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什么是启蒙

福柯的《什么是启蒙》(“Qu'est-ce que le lumières”)发表在法文 《文学杂志》(Littérature)1984年5月总第207期上,他要在哲学领域 提出新的问题。显而易见,“新的提问”有针对康德的意思,因为康德 也有一篇著名短文《什么是启蒙》。福柯与康德关于启蒙的研究有一 个共性,即两入都从历史(历史的一般性或哲学史)的角度提出“起 源”问题。福柯想从康德的文章中读出与以往的哲学不同的东西,与 人们对康德的理解习惯不同的东西。他说,康德以不为入们注意的 方式提出了启蒙(l'aufklarung)问题。

在福柯看来,康德文章中提出的首要问题是“当下”或“现实”的 问题:今天或者目前发生了什么?什么是“目前”?福柯提到了笛卡尔 在《谈谈方法》开头部分的自省:青年笛卡尔曾博览群书,但是收获甚 微,得不到确定的知识,于是转而阅读现实世界这部大书。福柯认为 只有康德才提出了现实世界的秩序问题,即对现实做哲学判断,把问 题确定在对现实的某一要素作出规定——康德认为这个“要素”是思

① 福柯:《口述与笔录(1954—1988)》,第223页,巴黎,伽俐玛出版社,1994。

想、认识、哲学过程的“承担者”,决定思想者、知识分子、哲学家怎么 说,决定思想过程如何发挥作用。福柯说这些“要素”同时也是“演 员”,康德把“现实”(或翻译成“在场”,福柯这里用的法文词是 présent)问题看做一个哲学“事件(événement)”,哲学话语属于这个事 件。“如果我们面对哲学如同面对有自己历史的话语实践形式,在我 看来由于康德这篇关于启蒙的论文,我们着到哲学是其现实话语的 一个归纳,哲学所探讨的实际性(actualité)是作为哲学为了有意义的 说话而具有的一个事件、价值、哲学的特殊性。(每一特殊的)哲学要 在事件中同时发现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哲学所说内容的根据。由此我 们甚至可以看到,对哲学家来说,提出他隶属于这现实的问题,这将 完全不是他属于某一学说或传统的问题,也不完全简单是他属于一 般的人类共同体问题,而是他属于某一‘我们’的问题,属于与其自身 的实际性之文化总体特性相联系的‘我们’。”①这个“我们”成为哲学 家反思的对象,这样的哲学探询有自己的结构和界限,该结构之外的 问题对于这种特殊的哲学形态来说是不可能的,这也构成福柯所谓 理智与精神病的界限。

福柯接着谈到了现代性问题。“现代性”是与古典文化相比较而 凸现的,表现为对某种权威的某些术语的差异态度。在“现代性”问 题上福柯与哈贝马斯有争论,福柯认为“现代性”立场提问题的方式 值得怀疑。比如“现代性”立场认为古代文化在现代之外,“现代性”在 当代也处在衰落时期,等等。这是一种直线性或时间性的提问方式, 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认为时代总是不断进步的思想模式。福柯则 从时代的空间性或横断面角度提出问题,“不再从与古代的某种纵向 关系角度,而是与古代的实际性有一种‘对称平面’的关系,使后一种 新的提问方式与前一种纵向关系的提问方式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恢 复古代话语的实际性,一方面,是为了重新发现它自己的位置;其次, 是为了说出话语的意义;最后,是为了说明行为(action)的方式,这种

