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密码超越了知识的界限,实现了向超越领域的思想飞跃。 雅斯贝斯在术语上将这一思想飞跃称为哲学信仰,充分体现出他讲 的哲学信仰同康德在实践理性中讲的信仰之间的传承关系。但康德 是在伦理实践的意义上讲述信仰的,而雅斯贝斯所讲的哲学信仰是 超越伦理实践的。超越伦理实践的信仰除了有哲学信仰外,还有宗 教信仰,而雅斯贝斯的思想也确实具有同宗教思想的可比较性。由 此自然产生一个问题:雅斯贝斯讲的哲学信仰同宗教信仰是怎样一 种关系?
雅斯贝斯不像传统哲学那样,认定某一种学问代表最高真理, 而其他学问则居于从属地位。他既不像黑格尔那样,认为思辨哲学 高于带有直观性的神学,也不像谢林那样,认为由启示而来的实定 哲学高于由思辨而来的否定哲学。雅斯贝斯认为,对密码的解读体 现着哲学信仰,由于各种对密码的解读都起源于生存不可替代的唯 一性,所以各种信仰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类思想的不同表现 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因而问题不在于辨析哲学与神学中哪一种 学问更为接近真理,而在于努力实现哲学与神学的交往。正如雅斯 贝斯所说:“这里不是知识对立于信仰,而是信仰对立于信仰。但哲 学的对立态度并不意味着否定,而意味着拒绝吸收与遵从。只有教 条式神学与独断式哲学才彼此排斥,这两者无可救药地抱着它们自 以为明白的理由不放,而这种理由的绝对性纯属虚妄。启示的信仰 同理性的信仰彼此针锋相对,它们互有接触,虽然不能一览无余,却 在不懈地努力相互了解。一个人可以认可自己抵制的东西是他人的信仰。”①这段话清楚地表明,雅斯贝斯是遵循着有别于神学的哲学逻 辑来阐发自己的哲学信仰的。同时,他对宗教信仰采取的是宽容的 态度,这种宽容指的是哲学信仰同宗教信仰的相互对照。
雅斯贝斯区分开三种对启示的信仰,第一种是基督教早期历史 上使徒们的信仰,它认为人们可直接接受启示;第二种是教会的信 仰,它认为人们必须通过教会这一中介才可接受启示;第三种是以 《圣经》为基础的信仰,它把启示当做密码来解读。② 这三种信仰的出 现,不但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次序,而且有一个逻辑上逐步深入的过 程。直接的信仰是一种质朴的信仰,间接的信仰虽是对直接信仰的 扬弃,它本身却仿佛信仰的一种异化,这种扬弃再度得到扬弃,其结 果就是将启示当做密码来解读。密码是信仰对象转化而成的、诉说 给信徒的语言,是信仰对象与信徒之间的一个中介,但这种中介不是 外在于信徒与信仰对象的,它既是信仰对象的体现,又是信徒解读出 来的。通过这一中介间接地信仰上帝,代表着信仰问题经过了一个 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雅斯贝斯明言,自己所讲的哲学信仰是同这第 三种对启示的信仰相契合的。
就信仰的特点说,宗教信仰同哲学信仰一样,是历史唯一性的现 象,不具有普遍性意义,基督教信仰不是普遍性宗教信仰概念下的子 概念。雅斯贝斯说:“外在地看来,历史上出现的各种信仰式宗教是 彼此并列的;而内在地看来,任何一种宗教都不可被理解为一个例 子,而要被理解为唯一的、完整的真理。如果启示是个普遍的概念, 那么实际上就会有更多的启示,而《圣经》的启示则成为其中一例了。 但对于信仰它的人来说,这里涉及的不是在普遍意义上对某个启示 概念的抽象概括,而是某种绝对历史性的现实。”③从宗教社会学的角 度来看,也就是用雅斯贝斯的话来说,外在地看来,任何一种宗教都
① 雅斯贝斯:《对照于启示的哲学信仰》,第100—101页,慕尼黑,皮波尔公司出 版社,1963。 ② 参见同上书,第 52 页。 ③ 同上书,第49页。
是普遍性宗教概念的一例;但从神学教义学的角度来看,即内在地看 来,信仰不是普遍性概念,不是对一切人均有效的。对于信徒来说, 信仰的内容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 是特定的、充分的、绝对的、完整的。在此意义上,宗教信仰同雅斯贝 斯的哲学信仰是契合的,因为哲学信仰作为对密码的解读,也具有历 史唯一性。
