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社会历史本体论

《辩证理性批判》是萨特继《存在与虚无》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哲学 巨著。自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出版后,他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曾 遭到来自马克思主义、天主教甚至一些存在主义者,如海德格尔、梅 洛-庞蒂等人的批评。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责难就是,萨特所讲的个人 自由缺少社会历史一维,因而不能说明个人自由的微观谋划与宏观 的集团实践和历史处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 战、德国法西斯对法国的占领、参加抵抗运动的集团实践以及冷战时 期的一系列复杂斗争促使萨特面对血腥的历史而从个人生活中解脱 出来,开始思考集团、社会和历史,从而使他的哲学视野极大地开阔 了,逐步实现了从自为对自在和人与他人的基本本体论和认识论向 入与物和人与他人(们)的社会历史领域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转变,这一转变集中体现在《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该书的出版使他得以 对上述责难作出回应并使自己的体系更加完整圆满,同时该书也是 他自50年代初重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著作并与共产党既合作又争论 以来一系列思考的结果。自那时起,萨特就不断探索存在主义与马 克思主义的关系,试图在哲学上把他自己的以对存在的理解为基础 的方法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综合起来,从而创造出一种被某些 人称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一辩证理性的康德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的简短“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说明了写作 此书的根本宗旨。首先,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今天我们是否有方法来 构成一种结构的历史的人学呢?他的回答是,这样一种人学在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内部找到了它的位置。因此,他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我 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不过,他仍然坚持认为存在的思想体系及 其理解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一块飞地,正是马克思主义自己产 生了它,同时又拒绝了它。

何谓辩证理性?在萨特看来,理性是认识与存在之间的某种关 系,而辩证理性则是作为存在与认识(或理解)的双重运动的历史整 体化和整体化真理之间的变动不居的关系。这意味着,人对人的认 识和理解不仅包括一些特殊的方法,而且还涉及一种不同于分析理 性的辩证理性。事实上,历史和人种学的经验足以表明辩证理性的 存在,而且经过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的研究,它已经对自身达到了自 觉。因此,现在的问题不是去揭示辩证理性,而是要证明辩证理性的 正当性。萨特明确表示:“我们的意图将是批判,它将试图确定辩证 理性的有效性和它的诸界限,这就回到标出这种理性与实证主义的 分析理性之间的对立和联系。”①萨特的目标是做一个辩证理性的 康德。

①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第1卷,第15页,伽俐玛出版社,1985。

二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

在附于《辩证理性批判》卷首的“方法问题”中,萨特首先阐述了 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关系。他声明并同时深信:“历史唯物主义 提供了对历史的唯一有效的解释,而存在主义则仍然是接近实在的 唯一的具体道路”。① 他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哲 学,因为产生它的那些历史条件还没有被超越。然而,他认为现代马 克思主义,即当时苏联和法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停滞了,它们 把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其结果是把实践变成一种无原则的经验主 义,而把理论变成一种僵化的绝对知识。萨特认为,面对教条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那种没有认识的理论基础和资产阶级那种没有理论基础 的认识的双重无知,存在主义却能够站稳脚跟,因为它重新肯定了人 的实在。存在主义将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对经验进行具体的研究 以便从中发现具体的综合,并在历史的辩证整体化之中进行这种具 体的综合。萨特指出:“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应当深入研究实在的人 们,而不应当让他们洗一次硫酸澡而消溶掉。”②他反对用普遍性代替 特殊性或把特殊性消解于普遍性,因为对于辩证法来说,人们、他们 的对象化、他们的劳动,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具有最具体的内容的 东西。在萨特看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应当是一种双重的运动,它 从这些最具体的实在的独特性中发现它们的一般规定性和基本结 构,然后再回过头来以基本结构规定这个独特性。然而,现代某些马 克思主义者并不是这样。萨特说:“瓦莱里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 分子……但是,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并不都是瓦莱里。当代马克 思主义的探索方法的缺陷就包含在这两句话中。”③公式化的马克思 主义由于缺少在具体的个人与其阶级和社会的一般规定之间的各种 中介层次,因而只发现了一种对所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适用的

