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否定的辩证法

在阿多诺为数甚多的著作中,最引人注意的有两本:一是他与霍 克海默合写的《启蒙辩证法》,二是他在晚年完成的《否定的辩证法》。 如果说前者反映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集体思想,那么,后者则是阿多 诺本人最重要的代表作。《否定的辩证法》的核心是彻底否定整个西 方哲学传统 “同一性思想”,它的典型特征是“反逻辑”、“反体系”, 集中表达了阿多诺本人对西方传统文化所采取的“大拒绝”的立场。 所以,这本书不仅在当时成为西方新左派政治纲领的理论论证,而且 在当今也被后现代思潮奉为“经典著作”和思想渊源。

《否定的辩证法》构思宏伟,内容庞杂而艰深,其批判锋芒几乎指向 西方哲学的全部理论图式和方法。由于作者有意识地贯彻“非同一性” 的全面否定思想,却又不愿意像传统哲学那样在一个确定的体系中通 过反复的辩驳和详细的论证展开自己的思想,所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 论证就是跳跃式的和不系统的,于是,只能使人感到“线索连着线索”, 不能构成完整的想法。又由于阿多诺知识渊博,而写作风格却是汪洋 恣肆,不拘一格,常常在前后段落,甚至是在上下句中缺少必要的联系 和过渡,不仔细琢磨,只能让人感到“印象连着印象”,莫衷一是。 即便如此,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本书,并结合阿多诺在此前后发 表的论著和演讲中所表达的思想,那我们还是能够认识和理解这部 著作的主旨:考察和批判西方“同一性”思想传统,消除对一切凝固化 概念的崇拜,表达以连续否定为核心的否定辩证法的基本理路,着重 阐述主体与客体、精神与自然、思维与存在非同一性的关系。

一否定同一性的传统

阿多诺是一个追求思想澄明的哲学家。他和霍克海默在《启蒙 辩证法》中已经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启蒙始于人类拯救自身的企 图,但最终却导致人类自身的毁灭。启蒙之所以产生这种“自反性”,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启蒙思想家们都自觉地遵守统一化的形式 逻辑,他们按照形式逻辑排他的、统一的规定去预设和安排未来世界 的公式。在阿多诺看来,这种同一性的原则并不始于启蒙运动,只是 在启蒙运动以后,由于人们一直都以追求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 统一为宗旨,从而使这种同一性的原则成为“当然的真理”。不对这 种同一性思想予以清算,就不可能彻底改变我们的思想范式。

促使阿多诺对这种同一性思想追根寻源,并予以彻底否定的原 因,当然还有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亲身经历。他明确地说,奥 斯威辛集中营发生的大屠杀事件已经表明,“种族灭绝是绝对的一体 化(die absolute Intergration),用当时士兵的话来说,这种一体化在把 入(Menschen)都视为完全一样的地方时刻准备折磨人,直到这些人 被当做偏离其完全无用性的概念而被消灭。奥斯威辛证实了纯粹同 一性哲学的原理就是死亡”①。阿多诺相信,“因为已经发生的事件 摧毁了思辨的、形而上学的思想与经验相统一的基础,所以,形而上 学的能力已经瘫痪”②。奥斯威辛集中营事件以后,任何关于存在 的空谈,任何从大规模屠杀的悲剧那里得出的肯定意义都是无稽之 谈。“人们再不能说,不变的东西是真理,运动的、暂时的东西都是 假象,而时间性和永恒的理念则是互不关心的;即使是黑格尔的大 胆回答 时间的此在由于其概念蕴含着内在固有的毁灭,它也不 能为在毁灭的永恒性中表现出的永恒而服务。”③阿多诺在这里想 要表达的是这样一个思想:如果哲学家只是追求所谓永恒不变的理 念,而对当下发生的事件漠不关心,甚至对人类社会自我毁灭的灾

①③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第354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73。 ② 同上书,第355页。

难也无动于衷,那么,这样的真理即使在最狭义的概念上也没有 价值。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阿多诺提出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如果哲 学思维想成为真实的理论,特别是在今天想成为真实的理论,哲学 就必须进行自我反思,而且“必须是一种反对自身的思维”。在阿多 诺看来,这个命题并非是他的独创,人们从马克思到本雅明的救赎 努力中都可以获得这样的意图,即“形而上学只有废弃自己才能获 胜”①。但是,阿多诺并不认为自己必须像马克思那样去走辩证唯 物主义的道路。因为在他看来,当我们把人的解放与生产力的提高 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在这方面不仅容易陷入庸俗唯物论的泥淖 之中,甚至还会与“普遍物化”的社会同流合污。再进一步讲,阿多诺 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里已经指出,一味强调生产力的解放是 与征服自然的主体专制精神分不开的,这样的理路会导致人对人的 压制。