但是,宗教信仰的唯一性带有排他性,排他性同唯一性是宗教信 仰的一体之两面。任何一种宗教信仰都以自身为唯一真理,否定其 他宗教信仰的真理性,排除从其他宗教信仰中汲取真理因素的可能 性与必要性。相反,雅斯贝斯讲的哲学信仰是唯一的,而不是排他 的。作为哲学信仰的密码处于唯一性与多样性的张力中,哲学真理 实现在诸多密码的相互交流中。可见,雅斯贝斯不是从量的角度,而 是从质的角度理解唯一性的。从量的角度出发,唯一性是排他性的 充分必要条件;而从质的角度出发,哲学信仰排除的不是其他哲学信 仰或宗教信仰,而是无信仰的情况。
就信仰的内容说,基督教信仰的对象是三位一体的神,这显然同 雅斯贝斯有关超越者、生存和密码的观念有着渊源关系。雅斯贝斯 一向将超越者称做上帝,他虽然从未给生存下过明确定义,并且认为 下这种定义是不可能的,但他做过表示,生存同灵魂是同一个东西。 至于圣子,由于他是圣父的体现,翻译成雅斯贝斯的术语,就是密码。 在基督教信仰中,神的三个位格彼此相通。而这之所以可能,是因为 创世说将存在这一范畴归结到上帝这一概念中去,上帝容纳了各种 存在方式,也就贯通于各种存在方式中。而在哲学信仰中,存在是最 高范畴,超越者是存在的一种方式,不能直接过渡到其他存在方式。 大全对各种存在方式的吸收,保持了各种存在方式之间的联系,但并 不意味着各种存在方式可彼此直接过渡。所以,雅斯贝斯严格划分 超越性存在与内在性存在之间的界限,认为只有通过思想飞跃,才能 超越内在性存在方式的局限。雅斯贝斯的哲学信仰就指这种飞跃, 因而承认不同的存在方式,是雅斯贝斯哲学信仰的思想前提。
雅斯贝斯一再使用超越者这一术语,似乎他在超越性思想上有本体化倾向,而本体化是同他的总体思想不相容的。对这种情况,应 当从雅斯贝斯吸收基督教思想的表述习惯,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 一点上来加以理解。在欧洲思想史上,上帝的观念源远流长,要表述 类似的超越性观念,往往要依靠类似对上帝的表述,才能将这种超越 性观念表述得通俗易懂。所以,雅斯贝斯有必要作出超越者这样一 个理论上的悬设,在这一理论悬设下展开超越性思想的实质内容。 例如,正如我们在论述内在的超越时分析的那样,涉及具体的超越活 动时,超越者之“体”已转化为密码之“态”,抽象的超越性本体转化为 具体的超越性现实。另外,雅斯贝斯虽然不注重哲学体系,却注重思 想的系统性。超越性存在这一概念是必不可缺的,正如内在性存在 这一概念必不可缺一样。超越者不过是超越性存在的简单称谓,并 不意味着存在转变为存在者,也不意味着雅斯贝斯的思想从存在论 转变为本体论。这是哲学信仰中的超越者同宗教信仰中的上帝的区 别所在。
就密码同圣子的对照而言,在宗教信仰中,由于三位一体,上帝 便肉身化为人,即耶稣基督,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唯一体现。依照雅斯 贝斯的观点来看,这涉及到超越者同实在的关系问题。固然,超越者 要落实在实在中,但它落实在哪一种实在中,如何落实在实在中,却 要依生存倾听密码这一具体行动而定,因为这种落实关联生存以自 身为起源的活动,而不是说即使没有生存倾听密码,超越者也注定会 转变为某种而非他种实在,或者说某种而非他种实在注定充分而完 整地代表超越者。应当说,任何一种实在都有可能体现出超越者,在 超越者同特定实在之间,没有一种先天的、必然的联系。如果将这种 联系固定下来,就不但将超越者实在化,而且将特定的实在绝对化 了。将特定实在予以绝对化,是宗教迷信的由来,将超越者予以实在 化,则导致宗教教条扼杀自由的哲学信仰。因此,哲学信仰应当保持 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即非封闭状态,使得哲学思想永远是开放性 的,使得生存倾听密码活动保持为无限可能的,而不局限于某种既定 的、不可更改的、对一切人普遍有效的固定意义。应当说,不同的生 存者倾听出的密码有可能千差万别,像耶稣基督理所当然是上帝的化身那样一种普遍有效的、固定而且排他的密码是不存在的。正如 雅斯贝斯所说:“由于有基督,超越者便不再隐匿于上帝的多样性密 码中,而将自身启示为现实的上帝。这真是闻所未闻!……耶稣是 密码,还是说耶稣基督是现实的上帝,对此要作出决断。”①从哲学信 仰的角度看,耶稣是上帝讲述的无限语言中的一种,是密码而不是上 帝本身。他不能完全代表上帝,从而取消超越者讲述其他话语的可 能性。对此作出信仰上的决断,是雅斯贝斯的哲学信仰区别于宗教 信仰的关键之处。