①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第1卷,第30页,伽俐玛出版社,1985。 ② 同上书第1卷,第45页。 ③ 同上书第1卷,第53页。

抽象普遍性,而把特殊性当做简单的偶然性加以抛弃。针对这种缺 陷,萨特认为,应当在不背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的前提下,把精神 分析学所提供的有关家庭和童年生活的环节作为个人具体活动与其 阶级和社会的一般规定之间的历史性中介因素整合进历史整体化运 动的纵向统一之中,同时把美国微观社会学所揭示的生产团体、居住 团体、文化团体以及其他类型的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个人与其阶级的 一般利益、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共时性中介因素整合进 历史整体化的横向统一之中,从而使历史人物与时代、经济基础与上 层建筑更加真实、生动和深刻地联系起来。

萨特声称他无保留地同意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公式:“物质 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 程。”①他也同意恩格斯在给约·布洛赫的信中所提出的论断:“我们 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 下创造的。”②但是萨特补充道,不能在辩证运动(矛盾的、超越的、整 体化的)的形式之外的其他形式下去设想这种制约关系,不能以机械 唯物主义的方式理解这些话,把人仅仅当做一个被经济条件决定的 惰性对象。萨特强调,在剥削的时代,人既是他自己的产物的产物, 同时又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看做一个产物的历史主体。入们是 在先前的实际条件的基础上创造他们的历史的,但是,创造历史的是 他们而不是先前的条件,否则他们就会是通过他们而支配社会世界 的那些非人力量的简单传导物了。萨特坚信,人的异化能够改变行 动的结果,但是不能改变它的深刻的实在。他反对把异化的人同一 个物混为一谈,也反对把异化同支配着外在性制约作用的物理规律 混为一谈。所谓被异化、被物化的人仍然是一个人。人的特点首先 在于对一个处境的超越,这种超越又首先表现在需要中。最基本的 行为应当同时从对现在制约着它的实在因素的关系上和对某个它试 图使其产生的将来对象的关系上来规定自身,这就是萨特称之为“谋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2页,人民出版社,1995。 ② 同上书第4卷,第696页。

划”或“存在”的东西。只有作为两个客观性的环节之间的中介的谋 划才能说明历史,即说明人的创造性;只有把劳动和行动的超越能力 归还给个别的人才能把整体化的运动奠定在实在之中。

在萨特看来,辩证的整体化不仅应当包括经济范畴,而且应当把 行动、欲望、劳动和需要以及主体和事件都包括到历史的总和之中。 因此,这就要求运用一种探索性的方法,萨特将它规定为既逆溯又前 进、既分析又综合的方法。他以福楼拜为例详细说明了这个方法。 首先,从对《包法利夫人》的女主人公的现象学研究中发现了福楼拜 的“女性化”,然后通过对福楼拜传记的研究逆溯到他的童年和家庭, 最后一真逆溯到当时生活的一般物质条件、法国社会的发展、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等等。这些异质层次的系统中的每一个层次都 照明下一个层次,但又不能还原为下一个层次,下一个较抽象的层次 是包括上一个较具体的层次的框架,但是被包括者的意义比包括者 的意义更为丰富。不过,逆溯的研究所发现的这些环节只是一些辩 证运动的痕迹,还不是辩证运动本身。下一步则应把研究的方向颠 倒过来而采取前进的方法,以便重新发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整体 化的丰富化运动,即从物质的和社会的条件一直到《包法利夫人》的 超越性运动,这就是福楼拜的谋划。他正是通过这个谋划超越他的 原始条件并穿过各种可能性的领域,投向他自己的被异化的客观化, 从而把自己构成为《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的。萨特进一步说明,存在 主义的这种逆溯-前进和分析-综合的方法同时也是在对象(它包含着 作为许多层次化意义的整个时代)和时代(它在其整体化中包含着对 象)之间的不断丰富的“一往一来”。一旦对象在其深度和独特性中 被重新发现之后,它就不再处于整体化之外,直接进入与整体化的矛 盾,时代与对象的惰性的简单并列就立刻被一种活生生的冲突所取 代了。追求艺术的绝对纯洁性的福楼拜所创作的《包法利夫人》被当 时的公众“误解”为现实主义的杰作,正是在这种客观化的异化中,人 和他的时代被整合进历史辩证法的整体化之中。

