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异托邦

1984年,福柯才允许公开出版了他在1967年写成的一篇重要文 章,这篇文章是提供给建筑界讨论的,因为它是关于空间的研究,题 目叫做《另一空间》(“Des espaces autres”),也可以称做《异域》。福柯 在文中声称自己发明了一个与“乌托邦(utopie)”不同的新词“异托邦 (hétérotopies)”。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呢?乌托邦是一个在世界上 并不真实存在的地方,而“异托邦”不是。一方面对“异托邦”的理解要 借助于想像力,另一方面“异托邦”也是实际存在的。

福柯在文中首先使用他得心应手的划分时代的方法。他认为19 世纪缠绕人们心灵的是历史科学或时间概念,人们所关心的是时代 的发展、停顿、进步问题,人们用时间构造人文学科的神话故事。“而 我们则处于同时性(simultanélité)、并列性(juxtaposition)、靠得近与 靠得远、并排、被分散的时代。我相信我们处于这样的时刻,在这里 与其说人们体验的是在穿越时间过程中自我展开的伟大生命,不如 说是一个网状物,这个网状物重新连接某些点,使各条线交错复 杂。”②以前我们所熟悉的术语,比如说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冲突,被 福柯理解为一种虚构出来的谎言。福柯这种态度当然是结构主义 的,因为结构主义正是以建立许多元素之间的关系为特征的。用以 区分不同时代的标志,只是这些元素之间的不同分配(或者安排)。

① 福柯:《口述与笔录(1954—1988)》,第68页,巴黎,伽俐玛出版社,1994。 ② 同上书,第752页。

福柯学说的这一典型特征是不折不扣的结构主义立场,一个特定时 代被理解为某种关系的总合,使这些关系表现为并列、相反、彼此包 含,使之具有某种形状(configuration),但福柯并不认为这就等于否 定了时间,“说实在的,这并不涉及否定时间,而只是讨论人们所谓时 间和历史的某种方式”①。

显然,福柯所说的空间概念与古典哲学或经典物理学的空间概 念并不相同,故而他称做“异托邦”。这个空间概念实际上支配了福 柯的全部学说,但福柯自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发明,入们觉得这个概念 希奇,是因为以往的哲学过于关注时间的历史,而忽视了空间也有历 史。比如中世纪的空间是一种等级的空间:区分为神圣的场合与被 亵渎了的场合、被保护的场合与公开的场合、城市与乡村、“人”的场 合与“非人”的场合。甚至当时的宇宙论和神话也受这种划分的影 响:天可以划分为层次(古代中国入相信天有九重),夭堂与地狱的对 峙。福柯说,这种具有等级的空间也是定位或地点确定(localisation) 的空间。他继续说,伽利略的革命也是从空间开始的,这场革命不仅 是发现地球围绕太阳转,而是构造了一个无限敞开的空间。中世纪 所相信的空间被伽利略消解掉了,因为那不过是空间运动中的某一 个位置,表面像是静止的东西也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换句话说,福 柯认为从伽利略开始,延伸性(étendue)取代了地点的确定性。福柯 进一步指出,在我们的时代,则是场地(emplacement)取代了延伸性。 “场地”是由许多点或元素的相邻关系加以说明的。“从形式上说,人 们可以把它们描述为某些系列、某些树状、一些粗麻布……我们处于 这样的时代:我们得到的空间处在场地关系的形式之中。”②无论怎 样,福柯说,追溯使当代人焦虑的根源时,更多的不在于时间而在于 空间,在于人们对组成空间的诸种要素进行重新分配,而时间只是这 种关系分配中的一个要素。

知识的网状物,福柯在1967年就预言了网络时代的到来?