在宗教信仰中,上帝的肉身化带来了上帝的人格性:“对于有信 仰的人来说,上帝是个人格化的上帝,这个人格作为人格是个绝对 者。”②上帝是信徒唯一绝对的、最为切身而亲近的、最能与之交往的 信仰对象。出于人同上帝交往的需要,上帝具备了人格的特点,使得 上帝同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人格同人格之间的关系,使得上帝成为一 个直接面对信徒的“你”。这样,信徒克服了在心理上同上帝的距离, 才可以直接向上帝祈祷,同上帝交流,期待上帝的恩惠,接受上帝的 审判。这种宗教思想也反映在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中。像布伯这样富 有基督教思想色彩的哲学家,就将上帝视为绝对的“你”,认为绝对的 “你”同相对的“你”一样,可同人直接交往,只是人同上帝的交往较之 同他人的交往更具有绝对意义。在同上帝交往这一点上,雅斯贝斯 的哲学信仰显示出同宗教信仰、同深受基督教思想影响的哲学家的 不同。这种不同首先来自雅斯贝斯对超越者的界定:超越者之所以 成其为超越者,就在于它超越了经验性存在,也超越了人格、生存性 这些带有经验性因素的存在。因此,将超越者当做人格,就取消了超 越者的绝对超越性。说超越者是人格,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而 且,由于超越者是绝对超越的,生存解读出的,是密码而不是超越者 本身,所以,即使超越者的语言可被理解为“你”,超越者本身也不直
① 雅斯贝斯:《对照于启示的哲学信仰》,第227页,慕尼黑,皮波尔公司出版社, 1963。 ② 同上书,第51页。
接呈现为“你”。
雅斯贝斯否认超越者是人格,理由也出自他的思想结构:生存与 生存是同一种存在方式上的平等交往关系,超越者与生存是不同的 存在方式,超越者异质于生存,因而需要密码作为超越者同生存之间 的中介。生存不可直接同超越者交往,而只能解读超越者的密码。 所谓倾听超越者的话语,只是对解读密码的一种形象比喻,实际上生 存不是面对面地倾听超越者的讲述,而是通过密码遥遥地感受超越 者。而且解读密码是一种单向的接受过程,远非双向的交往过程。 在超越者与生存者之间,是一种施予与接受的关系。超越者本身是 超越一切的,因而是自足的,而生存者期待与接受超越者的赠予,因 而是依赖超越者的。这种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不可能是一种平等的 关系。而雅斯贝斯讲的人格,恰恰是平等交往条件下形成的人格。 宗教信仰将超越于人之上的上帝当做人格,是因为它不必遵从雅斯 贝斯的思想结构。总之,就雅斯贝斯的哲学信仰而言,交往是生存者 之间的一种水平性联系,生存者同超越者的联系是一种垂直性联系, 解读密码与生存交往是不同的概念。雅斯贝斯在生存阐明中,而不 是在形而上学中论述交往与人格的内容,是符合他的逻辑的。
超越者的非人格性除去了耶稣基督在人倾听上帝话语时的特殊 作用,使得无数密码涌现出来。哲学信仰不必像宗教信仰那样,专注 于倾听上帝的呼声,而忽略其他有可能的密码。雅斯贝斯针对宗教 信仰这种有所偏废的情况,提出良心的呼声这一观念。所谓良心的 呼声,是人从自己内心倾听到的呼声:“在良心中有一个声音在对我 诉说,这个声音就是我自己。”①良心的呼声最为明显地体现出,人是 与自身的关系,人是以自身为起源的。固然,人与自身的关系不能取 代人与上帝的关系,以自身为起源不能取代以超越者为根据,但人本 身也是超越者的载体,良心的呼声也就是超越者的密码。倾听良心 的呼声,也就是倾听上帝的呼声。只不过这不是脱离内在性世界去
① 雅斯贝斯:《哲学》第2卷,第 268页。
关联超越者,而是以自身为起源地关联超越者。这是良心的呼声区 别于上帝的呼声之处,是雅斯贝斯的哲学信仰区别于宗教信仰之处。
把哲学信仰同宗教信仰对照来看,雅斯贝斯的密码类似宗教意 义上的福音,或者说密码是用哲学语言而非宗教语言传播的福音,是 生存以自身为起源聆听到的而非盲目接受的福音。它展示的不是脱 离尘世的天堂,而是在尘世中对尘世的超越。它不要求某一个特定 的人替世人赎罪,而要求每一个人亲身去赎自己对生存晦暗不明所 负的罪责,即以自身为起源去澄明生存。它不允许人指望超越者的 外在力量,以获得救赎,而要求入领会大千世界所蕴含的超越性,以 便在关联超越者的意义上获得救赎。内在的超越意味着哲学意义上 的复乐园,失败则意味着哲学意义上的最终审判。哲学信仰同宗教 信仰的对照有助于我们认识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有别于神学的独到 之处,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他的密码王国作为生存归宿的意义。雅斯 贝斯不是神学家,而是一位生存哲学家。