阿多诺因此用“否定的辩证法”来称呼自己的哲学,这部书的“序 言”第一段话就是:“否定的辩证法是一个反对传统的表达。早在柏 拉图时代,辩证法就已经意味着通过否定的思维方式去创造肯定的 东西;否定之否定的图形(die Figur)是后来形成的一个言简意赅的表 达。本书试图让辩证法摆脱这些肯定的特性,同时又不减弱它的确 定性。”②很显然,阿多诺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哲学确定为是对西方哲 学传统的一个彻底否定,却又想保持哲学本身固有的生命力。用他 自己的话说,这是要借助逻辑一致性的手段来取代同一性原则,并以 此去表达不被这种同一性所束缚的思想。这是用主体的力量去打破 建构主体性的骗局,用一个扩展的合理性设想去代替狭隘的、单纯倾 向于数学和自然科学思维的合理性概念。这种合理性设想不仅能够 把广阔的空间给予非同一的经验,而且还能够“穿越一切抽象的冰冻

①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第358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73。 ② 同上书,第9页。

荒漠(Eiswüste),到达简明具体的哲学思维”①。

阿多诺穿越这个荒漠的第一步,就是对同一性思想的清算。在 阿多诺看来,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就可以认识到,哲学真正感兴 趣的东西是非概念性、个别性和特殊性,古代的哲学家们也曾经发誓 要使哲学与现实相统一或接近现实。比如,赫拉克利特曾经认为,客 体不会完全被概念所包容,概念并不能穷尽所要表达的对象。但是, 自柏拉图以来,这些现实的、活生生的东西被当做“暂时的和无意义 的东西”,“柏拉图是第一个把数学当做方法论典范的哲学家,他在欧 洲理性哲学的初始,就把集合和分解均等地搁置一边不问,而是特别 强调理性的质的要素”②。柏拉图重视理性的质的要素,是告诫人们 保持理性与其对象的统一,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思维就意味着同 一。从此以后哲学家们都强调理性的区分、归类的能力,并把它们当 做思想的综合功能。以此发展下去,思想的外表与思想的真实内容 纠缠在一起,概念的规定掩盖了思想试图理解的东西,甚至万事万物 都被归纳在矛盾的纯粹逻辑形式之中。“伟大的哲学傍有一种妄想 狂似的热忱,它不能容忍除自己以外的任何其他东西,并以理性的一 切狡黠去追逐在它面前退避三舍的东西。”③在文艺复兴以后,笛卡尔 和斯宾诺莎制定的公理都被当做唯一的、排他的规定,概念用夸大的 方式防止任何与之不相统一的东西。康德对这种夸大的同一性是有 一定认识的,他主张,不能依靠思想的形式去排除思想规定性以外的 自在存在,但他只是暗示说,没有内容的概念是空洞的,而超越概念 的内容则是无规定的。黑格尔则是用这个论点来反对康德,对黑格 尔来说,一旦意识到概念的总体性是纯粹的外表,就只能按照其自身 的尺度去冲破同一性的外表。然而,这个总体性是根据逻辑构造的, 逻辑的核心就是排中律,于是,任何异质的东西就是矛盾,因而就必 须被排除在外。由此来看,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就是主体的同一性,是

①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第9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73。 ② 见同上书,第53页。 ③ 同上书,第 33页。

“同一性和非同一性之间的同一性”①。

阿多诺穿越这个荒漠的第二步,就是对体系思想的批判。在阿 多诺看来,哲学从其开放的、不加掩饰的解释现象的自由来讲,它理 应是反体系的。但哲学在面对作为体系的异质物的时候,它保持对 体系的尊重。传统的思辨发展了多样性的综合,在一个特定的历史 阶段,体系作为哲学的思维程序和图式被保留下来,但它最终却使自 已与思想内容相脱离。人们在这里应当注意这个历史现象,即如果 说以神学本体论为核心的经院哲学把体系当做其最重要的特征,那 么,人们就难以想像这种经院哲学有什么真正的哲学精神。在17 世 纪,当与市民阶级的利益相符合的理性粉碎了经院哲学的体系以后, 理性在这时不是放弃体系性,而是畏惧混乱,比如,康德曾把多样性 想像为“混沌”,黑格尔更是建造体系的大师。市民阶级在这时害怕 被一种更新的意识所废除,他们着手加固自己曾经否定的秩序,而这 种秩序一旦产生就不再是一种秩序,而是变成贪得无厌的东西。所 以说,“这种荒谬,却又是合理(widersinnig-rational)地产生的秩序就 是这样的体系:一种作为自在存在物(Ansichsein)而出现的被规定的 东西”②。但是,哲学的体系从一开始就是自相矛盾的,它与一切自由 的怀疑精神相对立,把一个确然的东西当做自己的命题,要求有序地 组织和表达思想,但却不考虑客体的客观性和多样性。这种同一性 的假设是与另一个假设联系在一起的,即存在的事物都是与认识的 原则相统一的。体系思维的盛行必定会消除理性所关涉的“质的规 定性”,因而还会与客观性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乃至最终消除客观 性,或者说,让客观性“服从一个同一性的公理”。

