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被知觉的世界

在《知觉现象学》的第二部分“被知觉的世界”中,梅洛-庞蒂首先 指出,身体的理论已经是一种知觉的理论。对身体的现象学描述表 明,身体本身就是对于整体存在的表达。他认为,身体不是一个机械 的物体,而是一个身体意向性,它的另一极就是被知觉的世界。这 样,我们就恢复了身体-主体与被知觉的世界之间的本质联系。在我 们获得一个外部世界的观念之前,我们已经经验到我们的在世存在, 以及对象的统一和与之相连的身体的统一。在我们的前反思的经验 中,身体、事物和世界直接呈现出来并且处于一种活生生的联系之 中,这种经验先于将主体从他的身体和他的世界分离出来的反思过 程并且构成后者的基础。身体本身的前反思的综合造就了被知觉对 象的综合,而且这两种综合构成了单一的知觉活动的两个方面。

梅洛-庞蒂认为,现象的身体的结构已经意味着整个知觉领域的 结构,因而他从感觉的综合入手考察被知觉的世界。他断言,感觉是 身体-主体与其存在环境之间的一场活生生的对话。例如,颜色既不 是一种纯粹的物理现象(经验主义),也不是一种知性构造,它是某种 特定的在世存在的方式,这意味着一种特殊气氛的实际在场和身体- 主体对这种气氛的反应能力。因此,感觉既不是一种被动的登记,也 不是主动地强加一个意义,感觉某物就是在任何反思和人格活动之 前与某物共在或“交谈”。感觉的主体不是一个有主意并能做决定的 人格自我;相反,它是一个前人格的身体,它的种种感觉能力本身就 是一些“自然的自我”。这样,感觉是一些无姓名的开放的活动,它们 先于特殊化的人格存在并且是后者的前提。由于有了一个身体,我 们已经拥有了一些感觉领域,这就是说,我们向着一个可感觉的世界 开放,一切特殊的感觉所与都坐落在它的地平线上。