萨特在此又重新提出曾在《存在与虚无》中表述过的“理解”方 法.并认为只有这种理解方法才能把握人的一个行为的意义。他强调,理解不是一种特别的天赋和直觉能力。这种认识仅仅是一种辩 证的运动,它根据行动的出发点的条件并通过行动的最终意义来解 释行动。因此,理解的运动既是前进的(向着客观结果)又是逆溯的 (逆溯到原来的条件)。它无非就是人的实在的生活,即一种整体化 的运动,把自己和邻人以及环境都集合在一种正在进行中的客观化 的综合统一之中。萨特指出,实证主义认为自然科学应当从企图把 人的特性强加于无生命对象的拟入论中解放出来,这是合理的。但 是,它通过类比把对拟人论的蔑视引进人学,那就完全荒谬了。萨特 无可辩驳地反问道:“还有什么比在研究人的时候承认人有人的特性 这种方法更正确、更产密的呢?”①在社会领域中,对种种目的的关系 是人们活动的一种永久结构,而且正是在这种关系上,实在的人们才 能对各种行动、制度或经济组织作出评价,人们对他人的理解也必然 要根据目的来作出。虽然在一个异化的世界里,一个目的经常会化 为泡影并且在目的下面可能掩盖着一种进化或上升机制的深刻必然 性,但是这些情况并不能取消目的的不可还原的结构,目的作为一个 人或一群人所亲历的谋划的意义仍然是实在的。当然,除了有人称 的和无人称的目的性之外,还有物质条件的事实必然性,但是,地理 的或别的条件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框架内,根据它的社会结构、经济制 度的特性才能发挥作用,这就是说,事实必然性只有通过人的结构才 能被把握。

萨特在“方法问题”中并不是要创立一种人学,而是提出人与人 学所有学科总体之间的基本关系问题,即要为人学理论寻找一个本 体论的基础。他认为,无可怀疑,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显现为唯一可能 既是历史的又是结构的人学,只有这种入学能在整体性中把握人,即 从人的物质条件出发把握人。他声称,存在主义除了对那种不是马 克思主义而是人们从外面引进来的机械论的决定论之外,不怀疑马 克思主义的任何其他观点。然而,在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有一块

①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第1卷,第118页,伽俐玛出版社,1985。

具体的人学的空场,它缺乏对人的实在的理解,却倾向于从研究中取 消询问者(能动的主体的人),而把被询问者(对象的人)变成一种绝 对知识的对象。由于教条主义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缺陷,所以 它作为结构的和历史的人学还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由他的存在主 义思想来加以补充。萨特明确地说,他把对人的理解和人的存在提 供给马克思主义的人学作为它的理论的实践基础,从而把人恢复到 马克思主义之内。存在主义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中产生一种真 正的理解的认识,这种理解将在社会世界中重新发现人,并且在人的 实践中即在把人从一种特定处境投向社会的各种可能性的谋划中去 探求人。然而,一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把人的维度(存在的谋划)作 为人学知识的基础加以采纳,存在主义就再也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 将被哲学的整体化运动所吸收、超越和保留,萨特自称他在“方法问 题”中提出的观点就是旨在以存在主义方法的微薄力量来加速存在 主义消解于马克思主义之中的那个时刻的到来。

三辩证理性及其可知解性

在《辩证理性批判》的“导言”中,萨特首先指出,必须把辩证法奠 定为人学的普遍方法和普遍规律,它既是历史的运动又是认识的运 动,既是历史思考自身的思想工具又是历史创造自身的实践工具;它 既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分析理性又超越并整合了包括后者在内的一切 类型的合理性。为了确立如此广大的整体的合法性,必须重新提出 批判的任务,即考察辩证理性的界限、有效性和范围。

