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海默不仅不赞同经济的增长能够带来社会的进步,而且恰 恰相反地认为,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并不能使人得到解放,倒是 常常将人置于新的宰制之下。他说:“极权国家是欧洲社会特有的替 换自由主义的一个阶段。它意味着更高级的压迫。”“经济上最强大
①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第1卷,第307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68。 ② 贡尼、林古特:《霍克海默》,任立译,第4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③ 霍克海默:《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施密特编,第171页,法兰克福,1972。
的核心总是要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①为什么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改 善了人们的生活,而是走向其反面,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灾难?霍克 海默通过自己在当时最先进的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和美国的 亲身经历和感受,认为产生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工具化的 理性”,他因此提出要对工具理性进行考察和批判,这是法兰克福学 派批判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霍克海默认为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根源和美国社会的强制管理虽 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来源于自启蒙运动以来所产生的工具理 性主义。这种工具理性主义以为,人类通过自主地使用理性可以摆 脱自然的统治,并进而用自己创造的知识形式去支配自然,推动生产 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实现直线式的进步。霍克海默认为,工具理 性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它把启蒙运动追求的合理至善的社会理想 降低为理性的实用主义应用,并把它归结为抽象的目的与具体的手 段的关系,从而使理性走向自己的反面。在纳粹德国,法西斯就是利 用这种工具理性控制政治、经济、宣传,强化整个国家机器,并用物质 利益腐蚀一些民众,把全社会从军事上组织起来。“合理性在现代法 西斯主义中达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它在此时不再满足于压抑本性;合 理性现在剥削本性,并把本性的反抗潜能吞并到自己的体现中。”②霍 克海默不仅像海德格尔那样看到纳粹是“人世间的某种技术和现代 人的结合”,而且还以否定的眼光看待这种“畸形的结合”。他进一步 分析说,法西斯主义产生于现代工业文明却又毁灭文明,它唤醒每一 个人身上的造反天性却又镇压他们的天性,它使杀人凶手变成官僚 却又使官僚变成杀人凶手。在法西斯那里,理性主义变为引导和控 制暴力的工具,工业社会变成“唯理主义”的顶点,形成一种“理性和 本性的撒旦式的结合”。法西斯主义滥用理性主义,虽然使其统治的 国家暂时比其他国家有优势,但是,这种“绝对权威”在创造奇迹的同 时,却使对主体的尊重变成了对个体的绝对否定,并由此阻碍和杜绝
①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第2卷,第268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68。 ② 霍克海默:《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施密特编,第120页,法兰克福,1972。
了社会的自由发展。
战争结束后,霍克海默对产生极权统治的思想根源予以进一步 探索。他认为,批判理论不只是要追求可以在实践中实现的理想和 目标,它更重要的任务在于必须实现自身的进步,必须深入考察和批 判“现在叫做理性的那个东西”①,揭露出近现代思想中表现为实证主 义的工具化倾向,因此,社会批判同时也是哲学的自我批判,这是理 性的最大功劳。
霍克海默在这里坚持认为,理性由于自身内在的必然性(客观理 性必定会过渡到主观化,使理想变为实体)肯定会发生自我解体,即 出现思想的工具化倾向,这样,理性本身就应当有一个合理化过程。 虽然提出这样的要求似乎是矛盾的,但它却说明了理性的本质。在 霍克海默看来,理性有“客观”与“主观”之分。客观的理性反映的是作 为精神形式的世界本原,世界本身就包含概念可以到达的精神形式 主观的理性则是“估计到可能性并因此用正确的手段达到所规定的 目的能力”②。因此,理性的主观化就意味着对被充分理解的利益的 追逐,反映的是一种权力意志,而不思考和确定某个目的是否值得追 求,这样的主观理性是无内容的形式主义。对此,霍克海默指出:“就 像实证主义所强调的那样,就主观理性的形式主义方面而言,是它对 客观内容的无关性;就像实用主义所强调的那样,就它的工具方面而 言,是它对不同内容的服从。理性完全被置于社会过程之中。它的 行动价值,即它在控制人和自然方面的作用成为唯一的准则。”“思维 本身似乎降低到了工业过程的水平,好像思维本身要服从一个精确 的计划。”③这种主观的、形式主义的理性不承认有任何客观的理性, 只是局限于创造的实用性,局限于工艺和技巧,思维本身完全以控制 自然、提高生产力为目标。对它来说,“行为只有在有益于另一个目
① 霍克海默:《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施密特编,第174页,法兰克福,1972。 ② 同上书,第17页。 ③ 同上书,第 30 页。
的的时候才是合理的”①。这样的“主观理性”已经放弃了自主权,放 弃了真理,放弃了对善的认识和追求,它不可能对人的实践行为、对 入类的生存作出应有的思考,对入类的解放,对伦理、政治的重要原 则也没有任何意义。
霍克海默在批判工具理性的同时,并没有找到克服工具理性的 出路。霍克海默坦率地承认,理性在发展中必定会随着社会的进步 而发生由客观的理性过渡到主观的理性的过程,而当我们将客观理 性的要求诉诸科学、技术、工业,却不能提出一种能够赋予这些范畴 的本真意义的时候,以科学和技术为代表的工具理性就会成为一种 决定一切的生产力,它使一切东西、包括每个个体都必须服从这种无 所不包的活动。霍克海默在这里看到了“进步”这个概念及其内容所 包含的问题:进步是必然的,但进步也是残酷的,技术的盲目发展恰 恰会使进步走向其反面——野蛮。更进一步讲,当我们把人的主要 特征概括为是对不断进步的社会予以适应的时候,它就消解了人的 正确行为就是自身目的这一经典伦理学的原则。正是在这个意义 上,霍克海默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就是“社会关系的 总和”的这个观点予以修正。对他来说,这个观点是对黑格尔的“现 实合理性”主张的发挥,但他进一步认为,当我们说人的本质表现为 社会关系时候,人的现实性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外化,这就意味着个 体的终结,个体的自由与社会的公正就成为矛盾。如何把它们统一 起来,始终是德国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力图解决的问题。因此,如 果我们忽视个体的自由和人的道德行为本身,只是把社会的某种进 步抬高为最高理想,那么,实现人的解放,抛弃人的异化,建立真正自 由的王国,就不过是一种幻想。霍克海默因此对人类的前途抱有悲 观主义,他说:“真正的哲学就是批判的和悲观的,甚至比悲哀还要悲 哀。而没有悲哀也就没有幸福。”②晚年的霍克海默为什么会陷入叔 本华哲学所宣称的虚无之中,并进而祈求宗教神学来拯救世界,其主
① 霍克海默:《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施密特编,第44页,法兰克福,1972。 ② 同上书,第 263 页。
要原因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