梅洛-庞蒂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说,看的自我或听的自我是一些专 门化的自我,然而各种感官又相互交流并形成它们之间的统一。通过批判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点,他指出,对我们的实际感觉经验 的现象学反思揭示出,在与可感觉世界的前反思的共在中我们的各 个感官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与康德设置一个先天的空间形式不 同,梅洛-庞蒂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亲历的空间性。在实际的感觉经 验中,可感物向肉体化的主体发出召唤,后者则或多或少地使自己集 中于某一感官以便作出相应的反应。每个感官都有它自己特殊的世 界,同时又都整合进我们的一体化经验的更大世界之中,各感官的多 样性和统一性因而成为感觉的两个方面。正是这种统一性使我们能 够从一个感觉领域的空间性转换到另一个感觉领域的空间性,同时 却不失去我们对世界的把握。正如我们在听交响乐时闭上眼睛以便 把自己投入到广大的听觉空间中,而当音乐结束时我们睁开眼睛又 回到了视觉空间里。虽然每个感官都有自己独特的空间方式,但它 们都对一个囊括一切的统一空间作出自己的贡献。白内障患者复明 之后总是试图伸手去摸任何展示给他的东西,甚至一束阳光。但当 他学会正确使用他的眼睛之后,他就重新调整了他的经验结构并逐 渐建立起一个视觉与触觉直接交流的感觉际的世界。在正常的经验 中,所有的感官都共同存在并相互作用,每一个感官的贡献都在整个 知觉的构成中变得无法区分了,正如看见声音或听见颜色的联觉经 验所表明的那样。这种知觉的综合实现了我们各种感觉经验的统 一,这种统一的过程正是通过各种感觉不断整合进现象身体本身的 前逻辑统一而不断进行的。例如,当我们用双筒望远镜看东西的时 候,两个筒的影像之所以能够汇聚成一个单一的影像,正是由于身体 意象性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现象的身体把双影体验为一种不平 衡因而努力通过眼睛的聚焦达到视觉的平衡。而且,在感觉的原初 层面上,我们还发现了时间性主体的统一和不透明性以及超越性客 体的感觉际的统一。总之,现象学反思把感觉看做最初步的知觉,同 时把原初的知觉恢复为非设置的、前客观的和前人格的经验。 揭示了各感官空间虽互相交叉但不互相重合的关系之后,梅洛- 庞蒂集中论述了空间问题。传统的空间理论要么把空间看做由主体 (先验自我)构成的先天形式(理性主义),要么把它当做一个客观的巨大容器(经验主义)。梅洛-庞蒂通过批判这两种传统的空间概念指 出,空间的起源存在于身体-主体与世界之间的一种前客观的动态相 互作用关系之中。在这个原初的层面上,我们的知觉直接是“主观-客 观的”,即主观与客观尚未区分的。因此,现象学的描述将在现象身 体与世界的各种原初关系中发现空间性的起源和基础。在一个视觉 实验中,被试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眼镜后,最初看到物体是颠倒的,此 后看到物体逐渐恢复正常但仍感到自己的身体是颠倒的,最后感到 物体和自己的身体终于都恢复正常。理性主义不能以主体的构成活 动解释被试者起初的视觉颠倒,而经验主义则不能用空间是实在世 界的客观属性来说明视觉形象的恢复。这里的问题是:被试者究竟 参照什么标准而把视觉空间领域经验为颠倒的或正常的?梅洛-庞蒂 认为,在这种辩证的知觉关系中,作为相对中的绝对的标准正是身体- 主体与世界之间的磨合(相互调整和适应),以便在生活中获得知觉 和行动的最大限度的清晰性和丰富性。正是根据这个标准,被试者 逐渐调整自己的空间知觉以便最终适应这个新的视觉空间领域。因 此,原初的空间性就是身体-主体将自己与环境联系起来的一种前客 观的存在经验。这是现象身体的亲历空间或存在空间,这种空间经 验表明我们是一种处境中的存在,因而是有方向的存在和有意义的 存在。亲历的距离或深度比起其他的空间维度来更能表明空间的存 在性质,此外还有性的空间、想像的空间、梦的空间、神话的空间等 等,这些原初空间同样表达了我们与世界的原始关系,它们并不需要 预设几何学空间作为前提。原初的身体运动则是现象身体与世界的 前客观关系(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的一种变体,身体与世界的前 逻辑联系的方式决定了运动知觉领域的“形象-背景”结构,这种联系 也为心理学所谓的绝对运动提供了基础。

继感觉和空间之后,梅洛-庞蒂进一步考察物和自然世界。一种 传统的观点认为,物之所以是真实的、客观的物,只是因为它有一些 给定的、“恒常的”属性,如大小、形状和颜色等。心理学则把这些“恒 常的”、“真实的”属性看做一些约定,而理性主义却试图回避客观性 的问题,而把“真实的”物体看做它的所有现实的和可能的显现的总和。梅洛-庞蒂认为这些立场都不能正确地解决客观性的问题,因此, 他试图通过现象学的描述来发现客观性的起源。正如空间性的基础 和起源在于现象身体与世界的原初关系,客观性同样起源于身体与 世界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基础则是身体-主体运用其感官把自身置于 一个前客观的世界中的原始能力。比如,某物的恒常的或真实的颜 色既不是我们所遇到的固定性质,也不是由反思意识构成的可感性 质,它与一种颜色功能有关,后者是物体吸引身体-主体的注视并对视 觉的探索作出某种抵抗的方式。例如,一旦灯光为知觉主体提供了 一种新的照明水平或颜色气氛,知觉主体不必经过反思就会对之作 出反应:灯光起初看起来是黄色的,但是随着知觉者逐渐适应他所置 身其中的、由灯光所建立的黄色气氛,各种颜色不久就会按照各个物 体所提供的不同种类和程度的抵抗而重新分配,从而一张被黄光照 明的蓝纸在知觉者眼里逐渐又呈现为一张蓝纸,其他物体也根据它 们在同一知觉领域中的相互关系相应恢复了它们“恒常”和“真实”的 颜色。因此,颜色既不是一些固定的性质也不是变化无常的随意构 造,它们相对于知觉主体置身于其中的颜色气氛和具有不同抵抗性 的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得以确定(物体的大小、形状等其他恒常性 以及一般的客观性也是如此),然而照明水平或颜色气氛本身却是可 变的,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构成我们的视觉领域的结构。进一步说, 既然颜色的恒常性、物体的组织质地与视觉的抵抗有关,那么知觉主 体的视觉与触觉能力也必然相互交叉,事实上正如前面已经说过的 那样,在对一个物体的知觉中存在着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和综合统 一,身体-主体作为各种感觉能力的综合整体必然把被知觉物体把握 为一个感觉际的物体,从而物体具有了某种恒常性或自明性而成为 一个“真实的”物体。因此,物体的恒常性或自明性植根于身体对世 界的把握的恒常性和自明性之中。然而,梅洛-庞蒂特别强调,虽然物 体是通过感知者对世界的把握所构成的,因而不能与感知者相分离, 但物体仍然是客观的,它是一个为我们的自在物体。物体对知觉的 抵抗表明它有一个非人的核心,这个核心可以防止它被吸收进知觉 主体,从而保持它的某种相对的独立性。梅洛-庞蒂相信,依靠物体的抵抗性和感觉际的统一这两条就足以反对唯心主义了。但为了不陷 入客观思想的偏见,他又补充道,物体虽然具有一种恒常性或自身同 一性,但这并不是说它具有一些固定不变的属性,它的客观性并不是 完成的和封闭的。他在这里的立场还是模棱两可的:客观性和知觉 经验既是不可分离的又是不可相互还原的,物体和感知者既相互联 系但又不能被吸收进对方。

