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认识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经验论和先验论两 派之争。在经验论看来,主体是受教于外在事物的,因此认识只能来 源于客体。先验论则主张,主体本身就具有内在认知结构,并运用这 些结构去规定客体,所以主体才是认识的根本来源。皮亚杰认为,这 两种看法表面上对立,实质上都犯了预成论的错误,前者把认识看做由客体预先存在的特性决定的,后者把认识看做由主体预先存在的 结构决定的。而实际上在认识之前,并不存在既有的认识内容和认 识形式。“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 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 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和客体之 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但这是由于主客体 之间的完全没有分化,而不是由于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① 从发生学的观点看,在认识发生之前并不预先存在各自独立的主体 和客体,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随着认识的发生而逐步分化出来的。 皮亚杰解释说,初生的婴儿就处于类似人类史前时期的主客体混沌 未分的“非二分化”状态,他心目中的世界是由变动不居的感觉“动画 片”组成的,既没有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也没有认识论意义上的客 体,他还没有认知意识。儿童最初的世界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 为中心,皮亚杰称这种状态为“儿童自我中心主义”,“婴儿把每一件 事物都与自己的身体关联起来,好像自己的身体就是宇宙的中心一 样 但却是一个不能意识其自身的中心”。② 除了对自己的动作有 所感觉之外,在婴儿的外部世界与自我世界之间不存在任何界限。 皮亚杰进一步指出,在主客体的分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活 动。婴儿最原始的身体活动,为即将出现的主体与客体提供了唯一 一个可能的联结点。一开始,婴儿的每一种活动只能分别孤立地把 他的身体与外界相联系,以后各种活动逐渐协调,并出现了表象、语 言等信号性功能。当儿童的各种身体活动能够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时,他开始意识到自身是各种活动的来源,主体概念因而产生。另一 方面,当儿童对相应于主体活动而产生的各种外界变化发生自觉注 意时,客体概念也就逐渐形成。人类的认识就是这样以人的机体结 构为依托、以活动为契机而从无到有地产生的。
皮亚杰的活动理论在认识起源问题上独树一帜,不仅尖锐批评
①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王宪钿等译,第21页,商务印书馆,1981。 ② 见同上书,第23页。
了经验主义和先验主义的预成论观点,把认识看成一个动态的、发生 的过程,而且通过强调活动的作用深化了对认识起源和认识本质的 理解。“要知道一个客体,就得动之以手”;“认识就是转变实在,从而 理解某一状态是如何产生的”①。应该说,皮亚杰关于认识起源于活动 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起源于实践的思想,在基本出发点上是 一致的。也就是说,他的活动概念所具有的对象性、物质性和结构层次 性,不仅是对唯心主义预成论的批判,而且强调了人在认识中的能动作 用。然而与实践概念相比,活动概念的含义毕竟过于宽泛,它还包括了 人的生命活动、心理活动等;而实践概念最集中地体现了入类文明进化 和认识发展的特征,正是实践构成了活动范畴最本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