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克罗齐的精神哲学

一精神教皇

1866年2月25日,克罗齐(Benedetto Croce)出身在阿奎那(Aquila)的贝斯卡塞罗里(Pescasseroli)的名门望族。自小家庭为他树立 了和睦、井井有条和勤劳不懈的榜样。尤其在母亲的熏陶下,他自幼 勤奋好学,表现出酷爱文学和历史的倾向。中学时代的克罗齐阅读 了大量的德·桑克蒂斯(De Sanctis,1817—1883)①和卡尔杜齐(Giosue Carducci,1835—1907)②的作品,16岁就撰写了多篇文学评论。 1887年6月28日,克罗齐一家正在伊斯基亚岛(Ischia)上度假, 突发的地震夺去他双亲和姐姐的生命,他本人也受了重伤。克罗齐 移居罗马,寄住在堂叔斯帕芬达(Silvio Spaventa)家中。在罗马的最 初数月,他受病痛折磨,前途未卜,郁郁寡欢,常常夜晚蒙头大睡,清 晨卧床不起,甚至萌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克服了精神危机,到 罗马大学法律系注册。他并不专注听课,也不参加考试,而是钻到图 书馆里博览群书,研究自己喜欢的题目。

1886年,20岁的克罗齐迁居那不勒斯(Napoli)。当罗马大学恩 师拉布里奥拉(Antonio Labriola)寄给他《纪念〈共产党宣言〉》(In memoria del manifesto dei comunisti)手稿时,他如饥似渴地阅读。

① 德·桑克蒂斯,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代表作为《意大利文学史》(Storia della letteratura italiana)。 ② 卡尔杜齐,意大利诗人、文学批评家。

1895年,克罗齐出资出版了这本名著。但克罗齐对马克思主义的热 忱只持续了数月,很快被他的“批判精神一扫而光”,恢复了昔日的 “自由传统”。他经常为法国《社会变化》(Devenir social)杂志撰文批 判马克思的历史观和经济理论,博得了索列尔(Georges Sorel)和伯恩 施坦(Eduard Bernstein)的喝彩,他们都承认受过克罗齐的“有益”启 发和影响。

在反对实证主义的论战中,克罗齐结识了比萨师范学院学生金 蒂莱。1902年,克罗齐创办《批判》(La Critica)杂志,金蒂莱是积极 的合作者。这本杂志,在使意大利文化摆脱褊狭的地方观念和闭塞 状态方面作出了贡献。克罗齐特别重视对欧洲重要哲学思潮的介绍 和意大利哲学遗产的发掘工作。他主编了《现代哲学经典》(Classici della filosofia moderna)和《现代文化书库》(Biblioteca della cultura moderna)两大丛书。1907年,黑格尔的《哲学全书》、康德的《判断力 批判》、布鲁诺的《意大利语对话集》出版。对维柯著作的搜集、编辑、 校订、出版和研究是克罗齐毕生从事的事业。他称颂“维柯复活了全 部精神生活”。1910年,他的名著《维柯的哲学》(La filosofia di G. B.Vico)出版。

先是哲学上的分歧,后因政治立场不同,克罗齐同金蒂莱的关系 日趋紧张。1925年,任法西斯教育部长的金蒂莱为法西斯党代表大 会撰写了《法西斯知识分子宜言》("Manifesto degli intellettuali fascisti”)。抵抗议会领袖阿门多拉(Giovanni Amendola)写信给克罗 齐,让他给予反击。克罗齐欣然从命,奋笔疾书了《反法西斯知识分 子宣言》(“Manifesto degli intellettuali antifascisti”),并征集了数百名 知识界名流签名。这使墨索里尼大为恼火,不断采用威胁、侵扰住所 及将其排斥在学术团体之外等手段,妄图迫使克罗齐改变立场。但 克罗齐毫不妥协,成为意大利知识界反法西斯的旗手。在法西斯统 治时期,克罗齐撰写了一系列历史学、伦理学和历史哲学著作,1928 年,《1871—1915年意大利史》(Storia d'Italia dal 1871 al 1915)出 版,获极大成功。克罗齐从意大利民族统一写起,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为止,对于显赫一时的法西斯运动不屑一顾,受到对法西斯暴政不满的民众的欢迎,也道到法西斯分子的仇视。1931年,《伦理学与政 治》(Etica e politica)出版。1932 年后,《19 世纪欧洲史》(Storia d'Europa nel secolo decimonono)问世。1938年,克罗齐的历史哲学 巨著《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La storia come pensiero e come azione)出版,这部著作论述历史总是“自由的历史”。

