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社会批判理论

霍克海默认为,社会批判理论不是“讲坛社会主义”,而是要实现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的理论。作为批判,社会批判理论就要揭穿 现实世界的不合理、不和谐的地方,揭露人性中虚伪和残酷的一面; 作为理论,它就不能把自己限制在具体的经验科学里,而是要使自己 批判的对象总体化,使其呈现一种整体性。因此,这样的理论既不能 像新形而上学那样把自己限制在纯粹的学问里,也不能像实证主义 那样只是从直接的经验层面来理解世界,而是必须关心现实、探讨实 际问题,通过辩证方法“把个别事实与它的整体关联结合起来,使其 在整体性中表现真实性”,“把经验事实与历史意义结合起来,让历史 的兴趣与辩证思想发生联系”①,从而达到真正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由此来看,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马克 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在政治上反对独裁统治,反对个人信仰和对不同 意见实行压制,要求开展社会斗争和社会革命,在全社会实现自由和 平等。但是,霍克海默与经典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是,他并不认为生产 力的发展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就可以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 步。在他看来,革命不是那种所谓生产关系的改变必定引起全社会 进步的单纯的进化,经济基础的改变未必能造成上层建筑和全社会 的改变,他把这种生产关系的改变促进社会革命的理论讥讽为“助产 婆学说”。霍克海默相信,人类社会的进步就在于人的主动性,即入 的始终不懈的真理追求和从不放弃的政治渴望,因此,社会变革不能 限于等待和观望,不是仅仅对真理的占有,而是“在历史中具体的、可

①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第2卷,第161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68。

以见到的可能性”①。

霍克海默早期曾把这种社会革命的希望寄托在德国工人阶级身 上,相信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是能够决定人类未来的力量之一。 但是,让霍克海默痛心疾首的是,这两个工人阶级政党不仅不团结, 而且他们不是信奉暴力就是缺乏变革的基本知识,而 30 年代初的经 济危机不仅未能使这两个政党克服自身的问题,反而让纳粹乘机上 台。因此,在纳粹上台以后,霍克海默对社会革命发生怀疑,对革命 的目的和结果发生怀疑。他甚至说:“启蒙的学生也认为,他所为之 奋斗的后代也是绝对暂时的,最终总是虚无战胜欢乐。”②显然,叔本 华的悲观主义在这时已经出现在批判理论之中。

尽管如此,霍克海默并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而这恰恰是霍 克海默的“构成概念的理论力量”,即使在纳粹政权非常猖獗的年代, 霍克海默也认为批判理论仍然是适用的。霍克海默在这里一方面如 同叔本华那样,认为历史没有意义,并且拒绝了黑格尔关于历史必然 性的抽象。他说:“历史本身并没有显示理性,历史并不始终是那种 ‘本质性’,它既不是我们必须服从的‘精神’,又不是‘权力’,而只是对 人的社会生活过程的事件的总结。”另一方面,霍克海默相信,历史是 由人的连绵不绝的主动性行为构成的;只有人的主动性才能使人从 强大的自然力量、从统治者的暴力和压迫中解放出来,只有人的行动 才能克服由人自身和自然力量造成的个人的痛苦和普遍的痛苦;只 有拥有真理的人运用真理和按真理办事,人类历史才能继续前进。 但是,这里有一个何为真理的问题。霍克海默既不同意存在着一个 超越时空的绝对真理的唯心主义观点,更不赞成社会利益决定真理 的庸俗唯物论的看法,而是认为真理是暂时的和有限的,但真理应当 能够正确地反映时代的结构和美好时代的原则,真理应当是一种建

① 蛋克海默:《极权国家》(Autorit(Horkheimer Gesamte Werke,1939—1941),第141页,法兰克福,费舍尔袖珍图书出 版社,1972。 ②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第1卷,第208页,法兰克福,苏尔坎普出版社,1968。

立在洞察理性社会能力基础之上的行动方案。所以,“只有随着理论 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标准才能决定真理”①。霍克海默所说的真理或理 论显然是一种为实践服务的理论,这是与批判理论的宗旨相一致的。 对霍克海姆,甚至对当时的整个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来说,这里 有两点最有意义。

首先,批判理论是一种经验的理论,“在唯物主义理论中,最主 要的不是一成不变地坚持概念,而是改善普遍的命运。因此,思想 是在斗争中改变其内容的”②。霍克海默显然已经超越了任何一种 给予的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他不仅强调理论行为受理念的指导, 而且还要把理论付诸实践;他不仅重视康德所说的人的意志自由, 而且还把这种作为意志的实践理性与马克思突出强调的人的社会 性结合在一起。霍克海默讨论的不只是重新建立在意志自由基础 之上的道德秩序和人的尊严,而且还对资本主义社会对自由的压制 和整个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予以尖锐的批判。用当代哲学家 利科(P.Ricoeur)的话来说,这是康德的意志自由和霍克海默思想中 的犹太人原初动机(对现实世界中的不公正的愤怒)发生了共鸣,是 一种“痛苦的悲怆”。

