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霍尔妮、沙利文、弗洛姆

20 世纪 30年代中期以后,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中心转移到美国。 经济危机和战争等严重的社会病症,使这一学派的诸多理论家们都 把关注的重点转向了社会文化因素。其中霍尔妮、沙利文、弗洛姆的 观点是有代表性的。

①《荣格全集》第7卷,第266页。 ② 同上书第8卷,第432页。 ③ 同上书第16卷,第80页。

一霍尔妮的“原始焦虑论”

霍尔妮(Karen Horney,1885—1952)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她的 主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精神病者的人格》(The Neurotic Personality of Our Time,1937),《自我分析》(Self-Analysis,1942),《精神病和 人类成长》(Neurosis and Human Growth,1950)。霍尔妮继承了精 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分析等)和无意识、压抑、抵抗等 基本概念,并给以新的解释,但否定了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情结、 力比多以及童年经验决定论等说法。她认为,无意识冲动不是生之 本能和死之本能,而是对安全和满足的渴求。现代人一生下来就处 在一个充满敌意、威胁的世界中,这造成了人的先天恐惧感,即“原始 焦虑”。儿童焦虑感产生的初始原因,往往是父母的粗暴、冷漠、苛刻、 不公正等态度,所以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养成了儿童对社会的反应方式,家庭结构决定着儿童的人 格结构。儿童为了克服孤独和不安全感会采取种种防御策略,这些 策略针对不同的需要在使用中固定下来,成为指向性的行为模式,由 此而形成三种不同的人格:第一种是出于求爱的需要而趋向人们,属 于依从性人格;第二种是出于独立的需要而避开入们,属于分离性人 格;第三种是出于权利的需要而反对人们,属于攻击性入格。然而这 三种行为模式或人格都不是对付焦虑的有效手段,因为这些行为本 身都有可能引起冲突,进而加重焦虑感,导致人的精神病患。 霍尔妮认为,正因为人生活在一个不安全的、令人惶恐和畏惧的 环境中,所以人生的基本动力不是性本能,而是摆脱焦虑感和寻求安 全。这种求安全的动机与其说是入的先天本能,不如说是后天受到 心理压抑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矛盾就是产生这些压抑的重 要原因。她批评弗洛伊德在研究个性问题时对社会文化因素的忽 视,并正确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病产生的根源是经济领域里 人与人之间激烈的竞争。但她对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解仍比较抽象, 她所谓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认为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个 人内在的精神力量。

二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1892—1949)祖籍爱尔兰,出生于 美国。其主要著作有:《现代精神病概念》(Conceptions of Modern Psychiatry,1945),《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1953)。沙利文的文化派精神分析观点突出 的是“人际关系论”。他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人际关系 中,所以人格实际上是在复杂、变动的人际关系中形成的个人相对固 定的行为模式。对人格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单个人的特性,而应当重 视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人际关系指同周围人们的接触、交往,也包括 梦境、意向、艺术欣赏等带有人际特点的心理过程。沙利文区分了人 格发展的三个过程。第一种是有机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他称 之为动能,这是生物体内决定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因素。动能分为 焦虑动能、自我动能、分裂动能、升华动能等,人依靠这些动能调整自 己的行为,解除心理紧张,追求安全生存。第二种是个体保持关于自 己和别入意象的过程,这些意象一般从婴儿期就产生了,他称这一过 程为人格化。第三种是认知过程,主要指个体以自身能力应付不同 种类的符号化,以及对环境作出反应的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 沙利文把人格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言语行 为能力的成熟;儿童期——与同伴相处能力的成熟;少年期——爱情 能力的成熟;前青年期 内心需要以生殖需要的精神推动力形式 表现出来;成年早期——性欲行为的成熟;成人后期——身心全部成 熟。在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生理成熟与社会认可之间往往产生矛 盾冲突,处理不好就可能促成焦虑、倒退或自我中心的人格。只有注 意各阶段发展的协调,才能获得完满的人格。沙利文以人格理论为 基础解释精神病的起因,认为幼年时期的人际关系遭到破坏,会使人 陷入严重的焦虑,最终导致精神的分裂,这是精神病的主要起因。只 要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情境,帮助患者恢复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人 际关系安全感,就能达到治疗的目的。沙利文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已 经超出家庭范围而具有更多的社会文化因素。

三弗洛姆的“逃出自由说”

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是后期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重 要代表,出生于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一个正统犹太家庭,纳粹上台 后他流亡到美国。弗洛姆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也接 受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和批判精神。他试图用心理学、精 神分析学去解决人在社会中的异化问题,用“心理革命”来补充、推进 社会革命。他称自己的思想是“分析的社会心理学”,并把精神分析 学引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其主要著作有:《逃出自由》 (Escape from Freedom,1941),《健全的社会》(The Sane Society, 1955),《自为的人》(Man for Himself,1947)等。

弗洛姆的全部研究围绕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而展开,他特别关 注的是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问题。“逃出自由说”是弗洛 姆的代表性观点。他批评弗洛伊德忽视经济因素对人的个性形成的 影响,强调政治、经济、思想等全方位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弗洛 姆指出,入的个性化过程与所处的历史时代有关。比如在中世纪,由 于工业和交通不发达,等级界限僵化,人的个性化程度相对很低,个 人对他所属村落、宗族的归属感与他的不自由状况是联系在一起 的。随着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出现了自由人, 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系松弛了,个性化不断加强。但与此同 时,人也失去了对原来村落、宗族的从属依赖关系,丧失了相对稳定 的社会经济地位。此时的人发现其他个体都是自己的潜在竞争对 手,于是感到时时处处都处于威胁之中。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自由 是同软弱、孤寂、恐怖、绝望等情绪连在一起的。“人之最根本的需 要是克服分离,挣脱其孤独的牢狱”①。为了重新回到较为安全的境 况,当代人的主要心理动机就是逃出自由。也就是说,宁可少一些自 由,而换取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较有保障的生活。这是一种无意

