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社会文化学说的基础仍然是性动力说和本能论。他在 《精神分析引论》一书中写道:“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人 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①他认 为,人的本能出自两大原则,即追求满足机体快乐的唯乐原则和要求返 回事物初始状态的强迫重复原则。这两大原则分别体现为生存本能和 死亡本能,生命就是存在于这两个趋向之间的一种冲突和妥协。
生存本能就是性本能,也包括自我保存本能。性本能为个体生 存和种族繁衍提供动力,它促使新生命的诞生,同时又推进生命的历 程,体现为一种建设的力量。弗洛伊德特别强调,对于人类来说,生 存本能的根本特征不仅在于求生,更在于求爱、求乐,即推及到一切 可以给人带来愉快感受的欲望,所以它又称做爱的本能。生命除了
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第9页,商务印书馆,1984。
表现为求生、求爱的力量,它还包含着破坏的冲动,即以本能的方式 毁灭自身或是伤害同类,这就是死亡本能。死亡本能是任何生命历 程所不可缺少的。生存本能代表着爱和创造的力量,死亡本能代表 着恨和破坏的力量,现实的人生始终贯穿着这两者的对立冲突和联 系转化。
弗洛伊德研究本能的目的,在于从中引出某种维系人类社会的 心理力量,因此,性动力理论实际上是一种从生命动力过渡到社会发 展动力的理论。他认为,由性本能提供动力的个体生命原本具有无 限生机,但人类的社会存在形态又不得不对个人的本能冲动施行必 要的压抑,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个体性本能虽然受到压抑,其 心理能量并未减少,必然会寻找其他途径释放出来,以达到心理状态 的平衡,这种现象就称为转移。除了言行失误、精神病等消极转移方 式之外,弗洛伊德又提出一种积极的、更为理想的、为社会所接受的 转移方式:
升华。“其中有一种在文化的发展上占着特殊重要的 地位。……这个历程,叫做升华作用(sublimation),因为有这个作用, 我们才能将社会性的目的提高到性的(或绝对利己的)目的之上。”① 也就是说,通过升华作用,力比多可以放弃原始的性目标,转向更高 层次的精神文化追求,从而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断 言,入类历史上的辉煌成就,都与伟大人物的心理能量升华有关。比 如达·芬奇从小是孤儿,这使他对母亲的爱失去了目标,于是他的性 本能转而升华为对艺术的追求,从而创造出《蒙娜丽莎》那样的不朽 作品。必须指出,尽管弗洛伊德的升华说涉及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 内在冲突和代价等理论问题,但是简单地把人类文明进步与个人幸 福对立起来,是没有根据的;尤其是把文化创造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仅 仅归结为性本能,难免不走向荒诞。
弗洛伊德对宗教与道德起源的论证,同样基于他的性本能动力 理论。他认为,历史上图腾崇拜的两项禁令(禁止杀死图腾动物和禁
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高觉敷译,第275页,商务印书馆,1984。
止与本部族妇女通婚),体现了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和道德观 念,而这两个禁令同俄狄浦斯情结的两个要素(杀父与娶母)恰恰是 巧合的,所以应该把性理论作为历史、宗教、道德、社会研究的前提。 他按照这一观点解释道:原始部落中的父亲占有着本部落中的所有 妇女,是儿子们崇拜、畏惧和仇恨的对象。终于有一天,儿子们杀死 并分吃了父亲,然后约定放弃对本部落妇女的占有权。他们还举行 了图腾仪式,以作为对弑父行为的补偿和对分享父权的庆祝。这就 是人类犯罪感的起源,也是宗教观念、伦理道德、社会体制的发端。 弗洛伊德仅仅从心理上分析宗教、道德的起因,并进而推及对全部社 会历史现象的解释,这种以偏概全、主观武断的做法脱离了科学研究 的轨道,使他的社会文化学说流于浅薄和庸俗。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医学、心理学和哲学上都有重大贡 献。在医学上,它突破了以药物、手术方法治疗精神疾患的传统生物 医学模式,开创了运用精神分析方法达到心理治疗的现代医学模式。 以精神分析学说为基础,性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建立并发展起来。 在心理学上,它的多层次心理结构的提出和对无意识心理机制的探 索扩大了心理学的视界。以精神分析的方法对行为动力、需要、人格 的研究,实际上是把内因决定论和动力论引入了精神领域,并由此开 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新领域。在哲学上,它 使长期被忽略的无意识精神现象第一次受到如此重视,为哲学研究 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同时也丰富了人们对自己精神世界的了解。但 是,弗洛伊德对无意识本能的片面强调,又导致这一理论陷入误区。 他颠倒了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实际上是对人类理性的贬损;他的泛 性论带有明显的生物本能决定论色彩;他对社会历史现象的心理化 解释,又表现了他在思想方法上的狭隘和片面性。这种种理论缺陷, 首先遭到来自于学术阵营内部他的追随者们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