萨特认为:“马克思通过既肯定存在对于思维的不可还原性,又 相反把思维重新整合进作为某一类型的人类活动的实在之中,从而 规定了他的本体论的一元论。”①他声明,马克思的这种立场也是他自 己的立场。因此,在萨特看来,辩证理性是一种综合思维与存在的一 元论,他把辩证理性规定为历史存在与历史认识两个不同环节之间

①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第1卷,第144页,伽俐玛出版社,1985。

不断进行而永远不能最终完成的整体化运动,将这一基本哲学立场 称为“辩证法的一元论”。他由这种立场出发认为,把辩证法先天地 看做自然的基本规律,这是没有经过合法性论证的。自然辩证法充 其量只是形而上学假说的对象,它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黑 格尔和马克思在入对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中发现并规定了辩证 法,后来出于统一的愿望,人们才企图在自然史中重新找到人类历史 的运动。因此,自然辩证法是把在实践中发现的辩证合理性作为无 条件的规律投射到无机世界中去的。萨特宣称:“辩证理性必须被再 一次颠倒过来”,只在我们能看到它的地方即社会历史领域中把握 它,而不在我们还无法把握它的地方即自然界中去梦想它。① 他断 言,只有一种历史唯物主义,它的法则是辩证法,而没有或者现在还 没有从外面支配人类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来 自内部的唯物主义,创造它和承受它、亲历它和认识它都完全是一回 事。因此,如果这种唯物主义存在,它只能在我们的社会世界的界限 内具有真理性。

萨特继而阐述了辩证理性的可知解性。他说,如果辩证法应当 是一种理性而不是一种盲目的规律,那么它自身必须显现为一种不 可超越的可知解性。萨特将一切时间化的辩证的明证性统称做“知 解(intellection)”,这些明证性应该能够整体化一切实践的实在。同 时,他把对于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任何意向性实践的整体化把握称 作“理解(compréhension)”。知解是属概念,而理解则是知解之下的 一个种概念,它们都是辩证经验把握辩证的整体化运动的认识工具。 理解是实践的一个环节和实践对自身的半透明性。它既可以是实践 在构成自身时所产生的对自身的照明,也可以在他人实践中重新发 现自身。换言之,理解是对自身实践的理解或对他人实践的理解。 理解也是整体化的,它把握对实践领域进行整体化的实践的时间化 和被时间化的明证性。另一方面,在历史的全部领域中,除了个入和

① 见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第1卷,第152页,伽俐玛出版社,1985。

集团的意向性实践之外,还有许多没有主体的活动、没有生产者的生 产和没有整体化者的整体化,以及反目的性、异化的实践-惰性和分散 个人的群集,这些群集产生了一些没有经过这些个人彼此协商并且 每个人也在其中认不出自己的思想和活动。萨特认为,如果历史的 真理是一个,那么这些游离的无主体的活动就必须可以被整体化到 进展中的历史中去,对于它们的整体化知解就必须是可能的。因此, 知解除了对主体的实践进行理解外,还要从进展中的整体化出发去 把握这些无主体活动的起源和它们的非人性在历史中的根据,以及 整体化人学对它们的可穿透性。知解必须看到,无主体的活动在一 个辩证过程的统一中,在与实践本身的直接联系中,作为一个内在性 的暂时外在性而涌现和消解。