其次,辩证法是批判理论的基本方法论。霍克海默认为,任何一 种认识都不是臻于完善的理论,而人类社会则始终是变化的、发展 的,引起现实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的主动性行为,所以,没有一 种理论可以把世界和历史最终统一起来,没有一种认识可以停滞不 前,却又能够正确反映被反映的社会整体。霍克海默因此提出,“概 念的变化是对现实的反映”③,他在这个意义上不仅不同意传统的形 而上学本体论,而且也不赞同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因为任何本 体论都不考虑时间因素,不考虑因现实变化而发生“概念的变化”,不 从人的主动性方面来考察科学研究本身。但是,任何一种哲学,无论

①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第1卷,第270页,法兰克福,苏尔普出版社,1968。 ② 同上书第1卷,第97页。 ③ 同上书第1卷,第268页。

它是关于存在论的理论还是关于认识论的学说,它总是在社会过程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使它不能提供一种关于现实的最终说明,不 具有唯心主义所要求的“永恒性”和“普遍性”,但从它产生的实践性 而言,它也是对周围事物的正确反映,所以,哲学就是关于非同一性 的辩证法。对此,霍克海默这样说,哲学在认识社会过程及其冲突方 面不是体系,而是方法,“哲学就是把理性带到世界上的不倦的方法 论尝试”①。我们看到,在霍克海默的社会批判理论中存在着尖锐的 对立:他一方面希望批判理论摆脱经验论的束缚,体现一种整体性; 另一方面他也很清楚地知道,历史已经驳倒了一切关于绝对知识的 教条主义论断,他只能希望用“一种作为微观研究的总体性”②来克服 自身理论的不协调性。

正是因为批判理论本身在方法论上的尖锐对立,霍克海默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对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发生了怀疑。他在《理性 之蚀》中提出,哲学不可能成为宜传,哲学对发号施令不感兴趣,这不 是哲学最可能的目的,社会哲学就是“要把握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 践之间的根本区别,并把它当做辩证理论的核心”③。这也是霍克海 默为什么后来把批判理论当做高于现状的社会哲学的主要原因,对 他来说,批判哲学只能用来束缚人群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防止政治暴 力,但却不可能直接转变为民众解放的实践行为。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一节 洛克的生平与著作

    约翰·洛克(John Locke)于1632年出生在英格蘭萨默塞特郡的 灵顿镇。其父是一个乡村律师,在英国革命的第一次内战期间曾参 加过反对王党的战斗。1646—1652年,洛克就读于伦敦威斯敏斯特 公学,后入牛津大学的基督学院学习。1655年获文学学士学位。 1658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被选为该校的高级研究员。1660年成为 希腊文讲师。1663年被任命为…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5日
    619
  • 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二编 中古哲学-第六篇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在线阅读

    第六篇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第一章 新启蒙思潮 第一节 理性和教权 以上所概括论述的思潮,如民族主义的发展、异端思想的流 行、神秘主义以及对神学和哲学的经院式的结合的反对,是被称为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改革运动的先驱。这个时期开始指责旧 的传统、旧的语言和文学、旧的艺术、旧的神学体系、教会和国家之 间旧的政治关系以及旧的专权的宗教。这种思考和批评的精神曾 …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31日
    127
  •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二十五章 自然科学的新进展-在线阅读

    第二十五章 自然科学的新进展 第一节 爱因斯坦和现代物理学 科研共同体在最近一段时期出现了一种爆炸式的增长。 这一点既适用于活跃的研究者的数量,也适用于研究主题和 研究进路的数量。这种膨胀适用于所有的研究分支,但特别 适用于自然科学及其在技术发展中的分支。民用工业和军用 工业都与许多这类活动有紧密关联。我们可以指出我们这个 时代有三大科学技术革命:物理学革命…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12
  •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前言:荷马问题-在线阅读

    过去所谓“荷马问题”,是指荷马有无其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是怎样形成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有关荷马的年代、出生地点和作品,就成了疑问。自18世纪以来,出现了“小歌说”。“小歌说”认为,这两部史诗是根据民间的零篇编成的。“核心说”与此近似。“统一说”则认为荷马实有其人。一般学者采用“折中说”。 上面这个问题尚无定论。近若干年由于考古发掘的成就和…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3日
    253
  •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二十章 达尔文——关于我们对人的看法的争论-在线阅读

    第二十章 达尔文——关于我们 对人的看法的争论 生平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 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在医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的著名的家庭中。达尔文自己最早学习的是医学,然后是神 学,最后是自然科学。1831年,作为一个年轻的科学家,他乘 坐科学考察船“比格尔号”开始了近五年的航行。期间,他的 思想发生了巨大…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119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