① 福柯:《口述与笔录(1954—1988)》,第752页,巴黎,伽俐玛出版社,1994。 ② 同上书,第753—754页。

福柯谈到,他所说的当代入的空间概念是继续完成伽利略留下 的在空间中“去神圣化”的任务,不是指去掉上帝创造世界的偏见,而 是指其他一些空间偏见,比如固执地坚持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家庭 空间与社会空间、文化空间与实用空间、休闲空间与工作空间之间的 对立。当代入并不生活在种类单一的空间里(福柯把这样的空间称 做“空”的或没有内容的,像一个空盒子一样),还有各种不同性质的 空间。福柯提到了想像的空间、感觉的空间、梦的空间、热情的空间。 它们像是隐晦或模糊不清的空间、凹凸不平的空间、拥挤堵塞的空间 ……这些还只是福柯说的“内部空间”,他认为还有外部空间,我们生 活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展开对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时代、我们的 历史的侵蚀,这个咀嚼我们的空间本身也是一个异托邦的空间。换 句话说,我们并不生活在某种空盒子里,然后把一些个别的东西放置 进去,使这个空盒子被染上不同的颜色。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一个关 系的总体,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是不可消除的,不可公约的。”①

“异托邦”被说成是一个空间的关系网,为了说明什么是“异托 邦”,福柯先从什么是乌托邦入手:乌托邦是并不真实在场、没有真实 位置的场所。但是,在一切文化或文明中,有一些真实而有效的场所 却是非场所(contre-emplacements)的,或者说,是在真实场所中被有 效实现了的乌托邦,福柯称之为“异托邦”。他举了一个例子,本来反 映在镜子里的影像是一个乌托邦的场所,即一个没有场所的场所。 我照镜子时,看见我在镜子里,或者说,我看见自己正处在我并不真 实在场的地方。我在镜子里、在一个非实在的空间里,像是有一个幽 灵使我能看见自己的模样。这个不真实的空间允许我能看见自己出 现在我并不真实在场的地方,这就是镜子的乌托邦。但福柯同时认 为,它也是一个“异托邦”。因为镜子毕竟是真实存在的,镜子里的我 在镜子平面上占据了一个位置,或者说它使我在镜子里有一种折返 的效果。正是由于有了镜子,我能在镜子里看见自己,我才发现我能

①福柯;《口述与笔录(1954—1988)》,第754—755页,巴黎,伽俐玛出版社, 1994。

出现在自己并不真实在场的地方。镜子里我的目光从虚拟空间的深 处投向我(这个空间之所以是虚拟的,是因为镜子不过是一个平面, 实际上镜子里的目光不过是从这个平面观察我),在镜子中我向我自 已走来,我重新盯着我自己,并且镜子里的目光也可能重新构造了正 站在镜子外照镜子的我自己。在这个意义上,镜子的作用就相当于 一个“异托邦”:当我照镜子的时候,镜子提供了一个占据我的场所, 这是绝对真实的。同时,这又是绝对不真实的,因为镜子里的我在一 个虚拟的空间里。总之,当我像不懂事的婴儿或小猫小狗一样,把镜 子里的自己误认为是真实的或存在于一个真实空间的时候,绝对是 错了。但镜子里的我并不处在一个乌托邦的世外桃源,因为镜子是 实在的。既然镜子具有乌托邦与“异托邦”的双重属性,照镜子的情 景也必然有如上复杂的多重体验。

现在的问题是,“异托邦”的空间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异托邦” 的概念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即我们似乎熟悉的日常空间是可以做 间隔划分的。就是说,存在着不同的“异域”,一个又一个别的场合。 存在某种冲突的空间,在我们看见它们的场所或空间中,它同时具有 神话和真实双重属性。

广义的“异托邦”包含了在一个真实的空间里被文化创造出来, 但同时又是虚幻的东西,即它并不是你所认为它是的东西。福柯阐 述了构成“异托邦”的六个特征:

第一,世界不只存在一种文化,多元文化的情形就是“异托邦”。 福柯强调要从形式的变化上区分不同的文化,因为“异托邦”不仅只 有一种形式。福柯举了一个例子,在某些民族中有年轻女子“走婚” (voyage de noces)现象,这个词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婚礼的旅行”,但 不是我们汉族人理解的“旅行结婚”。因为“走婚”涉及的不是一个性 伴侣,而是说,女人没有固定的丈夫,男人没有固定的妻子,不管男人 女人,都可以同时拥有几个配偶。为什么叫“走”呢?因为这种多夫同 时又多妻的婚姻形式是以女子在确定或不确定的时期内多次外出旅 行的方式实现的。福柯认为,这种现象对处于走婚状态的年轻女子 来说,等于说她失去贞操的行为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发生(因为每一次都是新的婚姻),或者说,走婚的婚礼发生在没有地点的地点,走婚是 一种虚幻的婚姻形式。

