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在后期理论中出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需要,对自已的早 期理论作了许多补充和修改。首先他把心理结构说发展为人格结构 说,使无意识心理学进一步社会化。相应于心理结构中无意识、意 识、前意识三个层次,他提出个体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 “本我(Id)”相应于早期的无意识概念,它是人格的基础部分。本 我像一口充满着沸腾的刺激的大锅,既包容着巨大的能量,又表现出 混沌无序和不稳定。弗洛伊德借用尼采用过的概念“伊底(Id)”来说
①《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等译,第9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明本我:“伊底当然不知道价值,善恶和道德。与唯乐原则有密切关 系的经济的或数量的因素支配了它的各种历程。它所有唯一的内 容,据我们的观点看来,就是力求发泄的本能冲动。”①在整个人格系 统中,本我是模糊而不易把捉的部分,它在本能需要的驱使下骄横任 性,毫无理智可言。
“自我(Ego)”相应于理性的意识系统,它以知觉为特征。作为精 神的感觉器官,它既接受外来的刺激,也感受内心的活动。自我的作 用就是向本我提供外界信息,帮助它从外部世界获得本能需要的满 足。自我同本我的关系非常微妙,它具有本我所没有的综合统一功 能,因而可以知觉本能并进而控制本能。但自我终究只是本我的派 生部分,它自身并无动力,只能从本我中吸取力比多来推动自己,因 而又是软弱的。弗洛伊德曾经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喻为骑手和马 的关系,不过这里不是骑手驾驭马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是由马来决 定奔跑的方向,骑手只能根据外界现实条件来控制马的奔跑速度和 姿态。这样一来,自我只不过是本我实现自己意图的限定性工具。 “超我(Super-ego)”相应于心理结构中的前意识系统。它是在父 母、教师、权威人士的影响下后天形成的,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人 性的高级层次,是人格中社会力量的代表。“超我从自我分化出来并 非偶然;这种分化代表着个人发展和种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性”②,包 括良心、道德、理想、宗教感等社会性的规范、准则和情感。但是超我 的深层根源同样在本我,“它也是本我的最强大的冲动和最重要的力 比多变化的表现”③,只是这种冲动的方向转向了内部,成为针对自我 的一种监察、指导和威胁,常会引起人的内疚、自责或自惩。正因为 “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生活的较高 尚行动的主体”④,所以它是人格结构中最后形成的保障社会文明发
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第58页,商务印书馆,1987。 ②《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林尘等译,第184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③ 同上书,第185页。 ④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第52页,商务印书馆,1987。
展的层次。
在弗洛伊德看来,个体人格中的三个部分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 系,共同构成人格整体。它们之中,代表人类意识的自我处境最为艰 难,它既要为满足本我的需要操劳,又要受到超我的严厉监视,还要 应付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这恰是人生不易的现实写照。自我一旦 抵挡不住重重压力,就会导致精神的焦虑症状。因此,要获得健康的 人格,必须协调好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心理结构理论到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深 化过程,也是心理学向哲学过渡的准备。其理论意义有三点:(1)提出 了人格建构的动态模式,这主要表现为人格三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 (2)强调了人格发展的动力因素,特别是对本能需要的研究;(3)已开 始注意到社会历史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制约和影响,以及个性发展与 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