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与著作
奥古斯丁·孔德(Auguste Comte)于1798年1月18日出生在法 国的蒙彼利埃,父亲是一个地方税务官。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 数学上的天赋,16岁时就给同龄的孩子讲授数学。14 岁时宣布自己 不再是天主教徒,同时宣布自己是一个共和主义者。1814—1816年, 他在巴黎的埃克理工学院学习,从此形成了他认为社会只能由科学 精英来组织的观点。1816年他由于反对该学院的保皇做法而被驱 逐,次年夏天成为圣西门的私人秘书而开始了他的社会改革事业。 虽然七年后由于孔德对圣西门在发表文章署名问题上的不满而与之 分道扬镳,但圣西门关于科学方法对人类新科学所起重要作用的思 想却对孔德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后来坚信,每门科学的进步都是普 遍的科学方法在历史中的胜利,并认为,对社会的重新组织必须依靠 关于人类行为和人类社会关系的新科学。
1826年4月2日,孔德在家中开始进行他的公开系列讲座“实证 哲学”。但讲了三次之后,他的身体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而垮了下 来,不得不住院治疗半年。后来在健康未愈的情况下又继续讲座。 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都极其恶化,1827 年甚至企图自杀。 他的“实证哲学”讲座前后持续了三年,直到1830年他的第1卷《实证 哲学教程》正式出版。随后各卷分别出版于1835、1838、1839、1841和 1842年。他在随后的生活中一直是在艰难度日,入不敷出,仅靠在埃 克理工学院的短期微薄收入和朋友们的不时接济,其中包括英国的 密尔对他的帮助。他的讲座以及发表的著作在当时也没有给他带来 更多的经济收入和良好的社会影响,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完全是依 靠他自己后来组建的“实证主义学会”(1848)和“人类宗教的普遍教 会”(1849)而吸引了一些门徒和追随者。他在晚年还曾向耶稣会的上 层提议要结成联盟,共同反对西方的无政府状态。1857年9月5日,孔德病逝于巴黎。①
孔德生前发表了众多著作和文章,涉及的领域包括哲学、数学、 天文学、政治学、宗教、社会学、文学等与人类思维活动和社会活动有 关的方面。除了六卷本的《实证哲学教程》(Cours de Philosophie Positive,1830-1842)之外,主要还有《解析几何初论》(An Introduction to Analytical Geometry,1843)、《关于大众天文学的哲学论述》 (Philosophical Treatment on Popular Astronomy,1844)、《论实证精 神》(An Essay on Positive Spirit;1844)、《实证政治学体系》(The System of Positive Polity,1851-1854)、《实证教义问答》(Catechisme Positiviste,1854)、《主观的综合或关于人性规范状态的普遍 观念体系》(The System of a General Conceptian of Subjective Synthesis or Human Normality,1856)。
二实证哲学的性质与结构
实证哲学是孔德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实证主义”的观念引发了 他对科学、哲学、宗教、社会、政治等不同领域中问题的重新思考,并在 这些领域中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理论框架,使他成为当代实证科学、实证 主义哲学、实证宗教、实证的社会学和实证的政治学的先驱。从哲学史 的角度看,孔德实证哲学的意义不仅是开创了现代实证主义的传统,而 且把整个西方哲学引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德国唯心论和英国经验论的 道路,这就是现代哲学追求知识的评价准则和表达形式的道路。
在《实证哲学教程》第1卷中,孔德就开宗明义地表达了他所谓的 “实证哲学”的性质和意义。他首先提出,为了清楚地阐明这种性质, 就必须从总体上概览人类精神的发展过程,因为一个概念只有通过 它的历史才能得到理解。在这里,他就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精神发展