在法西斯垮台、创建共和国的历史转折时期,克罗齐积极投入政 治活动。1943年8月,克罗齐提议重建意大利自由党,次年6月当选 为该党主席。他积极主张废黜国王,让王室成员流亡国外。1944年 元月,他参加了解放委员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首届民主内阁内担 任不管部部长职务。1946年,他参加了制宪会议。1947年,他辞去自 由党主席职务,创建意大利历史研究所。之后主要从事学术活动。 次年,他被总统提名为终生参议员。

克罗齐一向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每天仅睡6小时。但从1948年 起健康每况愈下。1950年2月,他右半边身子麻痹,预感到所剩时日 不多,加紧整理未发表的文稿,并决定将自己私人图书馆捐赠国家。 1952年11月20日,克罗齐辞世。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者生涯中,克罗齐著有《精神哲学》(Filosofia dello spirito)4 卷,哲学与美学论文集15卷,史学、文学及文艺批评 专著44卷,政论、书信13卷。在现代,像克罗齐这样涉及学术领域之 广,著述之巨,集思想家和活动家于一身者并不多见。从 20 世纪初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克罗齐成了意大利文化界的泰斗,影响了整整一 代学者。早在30年代,葛兰西就正确评价克罗齐的历史作用,称他是 “精神教皇”。

二哲学体系

20世纪头十年是克罗齐哲学体系形成时期。从1902年克罗齐 发表《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Estetica come scienza dell'espressione e linguistica generale)起,到1908年和1909年分别 完成的《作为纯粹概念科学的逻辑学》(Logica come scienza del concetto puro)和《实践哲学——经济学与伦理学》(Filosofia della prati-ca.Ecomomia e etica),可以说基本建立起自己庞大而复杂的哲学体 系。1915年克罗齐用德文出版了《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Teoria e storia della storiografia),深化并扩展了他在《逻辑学》(Logica)中关 于历史理论的研究,这部著作是前三部著作的总结。克罗齐把以上 四部著作合称为“精神哲学”。

克罗齐以差异的先天综合构筑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在他看来, 精神是既相互区分又相互关联的四种形式(或四度、四阶段、四范畴) 的统一体。尽管精神活动的内容千变万化,但这四种形式保持永恒 不变。它们是:个别认识、普遍认识、个别意志、普遍意志。与其相对 应的四种基本价值是:美、真、益、善。即是说,精神活动分为认识活动 与实践活动两阶段,前者不依存后者,后者依存并包括前者;认识又 分为直觉与概念两度,实践分为经济与道德两度,高度依存并包括低 度,低度不依存高度,并且是高度的前提条件。

克罗齐断言精神的四种形式——直觉、概念、经济、道德不是对 立,而是差异。固然此非彼,但肯定此并不一定否定彼。这样,精神的 一种形式“和平地过渡”到另一种形式。直觉生概念,概念生实践活 动,实践活动又产生物质 直觉的“材料”,又开始新的演变过程。

于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克罗齐所描述的精神活动就像个封闭的 环,“自给自足,无需外援”。他抱怨黑格尔:把对立扩展到精神与实在 的形式,就不会产生真正的无限性——循环,而产生假的、恶的无限 性——无限的发展。

总之,克罗齐抛弃“对立辩证法”(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就否 定了矛盾的普遍性;用“差异”代替“对立”,就否定了斗争和转化;用 “差异统一”代替“辩证统一”,就否定了飞跃;用“循环”代替“发展”。 这正如葛兰西所指出的,克罗齐是从黑格尔那里倒退,是用形而上学 代替辩证法。

克罗齐本人反对将精神哲学称做新黑格尔主义。实际上,他虽然 受过黑格尔的强烈影响,但改造多于继承。精神哲学否定了精神现象 学与逻辑学的区别,不仅否定自然哲学与历史哲学的辩证法概念,而且 否定逻辑本身的辩证法概念。他也不同意把自己的新哲学称做新唯心主义、新康德主义、新费希特主义。起初克罗齐曾把其哲学称做“绝对 唯心主义”,后又改称“历史学的方法论”和“绝对历史主义”。