在阿多诺看来,康德对体系的这种二律背反性是有认识的,当康 德说解放了的理性是一种无限的进步时,他至少在形式上已经承认 认识的同一性是有限度的,因为理性的无限进步必定会摧毁认识的 自给自足的体系。但康德为了保持理性哲学的规定性,他在理论哲

①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第19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73。 ② 同上书,第32页。

学领域划定的疆界,在实践哲学领域却不起作用。尽管康德试图用 第三批判在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但不论他的先 验哲学建构得如何精致,他在体系哲学方面的努力都诚实地记录了 失败的事实。费希特却不然,“他在这方面是哲学的权威的系统化 者,他是这样来揭示思维的,即把体系规定为纯粹的变易(Werden), 纯粹的过程,最终是一种绝对的创造”①。黑格尔在制造体系方面无 人可与之媲美,他很清楚地知道,统一性和一致性是向“统治的、压抑 的思想坐标一种纯粹的投射”,“运动的总体性对他来说就意味着体 系”。“黑格尔能够单纯依靠同一性原理的建构来平衡静态和动态的 张力,这种建构是这样一种精神,即通过重新接受亚里士多德-经院哲 学的纯粹行动(actus purus)同时设定自在存在物和纯粹变易物。”② 阿多诺不同意黑格尔的这种体系建构,他敏锐地看到体系的静态特 性与体系的动态特性之间的矛盾:尽管一个体系在构造时是动态的, 但它事实上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可能容忍任何在它的领域之外的 东西,它因此就是静态的或业已完成的有限体系。尽管黑格尔称赞 自己的体系,但他的体系本身是没有变易的,其中任何一项规定都是 预先设计好的。黑格尔断言世界历史在普鲁士国家达到尽善尽美, 显然是与他的这种统一性和体系思想有关系的。阿多诺认为,尼采 的解放行动揭露了这个秘密所在:“体系证明了这些学者的胸襟狭 窄,他们在概念上构造他们对存在物的行政支配权,以此来补偿他们 在政治上的无能。”③阿多诺肯定尼采给西方思想带来的真正转折,但 他并不欣赏尼采笔下的查拉斯图拉式的那种自娱自乐的“天真自信”。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哲学家,阿多诺的理想图式是: “理论纠正精神的天真自信,但同时又不使精神牺牲其主动性,而这 恰恰是理论从自身方面所追求的东西。”④正是奠基于这样的理想图

①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第37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73。 ② 同上书,第36页。 ③ 同上书,第31页。 ④ 同上书,第41页。

式,阿多诺才没有完全否定体系,而是看到体系的二重性。他强调, 这里展开的批判并不是要简单地清除体系,而是承认体系的形式对 我们认识世界是有一定帮助的。但他又说,认识一个事物不是在其 相关的体系中记录它,而是要在它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联系中把握它。 阿多诺在这里主张,应当像启蒙运动时期的达朗贝尔(J.d'Alembert) 那样,正确区分体系的精神(esprit de système)和体系化的精神(esprit systèmatique),而不能满足于把一切事物统统塞进体系范畴的欲 望。我们应当采取法国百科全书派的方式,合理组织起来的,然而又 是不连续、不系统地去表达理性的自我批判精神,这样的精神代表着 思想与世界经验的联系,或者说,这是精神对现实的关注。 阿多诺穿越这个荒漠的第三步,就是对同时代哲学,尤其是对海 德格尔的本体论的分析和批评。在阿多诺看来,哲学是一门学问,但 哲学不同于某一门专门的科学,而是对时代进行分析和批判,是人类 向自我意识升华的不断努力,任何把哲学打扮成一门科学或技术都 是对“哲学的滥用”。阿多诺因此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予以坚决的 拒斥,他说:“正如今天在学术上扩展为连机器人都能学会和模仿的 所谓分析哲学一样,这样的专门论证堕落成处在概念之中的,然而却 是无概念的专家的技术。”①