① 有关孔德生平的详细情况,可以参见斯坦德利《奥古斯丁·孔德》,波士顿,特 温出版社,1981;对他的思想介绍也可以参见密尔《奥古斯丁·孔德和实证主义》,密 歇根大学出版社,1961;或参见科拉科夫斯基《理性的异化:实证主义思想史》,纽约, 双日公司,1968。
的三个阶段说,即神学的或虚构的阶段、形而上学的或抽象的阶段、 科学的或实证的阶段。他写道:
为了研究人类思想在其各种活动范围内的全部发展,从其 初现曙光直到我们这个时代,我相信,我发现了一个基本规律, 它来自无法改变的必然性,在我看来是得到坚实确立的,或者是 来自关于我们本性的知识的理性证明,或者是来自历史的考察, 一种对过去的审视。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每一个主要观念,每 个知识分支,都前后经过了三个不同的理论状态:神学的或虚构 的,形而上学的或抽象的,科学的或实证的。换言之,人类心灵 依其本性在所有的探究中都会使用三种哲学方法,它们是在本 质上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性质:首先是神学的,然后是形而上学 的,最后是实证的。所以关于这整个现象就会有三种相互排斥 的哲学或观念体系:第一个是人类思想的必要起点;第三个是它 确定的、最终的状态;第二个只是一种过渡方式。①
孔德提出人类思想发展的这三个阶段说,目的是要表明实证哲学在 人类思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与神学的和形而上学的阶段的对 比,凸现科学的或实证的阶段对人类思想确立的决定性地位。
通过分析,孔德认为,实证哲学的性质在于把一切现象都看做属 于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而我们思想和研究的一切努力,最终目的都 是为了发现这些规律,并把它们还原为最小数量;同时,要追寻各种 原因,无论是初始因还是终极因,都被看做是绝对不可能的,因而也 是没有意义的。孔德还为确定这样的规律提出了三个标准,即概括 性、简单性和相互独立性。他指出,天文学规律就具有最概括、最简 单和最独立的性质,随后是物理规律和化学规律,最后是生理学规 律。这四种自然现象的范畴就构成了自然科学的主要规律。但除了
①《孔德精要》,安德烈斯基编,第19—20页,纽约,1974。
这些自然规律之外,孔德还指出,实证哲学要关注社会现象,因为对 人类思想的研究最终是要达到对人类社会的重建。他把对社会现象 的研究也放到可观察的科学体系之中,称其为“社会物理学”,并把它 看做是实证哲学中最为重要的,在许多重要方面也是我们的思想最 为迫切需要的部分。
孔德把以上五种科学看做是构成实证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认 为它们的关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普遍到具体、由完全独立到相互依 存这样的顺序排列的。他在《实证哲学教程》中详细分析和阐述了这 些科学在实证哲学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他写道:
这些科学中第一个考虑的是最普遍、最简单、最抽象的现 象,离人类也是最远的;这些现象会影响到其他所有现象,但其 他现象却无法对它们产生影响。相反,最后一个考虑的现象是 最特殊、最复杂、最具体的,与人类也是最直接相关的;它们或多 或少地要依赖于前面的科学,而不会对那些科学产生影响。在 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科学则是随着现象的具体性、复杂性和特殊 性的程度逐渐增加,同样它们也是前后依存的。这就是各门基 础科学的真实联系,是由真正的哲学观察所确立的,而不是随意 徒劳的逻辑诡辩。这就是这个教程的整个计划。①
孔德对这五门科学的顺序安排是有特殊考虑的,其中除了这些学科 在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中所处的不同地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它们与人类思维活动或概念形成的不同关系。因为天文学离人 类最远,也就最抽象、最普遍;而后的物理和化学虽然也完全独立于 人类活动,却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上最普遍的自然现象;再后的生 理学就完全与人类有关,当然又不只是与人类有关;最后的社会物理 学完全是人类的自主活动,是人类社会组织结构的产物。他在《实证
①《孔德精要》,安德烈斯基编,第57页,纽约,1974。
哲学教程》中也把社会物理学直接称做“社会学”。事实上,孔德对社 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形态的分析,构成了当代社会学的基本内容,他因 而被看做是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创始人。①