根据知解的对象及其透明程度的不同,萨特进一步把知解区分 为第一级的知解和第二级的知解。第一级的知解是对辩证理性的时 间化的整体化的把握,是实践主体对于统一他自身及其环境的多样 性的实践的半透明性。在这种半透明性中,个人实践提供了完全可 知解性的原型和规则。因此,第一级的知解就是理解。而第二级的 知解则不是辩证理性的半透明性,也不是对完整的整体化的把握,而 是借助于时间化的整体化的辩证模式而获得的对于整体化的一些局 部环节的可知解性。正是在第二级的知解中,实证主义的分析理性 找到了它的某种用场。萨特认为,分析理性本身不是整体化,然而, 作为自然法则的纯粹普遍模式的分析理性仍然是辩证理性的一个特 殊实践环节。正是辩证理性支撑、指导并不断重新创造出实证分析 理性作为它与自然外在性的外在性关系,而分析理性只有在辩证理 性之中才获得它的基础和可知解性。所以,分析理性只有第二级的 可知解性,并且它只能适用于历史整体化中的一些局部环节,例如它 可以被用来分析作为人的处境的外在自然的分散复多性,以及实践- 惰性领域中人们的分散群集的复多性。然而,就全部历史整体化领 域来说,辩证理性在理解历史事实上具有绝对的优越性,它可以揭示 许多原则上逃离了一切实证主义的结构、关系和意义,并且它把实证 分析的局部解释消解在它自己的整体化知解之中。总之,在萨特看来,全部历史整体化运动的一切环节原则上都是可知解的,在情报资 料充足完备的极限情况下,任何历史事件必定变成完全透明的。他 断言,如果历史真理是一个整体,那么只有作为辩证理性认知工具的 包括理解在内的知解才能完全把握辩证理性的历史运动。由此可以 看出,萨特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认识论上是一个彻底的可知论者,只不 过他强调对实践主体的人的把握不是通过概念的知识,而是通过实 践的理解。

四实践的集合体

萨特对辩证理性逆溯的批判考察贯穿于《辩证理性批判》第1卷 的全部正文之中(对辩证理性前进的批判考察安排在第 2 卷中)。它 包括三个主要环节:个人实践即构成的辩证法、群集与实践-惰性即反 辩证法、集团实践即被构成的辩证法。这三个环节分别相应于个人 自由、必然性、克服必然性的共同自由。此处的全部讨论都围绕着人 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进行。

萨特首先提出,辩证经验的一个贯彻始终的基本原则是一个辩 证的循环:“在物被入所中介的同等程度上,人被物所中介。”①他由此 开始进行逆溯考察的第一个最抽象的环节,即孤立个人的物质需要 和劳动实践。他认为,全部历史辩证法都奠基于个人实践之上。因 为个人的劳动作为生产和再生产人的生活的原始实践是完全辩证 的,辩证法是劳动的逻辑。人的劳动实践由需要引起,需要是作为物 质存在的人与物质自然界之间的最初的整体化关系。它是一个否定 之否定,既是有机体对无生命物质的欠缺,又要通过满足来否定欠缺 并保存自身的肯定性。劳动的诸环节(目的、工具、劳动)是发展中的 整体化的诸环节,劳动者个入的实践是辩证的整体化,并且在这个实 践自身中包含着它自身的可知解性。

在个人实践的基础上,萨特阐述了个人之间的直接关系。他认

①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第1卷,第193页,伽俐玛出版社,1985。

为,在两人关系中,每人都把对方变成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和对象, 并把对方整合进自己的整体化活动之中。反过来,每人也被对方变 成对象并加以整合。这种相互超越和斗争的关系的物质条件是匮 乏。此外,两人关系的相互性必须通过第三者的整体化和被加工的 物质对象才能统一为一个整体。这种日常实践中的两人关系和三人 关系是一切复杂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础,奴隶制的压迫关系 和劳动契约的物化剥削关系都是由两人相互关系所建立和支撑的, 而三人关系则是社会集团和等级制度的雏形。在构成的辩证法中, 个人自由实践把物质环境整体化为实践场地;而在反辩证法中,物质 环境则成为人与人关系的最初整体化。