那么,克罗齐哲学体系的渊源和特点是什么呢?克罗齐在《自我评 论》中写道:“在美学上我是个德·桑克蒂斯主义者(desanctisiano),在道 德和一般价值观上我是个赫尔巴特主义者(herbartiano),在历史理论和 一般世界观上我是个反黑格尔主义者和反形而上学者,在认识论上我 是个自然主义者或智力至上主义者。这些因素没有和谐统一,甚至没 有相互混合,更像是在临时性的和残缺不全的条例中彼此排列。”①实际 上,克罗齐的精神哲学是维柯、康德、黑格尔、赫尔巴特、德·柔克蒂 斯及德国“历史主义者”哲学思想的拼凑,同新康德主义、柏格森主 义、马赫主义有着相近之处,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 上学。

三直觉-表现主义美学

克罗齐对西方影响最大的不是他精心构筑的哲学体系,而是其 独特的美学理论和艺术观。克罗齐既是西方古典主义美学的集大成 者,又是 20世纪西方现代美学的先驱者。他的美学理论和艺术观既 反映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文学艺术的走向,又为 20 世纪西方现 代文学艺术思潮提供了坚实的美学基础。其特征为突出主体创造、 强调直觉-表现、高扬语言作用等,对 20 世纪现代西方美学产生广泛 影响。

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论文《文学批评及其 在意大利的条件》(“La critica letteraria e le sue condizioni in Italia”, 1895);《作为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1902);《美学纲要》 (Breviario di estetica,1912);《美学精华》(Aesthetica in nuce, 1929);《诗论》(La poesia,1936)。

克罗齐关于精神的主动性与感受的被动性学说是其美学理论的

① 克罗齐:《自我评论》,第53—54页,米兰,阿德尔菲出版社,1993。

哲学基础,直觉即表现、即美是其美学的起点。

克罗齐是怎样理解直觉的呢?

第一,直觉不同于概念。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不是对 普遍的认识,而只产生特殊的个别的具体事物的意象。

第二,直觉也不是知觉。知觉是被动的、接受性的;知觉肯定对 象的真实,而直觉不辨意象是实在的还是可能的。

第三,直觉品(直觉)混化的概念已不再是概念,而成为直觉品的 单纯要素,正像溶于一杯水中的糖。他说:“放在悲喜剧人物口中的 哲学格言并不在那里显出概念的功能,而是在那里显出描写人物特 性的功用。”①

第四,直觉与表现密不可分。直觉是表现并仅是表现,成功的表 现是美,甚至表现就是美。因为在克罗齐看来,不成功的表现就不是 表现。克罗齐用“表现”来理解、规定“直觉”,使其“直觉”不同于“内省 的”和“私人式的”感受,而是一种“意象的显现”,是一种打破了“内在” 与“外在”的对立的精神创造活动。“表现”的概念成为当代西方美学 的核心概念。

既然直觉本身就是表现(不仅用语言文字,而且用线条色彩、音 程音符、舞姿舞步、蒙太奇等艺术语言表现),那么,直觉即直觉品,艺 术家的艺术构思就成了艺术作品。

正是从直觉-表现美学出发,克罗齐以全新角度考察艺术,提出具 有时代感的艺术观。其主要内容为:艺术的独立性、创造性、抒情性、 整一性,艺术与语言的同一性,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的统一性。

(一)艺术的独立性

克罗齐从否定判断出发,从而确立艺术的独立自主性。首先,艺 术不是“物理事实”。由于克罗齐把艺术构思视为全部艺术活动,而 把艺术品的完成看做实践活动,这一否定判断就“顺理成章”。其次,