三数学的特殊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在孔德的实证哲学体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 位。他认为,在实证知识发展的阶段,不应当再把数学科学看做如同 自然科学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只是笛卡尔和牛顿以来的一切哲学的真 正基础。数学不应当被看做具有与其他精确科学一样的重要性。为 了更好地说明数学的作用,孔德把数学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抽象的 数学或计算部分;另一个是具体的数学,由几何学和力学构成。具体 的部分必定建立在抽象的部分基础之上;反过来,具体的部分又是一 切自然哲学的基础,因为我们可以把宇宙中的一切现象大致地看做 是几何学的或力学的。他写道:
抽象的部分本身完全是工具性的,只是自然逻辑大量地、令 人惊讶地扩展到某种演绎规则。相反,几何学和力学则必须被 看做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它们像其他一切科学一样,都是建立在 观察的基础之上,虽然它们由于现象极端简单而能够具有无限 大的系统化程度,有时这就导致了它们由于第一原理的实验性 质而遭到忽略。但这两门具体学科是非常特殊的,在人类心理 发展的目前阶段,它们已经和将要更多地被用做方法而不是 内容。②
由此,孔德就把数学放到了他的实证哲学的核心地位,也就是放到他 排列的实证哲学各门科学之首,因为几何学和力学在一切现象中是 最普遍、最简单、最抽象、最不可还原、最绝对独立于其他现象的,所
① 参见《孔德精要》,安德烈斯基编,“编者导言”第9页,纽约,1974。 ② 同上书,第63页。
以它们就一定是所有这些科学的基础。“因而,正是数学科学必定构 成了理性的科学教育的出发点,无论是一般的教育还是专门的教育, 这就解释了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由经验确立的普遍用法,虽然肇 始就是由数学科学作为最大的动因”①。
由于数学这门科学本身在哲学思维发展中一直具有特殊的地 位,而且实证主义后来的发展也表明了它与数学以及相关的逻辑有 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非常必要详细了解孔德对数学的哲学认识。 孔德认为,数学是最为古老的科学,但它的基本概念却始终没有 得到清楚的阐明,它的定义以及分类也始终模糊不清。直到 18世纪 初,这种情况才得到好转,其中的主要标志就是对几何学的性质有了 清楚的认识,以及开始把数学看做一个整体。当时给出的数学定义 是:它是一门计量科学,或者说,是一门计算大小的科学。在孔德看 来,这个定义在一般意义上是没有错,但问题在于,我们是用什么基 础或标准来测量大小的,或能够提供这种测量标准或单位的基础是 什么?用一种测量单位去计算大小显然没有解决基础的问题,即使 是使用可观察的力学程序。孔德的问题是,我们无法直接用一种测 量单位去计算大小,我们一定需要某种间接的方式,而这就是数学产 生的必然原因。他写道:
恒常使用的方法,也是用于发现无法直接测量的数量的唯 一方法,就是通过存在于这些数量与其他可以直接测量的数量 之间的关系,把这些数量与其他的那些数量联系起来,由此就可 以得知这些数量。这就是一般数学科学的对象。②
孔德用测量重物下落的时间和几何学上的两线距离的例子说 明,数学中所谓的测量或计算大小的方法都是间接的,而这种测量或 计算是根据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的。根据这种理解,他提出,数
①《孔德精要》,安德烈斯基编,第64页,纽约,1974。 ② 同上书,第67页。
学的本质就是把与给定现象相关的一切数量都看做是相互关联的, 可以相互推演的。这个定义不仅使数学完全摆脱了具体的数量大 小,而且把逻辑的推论关系引入了数学,使数学开始走向建立在逻辑 基础上的单纯数字关系研究,也就是一种逻辑形式的研究。孔德把 这个定义看做适用于一切真正的科学,因为每一门科学都是关于事 实间的相互关联,假如我们只有各自独立的观察,那么也就不存在科 学了。他还把这个定义理解为科学可以从最少的材料得到最大可能 的结果。这种解释显然来自于密尔的道德功利主义原则。由此,孔 德得到这样的结论:只有通过对数学的研究,我们才能获得关于什么 是科学的真正观念,才能发现人类心灵在所有实证研究中所运用的 精确方法,而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以如此完善和严格的演绎方式 解决问题。同样,也只有在数学中,我们的思想才具有最大限度的证 明力,因为这些观念按照实证的次序具有最大限度的抽象。
