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海默与其同道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对产生这种现实状 况的精神基础——启蒙的尖锐批判,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找到一条 改变现存社会状况的出路。就霍克海默个入而言,他在晚年越来越 陷入到悲观主义的泥淖之中,并且试图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思 想来化解批判理论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这里我们简约地概括霍 克海默晚年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一,霍克海默否认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全面的联系,他像 康德一样,认为本质与现象、理论与实践是分离的,而不是互相关联 的。虽然他始终坚持哲学家必须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但他只不过 是把这点当作批判理论的一个先决条件而已,而他以前信奉的“概念 真理”、“理论应当是一种行动方案”、理论理应推动历史前进的思想 却已经荡然无存。这种否认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倾向,一方面表明
①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第135页和“导言”的第6 页,重庆出版社,1990。
霍克海默找不到理想世界的失望和痛苦,另一方面说明他还对另一 种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的渴望。
第二,对工具理性和启蒙的批判越是深刻,霍克海默就越是相 信:人的孤独不只是人的有限性,而且还是作为个入(Person)的人 (Mensch)在现代的崩溃;理论虽然可以反思社会的发展趋向,分析历 史上的恐怖、暴力、统治、压迫,表现弱者的痛苦、无助和死亡,但却不 能有效地反对现实存在的总体趋向,批判理论因此必须承认历史过 程的内在必然性。霍克海默由此脱离了批判理论所追求的社会理 想,转向了历史宿命论。
第三,霍克海默在承认他毕生都喜欢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同时,他 失望,却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而是试图把哲学的否定思维与宗教对 绝对(上帝)的渴望联系在一起。与《启蒙辩证法》肯定犹太教相一致 的地方,是他在晚年继续把犹太教和哲学知识联系起来,坚决拒斥把 有限的东西说成无限,把谎言说成真理,反对用信仰来代替真理。在 他看来,这既是犹太教所说的“拯救”的本质,也是德国哲学所强调的 通过谴责幻想而获得知识。德国唯心论者康德和黑格尔的伟大之 处,就在于他们接近了犹太教的度诚和犹太教的思想,而这里恰恰是 犹太教与德国哲学精神最相一致的地方。① 与《启蒙辩证法》不同的 是,他晚年不仅敬仰犹太教,而且也颂扬基督教所宣传的“博爱”和 “渴求”。在他看来,耶稣为救赎全人类而牺牲的事情已经说明,基督 教的“博爱”,即尊重和热爱他人,体现在生活中的自由、平等、自我规 定、宽恕等,要高于任何法律和规定,这样的博爱不需要任何逻辑证 明。② 而“渴求”则表达了拯救失望者的希望,因为只要我们把我们的 生活世界看作是相对的现象,而不是绝对的真理,那我们不仅可以相 信恶不可能战胜善,而且还可以由此推演出,相对是以绝对为前提 的。即使我们不能从逻辑上证明这个绝对者和永恒者的存在,但对
① 参见贡尼、林古特《霍克海默》,任立译,第147—14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2。 ② 参见霍克海默《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施密特编,第130页,法兰克福,1972。
真理的“渴求”超越了这种证明,它使我们相信真理是与上帝在一起 的。很显然,霍克海默晚年已经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宗教神学那里, 他的批判理论最后也只能成为宗教哲学。
霍克海默的理论反映了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真实感情和思 想:他们激烈抨击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病,却又不满意新苏东社会 主义的现状;他们热爱和追求真理,却又不知何谓真理。他们忧心忡 忡,犹豫彷徨,充满希望地开始了批判理论的事业,最终却以失望告 别了批判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