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洛-庞蒂第一部著作《行为的结构》中,他开宗明义地提出: “我们的目标是理解意识与有机体的、心理的,甚或社会的自然之种 种关系。”①这可以说是梅洛-庞蒂大半生理论思维的主题,《知觉现象 学》就是通过对作为意识与世界的原初关系的知觉的描述来讨论人 与世界、自身及他人的关系的。直到去世前不久,他才开始从对人的 实存的现象学研究转向对一般存在的本体论问题的思考,其成果记 载于未完成的著作《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之中,这种思路的转变与海 德格尔的哲学历程有某些相似之处。
在《行为的结构》里,梅洛-庞蒂认为,为了理解意识与自然的关 系,必须从分析行为概念入手。因为行为的概念相对于“心灵的”和 “生理的”这两个对立的古典概念来说是中性的,因而有可能为我们 重新阐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并且进一步解决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 机械论与生机论和目的论、因果决定论与自由之间的古老的对立提 供一条新的思路。
在《行为的结构》中,梅洛-庞蒂批评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指出后者的错误在于把行为看做世界各种事物和关系中的一个物。 然而在梅洛-庞蒂看来,行为既不是一个物也不是一个纯意识,它对知 觉经验显现为一个形式或结构。继而,他着重分析、批评了华生的行 为主义心理学,指责后者取消心灵和意识领域,将人的行为还原为一 对一的刺激-反应的机械因果关系,而人的身体则变成了仅仅对外界 刺激作出反应的被动对象。对此,梅洛-庞蒂指出身体还是一个能动 的主体,它通过知觉将它周围的世界组织起来并且赋予世界以意义。 关于行为,梅洛-庞蒂写到:“一旦‘在其统一性中’并在其人的意
① 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第1页,法国大学出版社,1953。
义中对行为加以把握,人们与之打交道的就不再是一个物质的实在, 也不再是一个心理的实在,而是一个有意义的总体或一个结构,它既 不完全属于外部世界,也不完全属于内心生活。”①因此,他反对把心 灵领域还原为生理领域甚至物理领域,反对用低级的东西解释高级 的东西,也反对用高级的东西解释低级的东西。他认为这三个领域 应该作为三种类型的结构而整合起来并且通过不同的中介而实现相 互过渡。低级结构作为高级结构的基础,而高级结构则是低级结构 的重新构成,他相信这样一种结构的哲学能够超越唯物论与生机论、 唯心论的二律背反。据此他认为,在行为的结构中,环境与行动之间 的关系不是原因和结果的机械决定关系,而是一种有意义的辩证关 系:环境只是行为的诱因而不是原因,行为对于外界环境的反应必须 通过生理和心理的中介,并且取决于行为赋予环境的意义。在该书 的结尾,梅洛-庞蒂断言:“如果入们通过知觉理解了使我们认识种种 存在的行为,那么入们刚才接触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知觉的 问题。”②这样,《行为的结构》预告了梅洛-庞蒂的第二部也是最重要 的一部著作 《知觉现象学》的诞生,而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行为的结构》开了法国结构主义的先河。
1945 年出版的《知觉现象学》是梅洛-庞蒂的博士论文。他在这 部著作中表述了其前半生的主要哲学观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 学体系。就梅洛-庞蒂思想形成的一般背景来说,他受到欧洲哲学史 和思想史上很多思想家和流派的正面和反面的影响,比如笛卡尔、康 德、黑格尔、克尔凯郭尔、柏格森、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格式塔 心理学派等等,但成为其哲学思想的特殊渊源的思想家应该首推胡 塞尔和海德格尔,尤其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和他在《欧洲科学的危 机与超越论现象学》中着重阐明的“生活世界”的概念在梅洛-庞蒂哲 学思想的形成中几乎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此外,在一段时期内,他 与萨特和马克思主义既同盟又争论的关系也曾经或深或浅地影响到