在逆溯考察的第二个环节上,萨特指出,人的实践适应物质条件 又超越、改变并统一物质条件,同时被加工物质成为人的实践的惰性 客观化和被动统一并反过来制约人的实践。它吸收了人的能动性和 否定性反过来支配人。这样,人的物化导致了物的人化。萨特把这 种人的实践与惰性物质的颠倒关系和被动统一称为实践-惰性。在实 践-惰性领域中,一方面由于人的实践在被加工物质中的客观化,另一 方面由于匮乏和由它引起的人与人的敌对关系和分散活动,导致人 对物的统治被颠倒为被加工物质对人的统治。他认为,作为人的实 践与物质之间的偶然关系的匮乏奠定了人类历史的可能性,迄今为 止的全部人类历史活动都是反抗匮乏的艰苦斗争。由于没有足够的 自然产品和制成品供给所有的人,因此每人都把别人揭示为通过消 费基本必需品而消灭他自己的物质可能性。匮乏中的非人关系是任 何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一切物化的基本发源地,同时也是伦理学的 最初阶段,即善恶二元论(摩尼教)的起源;而暴力则是在匮乏的框架 内和善恶二元论的支配下的人的活动的一个结构。匮乏就是物质对 人的否定以及由内化这个否定而产生的人对入的否定,这种匮乏是 辩证可知解性的一个原则。古代农村公社的解体和阶级的产生只有 在匮乏的原始否定中才是可知解的。因此萨特认为,阶级斗争即一 些阶级对另一些阶级的否定足以理解历史。

萨特认为,实践-惰性领域中的人们的集合体是群集,群集是无机的社会存在,即由被加工物质从外面被动地综合起来的实践-惰性的 集合体。他用等公共汽车的人群、收听无线电广播的分散听众、自由 市场上的买方和卖方、传播小道消息的公众舆论等例子阐明了群集 及其实践的主要特征:每人对他人来说都是异己者,所有个人都处于 原子化的分散中,每人的行动都受他人影响并继续影响另一个他人, 因而使群集的实践陷入无限递推之中;每个人都处于无法控制社会 的实践-惰性运动(物价涨落、谣言传播引起的恐慌、受广播的欺骗等 等)的无能为力之中,而只能听凭它的摆布。萨特进一步指出,一个 社会的经济制度也是一个群集,资本出现和运行的过程就是实践-惰 性环境中群集的递推活动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生产 的社会过程中的行为是分离的和原子化的,因此他们相互的生产关 系采取了脱离他们控制和有意识的个人活动的非入的物化形式。 在实践-惰性的层面上,萨特阐述了个人自由的异化,即个人自由 实践通过物化和异化被颠倒为必然性。这种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必然 性只是在匮乏的条件下,个人自由实践的产物的惰性及其通过他人 实践而产生的异化对个人的反实践作用。例如,正是由于每个农民 和所有别的农民都自由地砍伐树木,才使得洪水反过来毁灭了他们; 正是由于16—17世纪的每个西班牙商人都自由地积累金银货币,才 使得货币贬值而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同样,正是工人自由订立的契 约,才使得他被物和他人的要求所强制和异化。由于孤立个人的自 由被他人异化为手段来利用,所以个人自由成为入地狱的诅咒。在 这里,萨特将其早期论断“他人就是地狱”置于社会历史的前景中,从 而对其进行了一种全新的透视。萨特甚至说:“人们不要以为我们像 斯多葛派声称的那样,认为人在一切处境中都是自由的,我们想要说 的恰好相反,即人们都是奴隶。因为他们的生命经历是在实践-惰性 领域中展开的,而这个领域原始地被匮乏所制约。”①萨特在这里所表 述的观点无疑比《存在与虚无》中的个人与他人关系以及抽象自由的