关于胡塞尔的现象学,阿多诺早在30年代就认真研究过,他在 《认识论的元批判》(Die Metakritik der Erkenntnistheorie)中提出,胡 塞尔的荒谬之处在于,他既像科学主义那样把哲学当做一门纯粹的 逻辑学,又把纯粹的逻辑研究与现象混合在一起。因此,在胡塞尔的 研究中出现这种不自洽的情况,即论证系列中的某一个环节是孤立 的,但它同时又以在前的逻辑绝对性(der logische Absolutismus)为 衡量的标准。以此类推下去,没有一个论证本身是正确的;或者说, 除非人类全部都死去,或许有一条逻辑原理是“没有错误的”。在《否 定的辩证法》中,阿多诺进一步分析说,哲学思维要求有主体,而主体

①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第40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73。

的概念是不会排除业已形成的事实本质。由此就会产生关于入与世 界、精神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表象,它们是交互创造却又互相排斥 的元素,并表现为同一性与非同一性的张力关系。胡塞尔在“返回事 物”的口号下力图超越认识论,但同时却又不可避免地要设定一个一 般同一性作为假想的绝对第一因,而这种绝对的同一性始终蕴含着 主体对绝对本体的不断追求。这样,舍弃任何经验内容的现象学就 陷入一种“无主地带(Niemandsland)”,并最终回到体系思想那里。 “体系性在现代意识中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胡塞尔在本体论的 名义下进行的反体系的努力——后来从中分支出基础本体论——不 可抗拒地以其形式化的代价复归于体系。”①在阿多诺看来,主体若是 不放弃由于自身局限性而追求第一因的本原哲学,他就不可能冲出 自身的束缚而接近他者,也不可能理解和认识现实社会。

阿多诺的批判遍及整个哲学领域,他对他那个时代仍然很有影 响的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Fundamentalontologie)”——存在哲学 的批判是十分尖锐的。阿多诺十分清楚,在德国哲学传统中,“本体 论本身就是辩解性的”,谁不重视本体论,“谁就会被怀疑为没有精神 祖国、没有存在家园的家伙”。② 但是,本体论在内容上却很难确定, 似乎是超自然的。本体论越是难把握,它就越有尊严,本体论的“不 可把握性已经成为其不可辩驳性”。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就与这种德 国哲学传统相一致,他将“存在”当做最高领域的本原,力图以“真理 就是提问者的存在”的方式来表达不可表达的东西,不仅把问题摆在 比答案更高的地位,而且使其存在哲学被笼罩在迷茫的烟雾之中。

对阿多诺来说,海德格尔过分张扬了所谓的“存在”,他说什么 “世界的遮蔽决不会使我们得到存在之光”③,导致了对存在,至少是 对存在这个字眼的崇拜,而产生这种盲目崇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①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第37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73。 ② 见同上书,第69页。 ③ 海德格尔:《从思的经验而来》(Aus der Erfahrung des Denkens),第7页,普 夫林根,1954。

在现实中功能概念越来越排挤实体概念,而存在则是与己无关的、相 对于其他东西的存在,存在对一切实体和现实事物都具有绝对的“在 先性”。这是 20 世纪上半叶人类社会在大规模扩张的同时,人类意识 却落在这种扩张后面的现实状况的间接反映。入类已经意识到自身 的无能为力,本体论和存在哲学就是对这种意识的反应模式。海德 格尔对存在的夸大,不啻为一种梦想主体以自己对“第二自然”—— 社会的盲目增长——的服从来避免现实的专横。于是,海德格尔的 存在哲学不仅剥夺了主体要为自身进行辩护的权利,而且使“存在的 信仰实际上已经退化成一种存在的奴役”①。阿多诺与黑格尔一样, 他相信只有主体的“在场(dabeisein)”才能解除第二自然的魔法,反 之,对存在的盲目信仰只能走向自由的反面。

阿多诺不仅指明了存在哲学得以流行的社会背景,而且还以其 深厚的学养对“存在”这个概念本身加以辨析。他认为,在古希腊哲 学中,“存在”一词是多义的、含糊不清的,它甚至未能与物质、始基、本 质区分开。在现代西方语言中,“sein”也不仅有存在的意义,而且还 是一个系动词,即“是”的意思。当“是”作为第三格人称“ist”应用的 时候,它就在语法的主语和谓语之间构成了存在判断的联系,并以此 促使人们设想某种本体的东西。“但是,作为系动词的‘ist’是一种纯 粹的设定,它意味着一种普遍的、范畴的综合事实,而不是去再现 (reprasentieren)某一个本体。”②也就是说,这种事实是一种意向性 的、在主语和谓语的关联中实现的事情,而不是确实存在的事情,更 不是某种本体,系动词本身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海德格尔把本身 还是模糊不清的“存在”当做其本体论的本原,又在主语与谓语的判 断关系中附加或推断出其他东西,他的错误就在于他把“系动词‘是’ 的一般意义,即综合判断常用的语法标志的意义,与每一个判断中的 ‘是’所获得的特定意义混淆起来”③,从而把“是”的性状改变成单纯