① 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第197页,法国大学出版社,1953。 ② 同上书,第240页。
其思想的某些方面。
梅洛-庞蒂认为,哲学的功能就是引导我们重新学习正确地看世 界,而“哲学家的绝对知识就是知觉”①。在他看来,知觉是第一性的, 而“被知觉的世界”不仅是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而且“永远是一切合 理性、一切价值和一切存在的预设基础”。② 因此,对知觉的描述就成 了梅洛-庞蒂哲学思想的核心。
在《知觉现象学》的“前言”中,梅洛-庞蒂通过对现象学的几个重 要主题的讨论阐发了他自己所理解的现象学,并且勾勒出他的知觉 现象学的基本思路。首先他指出,胡塞尔的现象学自身包含着两种 矛盾的倾向:一方面现象学是对本质的研究,认为一切问题都要回到 对本质的定义;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把本质重新放回存在中去的哲 学,并认为只有从其“事实性(facticité)”出发才能理解人和世界;它是 一种把自然态度的肯定悬搁起来的先验哲学,又认为世界作为一种 不可剥夺的在场在反思之前“已经在那里”了,要努力重新发现这种 与世界的朴素接触并确立这种接触的哲学地位;它既是一种要使哲 学成为“严密科学”的雄心,又是对“被亲历”的空间、时间和世界的领 会;它只是对我们的经验如其所是地进行直接描述,而不考虑其心理 起源和因果解释,但胡塞尔在其最后的著作中又提到“发生的现象 学”。鉴于这种自相矛盾的现状,梅洛-庞蒂认为现象学还不是一种业 已完成的哲学体系,它仍然是一种尚未定型的哲学运动。因此拘泥 于引证前人的成说并没有多大意义,他的意图是要通过自己的研究 把这个为我们的现象学加以确定和具体化,并在自己的思想中发现 现象学这些矛盾倾向的统一和它的真实意义。
在梅洛-庞蒂看来,胡塞尔的著名口号“回到事物本身”的真正含 义“就是回到这个认识之前的而认识总是谈起的世界,对于这个世界
① 梅洛-庞蒂《哲学赞词》,第 22页,伽俐玛出版社,1960。 ② 见梅洛-庞蒂《知觉的第一性及其哲学后果》,载于梅洛-庞蒂《知觉的第一性 以及关于现象学心理学、艺术哲学、历史和政治的其他论文》,詹姆斯·M·伊迪编, 第 13页,西北大学出版社,1964。
来说,任何科学的规定性都是抽象的、符号的和从属的,就像地理学 对于风景的关系那样,我们首先是从风景那里得知什么是一片树林、 一片草原或一条河流的”①。这是一个被我们所知觉和亲历的原初世 界,全部科学都建立在这个世界之上。如果没有从我的观点出发对 于这个世界的经验,科学的符号就失去了任何意义,因为科学只是对 这种经验的第二性的表述和对这个原初世界的一种规定或解释。对 于这样一个先于分析与科学的知觉世界,我们既不能用反思分析的 方法也不能用科学解释的方法,而只能用纯粹描述的方法去把握。 梅洛-庞蒂指出,知觉不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科学,不是一个行动,也不 是有意地采取一个立场,它是使一切行动凸显出来的背景和预设的 前提。世界也不是一个我掌握了其构成规律的对象,而是我的一切 思想和知觉的自然环境和场所,它在我对它进行分析和解释之前早 已存在了。而人在世界中存在,人只有在世界中才能认识自己。 针对那种把现象学及其还原方法看做唯心主义的误解,梅洛-庞 蒂辩解到,我思应该在处境中发现我,而且只有在这个条件下,先验 主体性才能成为相互主体性(主体间性)。真正的我思不用主体对于 存在的思想来定义主体的存在,也不把世界的确实性转化为对世界 的思想的确实性,而且它不用意义-世界来代替世界本身,相反,它把 我揭示为“存在于世界上”。他认为这样就可以消除一切种类的唯心 主义了。对于现象学还原法,梅洛-庞蒂不同意胡塞尔把它表述为回 到一个先验意识的唯心主义倾向。在梅洛-庞蒂看来,现象学还原之 所以暂时把常识和自然态度悬搁起来,正是为了使它们显现出来;反 思之所以相对于世界而后退,正是为了要看到意识的超越性的涌现, 它放松我们与世界的意向性联系,也只是为了使我们注意到这种联 系。既然反思是对世界的意识并且依赖于一个非反思的生活,而主 体只是向着世界的超越,那么现象学还原就远不是一个唯心主义的 公式,而是一个存在哲学的公式,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正是在现象
