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差异和重复,块茎和游牧

德勒兹描述了两种思想方法,差异和重复。他说,我们所关注的 主题是多样性、差异和重复,铲除形而上学,宣判哲学之死,摒弃主 体,还有主体。就表现模式而言,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表现重复含义的 词,即同一,尽管同一和重复还是有小小的差异。这给我们一个表现 概念的模式,一个概念能使我们忽视差异而把一类东西看成是同一 的。就此而言,重复的艺术或文学可能就是尽可能可信地复制某些 东西,力图追随模式或原型。德勒兹认为,就差异和重复的模式而 言,一个重复的词可能显得是同一的,但是,它不是产生重复甚至差 异的同一性。一个词的每次重复始终是这个词的一个有差异的开 端,改变了这个词的历史和内容。更广义地而言,想像如果我们真地 重复法国大革命,如果我们穿上18世纪的服装,建造一座模拟的巴士 底监狱,那我们只能重复表面的形式,因为毕竟不会有同样的革命发 生。但是,如果我们把握了革命的力量,而且要发动一场有差异的法国革命,那么我们可能会得到某种完全不同的、无法预料的东西,因 为第一个事件是不可预见的。真正的历史是时代错误。真正的重复 使差异最大化。差异反映自身,重复并复制自身。①

差异和重复的观念区别了主流文学和非主流文学、经验的和先 验的。非主流文学为了创造将来而重复过去和现在。它是一种先验 的重复,因为它重复的是产生文本差异的隐蔽的力量,而不是已知的 文本自身。因为非主流文学所重复的已经不是它自己的表述,它已 经没有归属感。非主流文学为了揭示表述的特殊风格,重复着传统 的表述和规则。德勒兹认为,风格并非某种装饰表述和内容的东西。 表述、意义或文本都和它的风格有关。主流文学则表现自己是独立 于文本的规则和意义的可靠描述。相比之下,非主流文学并不重复 一种表述或者模式,而是重复产生原型的差异的力量。因此,重复一 部文学作品并不是复制那部作品,而是重复产生那部作品的差异的 力量。这是一种先验的差异和重复,即对差异现实和隐蔽力量的重 复,而不是对已有经验形式的平庸重复。非主流文学重复一种表述, 不是为了坚持传统,而是要改变传统。因此,非主流文学作为真正的 文学乃是德勒兹的永恒轮回概念的一个例证。唯一被重复或轮回的 东西就是差异,生命没有两个因素是同一的。由于时间的流逝,任何 重复的事件必然是不同的。生命的力量就是差异和重复,或者是差 异的永恒轮回。生命的每一事件都改变了生命的整体,而这的确是 屡次发生的。因此,永恒性永远不同于自身,永远向生成开放,永不 停止;差异不是时间内部的一种力量,它是时间本身的力量,是永恒 的或者无时间的。唯一永恒的乃是差异和时间本身永远是不同的。 差异是不断产生新形式的力量。

德勒兹认为,差异不再屈从于辩证法所推崇的同一性,也不会被 扬弃。重复则与差异相对应,重复不是指同一事物的回归,而是经历 变化后,以其他形态重新出现。差异和重复十分契合德里达的“延

④ 参见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第28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异”,以及“重复即差异”的口号。因此,多样性、差异和重复这些时尚 的词要作的就是铲除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宣判哲学的死亡,摒弃整 体,甚至主体,要求解构意义的统一性,强调单一性的原创性事件。 单一性的“事件”超越了符号象征,单一性就其本质而言是先于个体 的、非人格的、不可理解的,是中性的。因此没有主体的同一性,没有 意义的统一性。我们回到了“前主体”和“前语义”的局面,无意识获得 了宇宙的维度。德勒兹按照“块茎”的范式来解释宇宙。他说:“只有 地下的须根、蔓生植物、野生植物和根茎才是美丽、正直和可爱的。”①

