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失望与悲观

霍克海默与其同道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揭露,对产生这种现实状 况的精神基础——启蒙的尖锐批判,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找到一条 改变现存社会状况的出路。就霍克海默个入而言,他在晚年越来越 陷入到悲观主义的泥淖之中,并且试图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神学思 想来化解批判理论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这里我们简约地概括霍 克海默晚年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一,霍克海默否认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全面的联系,他像 康德一样,认为本质与现象、理论与实践是分离的,而不是互相关联 的。虽然他始终坚持哲学家必须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但他只不过 是把这点当作批判理论的一个先决条件而已,而他以前信奉的“概念 真理”、“理论应当是一种行动方案”、理论理应推动历史前进的思想 却已经荡然无存。这种否认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倾向,一方面表明

①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第135页和“导言”的第6 页,重庆出版社,1990。

霍克海默找不到理想世界的失望和痛苦,另一方面说明他还对另一 种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的渴望。

第二,对工具理性和启蒙的批判越是深刻,霍克海默就越是相 信:人的孤独不只是人的有限性,而且还是作为个入(Person)的人 (Mensch)在现代的崩溃;理论虽然可以反思社会的发展趋向,分析历 史上的恐怖、暴力、统治、压迫,表现弱者的痛苦、无助和死亡,但却不 能有效地反对现实存在的总体趋向,批判理论因此必须承认历史过 程的内在必然性。霍克海默由此脱离了批判理论所追求的社会理 想,转向了历史宿命论。

第三,霍克海默在承认他毕生都喜欢叔本华悲观主义的同时,他 失望,却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而是试图把哲学的否定思维与宗教对 绝对(上帝)的渴望联系在一起。与《启蒙辩证法》肯定犹太教相一致 的地方,是他在晚年继续把犹太教和哲学知识联系起来,坚决拒斥把 有限的东西说成无限,把谎言说成真理,反对用信仰来代替真理。在 他看来,这既是犹太教所说的“拯救”的本质,也是德国哲学所强调的 通过谴责幻想而获得知识。德国唯心论者康德和黑格尔的伟大之 处,就在于他们接近了犹太教的度诚和犹太教的思想,而这里恰恰是 犹太教与德国哲学精神最相一致的地方。① 与《启蒙辩证法》不同的 是,他晚年不仅敬仰犹太教,而且也颂扬基督教所宣传的“博爱”和 “渴求”。在他看来,耶稣为救赎全人类而牺牲的事情已经说明,基督 教的“博爱”,即尊重和热爱他人,体现在生活中的自由、平等、自我规 定、宽恕等,要高于任何法律和规定,这样的博爱不需要任何逻辑证 明。② 而“渴求”则表达了拯救失望者的希望,因为只要我们把我们的 生活世界看作是相对的现象,而不是绝对的真理,那我们不仅可以相 信恶不可能战胜善,而且还可以由此推演出,相对是以绝对为前提 的。即使我们不能从逻辑上证明这个绝对者和永恒者的存在,但对

① 参见贡尼、林古特《霍克海默》,任立译,第147—14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2。 ② 参见霍克海默《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施密特编,第130页,法兰克福,1972。

真理的“渴求”超越了这种证明,它使我们相信真理是与上帝在一起 的。很显然,霍克海默晚年已经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宗教神学那里, 他的批判理论最后也只能成为宗教哲学。

霍克海默的理论反映了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的真实感情和思 想:他们激烈抨击现代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病,却又不满意新苏东社会 主义的现状;他们热爱和追求真理,却又不知何谓真理。他们忧心忡 忡,犹豫彷徨,充满希望地开始了批判理论的事业,最终却以失望告 别了批判理论。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一节渊博的人文学者

    此节有关资料参照了鲁斯唐《哲学和18世纪法国社会》,勒普兰出版社, 1970;格勒蒂塞:《法国革命的哲学》,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96;罗伯特·夏克尔顿: 《孟德斯鸠评传》,刘明臣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97;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许明龙、赵克非译,商务印书馆,1997。 孟德斯鸠…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8日
    284
  •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在线阅读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第一节 共产主义——列宁:政党和国家 列宁,即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Lenin, or Vladimir Ilyich Ulyanov,1870—1924)是俄国共产主义革命 的领袖。他的理论贡献明显地带有他所处境遇的特点。列宁 不仅领导了革命,而且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从资本主义向 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理论。…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49
  • 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第一部分-在线阅读

    第一部分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 一、论文的对象 希腊哲学看起来似乎遇到了一出好的悲剧所不应遇到的结局,即平淡的结局。在希腊,哲学的客观历史似乎在亚里士多德这个希腊哲学中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那里就停止了,甚至勇敢坚强的斯多亚派也没有取得像斯巴达人在他们的庙宇里所取得的那样的胜利:他们把雅典娜紧紧捆在海格立斯身旁,使她不能逃走。 伊壁…

    书籍分录 2024年5月10日
    230
  •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第三卷-第六章-在线阅读

    苏格拉底用质问的方法引导非常想望获得政府职位的青年格 ① 米西亚人,皮西底人是小亚西亚的两个民族。——译者 ② 大君(βaotλebc)指波斯王而言。——译者第 六 章 105 老孔)承认自己完全没有担任所想望职位的必要知识。接着苏格 拉底说明,一个统治者对于国家事务如果没有精确的知识,他就不 可能对国家有好处,也不可能使自己有光荣。 阿里斯通的儿子格老孔还…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4日
    264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四卷 论知识-第十四章 论判断-在线阅读

    第十四章 论判断 §1.斐 人要是由于缺乏一种确定的知识而没有什么可以 来指引自己,就会在生活的大部分行动中处于犹疑不决的状态。 §2.人常常必须满足于一种单纯的概然性的朦胧状态。§3.而在 这方面所用的功能就是判断。人常常出于必要得满足于这一点, 但这也常常是由于缺乏勤勉、耐心和技巧。§4.人们把它叫做同第四卷 论知识 上器 意或不同意,而当人推定(pre…

    书籍分录 15小时前
    3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