① 克罗齐:《美学原理 美学纲要》,朱光潜、韩邦凯等译,第8页,外国文学出版 社,1983。

艺术不是功利的或经济的活动。虽然艺术有经济价值,但那不是艺 术家追求的目的。艺术产生快感,但不能把艺术说成快感,就像不能 把供鱼游息的水说成鱼一样。再次,艺术不是道德行为。艺术是“无 关道德的”,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还有,艺术既非科学,也非哲学。我们知道,西方传统艺术理论 的鼻祖是柏拉图。他最早提出艺术是政治或宗教教化的工具或附 庸。传统艺术理论关注的基本问题是艺术如何为政治、宗教服务及 其程度。在中世纪,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艺术是解读宗教教义的符 号。只是到了文艺复兴,艺术形象才超越神学的寓意,充分展示艺术 的创造力,为艺术的独立性奠定了基础。克罗齐从康德的审美无功 利说出发,通过对艺术纯粹性的阐述,清除给艺术附加的不纯粹东 西,正本清源地确立艺术的独立性。正是克罗齐不止一次地批判哲 学家只关注艺术的逻辑和道德问题,把艺术转换为逻辑和道德,从而 否定艺术的理论问题。可以说,克罗齐的四个否定判断是 20 世纪现 代主义艺术的独立宣言。

(二)艺术的创造性

克罗齐在1918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当艺术理论摆脱模仿外部 实在概念时,自身就从沉重的枷锁下解放出来,无论外部实在被理解 为经验和物质实在(模仿自然),还是被理解为观念和精神实在(模仿 美质或理想)。”①因为,在这两种情况下,艺术功能沦为消极的或接受 性的功能,把艺术活动理解为对物或观念的简单再生产。克罗齐既 反对把艺术看做对自然的模仿,也反对把艺术视为对“美的理念”的 再现。他大声疾呼:艺术是创造,不是模仿。他强调艺术不是被动的 感受,而是“独立自主”的精神的创造活动。他把这种艺术观看做革 命,是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应当说,克罗齐准确把握了20世纪初艺术 的主体性走向,若不了解克罗齐的艺术观,就很难理解现代主义艺术

① 克罗齐:《作为创造的艺术和作为行动的创造》(L'arte come creazione e la creazione come fare),载于《世界哲学》,第3页,2002年第6期。

的巨大变革。

(三)艺术的抒情性

克罗齐说:“是情感给了直觉以连贯性和完整性:直觉之所以真 是连贯的和完整的,就因为它表达了情感,而且直觉只能来自情感, 基于情感”;“艺术的直觉总是抒情的直觉”①;“艺术的内容,是入的情 感,即艺术在其想像中表达的人的情感”②。这种抒情直觉也就是情 感内容与直觉形式的先天综合。

克罗齐指出,情感是产生艺术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情感直接倾注 于艺术,那就不是艺术,而是非艺术的实际倾诉。情感在艺术中的作 用,是为艺术提供材料,而艺术创造和艺术建构是精神的纯粹的独创 性的活动。这种精神在形式中消耗材料,在消耗材料的过程中,艺术 形成了。艺术总是从不鲜明的情感过渡到清晰的表现。应该说,克 罗齐抓住艺术创造的本质特征,也为艺术史上的无数事实证明。中 国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嗜酒如命,常在醉中作书,有时甚至以头濡 墨,达到艺术创造的癫狂状态。但这种创造激情及其要表达的情感 必需形式化,其狂草才能具有强烈动感和鲜明节奏感。

(四)艺术的整一性

我们知道,在欧洲文化传统中,自古希腊至18世纪中叶,一直没 有统一的艺术观念,只有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等观念。只有在 确立艺术的独立性、创造性之后,才能洞见艺术的整一性。克罗齐强 调艺术的整一性,是对艺术理论现代化的一大贡献。克罗齐正确地 认为,不论是诗和音乐,还是绘画和雕塑,都具有其成为艺术的共性。 我们不能不承认莎士比亚和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艺 术的瑰宝,尽管前者为诗剧,后者为幻想序曲。不同艺术形式相互转

① 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韩邦凯等译,第 227—229页,外国 文学出版社,1983。 ②《哲学词典》:“克罗齐”,第234页,米兰,加尔桑蒂出版社,1993。

换的基础就在于艺术的整一性。

(五)艺术与语言的同一性

从“直觉即表现”出发,克罗齐认为语言是艺术,语言学即美学。 因为,语言与艺术都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它们的本质是表现。这就不 难理解为什么克罗齐把美学称做表现科学和一般语言学了。克罗齐 的这一看法发人深省:为什么文学(语言的艺术)可以转化为其他艺 术形式?各种艺术语言——线条色彩、舞姿舞步、音程音符、蒙太奇 等,同语言有着明显区别外,也有着共性——表现性。克罗齐关于直 觉-表现-语言的公式,对现代西方美学产生深远影响:“语言”作为“表 现”与“语言”作为“传达”工具的两种理论的对立,使克罗齐的美学在 新语言学派中得到呼应,已成为现代西方美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六)艺术创造与艺术鉴赏的统一性