在植物学里,人们把某些植物的密密麻麻的地下根称为“块茎”或者 “根茎”。例如冰草和铃兰的根就蔓延向四面八方,形成枝权交错缠 绕的乱糟糟的网,网中同样生出小根、藤蔓。块茎的生长是从一个具 有生产性的中心蔓延出去,无始无终,漫无目的到处伸展开去。块茎 经历着自身形态的变化,老化的部分萎缩死掉,马铃薯和姜也是一种 块茎。德勒兹认为,世界就像块茎那样,所反映的不是静止不动,而 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一个变动的存在。事物、人和整个现实世界 都在川流不息,真正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块茎”的形象抨击了哲学传统中的中心主义模式,批判了“起 源”、“原则”和“主体”等范畴。它非地域化,是精神的分裂。“块茎”形 象的目的就是要铲除传统哲学“树状”思维,消解二元对立的逻辑,使 事物多元化,产生差异和多样性,以建立新的联系。“块茎”范式是“游 牧”范式的一种形式。它们都是差异和重复范式的一种延伸和形象 化。游牧范式和城邦范式相对立。城邦范式代表总体性、控制和征 服,代表封闭、否定、无差异和同一性,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就是 城邦范式的典范。相反,游牧范式代表单一性、自由放任、反叛,代表 开放、多样性、差异和重复,它是创造性和生成,是反传统和反因袭的 象征。城邦范式的形而上学同一性哲学就像被分割成无数条块的平 原,沟壑纵横,河道交错。人们住在这种平原上,老死不相往来,过着

① 德勒兹、伽塔里:《千块高原》,第27页,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92。

封闭单调的生活。而游牧范式则好比一望无际、坦坦荡荡的高原,人 们可以自由迁徙,过着无拘无束、四处流动的游牧生活。这种游牧生 活积极向上,崇尚多样性、差异性和重复,反对同一性和一致性,信奉 自由放任、发散和无中心,而不是体系和规则。只有流浪的游牧者才 是创造者。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法]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译者序-在线阅读

    含着微笑的悲歌 杜小真 古今中外,曾有多少文人迁客面对动荡不安的世界,变幻无常的人生,苦苦地思索着……这本《西西弗神话》就是千百首咏唱人生的悲歌中的一首。 加缪在完成这本哲学随笔的时候,只有29岁(1943年)。和他的小说《局外人》、《鼠疫》等名著一样,《西西弗神话》也属于他的成名之作,影响历久不衰。这本书语言简朴,风格淡雅,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鲜艳的色彩,但在…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6日
    136
  • 第四节 以幸福与快乐为宗旨的伦理学

    以原子论的自然哲学科学地理解整个宇宙的本性,消除对死亡、天象和各种神灵的恐惧,获得灵魂的宁静,这是伊壁鸠鲁建立伦理学的前提。他的新伦理学交融经验与理性,以幸福与快乐为其基本宗旨,确立一种个体本位的价值观,确认人的自然权利,并据以提出一种以契约的正义与友爱、合作为世界共同体伦理基础的社会伦理观。这种崭新的伦理学,是对城邦本位的希腊传统伦理学的挑战,是对苏格拉底…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0日
    248
  • 《圣经》-现代中文译本-以赛亚书-在线阅读

    1:1 在乌西雅、约坦、亚哈斯,和希西家当犹大王的时候,上帝向亚摩斯的儿子以赛亚启示有关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事。本书所记载的就是以赛亚所领受的信息。 上帝谴责他的子民 1:2 上主说:“天哪,地呀,都来听!我——你们的上主这样宣布:我亲自扶养带大的孩子竟然背叛我。1:3 牛认识主人,驴知道主人喂它们的槽,我的子民以色列却不认识我;我的子民什么都不明白。”1:4 …

    书籍分录 2025年2月26日
    72
  • 尼采-《快乐的科学》-(一)-在线阅读

    (一) 一、存在客体的导师 无论我以善或恶的眼光来看人,总觉得每个人,甚至所有的人都有一个毛病:刻意倾力保存人类。这当然不是出于任何对人类同胞爱的情操,而只不过是因为在他们的身上再也没有任何比这本能更根深蒂固、更冷酷无情和更不可征服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人类的本质。 虽然我们早已预备习惯用一般短浅的眼光去严格区别我们的邻人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善的或恶的。但当我们…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182
  • 洛克-《人类理解论》-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同一性和差异性-在线阅读

    第二十七章 同一性和差异性 1 同一性是由何成立的——人心往往还需要来比较事物的 存在本身。我们如果把一种事物在某个时间和地点存在的情形, 同其在另一种时间和地点时的情形加以比较,则我们便形成同一 性(identity)和差异性(diversity)的观念。我们如果看到任何事物 在某地某时存在,则我们一定会相信(不论它是什么),它就是它, 不是别的——虽然别…

    书籍分录 2025年4月16日
    22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