第二,在同一民族或不同民族中,不同时代所处的每一个相对不 变的社会就是一个“异托邦”,因为从另一个社会的眼光看,这个社会 发生作用的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具体说,从西方发达社会的眼光看, 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异托邦”,反过来也是一样,西方社会对我们来说 也是“异托邦”。不同的“异托邦”社会可以共存在一个地球村上。“异 托邦”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每个“异托邦”都针对某个社会内部文化的 “synchronisme”(这是语言学用语,指从某一历史时期看,语言现象具 有的同时性或共时性的特点)。福柯又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公墓的墓 地就是一个“异托邦”场所。公墓也是一个文化空间,但又不是一般 的文化空间,而是文化空间中的异域。只要我们想到安息在墓地中 的人曾经生活的年代、城市、乡村、社会、民族、语言、信仰都不相同,我 们每个人或每个家庭都可能有长辈或亲朋安葬在基地,就可以联想 到公墓是怎样一种异域空间的集合体。公墓是西方文化中长期存在 的现象,但是在不同时代也经历了变化:福柯认为直到18世纪末,公 墓还被安排在一个城市的中心地带,在教堂旁边。公墓埋葬死人的 场所曾经划分等级,比如有公墓藏骸所,许多尸体堆放在一起,以致 辨认不清身份。当然,又有单独个人的墓穴。再者,教堂里面也有墓 碑,教堂的空间与坟墓的空间重叠在一起。福柯指出,尸体安置在不 同的场所,不仅区分了等级,也表明人们对灵魂与肉体关系的态度。 在神圣的教堂中放置坟墓的做法只能发生在 18 世纪,当时的文化受 近代启蒙精神的感染,趋向于“无神论”,故而有把“不神圣”的尸体放 在神圣的教堂内的做法。这是一种与教堂不协调的世俗的悼念。事 实上,这种情况在中世纪不可能发生,因为在入们相信灵魂不朽和死 者会复活的时代,人们不会对死者的遗骨如此重视,决不会把它放在 教堂里。反之,从人们不再相信人死了灵魂还活着的时候开始,身体 就“复活”了,就是说,尸体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它是我们还存在的 唯一痕迹。福柯认为,只是到了19世纪的欧洲,每个人,不分贵贱,死 后都有权利拥有他自己的一块墓地。但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入们把公墓设立在城市的外围而不是中央。

第三,“异托邦”还指这样一种情形:在一个单独的真实位置或场 所同时并立安排几个似乎并不相容的空间或场所。福柯举的例子是 戏剧舞台:在一个长方形的舞台上,要同时或者连续上演不同的场 景,这些场景是相互隔离的或相互外在的(弗洛伊德曾经举了一个例 子,说明一个小男孩如何染上了强迫性神经官能症而难以自拔:这个 小男孩不愿意从他母亲曾经站过的位置走过。因为他想,如果他从 那里走,就等于他与母亲发生了性关系。另一个例子是一个男人总 想着他与妻子的床上还睡过别的男人,把它当做一个事实,尽管这个 情形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这两个精神病例都与空间关系的极 度想像有关。如果做一种“微妙精神”的分析,这两种空间关系也是 福柯这里所分析的“异托邦”空间现象。另外,在中国京戏舞台上,对 唱的双方经常被剧情假设是相互看不见的,这也类似于“异托邦”的 空间)。福柯又讲到电影院是一个长方形大厅,供放映的银幕本来只 具有长宽二维平面,但是人们却能从中看出三维的空间效果——这 也是“异托邦”的效果。总之,“异托邦”就是在同一真实空间中同时包 含着自相矛盾或自相冲突的几个不同空间,这几个不同空间既可以 是能被观察到的,比如演戏或放映电影时的情形,也可能看不见但被 想像出来,比如上面两个强迫性精神症患者的例子。