① 福柯:《口述与笔录(1954—1988)》,第68页,巴黎,伽俐玛出版社,1994。

方式可能在这种实际性内部发挥作用”①。福柯在这里说明的“知识 考古学”方法就像地质学中从不同地层分析地质年代的方法,不同地 质层之间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因为地层的性质不同。不同地层之间 的关系不是必然的,而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关系,产生于某一个地质事 件。福柯问某一时代的“实际性”是什么,就等于问其地层是什么,该 地层对其所属时代有什么意义。人们以某一“实际性”的方式说与 做,福柯认为这是他关于现代性的新的提问方式:现代性不应该被当 做一个概念,而应该被当做一个“问题”;不是“纵向”的问题,而是“横 向”的问题,像网络或长满枝权的大树。这也就是福柯所谓“系谱学 (généalogie)”的含义,即走岔路,分岔。康德提出的启蒙问题是其中 的一条分支,属于18世纪欧洲精神的中心。这种“时间性”的提问方 式是以启蒙为轴心,向过去与将来提出问题,认为“过去”走向衰落, “未来”走向繁荣,或者“过去”悲惨,“将来”享福之类。福柯指出,“启 蒙”这个词并不是18 世纪才有的,在这之前也有古代的启蒙。所有 “启蒙”都有共同的特征,比如不再简单地根据旧有的习惯判断事物, 或者说是价值判断的标准发生了变化。福柯这里所说的“启蒙”显然 与.18世纪的启蒙一词有所不同,因为福柯是在广义上使用这个词,即 启蒙的空间有不同观察角度,而不是时间性的单线条。福柯理解的 广义启蒙与18世纪的启蒙有什么不同呢?福柯认为没有可以放之四 海而皆准的一般历史观,不能用单一的普遍性解释不同时代的历史 事件。18世纪的启蒙形成了自己的口号,生活在18世纪的人的语言 就是他们想诉诸行动的语言。但福柯认为18世纪的启蒙只是哲学的 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被现在的人称做“现代性”,这也是康德论启蒙文 章的特征。福柯说,“我现在要强调的唯一一件事,是康德在1784年 提出的这个问题,它是为了回答在这之前一个来自外部的提问,康德 要重新提出问题。对了,他试图要对另一个事件负责,这个事件也不 停地询问自身,这个事件就是法国革命”②。福柯说,在1784年康德

①福柯:《口述与笔录(1954—1988)》,第681页,巴黎,伽俐玛出版社,1994。 ② 同上书,第682页。

试图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我们所参加的这场启蒙?而到了1798年, 他要回答的这个问题已经被实践回答了,启蒙问题变成实践问题,即 什么是革命?福柯提到康德1798年出版的《诸才能的冲突》(Der streit der facultaten, Le conflit des facultés),该书由三篇论文组成, 讨论人不同才能之间的关系,其中第二篇论文讨论了哲学能力与法 的冲突。康德从中提出的尖锐问题是:人类是否在走向进步?康德 认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确定导致这种进步之可能的原因,但 是一旦能建立起这样的可能性,就应该表明这个原因行之有效,为 此,就要抽出某一事件,这事件表明原因对实在起了作用。总之,某 种确定的原因只能确定其可能的效果,即确定结果的可能性,但是, 实际的结果只能通过一个事件的存在才能建立起来。福柯认为,康 德这个推论表明,事件与进步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事件并不遵循目的 论的线索,在历史的内部,应该把某一事件孤立起来。这个事件在历 史中的价值相当于符号,存在某种原因的符号。法国革命是一个历 史事件,福柯引用了康德第二篇文章第五自然段的一段话:“别指望 这个事件是由人类高尚的举止或滔天大罪构成的,别指望由于上述 的情形,人类中的高尚者变得渺小了,或者是渺小的变得高尚了。这 场事件也不在于能使古代那些辉煌建筑魔术般地消失,而在原来的 位置上的大地深处突然出现了别的建筑。不,事情完全不是这样 的。”①福柯指出,在这篇文章中,显然康德在暗指传统的思路,这种思 路在人类的生存空间中寻找发生进步或没有进步的证明,比如帝国 被推翻、发生大的灾害使国家消失。但康德却认为,我们在历史中应 该注意的其实不是这些大事件,进步的症状大量地存在于小事情或 不被注意的事情上。现实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价值(valeurs significatives)有赖于破译那些表面上无意义(sans signification,即没有意 指关系)的事情。福柯引申道,革命这个大事件是由小事件生长起来 的,无数的小事件最终使表面上非常牢固的社会统治结构消耗殆尽。

① 转引自福柯:《口述与笔录(1954—1988)》,第683页,巴黎,伽俐玛出版社, 1994。

但福柯认为,对康德来说,使革命具有意义的并不是这些小事件,甚 至也不是革命取得的成就,而是革命上演的方式。这种演出方式被 不参加却关注革命的旁观者或观众所喜爱,并不知不觉地沉醉其中。 所谓上演或出场方式的变化,指革命颠倒了做事情的方式。

福柯继续引述他认为是康德一段非常有趣的话:“人民革命是否 充满精神、革命成功或者失败、革命是否积攒了不幸和恐怖……所有 这些并不重要。”①换句话说,福柯说康德认为重要的不是革命的过程 或者结果,用我们从革命中寻找进步的眼光,就看不见康德所说的真 正重要的东西,福柯说,“不能认为革命本身表示存在人类不断进步 的原因”②。在康德那里,象征进步意义的不是革命,而是革命的旁观 者(不是革命的主要演员)头脑中所发生的事情,对看这场革命戏的 愿望、热情、同情。这些热情响应革命的安排(disposition),即人权宪 法。可以认为,福柯把人权宪法作为一种新的说话方式,从而象征一 个新时代的开始,这才是福柯理解的启蒙。就如同康德所说,它在人 的本性中唤醒了一种新的密码,一种从前没有被发现的政治安排,人 的天然权利原则,把自由与人的本性联结一起,真正推进人类进步的 是这个伟大发现,而不是作为一个事件的革命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

