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描述了两种思想方法,差异和重复。他说,我们所关注的 主题是多样性、差异和重复,铲除形而上学,宣判哲学之死,摒弃主 体,还有主体。就表现模式而言,我们可以设想一个表现重复含义的 词,即同一,尽管同一和重复还是有小小的差异。这给我们一个表现 概念的模式,一个概念能使我们忽视差异而把一类东西看成是同一 的。就此而言,重复的艺术或文学可能就是尽可能可信地复制某些 东西,力图追随模式或原型。德勒兹认为,就差异和重复的模式而 言,一个重复的词可能显得是同一的,但是,它不是产生重复甚至差 异的同一性。一个词的每次重复始终是这个词的一个有差异的开 端,改变了这个词的历史和内容。更广义地而言,想像如果我们真地 重复法国大革命,如果我们穿上18世纪的服装,建造一座模拟的巴士 底监狱,那我们只能重复表面的形式,因为毕竟不会有同样的革命发 生。但是,如果我们把握了革命的力量,而且要发动一场有差异的法国革命,那么我们可能会得到某种完全不同的、无法预料的东西,因 为第一个事件是不可预见的。真正的历史是时代错误。真正的重复 使差异最大化。差异反映自身,重复并复制自身。①
差异和重复的观念区别了主流文学和非主流文学、经验的和先 验的。非主流文学为了创造将来而重复过去和现在。它是一种先验 的重复,因为它重复的是产生文本差异的隐蔽的力量,而不是已知的 文本自身。因为非主流文学所重复的已经不是它自己的表述,它已 经没有归属感。非主流文学为了揭示表述的特殊风格,重复着传统 的表述和规则。德勒兹认为,风格并非某种装饰表述和内容的东西。 表述、意义或文本都和它的风格有关。主流文学则表现自己是独立 于文本的规则和意义的可靠描述。相比之下,非主流文学并不重复 一种表述或者模式,而是重复产生原型的差异的力量。因此,重复一 部文学作品并不是复制那部作品,而是重复产生那部作品的差异的 力量。这是一种先验的差异和重复,即对差异现实和隐蔽力量的重 复,而不是对已有经验形式的平庸重复。非主流文学重复一种表述, 不是为了坚持传统,而是要改变传统。因此,非主流文学作为真正的 文学乃是德勒兹的永恒轮回概念的一个例证。唯一被重复或轮回的 东西就是差异,生命没有两个因素是同一的。由于时间的流逝,任何 重复的事件必然是不同的。生命的力量就是差异和重复,或者是差 异的永恒轮回。生命的每一事件都改变了生命的整体,而这的确是 屡次发生的。因此,永恒性永远不同于自身,永远向生成开放,永不 停止;差异不是时间内部的一种力量,它是时间本身的力量,是永恒 的或者无时间的。唯一永恒的乃是差异和时间本身永远是不同的。 差异是不断产生新形式的力量。
德勒兹认为,差异不再屈从于辩证法所推崇的同一性,也不会被 扬弃。重复则与差异相对应,重复不是指同一事物的回归,而是经历 变化后,以其他形态重新出现。差异和重复十分契合德里达的“延
④ 参见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刘玉宇译,第28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异”,以及“重复即差异”的口号。因此,多样性、差异和重复这些时尚 的词要作的就是铲除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宣判哲学的死亡,摒弃整 体,甚至主体,要求解构意义的统一性,强调单一性的原创性事件。 单一性的“事件”超越了符号象征,单一性就其本质而言是先于个体 的、非人格的、不可理解的,是中性的。因此没有主体的同一性,没有 意义的统一性。我们回到了“前主体”和“前语义”的局面,无意识获得 了宇宙的维度。德勒兹按照“块茎”的范式来解释宇宙。他说:“只有 地下的须根、蔓生植物、野生植物和根茎才是美丽、正直和可爱的。”①
在植物学里,人们把某些植物的密密麻麻的地下根称为“块茎”或者 “根茎”。例如冰草和铃兰的根就蔓延向四面八方,形成枝权交错缠 绕的乱糟糟的网,网中同样生出小根、藤蔓。块茎的生长是从一个具 有生产性的中心蔓延出去,无始无终,漫无目的到处伸展开去。块茎 经历着自身形态的变化,老化的部分萎缩死掉,马铃薯和姜也是一种 块茎。德勒兹认为,世界就像块茎那样,所反映的不是静止不动,而 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一个变动的存在。事物、人和整个现实世界 都在川流不息,真正是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块茎”的形象抨击了哲学传统中的中心主义模式,批判了“起 源”、“原则”和“主体”等范畴。它非地域化,是精神的分裂。“块茎”形 象的目的就是要铲除传统哲学“树状”思维,消解二元对立的逻辑,使 事物多元化,产生差异和多样性,以建立新的联系。“块茎”范式是“游 牧”范式的一种形式。它们都是差异和重复范式的一种延伸和形象 化。游牧范式和城邦范式相对立。城邦范式代表总体性、控制和征 服,代表封闭、否定、无差异和同一性,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就是 城邦范式的典范。相反,游牧范式代表单一性、自由放任、反叛,代表 开放、多样性、差异和重复,它是创造性和生成,是反传统和反因袭的 象征。城邦范式的形而上学同一性哲学就像被分割成无数条块的平 原,沟壑纵横,河道交错。人们住在这种平原上,老死不相往来,过着
① 德勒兹、伽塔里:《千块高原》,第27页,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92。
封闭单调的生活。而游牧范式则好比一望无际、坦坦荡荡的高原,人 们可以自由迁徙,过着无拘无束、四处流动的游牧生活。这种游牧生 活积极向上,崇尚多样性、差异性和重复,反对同一性和一致性,信奉 自由放任、发散和无中心,而不是体系和规则。只有流浪的游牧者才 是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