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叶,西方哲学中出现了一个以弗洛伊德的名字为标 志的思想潮流,这就是弗洛伊德主义以及其后的新弗洛伊德主义。 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被西方人并称为改变了现代思 维方向的三位犹太籍伟人。马克思和爱因斯坦分别揭示了社会和 自然的发展规律,引发了历史观和宇宙观的重大进步,弗洛伊德则 在人类的精神领域中实现了对于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突破性研究。 他年轻时曾立下志向,要成为揭开“斯芬克斯之谜”的人,这个源自 古希腊的难解之谜其实就是对人自身的认识,也是弗洛伊德一生追 求的目标。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 (Moravia)一个叫弗莱堡(Freiburg,今属捷克)的小镇,贫寒的家境使 他从小就养成了简朴而单纯的生活习惯。4岁时举家搬迁到维也纳, 这为他提供了在这座欧洲历史文化名城求学的机会。中学7年他的 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873年,弗洛伊德在慈善机构的资助下进 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经过8年苦读,以全优成绩完成学业,同 时阅读了大量哲学著作,为日后的理论创造积累了深厚的学养。他 的自传中有这样的描写:“我发现别人指望我该自认为低人一等,是 个外人,因为我是犹太人。我绝对不承认我是劣等人,我一直不懂为 什么我一定要为我的血统,或者如人们那时开始说的‘种族’,而感到 耻辱。我容忍了对我的排斥,并不感到非常懊恼。因为在我看来,尽 管受孤立,但一个积极同大家一起工作的人是能够从这个人类的组织中找到某种慰藉或安身之地的。”①正是这种自强不息、面对现实的 态度,为他一生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1881年弗洛伊德获得博士 学位,由于经济上的拮据,他不得不离开相伴了6年的布吕克(E.W. Brücke)生理实验室,转向医疗实践,成为一名专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的临床医生。1885年,弗洛伊德得到了一笔奖学金,到法国巴黎就学 于著名神经病学家沙尔可(J.M.Charcot)门下,受到催眠术治疗精 神病的启发,开始从心理学方面研究精神病的起因。1895 年他与布 鲁尔(J.Breuer)联名出版《歇斯底里研究》(Studien über Hysterie)一 书,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这一学说的两个基本命题是:(1)人 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是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2)从根本上来说,这些 心理因素来源于性的冲动。所以精神分析的实质,就是对性的本能 和欲望进行分析。弗洛伊德对性问题的公然强调使他在学术界严重 孤立,但他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不畏艰难地推进着精神分析理论, 最终在心理学界产生重要影响并形成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度过了漫长而又坎坷的晚年生活。1923年患口腔癌, 之后16年忍受了数十次手术的巨大痛苦,仍不停地研究、写作。他的 学术地位与日俱增,1930年获著名的歌德奖,1936年被接纳为英国皇 家学会的通讯会员,并在 80寿辰的庆典上收到爱因斯坦、罗曼·罗 兰、茨威格等世界名人的贺电。但纳粹党人上台后对他进行了一系 列迫害,他不得不于垂暮之年流亡英国。弗洛伊德在伦敦以奋力写 作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年,当口腔癌发展到不堪忍受的地步时,他 要求医生给自己注射吗啡结束了生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一般被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1913 年以 前,他的研究主要围绕着精神病的心理治疗和无意识心理过程问题。 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1990),《性 欲理论三讲》(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1905),《精 神分析引论》(Vorlesung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
①《弗洛伊德自传》,张雾明、卓如飞译,第4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1916—1917)等。1913年以后,弗洛伊德的理论兴趣转向更为广泛的 社会文化领域,他不仅用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研究个人的 行为,而且对人类的文学、艺术、宗教、历史等社会活动和社会现象也 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进行解读,由此而提出一系列心理学-哲学观点。 其后期带有鲜明的哲学和文化人类学色彩的理论,通常被称为弗洛 伊德主义。后期的主要著作有:《图腾与禁忌》(Totem und Tabu, 1913),《超越唯乐原则》(Beyond the Pleasure Principle,1920),《集 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1921),《自我与本我》(The Ego and the Id,1923),《文明及其 不满》(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1929),《摩西与一神教》 (Moses and Monotheism,193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