①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前言”,第3页,伽俐玛出版社,1945。
学还原的基础上出现的。
胡塞尔曾说,任何还原不仅是先验的还原,而且必然同时是本质 的还原。对此梅洛-庞蒂承认,当我们以哲学的方式(本质还原的方 法)考察我们对世界的知觉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从对世界的介入中后 退,并从我们存在的事实过渡到我们存在的本性,即从此在过渡到本 质。然而他立刻强调指出,本质在这里决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因 为我们对世界的实际介入(在世存在)才是应该加以理解并用概念加 以表达的东西,必须通过本质才能把握存在的这种必要性并不意味 着哲学要把本质当做对象。相反,这只是由于我们的存在执著于世 界之中以致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这种状况,因而需要通过本质还原达 到观念性的场所以便反过来认识并赢得我们存在的事实性。这样, 在梅洛-庞蒂看来,达到本质只是为了重新回到原初意识直接经验到 的一切活生生的关系和谓词之前的原初意义,寻找意识的本质并不 是逃离存在从而进入语言表达的貌似与存在分离的本质领域,而是 要回到我面对我自己的实际在场即我的意识的事实;寻找世界的本 质也不是要在观念中发现世界是什么,而只是要发现世界实际上是 什么。因此,在真理问题上他认为,应当阐明我们对于“实在”的原初 的知识,并且把对世界的知觉描述为永远奠定我们真理观念的基础。 所以不应该问我们是否真实地知觉到一个世界,而应该反过来说,世 界就是我们所知觉的那个东西。我们就存在于真理之中,而知觉的 自明性就是“真理的经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与胡塞尔追求作为 严密科学的哲学的现象学不同,梅洛-庞蒂在存在与本质的两极之中 更加偏重于存在。因此他既是一个现象学家,更是一个存在主义者, 而他的现象学则可以被称为存在主义的现象学。
在梅洛-庞蒂着来,现象学的意向性公式——“任何意识都是对于 某物的意识”的真正含义,就是承认意识本身是对世界的谋划,它注 定要存在于这个它既不包括又不占有的世界上,并不断地投向这个 世界。因此,意向性就是意识对世界的一种意义关系。由于对象的 不同,现象学的“理解(compréhension)”方法就必然与古典的“知解 (intellection)"方法有所不同。知解仅限于认识"真正而不变的自然”,而理解则要重新把握总体的意向。面对一个被知觉的物、一个 历史事件或一种理论,表象只能看到一些属性、遗迹和观念,而理解 则能把握它们独特的存在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既体现在物的属性 中,也体现在一次革命的一切事实中或一个哲学家的一切思想中。 因此,梅洛-庞蒂认为,应该在每一种文明中重新发现那种涉及他人、 自然、时间和死亡的独特的行为模式,这不是物理-数学类型的规律,而 是形成世界的某种方式和一些历史的维度。由于与这些维度的关系, 入们的任何一句话、一个姿态,即使是习惯性的和漫不经心的,都有了 一种意义,因为它们都是对处境表明了某种态度或采取了某种立场。 梅洛-庞蒂在此说了一句名言:“因为我们存在于世界上,所以我们被判 定具有意义(sens)。”①既然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意义,那么我们就应该同 时从经济、政治、宗教、意识形态以及作者的心理和生活事件等一切观 点出发去理解一个历史事件或某个作家的一种理论,并且在一切关系 下面重新发现同样的存在结构,在历史的深处达到存在意义的核心,这 样的理解才是总体的理解。只要不把这些不同观点孤立起来,它们就 都是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是用头在地上走路,这是真的。 但同样真实的是,历史也不用它的脚来思想。或者不如说,我们所要关 心的既不是它的‘头’,也不是它的‘脚’,而是它的全身。”②