阐明了物体的客观性与开放性之后,梅洛-庞蒂将其观点扩展到 整个世界。他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从自己当时当地的处境和透视 观点出发去知觉一个物体和一个环境的,但每一个观点都是可以变 化的,并且通过自己的地平线与其他一些观点和地平线相连,而这些 其他的观点和地平线又与另一些观点和地平线相连,如此等等以至 无穷。这种包含一切可能环境或一切可能地平线的无限的地平线就 是自然世界,与这个自然世界相应的则是作为各种感觉功能的前人 格存在的身体-主体。人的生命不仅要理解某一特定的环境,而且要 理解无限的可能环境,并且由于自己被抛进一个自然世界而理解自 身。梅洛-庞蒂认为,自然世界是实在的并有其统一性,但它并非像笛 卡尔所说的那样是物体的总和,它的统一性由于其地平线的无限性 和对它的知识的可变性而成为开放的和未完成的。世界的实在性与 其未完成性的矛盾恰恰对应于意识的普在性与其现在性的矛盾,各 个物体和时间瞬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结为一个世界,只是由于一个 具有时间性和模棱两可性的主体的中介作用。因此,物体和世界的 本质就是开放性,它使我们超越它们过去和现在的显现,并且总向我 们预示一些尚未看到的东西,这正是世界的神秘性之所在。