克罗齐把艺术活动看做尽人皆有的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动, 认为“人是天生的诗人”,大诗人同常人只有量的差异,没有本质区 别。如果天才与我们截然不同,那天才就不会被我们理解和欣赏。 在此基础上,他强调天才与鉴赏力的统一:要判断但丁,我们就必需 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平,即是说把我们放到但丁所处的历史环境 中,才能理解但丁。不仅如此,当时的历史环境还要结合现在的条件 才起作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审美取向的人 们,为什么对同一艺术作品作出不同判断?要理解艺术作品,需要一 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准备、文化素养和审美体验。应该说,克罗齐的 这一思想为现代接受美学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克罗齐的艺术观,在现代物欲横流的条件下,实际上 是对人的精神与心灵的张扬,是对人性的维护,带有明显的人道主义 特征。正如他所说,艺术是个解放者,它使精神得到解放,人性得到 净化。在此意义上,克罗齐的艺术观具有进步性。

无庸讳言,克罗齐美学和艺术观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从文化社会学角度看,艺术源于生活。克罗齐根本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是错误的。但列宁指出,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 更接近聪明的唯物主义。把艺术活动说成生产劳动,把美感说成美 的反映、美的摹写,不是同真正唯物主义美学南辕北辙吗?在批判庸 俗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美学理论时,克罗齐美学能给予人们 有益的启示。

克罗齐美学与艺术观既丰富又复杂,既有闪光的东西又有局 限性。

第一,其直觉范畴存在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直觉对概念的 首要性、先在性,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直觉(直觉品)中有概念要素。

第二,他强调审美普遍性,忽视艺术作品独特性,从而反对艺术 分类,认为“艺术分类是美学的最大悲剧”。他不仅反对艺术体裁(诗 歌、绘画、音乐等)和艺术风格(古典、浪漫、写实等),也反对对同一艺 术作品各部分(各章、各乐章、各幕等)做结构分析。

第三,他强调想像、构思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否定艺术技巧、手 段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这不符合艺术史的实际。众所周知,从 凡·高开始纯色压过线条,接着马蒂斯(Henri Matisse)和布拉克 (Georges Braque)把色彩视为绘画语言的精华,更不用说毕加索的反 透视法的线条了——这些绘画技巧的变化反映现代西方绘画流派的 演变。

第四,其直觉-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美学基础,但 他本人倾向古典主义文学,高度评价但丁、莎士比亚、卡尔杜齐,对现 代主义文学艺术多持批判态度。

然而,判定克罗齐美学具有反理性特征有失偏颇。实际上,克罗 齐的“直觉”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克罗齐说:“有些人把‘无意 识’看成艺术天才的一个主要的特征”,“直觉的或艺术的天才,像人 类的每一种活动总是有意识的,否则它就成为盲目的机械动作了”①。 其次,克罗齐并不反对理性、概念对艺术的作用,只反对把理性、概念

① 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韩邦凯等译,第22页,外国文学出 版社,1983。

视为艺术的本质要素。他说,“混化在直觉品里的概念,就其已混化 而言,就已不复是概念,因为它们已失去一切独立与自主;它们本是 概念,现在已成为直觉品的单纯原素了”①。还有,不能简单化地说克 罗齐否定艺术来源于生活、表现生活。因为他一再反对那种只重形 式缺乏内容的艺术作品。只不过他对生活的理解不同,认为那是精 神的活动。

克罗齐美学与艺术观的理论渊源是什么呢?