福柯说,“异托邦”的最古老的例子,也许是花园。在东方,花园有 多重含义,古代波斯人的花园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它呈长方形的 四个边代表四方或组成世界的四个部分,花园的中央最神圣,那儿往 往放置一个喷泉水池,就像人的脐带,世界的中心,花园里所有植物 的生长都由这个水池灌溉。这样的花园景观,作用相当于一个东方 人头脑中的微型宇宙。福柯又说,波斯地毯是其花园的衍生物,即花 园变形为地毯,整个世界的完美象征都画在地毯上。地毯是可以流 动的花园,因为地毯可以放在不同的房间或空间里。花园就相当于 世界最小的分子,但又是世界的整体(福柯这里说的情形很像莱布尼 茨所谓“单子”)。花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给人以幸福感并透视全宇 宙的“异托邦”。同样的道理,现代意义上的动物园也是一个“异托邦”,象征着一个包含世界上全部动物的世界。

第四,“异托邦”与时间的关系:因为时间与空间是对称而不可分 的要素。“异托邦”在隔离空间的同时也把时间隔离开来,福柯称为 “异托时(hétérochronies)”。与对"异托邦"的理解相对应,这个词应 该理解为在表面上同样真实的时间顺序中,还存在着至少两个“相异 的时间或历史”。先说“异托邦”。“异托邦”什么时候发生作用呢?当 人们发现自己处在与传统的时间观念彻底决裂时,“异托邦”就开始 发挥作用。这方面的突出例子是前面讲到的公墓,因为那里埋葬着 许多出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入,所以作为“异托邦”的公墓又和一 些奇怪的或交错的时间联结在一起,和“异托时”联结在一起。在我 们的社会与文化中,“异托邦”与“异托时”之间的联结或组织是非常 复杂的。比如,也可以把“异托时”理解为时间上的“异托邦”,它把“无 限”的时间堆积在一处,博物馆和图书馆就是这样的“异托时”场所, 这两个场所又是“异托邦”,其中浩如烟海的陈设和资料积累起来的 是时间,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念头起因于把所有产生于不同时间的文 物和文献寄放在一处,或者叫做把所有时间、所有时代、所有文化类 型和所有情趣封闭在一个场所。福柯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场所聚集 了所有的时间,那这个场所本身就在时间之外。当然,在逻辑上福柯 可以这样认为,但在现实中则不是这样,因为不同的博物馆或图书馆 可能是不同时期建造的。

福柯指出,与时间联结的“异托邦”还有其他的形式,比如与传统 节日联结。各个民族的节日总是与某种庆典联系一起,庆典发生的 场所是一个闹哄哄的嘈杂混乱的地方(像中国的庙会),是专门供人 们欢乐的场所。这情形每年发生一次或几次,陈列、展览、卖弄、标榜 各种不同的商品,还有摔跤的、变戏法的、说书的。 福柯说现在人们发明一种新的时间“异托邦”,即所谓“度假村”: 通常是一些具有异国情调的原始村落,生活在当代都市的游客与当 地土著人混杂一起,时间的暂时性与永久性混杂在一起,过节一样的 日子与日常生活混杂在一起。就像是把时间重叠起来,每一道褶皱 都是重新发现一种时间。换句话说,人类的生活和历史并不只是存在一种时间。

第五,各种不同的“异托邦”自身是一个既开放又封闭的系统,两 个“异托邦”之间既是隔离的又是相互渗透的。举个例子,我猜不出 你的心思,同床可以异梦,因为对方对我来说是一个他者,一个异域, 我别想进去。福柯说类似于这样进不去的地方还有很多,像兵营、监 狱以及许多不经过许可就进不去的地方。还有相反的情形,福柯说 有些“异托邦”场所表面上看是开放的,人人都可以进去,人们相信自 己进去了,在空间上的事实也的确进去了,但这只是一个幻象,因为 实际上这些场所是排斥来者的。福柯谈到巴西一些大农场有一种风 格特殊的大宅院,供进出的门并不朝向供一家人日常活动、位于中央 的房间。所有游客都被允许推开这个门,只有经过这道门,才能进到 卧室,但从卧室与位于中央的家庭主活动区之间互不接通。换句话 说,游客只是这个大宅院里过道中的客入,并没有真正被邀请。这样 的房子在美国汽车旅行旅馆还残存着:入们就直接开着车进入这样 的旅馆,通常是一对情侣,小汽车本身就是这种汽车旅馆的房间,在 那里发生非法的性活动,当然这是一种已经绝对被隔离开或藏匿起 来的活动,车与车之间保持距离。