按照孔德安排的次序,在实证哲学体系中,数学之后应当是天文 学。他之所以把天文学放在数学之后,除了这门科学与人类社会活 动距离最远这个原因之外,他认为,还因为它是人类心灵最少受到神 学和形而上学污染的自然哲学,因而最容易产生真正的哲学特征。 在孔德看来,天文学的最大特征就是无法用地球上的物理学或化学 方法来研究天体的性质和运动,这就带来了两个重要结果:(1)在天 文学研究中不能把天文现象还原为物理现象或化学现象,或者说不 能用具体的观察方法去观察天体运动,这样就使天文学离具体科学 最远,也就是最抽象的科学;(2)对天文学的研究只能采用数学的手 段,因为我们对天体的观察是依照假设,无法直接观察到某些已知和 所有未知的天体,往往是通过计算来求出天体的位置或运动,所以天 文学研究最接近数学,最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他写道:“所要研究 的现象极端简单和观察它们极为困难,这两个最关键特征的结合就 特别地使天文学成为一门数学科学。”①他还认为,天文学不仅比其他
①《孔德精要》,安德烈斯基编,第79页,纽约,1974。
知识分支更明显地表现出科学的性质,而且随着引力理论的发展,它 还比其他任何科学获得了更高的哲学意义,即它把有关性质和程度 的一切现象都还原为一个单一的普遍规律,就是太阳系的运动规律。 所以,毫不奇怪的是,孔德把天文学作为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科 学的基础,认为天文学体现了实证哲学的特征,特别是具有突出的科 学假设的特征。
关于物理学和化学,孔德认为这两者的确很难区分,但根据从普 遍到个别、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的原则,物理现象显然应当 在化学现象之前或之上,因为有关物理现象的解释可以适用于一切 对象,但对化学现象的解释则只能用于有机物。可以看出,孔德在这 里再次利用了密尔的逻辑思想,即概念的外延越大,它的内涵就越 小,因而也就越抽象。物理与化学的关系就是如此,所以物理学应当 在化学之前或之上。通过对物理与化学关系的分析,孔德把物理学 定义为研究支配称做质量的物体属性的规律,它总是在某种情况下 保持这些物体分子结构的完整,甚至是保持它们的聚合状态。此 外,他还认为,任何值得称做科学的东西都必须建立一套预见体系, 所以“物理理论的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预见一个物体在任何 可以设想的各种情况下将会呈现出的所有现象,除非可能改变那个 物体”①。
不仅如此,孔德还特别强调数学分析在物理学发展中的基础性 作用。他认为,物理现象的相对确定性和简单性,自然会使它们去使 用数学这一工具。数学的这种作用表现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真; 接的作用表现在,数学可以有助于观察到现象中的基本规律,而这个 规律则是一系列分析演绎的基础;但在大部分情况中,数学分析所起 的作用都是间接的,就是说,是在物理现象被多少有些难度的实验程 序还原为一些几何规律或力学规律之后,而且这些分析主要还不是 针对物理学而是针对几何学和力学的。但由于数学在孔德那里被分
①《孔德精要》,安德烈斯基编,第87页,纽约,1974。
做了抽象的计算部分和具体的几何学与力学部分,所以,对物理现象 的几何学和力学分析,当然就属于数学分析的范畴。孔德这样来描 述物理学与数学之间的依存关系:
物理学必定是间接而又密切地依赖于数学,因为数学是天 文学的基础。但除了这种间接的联系之外,我们在上面还注意 到物理学与自然哲学的这个首要基础之间的直接联系。在物理 学的许多分支中,我们不得不像在天文学里那样主要处理几何 现象或力学现象,虽然这些情况在物理学中通常更为复杂 些。……回想一下,实证哲学的普遍精神最初就是由数学的作 用构成的,要知道这种精神的纯粹性,我们就必须回到它最初的 源头。数学公理和公式很少可以被用来研究自然现象,因为它 们的极端简单性无法在问题的实际条件中得到保留。但数学的 真正精神不同于常常被混淆的代数,却总是得到运用的,而彻底 地了解这种精神,在我看来,正是物理学家从数学研究中得到的 最有价值的收获。只有通过习惯于几何学和力学极其简单清楚 的真理,心灵才能推进其自然的确实性(positivity),准备在最为 复杂的研究中给出真正的证明。①
孔德把化学看做是关于无机物哲学的最后部分,认为它是新近 发展起来的最有活力的科学。“在科学发展的所有阶段,至少自化学 从配制药品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种思考的学问以来,化学研究就一 直被看做是具有很高程度的创造性而得到凸现,从来不可能与自然 哲学的其他部分混为一谈。这与物理学的情况截然不同,物理学迄 今为止还通常被与生理学纠缠在一起,有科学的语言可以作证。”②他 认为,虽然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都是研究物体的分子活动,但它们 却是在不同的程度上:物理活动所能产生的分子反应只是粒子的分