①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第76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73。 ② 同上书,第107页。 ③ 同上书,第108页。

的本体论的性状。在阿多诺看来,海德格尔企图从系动词的逻辑性 中获得本体论的纯洁性,这不仅与他对一切实际事物的反感有关,而 且还与他的存在概念空洞无物有关,而后者恰恰是阿多诺最不能容 忍的。阿多诺分析说,在海德格尔这里,存在是本质的缩略语,是一 种最高的、非事实的、概念的统一体,它排除任何一种后天的东西。 虽然海德格尔用“此在”、“实存”等概念来弥补存在的空洞,但这不过 是无内容的同义反复,因为“按照海德格尔的看法,真正的任务是思 考存在,而存在却又抵制任何思维规定,这就使思考存在变成空洞的 呼喊”①。阿多诺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是以对存在的物化的批 判为先决条件的,但他却走向了相反极,他的存在没有存在者,而没 有存在者的存在是不可思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说:“‘存 在’这个语词在自身经验方面带来的东西,只能在存在物的构造中得 以表达,而不是通过对存在物的反感来表达。”②

阿多诺对海德格尔的批判依然依据的是非同一性原理。在他看 来,海德格尔力图使存在超越主体与客体的差别是一种绝对化的思 维方式,是用一门特殊的本体论去代替活生生的哲学,是对黑格尔承 认具体存在的辩证法原理的倒退。在海德格尔存在学说的黑暗夜空 中,不再有星星的闪烁,存在者只能接受这样一种赤裸裸的肯定—— “对权力的肯定”。

很显然,阿多诺对科学实证主义、对胡塞尔追求的纯而又纯的现 象学真理、对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的批判是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的, 而不只是纯粹的哲学讨论。

二直面差异和矛盾

正如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样,阿多诺欣赏的是启蒙运动时期的 法国百科全书派的方式,用合理组织起来的,然而又是不连续、不系 统的方法去表达理性的自我批判精神。这样,阿多诺在批判本体论

①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第105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73。 ② 同上书,第143页。

时,就不打算建立另一种本体论:在批判同一性时,就不打算建立另 一种同一性,而是要放弃第一哲学,设定另一种彻头彻尾的“第 —”——非同一性、存在物、事实性,通过否定传统的和现有的理论模 式,用辩证的观点去认识我们活生生的现实世界。

阿多诺之所以反对同一性和体系思想,就在于他从一开始就认 为,我们的生活世界根本不是以一个被遮蔽的存在为本原的,也不是 黑格尔以其绝对概念的推演所能完全概括的。世界本身是四分五裂 的,哲学不能以为可以用居高临下、统摄一切的概念去把握这个分裂 的世界。既然哲学作为不能创造和把握现实总体性的精神,那它只 能“以零散的方式去冲破单纯的存在物的范围”①。这就是说,在阿多 诺眼里,哲学现在只有一条道路,即关注现象世界中那些无足轻重 的、渺小的、没有意向的元素,并把它们置于相互交叉的星座(Konstellation)之中,直到它们构成一个形态。阿多诺以为,真实的世界可 以由这种形态而打开,我们也由此可以洞见真理。

我们由此看到,虽然阿多诺的学说缺少系统的论证,但他对否定 辩证法和其中的“星座理论”的思考却是重要的“理论模式”,它基本 上体现了阿多诺哲学思想的核心。

关于辩证法,阿多诺的解释已经不同于黑格尔。他承认黑格尔 曾经是最重视差异和矛盾的哲学家,但在黑格尔那里,一切非同一的 和客观的事物都被包含在一种已经被扩展和抬高的绝对精神之中, 并由此被调和统一起来。而阿多诺所说的辩证法是直接面对差异和 矛盾的,并不强求同一性和肯定性,它作为思维尊重被思考的对象。 对此、阿多诺明确说:“事实上,辨证法既不是单纯的方法,也不是一 种简单理解的实在事物(ein Reales im naiven Verstande)。辩证法不 是方法,是因为未被调和的事情恰恰缺少可以被思想所替代的那种 同一性,这样的事情是矛盾的,并且抵制任何一致性解释的意图。 不是思想的组织追求,而是事情导致了辩证法。辩证法不是简单的

①《阿多诺全集》第1卷,第344页,1970。

实在事物,是因为矛盾性是一个反思范畴,是概念和事实在思维上 的对立。辩证法作为过程就意味着,因为在事情中经历矛盾而在诸 矛盾中去思考这个所经历的矛盾。”①阿多诺由此宣布,辩证法不是 倾向同一性,而是怀疑同一性;不是遵循肯定的逻辑,而是奉行崩溃 的逻辑。