① 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第1卷,第437页,伽俐玛出版社,1985。

观点大大前进了一步。实践-惰性领域作为逆溯考察的第二个环节是 对个人实践的构成的辩证法的颠倒和否定,因而是反辩证法的环节。 诸分散个人由于在实践-惰性的必然性中的异化和无力而导致其生存 受到直接威胁,因此人们为求生存而组织成集团并且重新对实践-惰 性进行强硬的颠倒和否定。这样,否定了个人实践自由的实践-惰性 必然性又被集团的共同实践自由所否定。由此,逆溯的批判考察进 入了它的第三个即最后的一个环节:集团实践的被构成的辩证法。 首先,萨特以法国大革命初期攻克巴士底狱为例,考察了集团的 最初形态即融合集团和共同自由的形成过程。为了对抗来自国王军 队的共同危险,巴黎市民团结一致,奋起进攻国王在巴黎的军事堡垒 巴士底狱。这样,分散个人的共同无力变成了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共 同实践,惰性的群集变成了能动的融合集团。在融合集团中,每个人 都可以是发出命令和整体化诸他入的第三者,但每入都不是拥有特 权的领导者,而只是由人群中产生随后又消解于人群中的暂时的调 节者和集团的共同愿望的发言人,因为每个人自己的实践直接就是 所有别人不约而同的共同实践。因此,在融合集团中,诸个人之间还 没有分化,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共同个人,而发动行动的是全体成 员。所以,全体成员都对共同行动负有责任,《存在与虚无》中的个人 责任在此变成了集团的共同责任。由于集团中的每个人之间的关系 不是相异性而是一种共同性,因此融合集团的本质特征是对异化的 克服和自由的突然恢复,这是集团成员之间的一种共同自由和人性 的关系。在这种人民革命的历史时刻,分散孤立的诸个人自由之间 的冲突与异化终于在集团实践的共同自由中被克服和超越了。然而 萨特坚持认为,集团的共同自由是基于第一性的个入自由之上的第 二性的自由,集团辩证法是建立在个人的构成性辩证法基础之上的 被构成的辩证法,而集团实践的可知解性是奠基于个人实践的可知 解性之上的一种被构成的组织的可知解性。

萨特进一步指出,为了防止集团的解体和成员的背叛,融合集团 发展为誓愿集团。宣誓实现了集团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的兄弟友爱和 处死叛徒的内部恐怖,以此作为共同安全和共同自由的保证。为了更好地对抗共同危险并实现共同目标,誓愿集团又逐步发展为组织 集团和制度集团,分工合作逐渐演变为权利和义务的分离和固定化, 人人平等的关系被打破了,权力出现了并且逐渐固定在一个人身上。 这个人成为发号施令和进行组织的唯一的主权者,其他成员则只有 服从主权者的义务。同时,集团成员之间的群集性和无力逐渐加强 并使实践-惰性在集团内部重新出现,因此制度集团开始向群集退化。 制度集团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官僚国家。国家以全民族的名义为了 统治阶级的一般利益而操纵全社会的各种群集并且调节社会各阶级 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最后,重新陷入实践-惰性的群集状态的人民群 众完全成了被控制和支配的对象,群众意志唯一可能的表达就是重 新组成革命的融合集团,起来反抗制度的惰性和基于他们的无力之 上的主权。

萨特对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考察是以对于各集团、各阶级相互 斗争的辩证关系及其辩证可知解性的阐明而收尾的,于是对辩证理 性的全部逆溯考察最终达到了具体的层面:历史的场地。在他看来,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两个或更多的阶级(或其他集合体)相互斗争与合 作的复合结果。这个结果不是任何一个阶级的谋划的单纯实现,而 是各个整体化者的特殊整体化相互交叉、联结与融合的一个综合产 物,历史就是一个没有单一整体化者的统一的整体化过程。

五辩证整体化的一元论

以上就是萨特对辩证理性的逆溯批判考察的全部内容。在这个 考察中,他阐明了个人实践、群集和实践-惰性、集团实践的各种形式 结构及其辩证关系和辩证可知解性,从而奠定了一种结构的人学的 辩证基础。然而,这种考察仍然停留在共时的整体化的层面上,尚未 考察实践时间化的历时的深度。这意味着:逆溯必须由综合的前进 来补充。这种综合的前进将力图上升到共时的和历时的双重运动, 历史通过这种运动不停地整体化自身。前进的批判考察一旦完成, 它将最终实现辩证理性批判的根本宗旨:奠定一种结构的和历史的 人学的基础,并将最终证明:只有一个历史和一个真理,而且历史过程与历史真理是辩证理性的同一个整体化过程。然而,由于没有完 成《辩证理性批判》的第2卷,萨特的这个哲学抱负未能最终实现。 不过,第1卷的内容已经可以使我们得出结论:萨特在社会历史 本体论上主张一种辩证整体化的一元论,而在社会历史真理观上也 坚持一种辩证整体化的一元真理观,并且强调,历史过程与历史真理 是辩证理性的同一个整体化过程。这就是他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基 本哲学立场。