①《孔德精要》,安德烈斯基编,第93页,纽约,1974。 ② 同上书,第101页。
配,而且这种活动的结果只是暂时的,不会改变物体的性质;相反,化 学活动除了能够带来这种结构和状态上的变化之外,还总是会产生 粒子结构上的深远持久的变化,由此就可能使得物体变得无法辨认 了;当然,生理学现象所展现的是更高程度的能量:一旦化学活动起 了作用,那么这个物体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但生物体的性质则是在这 种改变中保持不变的东西。由此,孔德把化学定义为“研究那些产生 于各种自然实体或入造实体相互之间具体的分子活动的结合与分解 的规律”①,认为化学的最终目的是“给出一切简单物体的属性,发现 它们所形成的组成部分”②。
在论述化学的性质和作用时,孔德特别阐述了自然科学(他称做 “自然哲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模式,即观察、实验和比较。观察是自 然科学研究中的首要方法,实证哲学各部分的顺序也与它们使用观 察方法的不同程度有关;天文学的观察由于受到我们感官的限制而 无法真正实现;在物理学中,我们除了使用视觉,还可以使用听觉和 触觉,但无法使用味觉和嗅觉;而在化学中,我们则可以在分析化学 现象时使用所有的感觉器官。实验的基本要求是在所有的条件下确 立两种并行的情形完全一致。但孔德认为,化学中的实验远比物理 学要差,因为相同的化学反应往往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结果, 在这一点上,实证哲学各部分在实验上的作用是递减的。关于比较 的方法,在孔德看来,它更适合于生理学或社会现象研究,但在化学 研究中的使用又要比在物理学中更为有效。比较方法的关键是存在 足够可以进行比较的相似情形,而孔德认为这只是适合于对生命现 象的分析。但由于化学中所包含的某些自然种类具有家族的相似, 所以这种分类的前提也就包含了进行比较的可能性,即在不同物体 之间存在某种同一性。这也就是后来的比较化学产生的主要根据。 最后,孔德还专门谈到分析和综合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化学分析,即初始分析和最终分析。初始分析
①《孔德精要》,安德烈斯基编,第103页,纽约,1974。 ② 同上书,第105页。
就是简单地分离了直接原理,而最终分析则是导致对要素的确立。 虽然两者对化学分析都很重要,但要素分析却总是被看做化学研究 的必要条件,是摆脱了综合证实的条件。但无论是哪种分析,孔德认 为,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关于分析对象的精确性的知识。尽管 综合的方法可以为分析证明补充有用的论据,但对分析来说,综合方 法并不是必需的。不过,在孔德看来,分析如果没有综合作为补充, 这种分析也是不完善的。他写道:“在非常完善的直接分析中,即使 是在几种分析程序之间一致强烈地确定了所获得的结论,如果没有 一种综合的确认,也几乎无法讨论真正的化学证明。”①可见,孔德在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上并不偏废某一方,但他又显然更重视分析方法 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四对人类社会活动的自然说明
孔德明确地把对人的研究和对外在世界的研究作为哲学的双重 内容。他认为,神学和形而上学研究与实证哲学研究的关键区别就 在于对待人与世界的不同方式。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真正精神是,它 们用触及人类现象的人类情感作为解释外在世界的基本原则;而实 证哲学则相反,它总是把人的概念附属于关于外在世界的概念。这 表明,神学和形而上学的出发点是人,根据人的意志和需要去解释外 在世界,其结果就是忽略了外在世界的客观性和特殊性;相反,实证 哲学是从外在世界出发,根据客观物质的自然规律解释人的现象和 人类社会现象。由于实证哲学把人本身也看做自然的一部分,强调 从物理、化学和生理学等方面研究人类的本性和活动,这就避免了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机械论错误。孔德认为,在从神学和形而上学 研究最终转向实证哲学的过程中,重要的分界线就是生理学,因为只 有在生理学中,人类本身才是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加以解释,同时,也 只有在生理学中,才第一次把人理解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各自独立的