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自然世界中,而且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 因而,在“被知觉的世界”的最后一章“他人与人的世界”中,梅洛-庞蒂 考察了我们对他入和文化世界的知觉。文化对象不同于单纯物理对 象的地方在于,虽然它们有一个非人的内核,但它们却向我们显现出 一种人文性。这就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入文性或主体性是如 何对我们显现的,而其他的主体性是如何出现在我们的经验之中的? 传统的观点把主体性还原为心灵,这样,他人存在的问题就转换成了他人心灵存在的问题,不同于我的其他主体的存在就变得完全不可 理解,而唯我论则是无法避免的结论。那么,传统哲学如何解释我们 与他入一起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中的实际经验呢?其典型的方式是通 过一种类比来间接推论其他主体的存在:我首先知道我自己的“心理 事件”与我的身体行为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而当我知觉到他入身体 的类似行为时,我就可以通过类推得知他人(心灵)的存在。梅洛-庞 蒂指出,很明显,这种观点所依据的是笛卡尔式的身心二元论,因而 必然面临二元论的一切困难。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被看做纯粹“自 为”的意识与被当做纯粹“自在”的身体之间缺少一个共同的基础或 中介环节。而且,对这种观点的表述本身已经预设了它应该首先加 以说明的东西:对它的表达必须运用主体间的语言并且必须说给别 人听,因而预设了他人的存在。最后,对他人的身体行为与我的身体 行为所作的比较假定了自我知觉先于对他入的知觉而且前者是后者 的基础。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梅洛-庞蒂引用一个婴儿的反应 来证明这一点。当一个成人把一个出生15个月的婴儿的手指放在嘴 里假装要咬它的时候,这个婴儿就会张开他自己的嘴。这个阶段的 婴儿很少从镜子里看自己脸,而且他的牙齿也与成人的牙齿很不一 样,因此,婴儿显然不是首先知觉到自己的咬的表情,然后再知觉要 咬他的嘴的表情,最后通过类比推论出在这张咬他的嘴的后面有一 个具有咬的意向的意识。事实上,与这种由一个透明的意识进行的 有意的推理过程不同,婴儿从身体内部把自己的嘴和牙齿直接知觉 为一个咬的器官,同时他从外面看到成人的嘴并直接知觉到它的咬 的意向。对于婴儿来说,“咬”在此直接具有一种主体间的意义,婴儿 作为身体主体在自己的身体中知觉到自己的身体意向,同时通过自 己的身体直接知觉到其他的身体主体和身体意向。这种对他人存在 的直接知觉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在我的意识和我的亲历的身体之 间,以及在我的现象身体和他人的现象身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联 系。外在的观察和类推只能提供认识他人的线索,而不能为我们确 定他人的存在。

梅洛-庞蒂特别指出,在文化世界中有一个特殊的文化对象,它在我们对他人的知觉中发挥着一种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文化对象就 是语言。在对话的经验中,他人和我自己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 地,我的思想和对方的思想相互交织,我的透视观点和他的透视观点 相互融合,我的词语和他的词语被讨论的进展召唤出来,并被吸收进 这个共同的活动之中。在这个双重的存在和完美的相互性中我们互 为合作者,单独的每一方都不是它的创造者。在对话中,我摆脱了我 自己,因为他人的思想是他人的,而不是我所创造的,虽然我能把握 住它们,甚至能预期它们。而他入提出的反对意见可以从我这里抽 出一些我不知道我所具有的思想,在他激发我的思想的同时,我也借 给他一些思想。这样,我们通过一个主体间的共同世界而共在。 因此梅洛-庞蒂认为,我们的原初经验已经以某种方式把他人提 供给我,否则我就没有理由谈论孤独,也不可能宣称他人是不可达到 的。即使我对他人的知识是不完全的,他人的存在在我的生活地平 线上仍然是确凿无疑的。他人和相互主体性世界的存在只有对成人 才可能成为问题,而孩子却生活在自明的世界中,他从未把他自己或 他入看做孤立的私入主体性,他也从不怀疑他可以通过知觉达到围 绕着他的一切。根据皮亚杰的研究,到了大约12岁的时候,儿童才获 得了“我思”并达到了理性主义的思维层面。但梅洛-庞蒂认为,我们 童年时期的天真思想仍是成年思想的基础,它对于成年人把握一个 单一的相互主体性的世界仍是不可缺少的。即使像黑格尔所说的那 样,随着我思的出现诸意识的斗争开始了,每个意识都追求其他意识 的死亡。但为了使这种意识之间的斗争能够开始,所有的意识首先 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地,必须不忘他们在童年世界中的和平共存。 梅洛-庞蒂承认,唯我论的“合理内核”仅仅在于我思的唯一性或亲历 经验的特殊性,他人的悲伤和愤怒对他具有与对我不同的意义,这些 处境对他来说是被亲历的,而它们对我则是被展现的。由于我不能 亲历他人的经验,我就不可能与他人相重合。然而他指出,实际上我 同样不能与我自己相重合,由于时间性所造成的我的存在的模棱两 可性,我永远不可能像我亲历我的过去那样把我的过去重构出来。 而且,唯我论在过分强调我思的唯一性的时候忘记了我的开放性,只要我出生于这个世界中并具有一个身体,我就能在发现一个自然世 界的同时发现一个相互主体性的人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的经 验和行为模式与他人的经验和行为模式相互交织在一起。此外,正 如前面已经指出过的那样,对唯我论的表述或论证已经预设了一个 具有语言的人类共同体的存在,因为这种论证恰恰是运用语言向这 个共同体作出的。