正是在这里,阿多诺认为他所说的辩证法是不可能与黑格尔“和 好的”。与霍克海默一样,他也认为,与黑格尔的区别不只是在于有 关总体性和具体性、终结性和非终结性的不同看法,而且还在,于一 切进入思维范畴的东西是否只有思想?是否那些可以被看做是与思 想相关,但却不进入概念而能被理解的东西也能进入这个范畴?② 换 句话说,在阿多诺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同 一性是这个体系必然的结局,而非同一性只是一个概念而已。除非 黑格尔把他的思想体系在直接事物中展开,他的哲学才可能是非同 一的,而这对黑格尔是完全不可能的。“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其失败的 地方就变成了诡辩论的。把特殊变成辩证法的冲动的东西,即上层 概念(Oberbegriff)中的不可消解性被说成普遍的事实,就好像特殊本 身是其特有的上层概念,并因此是不可消解的。”③黑格尔就是以这种 “特殊不能构成概念、而概念根本不是特殊”的借口,突出了精神的优 势,并以此消解了特殊事物中抵制概念的东西。

阿多诺认为,他自己所设想的辩证法与黑格尔那种始终与总体 性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是不同的,这种辩证法是关于具体事物的辩 证法,它是否定的,可以不断地修正自身,使其与思考的对象相符合。 这样,同一性不是被当做最终的东西,思想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 “事实的对象”只能在思想的关联中被理解,但这个对象本身并不是 思想。因此,“即使对象并不服从思维规则”,但由于这种辩证的逻辑

①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第148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73。 ②参见《霍克海默全集》(Max Horkheimer,Gesammelte Schriften)第12 卷,第 488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97。 ③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第175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73。

尊重对象,所以,它就能够接近和认识非同一的东西。这种辩证法的 概念具有预先准备好的、对象化的形态,而认识的主体首先就直接面 对这种形态。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主体与客体、概念与对象不是同一 的,但是,“辩证法的经验内涵不是在于遵守这种同一性原则,而是在 于他者对同一性的抵抗;这才是辩证法的力量所在”①。否定辩证法 的这种自我治理的形态瓦解了传统的概念认识,并以反思的方式趋 向于非同一事物的经验。

按照这样的理路,阿多诺对辩证法的设想就是:它既不单纯地属 于主体方面,也不能被简单地推到客体一边;它既不是主体与客体之 间的中介,也不是它们之间的联系。辩证法应当被看做是主客间的 相互联系,但从它们的经验的、历史的一致性关系中却又不能挖掘出 任何元素。阿多诺在《认识论的元批判》中曾经这样说:“主体和客体 在本质上是互为中介的,但是,让这两者同时成为原始原则(Urprinzipien)却是不恰当的。如果这二者中的一方以为自身就是原始原则, 那它就是把一个关系概念与一个实体概念混淆了,并且是把‘自吹自 擂(flatus vocis)’当做起源了。中介性不是对存在的实证表述,而是 对那种无法让自身在实证性中安静下来的认识活动的一种指示,确 切地说,这是正确应用辩证法的要求。”②这样看起来,辩证法似乎是 主客间的中介,它是调和主体和客体的手段。为了避免这样的误解, 阿多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中对此予以断然的拒绝。他认为,假如思 辨允许调和,那么,由这种调和促成的主客不分,乃至主客同一性的 和谐状态就与辩证法所说的主客间的矛盾之反题构成了无法解释的 冲突。和谐状态是一种没有统治、却有区别的状态,而主客同一性的 状态却是没有主客区分的状态,把辩证法当做调和手段显然是与阿 多诺设想的否定辩证法不相符合的。

阿多诺在这里遇到差异、矛盾、调和、同一性、非同一性等问题,这是 否定辩证法必须要澄清的核心命题。对此,阿多诺是这样解释的。他说:

①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第163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73。 ②《阿多诺全集》第5卷,第33页,1970。

被区别的东西长时间地显现为歧义的、不和谐的和否定的, 以至于有关特定构造的意识必须去追求同一性;只要这种东西 与意识不是同一的,意识就会以其总体性要求去衡量它。这是 把辩证法当做矛盾呈现在意识前面。根据意识的内在本质,矛 盾本身具有不可逃避的、厄运般的合法性特征。思维的同一性 和矛盾是焊接在一起的。矛盾的总体性不外乎是总体的同一化 的非真实性,这就如同矛盾在这种非真实性中所表现的那样。 矛盾就是法令中的非同一性,而非同一事物也服从这个法令。①