不难看出,克罗齐的“直觉”范畴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理性直觉” 范畴的继承和发展,又汲取意大利思想家的研究成果。康德最早区 分感性直觉和理性直觉。他认为感性直觉具有被动性和易接受性, 是对客体的直接把握,这是概念的起源;而理性直觉恰为神的理智的 直觉,没有感觉中介,它不接受客体,而是创造客体。后来,费希特和 谢林又发展了理性直觉范畴,他们不仅将它归于神智,而且归于行动 中的自我(精神),在行动中自我认识并展现自己。

我们不难发现,克罗齐的“直觉”源于康德的“理性直觉”。它无需 感觉的中介,没有被动性和接受性,具有创造性和自我表现性。但他 不同意康德关于直觉依赖理性的观点(无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无概 念的直觉是盲目的)。克罗齐认为直觉无需概念相助,其自身充分独 立。不仅如此,直觉对于概念具有首要性:无直觉,就无概念;无个别 认识,就无普遍认识。

克罗齐承认自己是美学上的德·桑克蒂斯主义者。德·桑克蒂 斯是意大利著名批评家,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生活、是“形式”,但内 容与形式不可分离。艺术作为生活,其自身逻辑完全不同于科学思 想的逻辑。因为科学趋于抽象,艺术趋于具体。

1901年克罗齐发表论文《维柯· 美学的第一发现者》(“Giambattista Vico primo scopritore della scienza estetica”),1902 年出版《美学》。 不难看出,直觉是认识的起点,语言与艺术本质上同一(二者皆表现精

① 克罗齐:《美学原理 美学纲要》,朱光潜、韩邦凯等译,第8页,外国文学出版 社,1983。

神活动的创造),艺术创造与审美欣赏统一等思想,都源于维柯。

四历史观与史学观

早在少年时代,克罗齐就显露出对历史书籍的兴趣。20 岁时,克 罗齐重返那不勒斯,立即开始历史研究。26 岁时已完成《那不勒斯的 历史与传说》(Storiee leggende napoletane)等历史学著作。27岁时, 他在彭塔亚纳学院(Accademia Pontaniana)宣读《艺术普遍概念下的 历史》(“La stroria ridotta sotto il concetto generale dell'arte”)的论 文,这标志其历史理论研究的开始。从此,克罗齐对历史和史学的研 究从未中断。他的历史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既有本国史(那不勒斯王 国史、意大利史),又有外国史(西班牙史、欧洲史);既有当代史,又有 近代史(文艺复兴、巴洛克、19世纪);既有政治-伦理史,又有史学史、 美学史、文学史、戏剧史。他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历史和史学的许多重 大问题,诸如历史的当代性,历史著作的历史性、真实性、统一性,史 学同哲学、文学、政治、道德的关系。克罗齐在史学理论和历史研究 的两个领域均作出独特贡献。

正是在法西斯统治时期,随着将哲学思想同政治史、文学史的不 断结合,克罗齐极大地丰富了哲学思想,尤其深化了历史理论问题, 逐渐认清它就是哲学问题。起初克罗齐把历史学作为其精神哲学的 终点,继而把自己的哲学称做历史方法论、绝对历史主义。

起初,克罗齐坚决反对把历史看做科学。他认为,科学的对象是 普遍,它由概念构成,研究普遍规律。而历史同艺术一样,其对象是 个别。历史是单一的、个别的、不重复的行动的领域,它不探寻规律 也不形成概念,不归纳也不演绎,只凭借直觉,不构成普遍与抽象。 历史和艺术的不同在于;历史只是对真实事物的直觉,而艺术还是对 可能事物的直觉。后来,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不再提历史是艺术的 分支,而说历史认识是唯一具有理论价值的认识,因为是个别事件表 象同对应哲学概念的先天综合。

克罗齐认为,一切实在皆历史,一切历史皆实在。但他所说的实 在只是精神,即是说一切实在都是精神,历史是精神发展的过程。他认为历史总是“普遍的”、概念的历史。这样,他就把历史判断的特点, 即用具有普遍性的概念给个别历史事件界定,当做历史本身的特点, 进而毫不含糊地断言“历史就是思想”、“历史是历史判断”。克罗齐还 强调历史的主词不是希腊、罗马,不是法国、德国,而是文化、自由、进 步等概念。葛兰西正确指出,克罗齐用从具体历史事件中抽象出来 的概念代替具体历史事件,就用观念否定了历史,“在恩格斯看来,历 史是实践;对于克罗齐来说,历史还只是思辨的概念”①。正是从这种 唯心史观出发,克罗齐批评历史唯物主义“经济”范畴是“隐匿的上 帝”、新形而上学(用经济解释一切);历史唯物主义割裂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关系,是神学二元论。正如葛兰西所尖锐指出的,经济结 构本身就是历史过程,不是置于历史之上的抽象、僵死的东西;历史 唯物主义强调经济结构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但并不排除伦理- 政治的历史,它批判只把历史归结为伦理-政治历史的做法。