最后,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前言”中总结道:“现象学最重 要的收获,无疑是把极端的主观主义和极端的客观主义在其世界概 念或合理性概念中结合起来了。”③在他看来,现象学的世界不同于世 界本身,它不是纯存在,而是意义,它通过我的种种经验的相交并通 过我的经验与他人经验的交叠啮合而显露出来。因此,作为意义的 世界是与主体性和相互主体性不可分离的。正是这两种主体性一方 面在我现在的经验中重新把握我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在我的经验 中重新把握他人的经验,从而创造了意义世界中各种因素的统一。 而且,现象学的世界不是一个预先的存在的显露,而是存在的奠定;
①②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前言”,第14页,伽俐玛出版社,1945。 ③ 同上书,“前言”,第15页。
哲学也不是一个预先的真理的反映,而是像艺术那样,是一个真理的 实现。因为唯一预先存在的逻各斯(理性)就是世界本身,而哲学使 它过渡到明显的存在。梅洛-庞蒂重申,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思考世 界、他人和自我,并构思他(它)们之间的关系,全部《知觉现象学》正是 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论述的。
在对知觉进行现象学的考察之前,梅洛-庞蒂首先在“导言”中批 判地审查了有关知觉的几个古典的概念和假定,指出由于其错误偏 见,它们不仅不能说明反而遮蔽了知觉经验的真实性质,由此表明必 须回到作为活生生的经验的知觉现象的必要性。某些古典哲学家把 知觉分析为一些感觉,感觉是主体受到刺激后在主体内部产生的孤 立的内在状态即“印象”,这些感觉的总和则构成知觉。梅洛-庞蒂指 出,古典哲学设想的这种孤立的感觉被剥夺了一切联系和意义,因而 与我们的亲身经验格格不入。因为即使是最初步的经验也都是具有 意义的,而且最简单的感觉所与也有一种“形象-背景”的结构。正如 许多零相加仍然等于零一样,许多没有意义的感觉要素相加仍然不 能产生一个有意义的知觉整体。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另一些人抛弃 了这种把感觉看做主观印象的概念,而把感觉看做可感对象的属性。 比如我们感觉到的红不是一种主观感觉,而是在感知者之外的对象 的红色属性。然而梅洛-庞蒂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只是从极端的主观 性和非决定性跳到了极端的客观性和决定性,陷入一种“有利于客观 世界的偏见”。其错误在于把世界看做一个“自在”,其中任何东西都 是孤立的和被决定的。而根据一种与此相关的心理学的“恒定假 设”,知觉则被还原为一对一的因果决定的过程,在其中相同的刺激 恒定地产生相同的感觉。为了驳斥这些错误,梅洛-庞蒂举了几个心 理学实验的例子。同一强度的声音在不同环境下会被知觉为不同的 音高,客观上长度相等的直线在知觉中却是不相等的,红色与绿色混 在一起则被知觉为灰色,等等。这些例子证明被知觉的东西具有模 棱两可性并且属于一定的知觉领域(champ)或前后关系(contexte), 而并不是由客观外界的刺激直接决定的。因此他认为,必须放弃把 知觉分解为一些感觉的做法,并把对自在的外部世界的信仰悬搁起来,为了理解知觉的真实含义,我们必须回到前客观的现象领域。 为了把被感觉论者设想为孤立感觉的纯粹印象联结起来并赋予 它们以意义,经验论者提出了“联想”和“记忆的投射”的假设。他们认 为通过联想和记忆就能把那些孤立的感觉集合成一个形状并将它与 我们过去已知的三角形联系起来,从而赋予这些当前的感觉以三角 形的意义(认出这些感觉的集合是一个三角形)。针对这种假设,梅 洛-庞蒂反驳道,经验主义预设了它应当解释的东西,因为联想和记忆 的运作需要一个意识才能把感觉印象集合成一个形状并赋予它以某 种意义,而经验主义只是推迟了问题却并没有解决问题。比如,什么 使知觉者把一些孤立的印象联系起来?什么使知觉者赋予过去的感 觉以某种意义?梅洛-庞蒂认为,如果我们不愿陷入无限后退,那么就 必须抛弃感觉的理论和为了补救它而构想出来的“联想力”、“记忆的 投射”等假设,而回到一种已经具有意义的知觉经验,它是我们与事 物的最初联系和一切知识的基础。