①《孔德精要》,安德烈斯基编,第109页,纽约,1974。
物理或化学现象。在孔德看来,这种转折是革命性的,而且是不可逆 转的,整个实证哲学的事业都由于这个转变,也由于生理学或生物学 的出现而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因为它完全规定了入类理性的 性质。他写道:“生物科学的精神的确会引导我们相信,如此这般的 一个器官是一个生物体的部分,这个事实就意味着,它是以一种或许 还不为人知却是确定的方式构成了使这个生物体存在的行为。这就 等于是说,没有功能就没有器官,器官就是功能。”①虽然这个观点容 易造成目的论的麻烦,但孔德认为,只有用功能定义器官,用行为定 义人的性质,我们才能真正看到生理学或生物科学在解释人类及其 活动中的意义。
应当说,孔德实证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对人类社会活动 的自然说明,这就是他关于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合一的社会学理论 以及根据这种理论对人类政治活动的解释。关于孔德的社会学理论 和政治思想,我们在本章已经有所介绍。这里只需要强调指出,孔 德提出社会物理学或社会学概念的主旨是要用自然规律解释社会 现象,用理性的预见去说明社会的进步。他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区分 每个实证研究主体的静态和动态这样两种状态:在研究个体生命的 生物学中,就是要区分与机体有关的解剖学观点和专与生命有关的 生理学观点;而在社会学中,则是要区分一个社会存在的条件和它 的运动规律。他说:“实证社会学的主要哲学观念具有这样的优势, 即它可以把“秩序”和“进步”这样两个同样根本的概念牢固地联系 起来,而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对立如今却是现代社会纷繁滋扰的结症 所在。”②
五影响与评价
孔德对他的实证哲学体系的效果抱有极大的期望。他在《实证 哲学教程》最后一讲中专门论述了对其最终效果的评价。他把实证
①《孔德精要》,安德烈斯基编,第121页,纽约,1974。 ② 同上书,第149页。
哲学的影响分为三个方面,即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和政治上的。他 认为,精神方面的影响是,实证哲学能够使人达到精神上的完美和 谐,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即得到抽象的思考,达到具体的研究并最 后进入实践的活动。道德上的影响是,实证哲学能够使人在个人、 家庭和社会这三个层面上得到普遍的道德。政治上的影响被孔 德看做是整个实证哲学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其作用是为了能够 从过去看到未来,但具体分析需要区分精神上的或理论上的机制 和时空的或实践的机制。在《实证哲学教程》的最后,他极为乐观 地写道:“这三种实证运动受到同一个基本原则的支配,将会使人 性达到与其极为和谐一致的普遍景致,而人性的典型特征将会在 其中体现为尽善尽美的坚定、臻于完善的和谐和充分自由的共同 发展。”①
然而,现实的情况并非如孔德设想的那样乐观,真实的人性也没 有他所期望的那样完美。因为在他的 60 次公开讲座之后,学术界以 及哲学界对他的讲座似乎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反响,甚至罕见对他著 作的评论文章。只是在1844年,才由孔德的好友,也是他哲学的追随 者利特尔(E.Littré)在他自己的杂志《民族》上发表了六篇讨论孔德 哲学的文章,这被看做标志着实证哲学开始在法国得到广泛的传 播。② 在英国,最早了解并支持孔德的是 J.S.密尔,他早在19世纪 20年代就通过圣西门而认识了孔德,后来又与朋友们共同募捐赞助 孔德。30 年代当《实证哲学教程》第1卷问世后,密尔又认真地阅读 并把它推荐给自己的朋友。1841年,密尔与孔德开始通信并保持联 系多年。但密尔从来都不是孔德哲学的追随者,虽然他在1843年的 《逻辑体系》以及其他私人信件中把他的功利主义归于实证主义。而 且,在孔德公开指责密尔没有承认实证政治学之后,密尔仍然于1865 年出版了《奥古斯丁·孔德和实证主义》一书,高度评价了孔德对时 代思想所作的巨大贡献,把他看做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可以