在人际关系的基本性质的问题上,我们遇到了梅洛-庞蒂与萨特 的又一个重大区别。萨特在先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出版的 《存在与虚无》中认为,他人通过注视把我从主体变成一个对象,反 之,我也可以通过注视把他人从主体变成对象。因此,与他人冲突的 经验是我们对他人的意识的基础,与他人共在(我们-主体)的经验只 是一种由前者派生出来的没有本体论意义的心理学经验,它不能构 成人的真实存在的一个维度。萨特的结论是,既然人与他人不能同 时作为自由主体而共同存在,那么意识之间关系的本质就不是共在, 而是冲突。与此相反,梅洛-庞蒂虽也承认人际关系中存在着冲突的 一面,但却肯定共在的经验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先性,并且揭示出我们 真实存在的一个本质维度,而冲突的经验则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 梅洛-庞蒂指出,萨特(他在此没有点萨特的名)那种把他人异化的非 人注视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是可以设想的:仅当注视双方都从身体 主体的前反思的相互作用的存在中撤出而进入我们的纯粹思维本 性,每一方都感到自己的行动不被对方所理解和接受,而只被像外星 人一样的对方所注视。在梅洛-庞蒂看来,事实并非如此,被他入的注 视对象化之所以不可忍受,仅仅因为它用拒绝代替了可能的交流。 一只狗的注视之所以不会使我感到窘迫,恰恰因为它缺乏这种潜在 的交流。这就是说,拒绝以交流为前提,而且“拒绝交流仍然是一种 交流方式”①。因此,“共在必须在任何情况下被每一方所亲历”②,“我 的自由为他人要求同样的自由”③。至于那种使哲学家脱离世界的孤

①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第414页,伽俐玛出版社,1945。 ②③ 同上书,第410页。

独沉思,实际上仍然是一个行动,仍然是一种言语和对话。而哲学家 通过反思发现的先验主体性既然是一个被揭示的主体性,那么它就 必然是被揭示给他自己和他人的,因而也就是一种相互主体性。由 此我们看到了梅洛-庞蒂与萨特在人际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立场,这种 差别的根源在于后者没有在作为自为存在的意识与自在存在之间提 供一个第三项 身体主体以及身体意向性。而前者正是通过这个 第三项把意识与身体、意识与世界、我的经验与另一个身体主体的经 验联系起来的,因此在处理意识与世界、自我与他人的关系问题时两 人采取了很不相同的思路。

梅洛-庞蒂进一步指出,我们通过知觉发现在我们周围存在着物 体和他人,“因此,继自然世界之后,我们必须重新发现社会世界,不 是作为对象或诸对象的总和,而是作为永久的场地或存在的维度:我 可以掉头离它而去,但却不断地相对于它而被定位”①。梅洛-庞蒂特 别强调社会不是一个对象,因为他认为,在我们对社会进行客观的和 科学的认识和判断之前它已经在那里了,社会先于被意识到的过程 而模糊地作为一个召唤而存在。他说:“我们必须回到社会(本身),我 们仅仅由于我们存在的事实而与它相联系,在任何对象化之前我们 不可分割地携带着它。”②因而,在原初的层面上社会并不是作为一个 第三人称的对象而存在,当某些历史学家把社会历史事件看做一个 对象时,他只能发现一些混乱的情节,却不能把握历史事件本身。历 史学家们和哲学家们企图寻找阶级或民族的客观定义:民族是基于 共同语言还是生活概念?阶级是基于收入统计还是它在生产过程中 的地位?梅洛-庞蒂认为,这些标准都不能使我们决定一个人是否属 于一个民族或一个阶级,因为阶级或民族既不是从外面迫使个人服 从的命运,也不是个人从内部设置的价值,它们是一些共在的方式, 这些方式对个人发出召唤,而个人在平时只是漫不经心地或混乱地 回应这些召唤。因而,它们在成为深思熟虑的决定的对象之前只是