为了挽救“有利于世界的偏见”,经验论者还提出了“注意”的概 念,以便解释知觉与刺激不相应的情况。而理性主义者则提出了“判 断”,用来把孤立的感官印象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对象的形象。梅洛-庞 蒂认为这两种假设都陷入了无法解决的困难。首先,无论经验主义 还是理性主义都没有正确理解注意的作用。心理学实验证明,我们 对于对象的最初知觉既不是完全混沌一团也不是绝对清清楚楚,而 是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并显示为一种模棱两可的意义。我们通过 注意逐渐使对于对象的知觉变得清楚一些并使其意义更明确一些, 但最终也不会变得完全清楚。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错误都是取消 了知觉的这种不确定性,前者认为我们最初对于知觉对象完全无知, 后者则断定我们对于知觉对象一开始就了如指掌。这是因为前者从 一种绝对的客观主义出发把世界设想为一个自在的实在,而后者从 绝对主观主义出发把世界看做是由意识所构成和支撑的。其次,理 性主义设想的判断概念也是困难重重。例如,当我们从窗户看到下 面街上有一些帽子和衣服时,我们说我们看到了一些人。对此理性 主义者解释说,实际上我们不是“看到”人,而只是“判断”那里有人。这样一来,一切知觉都变成了判断活动,即对孤立的印象材料的知性构 成活动。然而,梅洛-庞蒂指出,这与我们在实际经验中对感觉和判断 的区别相矛盾,而且这种假设也无法区分真的和假的知觉。如果看到 就是判断或认为我们看到,那么就会导致“幻视病人认为他看到了他不 认为他看到的东西”这种自相矛盾的无稽之谈。梅洛-庞蒂最后指出, 为了克服上述古典理论的种种偏见,人们必须通过现象学的彻底反思 回到并且阐明我们实际经验的知觉起源,这样一种新的思路将需要一 些灵活流动的概念来表达一个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领域。 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不同,梅洛-庞蒂所理解的现象学并不研 究一种预先存在的理性的实现或一个世界的可能性条件,而只研究 存在对意识的显现。这个显现的领域被梅洛-庞蒂称为“现象的领 域”。它并不是一个像奇观那样展现在一个没有肉体的心灵面前的 客观世界,而是由一个具有肉体和独特观点并且被其具体处境制约 的主体所知觉的模棱两可的领域。对这个领域的现象学反思将使我 们重新发现我们的知觉经验的本性和世界对我们的原初意义,并且 恢复我们对相互主体性的亲历的经验。梅洛-庞蒂指出,一方面由于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的提出,古典理论关于决 定性的客观世界、脱离处境的绝对观察者和绝对的科学真理的概念 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世界大战所带来的野蛮、非理性和不自由颠 覆了超历史的永恒理性和自由以及合乎理性的人类社会的古典信 念。因此,哲学的任务首先是回到先于客观世界的被亲历的世界,正 是在这个世界中我们才能理解客观世界的权利和界限,恢复事物的 具体面貌,恢复有机体对待世界的特有方式,并把其固有的历史性归 还给主体性。我们必须重新发现现象,这是活生生的知觉经验的层 面,他人和事物最初正是通过这种经验呈现给我们的,而“自我-他人- 事物”的系统也由此产生。梅洛-庞蒂把这种知觉的觉醒和对现象的 重新发现称为“哲学的第一个行动”①。
①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第69页,伽俐玛出版社,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