第六,“异托邦”是空间的两极。一方面“异托邦”创造出一个虚幻 的空间;另一方面,这个最虚幻的空间却揭示出真实的空间。他宣称 这是创造另一个空间,一个真实的空间,它可以像我们周围原来就有 的空间一样完美、精细、有序,像原有空间的增补。福柯列举的例子 是殖民地。殖民地也是一种“异托邦”,一开始是在另一片土地上渗 透,发生一种模糊的殖民化,随着商品、语言、宗教、人民、习俗的迁移, 殖民地的情形就发生了,比如英国的清教徒在北美建立了自己的社 会和国家,这就是美国,而这块土地原来的居民——印第安人从此退 居边缘。就此意义而言,与英国本土比较,美国是一个“异托邦”,是被 创造出来的另一个空间,但同时又是一个绝对真实且又完美的空间。 福柯指出,作为“异托邦”的殖民地可以达到比殖民者原来的国家更 为完美,因为它可以被设计出来,村庄建造的风格,如何排列广场、 街道、教堂、学校、墓地的位置,甚至家庭的组成、子女的数量、工作和休息的时间都可以实现设计好(这与空想共产主义的乌托邦及其 某种实现有细微的相似与差别,比如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末的“人 民公社”)。

福柯最后提到,殖民者开发美洲大陆时乘坐的海船也是一种“异 托邦”,它像是一个可以移动的“房子”漂浮在空间,海船所处的位置, 是一个没有位置的位置,它自给自足,自我封闭,但它同时旅行在无 限的大海中,把自己提供给无限,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从一条 海岸到另一条海岸,直到殖民者上岸开拓他们新的家园。“于是”,福 柯说,“你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对我们的文明来说,海船从16世纪至今 一直不仅是我们经济发展最伟大的工具,而且它也储存着最伟大的 想像力。海船尤其是一种‘异托邦’,在没有海船的文明中,梦是干涸 的,密探取代了冒险,警察取代了海盗①。”

① 福柯:《口述与笔录(1954—1988)》,第762页,巴黎,伽俐玛出版社,1994。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沙漠的女儿们中间-在线阅读

    在沙漠的女儿们中间 1 “不要走开!”自称为查拉图斯特拉的影子的漂泊者说道,“请留在我们这里,否则,以前的那…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8日
    201
  •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篇 世界作为意志再论 Part2-在线阅读

    § 59 我们既已由于最最概括地考察了,研究了人生初步的、起码 的基本轮廓,而在这范围内使我们自己先验地深信人生在整个根 性上便已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人生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形态繁多 的痛苦,是一个一贯不幸的状况;那么,我们现在如果多用事后 证明的方法,愿意钻研更具体的情况,愿意想像一些光景而在例 子中描写那无名的烦恼,经验和历史指出的烦恼,而不管人们是419 …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141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五卷 第三章-在线阅读

    第三章 斯特拉托 (学园主持,公元前286—前268年在任) 塞奥弗拉斯特在学园的继任者是阿尔凯西劳的儿子斯特拉托(Strato) (他在遗嘱中提到了这个人),这个人是兰萨库斯本地人,一般以“物理学 家”闻名于世,因为他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致力于对自然进行最细致的研 究。此外,他教导了托勒密·菲拉德尔弗(Ptolemy Philadelphus),据说还 从他那…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206
  • 第二节 德尔图良的信仰主义:因荒谬而可信

    拉丁教父德尔图良(Tertullian,145—220)对基督教教会传统的 确立、基督教神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基督教哲学的信仰主义产生 了很大影响。他生活的年代相当于东汉末年至曹丕称帝建魏之间, 该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较高成就。 德尔图良一生留下著作 40 余部,其中保存下来的有 31 部。后人 常常援引德尔图良的两句名言:一句是“雅典与耶…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7日
    568
  • 第一节为知识奠基与为自由辩护

    康德在哲学上试图完成一个伟大的使命:不仅为一切知识奠定 基础,而且为一切人类个体的绝对权利、绝对尊严与绝对责任奠定基 础,从而为一切可能的人文科学,首先是伦理学和法学-政治学奠定基 础。他的著名的“三大批判”以及其他主要著作都是围绕着这一使命而展开的。 我们人类拥有诸如数学、物理学等提供出来的各种知识,这些知 识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呢?如果没有,那么它们就不能…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2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