命题。语词对命题并非至关重要。对命题的严格心理学定义与逻 辑和知识论无关,对我们的探究唯一至关重要的是,句子意味着比它 们自身更多的东西,这在句子各不相同时就会是这样。这种心理学 的(或生理学的)东西明显地表现在,命题可以是假的。”④蒙克还指 出,通常认为摩尔的思想对罗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被普 遍夸大了。事实上,摩尔对罗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帮助他认识到逻
① 蒙克:《罗素是分析哲学家吗?》,载于格洛克(H.J.Glock)《分析哲学的兴起》, 第36—50页,牛津,布莱克威尔,1997(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② 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温锡增译,第200、201页,商务印书馆,1982。 ③ 罗素:《对意义和真理的探究》,第11页,纽约,昂温平装书公司,1980。 ④ 同上书,第189 页。
辑和分析对哲学的重要意义,而且这种作用恰恰是由于罗素看到了 摩尔在对常识的捍卫中由于缺少逻辑论证从而导致了其常识观点的 “软弱无力”。而罗素对逻辑和分析作用的充分认识却是得到了19世 纪末逻辑学发展的启发。① 最后,蒙克认为,尽管罗素的思想与通常 认为的分析哲学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但在一种基本信念上却有相 同之处,这就是,罗素同样相信哲学的进步不是通过综合了以往的一 切而建构起某些体系,而是通过精确细致地考察我们一切信念的 基础。
罗素的伟大抱负(这或许是他的哲学观与达米特相近的一个 方面)是,哲学通过采取这种分析的方法,可以产生更为系统的、共 有的科学方法。他与达米特以及达米特所解释的弗雷格的不同之 处在于这种方法是否应当是建构一种意义理论。但要基于这种不 同而去否认罗素是分析哲学家,似乎不合情理。不管怎么说,他是 相信分析的,而且这正是导致他被排除在外的原因。②
在当代哲学家眼中,罗素不仅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更重要的是传 统哲学的继承者。他对逻辑作用的强调和对确定知识的追求,被看做 是笛卡尔思想的继续;而他对经验知识的重视和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则 被看做是对休谟式经验主义的发展。他和笛卡尔一样询问:我们可以 绝对确定地知道些什么。他的答案是“最初的感觉材料”。但和笛卡尔 不同的是,他并不认为从这些材料出发可以得到确定无疑的物质世界, 就是说,我们不能用思想的呈现来推导出某物的存在。关于如何从自 己的思想推导出外在事物的存在,罗素明确接受了詹姆斯的“中立一 元论”的立场,即基本的感觉材料是中立的,它们能够成为精神的还
① 蒙克还详细介绍了罗素在1896—1899年间学习现代逻辑的经历以及他写作 《数学原理》时的背景。参见蒙克《罗素是分析哲学家吗?》,载于格洛克《分析哲学的 兴起》,第 46页。 ② 同上书,第 50 页。
是物质的,完全取决于它们所存在的因果序列。这就是说,这些材料 最初是既非精神的也非物质的,它们的存在完全是不属于任何人的 中立事件。这种说法表明,笛卡尔的“我思”可能并没有表达基本的 或初始的知识。斯特罗(A.Stroll)认为,和笛卡尔相比,罗素的怀疑 论是一种“和缓的怀疑论”,即认为某些材料比其他的更为可靠些,但 除了最初的感觉材料之外,没有任何材料会是绝对确定的。①
斯特罗在肯定了罗素的科学的哲学观的同时,也对罗素的表象 实在论和现象主义思想给予了批评。他认为,罗素的表象实在论是 把我们的精神表象看做是对外在对象的复制或重新创造。但这种观 点会导致极端的怀疑论结果,因为我们不可能把精神表象与实际的 对象放到一起加以比较,看它们是否相似,甚至不能知道这样的实际对 象是否存在。其结果就是,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的心理感觉。关于罗素 的现象主义,斯特罗认为,这种观点把物质对象看做是各种可能的或现 实的感觉材料的堆积,这就表明了物质对象的存在完全是难以置信的, 由此也排除了关于物质对象的常识观点,因为根据常识,物质对象的存 在与我们对它们的感知是没有关系的;同时,现象主义还会导致这样的 结果,即认为我们不会发生知觉错误,因为我们无法区分真实的知觉与 不真实的知觉。由于知识论的前提是必须承认发生认识错误的可能 性,所以罗素的现象主义观点是必须抛弃的。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