克罗齐极力反对“把历史看做僵死的和属于过去的历史、看做编 年史”的历史观,主张一切真历史都是活生生的当代史。他对历史和 编年史作了清晰的区分:历史是活历史,编年史是死历史;历史是当 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主要是意志行 动;历史中有紧密联系,编年史中无联系;历史有逻辑顺序,编年史有 编年顺序;历史深入事件核心,编年史停留事件表面;历史有活文献 和深刻思想,编年史有抽象词语记录和空洞叙述;先有历史(先有活 人),后有编年史(后有死尸)。

克罗齐进而区分真历史和伪历史,对形形色色的伪历史做了界 定:(1)语文性历史,即用物、空洞的传说和死文献构建的历史 (2)诗性历史,即用描述的审美一致代替达不到的逻辑一致的历史; (3)演说性历史,即因实际目的被朗诵的诗性历史;(4)实用性历史, 即为激励自己或驱使他人行动的历史;(5)倾向性历史,即介于诗性 历史和实用性历史之间的直觉形态的历史,克罗齐认为,上述形式

① 葛兰西:《历史唯物主义和克罗齐的哲学》,第287页,罗马,联合出版社, 1977。

的伪历史都停留在编年史的水平上,为了认识历史真理,必须超越这 些伪历史的错误形式。

在了解克罗齐的这两种区分后,就能深刻理解其“一切历史都是 当代史”的论断。他说,“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 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穴中,直到文艺复兴 欧洲精神重新成熟时,才把他们唤醒”;“因此,现在被我们视为编年 史的大部分历史,现在对我们沉默不语的文献,将依次被新生活的光 辉所照耀,将重新开口说话”①。这里,克罗齐首先强调历史学家从现 实需要出发,应用批判精神从死材料中选择感兴趣的东西;其次,“语 文学联合哲学去创造历史”——用具有时代精神的思维去理解和把 握过去的文献。因此,克罗齐反对历史学家所谓“客观性”的价值,认 为如下思想幼稚天真:似乎事物在述说,而历史学家在洗耳恭听,并 记录下它们的声音。

在肯定“历史都是当代史”之后,就清除了“历史-哲学同一论”的 最大障碍。克罗齐指出,“但当把编年史降低到其实际的记忆功能, 把历史提高到对永恒的现在的认识时,历史就凸现出同哲学一体,而 哲学不过是永恒的现在的思想”②。这样,历史与哲学就不是两种形 式,而只是一种形式;它们并不互为条件,而是合为一体。思想创造自 身,也就创造历史。既不是历史在哲学之前,也不是哲学在历史之前, 而是共生共存。显然,这是超越观念与事实的二元论,理性真理与事实 真理的二元论,“历史本义是知道,哲学本义是理解”的二元论的结果。 界说判断与个别判断的同一则成为历史-哲学同一论的逻辑根据:历史 学将哲学汲于自身,哲学作为历史学的方法论汇合到历史中去。

克罗齐从自由主义者的政治立场出发,为反法西斯斗争需要,指 出人类的历史总是自由的历史。他认为,自由既是历史发展的永恒 动力,又是一切历史的主题;自由既是历史进程的解释原则,又是人 类追求的道德理想。自由不是外在于历史的目的,而是历史内在的

①② 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Ogni storiaè la storia contemporanea”), 载于《世界哲学》,第11、22页,2002年第6期。

动因,因此,真正的历史学只有基于自由观念,才能洞见人类历史的 真谛。在自由充分时期之后是自由的微弱时期,因为自由体制越稳 固,就越因习惯而衰落。在暗无天日的时代,自由之火从未熄灭(即 使在少数历史伟人的心中)。他举例说,破坏自由的拿破仑,身后留 下渴望自由的各民族,它们成为真正迅速建立自由制度的专家。克 罗齐认为,历史不是“牧歌”,不能想像脱离充满危险和斗争生活的自 由,同样不能设想一个无冲突、无威胁、无任何类型压迫的自由世界。 历史也不是“恐怖的悲剧”,它是一部戏剧,所有时代、一切民族、全部 成员登台表演,它们集有罪与无罪、善与恶于一身,但历史的主导思 想是善,最终恶促进向善。他否定历史哲学的超验必然性和因果必 然性,但肯定历史学的逻辑必然性,认为历史学的逻辑必然性是人类 自由的前提。应当说,克罗齐的这两种观点并不一致。