福柯从康德的哲学中吸纳了哲学意义上的“条件”概念。在康德 看来,所谓“条件”问题,就是在什么条件下,真正的认识才是可能的 (所以福柯认为从康德到整个 19世纪欧洲哲学都围绕真理问题),条 件也为认识划定了界限。变化“条件”的思路,在福柯那里则成为说 话的方式,说话的密码,在一个时代人们都那样说而不这样说。 但是,福柯说,当人们过于注意康德哲学中的真理问题时,却容易 忽视康德说的启蒙问题,这是近现代和当代哲学提出的另一条思路,即 我们的实际性(actualité)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可能经验到的实际领域? 这是哲学问题的另一条道路,一种分岔,不是关于真理内容的分析,而

① 转引自福柯:《口述与笔录(1954—1988)》,第684页,巴黎,伽俐玛出版社, 1994。 ② 同上书,第 684—685页。

是分析真理在形式上是如何可能的,是关于认识形式的分析。换句话 说,不是讨论本体论,而是讨论本体论的形式是如何形成的。 福柯关于《什么是启蒙》一文的最后一句话是:“正是哲学的这种 形式建立起某种我一直试图从中加以研究的反思的形式,从黑格尔, 中途经由尼采和韦伯,一直到法兰克福学派,都是朝向哲学的这种形 式研究。”①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尼采-《悲剧的诞生》-十三-在线阅读

    十三 苏格拉底与欧里庇德斯关系甚密,意趣相投,同时古人对此点 也不无觉察;对于这种可喜的觉察能力的最动人表达,乃是那个在 雅典广为流行的传说④,说苏格拉底经常帮助欧里庇德斯写诗。 要列举当代的民众蛊惑者时,“美好古代”的拥护者们总是一口气 说出这两个名字:由于受这两个人的影响⑤,古代马拉松式的、敦 实有力的卓越身体和灵魂,随着身心力量的不断委靡,越来越成为 …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75
  • 荷马史诗-《奥德赛》-第二十一卷 佩涅洛佩强弓择偶难倒求婚者-在线阅读

    目光炯炯的女神雅典娜把主意放进 伊卡里奥斯的女儿审慎的佩涅洛佩心里, 把奥德修斯家藏的弯弓和灰色的铁斧 摆在求婚人面前,竞赛和屠杀的先导。 她顺着高高的楼梯回到自己的房间, 5 伸出肥厚的手取出一把弯曲的钥匙, 钥匙用青铜制作,手柄用象牙制成。 她偕同女仆们去到最远的一间库房, 那里存放着主人的无数珍贵宝藏, 有青铜、黄金和费力地精细加工的铁器。 10 那里…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214
  • 马工程版-《西方哲学史》-第十五章 黑格尔哲学-在线阅读

    第十五章 黑格尔哲学 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公务员家 庭,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做家庭 教师。1801年前往耶拿大学任教,并与谢林合作编辑出版《哲学评论杂志》。 1805年晋升为编外教授。1807年,发表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其间在班 贝格做了近两年的报纸编辑。1808 年至…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5日
    92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二、先验方法论 第四章 纯粹理性的历史-在线阅读

    第四章 纯粹理性的历史 这个标题放在这里只是为了表示一个在系统中保留下来必须在将来加以填充的位置。我则满足于从一个单纯先验的观点、即纯粹理性的本性的观点出发来对迄今为止对纯粹理性所做的全部探讨作匆匆一瞥,这固然在我的眼前矗立起一些大厦,但却只是一些废墟。 人类在哲学的童年是从我们今天更愿意在那里结束的地方开始的,就是说,首先探讨对上帝的知识,以及探讨来世的希…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169
  • 斯通普夫-《西方哲学史》-第十七章 实用主义和过程哲学-在线阅读

    19 在不断地变化的。黑格尔认为,人 类历史以及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是一个 不断发展着的绝对精神的一部分。达尔文 主张,所有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乃 至于人类的社会制度——都是从简单形 式向着更复杂的形式演变的。当哲学跨越 19、20世纪之交的时候,变化的观念仍然 是知识界思想里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有两 种哲学思潮特别关注变化,它们是实用主 义和过程哲学。这两…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77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