①《孔德精要》,安德烈斯基编,第232页,纽约,1974。 ② 斯坦德利:《奥古斯丁·孔德》,第3页,波士顿,特温出版社,1981。
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比肩齐名。他写道:
孔德的名字比其他人更能等同于这种思想模式(指实证哲 学——引者注)。他是第一个试图使其完全系统化,并把它科学 地扩展到人类知识的一切对象。他由此展现了人类精神能力的 质与量,并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这不仅赢得而且保持了那些强 有力的反对者的极高赞誉,不仅是对他后期的所有认识,而且是 对他前期的某些看法。①
的确,某些与孔德同时代的哲学家以及随后不久的研究者曾把 孔德的思想发展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从1819年到1828年, 他在这段时间主要是受到圣西门的思想影响,主要关心的是如何通 过思想的阐明而进入关于社会的实证哲学,主要有《意见与抱负的分 离》(1819)、《重构社会所必需的科学运作计划》(1822)等六篇文章,后 被孔德收编于《早期论著集》(1854),放在《实证政治学体系》第4卷的 “总附录”中。孔德思想的后期又被看做提出了两种体系,即实证哲 学和实证政治学,它们被看做是实证主义方法和原则在自然与人类 社会中的不同运用。② 但这样的时期划分在孔德思想的研究者中很 难得到统一,特别是对当代解释者来说,孔德思想发展中曾经出现的 差别(如果有的话)与他的思想对实证主义后来发展的影响相比就变 得不重要了。所以,当代哲学家更多地是把他的思想看做实证主义 哲学产生的源头,而不深究这个源头的细枝末节。正如当代美国学 者斯坦德利(A.R.Standley)所说:
在许多人看来,孔德的主要贡献是他对一切知识的巨大综
① 密尔:《奥古斯丁·孔德和实证主义》,第3页,密歇根大学出版社,1961。 ② 孔德的思想发展还被解释为三个阶段。关于孔德思想发展分期的详细说明, 参见伦泽(G.Lenzer)《奥古斯丁·孔德和实证主义:著作精要》(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83),“导言”第XX页。
合。孔德包罗万象的观点和严谨的精神把它们展现为一个新时 代的曙光。在这个时代,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可以有专门的视 角,可以把它们与人类生活融为一体。无论我们把这种综合看 做是一种哲学、一种科学史还是一种科学哲学,我们都会看到相 同的力量以及与之伴随的瑕疵。作为一个综合者,他无法停顿, 直到他的体系达到完善和严格;其中的每个细枝末节要做得符 合那个封闭的体系。不过,孔德的科学史,他对科学的分类以及 他对社会学的发展,所有这些都代表了对西方思想的重要 贡献。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德的名字似乎在很长时期内由于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有更多理论主张的涌现而被人们逐渐遗忘了。在 我看来,遗忘通常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1)某人或某物由于失去原 有的意义和作用而被人们单纯地忘掉,不再提起,成为历史;(2)它 们的作用或意义已经成为后人经常谈论话题的一部分,而它们本身 却往往被人们忘却了。孔德的名字和他的思想就属于后一种情况。 20世纪 50年代,英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哈耶克(F.A.Hayek)曾 这样写道:
学习社会科学的学生中现在很少会有人还读孔德或对他 有所了解。但通过许多有影响的代表他的传统的人物而吸收 了他的体系中大多数重要的思想,这样的人数……还是非常之 多的。②
① 斯坦德利:《奥古斯丁·孔德》,第155页,波士顿,特温出版社,1981。同时可 以参见西门《19世纪法国的“两种文化”:孔辛和孔德》,载于《思想史杂志》(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1965年1—3月,第45—58页。 ② 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对理性滥用的研究》,第188页,纽约,格兰科自由出 版社,1955。转引自伦泽《奥古斯丁·孔德和实证主义:著作精要》,第XX页,芝加哥 大学出版社,1983(以下所引此书均为此版本)。
柏林(I.Berlin)也这样评价孔德思想的意义:
的确,孔德是值得怀念和赞赏的。他是他那个时代杰出的 思想家,即使他的著作今天很少再提及,特别是在这个国家,这 部分是由于他的工作做得太宪美了,因为孔德的观点比通常认 为的更为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思想范畴。我们关于自然科学、 文明进化的物质基础的观点以及我们称做进步的、理性的和启 蒙的所有东西的观点;我们关于不同制度之间关系的观点、关于 公共符号系统和正规系统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生活之间关系的 观点,以及我们关于历史本身的观点,所有这些都极大地受惠于 他的教导和影响。①
这些都清楚地说明了孔德实证哲学对后人的重要意义。 科拉科夫斯基把孔德去世后 10 年的欧洲思想界看做都处在 孔德思想的影响之下,他称之为“实证主义的胜利”②。的确,当时 出版的许多重要著作多少都反映了来自孔德思想的倾向,如达尔 文的《物种起源》(1859)、密尔的《功利主义》(1861)、斯宾塞(H. Spencer)的《体系》第1卷(1862)、伯纳德(C.Bernard)的《实验医 学导论》(1865)以及马克思的《资本论》第1卷(1867)等等。事实 上,19 世纪下半叶,无论是在欧洲的德法大地还是在海峡彼岸的 英伦三岛,“实证主义”一时成为所有知识分子使用频率最高的语 词,这不能不说应当归功于孔德的艰苦工作,虽然后人给予他理 论本身更多的是批评和修正。在法国,值得提到的重要人物主要 有前面曾提到的利特尔、伯纳德、勒南(J.E.Renan)、泰恩(H-A. Taine)、涂尔于(E. Durkheim)以及列维-比约尔(L.Lévy-Bruhl)
① 伯林:《自由四论》,牛津大学出版社,1969。转引自伦泽《奥古斯丁·孔德和 实证主义:著作精要》,第XX页。 ② 科拉科夫斯基:《理性的异化:实证主义思想史》,第73页,纽约,双日公 司,1968。
等人。① 在英国,代表人物当推密尔和斯宾塞。关于密尔,我们将在 下一节中详细分析。在这里,我们简要地介绍斯宾塞的思想。
如今,斯宾塞的名字已经很少有人提到,但他在实证主义哲学的 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现在人们对他所知道的主要是 他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但他的这个理论却是运用了实证哲学的基 本原则,是建立在他对科学统一的理解之上的。所以,我们现在来评 价他的思想,关键是看他如何理解科学的统一。
斯宾塞接受了孔德关于科学知识受到一种统一规律支配的观 点,但他认为,这样的规律不是来自研究无机物现象的物理学或化 学,也不是来自研究抽象物的天文学和数学,而是来自研究人类和 其他一切生物的生理学或生物学。他充分地运用达尔文的生物进 化论,把物种进化的观点用于解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 步。他认为,进化是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所以对这种 普遍现象的研究就不能只是限于不同发展线索之间的结构相似,而 是要追寻这些发展线索共同依赖的统一能力或能量。在他看来,知 识的指导作用就在于能够使人们得到某个单一的公式或“至上规 律”,就是说,可以通过运用某个单一的力量去说明一切复杂的现 象。同样,哲学的作用就是要用这样的规律解释或用抽象说明去统 一一切知识,而进化概念就恰好能够解释或说明一切存在物发展的 统一过程。进化不仅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它也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当整体得到了进化,其中的部分也一定如此。例如,太阳系的进化 是整个宇宙进化的一部分,而不是与宇宙进化的类似;同样,生物体 的进化与地球的进化,人类的进化与生物体的进化,社会的进化与 人类的进化,都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斯宾塞还把进化的概念用于 解释宗教和伦理观念,认为宗教对不可知物的解释可以看做是一种 “先验生理学”,而在伦理学中则试图用普遍的自然规律去说明一切 道德现象,例如认为生物学中的适者生存规律就是道德生活唯一可
① 对他们思想的详细介绍,请参阅科普尔斯顿《从梅因·德·潘恩到萨特》,载 于科普尔斯顿《哲学史》第9卷,第 99—131页。
能的基础。
对斯宾塞的思想,我们可以加上许多标签,如机械论、自然主义、 经验论或不可知论等等。① 但我们在这里更关心的是他的实证主义 特征,即抛弃对本质与现象的区分、断定科学方法的统一和宇宙结构 的统一、对知识的唯名论解释、对现有经验的体系化和符号化等等。 而对他来说,最具有实证主义特征的,是他对人类社会和哲学合法性 所作的生物学解释,因为正是由此,他构建了一种关于一切科学的综 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