克罗齐还对历史著作的特性做了精辟的论述:

1.历史著作的历史性,可界定为由实际生活需求激起的理解和 领悟行动。实际生活需求的多样性(道德、经济、审美等需求)赋予历 史性必要前提。

2.历史著作的真理性,在于历史叙述的充实,即在其深层存在实 际需求,此种需求将历史叙述同实际生活的多样性相联系;在于历史 叙述中进行历史判断。

3.历史著作的统一性,寓于历史判断形成的并在形成时解决的 问题。因此,这完全是逻辑性质的统一性。历史著作的逻辑统一性 存在于一个问题中,而不存在于一个事物和一个形象中。

总之,克罗齐强调实际生活同历史学的关系。他说,全部历史文 化,都同维护并扩展人类社会积极的文明生活的普遍需求相联系; 当缺乏这种推动力时,历史文化就极渺小;当文明进程突然中断或 停滞时,历史学近乎完全沉默。为此,尽管他承认享誉欧洲的德国 历史学家兰克(Leopold von Rank)和瑞士文化史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的贡献,但批评前者缺乏普遍性观念和历史问题,后者 忽视生活和思想的联系,用静止眼光观察历史。

无庸讳言,克罗齐的历史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然而,作为历史学家,克罗齐毕竟为后人留下浩瀚的社会史、文化史著作。克罗齐以 其深刻的思想、渊博的知识、翔实可靠的史料及清新、自然的文体,为 西方史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哲学家和史学理论家,克 罗齐对传统史学种种弊端的敏锐洞察,对历史研究中“客观性”、“文 献性”、“诗性”、“实用性”、“倾向性”的有力批判,对历史编篡学自身规 律及其历史的关注,在西方史学界产生过深远影响。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在线阅读

    第四章 柏拉图哲学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 望族。早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是伯里克利的朋友。青年时参加过伯罗奔 尼撒战争,目睹雅典民主制的衰败与无能。柏拉图受过良好的教育,涉足哲 学和文学,和当时的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热衷于政治。20 岁时成为苏格拉底 的弟子,一生景仰其师的思想和人格。三十寡头执政…

    书籍分录 2024年10月29日
    171
  • 埃斯库罗斯悲剧-《报仇神》-(七)第三场-在线阅读

    (七)第三场 (雅典娜由圣像后出现) 雅典娜 我刚才远远地听到大声的呼吁, 在斯卡曼德罗斯河畔,正在视察 那片土地,阿开奥斯领袖和头领们 从夺得的战利品中把那大片土地 分配给我,供我永远地享用, 作为提修斯的后代的光辉礼物。 从那里我双脚不停地匆匆赶来, 无需翅膀,盾牌不断地喧嚣。 把那些强健的马驹套上大车, 我看见地上这群人非寻常模样, 我心中并不害怕,但…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3日
    303
  • 洛克-《人类理解论》-第四卷-第十三章 关于知识的一些附论-在线阅读

    第十三章 关于知识的一些附论 1 我们的知识一部分是必然的,一部分是随意的——我们的 知识和我们的视觉有许多有相似的地方;而最显著的一种相似关 系,就是,知识亦如视觉一样,既不是完全必然的,亦不是完全随意 的。如果人的知识是必然的,则一切人的知识不只是相似的,而且 人人都会知道一切能知道的事情;如果它完全是随意的,则有些人 竟然会不注意它,竟然会完全没有知识…

    书籍分录 2天前
    16
  • 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第四卷 论知识-第五章 通论真理-在线阅读

    第五章 通论真理 §1.多少个世纪以来,人们早已在问:什么是真理?§2.我 们的朋友们认为真理就是随着事物本身彼此间的符合或不符合而 定的记号的结合或分离。所谓记号的结合或分离,当理解为人们 换个方式所说的命题。 德 但一个带形容词的称号(epithète)并不构成一个命题;例 如说贤明的人。可是这里却有两个名词的结合。否定也和分离不第五章 通论真理 是一回…

    书籍分录 16小时前
    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