虽然阿多诺的这段话非常晦涩难懂,但我们从中还是理解了他 的基本思想。首先,事物的本质是非同一的,矛盾就是这种非同一性 事物的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意识总是追求同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思维就意味着同一;再次,思维的同一性总是按照同一性的要求去衡量 事物,而非同一性事物也服从这种要求,这样,同一性的意识和非同一 性事物可以暂时结合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服从同样的法令,任何规定性 都是同一化;最后,总体的同一性是虚假的真实,非同一性才是具体的 真实,否定的辩证法就是要揭示事物的本质,接近客观真理。

既然阿多诺强调非同一性的、具体的事物,那讨论非同一性事物 之间的联系也是他关注的重点之一。阿多诺承认有区别、有差异的 个体之间的交往的重要性。他认为,与他人的交往在个人身上得到 具体的凝固,而个人在其“此在”中通过交往被介绍出去,他人作为中 介为个人服务。阿多诺在这里既不赞同过分夸张绝对的个体性,也 不同意用普遍性来消解个体性的观点。他比较推崇胡塞尔的有关看 法,即普遍寓于个别之中,普遍的构成并不要求把各个具体事物与其 他事物进行比较和同化,“因为绝对的个别性是为了普遍性的缘故而 进行的抽象过程的产物”②。阿多诺反对黑格尔夸大个体间交往作用 的做法,在他看来,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只是提醒人们注意“对象间的

①《阿多诺全集》第5卷,第17页。 ② 同上书第5卷,第164页。

亲合性”,注意了对象间交往的可能性,但却以相反的形式忽视了“非 统一性事物之间的内聚性(Koharenz)”。

否定的辩证法与传统的辩证法不一样,它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 作为出发点和重点的绝对同一性上,而是关注并非绝对的差异性。 因此,否定辩证法承认交往的重要性,但它同时也注意到,不同事物 之间的交往会将一种不和谐的声音放入追求同一性的意识构造中, 而听觉灵敏的人可以感受这种不和谐的声音。阿多诺在这里已经把 他所追求的新音乐理论与哲学的辩证法结合在一起。对此,我们将 在下面予以讨论。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确定,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在思维性质上发 生了这样的变化。在他这里,“辩证法想说,某物是其所是,而同一性 思维则说,某物隶属于什么范围,是某个范围的样本或替代物,但却 不说某物本身是什么”①。显然,阿多诺已经使辩证法转向非同一性 事物,而不是确定事物所在的范畴,但这样的辩证法又不像康德的图 式论那样把并不协调的东西调和在一起,而是服从正在辨认的思维 (idendifizierendes Denken)。正是这样的规定可以使否定辩证法接近 和认识非同一性事物,并且能够把握诸对象相互作用的“亲合性(die Affinitat der Gegenst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

其一,主客体的辩证关系。阿多诺分析说,按照一般的哲学常识 来看,辩证法就是在主体和客体这两极中展开的思维活动,但这种辩 证法的结构本身就不是辩证的,因为主体和客体这两个概念是已经 产生了的反思范畴,是表达不可调和事物的公式。因此,既不能简单 地抹煞主客体间的差异,也不能夸大它们的二元性。“它们既不是一 种终极的二元性,也不是躲藏在自身背后的终极同一性。它们互为 建构,就像它们因为这种建构而互相分离一样。”②阿多诺在这里强调 的是,主体只是就其对象世界而言的,而客体则是被异己物所占有和

①《阿多诺全集》第5卷,第152页。 ② 同上书第5卷,第176页。

支配,这种情况是主观的、有准备的结果。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可行 的思路,就是对双方的各自确定性加以否定,使它们既互相对立但又 彼此统一。换句话说,否定辩证法的意图就是要限制形而上学的辩 证法,不把主体视为“完全的主体”,也不把客体视为“完全的客体”,并 以此来加强“客体优先性”的探索。阿多诺相信,这样做,哪怕只是限 制主体的权力,也是对主体权力的剥夺,是打破主体绝对统治的一种 有效方法。

这是阿多诺对《启蒙辩证法》中的有关思想的继续和发挥。在 《启蒙辩证法》里,阿多诺和霍克海默主要是探讨了有意识的主体对 受宰制的自然的关系,而人对人的专制则是从人对自然的宰制关系 中推导出来的。现在,由于讨论的是主客关系,其哲学意义和涵盖面 显然要比前者深刻和广泛得多。