① 弗洛姆:《爱的艺术》,陈维纲等译,第1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识的变态心理机制,它在整个社会上蔓延,因此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 病态的社会。

弗洛姆从对人的心理机制分析中寻找改造社会的途径。他认 为,人为了应付处身于社会中所产生的孤独感,在性格上逐渐形成五 种动力倾向:接受倾向、剥夺倾向、贮藏倾向、交易倾向、生产倾向。前 四种倾向都是病态的,只有最后一种是健康的,因为真正的自由必须 建立在自发的爱和工作上:“具生产性人格的人对给予的理解却迥然 不同。给予即潜能的充分实现。正是在给予中,我领略到我的力量、 我的财富、我的能力。”“爱既然是给予,爱的能力必定依赖于个人性 格的发展。仅有那些具备完全生产性倾向的人才可能爱。”①要改造 资本主义社会,应该实行普遍的心理治疗,即发扬人们心理机制中的 生产性动力倾向,抑制其他四种不良的心理倾向。通过这种微观革 命的方法,重建人们之间互助友爱的兄弟关系,这样就可以在社会中 重新获得安全感。

弗洛姆还通过分析社会体制引出心理革命的结论。他说,可以 使入们摆脱孤独的社会体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权势主义,另一种是 人本主义。权势主义是通过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套极其严格的控 制,造成对人的束缚以至奴役状态,使人们与他人保持一致而感觉不 到孤独;但这又会造成人的消极感和对社会的敌视态度。人本主义 则是通过在社会内部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互助精神,建立起人与 人之间的分担、分享、合作关系,并进一步建立一个人本主义的社会 主义社会。而要实现人本主义的健康社会离不开人的心理革命。

四新弗洛伊德主义对精神分析学说的推进

新弗洛伊德主义对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在人格结构中反对弗洛伊德以本我为中心的倾向,而突出自我的 地位;把自我看成具有独立目标和动力的理性系统,也就是强调了意

① 弗洛姆:《爱的艺术》,陈维纲等译,第26、2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识对无意识的控制和指导作用;(2)否定了弗洛伊德的性恶论,认为 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人的向上发展倾向和自尊意识能够对本能欲 望进行调理,从而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和本能决定论持批评态度; (3)超越了弗洛伊德只对个体进行精神分析的狭隘眼界,强调了社会 文化因素和环境对人格形成、发展的作用,并进而提出了改造社会的 要求。然而,由于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仍然较多地局限于心理分 析的范围,因此它们的社会观带有乌托邦色彩。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资源的,也不打算靠倒卖PDF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的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另外,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您要求我下架的,也可以联系我,我立刻下架。
(0)

相关推荐

  • 第十章舍勒

    舍勒(Max Scheler)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占有一个特殊地位。他本 人也常常被看做是一个“谜”。这是因为,这位被称为德国哲学界自 谢林以来的又一位神童,在其30 年学术生涯中几乎涉猎了现象学、伦 理学、宗教哲学、知识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形而上学、社会批判和政 治思想等现代精神科学的各个领域。但是,正因为对众多领域的涉 足、关注重心的不断变换,他的著作才常常…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日
    316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部分 第二编 第二卷 第二章 第六节-在线阅读

    第六节 先验的观念论作为解决宇宙论的辩证论的钥匙 我们在先验感性论中曾充分地证明了:一切在空间和时间中被直观到的 东西,因而一切对我们可能的经验的对象,都无非是现象、即一些单纯的表 A491 象,它们正如它们被表象出来的那样,作为广延的存在物或变化的序列,在 B519 我们的思维之外没有任何以自身为根据的实存。这种学说的概念我称之为先第六节 先验的观念论作为…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209
  • 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卷六-在线阅读

    1—145:弥涅耳瓦惩罚织女阿剌克涅 女战神弥涅耳瓦听完了这故事,表示很赞成文艺女神所唱的歌,也认为她们的愤怒是有道理的,于是她自言自语道:“仅仅称赞别人是不够的,我自己也应受人称赞才是,我不能让人随便轻视我而不给他们惩罚。”她说着便想起阿刺克涅这个迈俄尼亚地方的姑娘。她听说这姑娘自以为纺织羊毛比她还好,不肯服输。这位姑娘很有名气,这既不是因为她出生的地方了…

    书籍分录 2023年12月29日
    655
  •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二先验方法论 第一章 第一节-在线阅读

    第一节 纯粹理性在独断运用中的训练 数学提供了一个没有经验的辅助而有幸自行扩展开来的纯粹理性的最光 辉的例子。例子具有传染性,尤其对于那当然会自夸在别的领域也拥有它在422 二、先验方法论 某个领域所分得的同一种幸运的同一种能力来说是如此。因此纯粹理性在先 验的运用中希望能像它在数学中成功地做到的那样同样有幸彻底地扩展自 己,尤其是当它在前者中应用的同一个方…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30日
    377
  • 埃斯库罗斯悲剧-《阿伽门农》-(六)第二合唱歌-在线阅读

    (六)第二合唱歌 歌队 (第一曲首节) 是谁想起了这名字, 各方面完全相吻合—— 是否我们看不见的 某神灵预知命运, 恰当地一语道破, 给激起干戈和争妙的 女人起名为海伦? 她害船害人害城邦, 在她走出椎帘, 借助强劲的西风, 扬帆出航之后, 许多持盾的将士 如猎人循着桨踪, 来到西摩埃斯河的 绿阴浓密的河岸旁, 被血腥的争吵神激励。 (第一曲次节) 愤怒神…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3日
    326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