①②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第415页,伽俐玛出版社,1945。

潜伏的并以具体的方式被体验到,一旦革命的形势或民族的危亡来 临,它们将迫使个人把迄今只是被亲历的与阶级和民族的前意识的 关系转变为他所采取的一种明确的立场。不过,梅洛-庞蒂对于我们 模糊地亲历的社会世界的原初性的强调并不意味着他赞同我们放弃 对社会历史的客观的思考,也不意味着他鼓励我们投入无原则的冒 险行动。在他看来,冒险行动比客观思想更会把我们引入歧途,因此 他认为,我们对一个与历史一起运动的革命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亲 历它又思考它。梅洛-庞蒂以对社会世界的现象学描述结束了对被知 觉的世界的考察,并由此转入《知觉现象学》的最后一部分“自为的存 在与在世的存在”。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古希腊]第欧根尼·拉尔修-《名哲言行录》-第二卷 第一章-在线阅读

    第一章 阿那克西曼德 (公元前611—前546年)① 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普拉克西亚德(Praxiades)的儿子, 是米利都本地人。他把无限者规定为原则或元素,而没有将之定义为空气 或水,或其他东西。他认为部分变化,整体不变;大地呈球形,处在中 部,占据着中心的位置;月亮闪耀着借来的光,其光亮来自太阳;此外, 太阳和地球一样大,由最纯净…

    书籍分录 2024年1月2日
    283
  • 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原本第一卷-第七章-在线阅读

    一 普洛墨透斯用了水和土做成人类,又把火给他们,这是他瞒了宙斯在茴香秆子里藏了来的。但是宙斯知道了这事的时候,他叫赫淮斯托斯把他的身子钉在高加索山上,那是斯库提亚地方的山。普洛墨透斯被钉着捆缚着,在这上边有好许多年。每天有一只鹰对他扑下来,吃他的肝叶,这在夜里又长上了。普洛墨透斯受着这偷火的刑罚,直到后来赫剌克勒斯解放了他,这在讲到赫剌克勒斯时当再说明。 二…

    书籍分录 2024年3月3日
    238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蚂蝗-在线阅读

    蚂蝗① 查拉图斯特拉沉思地向前向山下走,穿过森林,沿着沼泽地走过去;可是,像每个思考难题的人所碰到的那样,他突然踏着一个人。瞧,一下子有一声惨叫、两声咒骂、二十句侮辱的脏话喷洒到他的脸上:因此,他在惊吓之下举起手杖、对那个被践踏的人更加使劲地打去。可是他立即恢复理智,他的心嘲笑他刚才所做的蠢事。 “对不起”,他对那个愤怒得爬起来,坐下的被踏着的人说道,“对不…

    书籍分录 2024年7月8日
    124
  • 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故事·思想·问题-在线阅读

    张志扬 文聘元博士是我们外国哲学学科组暨社会伦理思想研究所最年轻的成员。1998 年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博士学位毕业调到海南大学时,有两点给我很深的印象:一是博士论文做《维也纳学派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同时又写了一本《直面人性——弗洛伊德传》;一是博闻强记,有说不完的故事与数字。我心中暗想,这两样东西他是怎么都喜欢的,或许他感兴趣的是“黑箱”,但要说得像白…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7日
    77
  • 尼采-《悲剧的诞生》-十九-在线阅读

    十九③ 我们若要把这种苏格拉底文化的核心内涵描述清楚,④最好 的做法莫过于把它命名为歌剧文化了⑤,因为在歌剧领域里,这种 文化以其特有的天真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和认识;如果我们把歌剧 ①“世界文学”(Weltlitteratur)是诗人歌德在与爱克曼的谈话中首次提出来的, 时为1827年1月31日。——译注 ② 亚当命名动物]《创世记》(1 Mos.),第2章第…

    书籍分录 2024年9月14日
    8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