我们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萨特晚期在人与物、个人与他入(们)、 自由与必然、理解与知解等一系列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上的 观点,与《存在与虚无》中的早期观点有了重大的变化。然而,贯穿于 其早期与晚期哲学之中的始终不变的总立场或总原则仍然是存在主 义的自由至上价值观、个人本位主义和入类中心论。

作为 20世纪哲学家中典型的人类中心论者,萨特在其生前和身 后不断受到结构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的抨击。然而,萨特的很多 思想观念早已深入入心,“选择”、“介入”、“超越”等概念不仅成为日常 生活中人们的口头禅,而且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社会 运动等广阔的领域中,并且继续对人类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真心欢迎各位文史哲爱好者,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SuperQSC 。添加微信后,我会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微信交流群】,获取各类文史哲资源,随时获取更新动态,真心期待您的添加。(纯交流,不收费,放心加,没套路~)(另外,平时实在没精力维护各种PDF之类的,也不打算靠这个挣钱,所以需要PDF之类的,还是积极京东、当当、微信读书支持正版)
(0)

相关推荐

  •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十三章 心情之全能或祈祷之秘密-在线阅读

    第十三章 心情之全能或祈祷之秘密 以色列是宗教意识所固有的本性之历史定义;只是,在这里, 这宗教意识乃被局限于特殊的民族利益之中。所以,只要我们去 掉了这个限制,就可以得到基督教了。犹太教是世俗的基督教,而 基督教是属灵的犹太教。基督教乃是清除了民族利己主义的犹太 教,当然,同时又是一种新的、另外的宗教;因为,任何的改革、纯 化,特别是在宗教事务里面——在那…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20日
    62
  • 希尔贝克-《西方哲学史》-第二十四章 社会科学的兴起-在线阅读

    第二十四章 社会科学的兴起 背 景 有不少科学属于社会研究的范畴,它们中的一些和哲学同 样古老。相应于哲学的历史,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了政治理论 (从智者派开始)。我们也提到了历史编纂学(从希罗多德和修昔 底德到维科再到狄尔泰)、法学(西塞罗和边沁)和教育学(从苏格 拉底到杜威)。而且,我们已经讨论了经济学(斯密、李嘉图和马克 思),以及通过使用一些功利主义的…

    书籍分录 2024年11月4日
    68
  • 第三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由三个笔记本组成,1932年才正式出版,并从此引起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20世纪30年代时,西方想修正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两个马克思”论,即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认为马克思早期是人道主义的,他以“人的本质的全面实现和发展”作为最终目的。5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不再强调两者之间…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205
  • 第三节 宇宙论和天体、生命学说

    恩培多克勒根据四元素和爱与争两动因论述的宇宙论和科学思想很有特色,含有不少超前的卓见,在医学上更是自成一派,有深远的影响。 一 宇宙演化的四阶段 恩培多克勒认为,宇宙是个球体(这点是接受了巴 门尼德的观点),永远处于周期性的循环演化之中。四种元素是它的基本质料,爱和争则是演化的动力。每个循环周期经历四个不同的演化阶段。爱和争这两种对立的力量轮流占据主导地位,…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15日
    238
  • 第一节绝对的自我与经验的自我

    谢林最初是作为康德和费希特的先验哲学的追随者而进入哲学 领域的,但他从一开始就不是简单地重复康德和费希特的思想,而是 试图加入自己的东西,只是这时还是不自觉的,我们从他最早时期的 论著就可以看出这个特点。谢林发表的第一篇纯粹哲学论文是1794 年的《关于一般哲学形式的可能性》,接着是《论自我是哲学的原理或 人类知识的无条件东西》和《关于独断主义和批判主义的哲…

    书籍分录 2023年11月26日
    178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