其二,星座理论。阿多诺明确地说,具体的存在多于抽象的存 在。虽然阿多诺在这里始终把黑格尔当做其辩论的对象,但他承认 黑格尔在这方面是有道理的,即:黑格尔注意到“具体”一词的确切含 义,看到个入并非绝对是自为的,个入在自身中就有他的他者,并必 定会与他者相联系。但阿多诺又不满意黑格尔的表达,他认为,在黑 格尔那里的具体事物都是与精神相关联的,黑格尔的表达不能确切 地反映具体的、多样的存在。于是,阿多诺从本雅明那里借用了“星 座”这个术语,他认为,统一性的元素之所以能够存在下去,就是因为 概念进入了星座。“星座说明了对象的特定性,而无论特定性对分类 过程是无关紧要的还是一种负担。”①阿多诺是想用“星座”来表达这 层意思:在非同一性事物的内部,个体的存在看似孤立分散,但它与 它所不是的东西相联系,它的这种内在一般性是“历史的客观积淀”, 这样的一般性既存在于它自身之中,又与它所处的位置有关。破解 了星座的“密码”,也就认识了各个具体事物的意识及其在星座中的 地位和关系。

①《阿多诺全集》第5卷,第164页。

阿多诺的这种星座理论源于他对现实世界性状的分析。在他 的视野里,世界原本就是四分五裂的,各个个体看似分散独立,却又 因为现实或历史的缘故联系在一起。追求非同一性原则就是对现实 的这种既分散又联系的性状的承认;反之,片面追求同一性,就容易 导致专制和独裁。有些哲学史家则对阿多诺的星座理论加以引申, 他们认为,对阿多诺来说,现实世界的分裂性状具有一种犹太教的弥 赛亚的意义,他是以此来说明此岸世界是犹太教教义所说的“救赎的 场所,真正的同一性只能是在彼岸世界中”①。对此,我们是不能苟 同的。

在我们看来,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认为,我们的生活世界中矛盾 无处不在,他否定同一性哲学,认为概念不可能完全与其表象的对象 相一致,因此提倡考察事物的本来面貌,而不要在意概念的范畴,反 对辩证法中的主客体的绝对化,反对认识的形而上学化。现在看起 来,这些观点都是无可非议的,并且还能给我们一定的启迪。但是, 他的辩证法只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却不坚持矛盾的特殊 性与普遍性的结合,不注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导方面,这就使得人 们常常看不到事物的本质,而且也不知道人类真正的出路在什么地 方。阿多诺本人对此也是毫不讳言,他把艺术看做是拯救世界的希 望恰恰说明了他的否定辩证法面对实践所表现出的无奈。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在线阅读

    第八章 早期经院哲学 公元455年,汪达尔人攻陷罗马。这一事件标志着早已分崩离析的西 罗马帝国的灭亡。西欧历史进入黑暗时代。“黑暗时代”这一概念专指中 世纪文化蒙昧和倒退的特征。过去人们曾把中世纪等同于黑暗时代,但现 在很多历史学家和思想史家认为,只有中世纪初期才是黑暗时代,西方社会 自11世纪开始步入文化复兴的时代。在哲学史上也是如此。6至10世纪 这段时…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9日
    77
  • 第五章 恩培多克勒

    从本章至第7章,论述早期希腊哲学的后一阶段,即公元前5 世纪下半叶的希腊自然哲学。在时间上,它和希腊古典文明由盛趋衰时期的希腊古典哲学相衔接并有所交叉。这一阶段最主要的哲学家代表是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和德谟克利特。 这一时期的自然哲学有以下几个主要思想特点∶ 第一,从探索物质结构这一新途径来解决万物的本原问题,力图克服伊奥尼亚和南意大利两大哲学传统的对立…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5日
    199
  • 第四节承前启后的自然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哲学,大体上说来可以分为在时间上前后 相继的三种体系。先是从古代和中世纪流传下来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的自然哲学,中间经过一种在柏拉图主义复兴运动影响下产生的、比 较侧重于玄学思想和神秘经验的自然哲学,最后发展到一种深受柏 拉图主义和毕达哥拉斯主义中的数理哲学以及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 德科学方法影响的自然哲学。从这最后一种自然哲学里面,产生了 近…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15
  •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 序-在线阅读

    第 三 版 序 29 如果不是那些自己拿不出一件好东西,同时又阴谋不让别人 的东西露出头来的人们,那么,真正的和纯粹的东西就更容易在 世界上赢得地位了。这种情况,即令尚未完全窒息,也已阻碍了, 耽误了好些有益于人世的东西。这情况对我本人的后果是:当这 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三十岁;而我看到这第三版时,却不能 早于七十二岁。对于这一事实,我总算在彼得拉克的名句…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8日
    74
  • 第一节 尼采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尼采的哲学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之所以关注尼采并非完全被他那半疯癫的表达方式所引起的好奇心理所支配, 而是他的哲学在历史上承前启后的创造作用。在对他的思想做过真 正哲学的研究之后,我们将会知道,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尽管他本 人或许并不承认这个称号,是的确应该受到重视的。 一 历史条件 哲学史家有一个信念,相信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然 而,…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45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