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认识是主客体的双重建构过程

“新结构——新结构的连续加工制成是在其发生过程和历史过 程中被揭示出来的——既不是预先形成于可能性的理念王国之中, 也不是预先形成于客体之中,又不是预先形成于主体之中。这似乎 表明,新结构的历史-心理发生上的建构是真正组成性的,不能归结为 一组初始条件的状态。”①

皮亚杰认为,在认识过程中,当个体受到外部刺激时,他所反映

①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第104页,商务印书馆,1981。

的不是引起刺激的外物,而是受到刺激的主体自身的认识结构。也 就是说,一切客体都要通过主体的内在结构才能被认识,人本身就是 高度适应环境的被内在结构化了的生物机体,人的智慧本质上是一 种认识结构。那么,认识结构是从哪里来的呢?他说,人的认识结构 是物质性的机体结构在演化过程中自然发展的结果。但是认识结构 与机体结构有着本质的区别,机体结构是通过遗传和本能系统发展 而来的,认识结构作为一种机能则是个体与其周围世界相互作用的 结果。因此,皮亚杰在研究认识结构时,一直坚持把个体与环境的相 互作用作为他进行分析的出发点。

皮亚杰指出,认识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是图式(scheme),它最初指 动作的结构和组织。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 移或概括,形成动态的可变结构。原始的图式是婴儿通过遗传获得 的吮吸、抓握等动作,以后在活动中,遗传性图式又逐渐分化为多种 动作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直至出现复杂的思维运算图式即逻辑结 构。认识结构的这种演进是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实现的。同化是 把客观外界给与的东西整合到自己已有的心理结构图式之中,就像 胃肠吸收营养一样,是对经验材料的过滤和筛选。由于同化作用,主 体才能对刺激作出反应。但是同化是相对保守的,它只与不变或变 化不大的环境相适应,只能从量上丰富图式,不能从质上改变图式。 顺应指主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自己内部图式的改变。当环境的变化 使得主体图式已不能同化客体时,经过主体的自我调节就会导致图 式的质的改变,即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新图式去反映环境的新特点, 去同化新事物,可见顺应是主体自身的一种革新。顺应与同化是两 个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的过程,它们反映了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 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之间不断发展的平衡关系。在活动的基础上, 原始图式开始了最初的同化和顺应过程。每遇到新事物,原有的图 式总是力图去同化它。如果成功,原有图式便得到巩固与加强,认识 达到平衡;如果失败,便作出顺应,调整和创造新的图式去适应现实, 直至达到认识上新的平衡。这种不断发展着的平衡,就是认识结构 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见,人类所特有的认识结构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后天建构起来的,认识的本质就是建构。

这种建构过程不仅指主体内部认知结构的建立,还包括主体运 用内部结构对认识客体的建构。皮亚杰说,这是一个认识主体和认 识客体的双重建构过程。它从主体的活动这一身体和外界事物的接 触点开始,循着外部和内部两个方向发展。也就是说,认识的建构过 程包括内化与外化两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内化指主体的外部 动作活动向内部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大脑的思维结构。外化 指主体已经形成的内部图式向外部协调的方向发展,最终以一定的 图式结构去同化客体,从而在认识中建立客体的结构。

皮亚杰还特别指出,既然认识是一个主客体的双向建构过程, 那么它就必然带有创新的性质。他举了人造卫星发射这样的高级 技术创新活动来说明这个观点:“很明显,将这样一种组合说成是预 先确定了的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在谈到探索这种组合的念头的出 现时,我们发现,虽然这种探索念头的出现,标志着一系列早先设计 的终结,然而实现出来的组合则产生于早先设计所未能包括的一些 选择和协调。因此,就下述意义来讲,这个组合是一个新的东西:因 为它是一个或多个主体智力的产物,同时,它又向我们提供一些客 体,这些客体我们在进行积极探索、并建立特定的相互联系之前是 既不知道甚至也猜想不到的。”①在科学创新这样的典型认识建构过 程中,主体通过不断地选择和协调产生新的结构,客体也在与主体的 联系中不断翻新。科学知识、科学体系都是不断构成的结果,在认 识、理解的过程中总是包含有一定程度的发明,总有一些新的结构形 成,而这些新的结构以前既不存在于外在世界,也不存在于主体心灵 之中。原来不存在的认识结构和认识客体不断地形成,新东西层出 不穷,人的知识才能不断丰富和拓展。皮亚杰的建构论思想是对现 代哲学认识论的重要贡献,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丰富和 补充。

①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第97—98页,商务印书馆,1981。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二节“自然法权”和“锁闭的商业国”

    费希特在《纠正公众对于法国革命的评论》以后,一直在思考如 何把知识学的原理应用到社会政治学说中去的问题。既然法国革命 的重要根据是天賦人权的理论,那么,追问人权的最终来源及其法 理,即自然法权的问题,就是费希特必须考虑的课题。按照费希特自 己所说: ① 梁志学主编:《费希特著作选集》第1卷,第375页,商务印书馆,1990。 在当时的所有著作中都缺乏对法权概…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56
  • 第四节被知觉的世界

    在《知觉现象学》的第二部分“被知觉的世界”中,梅洛-庞蒂首先 指出,身体的理论已经是一种知觉的理论。对身体的现象学描述表 明,身体本身就是对于整体存在的表达。他认为,身体不是一个机械 的物体,而是一个身体意向性,它的另一极就是被知觉的世界。这 样,我们就恢复了身体-主体与被知觉的世界之间的本质联系。在我 们获得一个外部世界的观念之前,我们已经经验到我们的在世…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3日
    253
  • 第五章 政治哲学

    人们一般把康德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而实践哲学又 分为道德哲学、法哲学和政治哲学。不能说这种划分是错误的,或者 说是没有意义的。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划分会产生出这样一个 问题:这些被分割了的各个部分是否有联系呢,还是它们只是康德在 不同领域提出的各自独立的学说——就像他早期的星云说与他的政 治哲学没有关系一样?如果不能或没有对这些部分如何有机地构成…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61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一编 第一卷 第二章 第一节-在线阅读

    第一节 一般先验演绎的原则 法学家在谈到权限和越权时,把一桩法律诉讼中的权利问题(quid juris) 和涉及事实的问题(quid facti)区别开来,而由于他们对两方面都要求证明,这 样,他们把前一种证明,即应阐明权限或合法要求的证明,称之为演绎。我们 在使用大量经验性概念时没有人提出异议,我们也不加演绎就理直气壮地坚 持赋予这些概念某种意义和自以为的…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290
  • 第三节自然哲学及其所涉及的自然科学问题

    黑格尔认为,从逻辑理念角度看,自然哲学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 象中不断寻找和认识统一性。首先只看到单一、外在的要素,它们彼 此间没有任何统一性,这就是“单一性”(Vereinzelung)阶段。本阶段 类似逻辑学的“存在论”。然后把单一要素都看做一个统一体,其他 的要素都与之相关,这就是“个体性”(Individualitat)阶段。本阶段类 似逻辑学的“本质论…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44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